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

擺脫富貴病 NewStart生活理念,提昇健康指數

擺脫富貴病 NewStart生活理念,提昇健康指數#新陳代謝

根據衛生署公佈的第三次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肥胖等五大富貴症,正逐年侵害國人的健康。於88年度公布十大死亡原因,其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文明病皆名列前茅。國人飲食趨向西式化、精緻、低纖維、脂肪含量過高的食物攝取多,雖然國人的平均壽命已較過去延長,但晚年渾身是病,又花大把鈔票購買所謂的「健康食品」來調理養身之道。臺安醫院營養室指出,均衡的飲食才是正確預防慢性文明病、增強免疫力,及健康長壽的方法之一。任何疾病的產生都有它的原因,例如:遺傳、環境污染(空氣、水源、吸煙、飲食、放射線----等)及老化等因素,成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曾有句醫學名言:【天然的食物是最好的藥方。疾病的真正治療者,乃是體內的免疫力】。實現均衡飲食不僅有效的改善健康,更是一種預防醫學,在醫學上具有預防及治療的雙重作用。臺安醫院營養室營養師們表示,人體需要蛋白質、脂肪、醣類三大營養素,維持人體的正常體重,另外;維持(A、B、C、D、E、K)和礦物質,如:鈣、鐵、磷、鉀等微量營養素,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除了上述五大類營養素,攸關身體健康,此外;水分對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每一種營養都有不同的功能及重要性,是無法互相替代的,長期攝取過量或不足,可能會導致疾病的產生。因此;營養素間應相互搭配,以截長補短,達到維持身體的需求。人體要獲得這些營養素,必須從天然食物中去攝取才是正確之道!那麼,該如何由食物的搭配、攝取,才能得到均衡的營養呢?就是每天必須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分別是:1.)五榖根莖類2.)肉、魚、豆蛋類【蛋白質】3.)蔬菜類及4.)水果類(維生素及礦物質)5.)油脂類(脂肪),來促進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個【金字塔】的均衡飲食觀念,所以改善生活型態已被廣泛地同意來降低慢性疾病,且應考慮使用的方法;即為營養健康新主張。臺安醫院營養室營養師們所推廣的健康飲食是高纖維、低精緻糖、無精煉油,避免過量鹽的飲食原則下,食物中不含人工調味品及香料,食用適量的食物,以保持理想的體重、定時定量、不飲刺激性的飲料類。新起點健康生活計劃,除了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外,尚需配合;規律的運動、足夠的水分、理想的日光浴、生活要節制、呼吸新鮮空氣、充分的休息和信仰(保持寧靜的心境)。主要就是要改變生活型態,既為生活有關的一切行為。譬如: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宗教信仰、風俗、有機溶劑的使用和接觸、藥物使用、對於疾病的觀念--------等,共提出8大生活理念。N - Nutrition --------均衡營養E - Exercise---------規律的運動W - Water------------足夠的水分S - Sunlight----------適度的陽光T - Temperance----節制的生活A - Fresh air---------新的空氣R - Rest---------------充分的休息T - Trust---------------信仰以達到身心、靈的健康,如此改變可讓身體重獲健康。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新陳代謝

