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

美醫學雜誌:每天3杯咖啡,降罹癌風險

美醫學雜誌:每天3杯咖啡,降罹癌風險#膽結石

美國醫學雜誌指出,每天喝3杯咖啡,女性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會降低1/5,而男性每天喝3杯咖啡,有助於減少40%膽結石的風險。不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表示,喝咖啡還是要適量,喝太多也不利健康。雖然研究發現,每天喝3杯咖啡的人降罹癌風險,不過另一研究指出,得到心臟病發病風險也增高!專家解釋,喝完3杯咖啡後,心臟跳動的更快,這會引起血壓明顯上升。此外,國際肝臟學雜誌發表文章指出,有慢性C型肝炎的人,每天喝3杯咖啡,可降低肝炎惡化的機率;不過該研究只是在病人中選取喝咖啡與不喝的人做比較、分析,並未做臨床醫學實驗,因此僅供參考。然而喝咖啡還是必須適量,研究指出,若喝太多咖啡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失眠、心悸、焦慮等,甚至引發咖啡因中毒,反而不利健康。

你知道膽結石併發症死亡率可達20%嗎?

你知道膽結石併發症死亡率可達20%嗎?#膽結石

文/署立基隆醫院一般外科翁書賢醫師近年來,因國人飲食的日漸西化,攝取各種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使得罹患膽結石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而年輕人因為膽結石而成為「無膽族」的也不在少數。到底膽結石的成因為何?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膽囊是附在肝表面的一個梨型袋子,具有存放及濃縮膽汁的功能;膽汁可以幫助脂肪的消化,由卵磷脂和膽固醇依一定的比例組合而成。而膽結石就是因為膽汁的比例改變了,造成膽汁的凝固結晶沉澱在膽囊及膽管中。可能小如一粒鹽,也可能大如一個橄欖。膽結石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成年人口之中大約一成以上有膽結石,發病年齡沒有一定,但以三十歲後較多,而且隨著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老年人間甚至有高達三、四成的人有膽結石。署立基隆醫院翁書賢醫師提到:尤其是懷孕婦女、或長期服用避孕藥物及停經藥物的女性更容易發生膽結石;另外,肥胖、糖尿病、胰臟疾病、肝炎、高脂肪的飲食、先天性的脂肪異常及腸道手術後均有可能造成膽結石。因為膽汁無法順利排出,主要常見的症狀有多發生在飯後的噁心、上腹不適、疼痛、右上腹壓痛等,嚴重的話會伴隨發燒、黃疸、膽囊炎,膽管炎,胰臟炎等。但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膽結石是沒有症狀的。因此一般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有膽結石的情形發生。翁書賢醫師說:膽結石很少可以自然排出來,通常採用藥物及低脂飲食治療,治療期長約一年半至兩年,有效率則為40%上下。最終大多仍須以外科手術(目前絕大部分病人都是採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切除。對老年人而言,其第一次的膽結石併發症往往較嚴重,死亡率可達20%,須特別加以注意並積極治療。相較於傳統的開腹式膽囊切除,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疼痛較低,病人恢復的速度也較快,一般約2~4天即可出院。但像懷孕的婦女、或是膽囊發炎嚴重的患者就不適合做這樣的手術。翁書賢醫師也要提醒大家:如果術後有發現寒顫、發燒、持續嘔吐、噁心、咳嗽呼吸困難,或是任何不知原因食慾不振、疲勞等均須立刻到院接受檢查。署立基隆醫院翁書賢醫師又說: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的飲食,也要視其情況來調整,不過大體上有一些通則可以遵循,除了多運動,飲食原則以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為主。許秋萍營養師也提到:平時應該多增加水分的攝取,可多喝檸檬水,補充維他命C,另外也要多注意避免攝取過鹹、及高草酸(大量的菠菜、巧克力、紅茶)、動物性蛋白質(肉類)的食物;已經切除膽囊的患者也務必要低油飲食。

