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中國稱人類偏肺病毒)疫情近期在中國升溫,引發香港、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地區高度警戒。台灣民眾該如何防範?哪些族群需格外小心?急診醫師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容易導致支氣管水腫,進而引發肺炎、支氣管炎,5大高危險群應特別當心。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中國稱人類偏肺病毒)疫情近期在中國升溫,引發香港、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地區高度警戒。台灣民眾該如何防範?哪些族群需格外小心?急診醫師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容易導致支氣管水腫,進而引發肺炎、支氣管炎,5大高危險群應特別當心。
面對天氣轉涼新冠病毒與流感的雙夾擊,兒童感染風險不容小覷,兒科醫師表示,疫苗仍舊是目前最有效的防疫工具之一。但目前不少家長仍對接種兒童新冠疫苗存有疑慮,本文特別邀請到專家替家長解惑。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黃玉成主治醫師表示,儘管近期的新冠病毒株導致兒童重症的比例與前幾年相比較低,但從美國的經驗或是台灣臨床上來看仍舊都還是有住院個案;特別要注意的1歲以下幼兒較易發生嚴重併發症,以國外統計數據來說,因新冠病毒導致重症或死亡的個案,1歲以下兒童較其他18歲以下兒童多4倍,因此不能忽略其影響力,尤其是免疫力差的孩童風險更高,更不可以輕忽風險。 近期新冠感染的症狀與流感相似,但傳播力更強 黃玉成醫師指出,目前兒童染新冠的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像是發燒、咳嗽、喉嚨痛、哮吼等,有些也會有腸胃道症狀,由於症狀類似流感,因此家長可能會疏忽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的重症比率與流感差不多,但對成人來說,新冠病毒導致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遠高於流感,因此家中如果有65歲以上的長輩,要特別注意兒童與長輩交叉感染問題。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施打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比率,黃玉成醫師說明,從疫情最嚴重時就已看出接種疫苗的效果。因此在門診時通常會從減少併發症的角度,以客觀數據協助家長評估是否讓孩子打疫苗。黃玉成醫師提到,孩子生病時家長通常都會詢問如何提高免疫力,或者有什麼偏方,但事實上打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新冠疫苗可與流感、肺炎鏈球菌共同施打 有些家長擔心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或是安全性問題,黃玉成醫師提到,目前臨床幾乎沒有觀察到小朋友施打最新新冠疫苗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個案,少數有些過敏蕁麻疹的情況,但主要也不是疫苗引起;之前大家比較擔心的心肌炎,若在2週內發生比較可能是疫苗的問題,但在青少年至中壯年身上較常見,比較不會發生在兒童身上。 目前民眾陸續都在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黃玉成醫師表示,從實證上並未看到同時施打多種疫苗會有不良反應或是互相影響,因此一起施打這些疫苗、幫助共同預防疾病是沒有問題的。 面對秋冬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黃玉成醫師也提醒,除了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外,還是要落實日常自我防疫措施,包含勤洗手、少熬夜、營養均衡等,特別是學校與社區都是群聚感染的高風險場域,一定要提醒孩童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不但保護自己也可以幫助保護家中年長者或小嬰兒。
低溫加大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孩童3大病毒感染差異 近日台灣氣溫驟降,又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尤其兒童屬於高風險族群容易在感染後引發合併症或重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部主任朱世明醫師在《健康好厝邊》指出,通常中秋節後逐漸進入病毒傳染高峰期,孩童感染流感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風險更高。提醒家長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後務必洗手、刷牙,更重要的是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臨床診斷上,流感不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朱世民醫師表示,無論是感冒、腸病毒或流感,孩子都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三者主要差異在於,感冒多以流鼻水、咳嗽、發燒、腹瀉為主;流感則大部份會有高燒、明顯疲倦與活力下降、畏寒、肌肉痠痛等;腸病毒則容易會有口腔黏膜潰瘍、吞嚥困難、手足口病、發燒合併皮疹等。 