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型微胖的老太太吃力的來看診,身旁陪同的女兒焦急表示,媽媽有糖尿病很久了,一開始是吃藥,後來發現腎臟不好,就改用打針,胰島素打了好幾年。她遞過來一疊醫院的抽血紀錄,接著說「這幾年血糖不太穩定,胰島素也越打越多,但血糖還是沒有明顯改善,新陳代謝科醫師檢查後說,應該是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和打法,也吃了增強胰島素反應的藥物,效果還是不理想,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無法穩定血糖的疾病,不管是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受損、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產生無法調降血糖的問題。一般來說,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各有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患者會出現劑量越用越多的情形,這是因為身體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越來越差,或是慢慢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胰島素是運載血糖進入細胞的工具,缺了胰島素血糖就無法進入細胞中,細胞會缺乏能量,而且會血糖升高的情形。隨著糖尿病的時間進展,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會慢慢減弱,靈敏度變差了,就須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原來的工作,這時候就稱為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必須增加藥物的劑量了。增加的胰島素,會更提高身體脂肪的儲存效率,也就是變更胖,變胖後又會使胰島素阻抗增加,所以只好又增加胰島素的劑量,之後又變更胖,胰島素阻抗又更強,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而胰島素阻抗通常多屬於「脾癉」的階段。「脾癉」最早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中醫調理 胰島素劑量減半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加上不斷增加施打劑量的胰島素,又會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這又會加重「痰」、「瘀」阻滯,郁熱就會更加嚴重。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為核心病機,以消導之劑清郁化熱,配合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一段時間之後,她再次帶著媽媽來看診,高興地說「蔡醫師,媽媽的胰島素劑量已經減少了快一半了,血糖也很穩定,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誤信釋迦降血糖 糖尿病患血糖狂飆

誤信釋迦降血糖 糖尿病患血糖狂飆#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坊間流傳吃釋迦可以降低血糖,營養師提醒,釋迦營養價值高,但含糖量也高,若一次性攝入過多,仍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宜攝取適當的總糖量。含有豐富的鉀、鎂及維生素C 糖分也不容小覷近日多名糖尿病患者至衛福部南投醫院返診追蹤時,發現原本控制得當的血糖增加許多,在營養師詢問下,發現正逢釋迦產季,這幾位糖友不約而同地都吃掉一整顆釋迦,詢問下才得知道他們誤信吃釋迦能降血糖,甚至能治療糖尿病的傳言。南投醫院營養師毛柔壹表示,12月為釋迦的產季,是目前當季的水果之一,其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鉀、鎂及維生素C。釋迦口感綿密,香甜可口,因此糖分也不容小覷,所以慢性病患者要小心適量地攝取。台灣的農業技術先進,經由技術改良後的釋迦個個都碩大飽滿還帶有特殊的香氣,好吃得讓人停不下來,毛柔壹指出,每100公克去皮去籽釋迦就有104大卡的熱量,是一種熱量及營養密度較高的水果,目前市售的釋迦約一顆一斤重,若一次食用一顆即超過建議分量,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分數,除了分次食用外,多人一起分食也是一種方法。此外,為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建議攝取頻率也不宜過多,一周一、二次為限,並與其他水果輪替食用。