自從四歲那年醫師診斷孩子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起,趙小姐(化名)開始積極了解糖尿病,透過醫院的衛教資訊,才知道除了施打胰島素之外,控制熱量攝取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是遠離糖尿病併發症的不二法門!趙小姐(化名)的孩子現在已經是個五年級的小大人了,也開始了解媽媽的用心,在想吃甜食卻不能如願的時候,心裡還是懂得感激總是叮囑他少吃多運動的母親,平常也養成固定騎腳踏車、搖呼拉圈的習慣,還拉著學校裡的好朋友跟著一起做運動。趙小姐(化名)說,儘管時常對孩子耳提面命均衡飲食的重要,但每當看到剛放學的小朋友們圍著雞排攤搶著購買這些香噴噴的高熱量食物,除了為必須戒口腹之慾的孩子感到心疼,也不免為這些小朋友未來的健康狀況感到憂心!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主任,台灣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過去的流行病觀點認為,兒童糖尿病皆以第一型糖尿病居多,但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兒童肥胖人數急速增加,全球皆呈現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是學童或青少年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全台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就有高達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因此,預防兒童糖尿病是家長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根據資料顯示,台灣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評量顯示為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遠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評量顯示為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糖尿病極為重要的因素。林宏達醫師指出,只要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積極管理、並且控制體重,是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只不過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較差,此時家長的態度及作為就顯得非常重要。林宏達醫師說,父母親有責任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健康生活的概念,臨床上常見同一個家族中有數位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一起來掛門診的情形,這是因為飲食失當加上缺乏運動習慣,導致全家陷入糖尿病風暴的危機。他建議,家中已有肥胖兒童的父母應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發布之7-12歲兒童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表,為孩子設計每餐菜單並照表操課,同時避免高油、高鹽、高糖分的食物,這樣不但能提供發育中的兒童各種營養成分,也能有效控制熱量的攝取,杜絕偏食習慣。另外,家長應加強對孩子飲食的引導,在家裡不放置誘惑的食物,按照擬定之清單採購食物避免亂買,平日盡量減少孩子食用油炸物、速食、碳酸飲料的機會等方式,都能有效降低兒童的零食攝取量。此外,家長也應培養孩子定時規律的運動習慣,每週至少應運動3天,每天至少30分鐘,這樣不僅可有效控制體重,還能促進骨質的健康。另一方面,也可積極規劃全家共同進行的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等,而非放任孩子在電腦、電視機、或書桌前一坐不起,如此不但能增加運動量,還能夠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潛移默化地養成管理自我健康的好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 防治『糖糖危機』要從小開始「每一位孩子都不想得到糖尿病!」,這是聯合國呼籲全球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的口號,林宏達醫師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孩童或家長很容易就會忽略,倘若未能及早發現、給予療護控制糖尿病,這些兒童糖尿病患將有可能在三、四十歲正值青壯年時期就需面臨可怕的「糖糖危機」,發生失明、腎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截肢等可怕的併發症,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目前全球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皆十分重視,聯合國已經連續兩年將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關注在「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預防」上。林宏達醫師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是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防治概念,孩童的父母、老師、校護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從小培養孩童均衡健康的飲食概念,養成規律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台灣糖尿病協會多年來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演講比賽的宗旨就是要把「遠離肥胖」與「改變生活習慣」的預防觀念傳播出去,並深植孩童及家長心中,藉由孩童分享糖尿病衛教知識,鼓勵其他小朋友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齊力呼籲全國民眾防治糖尿病要「從小開始」。

中風年輕化 十八歲女生罹患腦中風

中風年輕化 十八歲女生罹患腦中風#新陳代謝

日前有一位十八歲女生因頭痛、呼吸喘、嘔吐等酮酸中毒現象急診就醫。之後,住進加護病房,待神智較清醒時,發現其左手無力、左腳完全無法動,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梗塞性腦中風。幸運的是,病人經復健治療後已可行動自如。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陳代謝科呂菁醫師指出,該年輕女患者患有甲狀腺亢進及第一型糖尿病多年,平日注射胰島素,並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但血糖控制情況並不穩定,也無規則運動。呂醫師表示,近年來,國內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根據最新資料,類似上述案例這種年輕型腦中風,也就是四十五歲以下的中風者,約佔腦中風病例的5~10%;尤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抽菸習慣和具家族病史的人都是高危險群,大概佔了年輕型中風發生原因的一半以上。尤由於中風已不再局限於老年人,呂菁醫師呼籲年輕人也要多注意自己的健康,平時做好飲食控制、生活作息保持正常,適度運動。尤其是有糖尿病的人,除了要控制血糖外,更要多加運動、控制血壓、血脂、同時不抽煙,才能避免中風悄悄來襲。

餐前吃麵包 當心越減越肥

餐前吃麵包 當心越減越肥#新陳代謝

減重的第一個方法,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少吃。而要少吃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一個控制食慾的方法。一個起步的好方法就是,吃蛋白質。在飲食中吃些高蛋白質的食物,可以讓細胞減少食慾。根據《細胞新陳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上的一篇報導指出,法國國家衛生與醫學研究院和里昂大學所做的一項動物研究發現新的證據,可以解釋高蛋白的飲食如何降低食慾。這項研究發現,飢餓感與飲食中的多量元素有巧妙的關連。(多量元素就是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以產生荷爾蒙反應,並且供應身體正常運作的素材,以及修復受損的細胞。)這項研究的撰稿人米修克斯博士(Gilles Mithieux)說:「眾所周知,食用蛋白質會降低動物和人類的飢餓感和食物吸收。」然而,蛋白質究竟如何影響食慾仍然不清楚。早期的研究指出,食用蛋白質對於引起飢餓感的荷爾蒙的影響效果不大。這項新研究的發現非常驚人:高蛋白質的飲食會刺激小腸產生葡萄糖。當肝臟感受到葡萄糖增加,並告知大腦,就會使得動物少吃一些。不要弄得太複雜,這項研究的結論就是:不但蛋白質可以減少食慾,腸子吸收了葡萄糖也會引起腦部控制食慾的反應,因此就可以減少食量。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建議,每次用餐和吃點心的時候,先吃蛋白質。然而,蛋白質並不是唯一能夠控制食慾的多量元素。例如,魚(含有蛋白質)和新鮮蔬果(低糖碳水化合物)也會讓你有飽足感,以免吃得過多。這和我們經常食用的高糖碳水化合物正好相反。事實上,這些食物會造成吃過量的惡性循環——你吃得愈多,愈想吃。只要在餐廳裡面坐下來,就可以看到在晚餐之前擺上麵包籃,這就是明顯的例子——只要吃上一小片麵包,就立刻刺激食慾,而且鼓勵你吃過量。下次你外出用餐的時候,不妨略過正餐前的麵包,改吃燻鮭魚或是蕃茄醬蝦。(文案部份擷取自凱特文化「無齡美肌細胞回春力」一書)

