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課業壓力大!研究:體能活動減少焦慮感

課業壓力大!研究:體能活動減少焦慮感#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學測已經放榜一段時間,全國12萬9千多名考生接獲成績,幾家歡樂幾家愁。從準備到考完,學生們經歷的情緒如同坐雲霄飛車般大起大落,嚴重者甚至有焦慮不安、肚子痛、頭痛或睡不好等身心狀況。接踵而來還有4月的統測、7月的指考,台灣學生不得不面對這種「考世」的現實,根據董氏基金會歷來調查指出,課業問題為台灣學生最大壓力源之一。運動調節壓力荷爾蒙 還能提升學習力根據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建議,體能活動能夠減少焦慮感,有助建立面對壓力的能力。而另一項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也指出,久坐的孩子面對壓力情境時,比活動量大的孩子分泌更多可體松(cortisol)。研究者將252名8歲的兒童依照活動量分為活躍、中度、久坐三總類別,給予他們做數學和說故事等任務。結果發現,活躍組的可體松水平在執行任務時改變不大;久坐組則明顯增加。這顯示精神和體能活動量有關,透過運動調節壓力荷爾蒙對壓力源的反應,能讓心理更健康,進而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規律作息及運動 從容面對考試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董旭英教授表示,臺灣多數學生面對考試,總會為自己設立特定目標,而造成自己很大的壓力,他建議學生,可試著將大考當作人生中的一個考驗,而非「唯一」的考驗,在考試準備時除訂定讀書計畫,更要維持平常的休閒生活,同時與周遭的親人、師長、朋友分享心情,避免讓考試壓力成為心理上的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準備大考的情緒就如同跑馬拉松,除了平日規律作息,充足的睡眠與均衡飲食外,可透過與自己的比較,增加快樂經驗,例如完成讀書進度就給自己鼓勵、與自己前一次的成績做比較、讀一小時或完成一個段落複習,就聽首喜歡的音樂或看部影片等,但需避免像是大吃大喝、夜遊、電玩等刺激活動,造成情緒過度起伏。逾8成學生 運動後心情更好從董氏基金會歷年調查中發現,因情緒不佳而去運動的學生中,有82.2%認為運動過後心情會變好。葉雅馨建議同學們,可多從事慢跑、快走、定點伸展操、跳繩等,自我易掌握時間的運動,甚至養成習慣,透過規律作息與運動,讓好情緒如同跑馬拉松般持續,以面對大考壓力及降低焦慮感。

研究:飲用雞精助代謝、血循 大腦更年輕

研究:飲用雞精助代謝、血循 大腦更年輕#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抗老」話題蔚為風潮,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腦」也需要抗老!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上周末舉辦「老化健康照顧國際研討會」,來自新加坡的營養保健博士曾暉發表以雞精進行的臨床實驗,發現飲用雞精不只能增強體力,還可幫助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延緩大腦老化。雞精提升專注力、記憶 還能控制血糖大腦也會老化!腦部密集運作時會產生許多代謝廢物,長期下來,會妨礙腦神經訊息傳導,出現像是容易忘東忘西等老化現象。實驗顯示長期飲用雞精者,透過儀器測量發現其大腦的運作較為活躍,老化的現象明顯較未飲用者慢。曾暉說明,這是因為雞精在科學化的製程中經過高溫高壓蒸煮超過10小時,將雞隻的營養成分,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及各種活性胜肽,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恢並調節壓力荷爾蒙,因此能夠活化腦部,提升專注力、決策力、與記憶力等,延緩老化。 除了延緩大腦老化,雞精對於人體的功效,也可發揮於血糖控制上。曾暉指出,現代人普遍都有工作壓力、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佳等問題,一項2015最新的人體試驗發現,「吃白飯」與「吃白飯搭配飲用雞精」者,前者的血糖會在飲食後迅速提升,但後者卻較為緩和,可見飲用雞精有助於增進胰島素分泌,幫助調節血糖,進而預防糖尿病,避免身體老化。 正常作息+充足睡眠 適當補充保健品曾暉呼籲,無論是身體或是大腦,都應提早做好抗老化管理,民眾應配合正常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搭配適當的運動與飲食,另外可根據需求適時補充經過科學實證的保健食品,如雞精,有效延緩腦部與生理的老化。