若是腎功能不佳及限鉀的患者最好與營養師討論後再攝取,避免攝食過量的鉀離子。攝取過量 餐後至少做30分鐘以上運動毛柔壹建議,若不小心吃過量,餐後進行至少30分鐘以上的運動,消耗多攝取的熱量及糖分。也提醒糖尿病患者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遵從醫囑,別誤信偏方控糖,以維持血糖穩定。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如腎臟病、心臟病比較為大家熟知,口腔疾病雖然困擾很多患者,卻常常被忽略。糖尿病患常見的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齲齒、口乾、口角炎,甚至口腔黏膜有黴菌感染或出現扁平苔癬。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血糖控制不良者罹口腔疾病風險及牙周齒槽骨破壞的狀況可能更為嚴重。三餐飯後睡前用牙刷、牙線清潔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指出,糖尿病患常得到口腔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口腔環境更容易使細菌滋生,此外,免疫力較差及局部發炎,都有可能增加齲齒及牙周病發生的機會。陳思綺建議,除了控制好血糖外,糖尿患者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及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日至少兩次於餐後或睡前使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等工具進行牙齒清潔。刷牙時流血、有搖動感應就醫 預防缺牙危機如刷牙時流血、口臭、牙齦萎縮、牙齒有搖動感或食用冷熱食物牙齒感覺痠痛,必須儘快到牙科診斷及治療,避免延誤造成牙齒搖動、鬆脫或需要拔除而造成缺牙,影響後續的生活品質。

聰明分辨飲食陷阱 讓隱形糖無所遁形

聰明分辨飲食陷阱 讓隱形糖無所遁形#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隱形糖」陷阱真的無所不在!一名糖尿病友發現,吃兩家不同的牛肉麵,血糖增加的狀況卻不相同,追根究底才發現,原來是某一家廚師添加了黑糖熬煮湯頭。醫師提醒,糖尿病友一定要做好血糖配對測試,才能找出讓自己血糖飆升的關鍵因素,遠離併發症威脅。標榜無添加糖 殊不知道食物本身就含糖  阿珍雖然罹患了糖尿病,但很努力地在控制病情;定時監控血糖的她有一次發現,為什麼同樣吃牛肉麵,A家的不太會影響飯後血糖,但是B家的就會,而且如果喝湯的話,血糖增加得更為明顯。這狀況讓阿珍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去詢問B家廚師才知道,原來師傅會添加黑糖熬煮湯頭,阿珍這才找出造成自己飯後血糖飆高的原因。「其實食物中藏有隱形糖的問題還蠻常見的!」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說,現代人對於糖已經比較敏感,除了會減少高糖份食物攝取,對於澱粉會提升血糖也很有概念;但是這樣做並不能完全阻擋糖分的吸收,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食物中有太多隱形糖的陷阱。「許多民眾看到標榜無添加糖,就認定是無糖,卻不知道食物本身就含有糖分。」馬文雅醫師指出,特別是奶類本身就含有乳糖會影響血糖值;甚至也有人認為拿鐵沒有含糖,事實上,其中添加的牛奶就是糖分的來源。這些隱形糖份如果沒有注意而攝取過多,就會不知不覺地造成血糖增加,影響健康。  注意血糖波動性 飯前、飯後血糖都要測「我們現在比較在乎血糖的波動性,因為這樣才能避免糖毒性傷害我們的器官組織。」馬文雅醫師解釋,糖毒性會加速胰島細胞的破壞,造成胰島素分泌功能加速喪失;如果能讓血糖盡量維持在安全範圍內,就能保護胰島細胞,延緩器官組織的破壞,可以維持正常老化速度減少併發症的產生。馬文雅醫師指出,要知道自己血糖是否受到飲食影響,糖友們一定要進行配對檢測,建議飯前血糖控制在90-130mg/dL;而飯後血糖則應小於160mg/dL,最高不超過180mg/dL,透過測量飯前飯後血糖的變化,從中找出蛛絲馬跡。「像是阿珍就是透過這個方法發現,原來是喝湯時血糖會升高,才找出隱藏在湯裡面的糖分。」而且透過配對血糖檢測,可以找出專屬自己的降糖方式。馬文雅醫師認為,每個人代謝狀況不同,透過這個方式,可以找出自己日常飲食的隱形糖陷阱,也可以了解身體對於那些食物的代謝能力不足;最後再搭配藥物使用,自然能更有效率的控制糖尿病。糖友飲食少澱粉多吃菜 飯後散步有助降血糖馬文雅醫師建議,糖友們飲食上分量一定要夠,特別蔬菜類像是彩椒、青花菜、菇類這些會產生飽足感的食物可以多吃;至於澱粉類比例就要降到最低,例如米飯只有半碗,麵類或是其他精緻澱粉分量甚至要更低;盡量減少攝取烹煮得比較軟爛的菜餚,進食順序也要將澱粉類擺到最後;另外飯後去散步也有助於血糖降低,減少血管內皮細胞的傷害。由於糖尿病的治療藥物種類越來越多,從口服藥物到注射胰島素,現在更有複方藥物可以使用。馬文雅醫師認為,這對糖尿病控制都越來越有幫助,像是胰島素搭配腸泌素的長效型針劑,一天施打一次可兼顧飯前及飯後血糖的控制,提升用藥方便性,讓病友們更願意遵從醫師的指示使用藥物。「糖尿病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複方藥物可以多管齊下,可以更有效率協助病友控制糖尿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高血糖視力剩0.1 長效類固醇救視力

