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糖尿病患如何度過疫情?醫教3招保平安

糖尿病患如何度過疫情?醫教3招保平安#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生!我因為害怕疫情,延後了一些時日來就診拿藥。」類似的對話,近日在醫療院所診間內不絕於耳,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本來控糖模範生的糖尿病友王先生,也因害怕疫情,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就醫已是血糖高到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急診。善用工具掌握身體狀態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葉乃誠指出,在新冠病毒染疫者中的流行病學調查,最常見的共病族群,糖尿病往往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患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跟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甚至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表示,疫情短時間不會完全消失,病毒也還會再變種,糖尿病族群隨時可能再面臨隔離及孤立,因此自我照護非常重要,提出三點重點供病友參考。1.控制血糖及體重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一型還或第二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有關。穩定持續藥物控制、規律回診、規律生活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做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2.實際測量血糖這段時間門診發現,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這些隱形的血糖上升,常常都是因為沒有產生不舒服的症狀,而讓人沒有警覺。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不需要到醫療院就能準確知道血糖狀態。3.控制胰島素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注意幾個酮酸中毒症狀:如胃口不振、虛弱、噁心、肚子痛等,若有疑似症狀盡早就醫,並補充適量水分及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對於困難控制糖尿病患,胰島素是控糖利器。

不吃米飯 糖尿病就會好嗎?

不吃米飯 糖尿病就會好嗎?#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來看診,先生走路有點無力,太太扶著他坐下來,我先生是糖尿病,一直都控制不好,上個月的糖化血色素8.2,三餐都要吃降血糖藥,加起來一天要吃10顆血糖藥,還有降血脂藥,血糖起伏很大,有時晚餐後2小時血糖回到120左右,但隔天早上空腹卻跳到230,西藥劑量只好一直加,但是起伏卻越來越大,好幾次都出現60多的血糖值。」我看著他的血糖紀錄表,隨口問「三餐都吃些什麼?自己煮的還是外食?」太太拿出手機秀出三餐的照片,得意的說,「我們三餐都是自己煮,三餐都吃很多青菜,還有清淡的肉或魚,應該都很健康。」事情不單純,都沒有主食!她說,「網路上說,糖尿病不吃主食就會好,但是我先生都不吃主食了,也沒有改善。」亂吃點心消夜果腹 血糖反而忽高忽低主食,也就是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基礎的熱量來源,而且因為非精緻化,所以還保留有食物原本的纖維,在腸胃道內緩慢被分解吸收,對比精緻化的糕餅點心、磨粉勾芡類,相對安全許多。很多糖尿病患者因為聽信網路傳言,不敢吃主食,但是因為人體血糖供應無穩定來源,一下子就低血糖餓了,只好吃點心、下午茶、消夜,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反而適得其反。非精緻化的主食,例如米飯,只要遵循先吃蛋白質、青菜,15分鐘後再開始搭配吃主食的方法,血糖其實可以控制穩定,因為蛋白質和青菜不會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也不會吃完感覺想睡,15分鐘後開始吃米飯,剛好可以讓它緩慢分解吸收,持續且穩定地供應人體的熱量來源,血糖上升速度變慢,胰島素分泌也變緩和,所以不但血糖的控制變好了,也比較不容易啟動食物的屯積、變胖。而前段的蛋白質類、青菜類食物,因為有充足消化時間,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的吸收也會變好。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中醫方面對於糖尿病的相關論述,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消渴症」是後人對糖尿病的概論,其實消渴症又可細分為「脾癉」、「消癉」兩大部分。糖友用餐順序 先吃蛋白質、青菜再吃主食在中醫古籍《素問.奇病論》提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這裡的描述指的就是吃完精緻類食物後的那種身體發熱、昏昏欲睡的感覺,這也是古代就已經觀察到的變化。脾癉的「癉」字,是「熱」的意思,所以脾癉是指脾熱之病,就是吃太多膏粱厚味、甘味肥美,導致內熱中滿脾熱,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症,而這熱內熱,亦可使消渴症惡化。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是著重在功能的恢復,讓身體逐漸恢復自行調控血糖的能力。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脾虛胃熱為核心病機,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配合清除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另外,要記得三餐的用餐順序,先吃蛋白質、青菜,15分鐘之後再開始搭配吃非精緻的主食,不但可以維持血糖穩定,降低胰島素阻抗,也可以讓營養更均衡。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健行登山,助糖友防疫控糖,雙效保健康

