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睡滿8小時仍度估?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

睡滿8小時仍度估?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林先生從事運輸工作,即使前一天晚上睡滿8小時,早餐還喝了一大杯咖啡,在停等紅燈時還是經常不小心就打起瞌睡,甚至有一次差點出車禍,經檢查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接受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後,白天打瞌睡的情況明顯改善,連糖尿病血糖也控制更理想。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 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衛福部新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汪政德指出,睡眠與身體健康及免疫力息息相關,睡眠時間佔了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睡眠的重要性。若白天上課工作時注意力不易集中,開會或開車時容易打瞌睡,甚至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都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分為阻塞型、中樞型或綜合型,其中阻塞型最常見。其成因為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軟組織因張力減弱,發生塌陷而造成氣流阻滯產生呼吸中止,好發族群為男性、老人、肥胖、頸圍過大者。常見症狀包括打鼾、夜間頻尿、睡醒時口乾舌燥、頭痛、睡不飽、白天過度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其可能也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心臟衰竭,甚至猝死有關。呼吸道肌肉塌陷 戴鼻罩或口鼻面罩可改善睡眠品質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除了病史詢問外,通常還需要一系列的睡眠症狀評估與檢查,其中全夜多頻道睡眠生理檢查是最重要的檢查項目,患者需到睡眠檢查中心睡一個晚上,技術員會在患者身上裝置生理紀錄設備監測,再由睡眠技師及醫師做判讀。不過睡眠檢查中心的建置成本極高,只有醫學中心等級的大醫院才有配置,而且排隊時間經常長達一個月以上,目前也有替代的居家睡眠檢查可供安排。  對於較嚴重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來說,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是治療首選,患者在睡覺時配戴鼻罩或口鼻面罩,由呼吸器持續將空氣打入呼吸道中,使原本在睡眠中會塌陷的呼吸道維持暢通,進而改善睡眠品質。

只不過血糖有點高?不規律用藥腎病變機率飆20倍

只不過血糖有點高?不規律用藥腎病變機率飆20倍#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前年體檢發現有糖尿病,為什麼今年體檢連腎臟都出問題了?」一名年約50歲的初診患者,邊說邊遞給我檢查報告。我問「有控制血糖、調整飲食及運動嗎?」「我想說不太嚴重,就沒有規律去醫院拿藥。」糖尿病腎病變就是這樣出現。控制不良的血糖全身流竄,血管產生發炎,血流豐富的腎臟破壞更嚴重許多糖尿病患者平時血糖控制不理想,通常會認為,「只不過是血糖有點問題而已,應該沒關係啦!」其實糖尿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控制不良的血糖,會隨著血液循環到處竄,因為高血糖的高滲透壓,對血管內皮產生發炎及破壞,尤其是血流豐富的腎臟,更是特別嚴重。剛開始是腎臟變肥大,腎絲球基底膜增厚、內皮小洞消失、腎絲球系膜變多,隨著時間演變,開始會出現腎絲球系膜溶解、腎絲球的小動脈玻璃樣變性、腎絲球的瀰漫性硬化、腎小管間質纖維化……一連串的變化,並且隨著高血糖的時間越久而傷害越多、越嚴重。糖尿病患者併發腎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大約30%的第一型糖尿病患及4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在發病 15 年內會發生糖尿病腎病變,如果加上確診前的時間,很多都會在知道有糖尿病後的6~7年就出現腎病變。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腎病變,在古代中醫歸屬於「消渴」、「水氣」、「虛勞」、「關格」等範疇,如古籍《聖濟總錄》記載:「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開闔不利,能為水腫。」將整個疾病過程、病機變化都做了闡述。另外,在古籍《外台秘要》述:「消渴……甚久病變或發癰疽或為水病。」則提到了糖尿病後期常出現的小血管病變,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及糖尿病腎病變。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這些瘀毒久了就會損傷絡脈,也就是小血管損傷。糖尿病腎病變,病因和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太過有關,病位在腎,涉及五臟六腑。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是氣陰兩虛、脾腎氣虛、五臟氣血陰陽俱虛;標實是血瘀、痰濁、水濕、濁毒、濕熱等。