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時鐘

輪班工作者 1/4有睡眠障礙問題

輪班工作者 1/4有睡眠障礙問題#生理時鐘

根據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93年所做的「勞工工作環境感受調查」發現,國內勞動人口中,必須輪班或者班別不固定者,佔總工作人口16.5%,日本則為16.8%,歐盟高達20%,顯示越是已開發國家,工作型態屬於輪班者,有增加趨勢。而工作時間不是固定白天8小時制,一禮拜做二休二,小夜輪大夜,再輪白天班的工作族群,分布於電子、科技產業作業員、工程維修人員、醫護人員等產業,國外研究調查又發現,這群人口中,四分之一屬於「輪班工作睡眠障礙」高風險族群。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睡眠中心-許世杰醫師表示,近十年觀察下來,求診患者中,出現「輪班工作睡眠障礙」者不少;「輪班工作睡眠障礙」的評估首先經由臨床問診確認患者有因輪班工作產生生理時鐘混亂,而導致白天睡不著或工作容易打瞌睡,透過睡眠日記觀察並且排除特殊睡眠疾病和情緒壓力等問題確定診斷。許醫師指出,臨床治療上,醫界目前處理這群人在輪班工作時,所面臨的清醒度不足、工作失誤問題,可使用清醒劑(學名:Modafinil)藥物作輔助治療,以藥物提高工作專注力,再配合光照儀器治療,兩者加乘下,讓夜班工作人員可以戰勝睡魔,重要的是降低工作職災發生率。至於輪完夜班後的睡眠指導原則,首先,白天下班時,人體眼睛接收光線後,會抑制人體松果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因此提醒夜班工作者下班時可帶上墨鏡以增加早上睡覺時褪黑激素的分泌幫助入睡。不過,如果想要趁著白天跑銀行、繳費…處理雜事儘量安排在下午起床後的時間。許醫師提醒,不管是否輪班工作儘量養成固定睡覺時間,例如夜班工作可固定早上8點睡到下午3點,不然則以中午劃分拆成兩段式睡眠。另外,個人得營造睡眠環境,拉上房間窗簾保持房間不要太亮,注意房間隔音效果;除此之外,許世杰醫師建議,夜晚上班時的廠辦環境,最好棄燈泡改採白熾燈等光線明亮之光源,工作過程中多活動、思考,中間歇息20分鐘、休息時間活動筋骨、偶爾使用茶或咖啡提神,均不失為提奮精神、避免發生工安事件的良方。

《睡眠問題一百問》基礎入門篇(上)

