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太多小心噁心又腹痛,急性膽囊炎發作!一名43歲的女性小敏(化名),過去並無特別慢性病病史,但最近這兩週以來,每當晚餐吃得較多時,便會開始出現上腹悶痛狀況,起初以為是腸胃炎不以為意,直到症狀加劇且疼痛時間持續超過6個小時,同時出現噁心想吐的感覺,因此到奇美醫院急診室尋求治療。
吃太多小心噁心又腹痛,急性膽囊炎發作!一名43歲的女性小敏(化名),過去並無特別慢性病病史,但最近這兩週以來,每當晚餐吃得較多時,便會開始出現上腹悶痛狀況,起初以為是腸胃炎不以為意,直到症狀加劇且疼痛時間持續超過6個小時,同時出現噁心想吐的感覺,因此到奇美醫院急診室尋求治療。
年紀輕輕就瘋狂掉髮,小心落髮變禿頭!25歲賴先生從事髮型設計師一職,卻因有雄性禿家族遺傳史,自己也遭遇落髮問題;一開始靠自己的專業用髮型掩飾,外出也會戴帽子,但時間一久,不僅髮際線明顯退後呈「M型化」,甚至被約會對象投以異樣眼光,讓他決定至生髮診所求診,積極進行頭皮育髮療程,透過植髮及口服藥物治療,終於重回茂密毛髮外觀。
胡姓女大生近來體檢發現有甲狀腺結節,尋遍中部各大醫學中心,因所有甲狀腺結節的細針抽吸檢查,都無法確認是良性或惡性,讓家長非常緊張。經親友介紹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門診,建議以「自然孔洞達文西甲狀腺手術」進行半側甲狀腺切除合併淋巴清除方式處理,結果確認是惡性乳突狀甲狀腺癌無淋巴轉移。
53歲林女士,多年來進食只要吃一點就有飽足感,稍微吃多則會出現胸口悶痛及灼熱感,一直以為自己是小鳥胃。最近因左胸疼痛至奇美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為橫膈膜裂孔疝氣導致,胃已經移至胸腔並產生扭轉,並壓迫心臟後方,甚至擠壓到左側肺臟,影響肺活量。所幸及時安排手術,將胃和腹腔組織復位修補疝氣,並進行抗逆流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夏天到了,不少人會穿涼鞋而修剪腳指甲,不過在修剪指甲後,引發甲溝感染發炎的患者,多是因為腳指甲變形導致指甲刺入甲溝,引起走路疼痛的困擾。醫師提醒,常見修剪腳甲時,將指甲兩側靠近甲溝處修短,結果越修越短,最終因修不到甲溝深處或硬挖而受傷導致感染。想要擺脫甲溝炎,應先戒除「剪短」,並建議1招正確剪指甲方法。
一位9旬老翁平時除了吃藥控制高血壓外,並無其他疾病異常,近日卻開始右上腹及上腹疼痛,原以為是過年大魚大肉吃壞肚子,便不以為意,沒想到數週後疼痛不減反增,因此至急診尋求協助。經血液檢查、腹部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膽囊腫脹且有結石,醫師評估需手術治療。
長疔子很常見,通常2週內會慢慢復原,但61歲有糖尿病的蔡女士,3個多月前在左後背長了疔子,自行擠膿並敷上草藥,竟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時已潰爛至筋膜,清創後傷口達10公分,潰爛範圍比手機尺寸還大,住院2週後由居家護理師前往住家換藥,折騰3個多月傷口才逐漸收合。
(圖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科主任徐潤德醫師提醒,消化道癌症病患術前若有體重減輕或過輕的問題,應提早進行營養補充。) 癌症病人在接受手術與後續治療最擔心營養不良問題,研究指出,癌症病患若有體重減輕或過輕以及肌肉萎縮(蛋白質營養失調)等情形,有較高的罹病率與死亡率。醫師提醒,特別是消化道癌症病患,術前就應評估是否有體重減輕或過輕的情形,提早進行腸外營養補充,這樣不僅有利於手術進行,術後的恢復也會較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科主任徐潤德醫師表示,消化道癌症當中以胰臟癌(腺癌)來說,早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發現時通常都已是晚期,能接受開刀切除的比例大約只有2成,整體5年存活率也只有10%,因此胰臟癌也有「癌王」之稱。