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

骨頭痠痛當骨刺復健 竟是攝護腺癌末期

骨頭痠痛當骨刺復健 竟是攝護腺癌末期#骨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張姓老翁半年前右大腿骨及髖臼痠痛,他以為骨刺復發,逕行復健無效,痛到難以走路才確診為攝護腺癌四期,已擴散到骨頭,放射線治療後才止痛。衛福部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醫師吳俊玠表示,臨床上高達三分之一的攝護腺癌一發現就是末期,其中,有八成是骨頭轉移,年長男性千萬不要輕忽骨頭痠痛問題。 攝護腺癌40歲以下發生率零 60歲至85歲為好發年齡張姓老翁表示,他在8年多前曾經因為骨刺造成大腿骨及髖臼痠痛,復健後已經不再疼痛,但半年前右側再度痠痛,他以為骨刺復發,就近到復健科就診復健,拉腰2個月卻越來越痛,醫師開的止痛藥吃不夠還要自行到藥房買,但還是無法止痛,照X光才發現骨頭有異狀,轉泌尿科肛門指診發現攝護腺腫瘤,切片後確診為攝護腺癌,轉診到彰化醫院放射線腫瘤中心治療,治療2周後疼痛就好轉。 吳俊玠指出,經核子骨骼掃描,張先生的癌細胞已從攝護腺擴散到右側大腿骨,進行攝護腺及骨頭的放射線治療2個月後,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從原本的31降到0.1(正常值小於4 ng/ml),顯示癌細胞受到控制,接下來還需要定期追蹤。 根據衛福部2018年度統計,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10大癌症第5位,人數逐年提高,20年來已增加3倍,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臨床上常因癌細胞擴散到骨頭造成疼痛才發現,而張姓老翁一開始又誤以為是骨刺發作逕行復健,如果能早期診斷,可以有效減輕痛苦。有家族史、嗜吃紅肉和高油脂食物、肥胖者 都是高危族群 吳俊玠表示,進一步從國健署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的資料來看,2018年攝護腺癌在40歲以下是0個,發生率隨著年齡漸增,60歲至85歲為好發年齡,從此資料來看,40歲以下幾乎不太會發生攝護腺癌,建議40歲以上有家族史及50歲以上一般男性,每年抽血做PSA檢查。 吳俊玠說,PSA是攝護腺上皮組織分泌出來的一種醣蛋白,數值高並不完全代表罹患攝護腺癌,也可能是攝護腺發炎或攝護腺肥大等狀況,但數值異常(PSA >4 ng/ml ),就必須做肛診或切片等進一步的檢查,以確定是哪一種情況吳俊玠指出,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嗜吃紅肉和高油脂食物、肥胖等,都是攝護腺癌高風險因子;50歲以上男性若有骨盆腔、大腿骨及髖臼疼痛,千萬不要自以為是舊疾或年紀大痠痛很正常,要警覺可能是攝護腺問題。在飲食預防方面,硒能促進體內抗氧化的能力,可以多吃含硒的食物,如海鮮類、蛋類、大蒜等,茄紅素也能抗氧化,含於番茄、西瓜、櫻桃、柿子、木瓜等蔬果中。

