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你是健康的胖子?血糖這樣控制才合格

你是健康的胖子?血糖這樣控制才合格#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啊,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需要再驗嗎?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一到診間坐下,中年大叔就開口詢問:「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語畢,滿意地拍拍自己的肚子。其實所有超過45歲的成年人,都需要接受血糖檢測。若年紀未達45歲,但有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 kg/m2)且有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缺乏運動等狀況,也要抽血檢查血糖。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醫師表示,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三個。1.「空腹血糖值」,在空腹8小時後抽血,正常狀況血糖值應小於100 mg/dL,若血糖值超過126 mg/dL就算糖尿病。2.「隨機血糖值」,正常會於140 mg/dL以下,若超過200 mg/dL且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等症狀,建議進行口服糖水測試,來診斷糖尿病。3.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HbA1C),醣化血色素代表患者三個月內平均的血糖值,正常的標準是在5.7%以下,若數值超過6.5%代表罹患糖尿病。血糖超標如泡在糖水裡 全身器官都遭殃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為什麼會建議即使沒有症狀也該抽血檢查呢?鄭畬方醫師提醒,糖尿病其實很傷身體,這些問題可以是急性發作,也可能慢性侵襲、破壞身體各個器官。當血糖值超過600mg/dL,糖分、水分將隨著尿液排到體外,患者會表現出多尿、脫水、呼吸急促,嚴重甚至會昏迷、死亡,這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壓症候群」。當血糖值超標,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無論大血管或小血管都遭殃。因為,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身體就像泡在糖水裡,血管壁會慢性發炎、變得脆弱。當血管不健康,血流減少,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的氧氣、養分到各器官去,器官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諸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狀況會一一浮現。「患者可能抱怨眼前出現黑影,這是視網膜病變。」鄭畬方醫師說:「抱怨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代表神經病變。尿液變少,代表腎臟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5年、10年、20年以後帶來的問題。」若平時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經年累月下來,患者就得面對中風、心肌梗塞、失明、洗腎、截肢等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飲食控制不是吃的少就好 還要選對食物當患者抽血檢查確診糖尿病後,需要趕緊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三個方向來努力穩定血糖。糖尿病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較差,不僅容易出現高血糖,也很容易低血糖。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標是空腹血糖至少在130mg/dL以下,飯後血糖在160mg/dL到180mg/dL以下,而糖化血色素則最好於7%以下,年輕一點的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鄭畬方醫師建議,所謂飲食控制,並不是「吃的量少就是好」,而是要學會選擇食物,例如泡麵雖然只有一小碗,但是對血糖控制不利。運動方面,要考慮到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若只有散步、甩手,運動量恐怕不太夠。有些患者即使認真做運動、控制飲食,血糖值還是降不下來,這可能就與基因、體質有關,若胰臟功能退化太快,就需要輔以藥物,才能讓血糖達標。藥物選擇多幫助控糖 腸泌素也能減少中風目前已有很多種類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各自不同。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還有一種藥物與「腸泌素」有關。「腸泌素」是體內自然分泌的荷爾蒙之一,我們進食後,腸道就會分泌腸泌素,腸泌素會透過血液循環全身,影響多個器官,包括胰臟、肝臟、胃、中樞神經等處都能發生作用。腸泌素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幫助細胞利用及儲存血糖,來降低血糖值;腸泌素也會通知胃部,現在小腸有東西了!請蠕動慢一點!可延緩胃排空的速度,讓食物待在胃裡面時間久一點;腸泌素也會提醒中樞神經,食物已經抵達腸子,不要再吃囉!讓人有飽足感,減低食欲。「因為具有多重機轉,使得腸泌素能改善血糖控制,也有助於控制體重,體重若能減下來,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增加,血糖控制又能更好。透過這幾項直接與間接的機轉,幫助患者穩定血糖。研究發現腸泌素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能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會。因此針對飯後血糖較高、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體重較重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考慮使用腸泌素類藥物。腸泌素的使用方式和胰島素類似,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注射。過去的腸泌素需要一天施打兩次,後來有一天施打一次的劑型,現在有一周施打一次的劑型,便利性大為提升。(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血糖控不好血管漏水 釀黃斑部水腫

