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

頑固糖友拒打胰島素 足部病變截肢保命

頑固糖友拒打胰島素 足部病變截肢保命#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統計,全球每年死亡人口中約1成死因與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相關,在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00萬,罹病數逐年攀升、罹病年齡更持續下降,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糖尿病患者更首當其衝,根據中央指揮中心統計,台灣新冠肺炎死者當中四成左右具有糖尿病,關鍵時刻更應積極控糖。糖尿病治療史上首出現的控糖藥物-胰島素,自1921年發現至今已達100年歷史,讓糖尿病從無藥可醫到良好控制。此外,近年台灣也發展完整的糖尿病照護計畫,有效減少糖尿病患者死亡、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發生風險,更有助於患者能長期與病共處,擁有精采人生。胰島素100年進化 醫期許:全面戰勝糖尿病糖尿病治療方針100年來持續不斷演進,在台灣近年糖尿病患在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的發生比例逐年下降,糖尿病管理已達到全面監控。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治療有三大進步,第一,口服藥物的作用機轉不斷更新,第二,針劑治療的種類也陸續發展各種機轉如GLP-1RA等劑型。第三,胰島素的演進,在糖尿病管理上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使糖尿病的照護範圍,更拓展了血糖控制良好之外的價值。100年來為因應糖友的多元需求,胰島素不斷革新,其中從提煉方式、注射方式、劑型精進等三大突破對糖尿病治療尤其具有指標性意義。提煉方式的突破,解決了動物製劑造成的人體過敏問題。注射方式上,也因筆型針劑的發明,提升了方便性與降低疼痛感。速效、長效、混和等多元劑型的發展,更提供了符合糖友們不同生活型態的彈性使用選擇。盛年罹病機靈用藥 名醫洪傳岳重拾彩色人生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糖尿病藥物治療百年來雖不斷進展,但胰島素不僅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救命方舟,更是第二型糖尿病的經典選擇,足以運用於不同患者、病情,充當糖尿病治療中先發、中繼及救援的角色。心臟科專家、內科及藥理學教授洪傳岳,在45歲健檢時發現空腹血糖值臨界,照會北榮同事新陳代謝科蔡世澤醫師,進行經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確診糖尿病。兩人討論後,決定先透過運動飲食控制著手控制,但因執行不易,沒多久便改以口服降糖藥物控制。經過數年的藥物聯合治療及調整,洪傳岳皆維持良好的控制成果。直到59歲,出任萬芳醫院院長,因醫務繁重,血糖漸漸失控。在諮詢蔡世澤之下,洪傳岳毫無遲疑的加入胰島素治療行列,血糖也獲得良好的控制。洪傳岳卸下院長重擔後,利用時間體重控制、飲食調理,加強運動,不僅減少了胰島素使用劑量,也從此未再發生過低血糖的情形,生活品質越來越好。胰島素迷思不除 糖友恐陷失能風險據統計,台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近3成糖友使用超過三種以上的口服藥物,超過5成未達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控糖目標。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透過口服藥物控制血糖無效,會建議嘗試轉換胰島素治療。國際研究證實,糖化血色素8.5~9%的患者若能及早補充體內胰島素以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問題是,目前全台約有60-80萬糖友需要胰島素治療,當中卻僅40-50%使用胰島素治療。細究糖友不願意使用胰島素治療的原因?王治元指出,患者常見三大胰島素迷思包含:1.擔心胰島素成癮;2.害怕施打胰島素會失明;3.覺得施打胰島素很痛。這些迷思恐成阻礙疾病控制的絆腳石。王治元分享,過去臨床上曾遇過患者,因聽信施打胰島素會截肢的錯誤觀念,在口服藥失效後堅持拒絕施打胰島素,甚至選擇民間療法以少吃飯、吃芭樂等方式想降低血糖,最後反惹足部病變上身導致截肢的真實案例。醫界攜手台灣知名製筆品牌:首推胰島素100周年紀念筆 在胰島素發展百年之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共同攜手,邀台灣知名品牌雄獅文具,以胰島素筆針為形象,打造胰島素100周年紀念筆,盼鼓勵病友認識胰島素治療,並積極維持血糖控制,為生活上色。

