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眼前一片霧茫茫 糖友狂吃荔枝險失明

眼前一片霧茫茫 糖友狂吃荔枝險失明#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香甜多汁的荔枝容易讓人一顆接著一顆吃下肚,不過小心別吃過量。近日有媒體報導中國有2名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男子,在吃完過多的荔枝之後,眼前白花花一片,差點失明。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短時間內吃高糖分的食物,會引起血糖急遽變化,當血糖突然升降太多時,水晶體會因為滲透壓的改變造成屈光度數急遽的變化,這時候就會看不清楚東西。血糖急遽變化引起 需要好幾天才能恢復部立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表示,這種變化往往需要好幾天甚至一星期以上才可以慢慢恢復,所以提醒糖尿病患一定要好好控制血糖,不要讓血糖波動太厲害。黃淑敏營養師提醒,水果中的果糖是簡單的糖,身體很容易吸收。100公克的荔枝含糖量大約有15公克,若是無節制的食用,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血糖高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疾病主要是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及周邊血管循環不良。小血管疾病則包括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及腎病變。黃淑敏表示,媒體報導的患者就是大量吃進高糖食物而產生小血管病變,糖尿病患者若是血糖控制不好,很容易引起視網膜病變,那是因為血管阻塞或結構變異,視網膜的表面周圍產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較脆弱,可能破裂而造成眼內玻璃體大量出血等嚴重併發症。糖尿病患每日水果量  勿超過2個拳頭大小100公克的荔枝熱量大約有60-70大卡,含糖量約有14-15公克,維生素C大約含有60毫克,雖然有微量營養素,但由於含糖量高,食用過多,會導致血糖上升,過多的糖分在身體也會轉換成脂肪而導致血脂或體重增加。糖尿病患者建議每日水果不要超過2個拳頭大小的量,荔枝1份大約5-6粒,建議民眾,雖然荔枝產季很短,而且口感誘人,如果想要維持血糖避免引起併發症及維持理想體重,還是適量攝取為宜。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衛院2019年統計,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糖尿病成為不可忽視的疾病,更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31歲的張先生體型壯碩微胖,4年前因為疲倦乏力嚴重,檢查後發現居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平常空腹血糖大多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0%以上。張先生不願意服用中藥,因此只以針灸治療,於去年5月開始治療,去年8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降到146mg/dl,糖化血色素降到6.4%;10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128mg/dl,糖化血色素6.3%。持續至今年4月為止,空腹血糖都可以控制在120-145 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也都可以保持在7%以下。搭配眼針及耳針療法 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平衡另一名60多歲的張女士,經針灸治療後,飯後血糖也降低許多,西醫師看過血糖紀錄表後,囑咐患者可以減掉飯後血糖藥。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針灸科主任蔡曜鍵指出, 針灸原理是利用刺激穴位的方式,達到全身氣血調節,通過「得氣」方式將信息傳遞到相應的臟腑,通過經絡調整,起到讓臟腑恢復良性循環的效果,數據顯示,針灸可以很好的調節空腹及餐後血糖作用,搭配眼針及耳針針刺療法,更能夠良好地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使身體調節血糖的狀態趨於正常,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蔡曜鍵指出,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患者應定期治療與追蹤,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正確飲食方式,是改善自己血糖的不二法門,血糖平穩後,可在醫師指導下逐漸減低藥量,不可自行貿然停藥,也勿聽信偏方,治療方式也請由專業的醫師診斷,並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為宜。

