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

久坐族當心馬尾症候群 釀癱瘓失禁

久坐族當心馬尾症候群 釀癱瘓失禁#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坐骨神經痛、腳麻,嚴重時造成下肢無力、跛行,上述症狀看似為好幾個發散的症狀,事實上可能皆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病徵,嚴重者為可能會出現影響大小便功能的「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讓病人小便解不出來、大便失禁!一名四十多歲的女子,兩年前患有椎間盤突出的毛病,但由於症狀不明顯,不以為意,平日也沒多加注意保健。日前因腰痠背痛、雙下肢麻痛,不良於行,且臀部有麻木刺痛感,連小便的感覺變得遲鈍,才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診斷是「馬尾症候群」,當日隨即安排緊急手術予以減壓,術中取出長達六公分的椎間盤,病人術後尿液的感覺有恢復,但因為神經受損嚴重,麻木和無力的症狀有改善但仍存在,目前還在接受術後的復健治療中。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久坐一族馬尾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經常坐在辦公室的上班一族,而患有脊椎退化和椎間盤突出的病人都是高危險群。部立苗栗醫院神經外科吳聖文醫師表示,人體在腰椎一、二節以上是所謂的脊髓,以下就變成一條條的神經,也就是所謂的「馬尾」,如果這個部位受到嚴重的壓迫,一開始會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嚴重一點,臀部地方會刺痛麻木,最後無知覺,再不處理就會出現大小便無感覺的狀況,甚至下半身癱瘓,此症候群通常發生在腰椎四、五節間,或腰椎第五節及薦椎第一節間。通常是因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馬尾神經叢造成,其他原因包括突然彎下腰拿取重物、外傷、腫瘤及開刀造成的後遺症等。吳聖文醫師說明,要診斷馬尾症候群,除了透過醫師詳細的理學檢查外(包括感覺皮節分布的評估,肌力測試,肌腱反射等),尚須透過X光,電腦斷層以及核磁共振,做最後的確定診斷。拖延坐骨神經痛 嚴重恐導致下半身癱瘓吳聖文醫師指出治療上,若影像學表現出嚴重的壓迫,而臨床上出現類似馬尾症候群的情況時,儘速向神經外科醫師求診是必要的,因為若是單純的坐骨神經痛表現,此時開刀處理通常不會有太多的後遺症,但若是等到臀部麻木刺痛甚至無知覺,或者大小便無感覺甚至下肢無力時再處理,通常會留下神經損傷的後遺症,若拖太晚處理,可能下半身癱瘓,終身需要導尿管,非常辛苦。 吳聖文醫師最後提醒大家,預防勝於治療,平日應多注意脊椎和姿勢的保養,不要久坐久站,避免長時間彎腰搬重物低頭等,突然出現腳麻症狀勿輕忽,小病可能就是身體警訊,正確保健之道應即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脊椎神經重建創新療法 癱瘓重見曙光

脊椎神經重建創新療法 癱瘓重見曙光#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熱愛重機的29歲水電技師,因一場重大車禍,導致左手及下半身失去知覺;左手臂及雙腿多處嚴重骨折,全身神經受損嚴重,醫師一句:「你應該會終生癱瘓!」猶如被宣判下半輩子的人生從此掉入絕望深淵。直到透過「杜氏刀法」,利用顯微手術進行神經繞道重建,同時進行多處受傷神經的顯微神經接合,才能有重新站起來的一天。神經繞道手術 成功率低「神經繞道手術」就是當神經被拉扯斷裂後,因受傷區域很大,不易進行一對一的定點接合,所以利用其他未受傷的近端神經,把神經繞道移植到遠端的受傷神經,以精準並快速地完成神經的功能恢復。但神經叢重建及多處神經繞道重建手術難度甚高,早在30年前,臂神經叢受傷及腰椎骨盆坐骨神經受損的病人,由於神經的重建手術都是靠傳統的神經斷端的接合手術來治療,尤其是脊椎腔內的受損神經就像豆腐般,完全無法縫合,因此過去的手術成功率往往不到10%。杜氏刀法難度極高 讓癱瘓有重生機會義大醫院神經重建權威杜元坤院長自創的「杜氏刀法」,是先讓脊椎徹底大面積減壓,減緩受傷及未受傷脊椎的腫脹,再用鋼釘固定/動態彈性鋼釘/人工脊椎關節置換,最關鍵的技術是利用超級顯微手術,將受損神經繞道接到遠端有血管的健康神經,其直徑更不到血管的一半!這項創新療法的難度極高,手術須耗時8到10個小時,加上超級顯微手術,讓神經增生等治療方式,已經讓超過3000個因臂神經叢受傷及腰椎骨盆坐骨神經受損的病人痊癒。不斷在神經顯微手術創新、教學之餘,杜元坤院長也積極研究現今備受關注的細胞治療應用,若未來政府加速開放相關醫療許可,應用在脊椎神經重建上,可望再向前一大步。

