#慢性發炎

睡超久還是累、臉一直長痘痘?醫警:身體正「慢性發炎」忽略恐致癌

睡超久還是累、臉一直長痘痘?醫警:身體正「慢性發炎」忽略恐致癌#慢性發炎

你是否也有遇過這樣的狀況,明明有睡飽,卻還是感到疲勞?常會感到身體不舒服,但找不出明確病因?或是突然冒出大顆痘痘,擦什麼保養品都沒用?其實,那是因為身體呈現「慢性發炎」狀態。醫師提醒,定期清理身體的垃圾桶、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便能確保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使身體有足夠的空間容忍發炎反應。

去年10大健康困擾「第1名是它」!慢性發炎成隱憂

去年10大健康困擾「第1名是它」!慢性發炎成隱憂#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早上起床頭就痛、下午肩膀好緊繃!你有觀察過自己最常不舒服的地方是哪裡嗎?醫學機構統計2021年健檢資料發現,過往民眾常見10大健康症狀中,頭痛、頭暈長年位居第1,壓力大、生活習慣不佳為關鍵影響因素。且預防醫學專家提醒,「慢性發炎」更是健康隱憂關鍵,可能在無形間降低身體免疫力,增加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長時間久坐不動又以外食為主,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全世界大部分人口越來越不健康,加上高齡社會人口快速老化,許多慢性疾病、退化性疾病的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亞健康」可說是一個趨勢。鄭乃源指出,除了最常見的症狀外,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發炎」也會影響身體免疫,甚至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的發生風險。而誘發體內發炎的主因,撇除空氣污染、環境荷爾蒙、有毒物質等環境因素,主要還是跟個人的飲食、運動、睡眠息息相關。2021年常見10大健康症狀1. 頭痛、頭暈2. 便秘、腹脹、腹瀉3. 胸悶、心悸、胸痛、呼吸困難4. 背痛、關節疼痛5. 胃酸逆流6. 感覺無力、倦怠7. 耳鳴8. 咳嗽9. 心悸10. 多尿、頻尿 鄭乃源說明:「頭痛、頭暈幾乎年年上榜,但不少民眾選擇直接服用止痛藥或休息來緩解,較少從症狀根源解決問題。」然而一個症狀背後的成因可能有很多,以頭痛為例,民眾常因習慣了高壓生活、身體會不自主緊繃,就易出現緊張性頭痛;加上長時間坐著打電腦、滑手機,長期不良姿勢對肩頸部肌肉負擔也加大;這些症狀較多跟身心壓力大、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慢性發炎也上榜,鐵蛋白比例過高成健康隱憂除了大多數人都有的頭暈、頭痛與胃腸道問題之外,「慢性發炎」也是造成免疫力下降的疾病來源。但要如何知道體內是否有慢性發炎?鄭乃源建議民眾可透過健康檢查,以「鐵蛋白」作為得知身體發炎狀態的關鍵參考指標。依據健檢資料統計發現,逾萬名健檢民眾中有鐵蛋白過高的比例已突破3成、且有緩慢增加趨勢;換句話說,約每3~4人中,就有1人有慢性發炎的健康隱患,顯示鐵蛋白的檢測數值需受到重視。鄭乃源解釋:「鐵蛋白是身體組織中儲存鐵質的一種蛋白,扮演免疫調節及維持體內鐵質代謝平衡作用的重要角色。鐵蛋白太高會增加糖尿病、胰島素阻抗等代謝相關疾病風險,也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神經退化,阿茲海默症、癌症或出現自體免疫失衡,而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死亡風險。」護腸道抗氧化、抑制發炎,醫:自己煮最安心鐵蛋白過高,可能跟飲食當中攝取過多鐵質有關。鄭乃源建議,鐵蛋白過高者可從減少:紅肉、內臟、貝殼類海鮮、花生等開始做起,並適當攝取深綠色蔬菜、魚油、抗氧化維他命C、E等輔助身體抑制慢性發炎。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將吃下肚的食物消化吸收營養,更應避免接觸慢性食物過敏原及攝取太多高油、低纖維飲食或過多人工色素、香料及甜味劑等。鄭乃源表示:「自己煮最好,可清楚知道加入哪些食材及調料,健康更安心。」維持腸道菌多樣性、對食物的正確健康觀念、減少不良飲食習慣並預防慢性發炎,才能由內而外打造健康的身體。

