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張小姐,國高中時期起就開始頻繁頭痛,多年來一直苦不堪言,詢問家人才發現媽媽在年輕時也有類似症狀,每天頭痛起來就像脈搏用力跳動,甚至還會反胃嘔吐,需掛急診打止吐針,在生理期前更容易發作,嚴重時還痛到必須請假或推辭聚餐。多年以來雖嘗試過多種止痛藥,劑量越吃越重,結果反而讓頭痛更嚴重。
45歲的張小姐,國高中時期起就開始頻繁頭痛,多年來一直苦不堪言,詢問家人才發現媽媽在年輕時也有類似症狀,每天頭痛起來就像脈搏用力跳動,甚至還會反胃嘔吐,需掛急診打止吐針,在生理期前更容易發作,嚴重時還痛到必須請假或推辭聚餐。多年以來雖嘗試過多種止痛藥,劑量越吃越重,結果反而讓頭痛更嚴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5歲簡先生5年前因為一場車禍,造成胸椎第5、6節脊髓損傷,胸部以下癱瘓,沒有知覺,也不會痛,上廁所得靠自己導尿來排泄。甚至,因當時撞擊而造成的腦部創傷,造成他感受不到飢餓,也產生短暫失去味覺和嗅覺等後遺症。經過復健2年,目前簡先生部分生活已可自理,近期再度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期望能順利重新長出神經,努力爭取復原的一線契機。撞擊致脊椎神經損傷 一生復健也恐無效花蓮慈濟醫院神經醫學科學中心主任邱琮朗表示,此病患符合脊髓損傷診斷後6個月或以上,且神經學檢查顯示至少持續1個月無進展的穩定結果、神經損傷水平爲第7頸椎至第2腰椎之間、ASIA神經學分級爲A級(下肢全癱及肛門無感覺)等標準,可施行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脊髓損傷如果進展到慢性期(6個月之後),其實傳統治療方式就只剩復健。」邱琮朗表示,受傷超過半年的脊髓損傷患者,從復健得到的進展是非常少的。而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是透過骨髓中含有間質幹細胞有免疫調節與細胞分化的能力,同時誘導神經細胞再生,有機會使斷裂的神經傳導恢復。自體骨髓幹細胞回輸 促運動神經傳導恢復邱琮朗進一步解說,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方式,是由醫師從病患體內抽取骨髓後,至細胞製備場進行分離萃取及培養,4週後,再由他回輸到脊髓損傷的病灶處即完成。為了讓治療更精準有效,回輸間質幹細胞前,需先將病患受傷部位的纖維化及疤痕化組織清除,再打開硬脊膜,接著針對受損部位上、中、下共6個點分別回輸間質幹細胞。除了能幫助修復周邊神經組織外,也能吸引生長因子促進神經再生,藉此將脊髓損傷部位的神經串聯起來,讓細胞有機會修復後,再把這些脊髓的訊息往下傳導.可望能恢復運動神經。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在治療應用的方向上,著重於運動功能的恢復,以重建病患的部分感覺神經及運動功能、膀胱甚至是排便功能為主;再搭配復健、脊髓刺激術或肌肉鬆弛劑等多種治療方式,藉以提升幹細胞功能。邱琮朗也分享,國外已執行相關細胞術式之治療文獻指出,病患下半身能成功恢復到有知覺,或是膀胱功能復原到能感受到想上廁所等的感覺,這些都對病患在日常生活上帶來非常大的改善,為他們帶來復原希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您曾經「痛不欲生」嗎?長期偏頭痛讓40歲的鐘小姐想撞牆甚至跳樓。鐘小姐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痛,嚴重時臉麻、眼睛刺痛甚至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多次暈倒。耳朵聽不到造成與女兒溝通困難,讓她身心交病而憂鬱,疼痛加上此病症對生活的影響,更讓生結束生命的念頭。鐘小姐偏頭痛症狀持續數十年,去遍診所、大醫院,只要能與頭痛沾上邊的科別,甚至身心科都就診過,檢查項目都做了,更曾住院治療,病情依然嚴重。2年前至疼痛門診就醫,疼痛科醫師評估頭痛狀況複雜,轉至神經內科。根據神經內科醫師診斷,患者以往服用過治療頭痛相關藥物接近10種,預防頭痛藥物已沒有太大幫助,且伴有憂鬱症,因此判斷為慢性偏頭痛,立刻建議施打肉毒桿菌治療。