降血糖藥只能越吃越多?複方治療成控糖趨勢

降血糖藥只能越吃越多?複方治療成控糖趨勢#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八十二歲的奶奶每日需要口服4顆降血糖藥並搭配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本身還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林林總總加起來要吞12顆藥,不僅生活品質不佳,也造成龐大的心理壓力。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改用複方胰島素治療後,減少了每日服用的藥量,成功讓糖化血色素(HbA1c)從7.6%降到6.8%,也讓她在血糖控制上更有動力!罹病越久血糖越容易出問題 複方控糖增加治療便利性過去治療糖尿病的做法是採取逐步加藥的策略,也因此許多糖友會疑惑「明明有配合治療,為什麼藥還是越吃越多?」其實,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會隨著年紀逐漸衰退,血糖控制也會因為罹病越久而越加困難,因此往往需要加大藥物劑量才能達到血糖控制目標。員生醫院腎臟內科王奕中主任強調,大多數糖友都很抗拒改變藥物的劑量與服用頻率,甚至因此影響服藥順從性。有鑑於糖友的需求,近幾年糖尿病的治療逐漸以複方藥物為主流,除了合併兩種藥物的治療作用,還可以視藥物組合的互補以減少第二成分的副作用,不僅降低糖友服藥的顆數及頻率,也提升服藥順從性。王奕中主任進一步表示,臨床觀察糖友對複方藥物的接受度相當良好,舉前述案例使用的複方胰島素為例,由於結合胰島素與腸泌素兩種藥物,除了能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外,也較不易發生低血糖與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一天只需注射一次的用藥模式更有助於糖友輕鬆控糖。胰島素為腎功能不佳糖友的控糖優先選擇今年(2021)剛好是胰島素問世的100周年,王奕中主任也以本身腎臟內科的專業提醒糖友,糖尿病與腎臟健康息息相關,臨床上常遇到急性腎衰竭病患需要洗腎,這時胰島素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胰島素不須經過腎臟代謝,因此反而適用於腎臟功能不佳的糖友進行血糖控制,切勿因街坊鄰居或是非專業人士謠傳的錯誤迷思而抗拒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是多種生理機轉影響的疾病,除了飲食、生活上的習慣調整,配合醫師用藥也很重要,呼籲糖友平時要做好血糖監控,若發現服用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血糖控制狀況時,應與醫師討論更換治療方式,現階段糖尿病治療發展已經相當完善,也有不同類型的複方藥物可以提供方便的治療選擇,提醒糖友要留意血糖變化並積極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圖說:胰島素經百年歷史驗證藥物的安全性,由於不用藉由腎臟代謝,因此成為腎功能不佳糖友的控糖優先選擇。MAT-TW-2100757-1.0-06/2021

乖乖測血糖 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

乖乖測血糖 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今天要看抽血報告。」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你的空腹血糖有達標,可是糖化血色素8.2%,比較高喔。」醫師翻開病歷說。「什麼?糖化血色素又超標了!」王先生有點訝異,「怎麼會這樣?我在家驗的空腹血糖都很標準,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降不下來。」檢視王先生的紀錄,空腹血糖的確都有達標。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傅家保醫師解釋,「如果飯前血糖正常,但是糖化血色素超標,問題大概就出在飯後血糖。」不只顧餐前,餐後血糖同樣重要為了降低糖尿病造成的慢性併發症,目前會把空腹血糖的目標訂在80-130 mg/dL,飯後血糖在180mg/dL以下,飯前與飯後的血糖差異最好小於60mg/dL,而糖化血色素建議小於7%。血糖會跟紅血球裡的血紅素結合在一起,稱為糖化血色素,傅家保指出,由於紅血球的半衰期大概是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應最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都會對糖化血色素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控制血糖不能只看空腹及餐前血糖,餐後血糖也同樣重要。我們可以把血糖波動想像成海浪,假設餐前血糖很平穩,但餐後血糖很高,或是餐前跟餐後差距越大,超過60mg/dL以上,血糖波動就像是海浪,會破壞血管的內壁,較容易出現破損或動脈粥狀硬化。「血糖越平穩越好,餐前跟餐後的差異最好不要波動太大。」餐後血糖高,這些原因要注意導致餐後血糖超標,常見的原因有幾個,包括食物的種類、烹調的方式、攝取的速度等。在食物種類方面,建議選擇原型的食物,因為越精緻的食物越容易造成飯後血糖高,例如吃乾飯比吃稀飯好、吃水果比喝果汁好。在烹調方式方面,越少烹調的食物,比較不會導致飯後血糖超標,採用蒸、煮會比煎、炸、烤來的好。進食的時候細嚼慢嚥,因為吃得越快,越容易吃下太多東西。傅家保提醒,「飯後運動也要注意,例如快走有助於改善飯後血糖,但是激烈運動反而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想要穩定餐後血糖,首先必須找到導致餐後血糖高的原因有哪些,然後針對個別狀況做調整。再來就是調整藥物,目前有針對飯前或飯後血糖的血糖藥或胰島素,可以跟醫師討論。傅家保表示,「我們做過研究,假設患者的糖化血色素在8.5%以上,甚至更高的糖化血色素,這時首要目標是控制飯前血糖,因為這類患者的飯前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到七成以上。當糖化血色素大概在7至8%時,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達到七成以上,所以會鼓勵患者驗飯後血糖,並積極控制飯後血糖。」控糖小技巧,配對血糖量測法為了瞭解血糖的狀況,糖友平時除了驗餐前血糖,也要記得驗餐後血糖。「最完整驗血糖的方式是每天三餐的餐前及餐後(開始用餐後的兩個小時),再加上睡前。但是,多數糖友大概不容易一天驗七次血糖。」傅家保說,「所以會推出配對血糖量測。」「配對血糖量測」就是量周一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周二的午餐的餐前跟餐後,周三的晚餐的餐前跟餐後,然後周四、周五、周六,同樣分別量測早餐、午餐、晚餐的餐前跟餐後,周日再量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利用配對血糖量測就可以知道,一個禮拜中所有三餐的餐前跟餐後血糖,以及餐前、餐後的血糖的差異,方便調整飲食與藥物。善用胰島素,幫助血糖達標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是控糖的幾項重點,面對起起伏伏的血糖,胰島素亦是幫助血糖達標的得力助手。人體本來就有胰島素的需求,控制飯前血糖的叫做「基礎胰島素」,因為不管有沒有吃飯,我們的胰臟都會持續分泌一定量的胰島素,傅家保醫師分析,進食之後,血糖上升,所以胰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血糖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回復血糖的能力,就是取決於胰島素分泌的量。隨著患者胰臟功能慢慢退化,退化到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就需要補充胰島素。人類運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的歷史已經將近百年,是相當有效的控糖工具,除了傳統胰島素外,目前還有「速效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等新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是當作基礎胰島素使用,有助穩定空腹血糖;速效型胰島素是當作餐後胰島素使用,可控制餐後血糖。為了滿足一整天的胰島素需求,可能需要打一次長效型胰島素穩定空腹血糖,然後再三餐後各打一次速效型胰島素控制餐後血糖。」傅家保說,「為了提升便利性,也可以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中包含長效型胰島素與速效型胰島素,有助減少施打次數,可一天打一至二次,且能彈性施打,幫助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達標。」相較於傳統胰島素,新型胰島素藥效較穩定,出現低血糖的機會也較低。(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糖友過年吃大餐 先吃這5種蔬菜穩血糖

