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

感冒者冬令若隨便進補 恐有「閉門留寇」之餘

感冒者冬令若隨便進補 恐有「閉門留寇」之餘#進補

天氣漸漸轉涼,冬季將至,11月8日就是立冬,代表天氣會越來越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任葉裕祥表示,「冬令進補」是許多人在冬天不可或缺的習慣,民眾常在寒冷冬天吃些溫補藥膳,的確有溫暖身體抵禦寒冬的功效。儘管民眾知道在冬天進補,有助於抵抗嚴寒,卻多不知中藥進補在中醫是有其理論基礎及專業性。葉裕祥醫師指出,進補是中醫一大特色,乃補其不足,是針對虛弱體質的調理方式,遇有虛弱寒性體質的人,非得從進補著手不可。如何補的正確、補的健康,則是進補先決條件,如果忽略中醫進補原則,甚至錯誤食用,可能導致身體出現不適。葉裕祥醫師提醒,唯有充分了解進補原則及個人體質,才是正確進補,也才能在沒有副作用下,有效發揮功能。葉裕祥強調,進補時除了要注意藥材寒熱屬性和個人體質因素外,還有些情況不宜食用,例如腸胃功能不佳、急性呼吸道發炎或其他急性炎症時。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造成喉嚨痛、咳嗽時也不宜進補,應先治癒再食用,否則可能會有「閉門留寇」之餘,出現感冒程度加重或感冒延遲康復,若不諳此原則而冒然進補,可能產生口乾舌燥、胸悶不適、痰粘難咳、咽痛不已等現象。此外,有痛風、高脂血症、糖尿病者,進補時應避免食用動物內臟。有高血壓者,食鹽的量要加以控制,不可喝太鹹藥湯,另外高血壓多半是陰虛火旺,不可吃太溫補中藥,以免血壓更是升高有中風之虞。

抗老化、助強壯! 進補可吃當歸、山藥、枸杞

抗老化、助強壯! 進補可吃當歸、山藥、枸杞#進補

立冬是冬季節氣的始端,俗稱「立冬補冬,補嘴空」,進入冬季後,氣候漸冷,許多人會利用這個時節前後進補,除了禦寒增加體溫,同時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中醫師提醒,一般食補是以預防疾病為主,應該根據不同病情,同時配合病人的體質、精神及環境等因素調整用藥,才能真正達到進補的效果。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陳柏全說,其實四季都可進補,不過要依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來補,中醫食補以預防疾病為主,包括無病防病及有病防變,根據不同病情,配合病人的體質,及精神、環境(地域、天時)等因素來調整用藥。陳柏全主任表示,一般人在進補時,若有感冒、發炎性疾病、口乾舌噪、失眠、便秘等問題,則不宜吃平常溫補的藥膳,其他像孕婦、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者,建議要由專業中醫師辨明體質後,再調配藥膳使用。冬令進補以健脾胃、養腎氣為主,像「八寶粥」一般體質都可以吃,材料包括白扁豆、蓮子、薏苡仁、芡實、山藥、桂圓、紅棗、百合、白米等,具有健脾益腎及養血安神作用。十全大補湯加味可補益氣血、減輕手腳冰冷、怕冷等症狀,並增強體力,材料包括當歸、黨參、杜仲、川芎、白朮、白茯苓、熟地黃、黃耆、肉桂、白芍藥、枸杞、炙甘草、紅棗、茴香等。陳柏全主任指出,平時也可在食物中可酌加黃耆、當歸、枸杞、山藥、杜仲、何首烏、肉蓯蓉、仙靈脾、地黃、桂圓、麥門冬、茯苓、白朮、人參,都是抗老化、強壯作用的中藥材。

進補「鍋物」正夯 當心驚人熱量補過頭!

