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新陳代謝

近年來糖尿病已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而且發生率年年上升,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益加大。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46億 人口飽受糖尿病困擾,每年更以700萬人的速度增加,更可怕的是,每10秒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相關疾病而死亡。您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夠嗎?人體對於血糖的穩定,有著極精密的調控。吃完東西、消化吸收後,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單醣,透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供細胞使用,在胰島素的作用下,提供細胞新陳代謝的能量。而糖尿病患者就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不管是胰島素製造出問題、或是胰島素的靈敏度低下,這些醣份無法進入細胞裡,所以細胞是存在飢餓狀態,但是血管中過量的醣份,造成高滲透壓的狀態,開始破壞其所到之處的器官,糖尿病的病變就因此展開。中醫師蔡易昌表示,每個病人都希望醫師一次就治好糖尿病,拿一次藥就想要看到標準的血糖值,而不去思考整個疾病的過程,隨著病情的拖延、惡化、演進,各個器官的併發症一個一個出現,這代表的是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身體警告視而不見的結果!早期治療糖尿病,大家都是以『對抗』的角度處理,當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用藥物壓榨胰島細胞超時超量工作,分泌的細胞越來越累,當然所能得到的產能是每況愈下。後來,又有一種『放任』的方式,即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直接提供身體所需的胰島素,由外來的胰島素幫助醣類進入細胞而維持生理活動。但是,長期下來原本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就會出現『依賴』性。蔡醫師強調,中醫治療的優點就是因人而異,也就是同病異治的觀念,以『共存』取代『對抗』及『放任』。先利用中藥調理,使身體先與糖尿病達成和平共存的階段,一方面穩定血糖,一方面使傷痕累累的胰島細胞逐漸修復。當生理機能逐漸復原時,原本用藥就可逐步減量,最終是以脫離藥物為目標。而在調整的過程中,患者必須配合醫師,每天定時監控血糖的變化,以得知目前身體的狀況為何,配合適當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改變,就可以逐漸改善病情。糖尿病千萬不能輕視它,好好治療,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糖尿病不是絕症,並不一定要一輩子吃藥!

每日勤走健康多 掌握訣竅不酸痛

每日勤走健康多 掌握訣竅不酸痛#新陳代謝

走路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現代化的便捷,日漸被荒廢。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台灣民眾有40%是缺乏運動或運動量不足的,尤其是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26~45歲,普遍都是不愛運動的「懶人族」。男性超過1/3、女性超過2/5,並無參與運動的動機或習慣。無法從事運動的藉口不外乎:沒時間、無適當的運動環境、沒有運動夥伴陪伴、上健身房要花錢…等。名詞-「坐式生活」,指的是個體多以靜態或小範圍活動為主的生活型態,如:朝9晚5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下班後只是坐在沙發上觀賞電視節目。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林雪驥主任表示,這樣的生活方式,個人體能會衰退的很快。走路其實是最好的運動,WHO談到如何預防癌症和心臟病這兩大現代文明病時,都直接提醒世人要多走路!運動生理學教授林正常博士指出:「走路是人類最自然的運動,也是最為放鬆的運動,走路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還能讓人腦筋清晰,深入思考,取得靈感。」全世界健走的人口達1億7千萬人,是慢跑人口的4.6倍。足證健走平易可行。運動醫學的研究:走1步,可以牽動到全身95%的肌肉,走30步相當於消耗1大卡的熱量,所以走萬步可消耗至少300大卡熱量,約等於成年人一天所多攝取的熱量。走路是最不具傷害性的運動,每踏出一步,膝-腳承受了1.5倍體重的力量,相對於慢跑卻是2~3倍,快跑更達7倍以上,對於膝關節的傷害最少。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短時間的溫和體能活動 (例如走路10分鐘),對身體健康有顯著的改善。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主任謝明哲談到走路的益處如下:降低心跳速率並強化心肌功能、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燃燒脂肪、幫助控制血糖、鍛鍊結實肌肉、促進新陳代謝、釋放腦內啡。林雪驥主任指出,正確的走路法應考慮以下幾點:■ 距離-「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衛生署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成年人每日平均步行步數約在6500步 (國外相關資料為 5000~7000 步)。最早提出「一萬步」口號的是1960 年代日本九州大學的吉城旗野(Yoshiro Hatano)博士,40多年來已廣泛為歐美引用。■ 速度:(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徐錦興教授建議)(1)  漫步健走 (散步):每小時 4.8 公里以下。適合初入門者(2)  適能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適合一般愛好運動者。(3)  強力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但增加擺動及負重。適合鍛鍊體適能者。(4)  競賽健走 (競走):每小時 12 公里以上。朝競賽奪標者。■ 強度:每天走30分以上、每週走5天以上,運動後每分鐘心跳加上年齡,等於170下。■ 姿勢:脊樑挺直、抬頭挺胸、縮小腹、雙肩放鬆、臉朝前,視線望向前方15~20公尺。手肘微彎、膝蓋伸直、依循腳跟→腳掌→腳尖方向移動重心,腳尖踢出的幅度向外5~10度,標準步伐=身高 × 0.3。■ 時間與環境:最好的時間在清晨4點到6點(太陽初昇時),黃昏6點到10點間,氣溫在20℃~30℃之間,選擇車少、樹多且空氣新鮮的地方。公園、運動場等場地寬敞、路障較少的地方。不常運動的人一開始可能會雙腿酸痛,來自於肌肉中的葡萄糖燃燒所產生的乳酸,不過身體會自行調整,習慣運動後改利用脂肪酸當作能量時,肌肉便不至酸痛。

