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菸

脖子腫塊癌變 竟是抽菸惹禍

脖子腫塊癌變 竟是抽菸惹禍#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陳姓男子有40年的菸癮,右邊頸部多年來一直有硬塊,但一直不痛不癢,故不加以理會,但近日突然「長大」,確診為腫瘤,掃描後發現腫瘤已有2.5X2.5公分。醫師表示,患者腫瘤處剛好有顏面神經分佈,若開刀過程稍一不慎傷及神經,容易導致嘴歪眼斜的嚴重後果。醫師也告訴病人,若不戒菸再長瘤的機率非常高,希望患者以此為戒,遠離抽菸的壞習慣。腫瘤處有顏面神經分布 破壞恐致眼歪嘴斜這名病患年輕就抽菸,去年底脖子的硬塊開始長大,新北市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洪莉婷指出,由於患者腫瘤處有顏面神經分佈,不能直接切除,須要靠經驗小心繞過分佈的神經,才不會造成眼睛無法閉合或嘴歪眼斜的後遺症,所以洪醫師決定從耳部的前下方下刀,順著顏面神經的主幹探索到腫瘤處的神經分支,終於順利地避開神經將腫瘤切除。抽菸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 一再刺激才長瘤洪莉婷醫師指出,老菸槍是這類良性腫瘤的好發族群。許多有長期菸癮的患者,一天至少會抽一包菸,然而像上述患者的情形顯示,抽菸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再加上個人體質,一再刺激才長瘤。雖然目前已治癒,但這類腫瘤具有多發性及脖子雙側都會出現的特性,若沒有戒菸,還是會有復發的可能。 

常久坐 15年內死亡率高40%

常久坐 15年內死亡率高40%#抽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打造更強健的頭腦,沒有比運動更好的途徑,只可惜,運動的各種好處可能會被人類某樣不幸非常擅長的行為毀之殆盡,那就是「久坐」。但久坐病可不是現代產物,1713年,義大利醫生伯納迪諾‧拉馬齊尼(Bernardino Ramazzini)在其發表的論述《工人的疾病》(Disease of workers)中,便認定久坐是一種職業傷害。久坐罹心臟病風險跟抽菸一樣高拉馬齊尼注意到信差(也就是送信人)的健康問題並不多,因此他很早就提倡久坐工人最好趁休息時活動筋骨,顯然他的理念花了不少時間才受到重視。你或許會以為其他問題對於健康的威脅比久坐可怕得多,比方說,大家都知道抽煙有害健康,也因此澳洲的工作場合全面禁菸。不過根據梅約醫學中心的心臟病專家瑪莎‧葛蘿根表示,一整天久坐讓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就跟抽菸一樣高。久坐超過6小時 未來15年死亡率高40%久坐對許多人來說,就跟抽菸一樣高。一項由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久坐超過6小時的人,未來15年因各種原因死亡的機率比較少久坐的人高出40%,即使有按時運動者也不例外,沒錯,久坐會使人的壽命縮短2到3年,更有損腦部功能。你是否算過自己每天坐多久?一定要老實說,是4小時、6小時、8小時還是更久?說不定你每天長達13小時都坐著,比在床上睡覺的時間更長!降低血流量和血糖濃度 腦的活動力趨緩當我們長時間坐著,身體在不活動的情況下,抵達腦的血流量就會減少,氧氣和營養的供應量就會隨之下降,馬約醫療中心(Mayo Clinic)內分泌科醫師詹姆士‧勒凡(James A. Levine.)表示,每坐2個小時就會大幅降低血流量和血糖濃度,導致腦的活動力趨緩。有何解決之道呢?就是「一定要」多動一點啊!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是「活動」,而不是運動。有些公司和企業意識到久坐病所引起的問題,因而祭出站立式辦公桌這類解決措施,最近也相當受到歡迎,光是站著就能有助於提升代謝活動,又比一直坐著好處更多。不過很多人不大喜歡久站,或認為比較妥當的辦法是使用調整式辦公桌,讓你可以偶爾坐下工作,其他時間則站著做事。(本文摘自/啟動未來式頭腦:關鍵12密碼,職場潛力X競爭力翻倍/寶鼎出版)

