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患大腸癌勿放棄!第四期不等於末期

患大腸癌勿放棄!第四期不等於末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資料庫,從民國96年大腸直腸癌首次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連續四年奪冠,而且20.5%病患為第四期。民國99年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的排名為第3位。年齡越大,越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而且存活率越低。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民康主任表示,其實配合大腸直腸癌醫療團隊接受完整治療,第四期病患的生活絕對不是末期,生活品質和存活率都高於其他癌症。國內外研究顯示,肝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如果能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五年存活率可大幅提升約七倍,從約5%到33%,主要關鍵在於如何讓腫瘤縮小,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國內外臨床研究發現,傳統化療藥物包括草酸鉑(Oxaliplatin)或依瑞諾丁(irinotecan),治療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患者,近一半患者的腫瘤可以縮小一半,有六到七成患者存活時間可延長到一年。大腸直腸癌病人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其實是「辛苦而不痛苦」,它與其他抗癌藥物的最大差別,在於藥物毒性並不是那麼強,藥物副作用也不會那麼讓人痛不欲生。

遠離大腸癌 少吃燒烤還不夠

遠離大腸癌 少吃燒烤還不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聞「癌」色變!癌症已連續3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加上本月2日劇場大師李國修因癌病逝,更是令許多人不勝唏噓。根據國健局日前發布九十九年度大腸癌最新發生人數已突破一萬四千多人,十年間成長率快速增加近一倍!家醫科醫師林青榖表示,除了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篩檢以外,日前高醫研究也發現,優酪乳有降低大腸息肉數量的可能,建議民眾可選擇以優酪乳補充好菌,維護腸胃機能健康。高油、少蔬果多肉飲食習慣 大腸癌罹患機會高面對大腸癌的高罹患率,林青榖解釋,由於現代人外食比例逐年升高,而當中高油、精緻與少蔬果多紅肉的飲食習慣,更是大腸癌罹患率逐年攀高的可能原因之一。此外,經國內外多年的研究與臨床結果證實,大腸息肉與大腸癌息息相關,因此,降低大腸息肉發生的機會,對於遠離大腸癌威脅也具有一定的幫助。避免癌症找上你 應從日常飲食做起「大腸癌發生率高,如早期發現還是可以事先預防」除了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篩檢以外,吃的健康、得宜也是遠離癌症陰霾的重要課題。林青榖表示,遠離癌症的方式不外乎是作息正常、多運動,飲食上也應盡量少吃紅肉,同時掌握均衡營養、天天五蔬果的原則。此外,高醫醫學團隊也在近期的研究中發現,每天2瓶優酪乳,長期飲用一年後,對於大腸息肉的數量減少上都有正相關的結果。建議民眾,平時也可透過喝優酪乳的方式達調整腸胃,以維護腸胃機能的運作,遠離大腸息肉的陰霾。天天五蔬果+優酪乳 幫助維持腸胃機能「如欲遠離大腸癌的威脅,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關鍵。」營養專家汪曉琪博士表示,飲食均衡為首要條件。透過蔬果的攝取,可以幫助減輕腸道的負擔;此外,腸道好菌的多寡也是幫助維持腸胃道健康的重要關鍵。建議忙碌的上班族,可藉由飲用優酪乳來補充好菌,如:BB-12菌、保加利亞乳酸桿菌都可以增加保護腸胃的機會。而在挑選優酪乳時,可參考是否具有國家健康食品認證標示的優酪乳。從飲食、良好生活習慣與天天補充好菌,讓腸胃健康由生活中輕鬆做起。