《睡眠問題一百問》基礎入門篇(上)#生理時鐘

Q1.人爲什麼要睡覺?睡覺的功能是什麼?人在一生中需要耗費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上面,因此有人提出一種想法,認為人生苦短,不應耗費如此多的時間來睡覺,“睡覺”這個名詞幾乎等同於“浪費生命”,應該盡量縮短睡眠時間來完成應做而未做的“大事”。其實這種觀念是絕對不正確的,人在睡覺時,腦子並不是呈現靜止的狀態,而是在進行著一個比清醒更為活躍的活動,睡覺會幫助身體組織的再建造及腦中新學習事物的重新整理,對於生理及精神心理方面的恢復也有莫大的助益。睡眠的功能到目前並沒有一致的看法,這幾年來有許多理論被提出,茲將這些較為學者所接受的理論簡述於下:(1) 恢復理論(restorative theory)這個理論是指人在睡眠中,腦部及身體依舊進行著某些反應,使組織恢復活力,讓身體準備好明天清醒後的工作所需。(2) 適應理論(adaptive theory)睡眠可增加存活率。因在夜晚時視線不良,容易招致危險,成為別人的獵物,而睡覺可使動物本身不動,侷限在一個安全的棲息地,度過一天中最危險的時間。(3) 能量保有理論(energy conservation theory)睡覺時代謝率降低,使全身能量耗損減少,以保存能量及精力。(4) 記憶強化及固化理論(memory reinforcement and consolidation theory)這個理論跟快速動眼期的睡眠較有密切的關係。快速動眼期被認為跟促進記憶和學習有關,有人曾做過選擇性的快速動眼期睡眠剝奪和深度睡眠期的剝奪,並且研究兩者不同的睡眠剝奪,對人的記憶和學習產生何種影響。實驗的結果發現快速動眼期的睡眠剝奪會影響新事物的學習;而深度睡眠期的睡眠剝奪則會影響舊有熟悉工作的工作效率。(5) 突觸及神經網路完整理論(synaptic and neural network integrity theory)此理論認為睡眠的原始功能是維持突觸和神經元網路的完好。在人清醒的時候,有些突觸並沒有足夠的被刺激,爲了保持中樞神經的功能,在睡眠的時候,間歇的刺激這些未充分刺激的神經網路,就顯得格外重要。目前認為快速動眼期睡眠跟維持運動性的迴路有關;而非快速動眼期則跟維持非運動性的迴路活動有關。(6) 體溫調節功能理論(thermoregulatory function theory)睡眠維持體溫調節功能的恆定。在完全睡眠剝奪下,會導致嚴重的體溫調節異常,而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神經元又可影響睡眠與清醒,兩者被認為是睡眠有體溫調節功能的證據。Q2.什麼因素決定人的上床睡覺時間?人類大腦決定是否執行睡眠的行為取決於兩大因素,第一是睡眠與清醒之間的平衡,人睡多了對睡眠的需求當然降低,自然會覺醒;相對的,人在清醒期活動過長,身體自然覺得疲累,對睡眠的渴望增加而執行睡眠的行為。而這個主宰睡眠及清醒狀態平衡的關鍵,就在於前腦的腺苷酸(adenosine)濃度,腺苷酸(adenosine)濃度會隨著清醒時間增加而上升,也會隨著睡眠時間增加而下降,而腺苷酸(adenosine)有啟動睡眠神經元及抑制清醒神經元的作用。第二是受體內睡眠清醒生物時鐘的影響,體內有些內分泌系統像腎上腺皮質類固醇(cortisol)及中心體溫(core body temperature) 是有他們自己一定上下起伏變化的規律,並不受外在環境變化所影響,而當中心體溫開始下降及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的分泌最低時,剛好是人類最想睡覺的時候。因此當人清醒時間夠長,對睡覺有渴望的時候,此時再加上體內生理時鐘的啟動來推波助瀾,使睡眠行為的執行產生最大的效率。Q3.睡覺時,腦部是否像身體一樣,呈現休息靜止的狀態?過去人們認為睡眠是大腦在休息,腦部活動呈現靜止的狀態,但隨著睡眠生理研究的進展,發現睡眠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只是在睡眠的過程中,腦內以另一種形式在活動。人類的睡眠,依據腦波的活動、頦〈下巴〉肌肉張力活動、眼睛快速移動與否等,大致可分為快速動眼期及非快速動眼期。而非快速動眼期又可分為第1, 2, 3,及 4等四期,第1及第2期稱為淺度睡眠期,第3及第4稱為深度睡眠期。快速動眼期及非快速動眼期之間的差別是在快速動眼期時,兩眼會在水平或垂直方向同方向快速移動,並且全身肌肉張力降至最低〈但眼外肌及橫隔肌除外〉,心跳及呼吸變的不規則,男生通常會陰莖勃起,並且常有夢的產生,在非快速動眼期亦會產生夢,只是產生夢的內容及機率在快速動眼期及非快速動眼期不一樣。當人一睡著,一般正常來說是從淺度睡眠期進到深度睡眠期,再從深度睡眠期回到淺度睡眠期,接著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此一個週期大約費時90至120分鐘,一個晚上大約有4至5個週期。深度睡眠期在第一個週期通常最久,在隨後緊接的週期中,深度睡眠期的時間逐漸縮短,甚至不出現;而快速動眼期卻是在第一個週期最短,在隨後緊接的週期中逐漸增加,在天快亮時是快速動眼期活動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在天亮清醒時,常感覺自己在作夢。以一個年輕人來說,第1期約佔全部睡眠時間的5-10%,第2期約50%,第3及第4期約佔20-25%,而快速動眼期約佔20-25%,快速動眼期在新生兒可高達50%,根據研究,快速動眼期跟腦部的發育有相當緊密的關係。近年來,甚至有人用正子斷層造影(PET Scan)來瞭解人腦在睡覺時的代謝情況,發現人腦在快速動眼期的時候,其代謝狀態比清醒時還更為活躍。因此我們就可以對人類花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來睡覺,比較不會有罪惡感了。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_sleep.asp?id=380

