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新陳代謝

大家都知道,肝病是中國人的「國病」,但捫心自問:「您真的了解您的肝嗎?」您曾經做過肝功能檢查嗎?您曾經做過B型肝炎及C型肝炎檢驗嗎?您曾經做過腹部超音波及血中甲種胎兒蛋白檢查嗎?您知道要完全通過以上三大考驗,才表示沒有肝病嗎?肝病的種類很多,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新陳代謝異常性肝病等。臺安醫院一般內科兼胃腸中心主任蔡青岩醫師表示,許多肝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患者說不定仍精力充沛、能跑能跳),或者光做一兩項檢查是無法看出來的(有部分B肝帶原者、肝硬化或肝癌病人,血液中的GOT及GPT值是正常的),等到有不適症狀出現,往往已經是晚期了。因此,了解自己的肝臟狀況,做好適當的防範,並好好善待它,是相當必要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發展三部曲廣為人知,因此肝炎的預防便成為拒絕肝病最重要的一環。以國內帶原率達到五分之一的B型肝炎為例,很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過、或者是不是帶原者?其實只要抽血檢查就可以清楚了。B肝的篩檢健保並不給付,自費大約數百元,算盤打得精的人也可以利用醫院或社團舉辦免費篩檢的時候去檢查。蔡青岩醫師指出,檢查結果如果血液中沒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也無核心抗體的民眾,代表從未感染過,建議自費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一勞永逸。其次是要避免輸血、刺青、共用刮鬍刀、針頭重複使用等可能「血見血」的傳染途徑。至於母子垂直傳染途徑,自民國七十三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之後已經降到極小比率。如果檢查為慢性帶原者,則務必三到六個月追蹤檢查(含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一次,不可因為沒有特殊症狀而掉以輕心。此外,「外食族」以及經常到大陸、東南亞等落後地區旅遊的民眾,蔡醫師建議自費施打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主要是經口(飲水、飲食)傳染的疾病,在公共衛生環境差的地區容易流行;國內卅歲以上的成年人,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感染過,或者已經產生抗體,但更年輕的一代幾乎從未感染過,也沒有抗體,所以一旦有人感染,就可能爆發局部小流行。保肝、愛肝的積極之道為施打疫苗、定期檢驗,至於坊間販售的「保肝藥」,由於成分不明,不但不一定能增強肝功能,反而還可能增加肝臟負擔,甚至引發藥物性肝炎,即使標榜「純中藥提煉」的成藥,也不應隨意食用。簡言之,不隨便吃藥,才是保肝的不二法門。其他正確保肝之道還包括:不喝酒、不熬夜、多吃新鮮食品、少吃發酵的加工食品等。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新陳代謝