血糖控不好血管漏水 釀黃斑部水腫#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200多萬名糖尿病患中,許多患者會因為沒妥善控制血糖,造成眼睛不正常發炎及血管新生因子生成,導致血管增生,其漏出的水分、蛋白質與脂肪累積在黃斑部,形成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視野扭曲、眼前有黑影等問題。看不清路標 才發現罹糖尿病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眼科教授楊長豪醫師表示,很多糖尿病患其實不曉得自己罹患糖尿病,反而是由眼科醫師診斷出來。而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效果,與患者起始視力有關,原始視力越好,預後就越好;原始視力越差,預後也越差。51歲的陳先生駕駛計程車多年,一年半前視力出狀況看不清只好停業。陳先生形容,當初視力越來越模糊,路標、指示牌都看不清楚,手機的導航更不用說,就連客人給的名片地址也都難以閱讀,根本無法繼續上班。後來就醫發現,由於職業關係,長期飲食不規律,同時也沒有注意身體狀況,更不曉得自己罹患糖尿病,又併發黃斑部水腫,同時還有白內障問題。眼內注射療效未改善 健保放寬可轉換藥物以往透過雷射或侵入性較高的手術治療,術後受損的視力無法恢復,所以陳先生選擇健保給付的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眼內注射治療,但半年後病情仍未改善,所幸今年3月起健保放寬給付指引,原本只能選用一種眼內注射,如今陳先生能轉換成新型長效類固醇治療。長庚醫院眼科部副部長黃奕修醫師說,第二種藥物在陳先生視網膜水腫上發揮效果良好,現在視網膜已經沒有大礙,加上藥物是長效型的,趁眼中藥物濃度尚未下降時,儘速做白內障手術是最安全的,且有藥物保護,手術副作用也會因此而降低非常多。中華民國黃斑部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眼科部部長吳為吉醫師指出,並非所有患者使用抗新生血管的藥物都會有效。雖然血管新生是造成黃斑部水腫的主因,但有部分患者需要比較廣泛性的抑制,比如像長效型類固醇藥物,就不只有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還可抑制其他細胞的介質及發炎相關因子。一年一眼省7萬 醫:控糖留意共病像陳先生這樣的患者手停口就停,健保給付放寬,預估能為患者一年一眼省下約7萬元的經濟壓力,也可減少回診次數,從每月打針,拉長到每4至6個月一針。醫師聯合呼籲糖友維持良好作息,控糖也要注意共病,治療時多與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母親節這樣吃 血糖不飆高

