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

減肥致勝關鍵 調整飲食習慣!

減肥致勝關鍵 調整飲食習慣!#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現代人追求身材苗條已成不可擋的趨勢,除了外表美觀之外,健康更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坊間減肥藥物、電療、埋線等減重方法盛行。然而臨床經驗發現,減重最忌一蹴即成的懶人減肥法,因為快速減重的結果往往失敗,就算獲得些許效果,減少的體重大多很快恢復,而反覆減重的結果便是勞財又傷身。署立彰化醫院中醫科主任馬易世特別強調階段式減重的觀念,藉由健康減重三步驟逐步落實減重計畫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一階段,調整飲食習慣。馬易世認為「只吃三餐、減少主食」的概念是這一階段的主軸。減重並不建議節食,過度的節食往往容易暴飲暴食,更可能為身體帶來嚴重的後遺症。建議三餐正常、營養均衡,但需減少米飯、麵食、饅頭、麵包、根莖類等澱粉類主食的份量,並且嚴格遵守不吃零食、不喝含糖飲料、避免重口味飲食、肉類去皮、蔬菜瀝乾油水等規則。第一階段的飲食調整雖然最難達成,但卻是最關鍵的步驟!若沒有養成良好與正確的飲食習慣,結果不是弄垮身體,便是很快地恢復體重。第二階段,體質調理。中藥的使用可緩和減重過程中產生的不適,例如倦怠、便秘等症狀,或是調整如宿便、水濕、寒濕、濕熱等容易肥胖的肥胖體質,然而這一階段必需藉由專業中醫師臨床經驗的幫助才能獲得正向的效果。第三階段,規律運動。一旦完成前兩階段,溫和且持續的運動便是需要的了。然而用大量運動來消耗體內脂肪卻是許多人的減重迷思,因為一次激烈運動所消耗的能量往往遠不及運動後忍不住進食一份點心零食所增加的熱量。因此持續每天約半小時的運動,如快走、慢跑、自行車、或游泳等溫和運動,再配合第一階段的飲食習慣調整才能突顯出運動減重的成效。馬易世根據臨床觀察,若能遵守上述三階段的減重計畫,每月減少二至三公斤的健康減重目標便可輕易達到。提醒大家年節大餐與瓜果甜品要節制攝取,暴飲暴食很容易傷身體。(圖片來源:彰化醫院提供)

男性精子質量下降 飲食習慣惹禍!

男性精子質量下降 飲食習慣惹禍!#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精子數量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很大的程度上應歸咎於與飲食和生活習慣。西班牙研究發現,即使是年輕男子,精子濃度平均一年下降2%,且可能很快就會達到損害生育能力的水平。一項研究超過200位男性的十年研究顯示,平均濃度從2001年的每毫升7200萬顆精子下降到2011年每毫升52萬個。穆爾西亞大學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發現,因為以前的研究顯示,濃度低於每毫升40萬顆精子,會使生育概念更加困難。研究員教授海梅‧門迪奧拉說,如果損失率的概述仍持續以每年平均跌幅在2%質量的速度增長,那麼年輕男子的精子就很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危險水平。研究結果更說明了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提高精子的質量,出於這個原因,強調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突顯生活方式的干預措施,可以阻止精子質量下降。法國的主要研究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男性精子數量和質量都大幅下降。這與飲食、生活方式和性別彎曲的化學品,甚至是緊身內衣都被相信是有關係的。1989年至2005年期間,一項2萬多人的研究中,平均精子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不但增加不孕不育的風險,在相似比例下健康的精子數量也減少了。調查結果還證實,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過去20年的研究表明精子數量下降。研究人員說,事實上,下降的數量不斷累積在這17年間,且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還在持續著。英國專家更補充,精子數量下降會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不可避免的需要採取行動進行原因調查。

哺乳可促小孩往後飲食習慣健康?!