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中醫調理保住腳趾

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中醫調理保住腳趾#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個性爽朗的老太太原本糖尿病控制得不錯,但兩年前剪指甲時,右腳小趾不慎剪出一點小傷口,沒想到就一直好不了,先是自行擦藥,後來去醫院清傷口和使用抗生素,傷口還是越來越大,才發現是糖尿病傷口感染合併骨髓炎。清瘡多次遲遲沒改善,只好截掉小趾。她把腳上的紗布拆開,腳趾的末端幾乎都是暗黑色,小趾雖然截肢了,但是第4趾也開始變色,趾縫及足背處有3個洞在流膿,顯然血液循環很不好,缺血的範圍還不小,老太太表示:「骨科醫師說,可能第4趾也要截肢,第5蹠骨也可能保不住了。」5成患者在截肢後5年內過世 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每年足部潰瘍的發生率約為5%,而終其一生,約有25%到30%的糖尿病患會發生足部潰瘍,其中有一半是細菌感染;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患者,截肢的機會更是沒有足部感染糖尿患者的155倍,而每六名患者就會有一人在感染後一年內死亡,將近五成的患者會在截肢後五年內死亡,其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但是,這些傷口、感染、截肢、死亡,是可以經由改善照護而避免的結果。糖尿病患者因為的周邊感覺運動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而出現一些小傷口,小傷口又因為周邊的神經及血管病變而容易惡化成大傷口。不癒合的傷口,會因為皮膚表皮的常在菌種,乘隙而入而引發感染。也因為周邊神經病變的緣故,患者可能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疼痛;而周邊血管病變更可能大大減少炎症反應的表現,所以在判斷上會增加很多困難,導致患者很難早期就發現。糖尿病足傷口感染,在中醫是屬於「脫疽」、「陰疽」、「脫癰」的範疇,糖尿病本身加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會使人體出現氣陰兩傷,陽氣不足,寒濕入絡,血瘀不暢,氣血凝滯、經脈阻塞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記載「發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在中醫瘡瘍專書《外科正宗》提到「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臭難辨,其命仙方難治。」。益氣活血開啟去腐生新效果 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由瘡潰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說明了這種難治的疾病,是因為毒氣結聚加上氣血不通,造就了這種難治療的情形。中醫治療上,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及臨床病程之外,還會配合這個疾病的特色來加入針對性的藥物,像是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另外還要加入破血通經藥物,因病屬瘀血重證,非破血峻藥不當其任。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啟去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細菌也開始被體內的免疫細胞吃掉,不但可以改善傷口的缺血問題,也同時可以改善感染的問題,一舉數得。經過了將近半年的努力,老太太回診時高興抬起腳來,「骨科醫師說我的腳不用再截肢了,傷口長的很好,已經都沒有細菌了,也幾乎癒合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腳掌發黑險死 敗血症男逃截肢命運

腳掌發黑險死 敗血症男逃截肢命運#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0歲的蔡先生因血糖過高在家中昏迷,緊急送醫後又併發急性左下肢血栓與腔室症候群,導致左腳掌發黑壞死而引發敗血症、腎衰竭,經洗腎治療與住加護病房觀察月餘仍不見好轉且有生命危險,醫師建議截肢保命,但家人希望能保留,最後在整形外科團隊進行清瘡、壞死切除游離皮瓣手術等治療下,順利保住一命,也免於截肢。血糖過高昏迷 併發急性下肢血栓與腔室症候群蔡先生的雙胞胎哥哥表示,弟弟當時在家中剛吃完飯,突然從椅子上跌落、失去意識,緊急叫救護車送往鄰近醫院,檢查後醫生說是血糖過高,原以為住院幾天即能返家,不料隨之而來的卻是併發急性左下肢血栓與腔室症候群。一開始左腳趾發黑,慢慢整個腳掌也跟著全黑掉,接著又出現敗血症和腎衰竭,需洗腎治療,在加護病房一個多月病況不見好轉,醫生建議左下肢截肢以保命。在哥哥不放棄下,輾轉到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黃介琦指出,蔡先生來的時候狀況相當不好,包括敗血症、血壓很低,且還在洗腎,意識不大清楚,有生命危險,但哥哥顧及弟弟還年輕,希望在救命的情況下還能保留肢體,讓弟弟以後還能走路,過正常生活。洗腎穩定病情再重建足部 住院75天出院黃介琦會同腎臟科、感染科等醫療團隊搶救,首先針對敗血症使用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接著再解決洗腎、呼吸、意識等問題,待穩定後,陸續左小腿清瘡六次,並以負壓海綿抽吸,左足壞死部分切除,保住左腳,並以顯微游離皮瓣重建手術免於大範圍截肢命運,最後成功治療敗血症與腎衰竭、尿崩症,住院75天後順利出院。黃介琦表示,腔室症候群主要為肢體常因肌膜內急性累積液體、進而缺血、缺氧,此一組織壓力上升後,導致肌肉神經等組織缺血傷害之狀況及臨床變化,稍有延誤,輕則組織孿縮,重則截肢,甚至喪命,呼籲民眾,身體一旦出現異狀,一定要盡速就醫。

