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名劉姓女子,前年因反覆腹痛、腹瀉、發燒及右下腹塊有腫脹而就醫,但因症狀不典型,一度誤為是癌症,經利多次轉診及各式各樣的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因為誤信偏方停掉西藥,以為要吃清淡就每天只吃稀飯,不但病情加重,每天反覆發燒、嘔吐,更加營養不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仁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另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也是,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環境(西化飲食、緊張壓力)有關係,還有免疫系統、感染或基因等因素。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等,長期下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若經確診,可向中央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一旦罹患此類慢性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維持緩解、預防再發。周仁偉進一步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但其實兩者差很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道,包含大腸和小腸,造成腸道狹窄、潰瘍、穿孔、瘻管;潰瘍性結腸炎則會侵犯大腸,從肛門端開始侵犯,病灶為持續性。且此類慢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男女發病的比例差不多,雖然在台灣目前還沒有很多此類疾病患者,不過的確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醫師表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不易被篩檢出,光靠電腦斷層、小腸攝影、含磁共振等,可能還是會有檢查不出來的風險,建議小腸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效果會較好,再透過藥物、手術、替代療法以及生活調整方式等內科治療,來達到疾病緩解的目標。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周仁偉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他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腸病毒重症 1歲5月男童染克沙奇A6

腸病毒重症 1歲5月男童染克沙奇A6#腸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布今年第3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本年第3例由克沙奇A6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案例。個案是居住於東部的1歲5個月大男童,於4月下旬於診所診斷為泡疹性咽峽炎,其後出現頻繁的肌躍型抽搐合併心跳快及高血壓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病徵,所幸即時赴大醫院治療,日前已康復出院。疾管局呼籲民眾,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應落實正確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有重症前兆病徵立即赴大醫院接受治療。疾管局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急診的腸病毒病例比率高於流行閾值且持續上升,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社區流行之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病毒為主,其中半數為克沙奇A6型,該型病毒的致病力雖不如腸病毒71型強,大多數以輕症表現,但仍有引發重症的風險,民眾不可輕忽。腸病毒傳染力強,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常見群聚感染,疾管局特別提醒教托育機構及嬰幼兒家長,應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應時常清洗消毒,並應教導兒童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當兒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遵照醫師建議在家休息,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生病期間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降低傳播病毒的機會。再次提醒民眾,學齡前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最新罹癌統計,大腸癌四度奪冠,每日38人罹患腸癌,13人死於腸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公布,國人腸道異常關鍵字冠軍為「瘜肉」,瘜肉問題已是國人腸道健康的最大隱憂。近年來,女性及年輕族群瘜肉比率激增,攀升一倍,速度高於男性;年輕世代更攀升八成。飲食西化、愛吃油炸燒烤不忌口,都是導致腸癌的危險因子,婆婆媽媽更要提防致命生活習慣。聯安預防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家庭主婦愛「撿菜尾」,不過這樣重覆加熱食物,還有許多食材加在一起,易造成吃進過多熱量、肥胖,恐對腸胃有弊無益;而年輕人則往往無肉不歡、愛喝含糖飲料,夜生活作息(造成免疫力出問題),以及這群高危族群較無定期健檢習慣,是造成女性及年輕世代「腸」出問題的主因。鄭乃源解釋,一般瘜肉轉變成癌症的機率為80%,但早期發現的瘜肉通常都是良性的,如果及早切除就可避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鄭乃源說,腸道不會告訴你長出瘜肉了,通常症狀都不明顯、鑑別度不高,因此,定期檢查就變得非常重要。鄭乃源說,大腸癌是唯一可預防的癌症,不過光靠糞便潛血檢驗不夠,尤其高危險族群,因糞便潛血檢驗沒有診斷性、不夠仔細。通常驗出陽性的民眾,就是要進一步做大腸篩檢的動作,不過驗出陰性並不代表沒有問題,可能只是當時沒出血,還是有潛在罹癌的風險。鄭乃源建議腸癌高危險族群,應從30歲左右規劃完整腸鏡檢查,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大腸鏡檢查,掌握早期發現大腸癌前兆的黃金關鍵。但如果本身生活及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更應積極改善生活作息,並提早開始規劃相關檢查。鄭乃源院長也提醒「切除不等於根除」,呼籲有瘜肉的民眾應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腸鏡複檢,以免腸瘜肉復發(切除瘜肉一年後應再檢查),而失去及早預防的時機。另外,飲食方面,對於食材的挑選可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五穀米,肉類以白肉取代紅肉的攝取;多吃蔬果、堅果及水溶性纖維,幫助帶出藏於腸道死角中的糞便,同時將每餐的蔬果量做有效的量化,如蔬菜至少每日2-3碗、水果每日3-4個拳頭,才是正確維護腸道健康的飲食計畫。(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腸」出問題? 營養師列五絕招