慢性偏頭痛可能伴隨噁心、嘔吐、畏光及怕吵等症狀林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說明,偏頭痛是相當普遍的疾病,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約150萬人罹患。成因為三叉神經末稍纖維過度活化及腦血管擴張,造成單側性且類似心跳搏動的疼痛。慢性偏頭痛患者每次發作至少半天以上,白天日常活動、做家事時疼痛會特別嚴重,甚至伴隨噁心、嘔吐、畏光和怕吵等症狀。大部份患者偏頭痛時,都會選擇吃止痛藥,但止痛藥僅可緩解疼痛,卻無法解決畏光、想吐等問題。且長期服用止痛藥的劑量會愈來愈高,對內臟造成傷害,更有藥物依賴及抗藥性問題疑慮。藥物的使用較適合偶發性或非慣性偏頭痛的人。肉毒桿菌素注射後,肉毒分子阻擋導致疼痛的神經傳導物質釋放,疼痛感因神經傳遞中斷而無法傳達,達到治療效果。肉毒桿菌素可明顯降低頭痛發作次數、程度林志豪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本身是一種安全性高的藥物,除了可明顯降低頭痛發作次數、天數及疼痛程度,病患的身體、心理及整體生活品質均得到相當大的改善。符合施打的病患為慢性偏頭痛的病人,也就是平均一個月大於15天的頭痛,且其中有8天以上符合偏頭痛特徵,狀況持續3個月以上的患者,就可考慮以此方式治療。林志豪醫師提醒,偏頭痛患者,若過度依賴止痛藥,除了造成身體器官傷害,更可能使偏頭痛病情惡化。頭痛的類型判別、施打位置與劑量都是影響成效的關鍵。患者應積極尋求專業醫師評估,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對症下藥,才能得到最佳的療效,重新享受優質的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年齡增長,不論是工作或日常上下樓梯,膝蓋疼痛退化問題是民眾最常遇到的疾病之一,但膝蓋疼痛卻不一定是膝蓋退化導致。一名65歲林姓病患,日前因為膝蓋疼痛、走路上下樓梯疼痛無力到醫院求診,原本以為是膝蓋退化,經醫師詳細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脊椎神經壓迫導致。脊椎狹窄壓迫神經 膝痛無力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林宗志表示,大部分民眾在遇到筋骨痠痛問題時,哪裡痛就去治療哪裡,膝蓋痛就覺得是筋骨損傷退化。門診很容易遇到病患抱怨膝蓋疼痛無力,X光檢查膝蓋卻發現膝蓋還是很健康或只是輕微退化。雖然病患表示腰部脊椎只有稍微不適,或甚至覺得只是工作腰痠睡不好,但進一步詳細檢之後,發現其實是脊椎狹窄導致壓迫掌管膝蓋部位的神經,才讓患者膝蓋疼痛或是無力,行走困難。神經出問題 嚴重可能倒致偏癱、跛行一個簡單的走路動作,必須要人體許多器官功能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良好的骨骼支撐、完整的關節與軟骨活動、肌肉提供力量、神經傳遞指令,驅動肌肉活動,回傳本體感覺,協調活動,才能完成一個看似簡單的走路動作。一旦神經功能出現問題,就好比電線或電話線出問題,可能傳遞有雜音的訊息,感覺疼痛或麻痺或是其他異常;或是發生肢體無力、偏癱、跛行,都是神經導致下肢或膝蓋不適症狀的來源。林宗志醫師表示,身體不適是一種警訊,如果身體不舒服,建議先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檢查治療,避免病情拖延或是白走冤枉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沒有意義的苦痛只是一部分狀況。在幫助我們處理並解釋周遭環境時,疼痛是非常重要的。說疼痛對人類的生命及存活至關重要,一點都不誇張。有許多反射行為幫助我們適應與存活,而疼痛就是其中之一。由疼痛驅動的退縮反射,讓我們下意識地遠離潛在的危險情境。刻意抑制眨眼反射 造成不適、角膜過乾眼睛乾燥或接觸到灰塵、異物時,三叉神經偵測到不適,並將訊號傳送給大腦,大腦接著要求顏面神經去通知我們的眼皮要眨動,這個眨眼反射可以滋潤眼睛,避免角膜過乾。你可以控制眨眼反射,但那並不舒服。