健行登山,助糖友防疫控糖,雙效保健康#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而對於糖尿病患者,也有助於血糖控制,但是登山運動適合糖尿病友嗎?許多糖友們擔心使用胰島素造成低血糖,會不會影響登山呢?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周建安醫師解釋,現階段已發展出多種長效型胰島素,能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長時間維持血糖平穩,不容易造成低血糖風險,且室溫攜帶保存也沒有問題。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也有以長效型胰島素成分為主的複方控糖筆,除了有助於延緩胰島細胞退化、控制飯前血糖的作用,對於控制飯後血糖效果也相當不錯。周建安醫師說明,在戶外進行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及爬山都相當適合糖友,不僅在運動時可以隨時調整運動強度,接觸大自然更有助於舒緩壓力並放鬆心情,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並把握慎防低血糖、足部照護等糖尿病運動原則,糖友同樣能享受健行、登山的樂趣。雖然疫情期間無法外出登山,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對血糖控制及提升免疫力有正向幫助,因此適當的室內運動也可幫助糖友維持體重、控制血糖及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如感染、心血管疾病風險)。把握三大注意事項 糖友登山健行也ok一、隨時注意血糖數值,避免低血糖周建安醫師建議,糖友在登山前可以先進行血糖監測,若血糖數值低於100mg/dL時先補充點心,例如:一顆小地瓜加一顆雞蛋,出門時隨身攜帶水果、果汁、糖果、餅乾等低血糖應急食品,若有低血糖情況可以立即補充。而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會造成糖份大量分解,使血糖下降,提醒糖友在登山前、中(用餐休息時)、後都應進行血糖監測,才可以在血糖出現異常時及時反應。二、漸進式調整運動強度,結伴同行登山前應做好功課,選擇自己熟悉且較無危險性的高山,結伴同行以避免旅程中發生意外卻無人照應,登山時注意適當的休息、做好體力配置並量力而為,過程中若發現有顫抖、心悸、虛弱的身體反應,應立即停止運動。三、做好足部的防護,避免足部傷害足部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之一,高血糖容易讓免疫力低下、傷口易感染且修復差,因此在登山時一定要穿著有厚度的襪子及合腳的鞋子,完善的保護足部,合適的鞋襪可避免在登山過程中造成摩擦產生傷口,返家後也要仔細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如有足部皮膚受損,應及早就醫以免造成感染部位潰瘍。胰島素百年里程碑 治療更加安全與便利2021年是胰島素發明的一百周年,周建安醫師也表示,隨著醫藥技術的進展,糖尿病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控制血糖,期望在病患的生活品質、用藥便利性上都能有更大的進展,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最後也呼籲糖友們在運動過程中應監測血糖及適當的休息,並隨時注意自身的狀況,若長期有血糖紊亂的情況應與醫師討論,適時調整用藥及運動強度,才能讓血糖控制達到最好的效果!圖說/周建安醫師表示,現階段已發展出多種長效型胰島素,能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長時間維持血糖平穩,不容易造成低血糖風險。MAT-TW-2100908-1.0-07/2021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提醒疫情危險高 糖友測數值勿停藥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提醒疫情危險高 糖友測數值勿停藥#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再度爆發,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這波案例觀察,慢性病患者是死亡率相當高的族群。國外研究數據顯示,感染新冠肺炎患者當中,約有2至5成本身就是糖尿病患者,中央指揮中心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就曾提及,近期重症率提高除了是因為變種病毒的兇猛,與慢性病高齡患者多也有關係。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特別提醒,這段期間少了醫囑叮嚀,有些慢性病患可能自行停藥或是因擔憂而睡不著,都會影響血壓與血糖控制,家屬更要密切關注病患服藥狀況與生理數值,以免讓病情控制不佳。台灣每10人就1人糖尿病,血糖控制差腎臟壞掉風險高依照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罹患率大約為10~11%,佔220~240萬人口;當中65歲以上為大宗,佔了20%。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說明,糖尿病罹患率與高油高鹽飲食、運動量不足、生活壓力大等生活習性很有關係。值得警惕的是,以往最多人罹患的第二期糖尿病多為40歲以上成人,近幾年竟發現連國小學生都有案例,主因就是含糖飲料喝太多、運動量不足,因此更必須重視從小飲食習慣偏差的問題。李洮俊醫師表示,大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如果沒控制好,可能要導致截肢、眼睛失明(小血管病變)或者是洗腎,但卻忽略致死率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對內臟破壞性相當大,李洮俊醫師解釋,血糖高就等於臟器泡在糖水中,這樣對內臟的化學變化造成病理反應,使得動脈硬化機制被誘發,所以造成病變。「血糖是最重要的源頭。」但有些年長者觀念不正確,因為擔心洗腎,所以認為是「吃藥」造成腎臟負擔,常常不遵照醫囑,結果反而影響了治療狀況。基層診所更能監控數據 就近解決病情李洮俊醫師強調,類似糖尿病等慢性病在國外都是以基層診所照護為主,但台灣60%是在醫院,這樣的照護差異會是如何?舉例來說,如果長輩到醫院拿三個月的慢性病處方箋,這中間是否有按時吃藥,或者是有無其他因素造成疾病變化,都無從得知,更別說即時提供正確訊息。但若在基層診所進行照護,因為可近性高,也隨時監控病情變化,中間病患有不舒服狀況,也可以隨時回診所詢問。此外,診所也能透過檢視病患的生理醫療數據變化與用藥觀察,提早部署治療作法,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慢性病是更需要注意的族群。李洮俊醫師提醒,根據國際與台灣發生案例的數據均顯示,慢性病人罹患新冠肺炎不僅死亡風險高、康復狀況也較差。他特別疾呼,慢性病人這段時間更不能亂停藥,也要嚴僅監控血糖、血壓等數據,基層診所也要在這時間,透過線上密切關注慢性病人狀況。「有些老人家因為擔心疫情睡不著血壓又高,一定要更注意。」疫情期間要避免跑醫院,李洮俊醫師也提醒,健保雲端系統都已相當完整,家裡有長輩者可告知不見得要回醫院複診,只要到家裡附近診所就能掌握病歷與檢驗結果,診所都會給予適當藥物處置,不用擔心。加強宣導衛教照護 幫助病患維持生活品質李洮俊醫師強調,台灣的健保機制很好、醫療品質也很棒,但根據國外醫學期刊所發表數據,我們在慢性病照護上排名卻落後亞洲鄰近國家。他認為可以有些作法,比如對醫事人員的慢性病衛教知識能夠再補強,當病患就診時,除了提醒按照服藥,也能提供更多生活照護宣導,對病人與家屬都有實際助益。面對台灣洗腎病人居高不下,李洮俊醫師表示,未來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將持續推動「及時篩、腎心安」計畫與推廣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透過強化醫事人員的衛教與照護知識,以及宣導糖友合併蛋白尿等危險群對象的提早篩查,來落實疾病預防。另一方面,糖尿病目前有相當好的藥物個別化治療,這些藥物都能做到控制血糖也能同時治療腎臟病,以糖尿病合併腎臟病的患者來說,若能在初期提早介入治療,相信也能延緩腎病變惡化的速度,幫助病患維持生活品質。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新冠疫情、新冠肺炎、肺炎、疫情、遠距醫療、視訊醫療、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居家防疫完整的參考資訊及網址可透過以下網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眼前一片霧茫茫 糖友狂吃荔枝險失明