「腸」出問題? 營養師列五絕招#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腸道是我們排泄的管道,如果沒有保養好,可能會產生許多麻煩。根據日本研究發現,腸道不乾淨,糞便毒素累積會導致肩頸痠痛、口臭、睏倦、臉色黯沉、免疫力下降、酸性體質、營養素無法正常吸收、代謝下降,睡眠品質差等問題。嚴重還可能會得到癌症,如:大腸直腸癌,乳癌,肝癌等。什麼樣的腸道算健康呢?營養師趙函穎表示,每天要排便兩次以上,糞便形狀為香蕉條狀,金黃色浮起。若糞便很黏稠,黏在馬桶上,代表腸道壞菌太多,不僅非常容易囤積毒素,也非常容易成為酸性體質。趙函穎表示,要改善酸性體質並擁有健康腸道,以下幾點很重要:一、補充足夠纖維質,天天九份蔬果,需要多吃各種深綠色蔬菜以及彩虹顏色蔬果,種類愈豐富愈好。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建議國人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應達25公克到35公克。二、補充益生菌及益菌生,如:豆類製品、全穀根莖類、藻類、菇類等,同時還可增加纖維攝取。三、補充植化素清除腸道自由基,植化素大部分都存於果皮、種籽及葉片裡,如:白芽籽、葡萄籽、橄欖葉。也可選購市面上有抗氧化能力成份的保健品,如:兒茶素、花青素、白藜蘆醇、茄紅素及各式莓果多酚等。四、喝水量要足夠,每天喝自己體重(kg)乘以40c.c.的水量,選擇室溫水或溫水,並小口慢慢喝。五、運動可幫助代謝循環與腸道蠕動,建議每天都要做十分鐘會喘的運動。趙函穎表示,腸道保健真的非常重要,許多研究指出,現代人的慢性病都跟腸道不乾淨有關,癌症也連續30幾年都佔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大腸直腸癌罹患率為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顯示國人在飲食及排便都出問題,呼籲民眾要正視腸道健康,才能避免慢性疾病上身。

國人大腸癌好發率高 死亡率居第三!

國人大腸癌好發率高 死亡率居第三!#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國人生活及飲食方式日漸西化,大腸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已是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更高居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近年來,國民健康局大規模的推動糞便潛血檢查,就是要提早檢查出威脅國人健康的大腸直腸癌。依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指出,目前國人50歲到69歲兩年內,曾做過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只有10%,遠低於美國50%。奇美醫學中心的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張晉民表示,目前大腸鏡檢查採無痛式居多,檢查時不會有疼痛的感覺,但比較困擾民眾的是檢查前一天需作清潔腸道的準備,即使作過檢查前衛教,還是會常發生因為吃了不該吃的食物,導致腸道準備不乾淨而影響檢查的效果。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據統計,50歲時盛行率是20%至30%、70歲時為50%以上,而且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故若在檢查前能確實作好腸道準備,可降低漏診率及提升息肉發現的機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大腸息肉的發生率為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率。大腸癌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

大魚大肉抽菸喝酒 當心直腸癌找上門

大魚大肉抽菸喝酒 當心直腸癌找上門#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總是大魚大肉、喜吃辛辣食物又抽菸喝酒的朋友要注意了,一名46歲林先生喜愛吃大魚大肉及辛辣食物,加上抽菸、喝酒、嚼檳榔均不忌口,去年年底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開始出現間歇性的血便,就診後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個3x2.5cm惡性腫瘤,台中林新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許格豪指出,初期大腸癌一般無症狀,等到出現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等症狀時,可能已是大腸癌第三、四期,因此在面對直腸癌上,民眾應該要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少吃大魚大肉。發現惡性腫瘤後,經過「癌症腫瘤整合討論會」後,因腫瘤較大,為了保留林先生肛門的功能及完整性,將先行採用放射線治療(萬能刀)合併化學治療(CCRT),待腫瘤縮小後,再視情況手術切除腫瘤。後經台中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詹建勝給予5週25次的放射線治療後,正子攝影檢查(PET)顯示腫瘤已完全消失,肛門指診也完全摸不出突起腫瘤。    詹建勝主任解釋,第二、三期直腸癌手術前「放射+化學治療」可提高手術成功率及治癒率,林先生的腫瘤較大,位置接近肛門處,若先執行手術切除,怕會影響肛門擴約肌功能,並可能造成日後排便控制出問題。因此便建議林先生使用放療及化療方式。若日後需執行手術,也可縮小切除範圍。不過詹建勝主任提醒大腸癌患者,該選擇何種治療方式,必須根據每個人的癌症部位及擴散程度,並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才能決定。    許格豪主任也指出,近年來,許多名人陸續罹患大腸癌,例如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導演楊德昌先生,高雄縣長楊秋興,影劇圈楊烈、賀一航、邢峰等,大腸癌發生率頗高,民眾實不可輕忽,且林先生經過此次罹癌的教訓,他知道健康的珍貴,下定決心要改善飲食習慣及戒菸戒酒、戒檳榔,不再殘害自己的身體。