全身軟綿綿 小小腫瘤搞鬼

全身軟綿綿 小小腫瘤搞鬼#新陳代謝

一名34歲女子,平常即有高血壓的毛病,雖服用三種降血壓的藥物,血壓仍居高不下,經常維持收縮壓160、舒張壓100以上。最近更因全身無力至醫院掛急診,經醫師安排住院抽血檢查後,赫然發現其體內留鹽激素竟高達1559 pg/ml,比正常值上限150pg/ml足足高出十倍之多。透過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左邊的腎上腺有一顆1.5公分的小腫瘤在作怪,導致留鹽激素分泌旺盛,使得患者長期出現高血壓及低血鉀症狀,因此血壓控制狀況老是不佳,血鉀過低導致全身無力。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何逸然醫師表示,高血壓的發生大部份都找不出原因,少數可能是腎臟病警訊,或是內分泌系統出問題,造成所謂「次發性高血壓」;其中又以分泌留鹽激素的腎上腺腺瘤為最常見的兇手之一。這種腺瘤通常為良性,體積也不大,卻會造成患者的血壓很難控制下來,常常吃了好幾種降血壓藥還是無法見效。留鹽激素腺瘤還會讓腎臟異常排出過多的鉀離子,造成患者血鉀濃度偏低;血鉀濃度若是太低,人體將可能出現四肢無力的情況。一般而言,留鹽激素腺瘤只要開刀摘除腫瘤,高血壓及低血鉀的症狀皆會明顯改善,有許多患者原本吃好幾種降血壓藥還不一定能控制,一旦開刀摘除後,血壓值即會恢復回正常範圍內,僅少數人仍需繼續服藥,但也得以減低劑量,全身無力的問題不再發生。何逸然醫師進一步表示,雖然發生留鹽激素腺瘤機會僅佔眾多高血壓患者之少數,但只要透過細心檢診並不難找出。手術腫瘤摘除後的患者,不但立即減少長期往返醫院及服藥的不便,也可節省時間金錢,重拾個人健康及自信。

省錢抗老「好撇步」!運動三五七,健康自然來!