其發展規律為燥熱傷陰耗氣,氣陰或氣虛,演變成氣陰兩虛,再進入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而瘀血、水濕、痰濁等標證貫穿糖尿病腎病整個發展過程,治療上以此為基準,臨床上再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加以不同調理,可以達到慢慢改善腎病變的效果。中醫調理減輕腎臟工作負擔,慢慢修復受損的地方中醫西醫各有不同,除了常見的西醫治療外,中醫調理一方面減輕腎臟工作負擔,另一方面慢慢修復受損的地方,改善腎臟的功能。中醫對於不同階段的糖尿病腎病變,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再加上每個人體質的不同,加以不同調理,通常都可以看到腎臟功能的進步,如果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的調整,都可以有不錯的效果。(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飯放冷復熱 抗性澱粉UP!降血糖與腸道好菌生長

飯放冷復熱 抗性澱粉UP!降血糖與腸道好菌生長#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你有沒有聽過「飯放冷再吃比較不容易胖」的說法呢?一方面想說哪有這麼簡單,另一方面卻又覺得試試看也可以,因為如果是真的,那還真是個簡單又便宜的控制體重招數。 就消化機制上,這個概念有它的道理在;原因在於冷飯的澱粉裡,有一部分在加熱冷卻後會產生轉變成抗性澱粉,英文是Resistantstarch,縮寫為RS。 只不過呢!如果真的每餐都改吃這種飯,成效可能不會是你想像的那樣,吃個幾天就可以瘦到你媽都不認得的程度,不過先別急著灰心,因為吃冷冷的飯,或是其他含有RS的食物還有其他的好處,在說明之前,先簡單複習一下,什麼是澱粉? 澱粉:眾多葡萄糖的集合體 澱粉是由多到你手指數不出來的葡萄糖組成的巨大分子,葡萄糖結合成澱粉之後,體積變小是植物貯存能量的一種方式,而類似的招數在人類,就是放在肝臟與肌肉的肝糖啦。 飯、稀飯、芋頭、紅豆、麵包、地瓜、玉米、香蕉…,這些食物,除了香蕉是水果類之外,其他在食物營養分類上,都是全穀根莖類,都是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的食物來源。 澱粉經過唾液與小腸的澱粉酶消化分解後,最後能變成葡萄糖,供人體使用;但就跟文章一開始提到的RS,不是所有的澱粉都可被人類消化。 抗性澱粉(RS)是什麼? 簡單來說,RS是一種在口腔與小腸裡抵抗消化酵素分解,可在大腸進行發酵的碳水化合物。而這樣短短的一句話其實帶出兩個訊息: 延緩血糖、減少能量吸收:這種澱粉無法在上消化道無法分解、釋出葡萄糖。 可充當益生質:沒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會類似纖維,在大腸進行發酵作用。 吃同樣飯量的復熱冷飯跟剛煮好的白飯,前者因為有較多抵抗消化的澱粉,分解釋出的葡萄糖量會比較少,不僅熱量吃比較少,血糖上升的速度也會減緩,因此有助血糖控制;RS在大腸讓好菌利用後,能產出短鏈脂肪酸,能滋養腸道上皮細胞,幫助維持腸壁完整,也能送到肝臟與全身組織利用,發揮特別的生理機能,就有研究發現,短鏈脂肪酸可能對耐力運動表現有幫助。 適合誰吃? 原則上大家都可以吃,但如果聚焦在上面提到的一些附加功能的話,下列對象可能會更適合: *想要健康減重的人。 *有穩定血糖控制需求的人:有糖尿病前期或第二型糖尿病的人。 *想要增加腸道好菌、增加纖維攝取的人。 *追求耐力運動表現的人。 RS的分類 RS泛指所有擁有該特性的澱粉,根據來源與生成方式,可再細分成以下四種: RS1:本來就不可消化,主要來自種子、豆類,還有未加工處理的全穀類。 RS2:因構造的關係,使得消化酵素無法分解,例如綠香蕉和高直鏈澱粉的玉米。 RS3:食物加熱後冷卻產生,例如義大利麵、壽司醋飯。 RS4:經過化學修飾後而對抵抗消化。 食物來源 RS的食物來源有: *綠香蕉,也就是還沒熟的香蕉,隨著成熟,可以消化的澱粉量會增加。 *豆類、豌豆、扁豆。 *有燕麥與大麥的全穀類。 *煮過放涼的飯。 食物的RS含量會受熱而發生變化;燕麥、綠香蕉經過烹煮後,含量會減少。另外,其他類型可在加熱冷卻後產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飯煮熟後放冷是最常見的來源。 要怎麼多吃一些? 一直都吃冷冷的飯,很快就會膩,你可以應用下列的方法,靈活的增加每天RS的攝取量。 *米、馬鈴薯、豆類、麵,在吃的前一天先煮好,放冰箱隔夜,要吃之前復熱,而這次的加熱不會減少RS的量。 *直接把還沒煮過的燕麥片加到優格、牛奶,放冰箱隔夜(隔夜麥片)。 *把豆類加到沙拉或湯裡。 *使用麵粉的時候,部分用綠香蕉粉、木薯粉或馬鈴薯澱粉取代。 看到這裡,有沒有想要來一碗冷飯呢?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其中慢性病患者又是重症高風險群,統計至今年5月,確診者中有7成為慢性病患者,其中糖友佔比更高達37%,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研究顯示糖友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至3倍,無法穩定控糖者,死亡風險更高達8倍,呼籲「糖心蛋」族群不可不慎。5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共病危機不容忽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肥胖問題息息相關,任一項疾病都容易引發另外兩項併發症,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若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約造成5.4萬人死亡。