飲食、生活作息正常 是保健腸胃之道

飲食、生活作息正常 是保健腸胃之道#腸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健康人的腸道菌相相當穩定,但仍有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正確、生活作息不正常、長久累積壓力等人為因素或是年齡、生理狀況改變或是藥物影響都會導致菌相失衡而引起腸道方面的問題產生,阮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陳香吟表示,我們人體有 500 種以上,約百兆個腸內細菌住在大腸內,有的細菌會為人體帶來好的作用,有的細菌會帶來壞的影響,這就是我們各稱其為好菌和壞菌。在好菌壞菌失衡的狀況下,會引起腸道方面的問題產生,例如:便秘或腹瀉等。因此有相當多『益生菌』的產品,如:奶粉、錠片、粉末顆粒、膠囊等類型製品或優酪乳都有強調『益生菌』的存在,陳香吟主任表示,其實益生菌(Probiotics)就是指體內的「好菌」,可改善宿主腸內菌相平衡,維護腸道健康,預防腹瀉、便秘及腸癌等腸道及免疫問題。例如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s)、雙歧桿菌 ( Longus Bifidobac-teria)等。益生菌的用機轉是藉由增加乳酸的產生而使腸道PH質下降,進而產生更多有益微生物生長的產物,能預防致病菌的腸道生長,並能增進腸道內的消化與特殊營養素的吸收與代謝。益生源(Prebiotics)則是指可以刺激腸道內好菌生長的「食物」,例如:菊苣纖維(Inulin)、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等,能夠被益生菌利用並促進益生菌生長,抑制壞菌數量。一般我們可以從富含益生源天然食物中多攝取,例如:五穀根莖、豆類、海藻類等,或是市售含有菊苣纖維或果寡糖的飲料或奶粉等產品,都可以適時的補充。陳香吟主任說,其實平常身體正常,排便及胃腸功能正常的人,其實只要我們飲食均衡,多攝取天然益生源食物,就可以達到胃腸保健的目的了。

乾旱容易發生腸道和病媒傳染病 疾管局籲請民眾注意防範

乾旱容易發生腸道和病媒傳染病 疾管局籲請民眾注意防範#腸道

由於久旱不雨,各縣巿將逐步採取不同階段的限水抗旱措施,疾管局提醒民眾,限水期間仍應首重個人衛生所需用水。疾管局表示,旱災與傳染病相關性並不亞於風災水患,而旱災的影響層面相當廣泛,須特別注意下列傳染疾病:腸道傳染病:旱災地區用水不足,飲用水及個人衛生難以維持,有利於霍亂、傷寒、痢疾及A、E型肝炎等疾病傳播。病媒傳染病:湖沼地區乾涸成為雜草叢生的低地,提供鼠類良好的生活環境;野生鼠類亦可能因食物減少侵入房舍,提高漢他病毒等疾病發生之風險。另河川或排水溝斷流形成大量水窪,亦利於病媒蚊孳長,導致登革熱等傳染病發生。在腸道傳染病預防方面,應注意飲食衛生,食物應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冷食物,飲用水須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落實飯前、便後洗手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必要時可隨身攜帶乾洗手相關產品備用)。此外,民眾應避免接觸鼠類等動物及其排泄物,並作好防蚊叮咬措施,可預防病媒傳染病。疾病管制局強調,限水期間個人衛生所需用水,應列為優先供給,才能確保民眾基本的衛生防護,降低傳染病傳播的風險。該局提醒有貯水以對抗旱災的民眾,應妥善加蓋或利用紗網覆蓋,不用時應將容器倒置,避免病媒蚊孳生,以避免登革熱疫情發生。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如有出現腹瀉、發燒等疑似傳染病症狀時,請儘速就醫治療,以維護個人的健康,並降低疾病傳播之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