山頂洞人一天有25小時

山頂洞人一天有25小時#生理時鐘

何謂生物節律?心臟大約每一秒鐘跳動一次是一種生物節律,而從人類的睡眠來說,大概每90分鐘會有一個由淺到深、由深至淺而後進入快速動眼睡眠的循環,這也是一種生物節律,至於不管是孩童、年輕人或是老年人,都是以24小時的生活節奏來過日子,其實也算是一種生物節律。睡眠與清醒週期的規律性(一種以大約24小時為週期的生物節律),早在大約兩百年前就有科學家觀察到,含羞草葉片的開合動作有著規律的週期,也就是說葉片在白天會張開,然後到了晚上再閉合,就這樣每天以24小時的週期循環下去,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規律?科學家為了想證明是否和光暗週期有關,便將含羞草給放在櫃子裡,然後讓含羞草暴露在持續24小時的燈泡照射(沒有了夜晚)並觀察葉片的開合現象,出乎意料地,含羞草葉片竟然持續保持週期性開合的現象,只是開合的週期變成短於24小時,而一旦將含羞草重新放回有光暗週期的自然環境中,則葉片開合的週期又會被微調成24小時。到了1960年代睡眠約日節律研究開始萌芽的時候,有人把自己當成研究的對象隔離在離地底數十公尺的洞穴裡,結果發現人類竟然也同樣出現了所謂的自走節律,只是這週期變成是以大約25小時的循環來過日子(這也就是說,上床睡覺的時間,以地球的標準時間來說會一天一天的延遲),於是當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地底生活後,一出來竟發現平白無故地遺失了20多天。上面的實驗顯示,在生物體內確實存在一個時鐘,這個時鐘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節律,決定我們何時該起床,何時該睡覺,只是大多數體內時鐘設定的週期並不是剛好是24小時,而是大於24小時,彰化基督教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王介暉醫師表示,外在光暗週期會協調著人身體各種器官、各種構造的週期性運作,完整地發揮正常生理功能;一旦這樣的協調性被破壞,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睡眠障礙;這種情況容易出現在當人們出國洽公或旅遊時,橫跨了多個時區,原本理當保持清醒的場合卻頻頻點頭打盹、哈欠連連,只因為人體內的生理時鐘跟外在環境無法搭配得上。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輪班工作的族群以及經常熬夜的學生,已經有許多的研究報告指出,體內生理節律一旦失調,是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系統疾患甚至是癌症的機率的。日出、日落,事實上跟每個人每一天都有著密切的交流與互動,但電燈發明後,打破了白日、黑夜的藩籬,在人類盡情享受夜生活同時,恐怕身體健康也隨著時間慢慢流失,因此王介暉醫師建議,一旦出現因體內生理節律失調而造成的睡眠障礙,千萬不可輕忽,應及時尋求睡眠專科醫師的諮詢,以免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品質!

約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罹患睡眠障礙

約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罹患睡眠障礙#生理時鐘

失眠是很普遍的狀況,美國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約三分之一的成人在一生之中曾經罹患睡眠障礙,當中失眠是最常見的問題。台灣地區曾做過調查發現:成年女性和男性各分別28%、14%有失眠的情形。到底失眠是什麼?彰化基督教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邱南英醫師表示,失眠包含的情況其實十分複雜,範圍也相當廣泛,失眠是一個症狀,失眠症才是一個疾病的診斷,失眠及失眠症只是睡眠疾患中的一部份。邱南英醫師指出,幾乎所有的人都經歷過失眠,失眠症的定義有幾個,一是困難入睡或困難持續睡眠,一為睡眠的時間短,另一為沒有入睡的困擾,半夜不會醒來,睡眠的時間也足夠,但是早上醒來時卻覺得沒有睡飽,十分疲倦。困難入睡就是躺床超過半小時無法睡著,困難持續睡眠則為睡眠中常醒過來。大型的研究發現於一般人口中有失眠問題者約佔30%至48%,不過罹患失眠症的人則佔5%至10%,應該儘速接受診斷與治療。治療失眠症的第一個原則是需找出相關的因素,邱南英醫師進一步表示,情境性失眠者若能解決境遇事件失眠大多數可以改善,焦慮性和/或憂鬱性失眠則應使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治療,身體疾病有關的失眠症需儘速處置生理疾患,物質引致的失眠症宜停止使用該物質。其次為處置宜早,不要拖延以免慢性化,目前失眠超過一個月就定義為慢性失眠症,要治療會比較困難。第三個原則就是需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改善生活品質。有需要時該在醫療單位評估後由醫師處方使用適量的安眠藥及安排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方面,目前一般使用傳統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ZD)或新型的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前者可能導致濫用、依賴、失憶,然而現在的證據為在一定的治療劑量下於數週內並不會產生耐受性,造成依賴的情形並非如一般人的預期,後者為高度選擇性的藥物,可維護良好的睡眠結構,不會造成濫用、依賴,也能以『有需要時才使用』為原則來使用。非藥物性的治療很重要,諸如肌肉放鬆訓練、控制刺激治療、限制睡眠治療、教導睡眠衛生習慣、認知治療……等,醫療人員會在診斷確定後依據每個失眠症患者不同的狀況規劃進行。失眠症的病程可長可短,一些甚至形成惡性循環,面對睡眠障礙,積極求醫,配合醫囑,建立有利睡眠的生活方式才是處理的良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