母親節這樣吃 血糖不飆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母親節將至,子女準備豐盛大餐,外加一顆精心挑選的蛋糕來慶祝,好犒賞辛苦的媽媽,成為一年一度不可少的節目,然而,早已罹患糖尿病的媽媽,若在此時此刻似無忌憚的所有食物全都入口,血糖恐怕因此狂飆,危害健康!然而,母親節當天,媽媽為大,若要限制這些不行吃,那個不能碰,顯然會有些掃興,以下由台中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徐盛邦建議的過節撇步,讓媽媽於歡慶之時,也能兼顧血糖控制:1) 吃完蛋糕,正餐記得少吃半碗飯/坊間有些標榜無糖或低糖的蛋糕,脂肪的量上升很多,購買時要特別留意成份,如果單寫無糖就要看是不是脂肪相對高,最好是無糖、低脂肪。他強調,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蛋糕,只是一片重量110克的蛋糕,就有30到50克的醣份,等於媽媽吃一塊蛋糕,就要少吃半碗飯,如此進行醣份代換後,血糖仍可以穩定。2) 選擇無糖蛋糕較健康/很多人擔心阿斯巴甜、糖精對人體負擔。徐盛邦醫師表示,所謂「無糖」,是指無人類好吸收的糖份,如人工甘味劑。美國的建議是每人每公斤吃50毫克的阿斯巴甜以上才會有害人體,相當於一天喝20瓶健怡可樂,偶爾吃人工代糖食物,人體不太吸收,影響脂肪的狀況不明顯,且血糖也會相對穩定,年節時吃一點沒有任何關係。3) 酒可以喝,但切記要適量/酒不會造成高血糖,平時血糖穩定的糖尿病人喝點小酒並沒有大問題,所謂「小酒」指的是一天喝不要超過15克酒精,以濃度58度的高梁酒計算,約為30到40cc,啤酒則是4、5百cc。但酒精會讓低血糖風險上升,容易低血糖的患者就儘量不要飲酒。徐盛邦說,有些病人非常焦慮血糖升高,平時控制得好,偶爾聚會升高到200多,就緊張的直問會不會有傷害,他說,糖尿病長期預後心血管死亡等的風險,是看長期穩定的控制,人生9成的時間控制得很好,10%的時間偶爾小放鬆,有助心情舒緩,不必為一次血糖升高而過度緊張,但如連續數天血糖降不下來,還是應該就診檢查。

美食不忌口體重卻下降?血糖失控警訊

美食不忌口體重卻下降?血糖失控警訊#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罹患糖尿病近兩年的60歲女性,過去血糖一直控制良好,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6.5%以下,飯後血糖也不超過160 mg/dL;然而今年農曆年節期間,她面對美食不僅來者不拒,體重還明顯下降,甚至一度以為自己疾病控制良好而沾沾自喜。未料年後回診檢查,飯後血糖竟高達500mg/dL,並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糖尿病典型症狀,才驚覺自己誤會大了!所幸在醫師的評估下,暫時改採胰島素積極治療,幫助她血糖回穩。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 血糖控制難上加難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舒儀表示,體重管理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課題,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形成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難。患者在高血糖初期往往不會感到身體不適,也不會想積極控制血糖,像上述個案自覺飲食正常,也未察覺自身血糖變化,反而很開心體重減輕,在醫師追問下才發現她飲食過量,攝取過多油脂與糖份,回診當天還吃了蛋糕、餅乾等高糖精緻食物,無形之中增加糖尿病併發症風險。逾5成患者糖化血色素未達標 飯前飯後都要測血糖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在2018年糖尿病品管報告顯示,台灣有高達56.9%患者未達糖化血色素<7%的控制目標。王舒儀主任指出,血糖監測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血糖變化,進而認識造成血糖波動的因素,也能提供醫師做為調整治療的依據。而糖化血色素代表患者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值,只能知道平均血糖有沒有達標,無法得知期間內血糖變化的情形,因此,平時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監測仍有其必要性。藥物可協助控血糖 治療方法多元王舒儀主任進一步說明,飯前血糖目標值為80-130 mg/dL,而飯後血糖目標值則是80-160 mg/dL,同一餐飯後與飯前血糖的差距不應超過60 mg/dL。此外,臨床也常遇到患者飯前血糖值正常,但糖化血色素卻未達標準,這時醫師就會懷疑是飯後血糖控制不佳。目前許多藥物都可以協助改善飯後血糖,若服用口服藥仍不見改善,建議改用針劑治療,現階段也有複方控糖筆作為治療選擇,可以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增加用藥的便利性,也不用擔心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醫籲積極控血糖 用藥前諮詢醫師王舒儀主任提醒,許多患者常輕忽高血糖的危害,認為後續控制下來就好,但高血糖對身體的傷害會隨時間持續累積,建議患者應更積極地控糖,配合良好飲食與運動習慣,讓治療加分。此外,坊間很多減重法不適用於糖尿病患者,因為每位患者的藥物處方不同,有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建議患者在進行特殊減重法前,應先諮詢主治醫師,控糖才能更安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擅自停藥 染疫死亡率增8倍

