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糖尿病擅自停藥 染疫死亡率增8倍

糖尿病擅自停藥 染疫死亡率增8倍#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基隆市一名王媽媽長期在彰化治療糖尿病,因擔憂舟車往返,增加感染武漢肺炎的風險,眼看醫師開立的藥物即將用盡,差點面臨斷藥危機。所幸在女兒陪同下到醫院抽血及看診,醫師也開立連續處方箋讓王媽媽方便取藥,兼顧防疫與控糖的目標。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增溫,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高風險族群提出防疫警告,包含年長者或有氣喘、糖尿病、心臟病等患者。來自中國的數據也顯示,糖尿病患者若罹患武漢肺炎,死亡率為一般患者的八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提出呼籲,面對武漢肺炎,糖尿病患者更要持之以恆遵從醫囑用藥,才能減少疾病感染的死亡風險。 長期恐衍生腎臟、視網膜病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武漢肺炎,相較於沒有病史者,死亡率高達8.11倍,其中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血糖控制。2003年SARS疫情,糖尿病患者也被發現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而患者的血糖高低,普遍被認為是預測疾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子。研究發現135名因SARS死亡的患者中,有高達21.5%的患者具有糖尿病病史;另外,文獻也發現因SARS死亡的患者其空腹血糖值(FPG)在治療期間比存活者持續性偏高。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診間觀察到有些患者因為恐懼疫情,即使面臨藥物用盡也不願意回診拿藥,但其實血糖控制不佳,感染病毒後可能增加死亡的風險,糖尿病患者自行停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不僅對於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較差,長期可能衍生心血管問題、腎臟、視網膜、神經病變等併發症。 控制血糖 才有抵抗力對抗病毒黃建寧理事長表示,政府配合疫情擴大遠距診療的範疇,將有就醫需求的居家檢疫隔離民眾一併納入,若糖尿病患者於居家檢疫或隔離期間有回診需求,可透過衛生局轉介給指定的通訊診療機構。因此,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囑,尤其是胰島素用藥患者,不要覺得藥沒了、撐幾天就好,因為一旦自行停藥會造成血糖攀升,反而讓自己曝露在較高的死亡風險中。

膳食纖維吃越多越好?到底多少才夠?

膳食纖維吃越多越好?到底多少才夠?#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營養師我有便秘困擾』、『我血脂肪高』、『血糖控制不穩定』,這些常常是民眾拋給營養師的問題,往往營養師提供的諸多建議裡,總是會看到一行「多補充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但膳食纖維到底有多神奇?何謂膳食纖維?英文稱之「dietary fiber」,是存在於植物細胞壁及細胞內,成分也屬於碳水化合物的類別,但由於結構得差異無法被人體內的消化酵素所分解也無法產生熱量。可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對於身體影響的功效並不同。膳食纖維對身體健康的助益1.血糖:特別是水溶性纖維,有助於延緩血糖上升速度。若是針對糖友來說餐點中搭配此纖維,當餐整體的血糖將有助於控制上升幅度。2.血脂肪:膳食纖維有助於調節體內的血脂肪,像是含有高量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木耳。可以把它想像成把髒髒的血脂肪趕出身體外!3.排便:非水溶性的膳食纖維,有助於增加腸道的蠕動以及糞便的體積,如此一來不僅改善便秘困擾,對於腸壁細胞接觸髒東西的時間也會縮短,長期來講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罹患風險。4.體重控制:有效控制體重最需要的就是飽足感,然而膳食纖維剛好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延緩胃排空讓你不會容易感到飢餓!膳食纖維如何透過食物補充?簡鈺樺營養師表示,民眾一般普遍都會知道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獲得纖維,這樣的概念是沒錯。但其實有一種食物類別的膳食纖維含量更是多於蔬果,也就是「全榖雜糧類」,但須要是沒有過度加工的糙米、地瓜或是燕麥等等,若是白飯、白麵條或是白饅頭就不算囉!可以從下圖看到常見幾樣的未精緻澱粉每一百公克膳食纖維的含量(資料取自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膳食纖維補充越多越好?每日膳食纖維建議量大約25~35公克,並非越多越好!簡鈺樺營養師提醒,若攝取超量的纖維可能造成反效果,比如體內部分礦物質鈣、和鐵吸收率會降低;甚至部分民眾會有腸道不適應的症狀出現。一般人只要正確吃均衡的原型食物,不太需要額外買纖維粉就可以獲得纖維又不超量囉!(文章授權提供/簡鈺樺營養師)

