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

樂公益/癌症希望樂活學苑~陶笛班

樂公益/癌症希望樂活學苑~陶笛班#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友常要面對死亡的威脅與恐懼、身體上的痛苦、治療副作用的變化、外形的改變、醫藥費的慢慢支出、家庭與家人的負擔。因此心理壓力也比常人容易大很多,可能會引發心神症狀或疾病。所以,癌症希望基金會特規劃「希望樂活學苑」,此次課程主題為「陶笛班」,將邀請林素佳老師指導,活動簡介:由專業音樂老師教導吹陶笛,不需要有陶笛的基礎,只要你對音樂有興趣就可以報名參加喔, 參加對象:癌症病友,陶笛600與課本120需自費。活動需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希望樂活學苑時間:102年6月6日~7月25日;每週四下午15:00~16:00地點:基金會台北中心(台北中正區臨沂街3巷5號1樓)洽詢:02-3322 6286轉130顏護理師

不知自己罹患高血壓! 國人生活習慣現危機

不知自己罹患高血壓! 國人生活習慣現危機#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根據調查,台灣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壓力較大,加上運動量不足、吸菸等原因,導致高血壓風險常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國民健康局成年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陳姿伶表示,國人生活習慣潛藏許多高血壓危險因子,建議18歲以上應每年量一次,已患有高血壓之民眾更要定期量。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蔡克嵩指出,高血壓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像是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其中有3成以上民眾不知道高血壓也會引起腎臟功能缺損。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鐘則表示,高血壓、吸菸與高膽固醇都是可控制、可改善的人體健康危險因子,但罹患高血壓的人卻逐年上升,若民眾對高血壓有100%的認知,就能有46%的控制率。血壓下降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益處,更可降低30%狹心症死亡率、40%中風死亡率。為喚起國人對高血壓問題的重視,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與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於全台575家7-ELEVEN設置千禧健康小站,免費替民眾檢測血壓,並呼籲有高血壓症狀之民眾,需遵守「711」測量原則,每天早上7點、晚上11點前各量一次血壓並記錄量測值,定期回測血壓。陳文鐘進一步說明,首次量血壓的民眾,兩手都需要測量,且要取較高數值為主,若兩手值數差大於20毫米汞柱,則應該尋求專業醫師。若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在160與100毫米汞柱以上,就應透過專業醫師協助;若是在140與90毫米汞柱以上,非高血壓患者需連續一周天天測量,如仍偏高,就要找醫師;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在130與80毫米汞柱以上,若為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患者,也應要諮詢專業醫師。提醒民眾,日常生活中減少食鹽攝取、適當飲酒不過量、控制腰圍(女性不超過80公分;男性不超過90公分)與體重(BMI直維持在18.5-24之間)、不吸菸以及每周至少5次30分鐘的運動,可有助於控制高血壓,掌握自己的健康,別讓疾病不知不覺中找上你。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最新罹癌統計,大腸癌四度奪冠,每日38人罹患腸癌,13人死於腸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公布,國人腸道異常關鍵字冠軍為「瘜肉」,瘜肉問題已是國人腸道健康的最大隱憂。近年來,女性及年輕族群瘜肉比率激增,攀升一倍,速度高於男性;年輕世代更攀升八成。飲食西化、愛吃油炸燒烤不忌口,都是導致腸癌的危險因子,婆婆媽媽更要提防致命生活習慣。聯安預防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家庭主婦愛「撿菜尾」,不過這樣重覆加熱食物,還有許多食材加在一起,易造成吃進過多熱量、肥胖,恐對腸胃有弊無益;而年輕人則往往無肉不歡、愛喝含糖飲料,夜生活作息(造成免疫力出問題),以及這群高危族群較無定期健檢習慣,是造成女性及年輕世代「腸」出問題的主因。鄭乃源解釋,一般瘜肉轉變成癌症的機率為80%,但早期發現的瘜肉通常都是良性的,如果及早切除就可避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鄭乃源說,腸道不會告訴你長出瘜肉了,通常症狀都不明顯、鑑別度不高,因此,定期檢查就變得非常重要。鄭乃源說,大腸癌是唯一可預防的癌症,不過光靠糞便潛血檢驗不夠,尤其高危險族群,因糞便潛血檢驗沒有診斷性、不夠仔細。通常驗出陽性的民眾,就是要進一步做大腸篩檢的動作,不過驗出陰性並不代表沒有問題,可能只是當時沒出血,還是有潛在罹癌的風險。鄭乃源建議腸癌高危險族群,應從30歲左右規劃完整腸鏡檢查,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大腸鏡檢查,掌握早期發現大腸癌前兆的黃金關鍵。但如果本身生活及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更應積極改善生活作息,並提早開始規劃相關檢查。鄭乃源院長也提醒「切除不等於根除」,呼籲有瘜肉的民眾應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腸鏡複檢,以免腸瘜肉復發(切除瘜肉一年後應再檢查),而失去及早預防的時機。另外,飲食方面,對於食材的挑選可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五穀米,肉類以白肉取代紅肉的攝取;多吃蔬果、堅果及水溶性纖維,幫助帶出藏於腸道死角中的糞便,同時將每餐的蔬果量做有效的量化,如蔬菜至少每日2-3碗、水果每日3-4個拳頭,才是正確維護腸道健康的飲食計畫。(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放鬆緊繃神經 適量攝取鮮奶、豆製品