高血糖視力剩0.1 長效類固醇救視力#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近六十的小吃店老闆娘,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雙眼黃斑部水腫,單眼視力僅剩0.1,由於小吃店的工作經常需要切菜,黃斑部水腫引起的視力模糊也讓她時常切到手。起初她施打5次新生血管因子抑制劑,但其中一眼的水腫狀況毫無改善,所幸今年健保通過給付,得以申請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轉換使用,施打一次後,兩眼的水腫明顯改善,視力也進步到0.4,目前又能恢復正常工作。血糖失控恐失明 黃斑部水腫應優先治療高血糖與隨之而來的糖尿病,是民眾最熟悉的慢性病之一,高雄榮總眼科部醫師陳世洲指出,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共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每年又以新增2萬5000例的速度增加,算是台灣的國民病之一,此外,因血糖控制不佳,恐導致從頭到腳不同的併發症,像是神經病變、中風、心血管疾病、腎病變等,但最常被患者忽略的共病是糖尿病造成的眼睛視網膜病變,其中對視力造成最大影響的是黃斑部水腫。許多糖尿病患者因沒妥善控制血糖,造成眼睛不正常發炎及血管新生因子生成,導致血管增生,其滲漏的水分累積在黃斑部,形成黃斑部水腫,進而導致視力模糊、視野扭曲等問題,若遲遲未就醫治療恐產生失明危機。此外,多數的糖尿病患者皆可能同時患有黃斑部水腫與白內障等共病,建議應以治療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為優先,待黃斑部水腫改善後再進一步做白內障手術。健保給付 新型藥物助擺脫黃斑水腫之苦陳世洲醫師指出,目前針對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有兩種眼內注射方式,透過施打新生血管因子抑制劑,阻止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增生,減少微血管的滲漏,但無法抑制其他發炎因子,且部分的患者未能明顯改善水腫狀況,今年健保已通過給付,患者可依據病況申請轉換使用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其能抑制新生血管因子外,更能阻斷眼內發炎因子,且注射一次可提供3至6個月的治療效果,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療順從性。縱使部分患者對類固醇治療仍有既定的高副作用印象,陳世洲醫師呼籲,配合醫師治療計劃,妥善使用藥物,類固醇會改善疾病,此外,糖尿病患者平時應妥善控制血糖,定期回診,每周應自我檢測視力狀況,一旦有出現視力模糊、扭曲等狀況,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才不會錯過治療黃金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打胰島素控血糖會失明?醫闢謠:謬誤

打胰島素控血糖會失明?醫闢謠:謬誤#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診後回到家,王先生告訴老婆:「醫師叫我要開始學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王太太驚呼:「什麼!聽說打胰島素打到後來會去洗腎、截肢耶!」「不是這樣啦!」王先生回答:「衛教師說,要趁現在把血糖控制好,之後才不會搞到腎臟壞掉、或糖尿病足。」「真的嗎?」王太太依舊遲疑著。聽到施打胰島素針劑,總讓患者與家屬有諸多遲疑,究竟胰島素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它?請控糖專家來解說。奇美醫院內分泌科田凱仁醫師表示,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分泌,人體不可或缺荷爾蒙,其功能是幫助葡萄糖進入體內細胞。在我們進食、消化之後,葡萄糖會由腸道吸收進到血液中,也就是所謂的「血糖」。胰島素能促使身體細胞吸收血糖,使血糖濃度下降,並讓葡萄糖成為肌肉、腦部等各個器官的燃料。「假使身體的胰島素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差,血糖就會居高不下,」田凱仁醫師提醒,「超標的血糖,等於讓器官泡在糖水之中,會持續造成各種器官的損傷。」