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表示,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應同時控制血糖、肥胖等問題,切勿以為單控制一項風險即可。「糖心蛋」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蛋型身材三族群的統稱,在治療時應選擇三管並進,從飲食、治療與運動多方下手,才能有效改善心血管與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 ,有約五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顯見糖尿病及其共病危險性不容忽視。從源頭管理食欲 護心、控糖、顧體重三管齊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治療日益精進,近年來在治療發展上,也有注射型腸泌素這類能同時穩定血糖、體重,同時管控心血管風險的選項,能從源頭降低食欲,目前該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一線用藥治療6個月、糖化血色素仍無法降到8.5以下者,就可由醫師代為申請使用。謝宜璋也提到,要有效達成護心、控糖、顧體重的治療目標,目前有排糖藥物及腸泌素等治療選擇,排糖藥在心衰竭族群證實可以帶來治療好處;而選擇腸泌素這類較為天然的治療選擇,可以降低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並在血管方面帶來益處 ,對於有動脈粥狀硬化症病史或是高風險的糖友在治療上為首選 ,加上抑制食欲的機轉也能協助病友打破壞習慣的惡循環,有效協助病友積極投入治療,邁向長期穩定的健康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如何度過疫情?醫教3招保平安

糖尿病患如何度過疫情?醫教3招保平安#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生!我因為害怕疫情,延後了一些時日來就診拿藥。」類似的對話,近日在醫療院所診間內不絕於耳,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本來控糖模範生的糖尿病友王先生,也因害怕疫情,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就醫已是血糖高到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急診。善用工具掌握身體狀態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葉乃誠指出,在新冠病毒染疫者中的流行病學調查,最常見的共病族群,糖尿病往往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患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跟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甚至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表示,疫情短時間不會完全消失,病毒也還會再變種,糖尿病族群隨時可能再面臨隔離及孤立,因此自我照護非常重要,提出三點重點供病友參考。1.控制血糖及體重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一型還或第二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有關。穩定持續藥物控制、規律回診、規律生活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做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2.實際測量血糖這段時間門診發現,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這些隱形的血糖上升,常常都是因為沒有產生不舒服的症狀,而讓人沒有警覺。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不需要到醫療院就能準確知道血糖狀態。3.控制胰島素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注意幾個酮酸中毒症狀:如胃口不振、虛弱、噁心、肚子痛等,若有疑似症狀盡早就醫,並補充適量水分及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對於困難控制糖尿病患,胰島素是控糖利器。

不吃米飯 糖尿病就會好嗎?

不吃米飯 糖尿病就會好嗎?#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來看診,先生走路有點無力,太太扶著他坐下來,我先生是糖尿病,一直都控制不好,上個月的糖化血色素8.2,三餐都要吃降血糖藥,加起來一天要吃10顆血糖藥,還有降血脂藥,血糖起伏很大,有時晚餐後2小時血糖回到120左右,但隔天早上空腹卻跳到230,西藥劑量只好一直加,但是起伏卻越來越大,好幾次都出現60多的血糖值。」我看著他的血糖紀錄表,隨口問「三餐都吃些什麼?自己煮的還是外食?」太太拿出手機秀出三餐的照片,得意的說,「我們三餐都是自己煮,三餐都吃很多青菜,還有清淡的肉或魚,應該都很健康。」事情不單純,都沒有主食!她說,「網路上說,糖尿病不吃主食就會好,但是我先生都不吃主食了,也沒有改善。」亂吃點心消夜果腹 血糖反而忽高忽低主食,也就是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基礎的熱量來源,而且因為非精緻化,所以還保留有食物原本的纖維,在腸胃道內緩慢被分解吸收,對比精緻化的糕餅點心、磨粉勾芡類,相對安全許多。