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恐危命 這4症狀速就醫

蜂窩性組織炎恐危命 這4症狀速就醫#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1歲的張小姐家中飼養貓,與貓咪玩耍時不慎被貓爪抓傷手臂,原本覺得傷口小不以為意,當天下午患部就紅腫熱痛,接著幾天腫痛加劇,皮膚表面不斷滲出組織液,第3天發燒才就醫。住院後經過施打抗生素施打、傷口換藥等治療,配合抬高肢體,改善紅腫熱痛情況,傷口復原良好,1週後可出院以門診追蹤。糖尿病、癌症、洗腎病友 被感染的機率較高桃園醫院傷口護理師黃怡靜說明,蜂窩性組織炎是常見的感染症,較常發生於下肢部位。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曾得過不同程度的蜂窩性組織炎,感染程度可能僅輕微紅腫痛,亦可能到達深部組織,導致壞死性筋膜炎,面臨截肢風險。若細菌入侵到淋巴血管內導致敗血症,嚴重將危及生命。蜂窩性組織炎成因為任何外傷,濕疹、香港腳產生的表皮缺損;皮膚過度乾燥、水腫等皮膚不健康即可能讓細菌入侵造成感染,人體皮膚表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動物蚊蟲咬傷、引起外傷的物品等,都可能帶入細菌。特別是罹患糖尿病、癌症、後天免疫缺乏症、洗腎病患、肥胖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病患,被感染的機率較高。避免蜂窩性組織炎 穿著鞋襪、防刺傷黃怡靜護理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方式會依照感染的嚴重度給予治療,若症狀輕微者,先投予口服抗生素,若情況變嚴重、紅腫擴大或疼痛增加,甚至出現發燒等,即懷疑感染擴散到血液或筋膜層,需要進行針劑抗生素治療,同時可能會透過抽血來檢查發炎程度,安排X光攝影確認筋膜骨頭是否受感染。若傷口出現化膿、壞死,則需由外科手術介入進行引流膿液、清創等治療。預防蜂窩性組織炎,避免皮膚過乾或潮濕,定時追蹤治療皮膚疾病如香港腳、濕疹。注意環境及個人清潔衛生,糖尿病患者須控制血糖、定時檢視雙腳、穿著鞋襪減少皮膚被穿刺或割傷風險,修剪指甲須避免剪到周圍軟組織。不要忽略任何小傷口,部分病程進展快速,演變為嚴重的壞死性筋膜炎可能僅需短短幾天。當發現患部出現紅、腫、熱、痛時,建議立刻就醫治療。

牙周病不痛免治療?竟致蜂窩性組織炎

牙周病不痛免治療?竟致蜂窩性組織炎#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已確診重度牙周病、有抽菸習慣的王女士,因沒有疼痛拒絕治療。某日突然半邊臉腫脹疼痛並發燒而掛急診,竟發現牙周病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嚴重可能造成呼吸道壓迫與全身敗血症。根據報告顯示,國人的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雖然近年來民眾的口腔保健意識提升,但仍有約有4成多的國人牙周病嚴重,卻不自覺有牙周病,顯示有許多人對於牙周病的認識仍然不足。長期口腔清潔不佳 牙菌斑堆積破壞牙周組織柳營奇美醫院牙醫部醫師蔡鎮州表示,牙周病主要是因為長期口腔清潔不佳導致牙菌斑堆積,破壞牙周組織(包含牙齦與齒槽骨等)。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但若等到有明顯症狀,往往已過治療的最佳時機。預防上,除了平時多注意口腔清潔,會導致牙周病加劇的相關危險因子也很多,牙周病也可能是其他全身性疾病的表徵,若未即時進行評估與治療,影響的層面可能不是只有單一口腔的問題,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抽菸、遺傳、藥物、懷孕賀爾蒙改變 都是牙周病危險因子鎮州醫師提醒,牙齒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根本,平時應養成定期檢查口腔的習慣,除了注意齲齒外,更要檢查牙周的健康。舉凡抽菸、遺傳、藥物、懷孕時的賀爾蒙改變等,都是造成牙周病的危險因子,此外糖尿病、愛滋病、白血病、口腔癌等疾病的症狀也可能反應在牙周組織上。若牙周病不治療,除了有牙齦腫痛與牙齒脫落等症狀外,研究顯示更可能會提高蜂窩性組織炎、心血管疾病、新生兒早產與吸入性肺炎等重症的機率。當發現有牙周病時,應該及早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診斷,評估可能的原因與相關致病因子,同時耐心配合治療,才能有效控制這看似小問題卻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

淚流不止1年 竟是蜂窩性組織炎!