非老人專利!3旬男子長期彎腰長骨刺

非老人專利!3旬男子長期彎腰長骨刺#骨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7歲的機車行老闆因長期彎腰蹲下修理機車,腰痛長達半年之久,就醫診斷是腰椎第4、5節骨刺引起。他大吃一驚,以為龍骨骨刺是老年人專利,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並且擔心起開刀癱瘓的風險。幸好經過3個月積極物理治療,沒有開刀就舒緩腰痛。物理治療師並示範2招在家就可以做的預防骨刺惡化運動,對於低頭族或年輕族群,預防骨刺找上門也有幫助。骨刺出現時 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開刀或物理治療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張藝薰指出,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屬於自然老化的正常現象,一旦長骨刺就表示脊椎已進入老化階段。不過骨刺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反覆活動或不適當運動,也常使關節骨骼及韌帶組織過度磨損,進而長出骨刺。近來,出現骨刺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張藝薰物理治療師進一步指出,出現骨刺時,不用過於擔心是否必須馬上開刀,可在接受醫師建議下,先採用積極保守物理治療,包括牽引、熱敷及電療,達到症狀改善和預防惡化。同時輔以徒手物理治療的體態評估、姿勢矯正、脊椎穩定性訓練及肌肉放鬆,達到預防惡化效果。除了醫師治療 居家可進行2招放鬆伸展防惡化張藝薰物理治療師提醒,當出現嚴重神經壓迫,影響生活或工作、出現感覺異常及肢體無力時、或經2至3個月復健,神經症狀未改善或更嚴重時,應盡速尋求醫師的建議,決定是否需馬上接受手術。張藝薰物理治療師同時示範2招在家就可以做的放鬆伸展運動,預防骨刺惡化,每招停留10秒,一天做5次:1) 雙膝抱胸運動/仰躺,將雙膝抱至胸前,可達到腰椎肌肉放鬆效果。2) 腰椎伸展運動/趴平,以類似伏地挺身姿勢撐起上半身,骨盆仍留於地面,胸部下墊枕頭,一次一個逐漸墊高,達腰椎伸展效果。

肩痠、手舉不高 骨刺竟致肌肉破裂

肩痠、手舉不高 骨刺竟致肌肉破裂#骨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吳先生一年前開始肩膀酸痛手舉不高,手舉超過90度就會疼痛。本來以為是工作疲累不以為意,但疼痛的感覺越來越厲害,晚上睡覺更痛,甚至常因為靠到肩膀而痛醒,必須換姿勢才能睡著。一般打針吃藥都不見成效,經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肩峰骨刺合併旋轉肌腱破裂,經微創關節鏡手術後恢復良好。中年肩峰骨刺開始形成 造成夾擊症候群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表示,正常手臂上舉會讓旋轉肌撞擊到肩峰下緣,一般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但是中年肩峰骨刺開始形成,就會造成夾擊症候群。也就是骨刺「夾擊」到旋轉肌,造成旋轉肌發炎甚至破裂。肩旋轉肌腱有4條,分別是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與肩胛下肌,旋轉肌負責讓肩膀的前舉、外展、旋轉等動作,常見受傷機轉包含過度使用或某個不常用動作致肌腱拉傷。夾擊症候群如果早期診斷,可經由止痛藥或復健治療。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或旋轉肌已經破裂,必須接受手術才可以完全復原。傳統手術傷口大,要將三角肌從肩峰骨切下來,進入關節內找到肌腱破裂點,再進行修補。傷口大造成病患術後疼痛度高,復健效果恢復慢。肌肉切開再縫合將影響肌肉張力,延長復健時程。微創肩旋轉肌縫合手術 傷口小、恢復較傳統手術快許惟傑醫師表示,微創肩旋轉肌縫合手術只需要不到五十元硬幣大小的傷口,透過特殊器械及新式骨釘來移除骨刺與縫合旋轉肌。此手術優點是對正常組織破壞很小,傷口小且恢復快,術後疼痛情況大幅下降,配合術後復健運動,肩膀復原情況佳。依據安南醫院院內統計,過去2年超過150例微創肩旋轉肌縫合手術,病患年紀分布為43歲到78歲,疼痛指數從術前的8.5分下降到術後的1.3分,平均傷口大小約3公分,肩膀活動可恢復到與健側相同。然而許惟傑醫師提醒,儘管有較新穎的手術方式,傳統開刀方式仍有優點,與微創手術應該併行,該採取何種手術方式需與醫師共同討論。