不能靠感覺 血糖超標不能拖!究竟血糖多少叫做超標呢?田凱仁醫師解釋,目前常用的幾個診斷標準,包括空腹血糖值超過126 mg/dL,口服葡萄糖測試兩小時後的血糖值大於200 mg/dL,或抽血檢查醣化血色素(HbA1C)數值超過6.5%,都叫做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能表現出「三多一少」的症狀,變得吃多、喝多、尿多,體重反而下降。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症狀,有些人在被驗到血糖過高時,還會質疑的說,「我都沒有不舒服,為何要吃藥?」田凱仁醫師指出,若檢測到血糖值超標,醫師會請患者調整飲食內容,並增加運動。假使血糖仍舊很高,就得使用藥物降下血糖。會建議患者服藥,通常不是為了治療症狀。因為糖尿病相關症狀,往往要在血糖值很高,甚至高到3、400 mg/dL時才會出現。糖尿病初期,血糖通常沒那麼高,需要靠檢驗才曉得。然而,即使沒有症狀,超標的血糖已經在持續侵蝕破壞我們的身體。高血糖可能造成血管損傷,連帶使各個器官受損,像是視網膜病變、視力愈來愈差、腎功能下降、或神經病變、手腳麻木等。血糖超標千萬不能靠症狀來感覺,為了避免慢性併發症,一定要趕快治療。盡早治療糖尿病 有機會完全擺脫藥物 田凱仁醫師說,在糖尿病的治療中,胰島素一直是個很重要的藥物。第一型糖尿病起因於本身胰臟難以分泌足量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初期可能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夠敏感,但病情加重後,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也愈來愈差。胰島素是身體調控血糖的必要荷爾蒙,當胰臟無法自行分泌出足量的胰島素,就需要仰賴針劑補充,才能避免血糖居高不下。「傳統觀念常認為,糖尿病要非常嚴重,才需要使用胰島素。」田凱仁醫師解釋:「其實不然,我們認為胰島素是很好的治療工具,不要延誤打針的治療,反而能讓胰臟獲得最好的保護。」胰島素是人體本來就需要的荷爾蒙,補充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失明、截肢;反而是不將血糖控制好,才會導致洗腎、失明、截肢。田凱仁醫師提到,現在高血糖的患者年齡下修,許多患者可能年紀輕輕才30出頭,就因為生活壓力大、生活步調緊湊、工作需要輪班等諸多原因而讓血糖失控超標,公司體檢時抽血一驗血糖值甚至高達400 mg/dL到500 mg/dL。面對這些患者,除了飲食、運動、口服藥之外,針劑的介入也很重要。目前有很多研究報告認為,如果盡早用胰島素介入,胰臟有機會修復。「之前遇到一位年輕患者,血糖值高達5、600 mg/dL,還曾經住到加護病房。他能接受這樣的治療觀念,所以使用口服藥,並加上一天一針長效型的胰島素。」田凱仁醫師回憶,「經過幾個月後,我們停掉胰島素,甚至後來連口服藥也停掉了,他就靠著調整生活、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維持得不錯。從前糖化血色素很高,現在都能在正常範圍內。」面對糖尿病,一定要盡早介入治療,胰臟才有機會復原,對血糖控制非常有利。田凱仁醫師說,部分患者恢復得不錯,甚至有機會完全擺脫藥物呢!使用胰島素的障礙臨床上建議患者使用針劑胰島素時,常會遇到幾個障礙,一個是「聽說」用胰島素不好,另一個則是不太會操作。患者經常聽信謠言,誤以為施打胰島素對身體有害,可能導致洗腎,然而這些副作用其實是「沒有好好控制血糖的結果」,並不是「藥物造成的結果」。田凱仁醫師一再強調,放任血糖過高,就是讓身體泡在糖水裡,全身器官都會愈來愈不健康,產生帶來愈多的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大家不要再錯置這些因果關係了!唯有早一點介入,好好控制血糖,才是避免洗腎、失明的最佳策略。另外,因為大家對打針較不熟悉,聽到要打針就很怕麻煩,覺得吃藥比較簡單。為了幫助患者克服障礙,多數醫院都有衛教師,能好好教導病友們如何抽藥、打藥。目前也有很多病友團體,只要與有經驗的糖友們聊聊控糖的歷程,便能更有信心、更正向的面對糖尿病。(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糖尿病患嗜吃燒烤 不加醬血糖也會飆

糖尿病患嗜吃燒烤 不加醬血糖也會飆#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許久不見的糖尿病患者來看診,他這幾年都有吃西藥控制,只是從去年底開始,血糖越來越不穩定,他拿出最近的血糖紀錄表來,早上起床的空腹血糖大約在140到180之間,餐後2小時的血糖則是起伏很大,有時170有時350,看起來就是很不穩定。「蔡醫師!我的西藥都有照時間吃,最近血糖不好,新陳代謝科醫師有調藥也有加藥,但還是不穩定,糖尿病衛教師認為是我的飲食有問題,但是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那…你都吃哪些東西呢?」「主食都特別注意不要選高升糖的,青菜也有吃,不過我比較喜吃肉,烤肉、燒烤、牛排,但是我都有特別選擇吃原味、不加醬的肉。」