瑜珈姿勢不當 併脊椎硬膜外出血險癱

瑜珈姿勢不當 併脊椎硬膜外出血險癱#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6歲女性因瑜珈姿勢不當導致下肢麻、無力,立即被送至急診。因出現急性下肢癱瘓的神經症狀變化,立即安排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發現自發性脊椎硬膜外出血,為自發性第10胸椎至第1腰椎脊椎硬膜外血腫塊,壓迫脊髓,確診確認女子是脊椎硬膜外出血。脊椎硬膜外出血導致血塊壓迫神經 甚至可能四肢癱瘓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主任裴有成表示,患者本身具有高血壓且服用抗凝血劑血拴溶解劑(Bokey),增加執行手術的困難度,手術中必須以電燒、止血棉,以引流管將血量引流出去。當日手術於1小時內清除出7至8公分血塊,患者得以在7天內恢復出院行走,後續回診追蹤治療。脊椎是支撐人體骨頭的重要結構,當脊椎遭不當外力或其他因素形成脊椎硬膜外出血導致血塊壓迫到神經,便會出現肩頸痛、併發雙腳麻痺、無力、大小便困難甚至四肢癱瘓。一旦病患出現上述症狀,務必緊急就醫。脊椎硬膜外出血的急救黃金時機是喪失知覺24小時內,若沒有緊急手術可能造成永久性癱瘓。瑜珈增加腹部壓力 服抗凝血劑、抗血栓藥更要注意裴有成主任表示,自發性脊椎硬腦膜外血腫造成脊髓壓迫的情形非常少見,案例中婦人因瑜珈動作,本身又是高血壓且服用抗凝血劑,是自發性脊椎硬膜外出血的高風險群。民眾瑜珈要注意腹部壓力大,腹壓使力造成脊椎神經周邊血管破裂導致血塊壓迫脊椎神經,平時有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栓藥物的民眾更務必留意。

脖子腫塊不理會 下咽癌轉移致癱瘓

脖子腫塊不理會 下咽癌轉移致癱瘓#癱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8歲的李先生發現右邊脖子出現一個腫塊,原本不以為意,但隨著腫塊持續擴大如鵪鶉蛋,直到有天突然發現雙手麻、腳無法使力。就醫檢查發現罹患下咽癌,腫瘤已經轉移骨骼並壓迫到神經,導致癱瘓。神經外科手術後已經恢復行走,目前進行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努力癌細胞抗戰。癌症骨骼轉移 容易產生病理性骨折、癱瘓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林柏君(現支援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以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患者腫瘤轉移至脊柱第2至第5節,並伴隨脊髓壓迫,評估適當手術可使患者恢復一定程度的功能,因此為其進行頸椎第1節到第6節椎板切除術及枕骨到頸骨及胸椎鋼釘內固定術,使患者能恢復行走能力,減輕疼痛,但此屬姑息性手術,患者術後還是要接受後續完整的癌症治療。當癌症患者出現骨骼轉移時,經常疼痛難耐,可能因為輕微外力便導致骨折(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甚至造成半身癱瘓、大小便失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造成家裡經濟與照顧的負擔。即時、適當的治療介入相當重要,可預防病理性骨折,使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功能。下咽癌積極治療 提升行走、進食等生活品質下咽癌容易出現頸部淋巴結及遠處的轉移。當出現遠端轉移時,部分患者會猶豫該繼續進行治療還是要放棄,林柏君醫師鼓勵患者與家屬別太灰心,適當的治療下,仍可以讓出現癌症晚期的患者提升整體的生活品質,不論行走、進食都能夠自己來,不假他人之手,維持基本生活尊嚴。