哺乳可促小孩往後飲食習慣健康?!#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孩子吃飯時有時東張西望,東摸西摸,總是沒有辦法專心乖乖吃飯,時常讓父母傷透腦筋!但你知道嗎?培養小孩良好的飲食習慣,其實能從哺乳開始!教育家徐國靜在書中曾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哺餵母乳開始。喝母乳是大自然精心設計的一套餵養方法,簡便又科學。他說明,喝牛奶長大的孩子,很容易養成邊吃邊玩的習慣。因為喝牛奶不需要太費力,奶瓶嘴小,可以人工放大,嬰兒不需要太用力就可以喝到奶。叼著奶瓶時,可以躺著、坐著,視野開闊,隨時可以東張西望,注意力不會集中在食物上,自然就養成邊吃邊玩的壞習慣。而餵母乳時,孩子的狀態和刁奶瓶截然不同。吸吮母乳要花力氣,要全身心投入,要全神貫注,既不能東張西望,也不能邊吃邊玩。如果母親的奶汁多,能省點兒力氣;要是奶汁少,不但要用力,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因此,徐國靜提醒各位新手媽媽們,如果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孩子在長大後吃飯無法專心,第一步可從哺育母乳開始做起。

改變國人飲食習慣 生食飲食蔚為風潮

改變國人飲食習慣 生食飲食蔚為風潮#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飲食習慣的西化,販賣生食的商店林立,生菜沙拉、精力湯等已蔚為風尚,不僅注重養生的長者,連許多年輕人都開始追隨生食的腳步,不過生食真的有益身體健康嗎?根據衛生署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3期指出,生食飲食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藉此攝取更多的蔬果養分,改變國人蔬果攝取不足的問題。其實生食飲食的觀念,是源於美國安.威格摩爾(Ann Wigmore)博士,由於安博士長期患有嚴重的關節炎、偏頭痛等疾病,靠著生食而痊癒,於是推廣生食的概念,希望大家也能脫離病痛,像是在普遍流行於上班族之間,混合水果、蔬菜、芽菜、堅果以及海藻類的強力營養湯(又稱精力湯),也是安博士所研發。生食最初的做法,是以完全不經烹煮的蔬菜、水果、種子、堅果類等食物為主,完整保留食物中的酵素及營養,雖然也有魚蝦等醃製生食,但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蛋白質的重要攝取來源是豆類,但是含有豆類皂素的扁豆、荷蘭豆、黃豆、四季豆,屬於有毒物質,不宜生吃,否則可能會引起腹瀉或腸胃發炎。肥胖向來是國人非常傷腦筋的問題,除了可藉著生食攝取到更多的蔬果養分外,還能改變國人湯湯水水的飲食習慣,避免國人烹煮時加入許多對身體不健康的油、鹽、醬等人工調味品,減少身體的負擔。而且因為蔬果體積較大,較具飽足感,吃得少,相對攝取的熱量就低,而蔬果中富含鉀元素,可降低血壓,而其豐富的纖維質,則可促進排便順暢、降低膽固醇、延緩血糖的升高及預防大腸癌。另外衛生署提醒民眾,雖然生食有不少優點,但也必須認識其缺點,以免吃下肚危害健康,完全生食者容易發生熱量不足的問題,尤其體重原本就過輕、營養不足的人,更要注意,因此腎臟病、痛風等患者,或者是孕婦、兒童,都不適合完全生食,有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足或疾病惡化。最後採用生食,一定要注意食材的來源及清洗、製程等衛生問題殘留在蔬果上面的蟲卵、微生物與農藥,無法藉由烹煮過程殺死, 以及利用高熱破壞農藥化學結構,一但吃下肚,就有可能會農藥中毒或腸道傳染病,建議食用前多清洗幾次。(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3期)

預防結直腸癌 多吃蔬果、粗纖維食物

預防結直腸癌 多吃蔬果、粗纖維食物#飲食習慣

在台灣,肝癌長期盤據癌症頭號殺手的情況己經逐漸改變,因為衛生署公佈的最新癌症調查(資料為九十五年),結直腸癌的罹患人數不但每年破萬人,且首度超越肝癌,躍居第一位。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莊永芳主任表示,這種疾病影響男性較女性多,最常見罹患結直腸癌的年齡是五十歲以上,大多數患者在疾病初期沒有任何症狀,致病因子至今仍不明確,但具有家族病史,以及個人的不良飲食習慣和運動不足,都是高危險因子。莊永芳主任說,以飲食來說,飲食中肉類、脂肪、精製碳水化合物含量過多,缺乏粗纖維成份,導致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使糞便中各種致癌物質對腸壁作用的時間延長,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另外,如腺瘤和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都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與結直腸癌關係密切。大約有20%的結直腸癌和遺傳有關。家族中有患結直腸癌的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等,更易患此病,罹患結直腸癌的近親數目愈多及他們的發病年齡愈小,則患病的危險性增加。莊永芳主任指出,要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最重要是合理健康膳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正常人每人每天蔬菜的攝入量在二百五十克以上。 此外,多數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良性腺瘤惡變所致,切除結直腸內腺瘤,可以減少腺癌發生。

