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老後生活有什麼想法?台灣如今已進入超高齡社會,該如何自主先做好準備,已成為重要課題,尤其是臨終前的最後一哩路,絕對是最難的課題。《優活健康網》特選此文,介紹預立醫療的操作細節,包含預立醫療是什麼?有哪些項目?是否需要家人同意?設立後可以反悔嗎?同步整理常見問題供民眾參考。
你對老後生活有什麼想法?台灣如今已進入超高齡社會,該如何自主先做好準備,已成為重要課題,尤其是臨終前的最後一哩路,絕對是最難的課題。《優活健康網》特選此文,介紹預立醫療的操作細節,包含預立醫療是什麼?有哪些項目?是否需要家人同意?設立後可以反悔嗎?同步整理常見問題供民眾參考。
2024年度國家稅收實徵數再創新高,國民黨主張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並提出「稅收超徵全民共享發放現金特別條例草案」。對此,11個醫事團體10日聯合發表聲明,籲超收稅金優先用於挹注長期費用不足的健保基金,讓全民健保永續經營,同時可改善醫護人員執業環境,避免醫療崩壞。
台灣醫療體系宛如壓力鍋,隨著醫護人員嚴重流失,各層級醫院缺乏照護人力,甚至傳出「關床潮」的窘況。近期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文章談到提高健保費是搶救關鍵,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為,事實上,健康台灣健保財務協助方案就已經有助「紓壓」,將有助於穩定醫事人員留任。
「我可以決定自己怎麼死嗎?」在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這句話不免是許多人心裡的疑惑。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依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不健康餘命」年數,高齡者需仰賴他人照顧的「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之多,在活得老不一定活得好的情況下,「善終」議題逐漸被重視,越來越多人能接受預立醫療決定的觀念,為自己與家人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減少痛苦與紛爭。
《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滿5周年,民眾可以透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決定達到尊嚴善終,不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前要先自費數千元進行諮商,成推動門檻。健保署表示,末期病患、輕度失智、公告重症及居家照護整合等4大類對象,2024年7月1日起諮商將納健保給付,預計下半年6萬人受惠。
疫情後各大醫院人力緊缺,不僅護理人力不足,有患者手術化療都被延後,還出現「一床難求」的窘境,尤其2023下半年是各大醫院關床高峰期。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數據,2024年起醫院總病床數與護理人員雙增,人力以醫學中心最多,為了避免護理荒現象,招募新血是下一步挑戰。
日前,健保署召開共擬會議,通過預立醫療諮商(ACP)將納入健保補助,新增4類對象分別為:65歲以上重大傷病且為安寧收案中疾病、輕度失智、病主法公告疾病,以及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對象;財務評估1年約1億8千點,預估有6萬人受惠。
健保費又要調漲嗎?健保財務問題日前再度因為健保點值偏低引發討論,由於醫界喊出「保障健保點值」,呼籲調漲補充保費費率以擴充財源。對此,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14日表示,現行健保補充保費費率低於一般保費,基於公平性原則,擬調漲補充保費,將於5/20新政府上路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