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排毒,人體的排毒功能一旦只剩下10%就必須洗腎,如此重要卻緘默的器官,民眾如何及早察覺病兆而及早治療呢?台東基督教醫院腎臟專科馬堅毅醫師表示,所謂的排毒,就是經由尿液排泄而達到(一)清除體內新陳代謝之有毒廢物,如尿酸、尿毒等。(二)進行體內環保,如管制納、鉀、磷及酸鹼值的穩定平衡;其次是造血,受損的腎臟易導致紅血球生成素分泌不足而貧血。另外,腎臟還具有活化維他命D3之機能(維他命D3是維持人體血液中鈣磷平衡的重要元素)。調整血壓之腎素及血管張力素也與腎臟息息相關,因此,高血壓與腎臟疾病常有密切關聯。馬醫師提醒,一旦發以下幾種狀況要特別注意:一、蛋白尿:一旦發現馬桶中的尿液經常或偶爾呈現泡沫狀,表示患者腎小球功能受損,導致蛋白質經由尿液流失。尿液檢驗是驗出腎病之早期癥兆的有效方式。二、水腫:眼睛或雙腳浮腫是腎病患者最常見的現象,然而,當患者出現水腫時,往往已罹病多時而不自知。三、高血壓:腎臟病患者常併發高血壓,而高血壓本身又會惡化腎功能,二者之間形成極可怕之惡性循環。四、貧血:不好的腎臟會因造血功能受損而致貧血。另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其他症狀,如食慾不振、精神不濟、失眠、頭暈目眩等病況;令人聞之色變的尿毒症,則併發反胃、食慾差、肺積水、走路喘氣、水腫等病癥。至於中醫或民間傳統所講的「腎虧」,與腎臟病並不相同,腎虧所指之男性性荷爾蒙分泌不足,與腎臟沒有關聯。馬醫師指出,種類繁多的腎臟疾病一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腎臟本身的問題,如結石、腎絲球、腎炎;第二類由其他疾病所引發,如心臟病、糖尿病(由於腎臟是由數百萬個細微血管所組成,血糖控制不良之患者,因血管長期浸泡在高血糖中而逐漸硬化,引起腎功能變差)、高血壓、痛風、紅斑性狼瘡,皆可能引發腎臟病變。面對林林總總的腎臟疾病,民眾該如何顧腎保腎呢?馬醫師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概念。一、 不抽菸(尼古丁導致血管硬化及血管收縮,對腎臟極為不利);二、 不濫用藥物(勿服偏方,慎選中草藥);三、 不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的抗生素非常傷腎)和止痛藥;四、 多喝水,不憋尿(尿在膀胱裡太久容易繁殖細菌,而細菌極可能經由輸尿管感染腎臟)。至於「一沒有」,則是沒有「鮪魚肚」。有效管控體重可減少腎臟負擔,因為人體吃下的大量食物(動物性蛋白質)所衍生之廢物──尿酸、尿氨素,皆由忙碌辛苦的腎臟負責排除。此外,馬醫師還呼籲民眾務必定期健康檢查,四十歲以上每三年做一次體檢,六十歲以上應每年做健康檢查。針對腎病患者的飲食,馬醫師的建議是:一、少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肉類、牛奶、蛋都具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罹患腎疾者應把蛋白質攝取量減少為原攝取量之60%。二、少食用高鉀高磷飲食,坊間常見之高鉀食物有椰汁、木瓜汁、柳橙汁等,高磷食物則是動物內臟、可樂、沙士、瓜子及各種醃製類食品。避免服用楊桃汁,腎功能不佳者食用楊桃汁之後,導致昏迷或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總之,腎病患者之飲食應該嚴格遵從醫囑或營養師指示,切不可自作聰明而加速病症惡化。(本文文案擷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四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別讓「壓力」吞噬你!

別讓「壓力」吞噬你!#新陳代謝

近來經濟不景氣、股市重挫,加上各種政治弊案、天災人禍紛擾,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一股低氣壓中,因此,一些與壓力相關的情緒問題也明顯增多。在壓力普遍較大的現代社會中,該如何調適,以免情緒的壓力鍋爆炸,是每個人都應正視的課題。壓力究竟從何而來?來源其實非常廣泛,包括身體或情緒上、內在或外在的因素,不同的身體和情緒刺激、內在衝突,乃至重要的生活事件,甚或一般性的生活事件,都可能從中產生壓力,進而造成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影響。我們對壓力的反應,簡單的說就是「戰或逃」,此一過程是由自律神經系統所控制,大腦會釋放出一種荷爾蒙,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緊繃、感覺敏銳,新陳代謝也產生變化;而這些生理影響,會因恐懼、緊張、不安等不同感覺,有所不同。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心理衛生科-張傑文醫師指出,理論上這種反應是為因應壓力而生,隨著壓力的消失,也應該回歸正常。不幸的是,許多現代的壓力源並不會立刻消失,以致身體總要維持在謹慎反應的狀態,當這些反應持續過久或變得過度時,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及情緒障礙。與壓力有關的情緒問題,主要是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常見者包括失眠、情緒低落、煩躁不安、容易緊張、心悸、呼吸急促、容易發脾氣等。張傑文醫師強調,這些症狀如果經常發生,甚至已影響正常的生活與功能,就必須注意,是否自己處理壓力的能力出了問題。如何增強壓力調適的能力?張傑文醫師提供以下簡單的方法參考:首先,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很重要。許多人在面臨壓力的時候,生活節奏會被打亂,且變得急躁,在此狀況下,思考及判斷力都會受影響,對於壓力的處理,當然也變差。因此,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甚至刻意放慢腳步,才不會因壓力慌了手腳。其次,很多研究證實,規律的運動不但對身體有好處,對於心理的放鬆及睡眠的品質,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可釋放壓力,因此多運動對壓力的調適非常有用處。第三,學習一些放鬆的技巧,可以紓解緊張的狀態,也有助於調適壓力。第四,作好時間管理,將事情分出輕重緩急,作妥適的時間分配,才不會造成一團混亂,也才能夠有條理的把事情都處理好。當然,當壓力已大到自己無法調適時,應儘早尋求專業的協助,才不會讓失調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壓力也才不會愈積愈多、愈來愈大。