血糖失控?降血壓藥可能引發高血糖?

血糖失控?降血壓藥可能引發高血糖?#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醫生,我沒有抽菸喝酒習慣,還固定運動,最近發現血糖怎麼突然變高?」、「我一直按時吃治療糖尿病的藥,也改吃低脂和高纖的食物,但為什麼血糖就是一直降不下來?」不穩定的血糖值,常造成許多民眾緊張,懷疑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或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加重。導致高血糖原因 大部分與生活型態有關其實導致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與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聯,也可能因感染、壓力或發炎等疾病狀態而導致血糖過高,此外,有些藥物 (例如:類固醇、抗精神病藥物等)已為人所知也可能引起高血糖。然而,罹患慢性病的民眾,容易忽略相關疾病的治療藥物,或許也可能與高血糖有關聯。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常見的慢性病—高血壓,提醒民眾注意部分降血壓藥物可能與高血糖有關聯,但遵循醫囑用藥治療高血壓是很重要的,若能了解藥物的潛在風險,在控制血壓時,也同時留意血糖值的變動,才能遠離高血糖和糖尿病造成的危害。血糖過高與胰島素有關係嗎?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主要藉由胰島素的作用,讓血液中的葡萄糖充份被身體組織利用。因此,當我們體內胰島素長期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時,攝取的醣類經吸收轉變成葡萄糖後便無法被有效利用,導致高血糖,出現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等症狀,以及增加小血管與大血管併發症的風險;一旦空腹血糖值長期偏高大於100 mg/dL,就算未達診斷為糖尿病的標準,仍需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體重和適當運動,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而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生活型態的調整、遵循醫囑規律用藥,以維持血糖的穩定。可能引發高血糖的2大降血壓藥物高血壓是國人常見慢性病,很多民眾知道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卻鮮少有人留意到部分降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減少胰島素分泌或阻抗胰島素作用,而增加血糖過高風險,若未能及早發現初期症狀,使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現象,便可能誘發糖尿病,或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據文獻指出,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相較於其他種類的降血壓藥物,較易出現高血糖的不良反應,尤其是空腹血糖值過高或肥胖的病人,更是有較高的風險會導致糖尿病發生。1.利尿劑:高血壓或水腫的病人常使用利尿劑來治療,thiazide類利尿劑(例如:hydrochlorothiazide等)或似thiazide類利尿劑(例如:indapamide、metolazone等),由於會影響內分泌和代謝,以及藉由減少胰島素分泌或增加胰島素阻抗性等可能的機轉,導致高血糖或出現糖尿病症狀及增加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2.乙型阻斷劑:治療心律不整、狹心症或高血壓的乙型阻斷劑(例如:metoprolol、propranolol及atenolol等),可能會影響血糖的變化。對於使用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如有同時使用乙型阻斷劑時,可能會遮蔽低血糖症狀(例如:心悸、手抖等),導致發生嚴重低血糖的不良反應風險增加;此外,乙型阻斷劑也可能影響胰島素自ß細胞的釋放,或減少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或因高血糖而增加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對於糖尿病患者及空腹血糖值過高或併有肥胖症、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的代謝症候群病人,應謹慎使用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平日用藥除了要留意原有的疾病控制外,也要定期監控血糖,以減少併發症或血糖過高的風險。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民眾,為避免高血糖的危害,除了改善飲食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之外,也要留意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有導致高血糖的可能性,如服用可能引起高血糖的藥物,用藥期間要特別留意血糖的變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平日除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與監測血糖外,就醫時亦應告知醫療人員併用之藥品,若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立即回診就醫,必要時依據醫囑調整治療藥物。除了留意常見引起高血糖的原因及可能的藥物,平日生活保持愉悅心情、規律作息及正確飲食習慣,不讓血糖跟著生活波動而起伏,方能讓我們與失控的血糖說拜拜。

