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

吃檳榔不僅會罹口腔癌!腎臟也遭殃

吃檳榔不僅會罹口腔癌!腎臟也遭殃#慢性腎臟病

嘉義基督教醫院腎臟內科徐約翰醫師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整理自2003年至2009年間曾到院接受成人健檢的資料,在27,842筆完整的資料中,發現男性嚼檳榔習慣是女性的24倍,而有嚼檳榔習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獨立性風險,竟比一般人高出23%!徐約翰醫師表示,近年來,全球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口急速增加,其中,台灣的洗腎病患更佔全球之冠,這對醫療資源及國家財政無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一般民眾都知道,不正常的飲食習慣、代謝症候群、高血脂等,是導致慢性腎臟病變高危險因子,進而走上洗腎這條路。不過,國內外各項研究指出,檳榔除了提高口腔癌罹患率外,更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此次的資料彙整分析後發現,嚼檳榔與慢性腎臟病變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要遠離慢性腎臟病的威脅,除了及早發現並即早積極治療外,紅唇族若從日常生活做起,下定決心戒檳,讓自己遠離慢性疾病的陰霾。有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檳榔與配料石灰成分,易使腎臟過濾功能過快而傷及腎臟功能,石灰中的乳鹼亦會引發腎臟鈣化。但可惜的是,卻鮮少人關心。徐約翰醫師特別呼籲,這次的資料彙整研究結果,證實了嚼檳榔的確會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為了腎臟健康著想,紅唇族應立即下定決心戒檳,才能有繽紛的人生,遠離洗腎的威脅。

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

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慢性腎臟病

您知道腎臟的形式嗎?腎臟對人體的功能有哪些?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讓我們介紹給您瞭解。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宋英豪醫師解釋每個人都有兩個腎臟。它們是豆形,大小約一個拳頭。位於在左右兩側的脊柱,略低於肋骨。腎臟的主要工作是過濾多餘的水分和廢物並由尿液排出體外,並助於控制血壓和荷爾蒙,使身體保持健康。宋英豪說明兩個主要慢性腎臟病的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損害腎臟血管,通常這種損害緩慢發生,許多腎臟疾病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造成的損害才明顯可見。其他危險因素是心血管(心)疾病和家族病史的腎功能衰竭。其它腎臟疾病原因包括: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小便困難(例如:前列腺肥大、腎結石) 等。 所以如果是60歲以上或有任何上述風險因素,就應該檢測腎臟疾病。宋英豪解釋,大多數民眾可能沒有任何嚴重的症狀,直至腎臟疾病是後期。但是,如果有以下這些症狀:疲勞、尿量少、腫腿、浮腫的眼睛(特別是在早上)、胃口不好、更頻繁地小便(尤其是晚上)等,建議可以詢問專業醫生,以確保腎臟健康。延伸閱讀「測試測試腎臟疾病三方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044