淚流不止1年 竟是蜂窩性組織炎!#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7歲的陳女士的流眼淚症狀持續1年多,平時下眼皮總是有一片紅腫不退,看東西也得擦乾眼淚才清楚。6個月前眼頭處特別紅腫疼痛,伴隨許多分泌物,甚至逐漸長出一顆腫塊。經檢查診斷為淚囊炎合併蜂窩性組織炎,口服及注射抗生素治療後,症狀逐漸好轉,再進行「內視鏡淚囊鼻腔造口術」,陳女士的眼睛腫痛消失,也不再整天流眼淚。乾眼症、發炎、淚管阻塞 都可能導致溢淚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李柏佑表示,不少病人有流眼淚(溢淚)的困擾。除了造成眼睛、眼瞼不適,還可能會視力模糊,或因頻頻拭淚影響生活品質。引發溢淚的原因很多,包括乾眼症、眼睛發炎、眼瞼內翻或外翻及淚管阻塞等,需要一一檢查排除。淚管阻塞太嚴重 須做淚囊鼻腔造口術眼淚從眼睛的顳上方分泌出來,靠著重力和眨眼動作匯集至鼻側眼頭處,流進眼淚的排水通道,再往下流入鼻腔到達喉嚨。此排水通道依序稱為淚小管、淚囊及鼻淚管,若這一段通道阻塞,就會發生溢淚。當只有部份阻塞,可使用淚管氣球擴張術治療。若是阻塞太嚴重,則需要製造一個新的人工排水通道,連接淚管和鼻腔。新方法是使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經鼻腔進行淚囊鼻腔的吻合造口術,沒有皮膚傷口,術後極少腫痛,恢復較快,不影響外觀。淚管阻塞誘細菌孳生 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淚管阻塞除了造成流眼淚症狀外,還可能導致細菌滋生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當眼頭出現紅腫熱痛、分泌物增加或出現隆起物,往往代表嚴重警訊,應儘快接受眼科眼窩整形次專科醫師治療。而輕微的淚管阻塞病人,平時可適量使用眼藥水並溫敷眼周來保養,也可合併使用門診的淚管沖洗,防止疾病惡化。李柏佑醫師表示,流眼淚症狀往往是許多病因共同造成。即使淚管已通暢,仍可能因眼瞼或眼表疾病造成溢淚。除了治療淚管阻塞之外,也要合併處理其它問題,才能真正改善流眼淚狀況。

注意!糖尿病傷口沒處理 嚴重恐致命

注意!糖尿病傷口沒處理 嚴重恐致命#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王先生,今年開堆高機要堆放草皮,下車時忘記拉起手煞車,堆高機因此倒退,心急的他馬上爬上堆高機試圖拉起手煞車,卻因重心不穩倒栽蔥,因而壓到左腳。原以為沒事,還到田裡工作,沒想到左腳差點面臨截肢命運。糖尿病致神經病變 足部痛覺變遲鈍豐原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陳明澤表示,王先生左小腿被壓傷,後來小腿疼痛拿藥擦,隔幾天後竟痛到沒辦法走路,住院才知道有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末稍神經病變與血管病變,尤其足部對於壓力及疼痛的感覺會較遲鈍。王先生的左腳受傷,以為沒有明顯外傷,卻不知道已經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進行清創手術時,發現已經感染到筋膜層,且細菌感染速度變得非常快,造成左小腿有多處出現壞死性筋膜炎的情況。免疫力不佳 小傷口恐致蜂窩性組織炎原以為傷口只有10幾公分,但進行清創手術後發現,感染面積大概有20幾公分。進行清創手術、高壓氧治療、傷口負壓養肉機、及抗生素等多重傷口整合性治療,將感染範圍停住不再擴散,接著慢慢進行治療,重新植皮,免於截肢命運。陳明澤主任表示,糖尿病患免疫力不佳,常有患者易因小傷口變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壞死性筋膜炎,輕者截肢、重者致命。患有糖尿病的民眾,勿忽略身上任何小傷口,有傷口應立即就醫治療 以免遺憾終身。