研究:天天吃早餐 童不易變胖、學習力佳

研究:天天吃早餐 童不易變胖、學習力佳#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寒假剛開始,許多學生一放連假就晚睡晚起、作息不正常,也就容易忽略吃早餐。董氏基金會提醒,早餐是非常重要的一餐,提供身體展開一天所需的能量,最新研究更顯示,天天吃優質早餐的孩子,學習能力較佳,遇到學習困難的比率也較低。僅2成5學生 早餐吃得健康董氏基金會引述國防醫學院公衛所最新研究,分析臺灣2001~2002年大規模調查2401位國小學童的營養攝取狀況資料,包括早餐攝取狀況、健檢資料和學習表現等。分析結果發現,比起都沒吃或每星期只吃1~4次早餐的學童,天天吃早餐的學童的健康狀況最好,除了BMI及腰圍較低、高密度膽固醇(HDL)較高,血壓偏高的情況也減少63%、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減少78%;另外,天天吃早餐的學童,學習能力較佳,遇學習困難比率也較低。此外,董氏基金會於2012年4~5月間進行國小學生早餐調查,共1718份有效問卷,發現只有25.9%學童是吃健康早餐(常喝乳品、每週有4天以上有吃蔬果等),但有超過50.7%的學童早餐吃得不夠健康或是極不健康,其中35.8%學生主食或飲料其中一項不健康,15%則是主食與飲料都不健康。常吃外食易變胖 遵守5原則預防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現代父母忙碌,學童常吃外食早餐,易選擇不當而攝取過多的油糖鹽,例如:蛋糕、蛋塔、甜甜圈、熱狗、雞塊、雞排、薯餅、薯條、燒餅、油條、蔥油餅等,再搭配含糖飲料,除了攝取過多熱量,造成脂肪堆積,更增加腸胃負擔,讓人感到昏昏欲睡,導致現代孩童容易變胖、體虛、生病,更增加罹患慢性病風險。許惠玉建議,學童的健康早餐應符合以下原則:1) 主食選擇全穀根莖類,例如全麥饅頭、糙米或紫米飯糰(不加油條)、全麥吐司、地瓜等。2) 搭配新鮮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例如夾生菜、番茄片、蘋果片等。3) 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白煮蛋、瘦肉、原味乳品等;避免加工食品,例如:炸雞、豬排、火腿、培根等。4) 不喝含糖飲料,可選擇原味乳品、無糖豆漿或100%蔬果汁等。5) 盡量多樣化選擇不同種類的食物。

研究:高齡產婦 易生出憂鬱女兒

研究:高齡產婦 易生出憂鬱女兒#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晚婚是現代社會的趨勢,高齡產婦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根據研究指出,高齡產婦的女兒在進入成年初期時,可能會增加面臨壓力、焦慮和憂鬱的風險。醫師指出,母女之間的年齡差距越大,時代間不同價值觀也容易導致衝突。年齡代溝 可能讓孩子感到壓力此研究發表於《異常心理學期刊》,研究者針對一千兩百名出生於1989年至1991年的澳洲人,進行20年的追蹤。結果發現,出生時母親年齡在30~34歲的女性,在20歲時的壓力水平,較出生時母親年齡輕的女性高;出生時母親年齡大於35歲的女性在壓力、焦慮和憂鬱的水平上更是高出許多。研究者指出,母女之間可能因為年齡的差距,在價值觀上產生巨大代溝,導致關係緊張,讓孩子感到壓力、擔心和悲傷,特別在成年初期的過渡階段。另外,也可能是當女性超過30歲之後生孩子,到孩子成年時她們已經50多歲,這時期所出現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可能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高齡產婦背負壓力 教養過程較嚴格開業身心診所醫師吳佑佑表示,母親對女兒的要求本來就比較高,原因可能跟社會文化、女性情感較敏感有關。當母親經歷更年期時,因情緒波動較大,易陷入負面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高齡產婦在懷孕過程往往比年輕媽媽承受較多的被期待與壓力,加上在照顧與教養過程中易產生更多的「求好心切」,使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容易比年輕媽媽有更多照顧上的要求,令孩子無法調適而生壓力。醫師:理性思考 了解彼此差異葉雅馨說,女性的情感敏感度通常高於男性,而母女的年齡間距過高、價值觀與所接觸的社會氛圍有很大的差異,溝通方式不同,都會導致女兒在成長的摸索過程中不易、甚至無法向母親尋求協助,在面對挫折下,憂鬱的風險自然提高。吳佑佑醫師則建議,當親子發生價值觀衝突時,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了解彼此時代處境的差異,才有助於雙方的溝通。