擺脫「歐囉肥」!找出合適減重法、建立熱量觀念

擺脫「歐囉肥」!找出合適減重法、建立熱量觀念#新陳代謝

近年來,因為社會安定,且隨著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準提升,生活模式改變、飲食習慣失衡,生活作息不規律,營養熱量過剩、運動不足,導致肥胖的人口增加。肥胖不單單只是外表肥胖而已,其與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月經失調、關節炎、腎臟病等疾病息息相關,更影響生活品質,降低壽命。所以控制體重,實不可輕心忽略。一般肥胖治療有下列幾種最常見,即飲食控制、運動、藥物、針灸等。想要減肥的民眾,可先建立一簡單方式了解肥瘦與飲食熱量消耗多寡關係:‧食入熱量 > 消耗熱量  = 肥胖 ‧食入熱量 < 消耗熱量  = 消瘦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杜旻峯醫師表示,依上述觀點,只要能讓熱量消耗多於吃入之熱量,則可讓體重降低。所以舉凡用飲食控制熱量攝取,或以運動、藥物、針灸等增加熱量消耗皆可讓體重降低。杜醫師就以下幾種常見減重方式,加以說明。1. 飲食控制在食物熱量中脂肪1公克為 9大卡,蛋白質1公克 為 4 大卡,碳水化物 1公克為 4.1大卡,酒精1公克為 7 大卡。所以減重過程中控制熱量攝取固然重要,而高脂肪類食物更應避免,酒也是應避免之一。但是既是控制熱量攝取,就應多注意減少熱量攝取,哪怕是一小杯飲料,也須克制。 2. 運動運動是減重過程中重要方式之一,既可增加體內熱量消耗,又可增加身體新陳代謝率,更可讓身體更健康。一般運動,建議一周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並且運動時應讓心跳度比平常快一些,若流一些汗會更好。 3. 西藥西藥常見減重藥物有食慾抑制劑、代謝增強劑 、熱量消耗促進劑(燃燒脂肪)、其他如增加飽足感、減少食物吸收等藥。優點是服藥方便,但是停藥後復胖快(甚至體重回升比減重前更高),而且容易產稱心悸、口乾、煩躁、失眠、盜汗、胃痛……副作用。 4. 中藥中醫認為會造成肥胖,主要是因身體出現偏差而造成,所以相對的,體型肥胖者,或多或少會伴隨一些病症:如稍動一下則容易喘容易流汗、身體倦怠、眩暈疲倦、四肢痠痛無力、體力差、水腫身重、身腫脹感、便秘等;所以中醫在治療時會根據每人病因病症不同而給予治療,相對的一段時間後,體重下降,身體也自然變健康了!中醫的辨証型態有痰濕水腫型、瘀血阻塞型、脾虛氣弱型、脾腎陽虛型、氣虛血弱型、胃熱濕盛型,脾虛濕盛型,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型….等等,根據不同病症型態而給予施治,來調理體質,回復身體活力與元氣,並促進代謝增加,熱量消耗,或水濕排除或清熱涼血等等進而達到降低體重的目的。 5. 針灸針灸的目的和中藥一樣,可透過穴道的刺激來調節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提升對物質代謝功能的調節、並促進新陳代謝率的增加,達到促進熱量消耗增加而體重下降的目的。但相較下較少產生如心悸、失眠等副作用。 6. 穴道埋線方法是利用可經人體吸收的羊腸線(需特殊處理過),透過針具器械,植入穴道中,不需取出的一種較新式療法,因不需取出,可在人體維持1-2週時間(或更久),所以對穴道產生一些刺激,而達到如針灸般的效果,但是卻是比針灸持續長久的效果。 其他如胃部手術、抽脂等等,都有相當大的副作用,及風險不等的危險存在。相較於多種治療方式,針灸是一種安全,無副作用的減重方式、當然療效也是顯著的。杜旻峯醫師提醒,減肥是需要持之以恆,間續不斷的運動與控制飲食、規律的生活,才可永保身體健康與苗條的身材。《減肥飲食與注意事項》1. 控制熱量攝取,低熱量飲食。 2. 充足的蛋白質,佔總熱量15%,避免營養不均。 3. 低脂肪,佔總熱量20-25%(不飽和脂肪酸) 4. 低膽固醇,少食內臟;豐富維生素,纖維素。 5. 低鹽,飲食以清淡為主,辛辣刺激重口味量避免 6. 作多一日三餐,不吃宵夜點心,晚餐可少量,晚上八點後不吃。 7. 經常活動,運動每日20分鐘。 8. 每天喝六~八杯水,飯前半小時,服用一大杯水,可增加飽感,降低食慾。 9. 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 10. 每天補充額外的纖維(蔬菜水果)。多吃蔬菜、生果和穀類食品細嚼慢嚥,飲食六七分飽,勿咬口香糖-促進胃消化液的分泌,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很快感到肌餓。 11. 勿空腹購物逛街,否則容易買下禁忌食物,而且容易買下比預期的還要多。■ 以下食物盡可能避免‧動物性脂肪(牛油、奶油、冰淇淋、全脂牛奶、沙拉醬、油炸食物)。油炸、鹽、咖啡、濃茶、含糖飲料、酒、‧零食、果醬、甜食(巧克力、汽水、蛋糕、水果派、甜甜圈、糖果)。 ‧高熱量蔬果:香蕉、櫻桃、玉米、無花果、葡萄、梨子、鳳梨、蕃薯、馬鈴薯、花生。

