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

全身無力不能跳 40歲肌少症就悄上身

全身無力不能跳 40歲肌少症就悄上身#肌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活動量不足、營養不均衡可能造成肌少症,所謂的肌少症,指的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發現的症狀包括: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當出現這些狀況時,就要小心已經罹患了肌少症。肌少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兩個方法自我檢測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顏正中表示,曾在門診遇到一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全身無力及體重減輕來就醫,經問診與檢查,發現她最近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三餐不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量測她的腿圍與身體活動檢查,發現都符合肌少症標準,因此衛教患者多攝取蛋白質,教導在家中也能輕易完成的運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預防肌力流失。要確診肌少症,必須用量測儀器如DXA雙能量掃瞄儀或BIA生物電阻抗分析檢查身體肌肉量,輔以用合格的握力器檢測握力,如果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符合,但是這些檢查所費不貲且較麻煩,顏正中建議,可以在家中用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五次所需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如果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蛋白質攝取每日6份 6居家運動維持肌肉量營養方面,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六份,早晚還要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方面,要選擇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可以參考下列方式:1.手拿寶特瓶將手肘彎曲10次,接著手拿寶特瓶高舉過頭10次。2.雙手拿寶特瓶向側邊打開10次。3.扶著椅背,小腿向後勾10次,然後向後抬腿10次。4.手扶椅背,腳往側邊打開10次。5.兩手叉腰,起立坐下10次。6.背靠牆壁,單腳踩板凳10次。

腦瘤兒神經受損 職能物理治療助恢復肌力

腦瘤兒神經受損 職能物理治療助恢復肌力#肌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歲女童罹患腦瘤,開刀後腦神經受損,必須做中樞神經的復健,父母焦急求診復健科,驚醫師建議給予女童職能與物理治療,透過治療師協助平衡軀幹,訓練肌肉能力強度,保持關節活動度,排除關節僵化問題,協助盡快恢復正常肌力和活動力,目前靠著定期做職能和物理治療,維持生活品質。身心發展遲緩、骨骼肌肉異常等可透過兒童職能物理治療改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表示,兒童職能物理治療室主要服務對象包含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性痲痹症、腦腫瘤、動靜脈畸形、創傷性腦傷後遺症等,以及心智或動作發展遲緩、智能不足、過動兒、感覺統合異常、其他各種先天性疾病導致之心智異常及發展障礙,包含唐氏症、各種遺傳疾病,自閉症、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亞斯伯格症等。還有小兒骨骼肌肉異常,如斜頸、足內、外八,O型、X型腿、扁平足、先天性肢體畸形、先天性肌肉病變、兒童運動傷害、小兒臂神經叢損傷等,或是小兒語言溝通困難與構音障礙、情緒調節困難、人際互動技巧不佳、學習困難、動作協調障礙、進食與吞嚥困難、等其他發展遲緩,都可透過兒童職能物理治療改善進步。透過遊戲或學習活動 提升孩童專注力及控制力賴宇亮指出,兒童復健為透過感覺統合治療、注意力訓練、行為改變、動作學習、認知治療與神經發展理論等,設計適合孩子遊戲或學習活動,讓孩子在快樂的遊戲經驗中進步,以提升孩童專注力、自我控制能力、與基本學習能力。先前還有一名兩個月大嬰兒,父母發現她的頭老是歪一邊,就醫才發現是斜頸,目前也在進行職能和物理治療,由於嬰兒的頭頸比較脆弱,治療師也協助牽拉動作,讓小嬰兒修正斜頸,同時治療師也教導父母親協助改變餵食和遊戲動作等,在日常生活中改善小嬰兒斜頸症狀。賴宇亮說明,兒童職能物理治療內容包括物理、職能與語言三面向,物理治療主要以改善大肌肉群肌力、耐力、平衡、協調、張力等為主;職能治療提供精細動作、手眼協調、日常生活功能及感覺統合訓練等。語言治療則提供語言表達、理解訓練、矯正構音異常或口吃等。