放鬆緊繃神經 適量攝取鮮奶、豆製品#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職場中約有5成男性以及2成女性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而三餐老是在外的勞動者常為了趕工導致沒有定時定量的飲食型態,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慢性病。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王子南表示,如果過度攝取高脂食物,食物中的脂肪除了容易沉積在血管壁而降低換氧能力外,也會延緩胃排空,造成腸胃不適;另一方面鹽分高的菜式易促使血壓上升,讓情緒更緊繃,建議用餐時儘可能選擇少許香草或辛香料佐味,烹調方式為蒸、燉煮、燒烤或涼拌等低油的菜式。工作疲勞時許多民眾都會飲用濃茶、咖啡或藥酒,王子南指出,若是大量飲用這些提神飲品,反而會造成腸胃負擔、使骨鈣流失,甚至影響睡眠品質,久而久之讓疲勞感加倍,導致工作效率每況愈下,建議每日至少可飲水1500c.c.至2000c.c.來促進新陳代謝,在選擇飲品時也應注意成分標示,並謹守「除三害」的原則,成分應去除香料、色素以及防腐劑,才能喝得安心又健康。在主食方面,王子南建議,全穀類是富含纖維質及維生素B群的複合澱粉,除了可增加飽足感、平穩提供血糖以維持體力及清晰的思緒外,也能補充因壓力所過度消耗的維生素B群,因此每日主食可選擇三分之一量的胚芽米、糙米、薏仁、小麥胚芽等全穀類食物來取代精製穀物。要放鬆工作時緊繃的神經,王子南表示,每日可飲用約250c.c.至400c.c.低脂或脫脂鮮奶(約等於3至5湯匙奶粉),讓鮮奶中的鈣協助調節肌肉收縮並鬆弛神經,乳糖不耐的人可選擇低脂無糖發酵乳或乳製品,而純素者則可以選擇海帶及豆製品。此外,為了增加體內的抗氧化物,維持腸道蠕動避免便秘,王子南表示,每日應攝取3至5碟蔬菜以及2至4碗水果,並著重顏色及種類的變化。王子南指出,吃出職場抗壓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三餐定時定量,攝取充足的熱量及營養素,選擇飲食時謹守「三多三少」的原則,多蔬果、多高纖、多喝水,以及少油脂、少調味料、少加工品,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更是職場朋友們追求健康的最佳養生之道。

減重時期代謝率降低 運動才是不二法門

減重時期代謝率降低 運動才是不二法門#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過年期間大吃大喝,攝取高糖、高油、高熱量密度的食物,加上活動量不足,使得熱量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理代謝造成體重的增加。新竹馬偕醫院營養師柯麗苓表示「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飲食控制和運動相輔相成,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少吃高熱量、高油脂、高糖的食物並配合有氧運動,才能消耗脂肪、增加肌肉彈性及維持骨密度,因為減重期間,減少熱量攝取會造成基礎代謝率降低,必須藉由運動維持或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可達到最佳效果。健康減重原則,每累積約7000大卡,就會增加1公斤體重。相反的若每天減少500大卡,一週就可以瘦0.5公斤,這才是健康減重的方式,成人減重計畫,男性熱量至少1500大卡,女性至少1200大卡,否則容易發生微量元素不足的情況。營養師柯麗苓就教大家正確飲食習慣,吃得健康又窈窕。第一、先飲後食,先喝清湯再吃涼拌或燙青菜,然後再吃其他菜餚,可增加飽足感。第二、細嚼慢燕,人類進食須20分鐘後,葡萄糖經血液循環至腦部飽食中樞,才有飽足的感覺,切忌狼吞虎嚥。第三、定食定量,「三餐吃飽」,避免額外攝取點心與零食的壞習慣,養成用餐八分飽的良好飲食習慣。此外,低熱量食物,像是無油蔬菜、代糖產品、蒟蒻產品、無糖飲品等,都可以適量攝取。目前一般民眾飲食最大的問題,幾乎都是醣類不足但純糖太多,及為了追求食物口感與價值而忽略脂肪與蛋白質的份量。正餐的選擇應以五榖根莖類,如地瓜或玉米、蔬菜類、豆魚肉蛋類和油脂類所組成的飲食型態是最恰當的。另外,控制油脂的攝取也很重要,食物過水或以紙巾吸油、避免肉汁或菜汁淋飯或麵上、點選無油烹煮食物。柯麗苓提醒民眾減重不難,難在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和規律運動,學習控制食物而不要讓食物來控制你。

預防代謝症候群 從健康生活做起!