《醫學新知》玻尿酸也可治療兒童尿逆流

《醫學新知》玻尿酸也可治療兒童尿逆流#新陳代謝

排尿是我們身體最重要的排毒功能。整個系統的運作非常複雜,但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身體因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是經由血液循環帶到腎臟,再經腎臟濃縮而形成尿液。尿液經由輸尿管導入膀胱貯存,等到膀胱漲滿後,再一次排出。為恭紀念醫院小兒外科朱志純醫師指出,這個由腎臟到輸尿管,再至膀胱的路程是個由上而下的『單行道』,在正常的情況下,尿液一旦進入膀胱,就只有經過尿道排而出體外。但是如果這個『單行道』的機制出了問題,再膀胱收縮排尿時,不能阻止尿道反向流入輸尿管,就會造成已在膀胱中受到細菌污染的尿液流向腎臟,而造成腎臟的感染,這就是所謂的膀胱輸尿管逆流(或簡稱尿液逆流)了。兒童尿液逆流是最常見的尿路感染原因,也是許多兒童不明原因發燒的潛在問題,因為尿液逆流會將帶有細菌的膀胱尿液擠向腎臟,造成腎盂腎炎,長久以往,更可能造成腎纖維化及腎衰竭。往往尿液逆流並沒有明顯症狀,有時也僅有不明原因的發燒,很容易被忽視,等到腎炎或腎功能明顯不良時才發現,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朱志純醫師表示,尿液逆流可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的逆流只逆流到輸尿管,少見造成腎炎,但第二級以上則逆流到腎臟,必需積極的治療,到了第五級,則腎功能及腎臟的結構已受到嚴重的破壞了。在以往,尿液逆流必需長期服用抗生素,而且往往一用便是數年,這期間除了不便外,更可能因為抗藥性的產生,而無可避免地發生腎臟感染,腎功能也因腎的破壞而漸漸變差;所以在二度以上,長期服藥無效時,便可能需要用手術來治療了。手術的的方法是將輸尿管重新植入膀胱,並重建它止逆的功能;手術的效果雖然好,但卻破壞性大,目前已逐漸被玻尿酸注射療法所取代。有賴現代的科技,目前已能有細徑的膀胱鏡,能在不傷害兒童細小的尿道前提下,為兒童做膀胱鏡檢查,並且經由膀胱鏡將玻尿酸注射在膀胱輸尿管接合處,形成一個止逆的機制。成功率對二級到四級的逆流可高達95%以上,而且,過程僅需十分鐘,也不會留下手術疤痕。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新陳代謝