中醫觀點:食量控制得當 可預防糖尿病

中醫觀點:食量控制得當 可預防糖尿病#新陳代謝

糖尿病會有血糖增高,多飲、多食、多尿,疲乏無力和體重明顯減輕等症狀。與中醫病證中的消渴近似在《素問‧奇病論》中,即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的記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陳萍和醫師表示,這就說明古代的醫家已認識到,糖尿病與高熱量飲食直接有關。到了金元時代,劉河間、朱丹溪等提倡三消燥熱學說,主張以清熱瀉火,養陰生津為治療原則;明代趙獻可、張景岳等提倡治三消當以治腎為本。陳萍和醫師指出,糖尿病常以陰虛燥熱開始,病程日久,可導致氣陰兩虛、陰陽兩虛,五臟受累,並常發生各種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腦血管病、腎病等。這些併發症是導致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強調要早期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現代多主張從燥熱傷陰、肝腎陰虛、脾胃虛弱、瘀血阻絡、陰陽兩虛方面,辨證論治。少數中年或老年患者,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一些併發症就醫而發現此病,臨床上必須詳為診察。陳醫師提出,糖尿病的發病與飲食有直接關係。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調整飲食結構,特別是「食量」的控制,適當配以新鮮蔬菜、豆類、瘦肉、雞蛋等。此外,保持精神愉快,起居有常,房事有節,積極參加體力所能及的運動和勞動,對於防治糖尿病也有不可忽視的意義。生活要有規律,避免緊張勞累,以防反覆。糖尿病患者易於出現皮膚感染,故原則上禁用針刺療法。久病臥床的病人要勤翻身擦澡,避免褥瘡的發生。近年來中醫藥方面在防治糖尿病做了很多研究,發現人參、甘草、黃耆、梔子、黃芩、大黃、葛根、桑葉、蒲黃、槐花、銀杏葉、黃連等,許多中草藥可對胰島素敏感度有所影響,進而幫助血糖的控制與新陳代謝的運作。