血糖居高不下險失明 視線模糊為警訊

血糖居高不下險失明 視線模糊為警訊#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年50歲的阿強(化名)因工作應酬多,菸酒也不離手,後來經確診為糖尿病,在罹患糖尿病半年後,阿強開始感到眼前一片模糊,經檢查後發現其糖化血色素(HbA1c)已飆升至9%。收治該案例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特約院所崇祐聯合診所院長葉政南醫師立刻幫阿強安排眼底鏡檢查,這才發現他的眼睛已出現嚴重眼底視網膜病變,若再晚一步發現,恐造成眼睛失明,影響日常生活。葉醫師表示,阿強的糖化血色素總在8%左右徘徊,但一般會建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正常值7%以下,引發相關併發症的機率較低。血糖居高不下小血管首當其衝 視線模糊恐為警訊葉政南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需長期控制、追蹤的慢性疾病,若血糖值居高不下,全身大小血管都會受到傷害,而首當其衝的即為小血管;人體中眼睛的眼底視網膜及腎臟都佈滿數不清的小血管,這些小血管一旦受損,眼睛與腎臟也將隨之產生病變。葉醫師分享,有時候看到糖友不願配合用藥來控制血糖,也不在意飲食、運動,後來因血糖過高,先後產生眼底病變、腎臟病等併發症,著實令人惋惜。葉醫師分析,眼底視網膜病變初期可能會出現視線模糊,但部分糖友會誤以為是老花或近視加深而輕忽,然而,隨著血糖波動幅度過大或居高不下,不僅水晶體會增厚,症狀也會加劇。 此外,亦可能出現輕微血管瘤,但症狀多半不明顯;到了中、後期,眼底視網膜的出血點逐漸增多,並滲出組織液,眼底也會增生出許多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容易堵塞、破裂,導致出血風險大增,隨著症狀加劇,也會引起黃斑部水腫、視網膜剝離、水晶體出血等問題,視力模糊症狀也會更加重,看東西會出現陰影,視野邊緣更為明顯,日常生活很容易受到影響。積極控糖減緩76%眼底病變風險 重拾彩色人生葉醫師提到,部分糖友對胰島素仍有錯誤迷思,誤認為胰島素需要施打一輩子。為此,葉政南醫師於診所內成立病友會,定期舉辦糖友分享會,鼓勵糖友主動分享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的經驗,希望能透過同儕的力量幫助更多糖友破除迷思,接受注射胰島素讓血糖趨於穩定。血糖值控制的越好,眼底病變出現機率越低,惡化程度也會減緩。據統計,糖化血色素若控制在6%以下有機會逆轉糖尿病眼底病變。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高血糖患者適度注射胰島素,同時配合調整飲食習慣、規律運動,將可有效控制血糖。葉醫師提醒,糖友若能積極控制血糖,且定期接受眼底鏡檢查,可減緩76%出現眼底病變的風險。葉醫師說,糖友應積極控制血糖,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每年定期做眼底鏡檢查,千萬別讓「靈魂之窗」受到高血糖的摧殘。此外,糖友也需留意心血管疾病風險,若高血糖傷害蔓延至大血管,心臟、心血管與四肢動脈,則恐陸續產生病變。葉政南醫師呼籲,想要有效控制血糖,用藥、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血糖控制穩定,眼底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才可降到最低,積極控糖才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打破飲食禁忌!6原則控制血糖