孕婦抽菸 恐影響寶寶腦部發育

孕婦抽菸 恐影響寶寶腦部發育#抽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唯有一件事情要戒掉!」那就是香菸!日本最近吸菸人口已經比以前減少許多,即便如此,數據顯示24歲以下的孕婦當中約有一成的吸菸比例。唯有香菸這件事,請務必要戒掉。比起不吸菸的人,吸菸者發生流產、早產、妊娠高血壓症候群、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盤早期剝離等各種懷孕期併發症的風險明顯增加。吸菸會讓母體與胎兒的血液變得黏稠、血流不順。進而引發胎盤血管阻塞等問題,造成寶寶發育不良。而且,主要是影響寶寶腦部的發育。不只是在懷孕期,產後香菸對寶寶也是百害而無一利。女性或另一半都應該一同戒菸特別是在產後母子呼吸的是相同的空氣。如果考慮要懷孕,不論女性或另一半都應該一同戒菸。同居者如果吸菸,媽媽與寶寶還是會吸入二手菸。雖然說懷孕過程並不會因為只吸一根香菸就流產,但是香菸不可能只吸一根就算了。因此,建議一定要斬釘截鐵地戒菸。有人會說「如果不吸菸就會覺得壓力無法釋放而焦慮不已,這樣會對寶寶更不好」,那根本是胡謅的藉口!是一種只顧自己、不顧寶寶的自私想法。幼兒誤食意外 約有三成是因為「家裡的香菸」而且,在有年幼寶寶的家中放置香菸,會經常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事故。曾經發生過寶寶不明究理就把爸爸放置在桌上的香菸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吞食的事件,或玩打火機而引發火災等,都算是「吸菸的風險」。幼兒誤食意外中,約有三成是因為「家裡的香菸」。而那些幾乎都是父母的香菸。為了將來好,請在懷孕前或趁懷孕時期戒菸吧!最好要在孕前就先接受戒菸治療懷孕期最好也不要使用戒菸輔助藥物。因為是將尼古丁少量注入血液,而達到戒菸目的的藥物,因此最好要在孕前就先接受戒菸治療。如果懷孕後才要戒菸,由於無法使用輔助藥物,就只能請孕婦自己努力忍耐了!不過,因為孕吐而不適,看到香菸等應該也會覺得討厭。如果能夠因此順勢戒菸就太好了!酒精方面,如果僅是少量,並沒有如香菸般令人擔心。但是在懷孕期大量飲酒,恐怕會引起胎兒性酒精中毒。酒精這種東西,由於每個人的肝臟解毒能力不同,無法確實說「喝多少量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是我想偶爾喝一罐啤酒(330ml)或啜飲一杯葡萄酒的程度,應該不用過度擔心。哺乳期間,媽媽飲酒的確會造成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上升。同樣的,酒精也會進入母乳當中。雖然我也覺得盡量不要喝酒比較恰當,但是如果讓媽媽在用餐時喝一杯葡萄酒,可以令媽媽覺得放鬆,那麼我想並不需要做到「無論如何都要滴酒不沾!」等程度。(本文摘自/女醫師給準媽咪的懷孕安產書/世茂出版)

心肌梗塞年齡化 抽菸害的!