眼前一片霧茫茫 糖友狂吃荔枝險失明#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香甜多汁的荔枝容易讓人一顆接著一顆吃下肚,不過小心別吃過量。近日有媒體報導中國有2名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男子,在吃完過多的荔枝之後,眼前白花花一片,差點失明。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短時間內吃高糖分的食物,會引起血糖急遽變化,當血糖突然升降太多時,水晶體會因為滲透壓的改變造成屈光度數急遽的變化,這時候就會看不清楚東西。血糖急遽變化引起 需要好幾天才能恢復部立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表示,這種變化往往需要好幾天甚至一星期以上才可以慢慢恢復,所以提醒糖尿病患一定要好好控制血糖,不要讓血糖波動太厲害。黃淑敏營養師提醒,水果中的果糖是簡單的糖,身體很容易吸收。100公克的荔枝含糖量大約有15公克,若是無節制的食用,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血糖高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疾病主要是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及周邊血管循環不良。小血管疾病則包括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及腎病變。黃淑敏表示,媒體報導的患者就是大量吃進高糖食物而產生小血管病變,糖尿病患者若是血糖控制不好,很容易引起視網膜病變,那是因為血管阻塞或結構變異,視網膜的表面周圍產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較脆弱,可能破裂而造成眼內玻璃體大量出血等嚴重併發症。糖尿病患每日水果量  勿超過2個拳頭大小100公克的荔枝熱量大約有60-70大卡,含糖量約有14-15公克,維生素C大約含有60毫克,雖然有微量營養素,但由於含糖量高,食用過多,會導致血糖上升,過多的糖分在身體也會轉換成脂肪而導致血脂或體重增加。糖尿病患者建議每日水果不要超過2個拳頭大小的量,荔枝1份大約5-6粒,建議民眾,雖然荔枝產季很短,而且口感誘人,如果想要維持血糖避免引起併發症及維持理想體重,還是適量攝取為宜。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衛院2019年統計,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糖尿病成為不可忽視的疾病,更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31歲的張先生體型壯碩微胖,4年前因為疲倦乏力嚴重,檢查後發現居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平常空腹血糖大多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0%以上。張先生不願意服用中藥,因此只以針灸治療,於去年5月開始治療,去年8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降到146mg/dl,糖化血色素降到6.4%;10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128mg/dl,糖化血色素6.3%。持續至今年4月為止,空腹血糖都可以控制在120-145 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也都可以保持在7%以下。搭配眼針及耳針療法 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平衡另一名60多歲的張女士,經針灸治療後,飯後血糖也降低許多,西醫師看過血糖紀錄表後,囑咐患者可以減掉飯後血糖藥。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針灸科主任蔡曜鍵指出, 針灸原理是利用刺激穴位的方式,達到全身氣血調節,通過「得氣」方式將信息傳遞到相應的臟腑,通過經絡調整,起到讓臟腑恢復良性循環的效果,數據顯示,針灸可以很好的調節空腹及餐後血糖作用,搭配眼針及耳針針刺療法,更能夠良好地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使身體調節血糖的狀態趨於正常,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蔡曜鍵指出,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患者應定期治療與追蹤,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正確飲食方式,是改善自己血糖的不二法門,血糖平穩後,可在醫師指導下逐漸減低藥量,不可自行貿然停藥,也勿聽信偏方,治療方式也請由專業的醫師診斷,並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為宜。