大便有「血」 小心大腸癌上身

大便有「血」 小心大腸癌上身#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宗今年37歲,最近阿宗常感覺腹部疼痛,也發現大便時會流血,就醫診斷後竟發現罹患大腸癌,因為腫瘤距離肛門只有3公分,不能保留肛門,只得做人工造口,究其因才發現原來是阿宗非常喜歡吃肉,尤其最愛吃雞排、薯條等油炸食物。台安醫院胃腸科葉惠中醫師表示,大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也因為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往往被忽略,建議民眾平時應少吃肉、多吃蔬果,做好腸道保健功夫,若發現大便有血,應立即就醫,杜絕大腸癌上身。驚!國人好發癌症第一名「大腸癌」好可怕!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近幾年來,大腸癌又再度蟬連國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竟然每50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葉惠中醫師表示,因為國人飲食西化,喜好攝取高油、高鹽食物,加上纖維質攝取不夠,自己的診間幾乎每周就能發現一名新大腸癌患者,呼籲民眾,只要發現不明腹瀉及便秘交替發生、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等,都應提高警覺,盡速到胃腸科檢查。高纖維蔬果+益生菌 幫助腸道恢復健康「愛吃肉,尤其愛吃紅肉的人可要特別注意喔!」葉醫師警告,愛吃肉,尤其愛吃紅肉的人,因為動物性蛋白質不易消化,停留在腸道的時間較長,長期下來可能改變腸道的病菌種類,當致癌病菌與腸道黏膜不斷摩擦,就容易誘發大腸癌,建議民眾,平時除了多攝取高纖維的蔬果,少吃太油、太鹹食物之外,同時可適度攝取促進腸道免疫平衡的益生菌,壓制腸內致病菌的生成。不過市面上益生菌相當多,到底該怎麼選擇?葉醫師表示,益生菌種類相當多,但不同菌種作用於腸道的部位也不同;像乳酸菌是作用於人體小腸,而比菲德氏菌則是分布在人體大腸,若想要改善大腸健康狀況,應適度攝取比菲德氏菌,讓腸道營養素的吸收與代謝偏向正常,幫助減少腸道發生結腸炎或大腸癌的可能,幫助腸道恢復健康。此外,由於胃酸會殺死99%以上的活菌(不管好菌或壞菌),因此在挑選益生菌時,建議選擇能通過胃酸的益生菌,如:採用晶球包覆或具有耐酸菌種的益生菌。飲食西化、常吃太鹹、太油、高脂肪的精緻食物,是讓國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逐漸上升最主要原因,葉惠中醫師因此呼籲,要杜絕大腸癌上身,不二法門還是得回歸健康的飲食習慣,多攝取高纖維(每日五蔬果)、低脂肪的食物,並適時補充益生菌,避免加工等醃製食品,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讓腸道好菌多於壞菌,平衡腸道的免疫力。葉醫師更提醒,一旦發現大便出血、不明原因腹痛、體重突然減輕,一定要盡早就醫,提防大腸癌找上門。

大腸癌發生率攀升 已連續5年居首

大腸癌發生率攀升 已連續5年居首#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李國修先生不幸於日前因大腸癌病逝,李國修在民國99年間發現罹患第3期大腸癌,經開刀治療後,持續追蹤健康狀況,最後仍不敵病魔;由這個案例更突顯定期癌症篩檢的重要性。依國民健康署統計,101年共有103萬人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2萬5千人幸運找出瘜肉、癌細胞,並早期治療因此救回一命。大腸癌已連續5年高居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雖然如此,但它卻是少數可以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及預後良好的癌症之一。定期篩檢 「腸」保健康無遺憾多數的人誤認大腸癌篩檢需透過大腸鏡檢查,又因害怕大腸鏡檢查造成的不適,以致接受度低。其實隨著醫療進步,只要將衛生所或醫療院所提供的採便管拿回家,自己採集一點點的糞便後,再將採便管送回檢驗即可。但當糞便潛血檢查異常時,就需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確診,一般人可能因害怕疼痛不敢做,可與醫師討論選擇無痛性大腸鏡檢查來確診。大腸鏡檢查優點,如果發現腫瘤或瘜肉,可以及時將它切除或切片檢查,且經統計透過大腸鏡檢查確診,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3成。所以千萬不要輕忽糞便檢查異常的確診。

老人心悶腸道緊縮 大腸癌整串如葡萄

老人心悶腸道緊縮 大腸癌整串如葡萄#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採訪報導)劇場大師李國修因大腸癌病逝,再次引發國人對大腸癌的關注。一般人對大腸癌的預防觀念是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與日常作息,以及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大腸鏡檢查並非無死角,日前有一71歲吳姓婦人,因腸道嚴重彎曲,未檢查到生於腸道尾端的癌細胞。心情鬱悶 腸道九彎十八拐 吳姓婦人因子孫離家工作、孤獨度日,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日前出現腹脹、血便、貧血症狀,經過兩次檢查並無發現異狀。但她病情並未改善,直到第三次大腸鏡檢查,才發現婦人因腸道嚴重彎曲、糾結,先前大腸鏡檢查並未到達大腸盡頭,而如葡萄般的大腸癌細胞竟生長在最尾端的上行結腸。吳姓婦人並非特殊病例,劉輝雄醫師表示,造成腸道拉長有3大因素:腸脹氣、手術後沾黏,以及心情鬱悶。然而,心情鬱悶這個因素常被人忽略。劉醫師表示,大腦與大腸之間有「腦腸迴路」的關聯性,因此心情鬱悶、不快樂的老年人亦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老人的腸道就像年輪一樣,歲月越累積,就越糾結」,劉醫師說。他調查診所病人,發現60歲以上的患者,經大腸鏡檢查過後,有75%以上的人有腸道過彎、腸道緊縮等問題。大腸癌可治癒 大腸鏡操作步驟是重點「其實大腸癌是可以預防,也可以完全治癒的。」劉醫師再三強調。他認為,大腸鏡檢查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將病患的腸道清乾淨,「只要腸子清得夠乾淨,再小的瘜肉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劉醫師呼籲,少吸菸、少喝酒,保持規律飲食習慣,還有保持心情愉悅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此外,若發現便血及血便等症狀,切勿將其直接視為痔瘡治療,應該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排除瘜肉、腫瘤及癌細胞的可能性。