孩子染流感恐呼吸衰竭?家長帶病毒回家恐是元兇? 「大部份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需要靠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因此,避免感染才是最重要的保護措施!」 朱世民醫師指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分為A、B、C等病毒型,孩子感染流感後通常症狀更嚴重,易有肌肉痠痛、無力等現象,且流感病毒有可能侵入孩子腦部、肺部引發呼吸衰竭,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流感疫苗。目前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皆建議6個月以上兒童,都應該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10月起已開放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包括學齡前幼兒以及6個月內的嬰兒之父母也列在第一階段接種範圍。朱世民醫師提醒,家長有可能從工作、社交等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孩子,因此全家人都施打疫苗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一旦孩子出現持續高燒、虛弱無力且症狀未在數天內緩解,應立即就醫以免演變成重症,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兒童腸病毒不只流行夏季!考量重症風險疫苗不可少 腸病毒雖然多盛行於夏季,但在亞熱帶的台灣,全年都可能有兒童感染個案,尤其9月開學季後常見一波感染高峰,孩子也可能出現反覆感染現象。朱世民醫師解釋,腸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受汙染的水或食物)或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且腸病毒至少有70-80種病毒型,其中尤其以「腸病毒71型」重症風險最高,可能影響孩子的心臟、肺部、腦部,嚴重者可能直接造成孩童重症死亡。 朱世民醫師表示,大部份孩子感染腸病毒後可以順利痊癒,惟考量重症及死亡風險,仍建議家長帶孩子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目前2個月以上幼童經醫師評估後即可施打。由於國內5歲以下幼童多在托兒所、育幼園等公共場域活動,有一定的群體感染機率,如能鼓勵腸病毒疫苗施打提高覆蓋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國內幼兒感染威脅。 朱世民醫師提醒,要預防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務必讓孩子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及出入公共場所後的清潔消毒。環境中的高風險「熱點」如門把、玩具也建議定期消毒。最重要的是,出現病毒感染症狀或感冒一周仍未痊癒等現象,應盡快帶孩子至大醫院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增加重症風險及抗生素使用機率。
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長者,隨之而來的高齡醫療照護成本持續攀升。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至2050年,65歲以上長者的年度醫療費用恐突破新台幣6,200億元!因應高齡化與全民健康雙重議題,衛生福利部持續積極推動疫苗接種等預防醫學措施,然而目前國人疫苗接種率仍有進步空間。以流感為例,今(2024)年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已突破200例,重症與死亡人數均創近十年同期新高,死亡個案絕大多數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如同多年監測資料顯示,凸顯成人疫苗接種亟需更全面的應對策略。 由英僑商會主辦、英國在台辦事處、GSK葛蘭素史克藥廠、保誠人壽與國際創新長壽社企公司協辦的「台英創新與樂齡論壇」匯聚產、官、學界專家,共同聚焦高齡預防、社會醫療及保險照護等多元議題,現場更探討了台灣成人疫苗接種現況與挑戰,期盼匯集專家建議,強化未來政策推動,並透過各領域公私部門合作結合多元推廣措施,攜手為高齡化社會打造堅實的健康防線,實現全民健康的長期目標。 流感疫苗接種率遠低WHO標準!成人健康與經濟穩定面臨雙重挑戰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陳宜君教授指出,2010年至今年65歲以上流感疫苗接種比例皆低於40%,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75%。接種率難以提升,感染本身不僅影響個人健康,恐加重醫療體系負擔。