至於胃癌(腺癌)更是無聲殺手,台灣1年約有3,500名新增案例,但由於初期胃癌大多沒有症狀,當症狀出現時又常被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或胃炎,被民眾忽略是罹癌的前兆,此時如果沒有即時就醫,再被診斷時,有超過6成都是晚期,無法以手術方式做根治性切除。胃癌隨著年紀越大罹患率越高,通常手術後的5年存活率在第一期可以超過90%,第二期、第三期分別降至65%、35%,第四期就僅有5%的病患能存活超過5年。 術前可進行補充「周邊靜脈營養」 徐潤德說明,能夠接受手術切除的病患,以胃癌來說,75%病患必須切除三分之二的胃,胰臟頭部的癌症要切除的器官又更多、手術更複雜與困難,這些都影響患者術後的食物吸收與消化功能,加上術後不少病人常有噁心、嘔吐、疼痛等副作用,這又會讓患者更加食慾不振而有進食困難的情況。 對癌症患者而言,營養不良不僅會影響免疫力,更關係到傷口恢復進度,這會讓手術後產生較高併發症的機率,同時也會增加化療的副作用與延誤化療的時程,而透過腸外營養補充則是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營養支持,進而減少手術的併發症與提高後續化療效果的作法。 以胰臟癌或胃癌來說,患者大多為70歲以上的年長者,來門診求醫時就可能存在有肌少症的問題。因此,術前評估患者是否有營養不良的狀況就格外重要,如果病患的BMI小於20.5 kg/m2、近3個月有體重減輕(5%以上)或過去一周有進食減少的情形(正常的50-75%),患有嚴重的疾病,加上抽血數值白蛋白低於3.0 g/dL等,這時就會建議病患先進行腸外營養補充,等狀態恢復到較佳時再安排開刀處理。 腸外營養補充可透過靜脈方式供給,如果是全靜脈營養是將包含身體每日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藉由頸部或鎖骨下的大型靜脈直接輸注到病患體內。如果是短期營養支持,通常會建議以「周邊靜脈營養」補充即可,即透過在手肘以下的手臂、腕部或踝部的靜脈注射提供身體所需的部分的營養素。 要注意的是,靜脈營養主要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成分,全靜脈營養由於濃度高,需要藉由大型靜脈給予,有可能產生高血糖症與注射導管感染的併發症,周邊靜脈營養則是等張滲透壓的營養配方,這樣能減少因滲透壓差造成血管發炎或血管刺激造成的靜脈炎風險。 縮短術後恢復期從5天至7天 徐潤德門診有一名70歲胰臟癌第三期的老先生,初步的影像學評估腫瘤已經侵犯到腹腔大動脈而無法手術進行,後來先經過3個月的化療,再次評估發現腫瘤縮小相當多,癌症指數也回到正常的參考值,於是建議病患接受開刀。手術進行很順利,在考量手術後腸道與膽管、胰管與胃的吻合口癒合時間至少需要5天,加上老先生術前的BMI 只有19.3 kg/m2,於是術後第二天便以周邊靜脈營養進行營養補充,老先生因為有了即時營養的補給,術後恢復期也比預期更縮短了7天。 臨床上發現消化道癌症患者,約半數的BMI數值都低於正常值,徐潤德提醒,原先就有營養不良的患者,除了術前可進行周邊靜脈營養補充,也可在術後持續補充至病患能從口或腸道進食到正常每日所需的營養素,這樣不但可以讓病患體力恢復更快與更好,如果需要接受後續的輔助性化療,也提供了病患較好的身體狀況去接受治療;此外,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一定要先恢復全身的營養狀態,才能順利地經口進食或腸道的營養補充,進而帶動術後整體更好的免疫力恢復。 (圖說/林口長庚一般外科 徐潤德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