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醫療

國光生技送愛心疫苗到臺東 陪伴南迴基金會守護居民健康

國光生技送愛心疫苗到臺東 陪伴南迴基金會守護居民健康#偏鄉醫療

國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113年與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合作,將每年送五百劑流感疫苗到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南迴診所,醫護人員提供社區醫療照護時,亦可攜帶疫苗為民眾施打,守護偏鄉居民健康。自12月5日起啟動計劃,於尚武村社區活動中心舉辦首場,共有24位參與者,由南迴診所院長徐超斌坐鎮,進行接種前健康評估檢查及問診。此捐贈計畫緣起,不僅為陪伴南迴基金會守護居民健康,也始自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與南迴基金會創辦人徐超斌醫師超過二十年的情誼。 超人醫師徐超斌返鄉之路 前奇美醫院詹啟賢院長為重要推手 徐超斌醫師在返鄉行醫前,曾是臺南奇美醫院急診主治醫師,表現優異卻突然辭職,時任奇美醫院院長詹啟賢基於惜才特別約談徐醫師,得知他要返回臺東家鄉服務,當無醫村居民唯一的依靠,也特別勉勵他好好做;數年後,人稱超人醫師的徐超斌因過勞中風,詹前院長更協助將他接回奇美醫院治療及復健。徐醫師在達仁鄉衛生所服務期間,詹前院長也曾前往台東拜訪,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超人醫師的支持及關心。 昔認購【守護4141個心跳】兩千本 醫學院莘莘學子獲益良多 國光生技詹啟賢董事長在衛生署長任內,曾實地前往司馬庫斯、綠島蘭嶼等地,了解偏鄉醫療的需求,於衛生署成立山地醫療與偏遠地區科專責單位,由原住民醫師擔任科長,讓最了解原鄉的醫師來改善偏鄉醫療。98年徐超斌醫師出版【守護4141個心跳】一書時,詹前署長不僅寫推薦序,更自費購買2000本,送給醫學院應屆畢業生,希望號召更多醫學生到偏鄉服務。他笑稱:「好像效果不太大!」因此,今年10月南迴基金會出版新書:《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X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時,詹董事長決定改為捐助500劑疫苗,讓徐超斌醫師及其醫護團隊可幫地方民眾施打,並且承諾每年都會捐助流感疫苗。 南迴診所以「定點門診」及「居家醫療」為主 創建全人照護模式 因應南迴地區在地醫療需求,南迴醫療計畫的首部曲,於110年8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不僅是徐超斌個人回到家鄉服務,也帶著南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一起回來,在社區落地生根,照顧每個人的健康;而南迴醫療計畫的第二部曲「南迴診所」,112年於台東縣大武鄉設立,以定點門診和居家醫療為兩大服務主軸。創建出適合台灣偏遠地區的全人照護模式,推動在宅醫療、居家照護,把醫療照護帶入社區,克服交通問題,使偏偏鄉居民不再受限於距離,苦苦求醫不可得。 南迴診所國光流感疫苗施打計劃啟動 年年約五百人受惠 南迴診所國光流感疫苗施打計劃於113年12月5日正式啟動,於尚武村社區活動中心舉辦首場,共有24位施打,包含10位長者及20至30歲區間的14位民眾。由南迴診所院長徐超斌醫師主責,進行接種前健康評估檢查及問診。為期三個月的計劃更邀請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林高章顧問醫師、嘉義台大佳醫診所周孟滑醫師支援,總計16場,受惠區域為達仁、大武、太麻里、金峰等南迴四鄉,凡是十八歲以上的居民均可免費施打,初步規劃的報名人數為773人,預計施打人數為476人。 詹啟賢董事長一直默默關心南迴,促成今年南迴基金會與國光流感疫苗公益捐贈計畫,偏鄉居民多半經濟弱勢,上醫院不容易,需要疫苗也無法即時得到,透過南迴完善的在宅醫療及居家照護,送疫苗到原鄉,不僅為支持超人醫師一份醫療的初心,更期待共襄盛舉,陪伴南迴基金會守護南迴居民健康。