打破飲食禁忌!6原則控制血糖#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肥胖與飲食習慣改變,糖尿病人口呈現快速地成長。究竟有多少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生病了?外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天敵,但外食也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處境。炸豬排、串燒、咖哩飯、烏龍麵…等外食的誘惑,讓你常常處在想吃又不敢吃的掙扎中嗎?失明、洗腎、腳部壞死、神經障礙、腦中風等這些高血糖引起的恐怖併發症,一輕忽就會萬病纏身加倍慘!根據《不被糖尿病殺死的57個方法》一書表示,其實只要用做得到的飲食習慣+懶人運動法+身心放鬆,讓血糖下降不卡關,不讓恐怖併發症爬上身!潛在危險因子,你有幾項?• 熱愛【喝酒】!每天晚上非小酌一番不可。•【愛吃肉】勝過蔬菜,尤其最愛炸物!• 吃飯就要吃【白米飯】,不多吃幾碗就覺得不滿足。• 是【美食愛好者】,盡情吃好吃的東西是人生一大樂事。• 不知不覺間飲食都靠【速食】解決。• 戒不掉【甜點和果汁】。• 長期【懶得動】身體。• 有【肥胖】傾向,視體重計為惡夢。以上選項符合幾項呢?小心!只要超過三個以上就屬於危險族群!但別擔心,不論是糖尿病候選人還是已經得病的人,本書要教你用最輕鬆、不勉強的方式有效降低血糖值。降血糖第一步:吃肉喝酒沒問題嗎?!其實只要選對食材,就能放鬆享受/忍耐不吃喜歡的食物、常常吃不飽、飲食清淡…,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嗎?不能大口吃肉、不准喝酒、甜點更是被封殺!其實,都是因為選錯食物、用錯方法,才導致血糖值不減反增。其實被視為「禁忌」的食物只要正確吃,以及稍微調整一下習慣就能避免血糖值上升的訣竅。• 吃的順序換一下!第一口先吃蔬菜• 用有嚼勁的食物取代軟綿綿食物• 不是一天三餐,而是一天五餐• 選擇吃牛排、不吃烏龍麵• 酒戒不掉?改喝紅酒就OK• 少鹽少糖,用辛香料提高代謝• 吃對澱粉血糖才會降• 甜點的選擇重點是巧克力&水果• 咖啡是隱藏好物,茶也是好幫手降血糖第二步:懶散的人也能辦到!養成每天持續運動習慣的方法/運動雖然是控制血糖的要點,但是要求討厭運動的人突然去運動,不僅缺乏幹勁,也很難持之以恆。相反的,如果能將一些很簡單的動作融入到生活習慣中,就算每天不勉強自己去運動,也能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跟著這樣做,簡單動一動、加強代謝、肥胖OUT!• 走路降血糖!只要10分鐘,逛街、遛狗都可以,稍微走一下就有效。• 肌肉鍛鍊!一邊看電視一邊舉寶特瓶,想到時舉一下就好。• 一天走一次樓梯!放棄搭電梯或手扶梯。• 躺著就能做的簡單運動!金魚體操、抱膝滾動。• 懶懶散散運動法!坐著時轉動腳踝、站著時踮腳尖、蟑螂運動法。• 隨時按壓!刺激穴道、按揉小腿。降血糖第三步:打造銅牆鐵壁防禦力!輕鬆搞定失控的血糖值/「壓力對身體不好」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嗎?原來壓力也會造成血糖值上升。不斷地忍耐和勉強自己會造成糖代謝異常,而且抗壓荷爾蒙會讓血糖、血壓和心跳速度上升、免疫力下降,直接導致文明病的產生。因此藉由身心放鬆,讓胰島素運作正常,血糖自然往下降!