「應該是這個問題,烤肉、燒烤類的食物,即使是不加醬,對血糖也不好,它的糖化終產物特別高。」「什麼是糖化終產物呢?為什麼對糖尿病不好呢?」糖化終產物讓身體機能老化 也是慢性病兇手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簡稱為AGEs,是糖與蛋白質相互聚合,經過多種反應後產生,它也會改變及影響蛋白質的正常功能,降低蛋白質被代謝的機會。不但會造成身體機能的老化,還會引起心血管及代謝病變,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是慢性疾病的致命兇手!當食物被加熱,食物中的蛋白質或脂肪可能就會與糖相結合,產生AGEs。隨著烹調時間越久,更容易大幅增加AGEs的產生,尤其是以烤、煎、炸的烹調方式,產生糖化終產物的含量最高。根據研究顯示,糖化終產物和糖尿病有很大的關係,它會造成血管發炎、降低胰島素的活性、降低胰島素的功能、也會使胰島素抗性大幅增高,另外他也會造成肥胖、高血脂,這樣當然就會出現血糖控制越來越差,或是吃藥沒反應的情形。中醫方面,糖化終產物屬於飲食中膏粱厚味的結果,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就提到「膏粱厚味」這個名詞,會導致體內積熱,五臟真陰被內熱灼傷,尤其與肺、脾、腎三臟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在《韓非子》中提到「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的說法更是直接。在中醫古籍《素問.奇病論》提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脾癉的「癉」字,是「熱」的意思,所以脾癉是指脾熱之病,就是吃太多膏粱厚味、甘味肥美,導致內熱中滿脾熱,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症,而這熱內熱,亦可使消渴症惡化。烹調方式錯誤 單靠吃藥難治療糖尿病針對這個內熱,中醫治療的大方向會利用滋陰清熱、生津止渴,加上補氣健脾、滋陰固腎來恢復胰臟的功能;針對糖化終產物,可以利用消濁化痰、健脾理氣的藥材來去除它對身體的影響,另外也會加上降低胰島素抗性的專用中藥材,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調理,可以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並增加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力,血糖問題就可以慢慢改善。飲食對於糖尿病是很重要的,危險的食物、錯誤的烹調方式,都會造成血糖波動增加,也會惡化病情,如果沒有好好調整飲食,單靠吃藥也是很難治療糖尿病的。(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你是健康的胖子?血糖這樣控制才合格

你是健康的胖子?血糖這樣控制才合格#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啊,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需要再驗嗎?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一到診間坐下,中年大叔就開口詢問:「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語畢,滿意地拍拍自己的肚子。其實所有超過45歲的成年人,都需要接受血糖檢測。若年紀未達45歲,但有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 kg/m2)且有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缺乏運動等狀況,也要抽血檢查血糖。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醫師表示,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三個。1.「空腹血糖值」,在空腹8小時後抽血,正常狀況血糖值應小於100 mg/dL,若血糖值超過126 mg/dL就算糖尿病。2.「隨機血糖值」,正常會於140 mg/dL以下,若超過200 mg/dL且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等症狀,建議進行口服糖水測試,來診斷糖尿病。3.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HbA1C),醣化血色素代表患者三個月內平均的血糖值,正常的標準是在5.7%以下,若數值超過6.5%代表罹患糖尿病。血糖超標如泡在糖水裡 全身器官都遭殃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為什麼會建議即使沒有症狀也該抽血檢查呢?