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

口腔保健,飯後刷牙最有效

口腔保健,飯後刷牙最有效#新陳代謝

口腔的疾病種類很多:有急性、慢性的,也有良性和惡性的;有局部性的和全身性的病變,但是人類罹患最普遍的、最容易的就是齲齒(蛀牙)和牙周病。齲齒普遍存在於每一人的牙齒,是人類流行的疾病之一,至今尚無法免疫,齲齒的罹患率與飲食習慣、食物種類、口腔衛生習慣皆有關係。而牙周病更是一般成年人的專利,國人的罹患率相當高;大約30歲左右的人就有百分之九十患有各種程度的牙周病,年齡愈大罹患率愈高、相對程度也愈嚴重。天主教聖功醫院牙科醫師 莊森源表示預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飯後或飲食後趕快刷牙,用牙線或齒間刷來清潔牙縫以去除任何附在牙齒表面的雜質,使細菌無法產生酸來破壞牙冠,當然也有人主張強化牙齒表面的方法,如利用各種化學作用原理,改變牙齒表面分子結構,使能更具抗酸、抗齒能力;也有更進一步的利用化學藥品防礙細菌的生長和新陳代謝,例如:自來水加氟、局部塗氟,使用抗菌漱口水漱口等方式。牙周病就是牙齒周圍的組織,包括牙齦、牙周膜、齒槽骨等產生病變,主要的原因是由牙齒斑其細菌代謝後的產物,如:毒素、酵素破壞牙周組織,局部因素有牙結石、咬合損傷、化學藥品、不良的假牙使細菌孳生;全身性因素有分泌功能障礙、血液病、營養不良等等眾多因素,但最重要的仍是牙菌斑和牙結石。因此,預防的方法在牙菌斑和牙結石的去除,徹底地去除上述二種物質,教導患者時時刻刻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並接受牙醫師定期檢查與清潔;這是預防牙周病最好和有效的方法。為了使患者能徹底的做好口腔衛生工作,牙醫師必須教導患者正確的刷牙方法,如何使用口腔清潔輔助器(包括牙線、齒間牙刷、電動牙刷、潄口水、牙菌膜染色錠等)以期做到更徹底、有效和完美的口腔衛生工作。此外,為了瞭解口腔清潔的情形,需要患者定期回診與牙醫配合,做好口腔衛生和保健的工作。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新陳代謝

各位胖哥胖妹要注意了,與肥胖有關的疾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之外,如果平常睡覺時鼾聲如雷,白天又經常嗜睡,此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很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而且這一個疾病與代謝機能疾病如糖尿病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患者在睡夢中,會反覆出現短暫缺氧的現象,近年來,許多研究均發現,缺氧會引發胰島素抗力,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的功能,產生各種發炎物質,使得葡萄糖代謝缺損,因而被懷疑可能是糖尿病的前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變小,造成呼吸道的部份或完全阻塞,呼吸不暢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醫師認為,間歇性的缺氧勢必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到了白天,注意力無法集中,孩童的學習能力降低,成人開車易出車禍,血壓也比較不穩定,除了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引起的白天過度嗜睡症狀更是容易造成交通或工安意外的主要原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葡萄糖代謝缺損的證據,近十年來有增加趨勢。美國一項大規模的睡眠心臟健康研究發現,在排除肥胖因子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仍有獨立的相關性。另有動物實驗指出,被引發糖尿病的動物在睡眠中,對低血氧及高二氧化碳反應會產生抑制現象,使得呼吸終止。人類實驗也證實糖尿病人合併神經病變時,會增加中樞及減低週邊化學接受體對二氧化碳的刺激,造成呼吸反應下降。另外,根據瑞典一個大型研究針對2668人的調查,經過十年追蹤發現,習慣打呼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打呼習慣者高多出許多。因此杭醫師歸納出:肥胖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病變、代謝機能失調所形成的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不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勢必會形成危險的惡性循環,不容輕忽。病患應及早諮詢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必要時應做徹底的睡眠檢查,找出真正的病因,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病患可以選擇佩戴適合的陽壓睡眠呼吸器、口內矯正器或手術治療,降低呼吸障礙指數,改善患者心血管狀況,針對白天嗜睡的症狀治療,可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改善,以提高大腦覺醒程度,維持患者日間的清醒並集中精神,以避免因過度嗜睡造成的意外傷害。隨著逐漸增加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等代謝障礙的相關性日益清楚,我們雖然不能武斷地推論所有的糖尿病人皆源於阻塞型呼吸中止症,但睡眠呼吸中止絕對會影響新陳代謝。因此,及早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對預防人類兩大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也提供了一條清楚的道路。