想想你上次和別人比賽「誰先眨眼」,或想想你在拍全家福照片時,對著閃光燈還是得努力把眼睛睜開。這兩個例子都指出,你可以藉由集中心志或努力抑制等方法,來調節眨眼反射。抑制眨眼反射太久不只讓你不舒服,而且也會危害你的眼睛。在一定程度上,這在疼痛的適應面也說得通。我們可以調整疼痛的作用和嚴重性,不過到頭來我們還是得靠著疼痛才能活下去。其他常見的反射包括食物進入氣管時的咳嗽反射,以及蚊子吸血後提醒你抓癢的發癢反射。這些不由自主的行動都很常見,保護性反應通常都是適應性的。疼痛提供大腦訊息 在有意識、無意識中都做出調整但在特定情況下,它們都有具備不利適應的潛能,感冒後的長期咳嗽、敏感反應導致的止不住的癢,我們在因應它們時,也要牢記它們的保護特性。疼痛也是一樣的。疼痛以你未能覺察的方式,微妙地保護著我們,跑步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如果稍加注意,你會發現跑步時自己會自動調整步伐。這是疼痛反射警告你,身體的哪個部位經歷了太多重複性的壓力,所以在造成更大的傷害,韌帶撕裂、腳踝扭傷之前,你會調整步伐。這不像眨眼反射是瞬間發生的,但它仍舊涉及四肢經由脊柱到大腦的訊息移動,訊息在大腦內被處理。對此,大腦傳送一則補償的指示。看起來你是潛意識地處理了這則訊息,事實上,疼痛讓你改變了行為。如果你沒能察覺到疼痛,你可能會有起水泡、應力性骨折或更糟糕的後果。疼痛持續提供大腦回饋訊息,讓大腦在有意識和潛意識中、在每一天的每一分鐘內,做出調整。疼痛提供身體訊息 有益生存在《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一書中,艾克哈特.托勒寫道:「身體運作的智慧,我們並不完全理解。」我相信從疼痛中,我們可以學會認識並欣賞身體的聰明才智。「生存第一」是我們演化至今的最高指導原則,而疼痛有益生存。如果我們看不見疼痛的價值,對我們的生存是有危害的。(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新醫學發現,肌肉細胞會因不常使用而自動萎縮,「久坐少動,對身體的戕害就跟吸菸一樣」。少動族如何抵消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神經膠質細胞 與痛感關係密切所謂慢性疼痛,是原本很單純的疼痛機制卡在某個點上,就像唱片跳針卡住,動彈不得,疼痛訊息進入「疼痛迴圈」一再重複播放。在這種情況下,疼痛訊息傳導不再是單一方向(從疼痛接受器經周邊神經傳至脊髓和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在抵達脊髓之後,變成往四面八方炸開來,首當其衝的正是「神經膠質細胞」。大腦的結締組織絕大部分由神經膠質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原先被當作神經系統的黏著劑,不過最新研究指出,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所有功能裡都扮演極為活躍的角色,包括大腦發展、體內動態平衡、資訊的處理、學習和記憶、髓鞘的形成、某些神經元的再生。因此,神經膠質細胞在我們的感知(以及痛覺)經驗裡,其實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能減輕痛覺,也能使痛感加劇,甚至完全扭曲我們對疼痛的感受。止痛藥能緩解疼痛 但治標不治本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麻醉學教授奎恩博士(Dr. Elliot Krane)在TED演講中提到慢性疼痛十分難纏,還會隨著每一次觸發變本加厲。一再重複的迴圈模式,是慢性疼痛治療如此困難(甚至無法對症下藥)的部分原因。有些止痛藥可能暫時關掉了疼痛訊號,另一些則透過降低身體發炎程度的方式,使身體不再處於隨時可能引發疼痛的情況。但除非我們更動神經傳導的路徑,否則慢性疼痛的迴圈是不可能中斷的。運動3步驟 中斷慢性疼痛迴圈我們有可能重新改寫痛感程式嗎?的確有可能。目前像奎恩博士這樣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針對神經膠質細胞進行程式改寫的藥物;不過,最有效的還是採用自然的長程解方,也就是透過溫和的運動治癒疼痛。