走10公尺都難!下肢動脈阻塞恐截肢

走10公尺都難!下肢動脈阻塞恐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的腳都很冰冷,走一點路就會痠痛,得停下來休息。」老太太捶著腿抱怨著。聽完描述,黃柏森醫師便為老太太量測腳背的脈搏,因為這些都是下肢血管阻塞的典型表現,屬於心血管的治療範疇,但因為民眾對此疾病的認識不足,誤以為是關節或筋骨的問題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隨疾病惡化走路距離愈來愈短 冬天症狀更明顯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指出,導致下肢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血管管徑愈來愈小,使得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而產生各種症狀。黃柏森醫師解釋,除了足部冰冷、腳麻以外,下肢血管阻塞進展到中度時會以「間歇性跛行」來表現,也就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便感到腿部痠麻、疼痛、無力,必須停下來休息才能繼續行走。隨著疾病惡化,行走距離將愈來愈短。尤其是天氣較冷的時候,血管收縮,這些症狀會更加明顯。隨著血管阻塞程度變高,腿部缺乏養分供應將會導致持續性的疼痛,且一旦受傷,即使是很小的傷口也會難以癒合;若未即時治療,皮膚將缺血壞死,而變成紫黑色,甚至併發感染而需要截肢處理。身為醫師,最不樂見的就是截肢,因為截肢不僅影響患者外觀、行走功能、工作能力,此外,截肢後死亡率在一年內高達34%,對家屬的心理與經濟皆是很大的負擔。治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三高務必嚴格控制黃柏森醫師說明,下肢血管阻塞、冠狀動脈阻塞、中風皆屬於血管阻塞的疾病,面對各種血管阻塞,務必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格控制,並視情況搭配使用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並且定期回診追蹤調整用藥。而針對民眾常詢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際治療指引或是臨床經驗都覺得治療反應不一,只能當作附加治療,民眾務必還是需要找尋專業醫師並配合醫師處方用藥。黃柏森醫師說,當血管阻塞程度已經太高,單靠藥物不足以治療時,進一步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或導管介入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是取下一段病患的靜脈或是用人工血管嫁接於血管上游和血管下游健康的部位,讓血流可以繞道跨過狹窄阻塞的地方恢復遠端的血流供應,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侵入性及麻醉風險較高,但目前研究認為長期維持血流暢通的機會較高。介入性導管手術的侵入性則較低,過程類似於大家熟悉的「心導管手術」,醫師會在X光輔助下,將導管放入狹窄的動脈中,利用醫療器材來拓寬血管管徑。由於下肢血管管徑較大,而且血管會隨著腿部動作伸縮、扭曲或彎折,如果置放堅硬的金屬支架,可能有支架變形折斷的風險,因此目前國際上的共識是「leave nothing behind」,盡量不要在體內放入金屬支架。進行導管手術,最常見的有氣球導管擴張術,利用氣球導管將硬化的膽固醇斑塊壓扁而擴大血管管徑,然而當斑塊太硬或阻塞程度太高時,其效果有限。假使氣球導管撐過之後,管徑依舊狹小,必要時會再放入金屬支架以維持血流。除了氣球導管與支架以外,為了防止日後血管壁發炎、纖維化導致血管再度狹窄,可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將紫杉醇藥物塗至血管壁內,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避免或是延緩血管再次阻塞,目前研究指出,使用一般氣球擴張術,2年內血管暢通率約5成,若是使用塗藥球囊,2年內血管暢通率則可提高到約8成左右。黃柏森醫師解釋,部分患者的鈣化斑塊在氣球擴張術之後不易壓扁,而鈣化如同牆壁的斑塊也會影響塗藥球囊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採用斑塊旋切術,也就是一種去除血管內斑塊的裝置,透過刮除或旋磨的方式去除粥狀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管徑,讓血管更持久地暢通、不阻塞。9旬嬤欣喜恢復行動力 可自行如廁串門子由於治療的方式很多,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做法,並非每個病灶都需要使用斑塊旋切裝置這樣的治療方式,但在某些特別的病灶就得多花點精力來處理,例如阻塞長度較長、鈣化嚴重的病灶等,尤其是位於關節處的血管,因為比較不適合放置支架,因此比較建議使用斑塊旋切搭配塗藥球囊來治療。黃柏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90歲的老太太,右腳跛行已經2、3年之久,漸漸嚴重到走10公尺去上廁所都會痠痛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右鼠蹊部的血管有嚴重鈣化的斑塊導致血管幾乎完全阻塞,當時花了30分鐘才終於穿過病灶,使用氣球導管擴張仍無法打開血管管徑,於是決定進行斑塊旋切術,經過多次刮除終於將塞滿血管的斑塊刮除,再搭配塗藥球囊完成治療。後續經過一年半的追蹤,沒有發生再狹窄,病人也沒有跛行症狀,能夠自行上廁所或走到隔壁跟鄰居串門子,讓老太太十分開心。如何預防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黃柏森醫師強調,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可以有效降低下肢血管阻塞的風險。適度的行走復健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也能刺激側枝循環血管增生。此外,氣溫較低時,血管容易收縮使症狀惡化,因此要多多注意保暖。由於糖尿病患者大多合併神經病變導致感覺遲鈍,平日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有傷口便需謹慎照顧或就醫,以免感染惡化,甚至截肢。黃柏森醫師提醒,因為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腿中風慘變「熟成火腿」此術助免截肢