培養「瘦」體質 從小作起

培養「瘦」體質 從小作起#新陳代謝

陪著研究所剛畢業的兒子來找營養師,這位「孝子」型的母親娓娓道出心中的憂慮:「我以為他長大抽高就會變瘦,哪知他是長高了卻沒有變瘦;在讀書期間又怕他沒營養沒體力,從來也沒有節制他的飲食……醫師說他血壓不正常和肥胖有關,加上家族有高血壓的病史,他非減肥不可,否則心臟疾病、腦血管問題發生的機會就會很高……」傳統的眼光,白胖可愛的孩子是父母的成就。疼愛兒女的父母盡其能事的給孩子吃最好吃的,有的家長甚至還會以零食點心來巴結孩子,在滿足孩子慾求的同時卻很少想到孩子身體真正的需求。根據研究,肥胖的小孩(特別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在九十五百分位以上的小孩)成年後有一半以上的人繼續肥胖,也就是說50%的胖小子長大以後就是胖子。所以,與其以後為他們可能有的新陳代謝疾病和外表形象的麻煩來傷腦筋,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預防肥胖。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 張靜芬營養師,從一群先後參加減重班的國小四至六年級小朋友的飲食日記中,整理了幾點值得家有小胖子的父母來參考:1. 外食太頻繁從一早,為了給自己和小孩多十分鐘的賴床,早餐通常無法準備,就只好在上班上學的途中採取外食。早餐店的蛋餅、三明治、水煎包加奶茶,這樣的方便雖然提供了高油和高糖,卻只能維持二至三小時的飽足,學童常在十點左右,肚子就餓了。外食的早餐平均有450~600大卡的熱量(例如:蛋餅一份350大卡+400cc(毫升)奶茶180大卡=530大卡)而且脂肪含量高。如果父母提早十五分鐘起床,在家裡自製:土司兩片夾水煮荷包蛋、番茄(280大卡)+一杯240cc的低脂牛奶(120大卡)就是高蛋白低熱量(<400大卡)的早餐了,比起早餐店的是既營養均衡又可控制油脂和熱量。張靜芬營養師指出,若每天能減少攝取那多餘的100~200大卡的熱量,一年下來減五至六公斤體重是相當輕易的。因為多餘的熱量累積到7700大卡就會增加一公斤體脂,相反的,減少7700大卡也可減去一公斤體脂。2. 飲料代替飲水多餘熱量的累積就會造成體重的增加,要控制體重最該避免的就是不必要的飲料。雖然水分是身體必須的,尤其是好動的兒童需要隨時大量的補充水分,然而飲料不只提供水分還提供多餘的熱量。一般加糖的飲料(無論是瓶裝、鋁箔包或泡沫紅茶店)每cc大約有0.4~0.8大卡的熱量,例如:一小瓶養樂多100cc就有90大卡,一杯奶茶就有180~200大卡的熱量,喝愈多就胖愈快。如果不提高警覺趕快改成喝水,體重會很難控制。3. 忽略了隱藏式油脂原以為小胖子大多喜歡吃炸雞、薯條等高油脂的西化食品,但從減重班小朋友的飲食日記中發現,這樣的比例並不高。因為炸雞、薯條這種「看得見」的油脂大家已有較高的警覺性,但是卻常忽略了「隱藏式」的油脂。父母常給孩子吃肉燥飯、肉絲炒麵、蛋炒飯、米粉炒等,這些食物除了主食的部份還外加相當高的油脂,一碗炒飯就比一碗白飯至少多了一湯匙油。另外香腸、熱狗、貢丸、麵包、蛋糕這些食物吃起來不油膩,又無法像炸雞可以剝皮,所以其中的高飽和油脂(豬油、奶油)就理所當然的被吃下肚了。張營養師建議,父母們應該要注意「隱藏式」油脂含量高的食物,減少提供這些食物的頻率,從每週二至三次減少到每二至三週一次,孩子的體重就會有所改善。 兒童及青少年因為正值生長發育期,減重方法和成人不同,不可過分的限制熱量。重點是,一定要節制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並且養成好的飲食習慣。而飲食習慣的養成,家庭經驗和父母的堅持是責無旁貸的。體重控制由家庭做起,愛孩子但不要寵他,更不要做個讓孩子「瘦」不了的父母哦!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新陳代謝