糖尿病擅自停藥 染疫死亡率增8倍#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基隆市一名王媽媽長期在彰化治療糖尿病,因擔憂舟車往返,增加感染武漢肺炎的風險,眼看醫師開立的藥物即將用盡,差點面臨斷藥危機。所幸在女兒陪同下到醫院抽血及看診,醫師也開立連續處方箋讓王媽媽方便取藥,兼顧防疫與控糖的目標。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增溫,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高風險族群提出防疫警告,包含年長者或有氣喘、糖尿病、心臟病等患者。來自中國的數據也顯示,糖尿病患者若罹患武漢肺炎,死亡率為一般患者的八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提出呼籲,面對武漢肺炎,糖尿病患者更要持之以恆遵從醫囑用藥,才能減少疾病感染的死亡風險。 長期恐衍生腎臟、視網膜病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武漢肺炎,相較於沒有病史者,死亡率高達8.11倍,其中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血糖控制。2003年SARS疫情,糖尿病患者也被發現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而患者的血糖高低,普遍被認為是預測疾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子。研究發現135名因SARS死亡的患者中,有高達21.5%的患者具有糖尿病病史;另外,文獻也發現因SARS死亡的患者其空腹血糖值(FPG)在治療期間比存活者持續性偏高。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診間觀察到有些患者因為恐懼疫情,即使面臨藥物用盡也不願意回診拿藥,但其實血糖控制不佳,感染病毒後可能增加死亡的風險,糖尿病患者自行停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不僅對於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較差,長期可能衍生心血管問題、腎臟、視網膜、神經病變等併發症。 控制血糖 才有抵抗力對抗病毒黃建寧理事長表示,政府配合疫情擴大遠距診療的範疇,將有就醫需求的居家檢疫隔離民眾一併納入,若糖尿病患者於居家檢疫或隔離期間有回診需求,可透過衛生局轉介給指定的通訊診療機構。因此,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囑,尤其是胰島素用藥患者,不要覺得藥沒了、撐幾天就好,因為一旦自行停藥會造成血糖攀升,反而讓自己曝露在較高的死亡風險中。

膳食纖維吃越多越好?到底多少才夠?

膳食纖維吃越多越好?到底多少才夠?#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營養師我有便秘困擾』、『我血脂肪高』、『血糖控制不穩定』,這些常常是民眾拋給營養師的問題,往往營養師提供的諸多建議裡,總是會看到一行「多補充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但膳食纖維到底有多神奇?何謂膳食纖維?英文稱之「dietary fiber」,是存在於植物細胞壁及細胞內,成分也屬於碳水化合物的類別,但由於結構得差異無法被人體內的消化酵素所分解也無法產生熱量。可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對於身體影響的功效並不同。膳食纖維對身體健康的助益1.血糖:特別是水溶性纖維,有助於延緩血糖上升速度。若是針對糖友來說餐點中搭配此纖維,當餐整體的血糖將有助於控制上升幅度。2.血脂肪:膳食纖維有助於調節體內的血脂肪,像是含有高量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木耳。可以把它想像成把髒髒的血脂肪趕出身體外!3.排便:非水溶性的膳食纖維,有助於增加腸道的蠕動以及糞便的體積,如此一來不僅改善便秘困擾,對於腸壁細胞接觸髒東西的時間也會縮短,長期來講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罹患風險。4.體重控制:有效控制體重最需要的就是飽足感,然而膳食纖維剛好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延緩胃排空讓你不會容易感到飢餓!膳食纖維如何透過食物補充?簡鈺樺營養師表示,民眾一般普遍都會知道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獲得纖維,這樣的概念是沒錯。但其實有一種食物類別的膳食纖維含量更是多於蔬果,也就是「全榖雜糧類」,但須要是沒有過度加工的糙米、地瓜或是燕麥等等,若是白飯、白麵條或是白饅頭就不算囉!可以從下圖看到常見幾樣的未精緻澱粉每一百公克膳食纖維的含量(資料取自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膳食纖維補充越多越好?每日膳食纖維建議量大約25~35公克,並非越多越好!簡鈺樺營養師提醒,若攝取超量的纖維可能造成反效果,比如體內部分礦物質鈣、和鐵吸收率會降低;甚至部分民眾會有腸道不適應的症狀出現。一般人只要正確吃均衡的原型食物,不太需要額外買纖維粉就可以獲得纖維又不超量囉!(文章授權提供/簡鈺樺營養師)