一張靠背椅 在家也能練肌力OK操

一張靠背椅 在家也能練肌力OK操#肌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體肌肉量隨年齡而流失,30歲以後每年減少1%,70歲後更加速流失,這種與老化相關骨骼肌流失稱為肌少症。肌少症若又伴隨身體機能下降,易造成日常活動能力變差、衰弱,易發生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等意外。因罹患癌症接受開刀及電療後造成的肩膀僵化,在還沒接觸肌力訓練前,每天都要作復健、每二週要找推拿師報到的護理長王境堪,在肌力訓練一陣子後完全擺脫肩膀僵硬困擾。忙碌沒時間上健身房 肌力逐漸流失台東馬偕李春香護理師,因參加衛福部的預防及延緩失能方案運動指導師資培訓,無心插柳吸引了一群需要運動的同事,而組成了「肌力健身社」。他們在家也大都是家庭主婦,在忙碌的工作中,沒時間上健身房,又覺得肌力的重要。每週利用週二下班之餘集合運動,讓肌力不因為年齡而流失。經過二年的訓練,每人都覺得受益良多,有的人說自己長高了,有的說自己身變美了,更重要的是規律運動讓他們都變健康了。提升肌力 改善肌肉酸痛、降低跌倒風險李春香護理師表示:研究證實,適當的肌力強化運動可延緩肌肉量流失、強化肌力、增進柔軟度,進而能改善肌肉酸痛、降低跌倒及傷害風險,更是一項在冬季可以居家進行、安全且方便的運動。一套簡單的「徒手肩胛帶穩定運動」,以英文數字I-Y-W-L-T為形狀的動作,不僅可強肌力也可改善上班族肩頸酸痛的問題,值得大家推廣。訓練肌力 提昇功能性肌群冬日運動,因為氣溫較低,致使身體肌肉延展性降低、關節較僵硬,神經敏感度下降……等,若未加注意,易造成肌肉拉傷、肌腱炎、血壓升高,甚至引發心肌梗塞、中風或猝死等意外;尤其是高齡長輩,建議在室內進行強度中等、緩和的肌力強化運動。訓練的肌力以能提昇日常活動能力的功能性肌群為主,有助於提物、控制走路時姿勢的穩定與平衡,並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居家簡易運動 健康滿分居家中可利用非滑輪、標準高度的靠背椅,採坐姿進行以確保運動時的安全;運動時應隨時維持標準坐姿,即坐在椅面二分之一位置,兩腳平行微張開、與肩同寬、膝蓋對準腳尖平踩於地面,兩側肩膀自然下垂,下巴微內收靠近脖子,胸、腰挺直,縮小腹,雙眼直視正前方,自然呼吸、避免憋氣。運動次數建議每週進行2 ~ 3次,每次運動包含三項運動程序,即熱身及伸展、肌力強化及緩和運動,依個人狀況漸進性增加時間及次數進行。

輔具選得好 銀髮族趴趴走少煩惱

輔具選得好 銀髮族趴趴走少煩惱#肌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平時忙於務農的70歲黃伯伯,因中風讓他右半身行動不便、講話口齒不清,只好放下農務工作。而中風後的黃伯伯因為害怕平衡不佳造成跌倒,除了上廁所和洗澡之外都不願行走,因此肌力和平衡感變得越來越差,並出現肌肉萎縮的情形。家人帶黃伯伯到復健科求診,復健科醫師建議使用輔具協助他行動與進行復健,治療師指導正確使用輔具的方式,現在黃伯伯可以靠著四腳拐進行短距離的行走,如自己去廁所、在室內移動、走到家門前,幫助促進他的行動能力,也減少跌倒的風險。適當輔具 可增加長者自行行動的能力苗栗公館診所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說,許多銀髮族因為老化或中風等因素,導致全身肌力、平衡感退化,造成行動不便。目前最常使用的行動輔具是輪椅及枴杖,但若選到不合適的輔具,像輪椅大小不適當,可能會造成姿勢歪斜,使肌肉痠痛、脊椎歪斜,不合適的拐杖也會成為障礙,讓使用者容易跌倒受傷。選用好拐杖 幫助平衡、預防跌倒行走不穩定的銀髮族可藉由選用合適的拐杖類輔具,增加行走穩定度,預防跌倒意外發生,建議依需求選擇可調整高度、有底墊的拐杖,以符合身材使用,且底墊可以減緩打滑的情形。拐杖的種類1.單拐:適合身體健康、平衡力不錯的銀髮族使用,借助單拐可以更不費力的走路及預防跌倒。2.四腳拐:適合平地使用,左右手都能適用。3.單側四腳助行器:適合只能使用單手、走路費力的銀髮族,在平地走路的輔助工具,無法上下樓。4.四腳助行器:穩固、支撐力最佳,是平地走路的輔助工具,無法上下樓。選擇合適輪椅 舒適移動好方便選購輪椅時,帶著銀髮族(使用者)一同選擇,挑選符合使用者身材的椅面,坐下後距離椅子兩側約多兩指幅寬度,椅面深度約比大腿長度少一吋,並確認輪椅的椅面、椅背、扶手、前後輪、腳踏板、手煞車等結構完整無損。輪椅正確的使用方法:1.從輪椅站起坐下變換姿勢時,均應使用煞車,以免發生危險。2.坐輪椅前及從輪椅起來時,腳踏板必須移開,以避免被絆倒。3.使用有可掀式、可拆式扶手的輪椅,讓銀髮族不須完全站直就能移動到床上或便盆上。