依據衛福部醫療費用申報統計,我國男性及女性人均醫療費用分別在 35 歲及 45 歲後迅速上升1;不只如此,在勞動市場逐漸縮小的背景下,本可透過疫苗預防的疾病一旦廣泛傳播,還可能影響勞動力供應與經濟穩定,在在顯示成人疫苗接種已成為健保永續、勞動市場穩定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課題。 成人疫苗接種率低迷,專家籲借鏡國際經驗整合多元推廣措施 在全球高齡化加速的背景下,各國對成人疫苗接種日益重視。相較美國、英國和澳洲等普遍擁有較完整的成人接種建議時程表,涵蓋不同年齡層和風險族群的疫苗需求,台灣成人疫苗推廣較為緩慢,因為缺乏明確穩定的預算來源。陳宜君教授指出,台灣嬰幼兒疫苗接種計畫是全球優等生,之所以能保持高覆蓋率,乃基於長期政策推動、明確接種時程、公費補助、醫界公衛及教育體系聯手。同樣的模式若能應用於成人疫苗,尤其針對流感、肺炎鏈球菌與帶狀疱疹等疾病,不僅能提升全民健康,還能減輕醫療體系負擔,進一步促進公共健康與社會發展。 公私合作雙贏策略,攜手提升高齡健康防線 提升成人疫苗接種率不僅能有效預防感染疾病,也可提升中壯年、高齡者族群維持健康生活與工作能力,對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而言,還能降低慢性病惡化風險,進一步減少醫療照護支出,之於國家更是至關重要的公共健康策略,不僅有效改善國民健康,減少因感染性疾病造成的醫療資源消耗,還能為應對高齡化社會建立穩固的健康防線。陳宜君教授指出,面對超高齡社會,期待透過公私協力,整合醫療院所、醫護人員、民眾、企業與政府多方共同合作,透過強化政策、健康教育等積極措施,幫助民眾充分了解疫苗接種對成人尤其是年長者的長期益處,方能減輕醫療保健系統和公共財政的壓力,並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力,最終為經濟發展與高齡社會的挑戰打造堅實的應對基石,實踐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7歲小花因發燒、咳嗽、活動力不佳,就近至診所看診開了退燒止咳藥回家,到了半夜出現頭暈、頭痛、步態不穩及咳到嘔吐等嚴重症狀。隔天中午時,小花突然意識模糊、嗜睡且雙眼右斜,緊急送至外院急診。快篩顯示A型流感,抽血檢查白血球和發炎指數升高,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為雙側丘腦、腦室周圍白質及小腦白質訊號異常,確診為「小兒A型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
目前的新冠病毒株經過多次突變,已經演變為高傳染力、輕症為主的型態,但醫師提醒,民眾太過輕忽新冠病毒的影響,事實上新冠重症與死亡率高達流感的4~5倍,下半年以來重症個案並未減少。受到出國人潮眾多影響,在國外或飛機上感染恐怕也是下一波更要注意的部分。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主治醫師/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特性是結構不穩定容易突變,有傳染力的病毒株會被留下來,因此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會一直產生,因為會有免疫逃脫現象所以傳播力很強,不斷取代既有的型別,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至今仍不敢掉以輕心的原因。 新冠併發重症與死亡率都高於流感 楊靖慧醫師也說明,目前的病毒株已經過多次突變,民眾感染後是以類似感冒的症狀為主,像是咳嗽、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味覺異常、發燒等,但與流感相比,新冠併發重症率和死亡率高出4至5倍。依照台灣最新的病毒株流行狀況,對於年輕且健康的感染者,住院的比例較低,通常在1-5%左右;但是在老年人和有潛在健康問題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住院的比率顯著較高,住院率可以達到15-30%,甚至更高。年長者和慢性病患都是重症的高風險群。 接種疫苗仍是預防重症的主要方法,楊靖慧醫師表示,但台灣接種的狀況不太理想,之前XBB疫苗時期(目前為JN.1),連65歲以上民眾接種率都只有20%左右,其他國家像是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平均都有到50~60%。楊靖慧醫師認為此現象與民眾的迷思有關,例如年長者覺得少出門就沒必要打疫苗,但其實他們還是有相當大的機率會透過家人染疫。 另外關於民眾擔心的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楊靖慧醫師說明,截至2024年,全球已接種超過130億劑COVID-19疫苗,台灣也接種了7千多萬劑,疫苗上市已有5年的經驗,這些都累積了相當多的科學驗證基礎。政府也持續監測,像是過去大家擔心的心肌炎等副作用已經相當少出現,對長者來說副作用比例相對來說更是低。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不打疫苗是提升新冠死亡風險的主要原因。 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若有症狀盡快吃抗新冠病毒藥物 楊靖慧醫師也強調,今年新冠流行有高高低低的變化,並沒有特別趨緩,以下半年來說6~8月就有一波高峰,9月稍微低一點,也都有重症病患。但隨著10月進入秋冬,本來就是呼吸道感染疾病或肺炎的好發季節,可能也會有一波新冠病毒的流行期,所以一定要盡快先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降低重症風險。