椎間盤突出術後痠麻 關鍵在神經復原

椎間盤突出術後痠麻 關鍵在神經復原#骨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薦骨是連接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骨頭,要是這個骨頭偏離原位,在其上的腰椎、胸椎、頸椎等也會歪曲。如果位於頸部的頸椎出現歪曲,那麼頸部、肩膀、手腕、頭部等都可能會出現各種不舒服。相鄰兩塊脊椎骨之間,夾著稱為椎間盤(軟骨)的組織。人體要是受到強烈的衝擊,椎間盤有可能在擠壓下突出脊椎。像椎間盤之類的組織偏離原位的情形,稱作「疝」。現代醫學理論 腰部骨頭脫離原位、突出致疼痛舉例來說,若腰部骨頭發生脫疝(脫離原位、突出),稱作腰疝;頸部骨頭發生脫疝則稱作頸疝。現代醫學理論說,這種脫疝情形會壓迫到通過脊椎的神經,使人出現疼痛。脊椎骨所包覆的脊髓與大腦相連,由脊髓所分支出來的神經會從脊椎骨間的縫隙中延伸出來。而從頸椎分出來的神經,許多會延伸到手腕與手掌。要是受到壓迫,不只是頸部,連手腕與手掌都會出現痠麻。這也是現代醫學的說明。然而,這些理論真的正確嗎?我會這麼問,是因為許多病患即使動了手術,拿掉了壓迫神經的東西後,症狀仍未消失。前來接受脊椎調整術矯正或接受相關運動指導的人中,有不少人就是這樣的。許多人的疾病之所以無法根治,或許就是因為至今的理論並不正確。神經如弦 被拉扯時會疼痛這裡的牽引指的就是神經的拉扯,為吉他調弦的時候,會轉動弦軸以調整弦的張緊度。當弦張得越緊,便會發出音高較高的聲音;相反的,弦張得較鬆時,就會發出音高較低的聲音。要是吉他弦卷得過緊,可能會啪一聲斷裂。我在剛學吉他的時候,就常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調弦而弄斷了好幾條弦。不過,如果只是用力彈弦,並不會讓弦斷掉。這裡我們可以把弦看作神經,只是單純壓迫弦,並不會使其斷裂,聲音也不會有任何變化。然而,如果是把弦拉得更緊便有可能斷裂,我覺得這就像是神經被拉扯時,個體會感覺到疼痛,並衍生出各種症狀。脊椎骨歪曲 造成神經及通過的器官變僵硬舉例來說,如果脊椎骨發生歪曲,往右邊傾斜。此時,由脊椎伸出的神經中,右側的神經會變得比較鬆弛,而左側的神經則會被拉得更緊。如果實際確認脊椎骨的歪曲方向與神經被拉緊的方向,會發現與產生疼痛等症狀的部位剛好可互相對應。神經受到拉扯時,為什麼會覺得痛呢?神經的工作是傳達大腦的指令,並將皮膚等受器的感覺回送至大腦,有著傳輸雙向資訊的功能。要是神經被拉扯,會變得過度緊張,無法準確無誤地傳輸資訊,這就是「傳輸異常」。神經會疼痛,也是因為這樣的傳輸異常造成。神經發生傳輸異常時不只會感到疼痛,這條神經通過的肌肉、韌帶、內臟(內臟壁),以及神經本身都會變得僵硬。要是神經的傳輸異常沒有恢復,有潤滑關節功能的滑液分泌便會越來越少。如果滑液不再分泌,關節的運動會越來越不順,也會提高發炎的可能性。四十肩、五十肩等肩膀的疼痛,就是因為肩關節的滑液分泌過少所引起的炎症性疼痛。(本文摘自/健康整脊自己喬/世茂出版)