腿中風慘變「熟成火腿」此術助免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徐伯伯長年抽菸,造成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今年3月因腿部出現傷口赴醫治療後,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醫師特別叮囑應再次回診,但徐伯伯自覺症狀緩解,便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嚇得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緊急透過緊急血管溶栓術打通血管,加上塗藥氣球使用,才免於截肢風險。未理會周邊動脈栓塞 腿部發黑冰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表示,患者為老菸槍,本身就是周邊動脈栓塞高風險族群,年初第一次因腿部有傷口就醫,當時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但因血管上游處仍有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才能長期維持血流通暢,提醒務必回診追蹤,但患者自認有配合醫囑服藥,且通完血管後傷口順利癒合,便置之不理,直到日前因腿部發黑冰冷,才再度赴醫治療。 周邊動脈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初期可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會腳痛,必須休息才能緩解,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一旦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無正確診斷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穿包覆性佳的鞋子 不適合用電熱毯張育晟指出,針對患者第二次腿部發黑的情形,藉由「經皮動脈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治療,在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度狹窄,此術式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治療後平躺休息數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通常住院1天即可出院。 張育晟建議,患有周邊動脈栓塞的患者,術後應穿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受傷,並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因阻塞的腳感覺較遲鈍,不適合使用電熱毯、暖爐或熱水袋,平時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疾病初期容易被忽略,建議具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服藥,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捲進水泥車大腿見骨 12次手術免截肢