洗腎預先植管 減少感染滲漏問題

洗腎預先植管 減少感染滲漏問題#慢性腎臟病

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 (USRDS) 2008年的年度報告顯示 ,台灣透析病患的數目不論在發生率(每百萬人口超過400人)或盛行率(每百萬人口超過2,200人)在全球多數國家中都是最高的。探討高發生率的原因及如何預防或延緩病患進入透析治療,是目前政府及各慢性腎臟疾病防治機構努力的重點。奇美醫院腎臟科 - 王憲奕醫師 表示,一旦病患進入需要透析治療的階段,醫療機構皆會提供各種腎臟替代療法(腎臟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優缺點說明,以幫助病患根據自身身體狀況,生活或工作型態及家庭支持度…等來選擇一個適當的透析治療。適當的透析前準備工作,可以為將來透析治療提供較好的透析品質及減少相關併發症。例如:較為大家熟悉的血液透析治療,通常會建議病患於需要透析治療前三至六個月將透析所需要的動靜脈廔管建立,以確保將來透析治療時可以提供足夠的血流量及減少臨時透析導管相關的感染症。腹膜透析治療則是目前也逐漸被大家接受的另一種治療方式。王憲奕醫師指出,藉由「階段式腹膜透析治療--- 於透析治療前四至五週預先植管 ---」可以減少部分選擇腹膜透析治療的病患因透析導管植入時間過短,於透析早期導管出口處透析液滲漏或感染現象。即使無上述併發症,透析治療早期通常也只能給予少量透析,故無法於短時間內達到適當的尿毒廓清率。為改善這些問題,日本窪田實醫師(Dr.Minoru Kubota)於2001年開始大力推動預先植管的觀念及舉辦許多的研討會,並發表了許多初步的成果確認預先植管的好處,將導管埋在腹部皮下的做法可以減少將來導管出口感染及滲漏的機會,同時可以減少病患住院的天數,此時病患因腹部外觀並無導管外露,對於其心理層面影響較小。經過四至五週的時間,導管於皮下及出口的部分充分癒合,病患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學習有關腹膜透析治療的相關技術。一旦病患需要透析治療時,只要給與局部麻醉後便能建立出口將導管外露,開始給與足夠劑量的治療,減少病患需要接受緊急透析治療的危險。王憲奕醫師說,透過階段性的治療計畫開始進行腹膜透析治療,可以讓病患在充分的了解、學習與準備後,平順的進入規則透析治療。

長期濫用藥物 當心腎臟重度萎縮

長期濫用藥物 當心腎臟重度萎縮#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的預防與治療,已是全球醫界關心課題。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對於如何避免併發腎臟疾病資訊不足,加上國人有自行購藥、使用不明成份偏方或減肥藥習慣,致使國人腎臟病、腎功能不全發生率已經超越美、日,在全世界名列前茅!預估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國人目前約有220萬人,需長期仰賴透析(洗腎)治療的患者也已達4萬多人。台灣腎臟醫學會於3/8日愛腎日表示,全球慢性腎臟病好發率為10%~12%,台灣為11.9%,也就是說,平均每10人中,至少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其主要原因為人口老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盛行率高,以及痛風、腎絲球炎等,用藥習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腎臟內科主任夏清智指出,坊間部分成藥具有腎毒性,長期服用可能造成慢性腎炎,有病患因長期濫用成藥,造成雙側腎臟重度萎縮,必須終身洗腎。夏清智說,國內止痛藥每年花費新台幣30億元,其中,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將增加兩倍慢性腎臟病風險;年長者、心血管疾病、腎功能障礙及使用利尿劑的病人風險更高。他表示,慢性腎臟病早期與中期並沒有明顯症狀,有警覺的患者不到1成,也就是說,有9成以上患者完全不知情。慢性腎臟病對腎臟傷害無法恢復,大部分患者症狀出現時,很有可能面臨終身洗腎命運。為提昇民眾腎臟保健觀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於96年3月開始,每星期二及星期四配合門診時段,開設慢性腎臟疾病衛教門診,推廣不相信偏方、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任意增減藥物劑量等,傷害腎臟且造成全身性症狀的不良觀念,教導腎臟病預防與治療並定期追蹤的重要性,和執行慢性腎臟疾病全面且階段性分期照護,以及介紹將進入透析患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腎臟替代治療方法,能及早做好準備減少病患痛苦,期待能改變透析患者不斷快速增加的現況與減少耗費龐大醫療費用,亦希望民眾能重視腎臟病,並且每年至少要有一次腎功能檢查,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或腎功能已知有異常者,更應定期到腎臟專科門診追蹤。夏清智提醒民眾,能夠避免腎臟功能受損,定期體檢、早期發現腎臟疾病、尋求正規治療、遵循醫囑、以積極態度面對事實的挑戰,應是治癒或阻緩腎功能惡化最佳方法,尿毒症患者能夠接受適當透析或腎臟移植,維持無異於正常人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