很多糖尿病患者因為聽信網路傳言,不敢吃主食,但是因為人體血糖供應無穩定來源,一下子就低血糖餓了,只好吃點心、下午茶、消夜,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反而適得其反。非精緻化的主食,例如米飯,只要遵循先吃蛋白質、青菜,15分鐘後再開始搭配吃主食的方法,血糖其實可以控制穩定,因為蛋白質和青菜不會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也不會吃完感覺想睡,15分鐘後開始吃米飯,剛好可以讓它緩慢分解吸收,持續且穩定地供應人體的熱量來源,血糖上升速度變慢,胰島素分泌也變緩和,所以不但血糖的控制變好了,也比較不容易啟動食物的屯積、變胖。而前段的蛋白質類、青菜類食物,因為有充足消化時間,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的吸收也會變好。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中醫方面對於糖尿病的相關論述,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消渴症」是後人對糖尿病的概論,其實消渴症又可細分為「脾癉」、「消癉」兩大部分。糖友用餐順序 先吃蛋白質、青菜再吃主食在中醫古籍《素問.奇病論》提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這裡的描述指的就是吃完精緻類食物後的那種身體發熱、昏昏欲睡的感覺,這也是古代就已經觀察到的變化。脾癉的「癉」字,是「熱」的意思,所以脾癉是指脾熱之病,就是吃太多膏粱厚味、甘味肥美,導致內熱中滿脾熱,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症,而這熱內熱,亦可使消渴症惡化。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是著重在功能的恢復,讓身體逐漸恢復自行調控血糖的能力。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脾虛胃熱為核心病機,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配合清除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另外,要記得三餐的用餐順序,先吃蛋白質、青菜,15分鐘之後再開始搭配吃非精緻的主食,不但可以維持血糖穩定,降低胰島素阻抗,也可以讓營養更均衡。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健行登山,助糖友防疫控糖,雙效保健康

健行登山,助糖友防疫控糖,雙效保健康#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而對於糖尿病患者,也有助於血糖控制,但是登山運動適合糖尿病友嗎?許多糖友們擔心使用胰島素造成低血糖,會不會影響登山呢?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周建安醫師解釋,現階段已發展出多種長效型胰島素,能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長時間維持血糖平穩,不容易造成低血糖風險,且室溫攜帶保存也沒有問題。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也有以長效型胰島素成分為主的複方控糖筆,除了有助於延緩胰島細胞退化、控制飯前血糖的作用,對於控制飯後血糖效果也相當不錯。周建安醫師說明,在戶外進行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及爬山都相當適合糖友,不僅在運動時可以隨時調整運動強度,接觸大自然更有助於舒緩壓力並放鬆心情,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並把握慎防低血糖、足部照護等糖尿病運動原則,糖友同樣能享受健行、登山的樂趣。雖然疫情期間無法外出登山,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對血糖控制及提升免疫力有正向幫助,因此適當的室內運動也可幫助糖友維持體重、控制血糖及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如感染、心血管疾病風險)。把握三大注意事項 糖友登山健行也ok一、隨時注意血糖數值,避免低血糖周建安醫師建議,糖友在登山前可以先進行血糖監測,若血糖數值低於100mg/dL時先補充點心,例如:一顆小地瓜加一顆雞蛋,出門時隨身攜帶水果、果汁、糖果、餅乾等低血糖應急食品,若有低血糖情況可以立即補充。而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會造成糖份大量分解,使血糖下降,提醒糖友在登山前、中(用餐休息時)、後都應進行血糖監測,才可以在血糖出現異常時及時反應。二、漸進式調整運動強度,結伴同行登山前應做好功課,選擇自己熟悉且較無危險性的高山,結伴同行以避免旅程中發生意外卻無人照應,登山時注意適當的休息、做好體力配置並量力而為,過程中若發現有顫抖、心悸、虛弱的身體反應,應立即停止運動。三、做好足部的防護,避免足部傷害足部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之一,高血糖容易讓免疫力低下、傷口易感染且修復差,因此在登山時一定要穿著有厚度的襪子及合腳的鞋子,完善的保護足部,合適的鞋襪可避免在登山過程中造成摩擦產生傷口,返家後也要仔細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如有足部皮膚受損,應及早就醫以免造成感染部位潰瘍。