進補「鍋物」正夯 當心驚人熱量補過頭!#進補

經過了炎炎的夏日終於來到氣候漸涼的秋天,想必大家一定想為自己身體補一補吧!於是薑母鴨、羊肉爐、麻辣火鍋的人潮漸漸多了。固然夏天讓我們胃口變少,又吃了好多冰品,覺得自己的身體變虛,希望能藉由吃些補品來改變體質,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為了補身體卻肥了身材! 可能大家會說只是吃個薑母鴨,有這麼嚴重嗎?其實現在商家所賣的薑母鴨或是羊肉爐都已偏向火鍋式;也就是除了鴨肉還有各式火鍋料,再加上使用麻油爆香,一不注意就會吃下太多熱量而造成脂肪囤積。苗栗縣政府衛生局長羅財樟表示,其實現在的人不需要特別去補身體,如果真的想吃補,請務必要注意份量、不吃皮、湯少喝、多選蔬菜吃。當然正在生病、屬於燥熱體質、長痘痘或雄性禿的人就不適合進補了。 另外現在秋蟹正肥美,食蟹是秋日一大樂趣,提醒大家螃蟹是屬於寒性食物(一般會以薑、麻油等食材來烹調減低牠的寒性),且蟹黃膽固醇高,要適量品嚐,以免滿足口慾卻傷了身體。但血脂高、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則不建議食用。 秋天天氣變化大且空氣較乾燥,容易有過敏、呼吸道疾病狀況發生。因此秋天的飲食著重在保護肺部,儘量選擇水分多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材,避免油炸辛辣的上火食物。而秋季當令蔬果如白木耳、梨、柿子等都是屬於水分多好消化的食材,好吃、少農葯、少碳排放又便宜可以多多食用。 苗栗縣政府衛生局保健科長廖秀慧表示,目前秋高氣爽雨水不多,爬山、出外踏青相當舒適也可享受陽光,它能增強我們的新陳代謝、增加肺活量,也能紓解壓力,緩和身體對天氣變化的不適應感,另外提醒大家早晚溫差大,要隨時增減衣服以免著涼。 ※新聞內容由苗栗縣政府衛生局提供小螃蟹竟富含高膽固醇 心血管疾病患者少吃為妙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83&HN_Yr=0&HN_Mon=0喝還是不喝? 葡萄酒可以降血糖 卻會增加乳癌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81&HN_Yr=0&HN_Mon=0季節交替過敏易發作 生活小建議遠離過敏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77&HN_Yr=0&HN_Mon=0

搭低氣溫的順風車 秋冬是健康減重好時機

搭低氣溫的順風車 秋冬是健康減重好時機#進補

各位家長們,您家裡面有偏食又挑嘴的小朋友嗎?您曾經用某道料理吸引小朋友成功「吃」出好習慣嗎?或者您有健康創意的私房菜想告訴大家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預計於12月3日辦理「健康小天使親子飲食達人比賽」,並自即日起開始報名!凡就讀台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的學童及其父母師長,填妥報名表及創意食譜向學校或各區健康服務中心報名即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及教育局有鑑於兒童在建立飲食習慣、培養食物喜好的成長階段,父母師長扮演重要的角色及示範形象,加上冬天是進補的季節,特規劃在寒冷的12月辦理「健康小天使親子飲食達人比賽」,活動將邀請主廚駱進漢師傅等多位知名飯店廚師及營養師擔任評審,並於活動中教導大家如何用少少的時間、簡易的食材,料理健康均衡的飲食,現場另備有多道健康料理供民眾試吃及食譜索取;期能透過此活動,喚起民眾對日常飲食習慣的重視與改變,帶動親子合力烹飪健康菜色,營造健康、均衡的飲食環境與氛圍,也提醒民眾要好好的把握冬天這個健康減重的好季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感謝臺北市私立稻江護理家事職業學校協辦本活動,該校由朱燦煌校長帶領共計293名師生組隊報名參加「臺北市青少年健康體位促進計畫」,自今年4月份起至9月共計減重逾300公斤,其中有幾名BMI超過30的學生成功健康減重20公斤以上,也重拾自信與健康。該校每學期均定期檢測師生體適能,並成立「健康指導班」,藉由運動習慣的養成、營養知識的澄清與建立,進而改善肥胖的煩惱,維持良好的健康體位。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表示,人是恆溫的動物,在環境溫度太低時,身體會透過燃燒熱量產熱,使體溫維持在37℃的恆溫下,換句話說,冬天時身體會耗費比夏天多的熱量,從減重的角度來看,當然有助減肥。但冬天讓人容易發胖的原因不外乎是氣溫下降,人的胃腸供血量增多,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食量增加,加上身體活動量明顯變少,體重自然直線上升。故鄭重呼籲大家冬天只要秉持多聚少餐、多做室內運動、秉持正確的進餐準則及維持量體重、體脂的習慣,不但可以有效維持健康體位,還能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秋冬進補 當心肉吃太多排便不順

