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型微胖的老太太吃力的來看診,身旁陪同的女兒焦急表示,媽媽有糖尿病很久了,一開始是吃藥,後來發現腎臟不好,就改用打針,胰島素打了好幾年。她遞過來一疊醫院的抽血紀錄,接著說「這幾年血糖不太穩定,胰島素也越打越多,但血糖還是沒有明顯改善,新陳代謝科醫師檢查後說,應該是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和打法,也吃了增強胰島素反應的藥物,效果還是不理想,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無法穩定血糖的疾病,不管是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受損、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產生無法調降血糖的問題。一般來說,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各有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患者會出現劑量越用越多的情形,這是因為身體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越來越差,或是慢慢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胰島素是運載血糖進入細胞的工具,缺了胰島素血糖就無法進入細胞中,細胞會缺乏能量,而且會血糖升高的情形。隨著糖尿病的時間進展,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會慢慢減弱,靈敏度變差了,就須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原來的工作,這時候就稱為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必須增加藥物的劑量了。增加的胰島素,會更提高身體脂肪的儲存效率,也就是變更胖,變胖後又會使胰島素阻抗增加,所以只好又增加胰島素的劑量,之後又變更胖,胰島素阻抗又更強,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而胰島素阻抗通常多屬於「脾癉」的階段。「脾癉」最早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中醫調理 胰島素劑量減半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加上不斷增加施打劑量的胰島素,又會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這又會加重「痰」、「瘀」阻滯,郁熱就會更加嚴重。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為核心病機,以消導之劑清郁化熱,配合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一段時間之後,她再次帶著媽媽來看診,高興地說「蔡醫師,媽媽的胰島素劑量已經減少了快一半了,血糖也很穩定,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