心肌梗塞年齡化 抽菸害的!#抽菸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7歲的宋先生長期有抽菸習慣,某天早上開始胸悶全身不舒服,前往急診就醫,竟突然發生失去意識、心跳停止症狀,緊急心導管檢查確認為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完全阻塞,術後病患於加護病房因為心因性休克,置放葉克膜支持生命徵象,病情穩定後,成功移除葉克膜及呼吸器等維生裝置,於16天後出院,回到職場工作。心肌缺氧致壞死 為猝死主因近年來心肌梗塞年齡逐漸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說,心肌梗塞為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缺氧以至於壞死,而造成心因性猝死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急性心肌梗塞,根據民國98年至102年之近5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雖然台灣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有略微下降(從每十萬人58.7降至57.0),但心肌梗塞發生年齡有年輕化趨勢,例如40-49歲男性從2009年的每十萬人76.4上升至2013年的99.2,增加30%。8成病人有抽菸習慣黃彥彰醫師表示,除了常見的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如年紀、抽菸、家族病史、肥胖以及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年輕人又以抽煙以及家族病史為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以往報導的病例有8成病人有抽菸習慣,該名病患本身就有家族病史,長期有抽菸習慣,而住院後也檢查出有高血脂問題。黃彥璋醫師建議,切勿因為年輕就疏忽了身體的照顧,戒菸、減重、飲食方面須避免過多鹽份及油脂,適度運動及良好作息,才能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只要維持良好的日常習慣,心肌梗塞絕對。 

腋下整片青春痘 汗腺炎作怪

腋下整片青春痘 汗腺炎作怪#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22歲的唐姓大學生在大二那年,腋窩發炎狀況非常嚴重,長期化膿導致流血與組織液產生,腋下下方永遠都有洗不完的黃色殘留汙漬,讓愛美的他再也無法穿淺色衣物,睡覺時因腋窩發炎化膿嚴重,簡單的翻身都會令他疼痛不已,為了怕血和組織液流出,他甚至使用過衛生棉墊來吸附血流。容易發生於腋窩、會陰部、乳房下方台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華醫師指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發炎疾病,病灶多容易發生於兩側腋窩與會陰生殖部、乳房下方、臀部與鼠蹊部的皮膚摩擦處,發炎部位一開始會像青春痘一樣,接著病灶會越來越大,導致現皮膚疼痛、化膿、紅色結節與癤瘡。紅色結節中間可能會形成膿瘍,嚴重者病灶處會不斷滲出膿血而產生異味,甚至產生紅腫熱痛現象,兩個結節久了之後,會形成像隧道的通路,稱作瘻管,導致整片皮膚都受到侵犯,病灶處傷口疼痛也會導致行動不便、坐立難安,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抽菸誘發疾病機率提高12.5倍廖怡華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在台灣盛行率約0.05%,女性罹病機率多於男性3倍,最常發生20~50歲的成人,其致病原因不明,可能為遺傳或荷爾蒙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抽菸和肥胖是誘發疾病機率提高12.5倍和2.4倍。化膿性和腺炎主要以藥物與手術治療為主,廖醫師表示,身體只要出現紅色結節,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汗腺炎的前兆,要盡快就診,此外,控制體重,避免攝取乳製品、高糖的食物、辛辣刺激等容易導致肥胖的食物、降低抽菸的頻率,以免加速病灶進展。