省錢抗老「好撇步」!運動三五七,健康自然來!#新陳代謝

什麼樣的運動最好呢?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一九九二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因為人類花了六百萬年,從猿到人,整個人的身體結構是步行進化的結果,所以人體的解剖和生理結構最適合步行。而且步行運動簡單易行,還不用花錢。步行可以減少糖尿病、降低高血脂、使硬化的動脈變軟、可以使腦子清楚、不容易摔跤、防止癡呆,步行使人愉快..步行的好處多得不得了。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心臟病學家、幾任美國總統的保健醫師懷特博士創造性地將步行鍛鍊作為心臟病人和心肌梗塞後康復治療的方法,並取得良好效果。他建議健康成人應每日步行鍛鍊,並作為一種規律性的終生運動方式。通過對一千六百四十五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四年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與每週步行少於一小時的老人相比,每週步行四小時以上者,其心血管疾病住院率減少百分之六十九,死亡率減少百分之七十三。步行應成為中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運動,是心血管疾病有效的預防措施。最近科學家也證實,動脈硬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過程,雖不能徹底消退。走路就是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變穩定和消退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證明:只要步行堅持一年以上,就有助硬化斑塊消退。經過步行運動鍛鍊,對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降低體重都很好。過量運動有時會造成猝死,很危險,步行運動最合適。怎麼步行最好呢?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只要掌握三個字:「三、五、七。」通常掌握這三個字的運動是安全的。「三」指最好每天步行約三公里,時間在三十分鐘以上。「五」指每週運動五次左右,只有規律的健身運動才能有效。「七」指運動的適量。什麼叫適量呢?就是有氧運動強度以「運動後心跳+年齡=一百七十左右」為宜。這相當於一般人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說五十歲,運動後心跳達到一百二十次/分鐘(50+120=170)。如果身體素質好,有運動基礎,可以多一些,例如可達一百九十左右;身體差可以少一些,年齡加心跳達到一百五十左右即可。總之,步行運動要量力而行,否則會產生無氧代謝,導致不良影響或意外。洪昭光教授也提出貼心叮嚀,只要每天早晨比平時早起半個小時,到外面走走、爬爬樓梯。養成好習慣,健康就自然來,自然也不會那麼快衰老。(文案部份擷取自日月文化「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書)

吃錯早餐 小心賠上健康與活力!

吃錯早餐 小心賠上健康與活力!#新陳代謝

小美(化名)是一位會計人員,平時為了維持窈窕計劃,早餐習慣只喝一杯黑咖啡果腹。原以為喝了咖啡有提神醒腦的作用,但長期下來,發現每天早上精神狀況不佳、注意力無法集中,工作表現也愈來愈不理想,經常出一些小差錯,還差點因人為疏失造成公司的財務損失,並且出現胃痛的症狀。在經過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錯誤的早餐習慣所造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徐景宜營養師表示,多年來一直都有研究證實,腦部的活動是要靠澱粉類及優質蛋白質促進腦部靈敏度、判斷力與注意力,經過一夜空腹時間,若不吃早餐,將造成供給大腦的營養素不夠,容易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差等狀況,無形中影響學習效果、工作效率及人際關係。經常不吃早餐的人,會容易出現胃、腸方面的障礙,不但無法達到減重的目的,反而容易發胖,因為能量不足,降低了新陳代謝率,更容易堆積脂肪,並且增高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徐景宜強調,早餐不但要吃,重要的是要「吃得對」。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早餐選擇,如火腿蛋三明治配奶茶、燒餅油條、蚵仔麵線等,雖然提供了熱量,卻也包含過多的脂肪,甚至是反式脂肪,加上纖維質及優良的蛋白質含量不足,吃多了容易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反而弄巧成拙。 要吃出美味與健康兼具的早餐其實很容易,只要避免營養不均、油脂含量過高的早餐組合,即可吃出健康活力又可保持窈窕體態。徐景宜建議只要把握「健康飲食五大黃金守則」,聰明挑選早餐組合,不但可將熱能轉化為一天活力的動能,還能有助日常生活的表現。【健康飲食金字塔】 五大黃金守則● 選擇纖維質高的五穀類食物為主,如:全麥麵包、全麥土司、雜糧饅頭、五穀粥、燕麥片 ... 等 )。● 搭配適量的蔬菜、水果● 選擇優良的蛋白質:適量的魚肉、雞肉、鮪魚或奶類製品 ( 芝士、優格、優酪乳 ) 、豆漿、蛋類製品。● 避免選用高脂肪食物:一大早若吃得太油膩,不易消化、引起腸胃負擔。● 避免選擇高熱量、高糖或高鹽份的食物組合【活力健康超完美套餐】 A.早餐店套餐:【主餐】鮪魚蛋三明治/【飲品】燕麥片/【附餐】水果B.豆漿店套餐:【主餐】燒餅夾生菜/【飲品】低糖豆漿/【附餐】水果C.方便簡易套餐:【主餐】全麥土司夾低脂起司/【飲品】咖啡加鮮奶/【附餐】水果D.傳統中式套餐:【主餐】地瓜稀飯或五穀粥+現炒青菜/【【附餐】水果E.便利商店套餐:【主餐】三角飯糰/【飲品】低脂鮮奶或優酪乳/【附餐】水果【NG早餐解套方案】 ● 火腿蛋三明治:火腿為加工食品,鹽分較多、熱量較高,且含有添加劑。解套方案:改吃鮪魚蛋或起司蛋,增加蛋白質,營養加分。● 蛋餅加奶茶:奶茶中的奶精為反式脂肪酸,對心血管不好,加糖後熱量更高。解套方案:改喝低糖豆漿或米漿;蛋餅可加高麗菜或鮪魚更有營養。● 燒餅油條:油條為 高脂肪食物,熱量過高。解套方案:燒餅夾生菜、蛋或起司,飯糰不加油條改加蛋,增加纖維質及蛋白質。● 蚵仔麵線:麵線勾芡,熱量高;蚵仔數量不多,不足以供應足夠蛋白質。解套方案:瘦肉粥、玉米粥、海鮮粥等,含腦部活動所需的澱粉及蛋白質。● 麵包加咖啡:麵包只有澱粉類,若加餡料(例:奶酥、紅豆)糖粉高,油脂為反式脂肪酸,熱量高。解套方案:選擇纖維質較高的 全麥土司、 五穀雜糧麵包、核桃麵包等,喝咖啡改加鮮奶,且勿空腹飲用,易傷腸胃。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55