智慧放療平台改寫偏鄉醫療:頭頸癌患者口腔黏膜炎降至5.5%

智慧放療平台改寫偏鄉醫療:頭頸癌患者口腔黏膜炎降至5.5%#偏鄉醫療

2024第八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以「智慧醫療創新,提升醫療品質」為主題,一連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4樓M606攤位隆重參展「七大獨立研發、二大合作開發」。今(6)日再以二大獨立研發「智慧放療平台見成果,頭頸癌患者嚴重口腔黏膜炎降至5.5%」及「智慧醫療教育系統,打造可信賴的醫師」為導向的醫療科技對外展示,全面展現以「偏鄉醫療,智慧科技」推動醫療品質升級的雄心。  頭頸癌病患若接受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一旦產生嚴重放射性皮膚炎、嚴重口腔黏膜炎,往往連吃東西都有困難,病患家屬照顧上備感艱辛。自從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團隊運用「全流程多職類共同照護」、「自動即時警示資訊系統」等多項智慧醫療策略,頭頸癌嚴重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比率下降到5.5%,嚴重放射皮膚炎比率為3.3%,遠低於其他大醫院動輒10%、20%、30%以上數據,病患對於醫療團隊的細心、貼心,也致上滿滿謝意。 全院全流程、多職類團隊合作,病患更安心 大林慈濟醫院雖地處偏遠,但在疾病治療並未因此而產生差異,其中放射腫瘤科近年無論是在醫療品質、病人安全、智慧醫療等領域皆有傑出表現,獲得醫策會卓越中心認證,成為大林慈濟醫院特色醫療亮點之一。 放射腫瘤科主任洪世凱指出,這是所有團隊努力的成果,證明透過智慧醫療、AI等系統性解決方案,有機會讓病患、醫護所遭遇的問題迎刃而解,並擁有更好的醫療、工作品質。 以頭頸癌治療為例,病患在接受治療前,護理師就會開始衛教,請病患先做好一些準備,療程開始後,醫療團隊每天為病患進行生理監測,每周也會有營養、體重監控與治療副作用評估。對於傷口照護,除了護理師無微不至地關心、回報,也會定期衛教,並督促病患回診、追蹤,在全院全流程、多職類的共同照護下,因而創下傲人成績。 自行研發全流程資訊化系統,降低誤差、醫護更省力 目前全台有92家醫院設有放射腫瘤科,但只有29家有導入資訊化系統。大林慈濟醫院為創新領頭羊之一,談起智慧醫療、資訊化系統的導入,洪世凱分享,早在十年前,便開始將資訊化系統導入放射治療,現在結合智慧化、AI設計,功能更進步,也更為完整。最初導入原因在於,儀器資訊系統與醫院資訊系統「互不相容」,在缺乏整合的情況下,很容易因書寫錯誤、交班遺漏、無法即時監控而導致工作效率低落,且出現醫糾、溝通落差的風險也會增加。 舉例來說,癌症病患若白血球指數過低,便無法接受放療,當資訊無法即時監控、整合、流通,可能就會對病患產生重大危害。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洪世凱與該院團隊自行研發「全流程資訊化系統」,並建構智慧放療平台,希望讓所有醫療、行政流程誤差降到最低,醫護工作更省力。 導入資訊化系統,效率、精確度皆大幅提升 洪世凱解釋,以放射治療劑量為例,若出現1%誤差,相當於病患多照一萬張胸部X光,輻射暴露風險大增,這代表除了硬體,軟體與流程的監控、整合程度,也都是關鍵環節。 過去,每位放射治療病人都有一份放射治療紀錄本,50位病人就有50本紀錄,治療或是門診追蹤時,都需要這些紙本記錄到處行走、交接,常工作到精疲力竭,甚至常需要加班,醫療團隊花在人工書寫放射治療明細的時間,每月高達708分鐘,為11.8小時。 自從資訊化系統導入後,透過系統擇取、資訊整合,同樣工作只要0.5分鐘,也就是30秒即可完成。此外,病人治療結束後,按下一鍵即可輸出所有電子化放射治療病歷,無論是精確度、正確性或工作效率,皆明顯提升。 