近年來糖尿病已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而且發生率年年上升,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益加大。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46億 人口飽受糖尿病困擾,每年更以700萬人的速度增加,更可怕的是,每10秒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相關疾病而死亡。您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夠嗎?人體對於血糖的穩定,有著極精密的調控。吃完東西、消化吸收後,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單醣,透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供細胞使用,在胰島素的作用下,提供細胞新陳代謝的能量。而糖尿病患者就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不管是胰島素製造出問題、或是胰島素的靈敏度低下,這些醣份無法進入細胞裡,所以細胞是存在飢餓狀態,但是血管中過量的醣份,造成高滲透壓的狀態,開始破壞其所到之處的器官,糖尿病的病變就因此展開。中醫師蔡易昌表示,每個病人都希望醫師一次就治好糖尿病,拿一次藥就想要看到標準的血糖值,而不去思考整個疾病的過程,隨著病情的拖延、惡化、演進,各個器官的併發症一個一個出現,這代表的是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身體警告視而不見的結果!早期治療糖尿病,大家都是以『對抗』的角度處理,當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用藥物壓榨胰島細胞超時超量工作,分泌的細胞越來越累,當然所能得到的產能是每況愈下。後來,又有一種『放任』的方式,即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直接提供身體所需的胰島素,由外來的胰島素幫助醣類進入細胞而維持生理活動。但是,長期下來原本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就會出現『依賴』性。蔡醫師強調,中醫治療的優點就是因人而異,也就是同病異治的觀念,以『共存』取代『對抗』及『放任』。先利用中藥調理,使身體先與糖尿病達成和平共存的階段,一方面穩定血糖,一方面使傷痕累累的胰島細胞逐漸修復。當生理機能逐漸復原時,原本用藥就可逐步減量,最終是以脫離藥物為目標。而在調整的過程中,患者必須配合醫師,每天定時監控血糖的變化,以得知目前身體的狀況為何,配合適當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改變,就可以逐漸改善病情。糖尿病千萬不能輕視它,好好治療,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糖尿病不是絕症,並不一定要一輩子吃藥!