胰島素百年里程碑 治療更加安全與便利2021年是胰島素發明的一百周年,周建安醫師也表示,隨著醫藥技術的進展,糖尿病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控制血糖,期望在病患的生活品質、用藥便利性上都能有更大的進展,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最後也呼籲糖友們在運動過程中應監測血糖及適當的休息,並隨時注意自身的狀況,若長期有血糖紊亂的情況應與醫師討論,適時調整用藥及運動強度,才能讓血糖控制達到最好的效果!圖說/周建安醫師表示,現階段已發展出多種長效型胰島素,能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長時間維持血糖平穩,不容易造成低血糖風險。MAT-TW-2100908-1.0-07/2021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提醒疫情危險高 糖友測數值勿停藥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提醒疫情危險高 糖友測數值勿停藥#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再度爆發,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這波案例觀察,慢性病患者是死亡率相當高的族群。國外研究數據顯示,感染新冠肺炎患者當中,約有2至5成本身就是糖尿病患者,中央指揮中心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就曾提及,近期重症率提高除了是因為變種病毒的兇猛,與慢性病高齡患者多也有關係。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特別提醒,這段期間少了醫囑叮嚀,有些慢性病患可能自行停藥或是因擔憂而睡不著,都會影響血壓與血糖控制,家屬更要密切關注病患服藥狀況與生理數值,以免讓病情控制不佳。台灣每10人就1人糖尿病,血糖控制差腎臟壞掉風險高依照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罹患率大約為10~11%,佔220~240萬人口;當中65歲以上為大宗,佔了20%。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說明,糖尿病罹患率與高油高鹽飲食、運動量不足、生活壓力大等生活習性很有關係。值得警惕的是,以往最多人罹患的第二期糖尿病多為40歲以上成人,近幾年竟發現連國小學生都有案例,主因就是含糖飲料喝太多、運動量不足,因此更必須重視從小飲食習慣偏差的問題。李洮俊醫師表示,大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如果沒控制好,可能要導致截肢、眼睛失明(小血管病變)或者是洗腎,但卻忽略致死率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對內臟破壞性相當大,李洮俊醫師解釋,血糖高就等於臟器泡在糖水中,這樣對內臟的化學變化造成病理反應,使得動脈硬化機制被誘發,所以造成病變。「血糖是最重要的源頭。」但有些年長者觀念不正確,因為擔心洗腎,所以認為是「吃藥」造成腎臟負擔,常常不遵照醫囑,結果反而影響了治療狀況。基層診所更能監控數據 就近解決病情李洮俊醫師強調,類似糖尿病等慢性病在國外都是以基層診所照護為主,但台灣60%是在醫院,這樣的照護差異會是如何?舉例來說,如果長輩到醫院拿三個月的慢性病處方箋,這中間是否有按時吃藥,或者是有無其他因素造成疾病變化,都無從得知,更別說即時提供正確訊息。但若在基層診所進行照護,因為可近性高,也隨時監控病情變化,中間病患有不舒服狀況,也可以隨時回診所詢問。此外,診所也能透過檢視病患的生理醫療數據變化與用藥觀察,提早部署治療作法,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慢性病是更需要注意的族群。李洮俊醫師提醒,根據國際與台灣發生案例的數據均顯示,慢性病人罹患新冠肺炎不僅死亡風險高、康復狀況也較差。他特別疾呼,慢性病人這段時間更不能亂停藥,也要嚴僅監控血糖、血壓等數據,基層診所也要在這時間,透過線上密切關注慢性病人狀況。「有些老人家因為擔心疫情睡不著血壓又高,一定要更注意。」疫情期間要避免跑醫院,李洮俊醫師也提醒,健保雲端系統都已相當完整,家裡有長輩者可告知不見得要回醫院複診,只要到家裡附近診所就能掌握病歷與檢驗結果,診所都會給予適當藥物處置,不用擔心。加強宣導衛教照護 幫助病患維持生活品質李洮俊醫師強調,台灣的健保機制很好、醫療品質也很棒,但根據國外醫學期刊所發表數據,我們在慢性病照護上排名卻落後亞洲鄰近國家。他認為可以有些作法,比如對醫事人員的慢性病衛教知識能夠再補強,當病患就診時,除了提醒按照服藥,也能提供更多生活照護宣導,對病人與家屬都有實際助益。面對台灣洗腎病人居高不下,李洮俊醫師表示,未來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將持續推動「及時篩、腎心安」計畫與推廣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透過強化醫事人員的衛教與照護知識,以及宣導糖友合併蛋白尿等危險群對象的提早篩查,來落實疾病預防。另一方面,糖尿病目前有相當好的藥物個別化治療,這些藥物都能做到控制血糖也能同時治療腎臟病,以糖尿病合併腎臟病的患者來說,若能在初期提早介入治療,相信也能延緩腎病變惡化的速度,幫助病患維持生活品質。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新冠疫情、新冠肺炎、肺炎、疫情、遠距醫療、視訊醫療、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居家防疫完整的參考資訊及網址可透過以下網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