治療膽結石 中西醫合併效果佳

治療膽結石 中西醫合併效果佳#膽結石

膽結石是國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現代人飲食西化,高油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使得膽固醇結石發生率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消化內科主任吳炳燁表示,膽結石主要成分有以膽固醇為主的【膽固醇結石】,及以膽色素鈣為主的【膽色素結石】。前者與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過高有關,後者則與體質及溶血性貧血有關。歐美國家以膽固醇結石為主,發生率較高,東方人則是以色素結石較多,較易發生膽結石的族群包含女性、懷孕、肥胖、快速減肥、服用女性賀爾蒙、糖尿病患者。吳炳燁說,膽結石可以毫無症狀,病患常常是在體檢時意外發現。膽結石由於是可移動,當它往前滑動,阻擋膽囊出口時,會引起膽汁無法排出,此時就會有右上腹疼痛感,這種疼痛常發生在飯後或是夜間,疼痛程度會越來越強,持續1-2個小時後緩解。如果結石卡住出口時間太久,就會引起急性膽囊炎、甚至腹膜炎、胰臟炎等,危險性極高。若排出至腸道,有時卡住腸道也有可能引起腸阻塞。目前以腹部超音波檢查為主要診斷方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科醫師黃伯瑜指出,古代沒有超音波檢查,因此要從臨床表現來推論。古人觀察到有些人吃東西容易脹氣、胃口不好或消化不良、右上腹常感悶脹不適,嚴重時會疼痛。這些人多半是飲食不節制,或者常常生氣、情緒壓抑的人。因此中醫認為飲食不節、情志不暢會引起肝膽疏泄不利,脾胃運化失調,導致津液不正常運行而成濕濁,鬱久化熱,薰蒸煎熬而成膽石。黃伯瑜建議,患者飲食以清淡少油為主。對於已經併發急性膽囊炎或是反覆膽囊疼痛患者,應施行腹腔鏡手術進行膽囊切除術。藥物治療可以幫助因開刀風險過大無法開刀的患者、或是症狀輕微者。針對結石小於一公分、膽囊排空良好、且為膽固醇結石的患者,可以考慮以藥物治療,治療一至兩年,大約有三到四成患者膽結石可以溶解或排出。中醫治療原則是「疏肝利膽,健脾化濁,清熱活血」。黃伯瑜指出,其作用可能使膽管與膽囊平滑肌收縮穩定,使膽固醇與膽色素分泌正常,並且減輕局部發炎反應,因此同時併用中醫方藥與西藥利膽劑並不衝突,還可能有相輔相成之效,或是降低復發機會。一般會依據不同表現而選用柴胡舒肝散、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大柴胡湯等複方,再加用雞內金、鬱金、金錢草等單方,經中醫師診斷後才能開立適當處方。由於膽結石時常會復發,患者仍應定期追蹤,透過中醫師與西醫師合作,從診斷、治療到追蹤,可以提供更為全面性的醫療服務。

急性膽囊炎,儘早腹腔鏡手術恢復快

急性膽囊炎,儘早腹腔鏡手術恢復快#膽結石

一位85歲的老太太平日身體硬朗。某日清晨,突然從睡夢中痛醒,右上腹有明顯疼痛,家人趕緊把她送到醫院,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膽囊內有結石,膽囊明顯腫漲,膽囊壁明顯增厚,醫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因老人家身體狀況良好,在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後恢復順利。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肝膽腸胃外科楊銘棋醫師指出,急性膽囊炎是急診很常碰到的腹痛病症,95%的個案會合併膽結石;病患常在飲食後兩三個小時開始覺得右上腹或上腹疼痛,午夜發作者也很常見。楊銘棋醫師表示,以往治療急性膽囊炎,常是先嘗試用保守療法,也就是讓病人禁食,並投以抗生素治療及補充水分。如果病人症狀有改善,則在住院5到7天後讓病患回家,等幾個星期過再請病人回院接受手術切除膽囊,若病患對抗生素反應不佳,持續腹痛難耐、發燒不退或膽囊破裂,則只好進行緊急膽囊切除術,此時病患身體狀況往往較剛住院時差,且局部由於發炎時間較久,粘黏程度會更嚴重,手術更難處理,甚至只能先以導管引流膽囊內的膽汁而不宜進行手術。目前由於腹腔鏡手術的進步,除非病患身體狀況不宜手術,否則對急性膽囊炎患者而言,儘早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被認定是一值得推薦的選擇。腹腔鏡手術最怕的是嚴重局部粘黏,因為粘黏的程度與發炎時間長短有關,因此儘早手術可以減少因粘黏而增加手術的難度,甚至因粘黏而需改為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楊銘棋醫師表示,他在過去三年多連續手術處理了約150例急性膽囊炎個案,需改為傳統開腹手術者只有4例,轉變率約3%(在文獻上,需改為傳統開腹手術比例大約是10%)。腹腔鏡手術的病患因傷口小,通常手術約3天到5天即可出院,較傳統保守性療法再加上手術治療,可省下不少時間與體力的耗損。