活用飲食輪替法 遠離慢性食物過敏

活用飲食輪替法 遠離慢性食物過敏#新陳代謝

才上國小一年級的徐小弟,又惹老師生氣了,因為他上課時老是沒辦法專心,不是在椅子上抓來抓去,就是偷偷打瞌睡。徐媽媽很擔心,但總找不出問題的徵結,因為他個性並不頑劣,只是老無精打采,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做了完整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後,才知道原來是慢性食物過敏的緣故,導致他生活上出現這麼多的困擾與不適應。近年來因為環境污染的嚴重,加上飲食種類和習慣的改變,罹患過敏體質的小孩逐年增加,像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習慣性便秘,或是像早上一起床就噴嚏打不停、黑眼圈、皮膚搔癢等等,都是過敏體質的一種表現。 當然要改善過敏體質,要從環境和飲食這二方面來著手,不過說實話,大環境我們改變不易,因此,飲食的改變就顯得更重要,從許多醫學報導上印證,如果能從日常飲食上去調整,對過敏體質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聯安統計指出:國內主要十大過敏原食物為: 一、牛奶;二、蛋白;三、蛋黃;四、起司;五、花生;六、酵母;七、花豆;八、麥膠蛋白;九、牡蠣;十、海帶,皆屬於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同時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營養來源,因此常讓人不知不覺中吃進過敏原! 以徐小弟的例子來說,由於他檢測出是對奶蛋中度過敏,偏偏這兩項又通常是孩童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需要特別費心。為此,聯安特別和徐媽媽溝通了一套「食物輪替大作戰」首先,在攝取的食物中,先避免掉奶蛋類製品,而改以豆漿、杏仁、芝蔴來代替,一直到三個月後,再次更改菜單,四天一次加入一點點的起士或是牛奶,讓身體逐漸去適應,延遲過敏反應,透過這樣的循環,逐漸去改善徐小弟的體質。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過重點要確實把握:第一、水一定要多喝,每天至少1500cc以上,以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第二、應該避免食用一些容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冰冷、油煎、油炸以及加工製品。第三、選擇食物要多樣變化,黑、白、紅、黃、綠,分配至一週內,這週吃過的食物最好不要重複。 這套飲食方法,確實帶給徐媽媽不小的挑戰,不過隨著逐漸上手,她越來越享受嚐試新食材料理的樂趣,聯安還建議可以試著讓徐小弟補充些魚油、益生菌等營養品,另外,有空就出去運動、曬太陽,經過各種的努力,半年下來,如同充足雨水澆灌幼苗,我們很欣喜地看見徐小弟的健康,有了長足的成長與改善,黑眼圈消失、活力增加、學業也上了軌道,從過去猛擤衛生紙的小老頭,茁壯成陽光積極的少年郎。文章出處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296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新陳代謝