申請三項國家專利,已有多家醫院使用此系統 目前,這套「智慧放療平台」已申請三項國家專利,並已發表上百篇相關研究論文,更進行商業技術轉移,現在有14間非慈濟體系醫院正在使用這套系統,其發展演化歷經「創建E化平台」、「系統全面擴展」至「進化導入AI」,並有自動防呆、防錯設計、醫囑內容更完整,且可根據各院需要量客製化功能選單,不僅使用率高,全台市占率達六成,也獲得五項國家級認證與許多獎項的肯定。 科技與人文並進,智慧醫療照亮未來  洪世凱醫師強調,智慧醫療的核心在於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同時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品質。慈濟醫療團隊秉持科技與人文並重的理念,透過智慧放療平台實現「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彰顯深厚的人文關懷。他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智慧醫療系統,突破傳統醫療的框架,創造更具價值的治療方式,期望透過創新醫療應用為病患與醫療團隊帶來更大的福祉,共同實現健康新願景。 智慧醫療教育系統 打造可信賴的醫師 學游泳的第一步是學會換氣和不溺水,就像醫學生需掌握基本醫學知識,這是入門的基礎。然而,成為好泳者不僅是浮在水面,更要能流暢游出標準姿勢,而這需要教練指導動作盲點。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以創新的智慧醫療教育模式,2018年自行研發全方位CBME系統,並以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EPAs,可執行專業活動)為核心,結合智慧醫療技術,為醫學教育帶來嶄新突破。2022年,該系統榮獲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的肯定,雙方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置「醫事專業人員能力進展資訊平台系統」。 臨床技能中心主任李振威指出,醫學生的成長須具備「六大核心能力」,包括:病人照護、醫學知識、人際溝通、專業素養、實務學習與改進、系統為本的實務。透過老師全程現場觀察,檢視學員的臨床表現,從「手把手」指導到逐步放手,根據不同層級進行監督。 之後,再持續回饋,每次操作的建議和評估都詳細記錄,幫助學生了解進步與盲點。最後是全人評估,不僅看技術,還關注人際溝通、專業態度等,全面提升技能。在臨床上是否能夠處理病人的問題,才是成為好醫師的關鍵,「能力導向醫學教育」,正是將醫學生從「考高分」引導到「成為真正可信賴的醫師」。 EPAs系統:像教練一樣精準輔導。 李主任解釋,EPAs就像游泳教練:「我們不會讓學生自己亂游完就結束,而是會觀察每個細節,指出哪些需要改進,提供即時回饋,幫助他們一步步變得更好。」 特點包括: 現場觀察:老師全程在旁,檢視學員的臨床表現,從手把手指導到逐步放手,根據不同層級進行監督。 持續回饋:每次操作的建議和評估都會被詳細記錄,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與盲點。 全人評估:不僅看技術,還會關注學員的人際溝通、專業態度等,全面提升其能力。 圖像彙整:評量與回饋資訊,有目的性聚焦整理,以利快速精準掌握能力落差,達到客製化的教導與學習。 臨床訓練中,病患安全與學員學習往往被視為兩個難以兼顧的目標,但全方位CBME系統讓這兩者實現了平衡。「老師隨時在旁觀察,一旦學員遇到問題就會立刻介入,既確保病患安全,也讓學員在真實環境中學習。」「雙贏」的模式讓學員在保障病患安全的同時,獲得實用的臨床經驗。 圖/臨床老師藉由全方位CBME系統提供住院醫師回饋與指導。臨床技能中心主任李振威 圖/發展整合式放射治療資訊系統(IROIP),2016年獲得全國專利並技轉商用,目前已可架接市占九成放射線治療系統,已有超過十家醫院使用該系統運作。