上半身痠痛out!肩頸腰背痛靠2招

上半身痠痛out!肩頸腰背痛靠2招#肌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培養肌肉的柔軟度及體幹力,解除上班族久坐導致的腰部痠緊這套動作組合可預防因肌力及柔軟度變差所導致的腰痛。透過不易造成腰部負擔的姿勢,逐漸強化體幹的肌力。請仔細完成伸展操,做動作時,留意腰部不能後仰。強化體幹的肌力,減輕對腰部的負擔1)體側伸展坐姿:伸展時,重點放在側腰至腰部,2組。2 )貓式伸展:拱背的動作,使脊椎變柔軟,2組3) 曲膝抬腿Easy:Easy版的動作,在強化體幹的同時不會對腰部造成負擔,1組。4)側棒式Easy:鍛鍊支撐腰部周圍的肌肉,1組。5)跪姿超人式:做動作時須留意腰部不能後仰,1組。6)合掌抬手:有效率地活動核心,打造強健體幹,1組。大幅度活動肩胛骨至手臂的部位,訓練肩膀、胸部及背部的肌肉這個訓練菜單彙集了有效解決上半身痠、緊、痛的動作:打開胸部、緊實後背、大幅度活動手臂等等。平時應維持體幹的柔軟度與肌力,無論站、坐、走路,都要用正確姿勢,這才是擺脫身體不時痠痛的秘訣。一次解決上半身痠痛:解除肩膀僵硬、背部及胸部的痠痛1)轉體伸展:扭轉背部,消除肌肉僵硬,2組。2)陸上打水:專注手臂至背部肌肉的運動效果,1組。3)棒式側抬腿:一邊用肩膀、手臂支撐上半身,同時收縮體側,1組。4)地板超人式:透過將胸部後仰,提升肩膀周圍的血液循環,1組。5)合掌抬手:維持姿勢保持不動再大幅度活動手臂,2組。(本文摘自/超高效女子瘦身肌力訓練:先練核心深層肌、再練單一部位!改變肌力訓練順序,成功瘦出微肌曲線/幸福文化)