血糖失控?降血壓藥可能引發高血糖?

血糖失控?降血壓藥可能引發高血糖?#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醫生,我沒有抽菸喝酒習慣,還固定運動,最近發現血糖怎麼突然變高?」、「我一直按時吃治療糖尿病的藥,也改吃低脂和高纖的食物,但為什麼血糖就是一直降不下來?」不穩定的血糖值,常造成許多民眾緊張,懷疑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或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加重。導致高血糖原因 大部分與生活型態有關其實導致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與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聯,也可能因感染、壓力或發炎等疾病狀態而導致血糖過高,此外,有些藥物 (例如:類固醇、抗精神病藥物等)已為人所知也可能引起高血糖。然而,罹患慢性病的民眾,容易忽略相關疾病的治療藥物,或許也可能與高血糖有關聯。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常見的慢性病—高血壓,提醒民眾注意部分降血壓藥物可能與高血糖有關聯,但遵循醫囑用藥治療高血壓是很重要的,若能了解藥物的潛在風險,在控制血壓時,也同時留意血糖值的變動,才能遠離高血糖和糖尿病造成的危害。血糖過高與胰島素有關係嗎?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主要藉由胰島素的作用,讓血液中的葡萄糖充份被身體組織利用。因此,當我們體內胰島素長期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時,攝取的醣類經吸收轉變成葡萄糖後便無法被有效利用,導致高血糖,出現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等症狀,以及增加小血管與大血管併發症的風險;一旦空腹血糖值長期偏高大於100 mg/dL,就算未達診斷為糖尿病的標準,仍需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體重和適當運動,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而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生活型態的調整、遵循醫囑規律用藥,以維持血糖的穩定。可能引發高血糖的2大降血壓藥物高血壓是國人常見慢性病,很多民眾知道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卻鮮少有人留意到部分降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減少胰島素分泌或阻抗胰島素作用,而增加血糖過高風險,若未能及早發現初期症狀,使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現象,便可能誘發糖尿病,或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據文獻指出,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相較於其他種類的降血壓藥物,較易出現高血糖的不良反應,尤其是空腹血糖值過高或肥胖的病人,更是有較高的風險會導致糖尿病發生。1.利尿劑:高血壓或水腫的病人常使用利尿劑來治療,thiazide類利尿劑(例如:hydrochlorothiazide等)或似thiazide類利尿劑(例如:indapamide、metolazone等),由於會影響內分泌和代謝,以及藉由減少胰島素分泌或增加胰島素阻抗性等可能的機轉,導致高血糖或出現糖尿病症狀及增加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2.乙型阻斷劑:治療心律不整、狹心症或高血壓的乙型阻斷劑(例如:metoprolol、propranolol及atenolol等),可能會影響血糖的變化。對於使用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如有同時使用乙型阻斷劑時,可能會遮蔽低血糖症狀(例如:心悸、手抖等),導致發生嚴重低血糖的不良反應風險增加;此外,乙型阻斷劑也可能影響胰島素自ß細胞的釋放,或減少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或因高血糖而增加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對於糖尿病患者及空腹血糖值過高或併有肥胖症、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的代謝症候群病人,應謹慎使用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平日用藥除了要留意原有的疾病控制外,也要定期監控血糖,以減少併發症或血糖過高的風險。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民眾,為避免高血糖的危害,除了改善飲食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之外,也要留意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有導致高血糖的可能性,如服用可能引起高血糖的藥物,用藥期間要特別留意血糖的變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平日除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與監測血糖外,就醫時亦應告知醫療人員併用之藥品,若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立即回診就醫,必要時依據醫囑調整治療藥物。除了留意常見引起高血糖的原因及可能的藥物,平日生活保持愉悅心情、規律作息及正確飲食習慣,不讓血糖跟著生活波動而起伏,方能讓我們與失控的血糖說拜拜。