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 隆重表揚醫療奉獻英雄

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 隆重表揚醫療奉獻英雄#偏鄉醫療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今(20)日下午假衛生福利部舉辦「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由衛生福利部國際合作組參事兼主任施金水先生出席並致詞,與眾嘉賓共同見證這場屬於國際醫療奉獻英雄的榮耀時刻。今年度的典範獎個人組得主包括王盈婷護理師(萬芳醫院)、吳原安先生(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及李啟誠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團體組得主則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亞東紀念醫院貝里斯醫療影像系統強化計畫團隊,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此外,今年更特別頒發「國際醫療特殊貢獻獎」予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表彰其在國際醫療領域的傑出貢獻。  跨越國界的醫療奉獻精神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偉強在致詞時表示,國際醫療典範獎已經邁入第九個年頭,每年透過公開遴選,見證了無數傑出人士和團體的卓越表現。他特別提到:「這些得獎者不僅是醫療服務的實踐者,更是推動臺灣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推手。」他強調,無論是長年堅守偏遠地區的醫師,還是勇於迎接挑戰的國際合作計畫團隊,他們的努力都是臺灣國際醫療形象的重要基石。  施金水主任在致詞中則表示,臺灣長久以來積極參與國際醫療援助,無論是提供醫療服務、技術支援,還是協助災難救援,臺灣的專業與溫暖早已深植人心。他指出,國際醫療典範獎的設立正是展現臺灣「善的循環」的最佳例證,期許未來能有更多臺灣的醫療專業人士參與國際合作,繼續為世界做出貢獻。  感動時刻:得獎者的故事傳遞力量 今年的個人組得獎者,展現了多元背景與專業領域的結合。王盈婷護理師長期投入偏鄉醫療,特別關注社區長者的健康管理與照護;吳原安先生則透過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協助推動多項國際醫療專案,為發展中國家的醫療系統建設作出貢獻;李啟誠醫師則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多年,投入海外醫療義診,足跡遍布東南亞與非洲地區。  團體組方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在提升國際醫療技術交流方面成果卓著,亞東紀念醫院貝里斯醫療影像系統強化計畫團隊則成功透過跨國合作,助力中美洲國家建置高效的影像醫療系統;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則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和人文關懷,成為臺灣醫療服務輸出的典範。今年特別獲頒「國際醫療特殊貢獻獎」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長期致力於推動國際合作醫療,影響力更是跨越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多個地區。  出版專書,傳承感動與力量 為紀錄並傳遞這些感人的故事,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特別出版中文版《白袍下的全球拓荒者:國際醫療典範獎得獎者行醫故事》及英文版《Global Pioneers in White Coats》,希望透過這些專書,讓臺灣醫療人員的心路歷程和傑出貢獻被更多人看見,進一步激勵未來更多國際醫療人才投身其中。  持續傳遞善的力量 邱文達創會理事長在典禮尾聲表示,從國際醫療典範獎的得獎者身上,可以看到無數臺灣醫療界的「無名英雄」正在默默為全人類的健康福祉努力。他呼籲社會大眾給予這些人更多關注與支持,並鼓勵年輕一代以他們為榜樣,投身國際醫療服務,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和諧的世界。  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不僅是對得獎者的肯定,更是一個凝聚臺灣醫療專業力量、展現國際貢獻的重要平台。這場感人至深的活動提醒我們,善的力量無遠弗屆,而臺灣在國際醫療服務領域的堅持與卓越,也將繼續成為全球的典範。

偏鄉醫療新模式》超人醫生徐超斌推「南迴模式」結合長照、到府看診

偏鄉醫療新模式》超人醫生徐超斌推「南迴模式」結合長照、到府看診#偏鄉醫療

日前,山陀兒颱風過境帶來強風豪雨,為台東南迴地區帶來超大雨勢,導致多處房屋毀損及交通道路中斷,南迴公路甚至部分路段封閉,使醫護人力本就短缺的偏鄉醫療再度陷入困境,而這也是當地居民的日常。「超人醫生」徐超斌有感當地醫療匱乏,決心為當地居民打造醫療照護網絡,積極推動「南迴診所」落實偏鄉居家醫療服務,希望實現「在地老化,在地終老」的願景。

看病沒帶健保卡別擔心!教你7步驟申請「無卡看診」還能線上繳費

看病沒帶健保卡別擔心!教你7步驟申請「無卡看診」還能線上繳費#偏鄉醫療

若有臨時就醫需求,只帶手機出門卻忘記帶錢包、健保卡就醫,常讓人十分困擾,不僅需先自付醫療費用,還得在期限內拿實體健保卡回醫院辦理補卡,才能退費。為解決這些問題,健保署開發的「虛擬健保卡」正式上線!只要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APP」開通,往後用手機就能就醫和繳費。虛擬健保卡如何開通?《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7大步驟一次看。