減緩扁平足疼痛 居家運動4招增肌力

減緩扁平足疼痛 居家運動4招增肌力#肌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由於肥胖、懷孕、老化或腳底肌力衰減等原因,造成內側足弓的結構坍塌,使足底弧度變平,呈現扁平的外觀而被稱為扁平足。可運用人體功能暨力學原理製作矯正鞋墊,讓腳底產生適度的支撐。腳部肌力訓練課程,增加足部肌力及足踝控制。扁平足有辦法矯正嗎?小玉媽媽專程由新竹帶著八歲的女兒來台北評估扁平足的困擾,媽媽說,小玉因容易跌倒及扁平足疼痛而到復健科就診,結果醫生建議做矯正鞋墊的處置,媽媽也花了很多心血去找鞋子來放厚厚的矯正鞋墊,結果半年下來,扁平足外觀改善的效益似乎不明確,擔心後續該如何處置?經評估後發現小玉的腳屬於外觀的柔軟型扁平,只要讓她的腳踮高就呈現完整的足弓,腳放下後因腳踝的韌帶太鬆而呈現扁平的外觀,加上小玉下肢肌力較弱,小腿肌肉已開始出現緊繃的現象。扁平足臨床特徵扁平足分為兩類,一個是僵硬性扁平足,另一個是柔軟性扁平足。經過足型量測或目測為扁平足(圖12-5),接著讓雙腳做踮腳尖的動作,然後由足底目視腳底是否產生完整且平順的內側縱弓即為柔軟性扁平足(圖12-6)。如果是呈現平整的腳底板(圖12-7),則為僵硬型扁平足。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寬帶狀的扇狀筋膜組織,前方附著於五個蹠骨頭上,後方附著在腳跟骨的內側而穿過足底表面。平常走路或跑步時,足部承受全身重量時,這片扇形組織因而被伸張(圖12-8),做為足弓良好的支撐,提供適當的緩衝&彈性作用,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於肥胖、懷孕、老化或腳底肌力衰減等原因,造成內側足弓的結構坍塌,使足底弧度變平,呈現扁平的外觀而被稱為扁平足(圖12-9);扁平足患者並不會立即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人從未感到不適。然而,當症狀及疼痛出現時,患者行走會變得笨拙且造成足部及小腿肌肉病變增加。患者於行走時會由於過度旋前運動,使足底壓力產生異常,容易導致拇趾外翻、蹠底筋膜炎、腳踝扭傷等症狀,並進一步可能會往上影響到骨盆與脊椎而產生歪斜的體態。使用矯正鞋墊是否能矯正扁平足經常遇到父母親因擔心小朋友扁平足,影響到體態正常的發育,期望用矯正鞋墊來改善問題。那麼,小朋友扁平足是否可以用矯正鞋墊做矯正?參考之前研究的論文發現,如果是僵硬型的扁平足,不可能靠矯正鞋墊來矯正扁平足;如果是柔軟性扁平,矯正鞋墊加上足部運動訓練就有機會矯正扁平的外觀;但是,如果腳底的肌群缺乏力量,移除矯正鞋墊之後,腳還是可能呈現扁平的外觀。引用論文——《不同硬度足弓墊對足部壓力之影響》參考《不同硬度足弓墊對足部壓力之影響》之研究發現,足弓墊可以有效減輕後足最大壓力、第五蹠骨區域平均壓力;證實硬式足弓墊也較軟式足弓墊有效地提升後足平均接觸面積。選用硬的材質有利於控制足部運動、改善平衡;但不建議用於快跑、打籃球等具有速度的運動。處置建議方式:小孩在2 歲以前,因為足底脂肪的關係,外觀都是扁平足;3 歲以前的扁平足可能是正常的,要是5 歲以後足弓還是沒出現,這可能就是扁平足。扁平足不是病,只要小孩不痛,能正常的走動就不須作治療。要是沒長出足弓來,而且走起路來會痛,那就須要就醫作檢查。其建議處置有以下兩種方式:1)輔具處置:運用人體功能暨力學原理製作矯正鞋墊,讓腳底產生適度的支撐;也可運用吸震材質加入鞋內,減少走路對身體的衝擊力。2)運動處置:腳部肌力訓練課程,每次30 分鐘,增加足部肌力及足踝控制能力。引用論文——《模組墊片式鞋墊與足部運動對發展遲緩幼兒足部變形之療效》參考研究論文《模組墊片式鞋墊與足部運動對發展遲緩幼兒足部變形之療效》,針對發展遲緩的幼兒患者,對其足部變形與疼痛應早期評估與建議,適時使用模組墊片式鞋墊與足部復健運動,可以協助患者改善其足部變形與疼痛,提升生活品質。早療中心的腳部肌力訓練課程每次30 分鐘,主要運動項目為:1)雙腳同時踮腳尖,持續3 ~ 5 分鐘 ―― 增加足部肌力。2)踮腳尖走3 公尺遠,來回5 趟 ―― 增加足部肌力。3)雙腳連續向上跳躍10 次――增加下肢肌力。4)平衡板左右搖20 次,前後搖20 次――增加踝部控制能力。5)走上下斜坡 ―― 增加足底肌力。自療運動處置方式居家每天自己做下列運動項目――1)彈力帶運動:蹠屈20 次,每次停留15 秒;背屈20次每次停留15 秒(圖12-10)。2)上坡運動:逆向赤腳爬溜滑梯。3)單腳站立:另一腳踩在足球上維持3 分鐘。4)踮腳運動:用腳跟於發泡地板走5 分鐘(圖12-11)。(本文摘自/走對路少生病:關節、筋膜大小毛病無障礙/博思智庫)

練跑初學者 先加強肌力避運動傷害!