一起防癌!抗癌餐盤不算熱量只算份數

一起防癌!抗癌餐盤不算熱量只算份數#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類靠吃來維繫感情的,可見好好地吃是件很重要的事;然而,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飛鵬表示,不妨養成「正念飲食」的觀念,所有飲食都往好處想,只要把握入及出保持平衡的原則,身體自然會健健康康。國內營養學界權威、前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則強調,所謂的健康,並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沒有異常而已,而是指身體、精神、智慧及社會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大多數民眾對於很多會威脅到健康的潛在因素,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聽而不聞,比如壓力、運動不足、速食品氾濫、飲食營養不均衡、錯誤的飲食觀念及充滿壓力的人際關係等,長久處於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不生病才怪。珍惜枕邊人 別再重覆錯誤的飲食習慣這種不重視健康的現象,幾乎無時無地都在發生,有些始作俑者甚至是最親密的枕邊人,謝明哲因此整理出「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透過詼諧的文字,提醒大家別再重覆錯誤的飲食習慣。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把老公養得白白胖胖的;讓他一股勁地喝酒;讓他喝很多含糖飲料;讓他吃油膩食物;讓他吃重口味;讓他總是一直坐著;給他抽菸;讓他熬夜到三更半夜,不給他睡;不讓他休假旅行;一直抱怨,唸唸唸,唸死他。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為多數疾病的共同致病根源謝明哲說,不管是老公、老婆或任何一個人,一旦長期處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身體得不到淨化,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既老得快,也死得早,百害而無一利。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教授韓柏檉分享1990~2015年195個國家「膳食風險對健康的影響」統計資料,發現攝取不足的普遍有全穀類、蔬菜、堅果種子、奶類,攝取過量的則有鈉、紅肉、加工肉品、反式脂肪酸及含糖飲料,長期下來身體容易出現發炎反應。當身體持續性反覆發炎,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被認為是慢性疾病、癌症等大多數疾病的共同致病根源。從正確飲食下手,可以逐漸將發炎體質調整成抗發炎體質,身體自然好。抗癌餐盤五大項韓柏檉教授分享他獨創的抗癌餐盤分五大項,一是蔬菜水果和蔬菜蛋白,包括小扁豆、豌豆、長豆、豆腐等;二是香草和香料,包括薑黃、薄荷、百里香、迷迭香、大蒜等;三是油脂,包括橄欖油、芥菜籽油、亞麻籽油、Omega-3奶油;四是榖類,常見的有多穀類麵包、糙米、碎小麥等;五是動物蛋白,包括魚、有機肉類、Omega-3蛋、有機乳製品等。韓柏檉說,抗癌飲食主要由蔬菜和豆類組成,可以用橄欖油、芥菜籽油、亞麻籽油、Omega-3奶油、香草和香料調製,多吃可防癌。懶人計算法 不算熱量,直接算份數以「營養實踐家」自許的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建議先從蔬菜、菇類及藻類吃起,接下來依序為蛋白質類、全穀根莖類、水果類。她則提供「吳氏懶人計算法」讓民眾參考。以不算熱量,直接算份數。以水果及全穀根莖類為例,一天所需份數都是體重除以10,再乘0.5,以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要吃的水果及全穀根莖類都是3份,水果每份為2/3碗,全穀根莖類每份為一平碗。每天的蔬菜比水果多一份,每份為煮熟後的2/3碗,至於豆蛋肉魚類則是體重除以10為一份,魚肉和瘦肉每份約半個巴掌大,蛋一份為一顆。健康不可能從天而降,而是一輩子都得經營的事,謝明哲認為其中60%要靠自己照顧,15%來自先天遺傳,10%受社會條件影響,8%仰賴醫藥,7%和氣候及地理條有關,可見要有健康的人生,就得先從愛惜自己做起。