降血糖藥只能越吃越多?複方治療成控糖趨勢

降血糖藥只能越吃越多?複方治療成控糖趨勢#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八十二歲的奶奶每日需要口服4顆降血糖藥並搭配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本身還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林林總總加起來要吞12顆藥,不僅生活品質不佳,也造成龐大的心理壓力。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改用複方胰島素治療後,減少了每日服用的藥量,成功讓糖化血色素(HbA1c)從7.6%降到6.8%,也讓她在血糖控制上更有動力!罹病越久血糖越容易出問題 複方控糖增加治療便利性過去治療糖尿病的做法是採取逐步加藥的策略,也因此許多糖友會疑惑「明明有配合治療,為什麼藥還是越吃越多?」其實,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會隨著年紀逐漸衰退,血糖控制也會因為罹病越久而越加困難,因此往往需要加大藥物劑量才能達到血糖控制目標。員生醫院腎臟內科王奕中主任強調,大多數糖友都很抗拒改變藥物的劑量與服用頻率,甚至因此影響服藥順從性。有鑑於糖友的需求,近幾年糖尿病的治療逐漸以複方藥物為主流,除了合併兩種藥物的治療作用,還可以視藥物組合的互補以減少第二成分的副作用,不僅降低糖友服藥的顆數及頻率,也提升服藥順從性。王奕中主任進一步表示,臨床觀察糖友對複方藥物的接受度相當良好,舉前述案例使用的複方胰島素為例,由於結合胰島素與腸泌素兩種藥物,除了能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外,也較不易發生低血糖與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一天只需注射一次的用藥模式更有助於糖友輕鬆控糖。胰島素為腎功能不佳糖友的控糖優先選擇今年(2021)剛好是胰島素問世的100周年,王奕中主任也以本身腎臟內科的專業提醒糖友,糖尿病與腎臟健康息息相關,臨床上常遇到急性腎衰竭病患需要洗腎,這時胰島素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胰島素不須經過腎臟代謝,因此反而適用於腎臟功能不佳的糖友進行血糖控制,切勿因街坊鄰居或是非專業人士謠傳的錯誤迷思而抗拒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是多種生理機轉影響的疾病,除了飲食、生活上的習慣調整,配合醫師用藥也很重要,呼籲糖友平時要做好血糖監控,若發現服用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血糖控制狀況時,應與醫師討論更換治療方式,現階段糖尿病治療發展已經相當完善,也有不同類型的複方藥物可以提供方便的治療選擇,提醒糖友要留意血糖變化並積極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圖說:胰島素經百年歷史驗證藥物的安全性,由於不用藉由腎臟代謝,因此成為腎功能不佳糖友的控糖優先選擇。MAT-TW-2100757-1.0-06/2021