小看皮肉傷 發炎恐引起大問題

小看皮肉傷 發炎恐引起大問題#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有益健康,世大運正在台北舉辦,在這全民瘋運動的時代,可得要注意運動安全,做好防護措施。如果在運動時,不小心跌倒出現皮肉傷,千萬別不當一回事,因為雖然只是擦傷或是撕裂傷,若是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那就代誌大條了!皮肉傷可分為擦傷、撕裂傷與切割傷台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徐克強表示,各種運動都有可能出現皮肉傷,一般皮肉傷分為擦傷、撕裂傷與切割傷,撕裂傷是皮膚或軟組織與地板硬物接觸扯破的傷口,切割傷則是例如有玻璃劃破手,二者都有可能需要縫合,但是性質不同。切割傷的傷口邊緣是完整且清楚,撕裂傷則是上層皮會不見,或傷口會出現三角形或彎曲不規則表面。而無論是擦傷、撕裂傷與切割傷,首先要大量沖水。傷口護理首先要用水沖乾淨用水沖傷口,主要是將傷口上的砂子、草與泥土沖乾淨,徐克強主任進一步指出,一開始只要用乾淨的水就可以,不需要用生理食鹽水或是優典,即使是水龍頭的水或是礦泉水都好,水必須是清潔的,不要用水溝的髒水;若是傷口有流血,只要不是大噴血,少量的血流掉,對於防止傷口感染都有幫助。平板衛生紙、菸草都不可用於傷口而當傷口用水沖乾淨之後,可用乾淨的手帕或是質地縝密面紙蓋住傷口,但不要用平板衛生紙;徐克強主任解釋,平板衛生紙碰到水會裂解,而裂解物會掉到傷口上,就得要再用水清潔,這時傷口又會再流血。另外,曾有人用菸草來止血,雖然止血效果好,但是菸草畢竟是外來物,難保沒有微生物與寄生蟲,也就得要再做清潔,因此也不建議使用。傳統敷料紗布可止血吸血傷口清創止血之後,就應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徐克強主任建議,護理傷口有其步驟,若是有撕裂的皮膚需要剪除會有二層面,皮瓣通常會縫回去,死皮會剪掉,病人不要自行剪,而是要在麻醉下進行,但若是乾淨的死皮,也可做自我的人工皮。至於傷口護理常會用到敷料有很多種,傳統敷料紗布可止血吸血,這時傷口需要有濕潤環境,並且會用防菌藥膏,若是會有感染風險,就要用傳統含銀敷料,具有抗菌滅菌效果,或用抗生素藥膏,再蓋上紗布。親水性傷口敷料較不會長出肉芽另外,傷口護理也可使用親水性傷口敷料或人工皮,徐克強主任強調,在有膿與細菌的情況下,就不能用封口式敷料與人工皮,以免細菌越來越多,必須要在傷口清創且沒有壞組織之下,才會使用親水性傷口敷料,使傷口不要太乾且平衡濕潤,也就是在沒有感染情況下,就可以使上皮組織較好做移行動作,也較不會長出肉芽,使生長出健康皮膚。(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地上玩染細菌 2歲童險蜂窩性組織炎

地上玩染細菌 2歲童險蜂窩性組織炎#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歲卓姓男童參加完喜宴後,父母發現男童的腳與屁股都出現水泡,隔天也陸續冒出紅疹,原來是男童右膝處原有一未癒合的傷口,喜宴當晚與其他小朋友在地上玩耍,醫師懷疑可能是地毯上的細菌從傷口爬進身體導致膿痂疹發生。男童吃完5天抗生素後,水泡結痂並逐漸消退好轉,讓父母終於安心下來。避免抓癢讓膿痂疹擴散、減少蜂窩性組織炎機率男童母親指出,孩子本身容易過敏,出現紅疹水泡時還以為是腸病毒上身,童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李俊諒開立口服抗生素與皮膚外用藥膏,叮囑家長要讓孩子確實用藥,並避免孩子因癢去抓患部,避免膿痂疹擴散,並減少再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的機率。出現水泡、具癢感 好發四肢、軀幹、皮膚李俊諒醫師表示,膿痂疹是一種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化膿性鏈球菌所引起的皮膚細菌感染,容易發生在悶熱的夏季。個案的症狀應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導致的水泡性膿痂疹,皮膚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具搔癢感,好發於四肢、軀幹、皮膚及臉部,皰內的內容物會從清澈變成混濁,水泡乾涸後則留下痂皮。防細菌 患者衣物、被單要跟家人分開清洗李俊諒醫師呼籲,小朋友身上有傷口時,要注意不要直接接觸不潔的環境與物品,防止細菌藉此竄入。另外,因為膿痂疹會經由接觸傷口分泌物傳染,因此若家中有孩子感染時,不要直接接觸病童皮膚,並避免病童用手搔抓患部,預防病灶擴散到其他部位導致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另外也要注意的是,患者的衣物與被單要與家人的分開清洗,並用水煮沸消毒,才能全面防止細菌。

被狗咬傷不理 男忙農務險截肢!