根據1993至1996國民營養調查得知,三大營養素中的醣類平均攝取量佔總熱量的50.5%(衛生署建議量58-63%);蛋白質平均攝取量15.5%(衛生署建議量12-14%);脂肪平均攝取量34%(衛生署建議量25-30%)。由此可知,醣類攝取量普遍不足,蛋白質和脂肪又攝取過多。此外,大家也在一昧追求「天然」、「健康」的食品,反而忽略了唾手可得的各類新鮮食物,其反映出,國人對飲食錯誤的認知。在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及衛生署日前公布國人肥胖新標準BMI(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24為過重,大於27為肥胖,臺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表示,如依照此標準,國內成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過重』或『肥胖』。再加上這些年來,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排名與肥胖有密切相關性的慢性疾病便佔了其中的七項,可見得如果身體肥胖便容易誘發出8大疾病(糖尿病、膽囊疾病、高血壓、冠心病、骨關節炎、乳腺癌、子宮癌、結腸癌)。雖然如此,也有很多疾病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當你過胖時,絕對不會只有引發一種疾病,可能是3、4種疾病纏身,且隨著時間增長,其它疾病也會陸續報到。現代人生活在物資豐富、不虞匱乏的時代中,不再像從前生活只求溫飽,覺得能吃飽已是不易,何況要吃的好,甚至還吃的巧?! 如今在擁有充分的物質供應之後,人們卻又因肥胖所苦!因此李營養師提醒,要避免肥胖才能擁有健康,讓您健康生活。而為了避免肥胖應多方面一同著手。一、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流行病的調查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50%取決於生活型態;而各種慢性疾病或肥胖症其實與自身的生活方式是有極大的相關性,在適當的生活方式下可以使人獲得最佳的健康並延長壽命。所以,養成每天規律的三餐且不吃零食、充足的睡眠、不吸煙、不喝酒,保持愉快的心情(舒緩壓力所帶來的不適),從身心靈多方一同豐富您健康的人生。二、進行適度、規律運動俗語說運動不一定能減肥,但減肥一定要搭配運動,運動可改善細胞活力、增強心肺功能、提高體內新陳代謝率。而依據近年來哈佛大學研究顯示,維持健康的體能活動(並不需要很激烈)或累積適當的體能活動量也可以降低疾病的罹患。因此,平日沒有規律運動的民眾,可從生活形態的活動做起(如:步行、快走、溜狗、園藝…等,全身大肌肉群的活動),再逐漸增加體能活動量,也能達到減重、預防慢性疾病、維持健康的效果。李營養師強調,要把運動融入到生活中才能隨時隨地的動一動,使運動健身「知易行易」。也請切記,運動非勞動,每日應有三十分鐘的運動。三、堅持正確減重觀念、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它。四、結合家人、朋友的力量一同來幫您或尋求減重同伴,相互鼓勵,分享喜悅及心得,不致半途而廢。五、健康飲食萬病起於攝食不當,要供身體各部機能維持正常健康狀況,不是藥品、補品、營養品可奏效,而必須在每日三餐飲食的種類做適當的選擇、調理,以求均衡為原則,過與不足、調配組成不妥都是健康之大忌。李祥瑞營養師建議,每日三餐飲食都應當『六類俱全』(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及油脂類),適當的攝取六類食物,以獲得所有食物完整的營養素(六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還要遵循『聰明分配法』,在搭配食物時要像金字塔般,以五穀根莖類為主要基礎、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食蛋豆魚肉和奶類。選擇每一類食物時,都要多樣選擇來彼此搭配,以提高各營養素的質與量。此外,選擇各類食物時,請『節制糖、油、鹽,多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如此,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文明病的機率。現代都會人外食比例增加,不妨『健康飲食彈性調整』。就是遵循均衡飲食、彈性搭配的藝術!例如,午餐吃了豐盛的一餐(蛋白質含量豐富的一餐),但無法攝取充足的蔬菜,此時晚餐記得要多吃蔬菜、少吃點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才能彈性調整,均衡一下!美食盛行的當下,別忘了節制飲食。減少出入吃到飽的餐廳及避免到處品嚐美食,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及不好的油脂種類,而造成健康的危害。在健康享瘦法的五管齊下,不但能夠達到瘦身的效果,還能吃喝享瘦又健康!

正確呼吸法 讓你健康!讓你瘦!

正確呼吸法 讓你健康!讓你瘦!#新陳代謝

減肥已經成為全球最熱門的運動,其中的方法千奇百怪,但是用呼吸減肥是最簡單的,可以站著練,坐著練,躺著練還可以睡著練!聽起來十分神奇,其中卻包含了許多科學原理。聯合國IOU大學武術學院台灣區負責人 - 李章志表示,腹式呼吸可以增加肺泡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功效,讓身體有充份的氧氣,可使ATP(三磷酸腺苷)轉成ADP(二磷酸腺苷)時燃燒到脂肪,其次隔膜的上下按摩能增強腸胃蠕動,而腸道溫度提升時有助於體內代謝作用,想一想,這樣還不會瘦嗎?只要每天花30分鐘的時間,就會讓你健康讓你瘦!如何做正確的腹式呼吸?1.平躺並將雙手放在丹田,由此較容易感受到腹式呼吸。2.放一張衛生紙遮住鼻孔,呼吸時不能將紙吹走,有助於「細、勻、深、長」的呼吸練習。3.腹式呼吸方法的練習與要求,建議參考筆者2005年出版的「太極太流行(p.17)」一書以下提供腹式呼吸對人體的好處:一、排毒身體好:改善身體淋巴與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有害有毒的物質排除。二、消除緊張:降低神經、血管的緊張,對高低血壓、冠心病、失眠等有明顯的療效。三、健全消化道:加強腸胃蠕動、促進營養的吸收與殘渣的排泄,可防治消化道潰瘍與便秘。四、防治婦疾:腹壁肌肉的舒縮對子宮、卵巢有按摩的效果,對婦科疾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五、改善呼吸道:腹式呼吸法可以改善呼吸的效率,對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有益。六、提高免疫力:可以降低身體的壓力荷爾蒙(如cortisol),並改善內分泌與免疫功能。七、增強循環好幸福:腹式呼吸配合動作,可以增加食慾增,促進微血管循環和性功能改善,使人有活力。(本文文案擷取自『易筋經』一書,由明日工作室發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