打疫苗就不會感冒?醫:無法預防非流感病毒

打疫苗就不會感冒?醫:無法預防非流感病毒#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打了流感疫苗,整個冬天就不用害怕感冒威脅。」這是許民眾的迷思,然醫師表示,每年冬季施打的流感疫苗,僅可預防當年最流行的3種流感病毒,對於其他型別的流感病毒或非流感之呼吸道病毒則沒有預防的效果。並非只有流感病毒會造成吸道感染成大醫院急診部施欣怡醫師表示,會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許多,除了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外,隨著分子診斷學的進步,過去不易以傳統病毒培養方式檢驗出的病毒,如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人類冠狀病毒等,也逐漸被認為重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相對於小兒及兒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已累積許多流行病學資料,台灣成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流行病學並不清楚。有鑒於此,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成功大學基因體醫學中心、台南市永川醫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團隊聯合進行南台灣成年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流行病學相關研究。呼吸道病毒 流感病毒A、鼻病毒最常見研究納入267位於成大醫院或台南地區醫院就診之呼吸道感染症成年民眾;結果顯示,流感病毒A及鼻病毒為研究期間最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其次依序為人類冠狀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腺病毒及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整體而言,於所有呼吸道感染症病患,22%病人感染流感病毒、24%病人感染非流感之呼吸道病毒、2%病人同時感染流感及非流感呼吸道病毒。分析病人的潛在疾病發現,免疫功能低下病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及腎衰竭長期洗腎病患,為感染非流感呼吸道病毒之高危險群。施打疫苗 仍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施欣怡醫師表示,於流感季節,流感病毒及非流感之呼吸道病毒同時於社區中傳播,造成已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仍有可能出現非流感病毒所引發的呼吸道感染症狀。因此即使打過疫苗,民眾還是要注意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時,亦應注意呼吸道禮節,咳嗽時應戴口罩,手部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之後要洗手等,以減少疾病的散播。

研究:憂鬱症銀髮族 骨鬆風險高2倍

研究:憂鬱症銀髮族 骨鬆風險高2倍#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憂鬱症竟與骨質流失有關!63歲的林女士平時家事煩心,又因為糖尿病導致的失明及行動不變,開始不講話、不想與人互動、睡不好、動不動哭泣、更出現厭世念頭等,經醫師診斷有憂鬱症;後某天失足跌倒劇痛,髖部骨折,測骨密度才發現有嚴重骨質疏鬆,需要立即治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憂鬱症與骨流失高度相關,研究發現,有憂鬱症狀的女性骨鬆機率較一般女性高出1.42倍,鬱卒銀髮族比起一般老人,骨鬆風險更高2.32倍;甚至因為高壓工作出現憂鬱症狀的男性,比起正常員工的骨密度亦較低,由於內分泌的相互影響,維生素D3的缺乏不僅增加憂鬱情緒且同時減緩骨吸收。憂鬱程度增加 骨鬆風險更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發起「骨質疏鬆症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台大醫院骨科部楊榮森醫師說明,近30年中亞洲的骨鬆性髖部骨折增高2~3倍,預估2050年亞洲的髖部骨折病患數將佔全球一半以上。台灣地區憂鬱症盛行率約7.3%,更平均每3位老人家就有1位有憂鬱症狀,隨著憂鬱程度的增加,骨鬆及骨折的風險也將提高,根據鹿港基督教醫院針對精神科患者檢測骨密度,發現有58%的病人低於正常骨量(T值<-1)。另外針對高壓工作下男性的調查發現,出現憂鬱症狀者平均骨密度較正常員工低;且若服用抗憂鬱藥物,整體的髖部骨密度比起未服藥的男性也會較差,黃兆山解釋,主要是因為內分泌的相互影響,其中維生素D3的缺乏同時延緩骨形成與增加憂鬱情緒,另外憂鬱症引起的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增多症等分泌過多,會減少促進骨骼組織形成的激素,進而降低骨質再吸收,造成骨鬆。肌少症、糖尿病都與骨鬆相關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提醒,骨鬆不只與憂鬱症相互影響,肌少症、衰弱症、糖尿病等都是其共病,影響生活品質甚鉅。學會長期致力提升大眾對骨鬆危害的瞭解,以喚起國人的重視,除了延續與本計畫合作外,也將持續推動相關教育課程、衛教活動以及四十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十年骨鬆性骨折風險篩檢(FRAX),降低國內骨鬆、骨折死亡率。