血糖失控老是覺得餓!中醫食療助改善

血糖失控老是覺得餓!中醫食療助改善#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奇病論》:「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因此糖尿病在中醫來看就是屬於消耗以及代謝異常的疾病,而會造成血糖高其實在中醫來看原因也非常多,包含傷風外感、營養過盛、機體代謝異常、老化導致肝腎虛損、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房勞傷腎、先天稟賦不足或過服溫燥藥物等都有可能造成身體的血糖上升,而陰津虧損,燥熱內生就容易消耗身體的能量,所以血糖高底起伏不定的人特別容易感覺到餓。中醫著重調理脾胃 消化存在於血液裡面的葡萄糖目前的西方醫學大部分的治療著重在於末端的降低血糖,所以常常必須限制患者的飲食,而中醫的看法除了希望可以找到血糖上升的源頭病因外,對於高血糖給人體細胞造成傷害需要營養的治療和修復,西方醫學強調了血糖控制而忽視了營養。中醫治療高血糖著重在於解決血糖於身體在吸收利用的功能,調理脾胃使消化系統機能恢復正常,過多存在於血液裡面的葡萄糖才得以被人體再吸收以及利用,達到降血糖的目的。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賴睿昕認為,血糖高的患者必須注重營養均衡,而不僅僅是限制飲食。粗糧達到50%以上,「什麼都吃,什麼都不多吃,糧食、肉、蛋、奶、蔬果等都要均於攝取。過度控制飲食會造成隱性飢餓,反而對身體的運化功能造成傷害。糖尿病造成的病理性細胞缺氧,患者吃的再多也不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必須要轉化成「糖」,在胰島素的幫助下才能進入細胞,為人體提供每天所需的能量。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受損,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或者受體細胞不敏感,導致食物中的「糖」無法進入細胞,大量糖份停留在血液中,出現高血糖和飢餓感;另一方面糖尿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對飲食的限制也會造成的營養不良。糖尿病一個主要治療措施就是控制飲食,糖尿病人不懂得選擇飲食,害怕血糖升高,不敢吃,胰島細胞得到的營養就越少,分泌的胰島素就越少,血糖就越高,併發症就越多,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食物多樣化 增加運動 飯後再吃水果高血糖的患者首先攝取的食物必須多樣化,以穀物為主,多吃粗糧、水果、蔬菜。攝入適量的營養素,避免所有的加工食品。其次要加強運動,每天6000萬步,保持肌肉和關節功能。而用餐順序也能有效地降低血糖,首先從蔬菜開始吃,幫助抑制血糖值急遽上升的蔬菜(包含菇類、海藻類)可以先行食用,再接著吃蛋白質主菜包含肉類、海鮮類、大豆類、或是乳製品等主菜囉。此時將蛋白質料理留下一半或是三分之一在吃碳水化合物等米飯、麵包、麵食、薯類等食物會讓血糖值上升,最後在吃水果。我常建議患者飯後吃水果,會緩和水果所產生的血糖急速上升作用,因為水果的糖大多屬於單醣類,吸收速度快,糖尿病人飯前吃水果,會使果糖很快被吸收,造成血糖快速增加,因此立即分泌大量胰島素,而對代謝不利。胰島素急速上升,固然使糖分很快下降,但如此很快又餓,為保護身體,等一下反而會吃更多,導致血糖更不穩定,胰島素不是只對糖分有作用,對很多代謝物質也都有作用,胰島素可促進葡萄糖進入肌肉細胞,以合成肝醣;但對脂肪組織的作用是,增加體脂肪合成,降低體脂肪分解,也就是增加身體脂肪。所以分泌太多的胰島素,對身體健康反而是不利的。吃飯要使胰島素分泌穩定,建議先喝湯再吃青菜再吃肉再吃飯最後水果。 高血糖食療 善用南瓜南瓜有一個特點,就是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鈷。鈷是人體胰島細胞合成胰島素必須的微量元素,適量攝入,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胰島素分泌的正常化,從而降低血糖。另外南瓜富含的果膠能和人體多餘的膽固醇結合,對防止膽固醇失調引起動脈硬化有幫助。所以建議糖友們想吃飯的時候把南瓜一起丟下去煮。推薦食用方法:南瓜適量,米適量,作法南瓜洗凈,切成小方塊,放入有水的鍋中,煮到六成熟的時候再把南瓜加入洗凈的米,用電鍋把米煮熟即可當主食食用。