影音/每年逾3千人罹胃癌 和飲食習慣有關

影音/每年逾3千人罹胃癌 和飲食習慣有關#飲食習慣

醃漬入味的蘿蔔乾、香氣十足的烤香腸,還有鹹香的臘肉、加上青脆爽口的蒜苗,讓人食指大動。不過要小心、因為根據臨床統計發現,喜歡這類醃漬食物的人,胃癌的發生率比較高。根據衛生署去年十大主要癌症排名,胃癌位居第六位,雖然死亡率有下降,但每年平均有三千多人罹患胃癌。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容易發生,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1.8倍。胃癌在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地相當常見,除了飲食習慣外,幽門螺旋桿菌也是罹癌的原因之一。因為胃癌早期並無特殊症狀,因此國健局提醒,民眾平時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和醃漬食物,另外不菸不酒,才是自保之道。優活聚焦:電磁波可攻擊我們? 國際研究說不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04&HN_Yr=0&HN_Mon=0徐華鳳胃癌發現雖三期 老人、女性療後不如預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85&HN_Yr=0&HN_Mon=0藝人徐華鳳胃癌病逝 得年41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84&HN_Yr=0&HN_Mon=0

早餐與中餐之間吃零食 瘦身效果較差

早餐與中餐之間吃零食 瘦身效果較差#飲食習慣

隨著全球肥胖人口越來越多,研究飲食跟肥胖關係的發現也越來越多,根據美國研究發現,那些致力於減肥的人,如果在早餐跟午餐之間吃東西,那麼將會降低瘦身的效果。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主任研究員麥克締爾南博士(Anne McTiernan)表示,在早餐跟中餐之間吃東西,通常不是代表真正的飢餓,而是盲目飲食習慣的反射,也就是說你並不是真的飢餓,而是過去錯誤飲食習慣所養成的不良行為。這項刊登在美國飲食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的研究發現,參加減肥研究的婦女,如果在早餐跟中餐間吃零食的話,通常只能瘦下約7%的體重,但是如果在早餐跟中餐之間沒有吃零食的婦女,可以瘦下約11%的體重。研究人員表示,如果身體真的感覺到飢餓,利用健康的零食的確可以幫助減重,但是會在早餐跟中餐間吃零食的人,通常並沒有飢餓的需求,而是心理性的行為,一種為了吃而吃的習慣,所以通常瘦身的成效都不好。中學生在意外表瘋瘦身 23%還有憂鬱傾向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95正常吃三餐 反而容易變胖?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39瘋狂運動加上飲食改變 百斤胖男甩肉36公斤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98

妳的腰圍有幾吋?腹部脂肪太厚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妳的腰圍有幾吋?腹部脂肪太厚會增加糖尿病風險#飲食習慣

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者,由1993~1996年的20.2%上升至33.6%,女性過重及肥胖比率達36.9%,世界衛生組織(WHO)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肥胖的標準,除了BMI以外,腰圍能反應腹部肥胖的多寡,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一種方法。成年女性腰圍超過31吋或80公分,則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脂肪不是一天養成的,肥胖的形成與飲食習慣及運動行為有密切關連,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行為及缺乏運動的靜態生活,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健康行為危害因子電話訪問調查」(BRFSS)結果發現,女性天天攝取五蔬果比率僅為三分之一強(37.4%),每週運動3天及以上,每天至少20分鐘之比率不到三分之一(28.8%)。另外,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0年「國人於春節期間體重控制調查」結果發現,僅有18.3%的成年女性每天或幾乎每天量體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呼籲,成年女性腰圍不可超過31吋或80公分,建議每週減重不可超過1公斤,維持健康體重(18.5<=BMI<24),並提供健康體重管理小秘訣:聰明吃:每天實踐少糖少鹽少脂肪,多蔬多果多健康。 快樂動:每天規律運動至少30分鐘;或每次運動10分鐘,每日累積至少30分鐘以上,沒有機會固定運動者,平時留意增加身體活動量。 天天量體重:可隨時提醒自己維持健康的體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已於1月24日開跑,教導國人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歡迎民眾與親朋好友揪團至各地衛生局報名參加,透過各縣巿衛生團隊的協助,指導民眾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並藉助團體的力量,互相提醒,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技巧,養成規律生活的習慣,一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延伸閱讀「健康體重管理小秘訣」: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03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