鄭畬方醫師提醒,糖尿病其實很傷身體,這些問題可以是急性發作,也可能慢性侵襲、破壞身體各個器官。當血糖值超過600mg/dL,糖分、水分將隨著尿液排到體外,患者會表現出多尿、脫水、呼吸急促,嚴重甚至會昏迷、死亡,這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壓症候群」。當血糖值超標,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無論大血管或小血管都遭殃。因為,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身體就像泡在糖水裡,血管壁會慢性發炎、變得脆弱。當血管不健康,血流減少,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的氧氣、養分到各器官去,器官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諸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狀況會一一浮現。「患者可能抱怨眼前出現黑影,這是視網膜病變。」鄭畬方醫師說:「抱怨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代表神經病變。尿液變少,代表腎臟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5年、10年、20年以後帶來的問題。」若平時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經年累月下來,患者就得面對中風、心肌梗塞、失明、洗腎、截肢等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飲食控制不是吃的少就好 還要選對食物當患者抽血檢查確診糖尿病後,需要趕緊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三個方向來努力穩定血糖。糖尿病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較差,不僅容易出現高血糖,也很容易低血糖。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標是空腹血糖至少在130mg/dL以下,飯後血糖在160mg/dL到180mg/dL以下,而糖化血色素則最好於7%以下,年輕一點的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鄭畬方醫師建議,所謂飲食控制,並不是「吃的量少就是好」,而是要學會選擇食物,例如泡麵雖然只有一小碗,但是對血糖控制不利。運動方面,要考慮到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若只有散步、甩手,運動量恐怕不太夠。有些患者即使認真做運動、控制飲食,血糖值還是降不下來,這可能就與基因、體質有關,若胰臟功能退化太快,就需要輔以藥物,才能讓血糖達標。藥物選擇多幫助控糖 腸泌素也能減少中風目前已有很多種類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各自不同。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還有一種藥物與「腸泌素」有關。「腸泌素」是體內自然分泌的荷爾蒙之一,我們進食後,腸道就會分泌腸泌素,腸泌素會透過血液循環全身,影響多個器官,包括胰臟、肝臟、胃、中樞神經等處都能發生作用。腸泌素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幫助細胞利用及儲存血糖,來降低血糖值;腸泌素也會通知胃部,現在小腸有東西了!請蠕動慢一點!可延緩胃排空的速度,讓食物待在胃裡面時間久一點;腸泌素也會提醒中樞神經,食物已經抵達腸子,不要再吃囉!讓人有飽足感,減低食欲。「因為具有多重機轉,使得腸泌素能改善血糖控制,也有助於控制體重,體重若能減下來,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增加,血糖控制又能更好。透過這幾項直接與間接的機轉,幫助患者穩定血糖。研究發現腸泌素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能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會。因此針對飯後血糖較高、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體重較重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考慮使用腸泌素類藥物。腸泌素的使用方式和胰島素類似,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注射。過去的腸泌素需要一天施打兩次,後來有一天施打一次的劑型,現在有一周施打一次的劑型,便利性大為提升。(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