如果您擁有腹部肥胖、高血壓、血糖偏高、高三酸甘油脂及高密度膽固醇過低等症狀中的三項,要小心,您可能已經罹患了「新陳代謝症候群」而不自知!※「腹部肥胖」:對國人來說,男生腰腹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生超過80公分(31.5吋),則算是過胖了!但這樣的標準還是有一些問題,如不同身高的人是否標準應該不一樣呢?不過,目前並沒有將身高列入腰腹圍的考量。無論如何,這樣的一個標準的訂定,主要還是在提醒民眾要注意體重的控制非常重要,而且排在新陳代謝五項症候群之首。※「高血壓」:目前高血壓的標準是世界通用的。只要收縮壓超過130「或是」舒張壓超過85出現,就算是有高血壓。然而有很多學者專家做的研究都說明了並不是只要血壓低過130/90以下就沒有問題,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因此若真的有高血壓,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不肯吃藥。否則日後血壓將血管壁壓到硬化時,再開始治療,就來不及了。※「血糖偏高」:新陳代謝科建議的血糖標準,其實是蠻嚴苛的!尤其近一、兩年來更降到了100 。我們要瞭解到血糖高到126以上才有糖尿病,所以100以上,126以下,可以把它想成「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這個範圍的人,就已經進入警戒線了!而糖尿病所造成的傷害,也是一般人所耳熟能詳的,主要還是在血管方面的問題。自然也是要多加注意。※「三酸甘油脂偏高」:三酸甘油脂比較像是一個指標: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容易有另外的一些相關的異常,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的發生。當然,若三酸甘油脂高到數千時,會引起胰臟炎,這又是另外一個併發症了!跟我們目前討論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比較沒有關係。※「高密度膽固醇過低」:膽固醇在體內有分高密度及低密度兩種。所謂的高密度膽固醇,其實就是周邊堵塞心血管且正要回到肝臟去被清理掉的膽固醇,因此可以把它想成血管清道夫!男性在這方面比較吃虧,高密度膽固醇這種好的東西比較少,因此若低於40以下,才算不健康。因為女性的高密度膽固醇較高,因此標準也較高,要低於50以下,才算是不好!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裴馰表示以上所談的五項危險因子,只要有了三項,就可以算是「新陳代謝症候群」了,不過,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體重。因為體型肥胖,尤其是「中廣」型的人,往往會伴隨有其他幾項的危險因子,因此控制體重非常的重要。這五項危險因子是互相相關的,因此當其中一項出現時,往往其他的危險因子會隨之而來。再加上就算只有一種危險因子,也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口腔保健,飯後刷牙最有效

口腔保健,飯後刷牙最有效#新陳代謝

口腔的疾病種類很多:有急性、慢性的,也有良性和惡性的;有局部性的和全身性的病變,但是人類罹患最普遍的、最容易的就是齲齒(蛀牙)和牙周病。齲齒普遍存在於每一人的牙齒,是人類流行的疾病之一,至今尚無法免疫,齲齒的罹患率與飲食習慣、食物種類、口腔衛生習慣皆有關係。而牙周病更是一般成年人的專利,國人的罹患率相當高;大約30歲左右的人就有百分之九十患有各種程度的牙周病,年齡愈大罹患率愈高、相對程度也愈嚴重。天主教聖功醫院牙科醫師 莊森源表示預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飯後或飲食後趕快刷牙,用牙線或齒間刷來清潔牙縫以去除任何附在牙齒表面的雜質,使細菌無法產生酸來破壞牙冠,當然也有人主張強化牙齒表面的方法,如利用各種化學作用原理,改變牙齒表面分子結構,使能更具抗酸、抗齒能力;也有更進一步的利用化學藥品防礙細菌的生長和新陳代謝,例如:自來水加氟、局部塗氟,使用抗菌漱口水漱口等方式。牙周病就是牙齒周圍的組織,包括牙齦、牙周膜、齒槽骨等產生病變,主要的原因是由牙齒斑其細菌代謝後的產物,如:毒素、酵素破壞牙周組織,局部因素有牙結石、咬合損傷、化學藥品、不良的假牙使細菌孳生;全身性因素有分泌功能障礙、血液病、營養不良等等眾多因素,但最重要的仍是牙菌斑和牙結石。因此,預防的方法在牙菌斑和牙結石的去除,徹底地去除上述二種物質,教導患者時時刻刻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並接受牙醫師定期檢查與清潔;這是預防牙周病最好和有效的方法。為了使患者能徹底的做好口腔衛生工作,牙醫師必須教導患者正確的刷牙方法,如何使用口腔清潔輔助器(包括牙線、齒間牙刷、電動牙刷、潄口水、牙菌膜染色錠等)以期做到更徹底、有效和完美的口腔衛生工作。此外,為了瞭解口腔清潔的情形,需要患者定期回診與牙醫配合,做好口腔衛生和保健的工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