肥胖者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肥胖者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體重過重、肥胖有時候不全然是自己的問題,有時存在一些難以控制的先天或外在因素。不過也有很大部分是我們可以付出一些努力去做到的。近年來,全球肥胖盛行率20年來成長一倍,台灣地區從11.8%增加到 23.0%。雅德麗生活診所陳彥伯醫師表示,以前在手術室擔任麻醉科醫師的時候,80 kg 以上的病人不多,但近幾年真的有增加。手術內容有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也有下背痛椎間盤突出(有的情況會俗稱:骨刺)。這些都是屬於隨著年齡增加會退化常見的手術,因為是常見身體上負重的支撐點,但在體重比較重的人身上,需要手術的年齡有提前的傾向。肥胖造成慢性疾病 造成醫療負擔先進國家現在普遍面臨人口老化跟肥胖人口逐年增加的問題。老化需要長期照護人力、肥胖跟上面表格列出來的這些疾病都有相關,可以預見台灣國民健康保險的支出一定也會逐年增加。因此國家除了讓醫護同仁繼續在醫療的末端(醫院)拼命的扶傷救急(刪醫院的診察費、藥費、排檢查費用),也需要讓大家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健康,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陸陸續續都有不錯的免費刊物,比如「肥胖100問+」pdf 手冊,可供大家下載。各地區醫院也因應政府政策有推出健康指引、減重衛教等服務。腰圍與腰臀比 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在亞洲地區建議正常體重維持 BMI 在18.5 kg/m2 到 24.5 kg/m2 之間。BMI 超過 25 kg/m2 屬於過重,27 kg/m2 以上屬於肥胖族群。過往研究針對 BMI 跟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癌症等等)之間的關聯。其實除了BMI,男生女生的腰圍(男生建議小於 90 cm,女生建議小於 80 cm)與男女生腰臀比,與代謝症候群有很大的相關,甚至也是其中一個診斷的參考。這兩者會比BMI更精準點出內臟脂肪的分佈,有些族群BMI高是因為肌肉組成量大,這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就比較小。有代謝症候群的人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也常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些慢性疾病共存,身體容易處於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在一生當中罹患心臟病、中風的機率,統計上來說相較同年齡層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會分別高出3倍跟2倍。陳彥伯醫師解釋,當我們體重增加的同時,心臟需要輸送更多的血液往全身,因此全身組織的耗氧量也會增加,長久下來心臟需要增加輸出力,心臟自己會慢慢地代償變大。但是心臟變大也不是沒有極限的,到一個程度之後即使在變大也不會增加輸出力了,反而讓心臟本身冠狀動脈的循環輸送效率變差,就會進展成心衰竭,就會喘,會吸不到氣,這時候是很辛苦、很不舒服的。為生活忙碌 但最無可取代的依然是健康我們有可能在疾病一開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身體出狀況那天才發現...而也可能我們意識到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又因為林林總總的原因,自己後來也就認為「算了,就這樣吧...」。但如果你重視自己的健康,體重是有機會一點一點矯正回來,維持在健康的合理範圍內。

無法1分鐘走50階 恐有低肺阻塞風險

無法1分鐘走50階 恐有低肺阻塞風險#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抽菸多年的80歲楊姓老翁,近日覺得胸悶、喘咳,平常有痰的狀況,日前晚上睡覺時更感覺像是被勒住脖子、無法呼吸,以為是因為農曆7月被魔神仔鬼壓床,走訪宮廟求神問卜,症狀依然嚴重到喘不過氣。經家人協助送醫後才發現是「肺阻塞」;彰化基督教醫院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聖皓醫師表示,楊老先生所幸及時經長效型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症狀得到顯著的改善;不過除了藥物之外,咳痰的部份還是沒有辦法咳乾淨,所以安排了肺復原的復健療程之後,症狀已明顯改善,再加上戒菸,睡眠品質也已獲得顯著改善。肺阻塞的早期表徵要注意 持續3周以上應就醫肺阻塞是慢性發炎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7位,每年奪走6000條以上的性命,佔台灣民眾死亡率的6%-10%。喘、咳、痰的症狀多半與感冒或菸咳混淆,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反覆發作、急性惡化將增加呼吸衰竭、死亡風險。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林慶雄醫師表示,引起肺部慢性發炎係因呼吸道長期受到有害物質的刺激,其致病因子包括:長期吸菸、空氣污染、職場危害暴露、感染、遺傳及老化等。在台灣,65歲以上約每6人就有1人罹患肺阻塞,以內政部人口統計,彰化縣65歲以上人口近19萬人,推估約有3萬多年長者罹患肺阻塞,恐不自知。肺阻塞的早期表徵如晨間咳嗽、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等,易與氣喘、感冒混淆,甚至多數人走沒兩步,爬沒三階就喘不停,仍未覺察不對勁,提醒民眾若症狀持續3周以上,就應該提高警覺。支氣管擴張劑 為肺阻塞基本治療喘、咳、痰雖看似不影響生活,據統計,台灣肺阻塞第一次住院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當肺功能逐漸惡化、呼吸困難,就會危及生命。輕度肺阻塞病人以單方支氣管擴張劑為主,中重度肺阻塞病人則以複方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如反覆急性發作,則建議加上第三項藥物-吸入性類固醇,改善慢性發炎問題。無法在1分鐘走上4層樓梯 恐有低度肺阻塞風險若有「喘、咳、痰」或吸菸習慣,無法在1分鐘走上4層樓梯,只爬50至80階就感到氣喘噓噓,代表有低度肺阻塞的風險;透過日常生活狀態的評估,搭配簡易「1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量表」,提醒民眾時時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林慶雄醫師建議40歲以上抽菸者、職業暴露(暴露在粉塵、油煙、化學物質的環境)、65歲以上的長者或是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喘都應定期做胸部的X光、肺功能的檢查。若發現問題也能至肺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找對科別、對症下藥,找回健康人生。