一北一南攜手醫學人才培育 提供雲嘉優質醫療服務

一北一南攜手醫學人才培育 提供雲嘉優質醫療服務 #偏鄉醫療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大林慈濟醫院簽訂建教合作MOU,一北一南攜手醫學人才培育、學術交流與研究,期盼促成人才回鄉貢獻並發展造福雲嘉民眾的方案,共創社區、醫院及大學三營的成果。在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見證下,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教授二人9日簽署合作協議。 國內首屈一指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擁有豐沛研究量能,培育出無數優異人才與菁英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則因慈濟基金會考量雲嘉醫療資源缺乏而成立,二十多年來致力於急重症與社區醫療、醫學研究,並且是臺灣第一個獲得國際健康促進典範殊榮的醫院。近年來不僅致力醫療發展並著手癌症治療的質子中心籌備,現任院長賴寧生是陽明大學醫學系與臨床醫學研究所校友,近期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前總院長暨大林慈院顧問郭守仁醫師的努力推動下,促成與陽明交大的這次合作。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指出,大林慈濟醫院是一所醫學中心等級的區域型教學醫院,處於無醫學中心的偏鄉,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經營與管理方式,讓學生未來學習在非都市型醫院行醫的本質體悟,在地經營老化社區、慈濟長照、醫療人文,以人為本的中西醫與安寧照護。 林奇宏表示,社區高齡化是亟待面對的議題,尤其雲嘉地區是台灣相對高齡的縣市。陽明交大在高齡醫學與智慧醫療等領域有豐沛量能,最近學校陸續成立樂齡大學,也在新竹設立銀髮俱樂部照顧銀髮族。這次與大林慈濟的建教合作是陽明交大第一個在雲嘉地區合作的醫院,相信在大林慈濟臨床經驗與陽明交大教研量能的結合下,定能發展出更多造福雲嘉民眾的方案。醫療必須貼近社區、讓民眾有感,賴院長是陽明交大校友,他應該最能體會。期望這次雙方合作能成為雲嘉地區的里程碑,共創社區、醫院、大學三贏的結果。 賴寧生表示,與母校陽明交大簽署學術、教學、研究等合作協議,期盼引進陽明交大醫學院優秀的醫學生與大林慈院醫師教學相長,除進行平時臨床醫療服務外,醫院有機會與責任,進行更大投資與布局,進而發展更尖端的醫療科技與提升服務量能。感謝慈濟醫學大學長期作為大林慈院重要醫學後盾,現在又與陽明交大簽署醫學建教合作,期盼「雙醫」帶來建教合作新的里程碑。「培育新人、教學相長」是醫院啟業治療病人為首要志業,再者是教育與傳承;一家醫院需在教學研究系統上扎根,需要醫學生注入醫院,彼此相互切磋與刺激,教學研究也促使醫院朝向更明確的方向。 大林慈濟醫院興設質子治療中心 雲嘉南地區唯一通過質子治療擴充計畫醫院 發展尖端醫療時,需網羅更多醫療學子與科技人才,回鄉服務,一起承擔照顧雲嘉南地區,癌症病患使命與責任。而當聯合國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 SDGs 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的方向,在健康生活與福祉領域,更是不能獨缺醫療在其中的重要角色,學生唯有在偏鄉更能體悟城鄉差距,並在永續發展的目標中學習經驗。 大林慈濟醫院提供醫學生完整的醫學學習領域,更加期盼透過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合作,帶給台灣醫學生豐富的醫學熱情與投入,有助於永續提升偏鄉民眾的健康福祉。醫院坐落在嘉南平原甘蔗田中央,未來環保的成就朝向零碳排願景,氣候行動與技能知識,也都走在國際的先驅之路並獲得肯定,歡迎台灣醫療優秀人才來此學習與參與。