實驗證實 秋葵裡異槲皮素可控制血糖

實驗證實 秋葵裡異槲皮素可控制血糖#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全台灣有超過150萬的糖尿病患者,而根據資料統計,有4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需進行少鹽、少糖、少油等飲食限制,而為了有效控制血糖,試圖依靠飢餓療法等極端方式,不但無法有效控糖,反而容易使血糖範圍飄移、熱量不足造成身體機能失調,坊間也盛傳許多未經證實的控糖飲食偏方,患者隨意大量嘗試之下血糖不降反升。秋葵含異槲皮素 具抗氧化性 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平常需節制攝取吸收率快的單醣類食物,如果汁、水果、奶茶等,除了熱量高外,還會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造成血糖上升。秋葵含豐富的維他命A和B群、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且秋葵含有豐富水溶性的膳食纖維,配合足量的水可以阻止腸胃吸收碳水化合物,實驗結果同時也發現,秋葵的「異槲皮素」與「血糖控制」有正相關,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血糖水平,能延緩醣分吸收,抑制脂肪形成,果膠還能保護胃壁。自製秋葵水助控糖若想自製秋葵水飲用,建議選購表面絨毛完整、顏色鮮豔且無農藥的新鮮秋葵,不過因秋葵產季僅有5個月(6月-10月),且不易存放、容易褐變,購買上建議少量購買以確保品質。而作法是將新鮮秋葵去頭去尾、切片後泡入常溫開水中一晚,早上空腹飲用。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建議可改喝秋葵水,不直接食用秋葵。

血糖與腎臟有關 糖尿病是洗腎主因!

血糖與腎臟有關 糖尿病是洗腎主因!#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什麼!罹患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變,甚至還要洗腎?」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邱智弘醫師表示,在診間遇到不少民眾都不知道,其實血糖與腎臟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根據統計目前在接受洗腎的病人中,其中竟有25-45%是因為罹患糖尿病而走上洗腎之路,可見得糖尿病是國人最常見的洗腎主因!血糖與腎臟健康 息息相關一般民眾因老化而導致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每年約為0.8 ml/min;但因糖尿病腎病變而導致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每年竟約有12 ml/min,因此與非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退化相比較,糖尿病患者提早洗腎的機率高上許多。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抽血、驗尿,來檢查腎功能與蛋白尿的程度。其中,腎絲球過濾率(eGFR)的數值可顯示出腎臟的功能,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為120 ml/min,如果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 ml/min為末期腎臟衰竭。慢性腎臟病分期飲食應採低鈉、避免蛋白質攝取過量邱智弘醫師提醒,良好的血壓及血糖控制尤其重要,一般糖尿病人血壓建議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內;血糖方面建議空腹血糖值應維持在90-130 mg/dl,糖化血色素(HbA1c)在7%,此外也要注意血脂控制。不僅可以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的進行,甚至可以恢復回正常蛋白尿;另外,飲食採用低鈉及避免大魚大肉攝取過量蛋白質。在用藥方面,避免腎毒性藥物、非類固醇抗炎藥等,皆可以有效的減緩腎功能的喪失。依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的年報中,台灣無論是洗腎的發生率或盛行率都是世界最高;而今年9月衛健保署公布的數據中,顯示台灣洗腎醫療費約為449億元,是「最燒錢疾病」第一名。糖尿病患者避免洗腎的不二法門,正是隨時把關腎臟健康,尤其是同時擁有蛋白尿和視網膜病變的病人更要注意,這樣的病人幾乎皆伴隨糖尿病腎病變,更容易加速腎臟的惡化,平常更要留意治療及預防糖尿病腎病變惡化的重要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