65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確診後可能會引發嚴重休克等嚴重併發症,一旦有呼吸道症狀或不舒服建議先做快篩,確診後盡快就醫吃抗病毒藥物,也較能避免併發重症。 隨著國際商務與旅遊漸增,近期不少人都是一下飛機就發病,多是因為在壅擠的機場或飛機上密閉空間狀態而被感染,楊靖慧醫師建議,最簡單的預防方式就是人多時要戴上口罩。目前新冠疫苗已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放接種,由於接種疫苗後產生抗體至少需要2週時間,呼籲要出國的民眾提早做好準備,接種好疫苗再出國;也建議長者可以同時接種新冠與流感疫苗,甚至是肺炎鏈球菌疫苗都能同時接種,讓防護更完整。 楊靖慧醫師也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有10~20%患者會有長新冠問題,這個比率取決於感染者的年齡、健康狀況、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接種疫苗。接種疫苗為預防重症、降低長新冠發生最有效的方法。未來在新冠病毒感染漸往常態化發展下,也希望醫護人員與慢性病患多溝通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幫助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以流感來說,經過20年經驗,台灣年長者的流感疫苗接種率可達到40~50%,有效降低流感併發重症的發生率。針對一個比流感病毒可能嚴重數倍的新冠病毒,民眾還是不可以掉以輕心,應該及早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與家人安全。
流感與新冠疫苗在10月已全面同步開放接種,醫師提醒,今年流感與新冠病毒幾乎已是全年流行的狀態,雖然大家都認為感染新冠病毒沒那樣嚴重,但其實新冠病毒的傳染力一直都很高,重症人數也比流感來得多,11月開始恐怕是共同流行高峰期,呼籲高危險群盡快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表示,今年不論是流感或是新冠病毒感染從年初一直都有,不是到秋冬才流行,新冠病毒也有幾波感染高峰,併發重症住院甚至死亡案例一直不低。以2023年11月~2024年2月感染高峰期來看,併發重症比率平均是流感的16倍,死亡率更高達9倍。陳宏麟醫師強調,秋冬又將來臨,人與人之間更密集接觸,也讓病毒更易傳播,因此呼籲要提早接種疫苗做好因應。 新冠病毒恐全年流行,應將接種疫苗視為常態 陳宏麟醫師說明,根據統計顯示,慢性病共病越多,新冠病毒併發重症與死亡率越高,當罹患一種慢性疾病,死亡率會高於一般人1.5倍,如果有6~10種慢性疾病,死亡率更會高於一般人3.3倍;因此,65歲以上年長者、糖尿病、重大傷病、肥胖、罕病等對象都是政府規劃首批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應盡快接種疫苗。陳宏麟醫師的門診有一位50幾歲罹患糖尿病的男性病患,去年底没接續接種XBB新冠疫苗,結果染疫後因併發嚴重肺炎而住院,血糖也變得控制不佳,一場大病痊癒後,他說今年疫苗一開打就要盡快去打疫苗。 陳宏麟醫師也擔憂表示,過去新冠疫苗接種率並不是很好,跟流感疫苗相比,65歲以上長輩流感疫苗接種率約55%,新冠疫苗卻只有20.2%;以整體接種率來看,流感疫苗有28%,新冠疫苗卻只有11.2%。以新冠病毒可能發展為常態性流行疾病來看,接種疫苗仍是最重要的預防重症、降低死亡率的方式。 有呼吸道症狀建議先做快篩 至於一般民眾擔心接種疫苗後副作用問題,陳宏麟醫師說明,疫苗不斷在改良,疫苗成分採單一病毒株,很單純且透明化,今年幾乎都沒有聽到民眾反應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的狀況,甚至連局部疼痛或發燒的狀況都很少。如果還是擔心,可以在接種疫苗後留置30分鐘觀察身體狀態,有問題隨時告知醫護人員。其實目前國內外都鼓勵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共同接種,接種疫苗後只要多休息、喝水、保持睡眠充足,生活壓力不要太大,在安全性上是沒問題的。 陳宏麟醫師也提醒民眾,由於目前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症狀與感冒或流感相似、不易辨識,建議民眾若有呼吸道症狀與發燒狀況,先觀察有沒有肌肉痠痛情形,如果有,可能就是感染新冠或流感,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可先做居家快篩,幫助醫師更快找到治療方向。 陳宏麟醫師也呼籲,目前無法預測新冠病毒株未來會不會造成更嚴重病症,若家中有長輩或是小孩,對於病毒的抵抗性更差。因若大家都能一起接種疫苗不僅是保護自己,也能建立防護圈保護家人。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親友相聚、熱鬧慶祝的同時,也別忘了健康是最珍貴的禮物。疾病傳播的風險不容忽視,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特別關注!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一直以來關注民眾健康,每年都會舉辦「疫苗十大新聞票選」活動,期望透過回顧與疫苗相關的熱門議題,喚起大家對疾病預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