糖友過年吃大餐 先吃這5種蔬菜穩血糖#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新年期間,與親友團聚大吃大喝,犒賞一年來的辛勞好不快樂!醫師提醒,往年遇到不少糖尿病患者在年後因糖化血色素飆高,導致糖尿病併發症緊急就醫,因此,如何在過年期間享受節氣氛圍,又能維持血糖的控制?對患者是很大的挑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筱芳表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的代謝疾病,因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胰島素阻抗),造成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異常。第一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缺乏,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造成血中葡萄糖濃度增高。注意隱藏澱粉類食物,包括紅豆、綠豆、蓮子、薏仁、小米、大麥等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患者人數,以第二型糖尿病為最大宗,達16萬人,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作用逐漸降低,胰臟內細胞功能不斷惡化,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因此喪失進食後立即輸出的胰島素,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開始降低,餐後抑制肝醣輸出的功能降低,餐後血糖濃度逐漸升高。最新研究也顯示,腸道分泌的腸促胰素也逐漸減少。餐後血糖升高會造成:三酸甘油脂過多之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清除減少,葡萄糖自主氧化增加,纖維溶解減少,餐後初期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阻抗性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代謝增加,血液凝固增加,血管斑塊穩定度下降,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使一氧化氮釋放減少,及游離脂肪酸增加。潘筱芳指出,糖尿病的飲食是均衡飲食,各類食物都有,只是份量需要控制。要好好的控制血糖,首先要知道自己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別人吃一碗飯,血糖還好。你吃一碗飯,血糖會升高多少?通常檢測餐前血糖與餐後血糖可以告訴你這資訊。其他會升高血糖的澱粉類食物也可以這樣測出來。這樣就可以自己斟酌澱粉類食物要吃多少。特別要注意隱藏的澱粉類食物,包括:玉米、芋頭、番薯、山藥、馬鈴薯、湯圓、紅豆、綠豆、蓮子、薏仁、小米、大麥等。先吃富含纖維質的綠葉蔬菜、白花菜、青花菜、高麗菜等增加飽足感另外,吃大餐前先吃富含纖維質的綠葉蔬菜、白花菜、青花菜、高麗菜、山東大白菜,都可以增加飽足感,更能減緩餐後的血糖上升。過年期間請多加利用。有人認為吃蛋白質的食物,不會增加血糖。但是大多數的人也發現,不吃澱粉,只吃大量的蛋白質的人,很少有低血糖的發生。其實,吃大量的蛋白質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因為肝臟需要將過多的蛋白質進行醣質新生,仍舊會增加血糖。而且大量的蛋白質也會增加痛風發作。糖尿病患者仍需小心蛋白質的份量。潘筱芳提醒,平常有做運動的人,也請保持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協助人體肌肉攝入血中的葡萄糖,由此幫助降血糖。但須注意運動前血糖在150-300 mg/dl之間比較安全。若血糖不夠高,在開始運動後容易發生低血糖。若開始運動時血糖太高,則在開始運動後,自主神經系統的啟動,會導致血糖更高,造成危險。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測血糖可以避免危險。農曆新年期間,請糖尿病病友小心選擇食物及份量。盡量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平平安安且快快樂樂的過農曆年。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型微胖的老太太吃力的來看診,身旁陪同的女兒焦急表示,媽媽有糖尿病很久了,一開始是吃藥,後來發現腎臟不好,就改用打針,胰島素打了好幾年。她遞過來一疊醫院的抽血紀錄,接著說「這幾年血糖不太穩定,胰島素也越打越多,但血糖還是沒有明顯改善,新陳代謝科醫師檢查後說,應該是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和打法,也吃了增強胰島素反應的藥物,效果還是不理想,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無法穩定血糖的疾病,不管是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受損、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產生無法調降血糖的問題。一般來說,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各有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患者會出現劑量越用越多的情形,這是因為身體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越來越差,或是慢慢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胰島素是運載血糖進入細胞的工具,缺了胰島素血糖就無法進入細胞中,細胞會缺乏能量,而且會血糖升高的情形。隨著糖尿病的時間進展,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會慢慢減弱,靈敏度變差了,就須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原來的工作,這時候就稱為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必須增加藥物的劑量了。增加的胰島素,會更提高身體脂肪的儲存效率,也就是變更胖,變胖後又會使胰島素阻抗增加,所以只好又增加胰島素的劑量,之後又變更胖,胰島素阻抗又更強,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而胰島素阻抗通常多屬於「脾癉」的階段。「脾癉」最早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中醫調理 胰島素劑量減半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加上不斷增加施打劑量的胰島素,又會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這又會加重「痰」、「瘀」阻滯,郁熱就會更加嚴重。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為核心病機,以消導之劑清郁化熱,配合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一段時間之後,她再次帶著媽媽來看診,高興地說「蔡醫師,媽媽的胰島素劑量已經減少了快一半了,血糖也很穩定,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誤信釋迦降血糖 糖尿病患血糖狂飆