李國修因大腸癌逝世 台灣則每年五千人因大腸癌病逝

李國修因大腸癌逝世 台灣則每年五千人因大腸癌病逝#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戲劇鬼才,李國修大師因大腸癌而逝世,無疑對社會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但在這一個不幸消息的背後,卻藏著每年將近五千個人,也同樣因為罹患了大腸癌而病逝的事實。因此,國健局呼籲民眾,大腸癌為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名,50-74歲民眾應每二年要接受一次政府補助之免費大腸癌篩檢,才可以避免大腸癌惹上身!大腸癌每年一萬四千人中招!大腸癌高危險群,不可不正視自己腸子的健康!根據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7年以來一直位居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目前每年發生人數已逾14000人。大腸癌同時也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0-1期大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81-87%),第三期大腸癌五年存活率則降至不到6成(56.9%)。常吃油炸類、燒烤類 大腸癌高危險群 而引發大腸癌的主因之一,無非是經常攝取油炸類、醃漬類、燒烤類及肉類加工品等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飲食習慣因掌握「多蔬果、肉少吃,汆燙、水煮優於燒烤醃漬」之原則。國健局也呼籲民眾,50-74歲民眾每二年務必接受一次政府補助之免費大腸癌篩檢,輕鬆採便就可避免大腸癌上身。

糞便篩檢呈陽性 大腸癌警訊勿輕忽!

糞便篩檢呈陽性 大腸癌警訊勿輕忽!#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大師,2日因大腸癌而逝世,使得大眾開始關注「大腸癌」這不可忽視的生命殺手!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三名,且其發生率於近二十年來逐年增加。因晚期大腸癌治療效果遠不及早期大腸癌,推行篩檢、找出早期病灶並加以治療,便顯得十分重要。糞便潛血檢查是其中一種有效率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在歐美各國多年推行下來,已被證實可以有效改善病患存活率;其關鍵在於癌篩有異常的病患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的。然而,許多病患因畏懼於大腸鏡檢查所造成的不適,清腸準備所造成的腹瀉及腹痛,即使糞便癌篩呈現陽性,也往往置之不理,反而失去腸癌篩檢用意。糞便篩檢陽性,千萬不可忽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藍鴻杰說,除了麻醉科所提供的無痛大腸鏡檢查外,在不麻醉的情況下,透過乙狀結腸的摺疊以及腹外按壓的輔助手法,都可以減輕大腸鏡檢查的不適,達到「有感」的無痛大腸鏡。另外,市面上已有多種清腸準備藥物,提供年長病患、心臟病病患、以及腎臟病病患較為安全且有效率的清腸準備。藍鴻杰建議糞便篩檢陽性的病患,千萬不可忽視異常警訊,宜儘早就醫做進一步諮詢。

李國修大腸癌病逝 享年58歲

李國修大腸癌病逝 享年58歲#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因罹患大腸癌,在2號凌晨三點三十四分於醫院病逝。李國修於2010年3月時被檢查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他一度暫別舞台專心養病,雖極力調養身體,但隔年12月底卻發現癌細胞轉移肝臟,在今日凌晨,不敵病魔辭世,享年五十八歲。大腸癌早期篩檢可預防近來,全民公敵「大腸癌」攀升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若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為避免大腸癌對國人健康威脅,有效防治的不二法門就是定期篩檢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據研究,每1-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約可減少2-3成大腸癌的死亡率。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今年6月1日起將大腸癌篩檢年齡由50歲至69歲擴大到50歲-75歲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