減肥觀念大進化減脂大於減重

減肥觀念大進化減脂大於減重#新陳代謝

一般的減重方式,多是以低卡路里的飲食法或是抑制食慾的方法減重,以求在短期內達到快速瘦身的效果。這些快速減重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幾天內看到成果,但減去的多是水分與肌肉,一旦恢復原來的飲食,肥胖就再度找上門來。老是減去肌肉與水分,但復胖的卻是脂肪,在不斷反覆減重的過程中,產生了溜溜球效應。溜溜球效應會導致我們身體的體脂率過高,新陳代謝率下降,因而陷入越減越難減,越減越肥的惡性循環之中。再者,就是體內脂肪與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高度相關性,而新陳代謝症候群正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前兆。體內脂肪細胞所產生的炎性反應,會造成胰島素阻抗,造成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指標之一—血糖—升高,進而導致糖尿病。另外,血液中的血脂肪及三酸甘油脂也會造成心血管方面的慢性疾病發生。最後,最明顯的就是肥胖者的體型,身體多餘的脂肪,堆積在腰腹部形成的中廣身材,也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的指標之一。研究已證實中廣身材與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高相關性,所以為了健康,減脂才是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新店耕莘醫院家醫科 王志嘉醫師表示要達成減脂可以飲食、運動為主,藥物為輔,例如脂肪酶抑制劑以抑制油脂攝取,以此金三角做為減脂處方箋才能幫助減重者做好體重及健康管理。在飲食方面,把握高纖低脂的進食原則,三餐定時定量,每天攝取熱量以1300大卡為原則(男性可增加300大卡),避免引起身體的危機意識,將熱能直接轉化成脂肪儲存在體內。運動則遵循333原則,每周運動3次,每次運動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到130下(年者者須依醫師指示適時修正)。持續而溫和的運動,有效強化肌肉,提升新陳代謝率。此外,醫師處方的減重藥物,也可以幫助減重者進行體重控制。

新陳代謝症候群

新陳代謝症候群#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中國古代泛稱為「帝王病」(吃吃喝喝,太好命)。1988年Reaven臨床觀察,提出胰島素阻抗是新陳代謝症致病原因假說。1991年Ferrannini開始觀察研究「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發生」與「胰島素抗性及高胰島素血症」有密切的關係。胰島素阻抗主要原因為循環中有過多游離脂肪酸,這些游離脂肪酸來自脂肪組織。它們在肌肉抑制了胰島素的作用,減少肌肉對血中葡萄糖的利用,使得血糖上升。而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便造成胰臟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胰島素阻抗。血中高胰島素與游離脂肪酸也會導致一連串的發炎反應,併發血脂異常與血壓增高,最後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台東基督教醫院 黃信揚醫師指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臨床意義,就是會增加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罹患糖尿病機會上升。而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男人在十年內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有10~20%。其實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現代人生活型態不正常因素有關,包括不正確的飲食、缺乏規律運動、異常肥胖(尤其是中廣型身材、腹部肥胖)。當身體已有符合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跡象,建議找家庭醫學科或內科醫師諮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平時也很容易自我檢測,只要定期量量血壓與腹圍、再加上驗血檢查,即可知道自己是否已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如果本身已經為糖尿病患或有心血管疾病,則應該更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正因為身體過多內藏脂肪組織產生游離脂肪酸造成胰島素阻抗,「減重」是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第一要務。肥胖病人以半年內減重7~10%為目標,減重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血壓與血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