誤信釋迦降血糖 糖尿病患血糖狂飆#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坊間流傳吃釋迦可以降低血糖,營養師提醒,釋迦營養價值高,但含糖量也高,若一次性攝入過多,仍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宜攝取適當的總糖量。含有豐富的鉀、鎂及維生素C 糖分也不容小覷近日多名糖尿病患者至衛福部南投醫院返診追蹤時,發現原本控制得當的血糖增加許多,在營養師詢問下,發現正逢釋迦產季,這幾位糖友不約而同地都吃掉一整顆釋迦,詢問下才得知道他們誤信吃釋迦能降血糖,甚至能治療糖尿病的傳言。南投醫院營養師毛柔壹表示,12月為釋迦的產季,是目前當季的水果之一,其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鉀、鎂及維生素C。釋迦口感綿密,香甜可口,因此糖分也不容小覷,所以慢性病患者要小心適量地攝取。台灣的農業技術先進,經由技術改良後的釋迦個個都碩大飽滿還帶有特殊的香氣,好吃得讓人停不下來,毛柔壹指出,每100公克去皮去籽釋迦就有104大卡的熱量,是一種熱量及營養密度較高的水果,目前市售的釋迦約一顆一斤重,若一次食用一顆即超過建議分量,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分數,除了分次食用外,多人一起分食也是一種方法。此外,為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建議攝取頻率也不宜過多,一周一、二次為限,並與其他水果輪替食用。若是腎功能不佳及限鉀的患者最好與營養師討論後再攝取,避免攝食過量的鉀離子。攝取過量 餐後至少做30分鐘以上運動毛柔壹建議,若不小心吃過量,餐後進行至少30分鐘以上的運動,消耗多攝取的熱量及糖分。也提醒糖尿病患者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遵從醫囑,別誤信偏方控糖,以維持血糖穩定。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如腎臟病、心臟病比較為大家熟知,口腔疾病雖然困擾很多患者,卻常常被忽略。糖尿病患常見的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齲齒、口乾、口角炎,甚至口腔黏膜有黴菌感染或出現扁平苔癬。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血糖控制不良者罹口腔疾病風險及牙周齒槽骨破壞的狀況可能更為嚴重。三餐飯後睡前用牙刷、牙線清潔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指出,糖尿病患常得到口腔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口腔環境更容易使細菌滋生,此外,免疫力較差及局部發炎,都有可能增加齲齒及牙周病發生的機會。陳思綺建議,除了控制好血糖外,糖尿患者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及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日至少兩次於餐後或睡前使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等工具進行牙齒清潔。刷牙時流血、有搖動感應就醫 預防缺牙危機如刷牙時流血、口臭、牙齦萎縮、牙齒有搖動感或食用冷熱食物牙齒感覺痠痛,必須儘快到牙科診斷及治療,避免延誤造成牙齒搖動、鬆脫或需要拔除而造成缺牙,影響後續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