秋冬進補 當心肉吃太多排便不順#進補

秋冬將至,許多民眾喜歡吃羊肉爐、薑母鴨或麻油雞來進補。不過營養師提醒,這些進補食品裡通常會加入大量的肉片、肉塊等食材增加口感,一旦肉吃多了加上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當心會引起排便不順的問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李青蓉表示,由於肉類含有較高的脂防與蛋白質,且是屬於較燥熱的食物,食用過量會使腸道的蠕動變慢,不但會引起便秘,未來甚至可能引發癌症。因此,營養師建議在選擇肉類食材時應盡量以白肉類為主,像是雞肉、鵝肉、鴨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相較於牛肉、羊肉或豬肉等紅肉類的食材會比較健康,但切記一定要搭配蔬菜並多喝水。此外,以中醫的觀點而言,這些食材多半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不宜與水果等「性寒」的食物同時食用。署立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佳菁指出,像是吃完羊肉爐後再吃水果,如此「冷熱交替」的飲食順序容易刺激腸胃、引起不適,應盡量避免。楊佳菁醫師提醒,像是感冒喉嚨發炎、鼻涕濃稠或容易口乾舌燥的患者可別以為吃補可以強身,而是應避免燥熱的食物讓身體更不舒服。女性荷爾蒙補過頭 當心反引發乳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928從中醫觀點建議民眾如何吃出健康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186教你如何「冬令進補」不油膩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704

天冷適飲DIY藥酒 溫補養身氣血通

天冷適飲DIY藥酒 溫補養身氣血通#進補

喝酒真的會傷身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外科主治醫師楊素卿表示,「酒」可以行藥勢,古人說「酒為諸藥之長」,酒可以引藥力外達於皮膚,上至於頭頂,下至腳底,通行全身,使理氣行血藥物的作用更加順暢,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她說,中醫學認為「酒」性溫而味辛,溫能祛寒、疏通,辛能發散、疏導,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除痹散結、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暢意。並且酒為五穀雜糧所造之精華物資,所以還能補脾益腸胃。加上與養生藥材相配伍,不僅可以大大增強藥力,又能達到防治疾病的日常保健功效。楊素卿解釋,「藥酒」包含了酒的功效及藥材本身作用,其歷史悠久,如乾隆皇帝冬令進補有三寶「湯補、參補、酒補」,其中酒補就包含湯補及參補。這是因為大多數藥酒都具有製作簡單、服用方便、療效顯著、便於存放的特點。「藥酒」既可以防病治病,又能養生美容,延年益壽,因而深受歷代黃帝、醫藥學家、養生家的重視。楊素卿指出,根據中醫學理論,身體要健康、容貌要年輕,必須維持人體內氣血的陰陽平衡,除了生活規律、飲食營養均衡、精神恬淡外,平時可在家DIY製作藥酒,來調節身體陰陽平衡,補氣、壯陽、補血、滋陰的作用,能夠起到益精神、抗疲勞、滋養美容效果,尤其適用於老年人、氣血運行緩慢者、陽氣不足者,以及身體內有寒氣、經絡有痹阻、氣血有瘀滯者。DIY藥酒準備事項:容器選用玻璃瓶,先洗乾淨,再用米酒沖洗過,避免陽光照射。選用酒精濃度50度左右,例如米酒或米酒頭。藥材要新鮮,洗乾淨、乾燥後再來泡酒。每天搖晃藥酒容器,使藥材藥性溶出。可加蜂蜜、冰糖、使藥酒可口。楊素卿提醒民眾,藥酒雖然有養生作用,但有下列情況者,請不要飲用:正在出血者,如痔瘡出血、月經期等。有發炎症狀者,如感冒支氣管炎、肝炎、口腔炎。潰瘍患者,如胃12指腸潰瘍、皮膚潰瘍。高血壓患者。癌症患者。肺結核患者。楊素卿更針對過年期間飲酒提出以下幾點注意事項:飲酒要有節制,少飲有益,多飲有害。不善飲酒者,可加水稀釋或加入雞腿、魚肉、排骨等作成藥膳。辨證選藥選酒,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酒及藥材。堅持一段時間飲用,任何養生方法都要持之以恆,唐代大醫家孫思邈說:「凡服藥酒,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和為度,不可令醉及吐,則大損人也。」萬一喝過頭,可喝西瓜汁、檸檬汁、綠豆湯、蜂蜜水、淡茶水、酸梅湯、優酪乳、水梨來解酒。不要空腹飲酒,以免刺激胃黏膜,也不要飽餐。延伸閱讀「DIY藥酒作法」: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622