乖乖測血糖 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

乖乖測血糖 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今天要看抽血報告。」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你的空腹血糖有達標,可是糖化血色素8.2%,比較高喔。」醫師翻開病歷說。「什麼?糖化血色素又超標了!」王先生有點訝異,「怎麼會這樣?我在家驗的空腹血糖都很標準,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降不下來。」檢視王先生的紀錄,空腹血糖的確都有達標。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傅家保醫師解釋,「如果飯前血糖正常,但是糖化血色素超標,問題大概就出在飯後血糖。」不只顧餐前,餐後血糖同樣重要為了降低糖尿病造成的慢性併發症,目前會把空腹血糖的目標訂在80-130 mg/dL,飯後血糖在180mg/dL以下,飯前與飯後的血糖差異最好小於60mg/dL,而糖化血色素建議小於7%。血糖會跟紅血球裡的血紅素結合在一起,稱為糖化血色素,傅家保指出,由於紅血球的半衰期大概是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應最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都會對糖化血色素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控制血糖不能只看空腹及餐前血糖,餐後血糖也同樣重要。我們可以把血糖波動想像成海浪,假設餐前血糖很平穩,但餐後血糖很高,或是餐前跟餐後差距越大,超過60mg/dL以上,血糖波動就像是海浪,會破壞血管的內壁,較容易出現破損或動脈粥狀硬化。「血糖越平穩越好,餐前跟餐後的差異最好不要波動太大。」餐後血糖高,這些原因要注意導致餐後血糖超標,常見的原因有幾個,包括食物的種類、烹調的方式、攝取的速度等。在食物種類方面,建議選擇原型的食物,因為越精緻的食物越容易造成飯後血糖高,例如吃乾飯比吃稀飯好、吃水果比喝果汁好。在烹調方式方面,越少烹調的食物,比較不會導致飯後血糖超標,採用蒸、煮會比煎、炸、烤來的好。進食的時候細嚼慢嚥,因為吃得越快,越容易吃下太多東西。傅家保提醒,「飯後運動也要注意,例如快走有助於改善飯後血糖,但是激烈運動反而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想要穩定餐後血糖,首先必須找到導致餐後血糖高的原因有哪些,然後針對個別狀況做調整。再來就是調整藥物,目前有針對飯前或飯後血糖的血糖藥或胰島素,可以跟醫師討論。傅家保表示,「我們做過研究,假設患者的糖化血色素在8.5%以上,甚至更高的糖化血色素,這時首要目標是控制飯前血糖,因為這類患者的飯前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到七成以上。當糖化血色素大概在7至8%時,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達到七成以上,所以會鼓勵患者驗飯後血糖,並積極控制飯後血糖。」控糖小技巧,配對血糖量測法為了瞭解血糖的狀況,糖友平時除了驗餐前血糖,也要記得驗餐後血糖。「最完整驗血糖的方式是每天三餐的餐前及餐後(開始用餐後的兩個小時),再加上睡前。但是,多數糖友大概不容易一天驗七次血糖。」傅家保說,「所以會推出配對血糖量測。」「配對血糖量測」就是量周一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周二的午餐的餐前跟餐後,周三的晚餐的餐前跟餐後,然後周四、周五、周六,同樣分別量測早餐、午餐、晚餐的餐前跟餐後,周日再量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利用配對血糖量測就可以知道,一個禮拜中所有三餐的餐前跟餐後血糖,以及餐前、餐後的血糖的差異,方便調整飲食與藥物。善用胰島素,幫助血糖達標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是控糖的幾項重點,面對起起伏伏的血糖,胰島素亦是幫助血糖達標的得力助手。人體本來就有胰島素的需求,控制飯前血糖的叫做「基礎胰島素」,因為不管有沒有吃飯,我們的胰臟都會持續分泌一定量的胰島素,傅家保醫師分析,進食之後,血糖上升,所以胰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血糖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回復血糖的能力,就是取決於胰島素分泌的量。隨著患者胰臟功能慢慢退化,退化到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就需要補充胰島素。人類運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的歷史已經將近百年,是相當有效的控糖工具,除了傳統胰島素外,目前還有「速效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等新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是當作基礎胰島素使用,有助穩定空腹血糖;速效型胰島素是當作餐後胰島素使用,可控制餐後血糖。為了滿足一整天的胰島素需求,可能需要打一次長效型胰島素穩定空腹血糖,然後再三餐後各打一次速效型胰島素控制餐後血糖。」傅家保說,「為了提升便利性,也可以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中包含長效型胰島素與速效型胰島素,有助減少施打次數,可一天打一至二次,且能彈性施打,幫助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達標。」相較於傳統胰島素,新型胰島素藥效較穩定,出現低血糖的機會也較低。(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