防慢性發炎打亂免疫 試試抗發炎飲食

防慢性發炎打亂免疫 試試抗發炎飲食#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風濕免疫疾病診斷不易,經常無法掌握治療時間!身體若是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下,就會造成人體免疫系統失衡,形成免疫系統疾病,造成全身性多器官病變,如系統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乾燥症、硬皮病、皮肌炎、血管炎等。身體長期慢性發炎 易產生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身體若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就會造成人體免疫系統失衡,形成免疫系統疾病,造成全身性多器官病變,如系統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乾燥症、硬皮病、皮肌炎、血管炎等。過去治療藥物包括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及免疫抑制劑等,而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進步,近幾年來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特有的免疫訊息或分子,各種生物製劑相繼問市,不僅可精確瞄準異常的免疫分子,更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油鹽拌主食、炸物、含糖飲料等 都可能啟動發炎反應想要改善身體發炎狀況有撇步,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黃靖琇表示,透過良好飲食習慣,即能減少發炎反應。像是油鹽拌主食、炸物、零食、含糖飲料、提神飲料、酒等類食物,都是啟動發炎反應的地雷。什麼食物才算是補?就是把身體欠缼的吃到夠,包括水果類、蔬菜、全穀雜糧、豆魚蛋肉類、乳品、油脂與堅果種子等類,都應均衡攝取。黃靖琇提醒,三餐吃得好又均衡,就是對身體健康最好的投資,包括吃天然食物,少加工、吃全食物。烹調時要減少破壞營養素的方式,使用清蒸、水煮,才能留住食物原來的營養素。吃豆類食物時也要吃原樣,不要去掉外皮,因為那些都最天然且具有消炎效果。此外,學習判斷食物類別、增加飲食均衡度、選擇全食物、減少加工品或替代品、注意烹調方式,並攝取份量,就能吃得健康又無負擔。