當心!小安卓上身 抽菸肚子易大

當心!小安卓上身 抽菸肚子易大#抽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是真的-燃燒一根菸,等於燃燒10大卡。如果一天抽一包菸,則可燃燒200大卡。看起來似乎不多,但以一年來計算的話,這可是10公斤的體重!一般來說(不過總有例外),抽菸可提高10%的基礎代謝率,也就是身體靜止不動時所消耗的能量。我一直強調,為了減重,一定要運動來提高基礎代謝率。所以,挑戰本人論點的減重方案出現。多巴胺類似腎上腺素 具有刺激作用並能動員警覺能力為什麼香菸那麼「有效」呢?這得要歸功於尼古丁,它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強而有力的作用,是生理與心理的加壓泵,可增加多巴胺的產量。多巴胺會刺激大腦的興奮情緒區域,這就說明了「癮」為何會存在。但是多巴胺還有另一個功能,它類似腎上腺素,具有刺激作用並能動員警覺能力,以人工的方式提高身體的能量消耗,而這些作用同時也會透過在香菸裡的其他物質被擴大。吸菸者無法感受到和非吸菸者相同的味道強度另一個普遍被觀察到的現象,則是尼古丁抑制食慾的效果。抽菸者吃得比較少(也可以說,抽菸者吃得比較隨便)。此外,菸草也會破壞鼻黏膜而抑制嗅覺效能。然而,幫助我們擷取味覺的,主要是鼻子而不是嘴巴,通常吸菸者無法感受到和非吸菸者相同的味道強度。為了讓自己以為還有該有的味覺,就會吃得更油、更鹹。就算成功戒菸,也很難擺脫這個習慣,並且將冒著更大的復重風險。尼古丁也會造成體內男性荷爾蒙和女性荷爾蒙的不均衡,改變皮質醇的產量,並阻礙胰島素的產量……凡此種種,都會破壞脂肪的分布,而且往往造成脂肪集中在肚子裡。男人先天的肚子變大傾向,在女吸菸者身上也不難發現,特別是年輕女性,脂肪重新分布後,讓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小安卓。其實不論性別,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更容易暴露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下。(本文摘自/瘦身流言終結者/臺灣知識庫)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的結果,國內竟然每18分鐘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依據2009年至2013年的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2009年每10萬人有76.4人罹患上升至2013年的99.2人,大幅增加了30%!因此民眾需更加重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抽菸、糖尿病、高膽固醇為危險因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李貽恆教授表示,高血壓、抽菸、糖尿病還有膽固醇升高,是目前影響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在逐年下降當中,整體心肌梗塞發生率也沒有明顯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壞膽固醇堆積過多 容易血管阻塞血脂異常常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血脂中的壞膽固醇堆積過多時,容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造成血管彈性不足,容易血管阻塞,在台灣,高血脂的控制率不甚理想,2010年台灣二級預防患者動脈粥樣硬化(T-SPARCLE)登記調查中,只有54%的病人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到正常值100 mg/dL以下。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教授指出,高血脂症狀較容易被民眾忽略,想要了解血脂數值,可利用定期抽血檢查,檢測血脂當中的總膽固醇數值,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少喝酒 有助降三酸甘油脂李貽恆教授表示,對於高風險病人,如有發生過心臟病或缺血性腦中風、糖尿病等,要嚴格控制膽固醇,經由藥物的控制,做膽固醇有效的下降,同時應該戒菸,改善生活習慣。另外規則運動、減少酒精攝取、體重控制,對於減低身體裡的三酸甘油脂也幫助非常大。

舌頭動不了 恐為口腔癌前兆

舌頭動不了 恐為口腔癌前兆#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是真的,光嚼檳榔籽會致癌!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1987年証實,「同時吸菸、嚼檳榔」會致癌,2003年,IARC又提出「檳榔籽是第一類致癌物」,也就是光咀嚼檳榔籽就會致癌,有鑑於絕食檳榔對國人健康的危害甚鉅,衛福部乃定每年12月3日為口腔癌防治日。吃檳榔、喝酒 口腔癌機率高123倍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陳穆寬教授表示,國內口腔癌罹病族群以彰化、雲林、南投、花東地區居多,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患者和嚼食檳榔,檳榔對於口腔癌的影響力比菸酒還嚴重,有9成的病人都吃過檳榔,據統計,吃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吃檳榔的28倍,有抽菸、吃檳榔習慣者則是89倍,再加上喝酒便大幅提高為123倍。在衛福部及醫療單位戮力宣導下,近10年全台吃檳榔人口降了一半,由於嚼食檳榔的危害延續長達20年,即使已戒除,仍是口腔癌等疾病的高危險群,陳穆寬教授指出,雖然吃檳榔人口減少,但口腔癌發生率仍然持續攀升,估計4至5年後才會下降。口腔有紅斑、白斑、口腔張不開 快就醫陳穆寬教授提醒,一等親患有頭頸部癌症(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食道癌)、曾吃過或正在吃檳榔,有抽菸習慣者,應積極關心自己的口腔健康情形,若發現口腔潰瘍同一部位持續2周沒有癒合,口腔有紅斑、白斑、口腔張不開、口腔出現莫名流血、舌頭運動困難、口腔或頭頸部出現腫塊,請盡速就醫。這些族群 應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由於口腔癌晚期的預後不佳且影響生活甚鉅,衛福部次長蔡森田教授,積極推動口腔癌篩檢,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