預防代謝症候群 從健康生活做起!#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101年2月22日至25日對全國22縣市進行的「國人於春節期間體重控制調查」,結果發現民眾於年節期間吃的東西比平常多者占3成9,每天吃餅乾、糖果及零食比平常多者占5成,喝飲料份量比平常多者占1成9,每天運動量比平常少者占4成3。並有近4成5的民眾表示過年期間體重會增加,其平均約增加1.7公斤。研究顯示20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9.7%,且隨年齡增加逐年上升。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一般民眾高。故為預防代謝症候群,宜從小養成建立健康生活型態。代謝症候群是指血壓值≧140/90 mmHg、三酸甘油脂≧15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性<35 mg/dL;女性<39 mg/dL)、身體質量指數(BMI)>24或腰圍比值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微量白蛋白≧20 g/min或尿白蛋白g≧30 mg/等五項危險因子,只要有兩項(含)以上即表示有代謝症候群。因此維持理想的體重範圍才是促進並維護健康的不二法門,而維持健康體位的方法就是健康飲食及規律適當運動。

孩子越來越胖 和父母飲食習慣有關!

孩子越來越胖 和父母飲食習慣有關!#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孩子越來越胖,怎麼會這樣?這可能是家長的問題!國內外就有研究發現,家長如果都胖,小孩也容易變成肥胖兒童,若有一位家長肥胖,孩子胖的機率就已經增為1.7倍;而父母都肥胖,孩童肥胖機率更高達近5倍。署立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表示,兒童會模仿父母親的飲食行為,喜好的食物也常受到父母親飲食習慣的影響,進而影響兒童的體重,孩子愈易過重或肥胖,其原因不只與遺傳有關,也和父母的教導有關係。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說,很多家長誤認為青少年正在成長應該盡量吃,不用特別控制,但其實兒童肥胖對日後發生心血管的風險增加了五成三。陳珮蓉建議,兒童與成人飲食的區別在於澱粉類可多攝取,但一餐最多還是以兩碗飯為限,其他類食物則應按照國人飲食指南的建議分量,如奶、蛋、豆、魚、肉類五分、油脂類三湯匙、蔬果類五分。另外,過年期間遵守「3331」原則,「餐點1/3加青菜,主食1/3換全穀,在家團聚減少1/3的零食,每週量1次腰圍」,才能健康不吃肥。

減肥致勝關鍵 調整飲食習慣!

減肥致勝關鍵 調整飲食習慣!#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現代人追求身材苗條已成不可擋的趨勢,除了外表美觀之外,健康更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坊間減肥藥物、電療、埋線等減重方法盛行。然而臨床經驗發現,減重最忌一蹴即成的懶人減肥法,因為快速減重的結果往往失敗,就算獲得些許效果,減少的體重大多很快恢復,而反覆減重的結果便是勞財又傷身。署立彰化醫院中醫科主任馬易世特別強調階段式減重的觀念,藉由健康減重三步驟逐步落實減重計畫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一階段,調整飲食習慣。馬易世認為「只吃三餐、減少主食」的概念是這一階段的主軸。減重並不建議節食,過度的節食往往容易暴飲暴食,更可能為身體帶來嚴重的後遺症。建議三餐正常、營養均衡,但需減少米飯、麵食、饅頭、麵包、根莖類等澱粉類主食的份量,並且嚴格遵守不吃零食、不喝含糖飲料、避免重口味飲食、肉類去皮、蔬菜瀝乾油水等規則。第一階段的飲食調整雖然最難達成,但卻是最關鍵的步驟!若沒有養成良好與正確的飲食習慣,結果不是弄垮身體,便是很快地恢復體重。第二階段,體質調理。中藥的使用可緩和減重過程中產生的不適,例如倦怠、便秘等症狀,或是調整如宿便、水濕、寒濕、濕熱等容易肥胖的肥胖體質,然而這一階段必需藉由專業中醫師臨床經驗的幫助才能獲得正向的效果。第三階段,規律運動。一旦完成前兩階段,溫和且持續的運動便是需要的了。然而用大量運動來消耗體內脂肪卻是許多人的減重迷思,因為一次激烈運動所消耗的能量往往遠不及運動後忍不住進食一份點心零食所增加的熱量。因此持續每天約半小時的運動,如快走、慢跑、自行車、或游泳等溫和運動,再配合第一階段的飲食習慣調整才能突顯出運動減重的成效。馬易世根據臨床觀察,若能遵守上述三階段的減重計畫,每月減少二至三公斤的健康減重目標便可輕易達到。提醒大家年節大餐與瓜果甜品要節制攝取,暴飲暴食很容易傷身體。(圖片來源:彰化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