研究:老年人感到孤獨 心智衰退更快

研究:老年人感到孤獨 心智衰退更快#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退休後的生活,常常讓許多老年人覺得頓時失去重心,生活變得無聊乏味,甚至感到孤獨,當心心智衰退快速、憂鬱症也因此找上門;研究顯示,孤單和憂鬱與老年人心智衰退有關,感到最孤單的人其心智衰退的速度比其他人快了20%。憂鬱、孤獨 都會加速心智衰退這份研究來自八千三百多名65歲以上的美國人,受測者在1998至2010年之間,每兩年就接受一次評估。其中,17%的人在研究開始時表示感到孤單,而在這些感到孤單的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患有憂鬱症。研究發現,相較於滿意自己社交網絡和連結的人,感到孤單的人其心智衰退的速度,比不感到孤單的人快了20%。另外,研究開始時,感到憂鬱的人心智衰退的速度也較快。Nancy Donovan 博士表示,在這12年當中,即使只是一或兩個憂鬱症狀,也與認知功能衰退的增加有關,特別是孤獨感。雖然孤獨感和憂鬱症呈現緊密相關,然而孤獨感本身可能就影響了認知功能。不喜與人互動者 易產生孤獨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師胡維恆指出,孤獨的人通常較少身體與心智活動,而覺得孤獨的人本來就是憂鬱的高危險群,也較容易罹患憂鬱症,憂鬱的症狀中本來就有負向思考、自責、注意力降低、生活失去平時的興趣等症狀,孤獨可能是憂鬱造成,如果漠視或當作老化來看待,則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孤獨可能是因為原來的個性,本就不喜歡與人互動,也可能是人際上與人不睦或位居高位、退休後不習慣較為單純的生活模式,因此相對容易產生孤獨感。多參與家庭聚會、志工活動由於與人的互動少,各項心智刺激就變少,因此,可設法增加更多與人的互動機會,例如晚輩多和他講電話、和老同學或朋友碰面、舉辦家庭聚會、參加志工活動、去區民活動中心下下棋,甚至是利用平板上網打打麻將等,特別是家中晚輩對年長者的鼓勵,及設法提高生活品質,透過積極活動讓他們來改善持續性的憂鬱和降低孤獨感。

不用再辛苦減肥!研究:飯前喝水助體重降

不用再辛苦減肥!研究:飯前喝水助體重降#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相信減肥是許多愛美人士的噩夢,為了幾公斤肥肉斤斤計較,好幾天不吃晚餐也瘦不下來,其實減肥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根據英國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三餐前先喝一杯水,經過12周後,可以有效幫助體重減輕,這項研究已經發表於《肥胖期刊》(Obesity)。三餐飯前喝水5百毫升 平均減掉4.3公斤這是來自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實驗找來84名有肥胖問題的成年人,參與為期12週的計劃,並且在研究開始前,研究團隊分別與每位受測者進行一對一的體重管理諮詢,幫助他們調整生活作息、飲食及活動量。隨後受測者被隨機分成2 組,其中41人被要求在三餐飯前30分鐘,都要喝500毫升開水,另外43人則無須喝水,只需想像自己在飯前已經吃很飽了。經過12週的實驗,飯前喝水的組別,平均減少了4.3公斤,沒有喝水的組別,則只減少0.8公斤,計畫主持人Helen Parretti博士表示,此份研究的美妙之處在於,透過飯前喝水的方式減重,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也可以輕鬆達成,是一項既簡單又能夠有效的減肥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