練跑初學者 先加強肌力避運動傷害!#肌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跑完全程馬拉松,需要有相當的肌力。但就馬拉松跑者的體型來說,瘦一點反而比肌肉發達型的還適合。不過,這邊所說的「瘦一點」,並非那種肌力不足的纖細苗條型。體重過重反倒不利,肌肉太肥厚並不適合跑馬拉松,雖然瘦,但只要有強度夠結實的肌肉,就是非常適合跑馬拉松的體型。首先,要打造適合馬拉松的體態,關鍵就在於含腹肌及背肌在內的軀幹肌肉。軀幹結實的話,跑步時上半身自然會保持在適當的位置,身體也就比較不會晃動。只要身體安定,就不會浪費太多無謂的時間。其次是腳部的肌力。在跑完42公里之前,腳必須承受數萬次著地的衝擊,所以腳需要強韌且能夠持久的肌力。腳只要夠結實,就不需要太多的肌肉量。大家看那些一流馬拉松選手又細又勻稱的腳就可以瞭解,只要確實鍛鍊,就不需要過於粗壯的肌肉。從最基本的強化肌力做起另一方面,強化肌力也可以預防身體的耗損。馬拉松跑者必須進行長距離的訓練,這對膝蓋、腰部、腳踝的關節負荷很大,有不少人因此傷了身體。身體耗損的風險會隨著訓練的份量與強度增加而提高,有些入門者才跑短短幾公里就傷了身體。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肌力太弱,所以必須從最基本的強化肌力做起。至於已經跑了好幾年的人,若是為了刷新自己的馬拉松紀錄而想增加訓練量的話,強化肌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跑步所需的肌力,只要靠跑步訓練就能加以鍛鍊。只要以標準的姿勢練跑,正確跑步所需的肌力自然能在跑步中逐漸強化。但光靠跑步來強化肌力,其實稱不上是有效率的方法,需要搭配每天的跑步訓練課表,亦即「補強訓練」,如此一來就能在短時間內,且毫不勉強的情況下養成肌肉力。(本文摘自/每個人都能4小時完成全馬!最有效率的馬拉松訓練/布克文化)

慢性疼痛不敢運動 恐肌力衰弱更嚴重

慢性疼痛不敢運動 恐肌力衰弱更嚴重#肌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某處患有慢性疼痛毛病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只要看醫院的骨科門診和整骨院裡總是擠滿高齡人士,即可證明這點。很多人罹患腰部、髖關節和膝蓋等部位的慢性疼痛後,開始過於保護身體而不運動,我負責的患者也都處於同樣的情況。你是否過於保護身體?然而,過於保護身體會出現圖中的惡性循環。因為身體感覺疼痛而開始過於保護身體,使得運動量變得越來越少,最後導致肌力衰弱。對疼痛感受過於敏感,感覺疼痛似乎變得更劇烈,籠罩於「或許一輩子都治不好」的絕望感中,開始宅在家裡。因恐懼疼痛而不敢活動身體,是導致長期臥病在床和罹患失智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認為就算年紀已達高齡,積極運動同樣很重要。不能過於保護身體你的腿部和腰部是否虛弱無力?最近你是否稍微走一點路,腿部和腰部就開始感覺疲累,上下樓梯時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出現這些狀況的人,腿部肌力可說相當衰弱。若是肌力衰弱,據說容易跌倒的風險比正常情況高出四倍以上,必須特別注意。若腿部肌力衰弱,髖關節與膝蓋將無法完全發揮功能,不僅腿部難以做出抬高的動作,步幅也會變得比較狹窄。若步幅變窄,身體就容易失去平衡;為了保持平衡,就容易在無意識下用拖著走的方式走路。這麼一來,有可能在上下樓梯與高低落差較多的戶外發生意外,甚至連待在家裡都很危險。只要地面的高低稍微出現一點落差就會跌倒,甚至在一些事先無法預料的地方發生意外,例如不小心絆到棉被或地毯的邊緣就摔倒。不能認為這不過就是跌倒而已,千萬不可輕忽這件事的重要性。對高齡者來說,只要稍微跌倒一下,就可能受重傷。尤其是女性隨著年紀增長,骨質密度也會跟著減少,很多人因此罹患骨質疏鬆症。對於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人來說,跌倒可不只是跌倒而已,很有可能立刻就骨折了。運氣更差的狀況,可能導致腰部與腿部等下半身骨折。這跟上半身的骨折不同,下半身的骨折很麻煩,因為不僅會讓人無法自行站立,連走路也會變得更困難。針對高齡者的情況而言,骨折後骨頭完全恢復至原先狀態的人,只占整體的兩成,其餘八成的人不可能恢復至原本的狀態。另外,實際上有超過五成的人連日常生活都必須由他人照護。一旦生活開始需要他人照護,將漸漸演變為需要長期看護。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二○一三年「國民生活基礎調查概況」,報告顯示需要看護的項目中,骨折、跌倒位居第四個主要原因。說明至此,為了將來不必處於需要看護的狀態,想必各位已經明白重點在於透過防止肌力衰弱以避免跌倒。(本文摘自/遠離長照人生的奇蹟抬腰術:不管幾歲開始都有效的腿臀肌力訓練/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