骨刺知多少?引發關節退化4大原因

骨刺知多少?引發關節退化4大原因#骨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覺得脖子好痠,好想按摩!」、「手指常覺得痠麻,不曉得是怎麼搞的!」、「老是腰痠背痛,該不會是坐骨神經出問題吧?」很多人都有這些困擾,其實這些症狀可能都是「骨刺」惹的禍。大部分的骨刺沒有引起症狀,很多人因為嚴重痠痛來看醫師,檢查發現有骨刺後,就以為是骨刺才造成這麼大的問題,但其實,大多數是因為局部過度使用。骨刺是骨頭上長了刺刺尖尖的東西嗎?長庚醫院骨科教授陳文哲說,其實所謂的「骨刺」指的是關節退化,在X光檢查中,可以看到退化的部位有骨質增生的現象,不是長得像刺,而是退化的部位骨質增厚。像我們經常低著頭、彎著腰,身體覺得頸椎的厚度強度不夠,身體反應讓骨質增生,但卻對軟組織、神經血管造成了壓迫,而這種退化,在膝蓋、髖關節不稱為骨刺,而是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骨刺一定會引起症狀?因為常聽說長骨刺引起坐骨神經痛,或是因為壓迫到神經引起麻痺惑癱瘓等可怕的後遺症,讓大家聞骨刺色變。不過陳文哲說,大部分的骨刺沒有引起症狀,很多人因為嚴重痠痛來看醫師,檢查發現有骨刺後,就以為是骨刺才造成這麼大的問題,但其實,大多數是因為局部過度使用。例如一直低著頭滑手機,頭的重量有五到七公斤,我們的頸椎撐不了這個重量,使得頸部周遭的肌肉、筋肌膜、韌帶等軟組織過度使用,而產生了疲勞性的痠痛,甚至是筋肌膜症候群等。又例如搬重物直接彎著腰就去搬,腰椎的骨髂和關節沒辦法承受那麼重的重量,使得腰部周遭的肌肉、筋肌膜和韌帶等一樣過度負荷,也容易拉傷,引起了腰痠背痛。不過畢竟長骨刺就表示骨關節有退化,關節退化的原因為以下四點:1)因為年齡老化的關係2)因為此部位長期使用3)曾受過傷或是姿勢不當4)長時間做重度勞動等陳文哲說,大約有九成的患者,經過服用藥物或穿背架,復健並改善正確的姿勢後,都不用開刀,除非是引起嚴重的症狀,而藥物無法改善時,才需要以手術治療。(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腳麻到不知鞋掉了!婦嚴重神經受壓迫

腳麻到不知鞋掉了!婦嚴重神經受壓迫#骨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2歲的高女士,因長期姿勢不良、搬運重物,出現腰酸背痛。後來麻痛加劇,從臀部延伸到大腿外側甚至腳背,無法久坐,走不到30公尺就必須休息。雙腳痠麻、刺痛感一來,就像是腳穿上厚襪子,幾乎沒有感覺,有次鞋子掉了也沒感覺,症狀長達10多年。近1年來,高女士不僅無法正常走路,甚至大小便失禁。擔心手術癱瘓求偏方 反而延誤病情高女士擔心脊椎手術後癱瘓,遲遲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到處尋求食療偏方、推拿整脊,沒想到疼痛惡化。就診檢查後發現腰椎第3、4節椎間盤突出、滑脫,合併嚴重椎管狹窄。高女士的神經壓迫情況很嚴重,細細的神經柱就像被掐住一樣,加上腎功能差,增加手術的困難度。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表示,由於神經缺損症狀嚴重,只能開刀減壓神經並固定。進行「經皮微創骨釘腰椎減壓融合術」,復原時間短,隔天就能下床。脊椎微創手術的優點就是傷口小失血量少,不必破壞大量的肌肉和骨頭,就能做到神經完全減壓,儘量保有脊椎本身的骨性結構。下背、下肢痠麻 恐坐骨神經受壓迫吳聖文醫師表示,神經受壓迫,腳麻痛是警訊。很多老人家隨著年紀老化、工作搬重物磨損、運動傷害或車禍意外,導致脊椎關節退化形成骨刺,加上脊椎韌帶肥厚增生甚至鬆脫,以及椎間盤磨損突出破裂等,造成椎管狹窄滑脫合併神經壓迫,進而導致下肢出現疼痛麻的症狀。隨著醫療進步,脊椎手術從傳統大傷口進化為小傷口的微創手術,但因技術難度較高,需有經驗的醫師來執行。如果發現有下背部痠痛合併下肢麻痛,甚至有走不遠的情況,可能有「椎管狹窄」情形,造成坐骨神經壓迫,需要找專業醫師諮詢診斷並治療,千萬不可以亂服成藥,以免延誤病情。