7成癌友「就醫不便」想放棄⋯癌症基金會推交通補助

7成癌友「就醫不便」想放棄⋯癌症基金會推交通補助#偏鄉醫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偏鄉癌友就醫不便,使最終治療成效及命運大不相同。據統計,台灣5成以上偏鄉地區癌友,前往醫院接受治療至少需花費4小時車程;近7成曾因交通不便而萌生中斷治療念頭,距離成為就醫延命阻礙。尤其東部及南部地區幅員較廣,大眾交通運輸不便,醫療院所佔比低,翻山越嶺的漫漫就醫長路,讓偏鄉癌友們感到身心俱疲,寧可選擇放棄治療。口腔癌第4期的林先生,清晨5點趕著出門,為的是要搭上第一班公車,從台東到花蓮慈濟醫院做化療,每周固定一次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每次療程至少3個月。林先生為了治療癌症,必須跨縣市就醫,從家裡到醫院距離100多公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再轉乘,來回車程至少需花費6小時,還不包含在醫院就診等待的時間。每次化放療結束,忍受著越來越強的藥物副作用,還得拖著疲憊的身心等車轉乘才能回到家,使林先生腦中常常浮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因為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逾6成偏鄉癌友就醫需「翻山越嶺」,恐放棄穩定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症患者經常須接受化療及放療,每2到3周的化療已讓癌友疲憊不堪,若是加上放射線治療,每天1次,每周5次,療程約1至2個月,密集的治療過程讓副作用更加強烈,常有噁心、嘔吐、疼痛或嚴重的疲憊席捲而來,長途往返就醫更易加劇身體因藥物副作用所產生的不適,大幅增加路程上的危險,使偏鄉癌友穩定就醫穩定接受治療,甚至成為一種奢求。蔡麗娟進一步提到,每天就醫的舟車勞頓對癌患已是疲憊不堪,更何況是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年長癌友們,偏鄉交通不便,大眾運輸少之又少,趕著一天1、2班的巴士,下車了再轉乘,就醫之路比你我想像的還要遠。甚至在南部及東部地區,更分別有超過6成及7成的癌症病友,常常是無人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就醫,千里迢迢到醫院接受治療,結束後還得趕搭上回家的巴士;甚至自行騎乘機車,翻山越嶺經過漫漫長路後才能到家得以休息,這樣的就醫路程,讓偏鄉癌友們感到身心俱疲,最後寧可選擇放棄穩定的治療。蔡麗娟指出,對偏鄉癌症病友來說,交通是一個隱形的必要需求,相較於疾病與治療,患者就醫過程的交通時間與金錢困境,常不為人所關注,卻是影響穩定就醫的關鍵因素。台灣癌症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推廣銀髮偏鄉就醫,針對居住於大南部、宜花東等偏鄉地區60歲以上的癌友,提出癌症治療交通補助專案,只要住家距離醫療院所10公里以上,且每月至少回診治療一次,每名癌友可申請8,000元的交通補助。蔡麗娟呼籲,一般民眾若想貢獻一己之力,可響應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小額捐款,一起幫助更多銀髮癌友,走出治療的交通困境,幫助偏鄉病友穩定就醫,讓他們的康復之路不再遙遠。

空汙嚴重易染肺炎?醫:在家也無法倖免

空汙嚴重易染肺炎?醫:在家也無法倖免#偏鄉醫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60歲男性,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慢性病,菸齡40年,每天要抽1.5包菸,今年8月開始斷斷續續有咳嗽情形,看了2次醫生,因為沒有發燒,起初以為是菸咳並沒有太在意,一個月後體重竟掉3公斤,且出現走路喘、呼吸急促等症狀,經X光檢查才發現右胸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呈現幾乎全白,診斷為膿胸,住院治療2周才出院。40歲後 免疫力開始下降每年11月12日為世界肺炎日,肺炎為全台第4大死因,約每50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肺炎,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立民醫師表示,人體在40歲後,免疫力就會開始下降,年紀漸長,感染疾病的機率更是逐漸上升,應及早做好預防措施來維持體內免疫力。尤其近日空汙嚴重,紫爆頻傳,中山醫學附設醫院家醫部醫師顏啟華表示,研究證實PM2.5及其他空氣汙染物質會降低肺部防疫力,增加肺炎鏈球菌感染及重症風險;而長期待在室內的「密封族」也無可倖免,密閉空間內空氣不流通,細菌滯留,更容易感染疾病。另外,5歲以下幼童,65歲以上長者,及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吸菸史之族群,都有較高的感染肺炎鏈球菌風險,建議應積極預防感染。密封族易交叉感染 快施打疫苗防肺炎黃立民醫師表示,施打疫苗就好比為體內的免疫銀行加值,若選擇可產生免疫記憶的疫苗,除可有效降低鼻咽腔帶菌率,產生群體保護效果外,更可在提出本錢使用後,還會再多存些利息給免疫銀行,維持體內有一定的免疫力水準。顏起華醫師提到,如果有3人同時在室內抽菸,則PM2.5可飆到500微克,相當驚人;他說,肺炎鏈球菌的症狀不明顯,但若長期吸菸只會使肺部損傷更嚴重,因此司機、上班族等長期處在室內的密封族,更容易因為空氣不流通導致交叉感染,建議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外,也可以自費接種疫苗,以增加自身保護力,降低感染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