腰痠、腳麻不就診 竟暗藏癱瘓風險

腰痠、腳麻不就診 竟暗藏癱瘓風險#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8歲的陳女士自2年前開始,腰、雙腳出現痠痛感,當時以為是月子沒做好,或剖腹產時做脊椎麻醉的後遺症而不以為然,認為回家休息後就會得到緩解。直到發現走樓梯或平路時,前面沒有障礙物卻很容易跌倒,而且次數愈來愈頻繁,才就診檢查。脊髓神經長腫瘤 開不開刀皆可能癱瘓陳女士一開始做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不是一般神經問題,而是脊髓內膜的腫瘤,長在脊髓神經裡面。腫瘤長的位置比較高,加上腫瘤比較長,開刀風險大。然而不開刀會慢慢癱瘓,但開刀仍有一半機會癱瘓,四處求醫沒有醫生願意冒風險動刀。陳女士陸續跑了幾家大醫院,有的醫生說腫瘤只能拿一半,有的醫生則說腫瘤不要拿,只要把骨刺拿掉做減壓。有醫生說可以幫她開刀,但時間排到半年以後。最後終於找到醫師願意近期動刀,而且術後恢復良好。腫瘤位置、大小 造成手術風險高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陳女士的脊髓瘤長在頸脊髓與胸脊髓交接之處,12多公分長的瘤因長在脊髓內,加上位置在高位的地方,增加手術困難度。腫瘤愈大需要把脊髓切開的範圍就愈大,開刀過程中所發生不可預期及造成神經傷害的風險相對提高,包括癱瘓、影響呼吸功能。陳金城副院長表示,手術時在顯微鏡輔助下,4小時順利將瘤清除,術後的陳女士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大步邁向新人生。若是長時間久站後雙腳難免又痠又麻,但若是症狀持續且伴隨著跌倒,可得小心體內恐暗藏危機。

過勞四肢全癱 針灸促神經修復

過勞四肢全癱 針灸促神經修復#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陳先生,去年6月底,感覺視力模糊,1個月後突然看東西有重影、雙腳使不上力。就診後,短短幾天就無法行走、解小便,連眼皮都閤不上。在加護病房嘗試多種治療,還是全身癱瘓。轉院之後,中西醫合治讓病情大幅進步。罹病1年後,終於重返工作崗位,找回新生命方向。肺部塌陷、心跳過快 需膠帶貼眼皮才能睡就醫檢查時,從初步懷疑中風,到確診為急性神經炎,做血漿置換術10次以及免疫球蛋白治療,症狀仍持續。住加護病房2個月,陳先生自律神經陸續淪陷,肺部塌陷、心跳過快、眼皮閤不起,用膠帶貼住眼皮才能睡。陳先生四肢全癱,體重從76瘦到55公斤,掉了整整21公斤。插管、氣切都無法改善自主呼吸,家人甚至已有心理準備,可能得轉到慢性養護機構,度過終身臥床餘生。中藥、針灸加入治療 修復肌肉神經轉院經中西醫合治,陳先生的病情逐漸好轉。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莊佳穎指出,陳先生長期睡眠不足,曾持續1、2個月天天15小時埋首工作,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神經系統被病毒攻擊。治療採用給予中藥改善病情,搭配針灸介入,促進神經修復,還有復健科醫師設計復建計劃。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洪大為表示,急性神經炎導致四肢肢體呼吸肌肉衰弱無力,後續努力復建訓練,讓現有神經拉其它已失控的肌肉,沒有壞死的神經還是可以再恢復肌肉力量,鼓勵急性神經炎病人不要放棄。

雙手無力走路困難 七節脊椎全鈣化!