愛心進補 補出孩子過敏問題

愛心進補 補出孩子過敏問題#進補

高二的阿國(化名)是家中獨子,小學時品學兼優,是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上了國中後既叛逆又愛發脾氣,讓媽媽傷透腦筋。在親友介紹下,媽媽帶阿國做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後才發現,原來阿國的牛脾氣是吃了太多媽媽的愛心牛肉所致,醫師根據阿國的檢測報告說明牛肉是他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媽媽覺得牛肉營養為阿國進補,卻在無心當中補出體內長期慢性發炎,使阿國易疲倦感冒不舒服而影響情緒。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在門診中有不少例子是家長出於用心為小孩生長著想,卻讓孩子在不自覺中吃進食物過敏原,當下不一定立即顯現在起疹子、皮膚癢等症狀上,影響免疫力。鄭乃源醫師表示:「至少有60%的國人深受食物過敏之苦,其中尤以孩童佔大多數,建議最好趁孩子還小,食物尚未開始多元攝取前,先找到食物過敏原,為孩子的健康把關。」「和急性過敏原相較,慢性食物過敏需要反覆性或大量的過敏食物才會產生,但因症狀不易查覺,例如頭痛、失眠、鼻塞、拉肚子等小毛病,讓人困擾又不易與食物過敏產生聯想,而人長期處於這些小症狀中,一定對情緒及健康造成影響。更嚴重的是,某些研究已指出慢性食物過敏將會導致慢性病發生。」鄭乃源醫師補充說。鄭乃源進一步說明,現代人飲食複雜度比過去的農業社會高出許多,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大大提高,再加上孩子外食內容十分隨興,造成現在青少年食物過敏的比例很高;但是慢性食物過敏缺乏明顯症狀,在聯安2千名被檢測出有食物過敏的患者中,約有七成不知道自己的不適症狀是來自於某特定食物,直到透過檢測才發現竟是食物惹的禍!為避免青少年本身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外食不當引發慢性食物過敏引發不良的影響,鄭乃源醫師建議:「生活習慣差的青少年、常感冒過敏的孩子、即將要出國面對全新飲食環境的學生,應接受完整而專業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分析並搭配基礎的健康檢查項目,藉由醫師的專業,用科學數字帶領孩子了解、正視自己的健康。」除食物過敏檢測外,還要加上血液、X光、腹部超音波、心電圖等基礎檢查,才知道如何避開造成體內免疫失衡的食物,掌握目前健康狀況,以免因為慢性發炎影響發育與學習。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進補