血糖居高不下險失明 視線模糊為警訊

血糖居高不下險失明 視線模糊為警訊#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年50歲的阿強(化名)因工作應酬多,菸酒也不離手,後來經確診為糖尿病,在罹患糖尿病半年後,阿強開始感到眼前一片模糊,經檢查後發現其糖化血色素(HbA1c)已飆升至9%。收治該案例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特約院所崇祐聯合診所院長葉政南醫師立刻幫阿強安排眼底鏡檢查,這才發現他的眼睛已出現嚴重眼底視網膜病變,若再晚一步發現,恐造成眼睛失明,影響日常生活。葉醫師表示,阿強的糖化血色素總在8%左右徘徊,但一般會建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正常值7%以下,引發相關併發症的機率較低。血糖居高不下小血管首當其衝 視線模糊恐為警訊葉政南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需長期控制、追蹤的慢性疾病,若血糖值居高不下,全身大小血管都會受到傷害,而首當其衝的即為小血管;人體中眼睛的眼底視網膜及腎臟都佈滿數不清的小血管,這些小血管一旦受損,眼睛與腎臟也將隨之產生病變。葉醫師分享,有時候看到糖友不願配合用藥來控制血糖,也不在意飲食、運動,後來因血糖過高,先後產生眼底病變、腎臟病等併發症,著實令人惋惜。葉醫師分析,眼底視網膜病變初期可能會出現視線模糊,但部分糖友會誤以為是老花或近視加深而輕忽,然而,隨著血糖波動幅度過大或居高不下,不僅水晶體會增厚,症狀也會加劇。 此外,亦可能出現輕微血管瘤,但症狀多半不明顯;到了中、後期,眼底視網膜的出血點逐漸增多,並滲出組織液,眼底也會增生出許多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容易堵塞、破裂,導致出血風險大增,隨著症狀加劇,也會引起黃斑部水腫、視網膜剝離、水晶體出血等問題,視力模糊症狀也會更加重,看東西會出現陰影,視野邊緣更為明顯,日常生活很容易受到影響。積極控糖減緩76%眼底病變風險 重拾彩色人生葉醫師提到,部分糖友對胰島素仍有錯誤迷思,誤認為胰島素需要施打一輩子。為此,葉政南醫師於診所內成立病友會,定期舉辦糖友分享會,鼓勵糖友主動分享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的經驗,希望能透過同儕的力量幫助更多糖友破除迷思,接受注射胰島素讓血糖趨於穩定。血糖值控制的越好,眼底病變出現機率越低,惡化程度也會減緩。據統計,糖化血色素若控制在6%以下有機會逆轉糖尿病眼底病變。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高血糖患者適度注射胰島素,同時配合調整飲食習慣、規律運動,將可有效控制血糖。葉醫師提醒,糖友若能積極控制血糖,且定期接受眼底鏡檢查,可減緩76%出現眼底病變的風險。葉醫師說,糖友應積極控制血糖,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每年定期做眼底鏡檢查,千萬別讓「靈魂之窗」受到高血糖的摧殘。此外,糖友也需留意心血管疾病風險,若高血糖傷害蔓延至大血管,心臟、心血管與四肢動脈,則恐陸續產生病變。葉政南醫師呼籲,想要有效控制血糖,用藥、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血糖控制穩定,眼底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才可降到最低,積極控糖才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