每日勤走健康多 掌握訣竅不酸痛

每日勤走健康多 掌握訣竅不酸痛#新陳代謝

走路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現代化的便捷,日漸被荒廢。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台灣民眾有40%是缺乏運動或運動量不足的,尤其是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26~45歲,普遍都是不愛運動的「懶人族」。男性超過1/3、女性超過2/5,並無參與運動的動機或習慣。無法從事運動的藉口不外乎:沒時間、無適當的運動環境、沒有運動夥伴陪伴、上健身房要花錢…等。名詞-「坐式生活」,指的是個體多以靜態或小範圍活動為主的生活型態,如:朝9晚5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下班後只是坐在沙發上觀賞電視節目。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林雪驥主任表示,這樣的生活方式,個人體能會衰退的很快。走路其實是最好的運動,WHO談到如何預防癌症和心臟病這兩大現代文明病時,都直接提醒世人要多走路!運動生理學教授林正常博士指出:「走路是人類最自然的運動,也是最為放鬆的運動,走路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還能讓人腦筋清晰,深入思考,取得靈感。」全世界健走的人口達1億7千萬人,是慢跑人口的4.6倍。足證健走平易可行。運動醫學的研究:走1步,可以牽動到全身95%的肌肉,走30步相當於消耗1大卡的熱量,所以走萬步可消耗至少300大卡熱量,約等於成年人一天所多攝取的熱量。走路是最不具傷害性的運動,每踏出一步,膝-腳承受了1.5倍體重的力量,相對於慢跑卻是2~3倍,快跑更達7倍以上,對於膝關節的傷害最少。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短時間的溫和體能活動 (例如走路10分鐘),對身體健康有顯著的改善。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主任謝明哲談到走路的益處如下:降低心跳速率並強化心肌功能、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燃燒脂肪、幫助控制血糖、鍛鍊結實肌肉、促進新陳代謝、釋放腦內啡。林雪驥主任指出,正確的走路法應考慮以下幾點:■ 距離-「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衛生署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成年人每日平均步行步數約在6500步 (國外相關資料為 5000~7000 步)。最早提出「一萬步」口號的是1960 年代日本九州大學的吉城旗野(Yoshiro Hatano)博士,40多年來已廣泛為歐美引用。■ 速度:(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徐錦興教授建議)(1)  漫步健走 (散步):每小時 4.8 公里以下。適合初入門者(2)  適能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適合一般愛好運動者。(3)  強力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但增加擺動及負重。適合鍛鍊體適能者。(4)  競賽健走 (競走):每小時 12 公里以上。朝競賽奪標者。■ 強度:每天走30分以上、每週走5天以上,運動後每分鐘心跳加上年齡,等於170下。■ 姿勢:脊樑挺直、抬頭挺胸、縮小腹、雙肩放鬆、臉朝前,視線望向前方15~20公尺。手肘微彎、膝蓋伸直、依循腳跟→腳掌→腳尖方向移動重心,腳尖踢出的幅度向外5~10度,標準步伐=身高 × 0.3。■ 時間與環境:最好的時間在清晨4點到6點(太陽初昇時),黃昏6點到10點間,氣溫在20℃~30℃之間,選擇車少、樹多且空氣新鮮的地方。公園、運動場等場地寬敞、路障較少的地方。不常運動的人一開始可能會雙腿酸痛,來自於肌肉中的葡萄糖燃燒所產生的乳酸,不過身體會自行調整,習慣運動後改利用脂肪酸當作能量時,肌肉便不至酸痛。

全身軟綿綿 小小腫瘤搞鬼

全身軟綿綿 小小腫瘤搞鬼#新陳代謝

一名34歲女子,平常即有高血壓的毛病,雖服用三種降血壓的藥物,血壓仍居高不下,經常維持收縮壓160、舒張壓100以上。最近更因全身無力至醫院掛急診,經醫師安排住院抽血檢查後,赫然發現其體內留鹽激素竟高達1559 pg/ml,比正常值上限150pg/ml足足高出十倍之多。透過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左邊的腎上腺有一顆1.5公分的小腫瘤在作怪,導致留鹽激素分泌旺盛,使得患者長期出現高血壓及低血鉀症狀,因此血壓控制狀況老是不佳,血鉀過低導致全身無力。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何逸然醫師表示,高血壓的發生大部份都找不出原因,少數可能是腎臟病警訊,或是內分泌系統出問題,造成所謂「次發性高血壓」;其中又以分泌留鹽激素的腎上腺腺瘤為最常見的兇手之一。這種腺瘤通常為良性,體積也不大,卻會造成患者的血壓很難控制下來,常常吃了好幾種降血壓藥還是無法見效。留鹽激素腺瘤還會讓腎臟異常排出過多的鉀離子,造成患者血鉀濃度偏低;血鉀濃度若是太低,人體將可能出現四肢無力的情況。一般而言,留鹽激素腺瘤只要開刀摘除腫瘤,高血壓及低血鉀的症狀皆會明顯改善,有許多患者原本吃好幾種降血壓藥還不一定能控制,一旦開刀摘除後,血壓值即會恢復回正常範圍內,僅少數人仍需繼續服藥,但也得以減低劑量,全身無力的問題不再發生。何逸然醫師進一步表示,雖然發生留鹽激素腺瘤機會僅佔眾多高血壓患者之少數,但只要透過細心檢診並不難找出。手術腫瘤摘除後的患者,不但立即減少長期往返醫院及服藥的不便,也可節省時間金錢,重拾個人健康及自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