上腹痛併發燒,膽結石惹的禍

上腹痛併發燒,膽結石惹的禍#膽結石

最近門診發現多例上腹部疼痛合併發燒的高齡病人來看門診,其中一位家住沙鹿的77歲吳阿嬤表示,過去也常會出現輕微腹痛,起初不以為意,吃了胃藥之後似乎狀況稍微舒緩,沒想到近一個禮拜,連續三天出現上腹部急劇疼痛還有點發燒,家人急速送到醫院急診,經醫師用腹部超音波仔細檢查,才發現是膽囊結石所引起的膽囊出口阻塞,因為膽汁不順引起膽囊炎需要緊急做膽囊切除手術。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蘇劍秋指出患者若膽囊發炎嚴重,會使得膽囊壁變厚,發生嚴重沾黏,此時若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容易失敗,宜以傳統剖腹手術切除膽囊。如果可以及早檢查發現有膽囊結石併輕微症狀時以腹腔鏡做膽囊切除手術,傷口會較傳統手術來得小、疼痛感亦較低,住院日短可早日返回工作崗位。膽結石膽囊炎在國內是相當常見的疾病,最常表現出的症狀即是上腹部疼痛,其中50%的患者吃到油膩的食物時就會感覺腹痛,約有60%~70%的患者也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但也有些人是沒有症狀。有症狀的膽結石若沒有即時處理的話,從輕度的合併症如急性膽囊炎、膽囊膿瘍、膽囊壞死、膽囊破裂、腹膜炎、到嚴重的膽囊癌、甚至敗血症死亡都有可能。如果膽囊內的結石掉到總膽管時,更會引起黃疸、膽管炎、甚至是膽管癌,尤其高齡患者若同時患有糖尿病及內科疾病(心臟病、腎臟病、肝臟),更容易發生膽囊壞死而變成敗血症。如果早期發現有膽結石但無症狀,可先觀察未必需要動手術;不過隨著醫學技術日益進步,因此建議可以及早接受腹腔鏡手術、此手術安全度高又不像傳統手術那麼痛,更可避免日後年老時發生不必要的合併症,甚至在高風險的情況下動手術。所以,如果家中有高齡長者出現有類似上腹痛症狀,家人千萬不要忽略而延遲治療,建議您早一點至醫院檢查及治療。

兒童也會發生膽結石

兒童也會發生膽結石#膽結石

跟成年人比較起來,兒童的膽結石是相當少見的,甚至有在新生兒發現的案例。西方人以膽固醇結石為主,亞洲人則以色素結石為主,這可能與飲食文化有關。成人的膽結石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多發生於中年肥胖、使用雌性激素或避孕藥與多產的婦女;而兒童在十歲以前,男女發生率差不多,到了青春期以後則漸漸有女多於男的趨勢。膽固醇結石多分布在6至21歲,這顯然與以膽固醇結石為主的成人膽結石有明顯差異。有許多兒童膽結石的病童可能好幾年沒有症狀,有的會以消化不良、無法消化油脂類食物、上腹或右上腹慢性反覆疼痛不適來表現,如果膽結石不幸卡住膽囊出口或胰管出口,造成急性膽囊炎或胰臟炎甚至蓄膿,而有發燒、嘔吐、劇烈腹痛、甚至黃疸的症狀。有時會有所謂「轉移性腹痛」,腹痛放射到右肩而以為是肩膀肌肉髂韌帶的問題,也有腹痛放射到肚臍附近而被誤為急性盲腸炎的例子。臺安醫院小兒科醫師 方旭彬表示,一般的腹部X光片只可以看到15%的膽結石,所幸98%的膽結石都難逃超音波的法眼。通常膽結石會造成膽囊程度不一的慢性發炎,而使膽囊纖維化和萎縮,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開刀,特別是反覆慢性腹痛,或已經造成急性膽囊炎的小朋友。少數膽結石較小的病人可以用口服藥物嘗試溶解結石,但只有六成病人有效,且大部分在停藥後三到五年內會復發,可能只針對無法開刀的小朋友才考慮,畢竟長期終身服藥,對兒童而言有困難,且療效有限。所幸在兒科病人中最常見的,因第三代抗生素Rocephin悟怹R脈營養劑引起的膽泥或膽石,大多在停用藥物或營養針後,即逐漸消失。兒童膽結石雖少,但是對於慢性上腹疼痛的病童而言,仍須要列入考慮,診斷確定後還得小心區分鑑別原因,以免延誤了潛在疾病,或錯用了治療,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