中醫究竟是在補什麼?或是說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因為過去是以農業社會為主的時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經濟條件普遍不佳,難得吃到大魚大肉,營養比較不足,所以在天氣寒冷的季節裏,就以大魚大肉為主食,中醫講「冬藏精」,適合補腎補精,所以再加入辛熱溫補的藥材來補足過度耗用的腎氣和體力,也就是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冬令進補。但現代社會型態已經改變,勞動力已不像以往那樣大,社會經濟條件也比以前好,每天的便當主食也多半是雞腿、排骨,已經不需要刻意再去大量補充肉類。但有的民眾不是吃素,會覺得餐點中沒有吃到肉,就會覺得沒有飽足感,當然可以藉這個機會變換一下口味,把便當主食換成藥膳燉品。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彥行說明,其實就算是冬令進補,也不需要一整個冬天都在吃補,而是遇到天氣嚴寒的時候,像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很大,突然就低溫持續數日,冷得受不了,藉這個機會補ㄧ下,點綴ㄧ下ㄧ成不變的飲食,這樣也不錯,吃東西有時候也是朋友之間、家人之間聯絡感情的方式。所以如果只是過年單純補ㄧ下,當成ㄧ般藥膳火鍋、藥膳料理,只要藥材劑量不要太大,中藥的藥性平和,也是ㄧ個不錯的調理方式。所以現代人可以進補,但不一定要放入大量的肉,反而是當作輔助加成作用的中藥材,真的是需要區分體質服用,這才是重點。陳彥行表示,依照個人的體質不同、需求不同,進補的藥材就要有所調整,否則補了ㄧ堆不符合身體需求的藥材就浪費了,甚至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平常市售固定的藥膳成方,多半是偏溫補熱補的藥材,甚至像冬天常吃的薑母鴨、羊肉爐都是此類溫補的藥材。所以民眾如果實在不曉得自己是屬於什麼體質,比較不建議直接購買藥膳成方,最好請教合格的中醫師給建議會比較好。因為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就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經過醫師「望聞問切」,也就是觀氣色、看舌頭、聽聲音、聞氣味、問問哪裡不舒服、把脈等,統合全部資訊之後「辨證論治」,為他量身訂做出適合他這個個體服用的中藥,藉由調理體質來解決我們身體上的不舒服。所以想知道吃什麼比較好?吃哪些比較補?我的建議是要先看看我們究竟是屬於什麼樣的體質?這樣才能對證下藥。藥材本身沒有分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便宜的藥如果適合的體質服用就是好藥,如果不適合的體質服用,再貴的藥、再稀有的藥都只是勞神傷財而已。陳彥行解釋,如何區分自己是什麼體質,簡單介紹4種:氣虛證:有的人經常感到疲倦,一站起來就覺得頭暈目眩,一整天都感覺無精打采,說話有氣無力小小聲的。也就是俗稱「沒元氣」。 血虛證:臉色萎黃,面有菜色,嘴唇和指甲沒有血色,經常感到頭暈,健忘,一到晚上很疲倦了卻又睡不著覺,手腳容易發麻,小腿容易抽筋,女生的話月經經量很少。也就是俗稱「欠血」。 寒性體質:手腳冰冷,很怕吹到風、吹到冷氣,臉色蒼白,特別喜歡喝熱飲,很怕喝到冷飲,小便透明而且量多,大便偏軟偏稀。也就是俗稱「冷底」的體質。 熱性體質:常覺得口渴很想喝水,特別喜歡喝冰的飲料,滿臉通紅,自覺很煩燥,容易出汗,小便量少顏色深黃,大便乾燥顆粒狀難出。也就是俗稱「容易上火」的體質。陳彥行提醒民眾不只在春節期間需注意,在每日的生活上,飲食的取捨,都需衡量自己,適時適量,這樣才能吃出健康。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18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