防慢性發炎致心臟病 看這血液指標

防慢性發炎致心臟病 看這血液指標#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澄清時間當我們談到發炎時,我喜歡探究是什麼造成發炎。如果個案有高濃度的C-反應蛋白(譯註:肝臟生成的特殊蛋白,被當作發炎的指標),我希望能找出發炎的根本原因,以及造成傷害的是什麼。像是抽菸、過度飲酒、吃反式脂肪和加工醣類(碳水化合物)、接觸化學物質、高血糖、高血壓,以及壓力等,都可能促成發炎。前面列出的一切,完全沒有把發炎怪罪在高脂飲食上,但有許多值得信賴的專家卻立刻把它當成指責的對象。──凱西.布約克多數人聽到「發炎」這個名詞時,想到的是腳踝扭傷或手臂骨折,以及變得紅腫的部位,從受傷的源頭向外發出熱和疼痛。這是急性發炎的暫時症狀,一種對於受傷的快速、直接反應,目的是加速痊癒的過程。相較之下,慢性發炎比較緩慢,而且更有害許多,它會持續數年,成因包括飲食不良、抽菸、睡眠不足、缺乏運動、壓力升高,以及腸胃健康受損等。而引起心臟病的,正是發炎。澄清時間若要判斷自己是否有發炎,一般人應該請醫師檢查自己的C-反應蛋白濃度。──德懷特.倫德爾我們必須明白:發炎是件好事。它是絕佳的自然防禦力,可以抵抗細菌、病毒、黴菌和毒素。唯有在發炎狀況長期升高且持續很久時,它才變得危險和危害生命。德懷特.倫德爾醫師在〈心臟手術明白真正造成心臟病的是什麼〉一文特別強調慢性發炎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於二○一二年三月發表在Sign of the Times網站(www.sott.net)。倫德爾醫師在文中提到,如果沒有發炎,「膽固醇會出於本能地在全身自由移動」。不幸的是,慢性發炎已經成為美國和西方國家多數居民的常態。艾瑞克.魏斯特曼醫師的證言當我在醫學院時,有一位教授曾說:「現在我教你的東西,將有一半會被證實是錯的。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半。」現在該是將「膽固醇是壞蛋」加在證實有誤的那一半的時候了。我們將在本書後續檢視的其中一個血液指標,是「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它是用來判定體內慢性發炎量  心臟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原因的主要發炎指標,因此比你的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濃度這些最常檢驗的指數重要許多。任何醫師或醫學化驗所都能檢驗你的hs-CRP濃度,不過我猜想,你大概聽都沒有聽過。雖然所有的新興證據都證明發炎是心臟病的關鍵指標,而辨別發炎情況,並且使用營養、運動和生活型態改變來治療,是打擊心臟病的關鍵第一步,但主要的健康組織仍然一直把錯怪罪在膽固醇頭上。我們將在下一章討論這些組織的誤導建議。(本文摘自/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膽固醇的功用超乎想像,想多活20年,你一定要重新認識它/柿子文化)

又忘東忘西?腦部發炎害的啦!

又忘東忘西?腦部發炎害的啦!#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的關節慢性發炎,離關節炎等退化性疾病已經不遠。發炎的肺部會引發氣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腦部發炎和阿斯海默症及其他神經疾患有關,包括「腦霧」(brain fog)和日常記憶失誤──我們把這些看成正常的老化現象而不放在心上,但這些記憶的差錯絕非不可避免的老化結果。這些,卻是發炎不可避免的結果,因為發炎會放火燒你的腦,使「我忘了剛把車停在哪裡」的時刻出現得更頻繁,也過早發生。動脈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動脈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慢性發炎也被認為和多種癌症密不可分;它會在分子層級誘發有害的變化,導致癌細胞增長。發炎也是細胞老化和破裂過程的元兇,一些健康權威人士已開始稱此現象為「發炎性老化」。那是因為發炎確實會加速老化,包括我們在皮膚見到的明顯老化徵象。除了害我們生病,慢性發炎也會讓持久減重比登天還難。肥胖的細胞會不斷製造名為細胞激素(cytokine)的致炎性蛋白質,促成更多發炎,而發炎又會回過頭妨礙細胞裡製造能量的結構,即粒線體(mitochondria)有效進行它們的工作,就像一波波熱浪影響一間無空調工廠的產能──生產力在酷熱的環境中持續下降。粒線體的職責之一是燃燒脂肪:發炎會干擾粒線體進行這項工作,使脂肪更難燃燒,減肥無非緣木求魚。強化抗炎機制 從攝取聰明脂肪開始不少試圖減重的人可能一開始相當順利,但過沒多久,體重計上的數字就不再變動。這種很多人討論的減重「停滯期」通常就是這種發炎和脂肪貯積的循環所致。而這裡還有更壞的消息:為了突破停滯期而增加運動或減少熱量攝取,固然對減重有一些效果,但效果有限,而持續減重會變得更難達成。為什麼?因為發炎降低了我們正常燃燒熱量的能力。請記得,少許發炎是好事;那是身體自然療癒反應的一部分,幫助生病、受傷的我們康復。但當發炎變得不受約束──這就是慢性發炎的定義──請當心了!所以,我們要怎麼阻止發炎繼續戕害我們的健康、讓持久減重不可能實現呢?簡單:強化我們身體的抗炎軍隊。而一切就從攝取抗炎性食物,特別是聰明的脂肪開始。(本文摘自/聰明的脂肪/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