肩痛求民俗療法 手腳痠、無法行走

肩痛求民俗療法 手腳痠、無法行走#骨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高伯伯長期務農,左邊肩膀總是特別痠痛。曾檢查出頸椎有骨刺,但工作忙碌,沒有好好吃藥、復健。之後聽從鄰居建議尋求民俗療法,竟用力搥打脊椎,治療後手腳痠麻、無法行走,急診診斷為第6頸椎中央脊髓症候群。高伯伯認真吃藥、復健2個月後,總算能自行握筷吃飯。有骨刺受外力撞擊 造成脊髓損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廖黃逸表示,中央脊髓症候群是最常見的不完全脊髓損傷,通常是因本身有骨刺,造成脊椎狹窄,再受到外力撞擊,或是跌倒時脖子過度伸展,造成脊髓損傷。中央脊髓症候群特點為受傷處位於脊髓中央,而脊髓中央主要控制手的神經,所以通常手部症狀會比腳嚴重。症狀主要為四肢麻木無力,以雙上肢最明顯,還會伴隨雙手刺痛,偶爾影響大小便情況。經治療與復健 50%病患能行走治療方式主要維持足夠的血壓和脊髓血液流量,謹慎使用類固醇。若症狀持續惡化,建議及早進行手術,移除骨刺,才能減少神經壓迫,有助神經復原。通常經過妥善治療和復健後,50%的病人可再度自行行走,但上肢恢復能力較差,手部精細動作需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廖黃逸醫師呼籲,若身體出現異常痠痛,務必與專科醫師諮詢,尋求民俗療法需謹慎,才不會弄巧成拙。中央脊髓症候群症狀治癒率高,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大多能恢復正常生活。

肩膀痠軟、舉不起來 小心是肌肉破裂

肩膀痠軟、舉不起來 小心是肌肉破裂#骨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3歲的蘇先生,半年前更換車子輪胎後,開始覺得右邊肩膀輕微疼痛。原以為只是常見的拉傷,沒想到工作、運動、睡眠,甚至穿衣服等都變得困難,右邊肩膀痛到無法舉高、痠軟無力,連睡覺翻身壓到肩膀都會痛醒,半年來飽受右肩疼痛折磨。就醫檢查後,發現肩膀旋轉肌破裂,經微創關節鏡手術後終於擺脫疼痛。旋轉肌受撞擊、長骨刺 易造成破裂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林敬興表示,旋轉肌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肩關節旋轉,使肩膀能側抬與內外旋轉。破裂原因為撞擊、拉扯、長期磨擦,或因年紀過了50歲,逐漸形成肩關節骨刺,造成肩關節卡住或產生磨損。或者本身肩峰骨較為弧形,容易產生磨擦。當旋轉肌破裂,會有肩痛、無法施力、手舉不起來,或半夜睡不著,甚至痛醒。若未妥善治療,恐怕會如蛀牙一般,越來越大洞。不僅重度破裂,還會增加手術困難度,影響預後及回復功能。初期保守治療 若破裂需開刀蘇先生經核磁共振確診,使用微創關節鏡手術,修補旋轉肌腱。手術中又發現二頭肌腱撕裂傷,固定二頭肌腱,手術隔天就能出院。術後休息1個月並使用三角巾、手臂吊帶固定保護,術後1至3個月,平時動作不可太大或提重物,傷口復原後需配合復健。林敬興醫師提醒,旋轉肌的早期治療,壓迫或有肌腱炎時以保守治療為主。但若是到了肌腱破裂並影響工作及生活的地步,最好考慮開刀治療,以免引發嚴重的後遺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