雙手無力走路困難 七節脊椎全鈣化!#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1歲劉女士近日出現雙手麻木、雙腳無力、走路困難超過1年了,做頸椎核磁共振後確診是長節頸胸椎後縱靭帶鈣化,醫師曾表示嚴重程度是只要進行手術一定會癱瘓,諮詢第二意見後,發現仍有手術介入的空間,於是術後住院一個月再加上半年復健,終於能夠重新走路。患者七節脊椎全被靭帶鈣化壓住 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表示,劉女士的第三頸椎一路到第一胸椎,共七節脊椎全被靭帶鈣化壓住,確實屬於「後縱靭帶鈣化」差點就癱瘓的重症。脊髓在脊椎管路,每個管路有固定的直徑大小。脊髓前面的韌帶,叫後縱韌帶,韌帶本來是軟性、有彈性,就像肌肉的韌帶,病人因為體質形成鈣化,而且愈來愈大,就像石頭,擠壓在神經管路上,就像水管裡慢慢積了泥沙,管徑愈來愈窄,劉女士的脊椎直徑不到原來的1/3。黃伯仁主任指出,「後縱韌帶鈣化」是一種先天基因、體質差異造成緩慢發生的疾病,全世界醫學報告發現以亞洲人發生率最高,其中又以日本人最多。黃伯仁表示,日本報告發生機率1%~3%,臺灣並無大規模的報告,但發生率應該相去不遠,差別只是有沒有嚴重到出現症狀。也顯示疾病跟種族特性、遺傳有關,發生年齡多在5、60歲,因壓迫太嚴重而產生症狀。雙手、雙腳無力、膝反射明顯上升 黃伯仁主任指出,手術採取相對安全的後位手術,從脊椎後面拿掉椎弓,讓神經有後伸展的空間再固定起來,減少因結構變化引起進一步壓迫,達到間接減壓目的,再鎖上骨釘固定脊椎到胸椎,減少之後的長期併發症。 黃伯仁主任說明,「後縱靭帶鈣化」很少有標準典型症狀,很類似頸椎椎間盤突出或骨刺,以劉女士為例,雙手、雙腳無力,較嚴重的會有上運動元神經障礙,敲膝反射時會出現明顯上升,迥異於一般骨刺神經壓迫出現的反射下降,這是惟一最大差異。如果症狀還沒有嚴重到肌肉無力、四肢麻木,也可以考慮做熱療、電療、紅外線震波等保守治療,或重力牽引,減緩病情發展。

退伍蛙人下肢全癱 快速減壓救神經!

退伍蛙人下肢全癱 快速減壓救神經!#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0歲的退伍蛙人梁先生, 工作時不慎從約3公尺高的樹上跌落受傷,下背疼痛難耐,就醫時下肢幾乎全癱,還出現急性尿滯留等緊急神經學症狀。經過診治後發現,原來患者的第十二胸椎外傷,才引起爆裂性骨折伴隨橫斷性骨折。患者有爆裂性骨折伴隨橫斷性骨折爆裂性骨折指的是經劇烈撞擊後骨頭碎裂,多發生在承受劇烈撞擊後;橫斷性骨折則為骨頭與骨折成垂直方向。患者就醫時下身瀕臨全癱,醫師利用支架撐起受傷的脊椎,手術後患者能夠抬起右腳,疼痛感也立即解除,在術後3個月內已能恢復正常行走。新型手術傷口小、流血量僅傳統手術1/10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廖仁傑表示,雖然患者下半身瀕臨癱瘓,醫師經由顯微手術快速解除神經壓迫,並在第12胸椎置放新型脊椎椎體支架,完整回復壓迫骨折的椎體高度。以1公分的傷口置入支架撐起坍塌的脊椎體,可以長久從內部穩定椎體機能。支架置入過程簡單,時間約30至40分鐘,並無感染及神經損傷的併發症。且流血量僅傳統手術的1/10。脊椎壓迫性骨折應盡早接受治療後續復健醫療團隊的努力再加上梁先生本身堅毅的蛙人精神,在短短3個月內恢復至正常行走。看到梁先生的恢復。梁先生回想起術前下半身癱瘓的無力感,依舊餘悸猶存。他呼籲並鼓勵類似症狀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病人,應該要勇敢就醫接受評估,盡早接受治療,早日脫離疼痛的折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