被狗咬傷不理 男忙農務險截肢!#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現正值鳳梨盛產期,南投一名張姓男子平時忙於種植鳳梨,上週突然被鄰居的大黑狗咬了一口,膝蓋後方留下了深深的血紅齒痕,血流不止,緊急就醫。醫護人員協助清洗傷口、施打破傷風疫苗後,並且提醒傷口感染的風險,但張男返家後仍掛心這些用心栽種的果實,因此仍下田忙於採收,導致傷口惡化。醫師發現傷口已發炎,擔心若不妥善處理可能會導致破傷風或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因此安排住院抗生素及清創治療。被狗咬傷 應清潔傷口預防感染為了讓預約訂購的民眾能夠趕緊享用美味鳳梨,因此才會在被狗咬後隔天便下田採收,沒想到傷口被汗液刺激且因為不斷行走摩擦到傷口,導致紅腫、疼痛而且遲遲沒有癒合的跡象,差點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張男表示「沒想到被狗咬會這麼嚴重」,在親身經歷之後,就算是小傷口也不能忽略。接種疫苗 可提升免疫力南投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郭俊輝表示,被狗咬傷並不少見,提醒民眾在被咬傷後應先清潔傷口。沖洗時,應盡可能沖洗乾淨,以減少感染機會,並盡速就醫診治。由於狗的口腔中常帶有許多細菌,易造成傷口的污染及感染,若不小心遭動物咬傷可施打破傷風疫苗,注意傷口變化。破傷風桿菌芽胞進入人體的方式,通常是經由受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之穿刺傷口而入。另外,也有可能透過撕裂傷、燒傷及一般傷口甚或由注射受污染之藥物而引起。壞死組織有利此種厭氣性的破傷風桿菌增殖。醫學科醫師郭俊輝表示破傷風預防方法有:1) 每隔10年應給予追加一劑破傷風類毒素,或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2) 認識破傷風類毒素預防注射的必要性,辨識傷口的種類。3) 建議工作會接觸土壤、污物、動物者及軍人、警察等意外創傷高危險群定期(每10年)追加破傷風類毒素以維持主動免疫力。

糖友長雞眼 細菌感染險截肢

糖友長雞眼 細菌感染險截肢#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人有很多併發症,若是出現周邊神經病變,可能就有截肢的危險,不可不慎!一名罹患糖尿病的30多歲男子,因為出現周邊神經病變,不但對於長在腳上的雞眼沒感覺,雞眼因此出現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差點要截肢。 足部受力點改變 就有可能出現雞眼收治這名男子的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子朋表示,糖尿病會出現神經病變,包括感覺與運動和自主神經,而且會造成腳的變形,其主要是因為感覺神經沒有感覺,運動神經失去功能;由於腳掌有些肌肉會幫助維持腳弓形狀,正常要維持腳弓除了骨骼韌帶,還要有腳掌的肌肉,而運動神經病變時,腳掌的肌肉會沒有力氣,會失去腳弓的功能,以致足部受力點會改變,再加上沒有感覺,踩又不會痛,就有可能出現雞眼。 將受感染骨頭清除 用親水性凝膠換藥該名男子就是因為足部受力不均,腳有變形,進而使得第五腳趾骨頭壓力過大且導致壞死,才出現雞眼,而且還因為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李子朋醫師指出,該患者原本在其他醫院治療時被告知需要截肢,後來轉診來此看診,經由將受感染骨頭清除,並且用親水性凝膠換藥四個月,才免除截肢的命運。 不要穿拖鞋和涼鞋 要穿布鞋和厚襪子李子朋醫師進一步指出,雞眼治療會先用刀片將厚繭削薄,再用水楊酸來幫忙角質脫落,治療好之後,就要穿特製的鞋墊來改善足部壓力,才能預防雞眼再次出現;然而,對於糖尿病人而言,要想預防雞眼產生,尤其不要穿拖鞋和涼鞋,應該要穿受力平均的布鞋,而且要穿厚襪子,以及穿鞋子時要確定鞋子裡面沒有小石子,要保護好足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