運動,是我們跟不適應環境(因而產生突變)的細胞,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透過益身操,我們可以說服這些細胞放棄原來有害的行為模式,停止傳遞或加強額外的疼痛訊息。鬆開凍結的結締組織,一步步改善所有體內的生理互動,就有效治癒慢性疼痛。簡單3步驟,有效中斷「疼痛迴圈」:.雙腳打開至舒服的寬度站好,不要太寬也不要太窄.雙手自然下垂,放在身體兩側,輕鬆呼吸,全身放鬆.讓身體緩慢輕輕地左右擺動,順時鐘和逆時鐘的脊椎轉動(本文摘自/零痠痛益身操/天下文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毒品一碰恐怕難以抽身,身陷毒品不僅造成健康危害,恐怕還會使人際相處惡化、與社會脫節。因此盡量防堵接觸毒品的管道,是大多數人抱持的原則。然而,各種不同樣貌的新興毒品紛紛湧現,現在竟有狀似茶葉樣貌的毒品!恰特草曬乾似茶葉 長期食用易成癮國內查獲從非洲寄往臺灣的毒品「恰特草」,經不肖人士偽裝成茶葉罐包裝再銷往美國。「恰特草」有「東非罌粟」之稱,又名「巧茶」、「阿拉伯茶」,是一種產於非洲與阿拉伯半島地區的植物,剛採下時外形類似莧菜,曬乾後形似茶葉,一般人很難清楚分辨。食品藥物管制署說明,食用「恰特草」後會產生欣快感與興奮感,變得多話及躁動行為,長期食用成癮性大。主要因為「恰特草」內含興奮性化學物質卡西酮,對人體中樞神經具刺激作用,長期使用易成癮,卡西酮對身體危害大,如情緒低落、邏輯混亂、妄想、失眠、厭食,營養不良、憂鬱等。遭勸喝「茶葉」 當心染毒上身食藥署呼籲,新興毒品不斷推陳出新,年輕族群或經常出入娛樂場所者更要提高警覺,若有人勸說「喝一點茶葉沒關係」,還是要當心,勿因一時好奇或受同儕影響而嘗試毒品,更不要飲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咖啡包、茶包或試喝包,以免染毒上身。想了解更多毒品濫用及危害的相關資訊,可上食藥署首頁>主題專區>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反毒資源館http://consumer.fda.gov.tw/People.aspx,或撥打各縣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免付費專線0800-770-885諮詢。(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0期資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8歲的陳女士自2年前開始,腰、雙腳出現痠痛感,當時以為是月子沒做好,或剖腹產時做脊椎麻醉的後遺症而不以為然,認為回家休息後就會得到緩解。直到發現走樓梯或平路時,前面沒有障礙物卻很容易跌倒,而且次數愈來愈頻繁,才就診檢查。脊髓神經長腫瘤 開不開刀皆可能癱瘓陳女士一開始做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不是一般神經問題,而是脊髓內膜的腫瘤,長在脊髓神經裡面。腫瘤長的位置比較高,加上腫瘤比較長,開刀風險大。然而不開刀會慢慢癱瘓,但開刀仍有一半機會癱瘓,四處求醫沒有醫生願意冒風險動刀。陳女士陸續跑了幾家大醫院,有的醫生說腫瘤只能拿一半,有的醫生則說腫瘤不要拿,只要把骨刺拿掉做減壓。有醫生說可以幫她開刀,但時間排到半年以後。最後終於找到醫師願意近期動刀,而且術後恢復良好。腫瘤位置、大小 造成手術風險高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陳女士的脊髓瘤長在頸脊髓與胸脊髓交接之處,12多公分長的瘤因長在脊髓內,加上位置在高位的地方,增加手術困難度。腫瘤愈大需要把脊髓切開的範圍就愈大,開刀過程中所發生不可預期及造成神經傷害的風險相對提高,包括癱瘓、影響呼吸功能。陳金城副院長表示,手術時在顯微鏡輔助下,4小時順利將瘤清除,術後的陳女士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大步邁向新人生。若是長時間久站後雙腳難免又痠又麻,但若是症狀持續且伴隨著跌倒,可得小心體內恐暗藏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