膽道結石

膽道結石#膽結石

什麼是膽結石?膽汁中的膽固醇因過度飽和,或脂肪酸、膽紅素與鈣結合,而沉澱聚集的固體物也就是所謂的膽結石。依據其主要成分,膽結石因此可分為膽固醇結石、色素結石及兩種成分均有的混成石或混合石。膽結石可於膽道任何地方產生,如發生於肝內膽管的肝內結石、膽囊內的膽囊結石、以及總膽管內的總膽管結石。膽結石有什麼症狀?80%的膽囊結石病患,終其一生沒什麼症狀。臨床症狀的出現,多因為膽石阻塞膽囊管所致。患者多半在吃了油膩食物後,右上腹或上腹會微痛,但也可能是劇痛、絞痛。有時候這種陣發性的疼痛會延伸到背部、胸部或右肩,痛得厲害時,甚至會引起噁心嘔吐。如果膽石一直卡在膽囊管,則會引起急性膽囊炎。若膽石由膽囊管掉到總膽管且卡在總膽管末端,則會引起膽管炎,這時候就會發生黃疸及高燒,甚至演變成敗血症。此外,因為胰管末端是與總膽管末端匯合後再一起流向十二指腸,總膽管末端的膽石有時也會塞住胰管而導致急性胰臟炎。相較於膽囊結石,無症狀的總膽管結石較不常見,只有十分之一的病人沒有症狀。總膽管結石的症狀起因於膽石塞住總膽管,造成膽道壓力上升。壓力上升旋即造成右上腹部疼痛,也造成膽汁中的細菌及膽色素逆流回血液中,造成病人發燒、畏寒及出現臉色變黃及茶色尿等黃疸的症狀。肝內結石患者症狀的起因與總膽管結石類似,均是因膽石塞住膽管而起。差別在於肝內結石塞住的是肝內膽管,不是總膽管。因為膽色素仍可由其他沒被阻塞的肝內膽管排出,因此肝內結石患者鮮少有黃疸,但仍有右上腹部疼痛、發燒及畏寒的情形。其中較嚴重者,因阻塞脹大的肝內膽管中膽汁可進一步化膿,形成肝膿瘍。哪些人容易產生膽結石?直到目前為止,醫界對於膽結石形成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些狀況或體質是較易罹患膽石症的。以下則列舉一些常見的原因:年齡:結石是一點一滴形成的,因此年紀大的人自然較容易產生膽結石。一般說來,膽囊結石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而肝內結石則多發生於30多歲之年齡。性別:女性較男性易罹患膽石症,比率約為4:1。主要是由於男、女性荷爾蒙對膽固醇的新陳代謝影響不一樣所致,此外懷孕及服用口服避孕藥也是造成此一差異的原因。人種:膽結石的罹患率會因為人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亞洲人較歐美國家容易產生肝內結石。飲食與肥胖:近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西化,脂肪及熱量的攝取增加,造成高血脂(特別是三酸甘油酯)及肥胖人口增加也是原因之一。藥物、疾病與治療:降血脂的藥物,如果會促進膽固醇於膽汁的排泄,如纖維酸鹽(Fibric acid)之類藥品,也會造成膽固醇結石的形成。有些手術及治療也可導致結石,如切除迷走神經或長期使用全靜脈營養輸液引起膽囊收縮不全或切除末端迴腸造成膽鹽吸收減少均是。其他特定疾病:如溶血性疾病、肝硬化、膽道細菌或寄生蟲的感染,則易造成色素結石的產生。(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膽結石的成因、症狀與治療

膽結石的成因、症狀與治療#膽結石

膽結石是廣義的名詞,在臨床上,膽結石指的是在膽道系統中發生結石的現象,而依結石生長位置不同可分成三類:在膽囊內叫膽囊結石。在總膽管內叫總膽管結石。在肝內膽管叫肝內結石。事實上,上述不同位置的結石可以單獨或合併存在,但在臨床上所表現的症狀,其預後以及治療方法則稍有差異。  膽汁是由肝細胞製造出來,每天約有八百至一千多西西,而膽囊位於肝臟底部,可儲存約五十西西濃縮的膽汁,其濃度為肝內十至十二倍,當胃腸道吃進油脂類食物,膽囊便收縮擠壓出膽汁,幫助分解脂肪,膽石形成的原因:膽汁的水分過度吸收。膽汁的膽酸過度吸收。膽汁內膽固醇過多。膽道上皮發炎。另外,膽汁中除水分外,尚有膽鹽、膽固醇、卵磷脂、脂肪酸、膽紅素及電解質等多種物質,一旦成分比例不正常時,便容易產生結石,膽結石通常可分為三類:(1)膽固醇型膽石。(2)色素型膽石。(3)混合型膽石。其中西方患者多屬膽固醇型結石;東方病人則多屬色素型結石。  ※膽囊結石臨床症狀上腹或右上腹疼痛或悶痛(可併背部及右肩疼痛)、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尤其油膩食物)、腹部脹氣、噯氣、發燒、寒顫、黃疸,嚴重者無尿、休克等,而毫無症狀者約有2%,合併膽囊癌的發生率約為1%,膽囊結石之檢查包括:腹部X光。腹部超音波。口服顯影劑攝影。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電腦斷層攝影及磁共振攝影等,近年來由於超音波之進步,使其已成為膽囊結石確定診斷工具之一,準確率高達95%。  ※膽囊結石之治療口服藥物如CDCA和UDCA,但只對膽固醇結石較有效。體外震波碎石術也是對膽固醇結石效果較佳、對色素型結石或直徑超過兩公分之結石效果不好。膽囊造廔術。傳統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尤以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手術成功率超過90%,其術後復原快,是近年流行推廣的新手術方法。手術中如發現無法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時,需立即改以傳統手術切除膽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