捲進水泥車大腿見骨 12次手術免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2歲王女士年初騎機車時,與水泥預拌車發生擦撞,連人帶車捲進車底,大難不死,急診醫師穩固生命徵象後會診整形外科。由於她除骨盆骨折外,更有右側會陰部至右腳的大範圍嚴重撕脫傷,大腿骨外露、皮開肉綻,面臨截肢風險,醫師為保住其右腳,透過抗生素治療、12次清創及植皮手術,3個月後王女士順利出院,復健養傷,半年後恢復正常行走能力。撕脫傷造成血流被阻斷 會導致組織壞死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李京軒指出,「撕脫傷」是指人體受到外力的劇烈摩擦,造成上層皮膚與脂肪層、骨骼脫離,多是工傷或交通事故等意外導致,另因老年或嬰幼兒皮膚較脆弱,撕脫傷發生率也較高,他表示,皮膚的血液供應可不同角度通過肌肉、筋膜、皮下脂肪,最後注入到表皮,當撕脫傷造成血流行徑被阻斷,使皮膚缺乏血液時,便會導致組織壞死,極可能面臨截肢。李京軒表示,治療皮膚撕脫傷首要原則為保留皮瓣及保持周邊組織健康,盡可能減少任何感染風險與併發症,以王女士為例,因傷口橫跨會陰部到整個大腿前側,受創面大加上年紀體力受限,他先從感染較嚴重的部位處理,如會陰部、大腿內側及後側等人體易藏污納垢之處,再觀察傷口有無感染或壞死徵狀,增加清創次數。歷經清創及植皮 半年後恢復行走能力王女士是以自體左側大腿、小腿和背部為提供植皮區,以減少傷口面積為目標,從大腿下端、接近膝蓋位置等相對乾淨的部分先行處理,避免植上去的皮膚再次受到感染,歷經低血容性休克及敗血性休克,執行清創、皮瓣重建及植皮總共十二次的手術後,王女士終於順利出院,免於截肢危機,半年後恢復正常行走能力。

糖尿病足壞疽險截肢 中醫成功救回

糖尿病足壞疽險截肢 中醫成功救回#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先生扶著走路有點不順的妻子來看診,妻子坐下後脫下鞋襪,突然一股腥腐味衝出來,先生說:「蔡醫師,這個傷口已經好幾年了,也看了很多間大醫院,做了很多次手術,但是似乎沒有甚麼明顯的進展。」原來這名女患者有多年的糖尿病,血糖控制並不理想,一開始只是因為在家中走路時踩到小孩的玩具,腳底有一小傷口,沒想到一直好不起來。清瘡手術、抗生素治療、高壓氧治療、血管重建手術等,換過好幾間醫學中心治療,骨科醫師說是糖尿病壞疽,很難處理。壞疽為身體組織壞死、腐爛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壞疽是指因為感染、血栓或其他原因使局部血液循環缺損,形成身體組織壞死和腐爛的症狀,可能會影響身體的任何部分,但通常會影響周邊四肢像足踝、腳趾、手指等,是糖尿病常見的血管併發症。據美國報導,糖尿病患者足壞疽的發生率是非糖尿者的17倍。根據統計顯示,全球約2億糖尿病患者中,大約有15%~20%患者可能在其病程中發生足潰瘍或壞疽,而這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率是一般人15倍的主要原因。壞疽一般較常見的有兩大類:乾性壞疽和濕性壞疽。乾性壞疽,是由於血流受阻或減少而造成組織缺氧所致,像是動脈硬化、血液循環不良、糖尿病、動脈栓塞等都是常見原因,局部會出現乾硬枯萎的變化,甚至會變黑。濕性壞疽,是因為局部感染、發炎,導致患部的血液及氧氣供應不足,而出現局部變性壞死及感染為主的變化,局部常見濕濕爛爛,甚至是發臭的情形。混合型壞疽 傷口惡臭如枯枝這名女患者腳底的傷口,周邊呈現無法癒合的開放模式,有一部分像是乾枯的樹枝,另外一部分則是濕濕爛爛的,滲出來的是灰灰暗暗的膿樣分泌物,惡臭已經無法形容它的味道了,這是混合型的壞疽!她先生說:「上個月到醫院換藥時,傷口突然掉出來一塊枯掉的骨頭,醫師說是骨頭沒錯,是壞掉的,接下來如果再不行的話就要截肢了。」血行去腐生新 局部長肉長骨糖尿病壞疽,可歸屬於中醫「脫疽」的範疇,糖尿病肢端壞疽因氣陰兩傷,陽氣不足,寒濕入絡,血瘀不暢所致。中醫治療壞疽,除了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及臨床病程之外,還會依照這個疾病的特色來加入針對性的藥物,像是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另外還要加入破血通經藥物,因病屬瘀血重證,非破血峻藥不當其任。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啟去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細菌也開始被體內的免疫細胞吃掉,不但可以改善傷口的缺血問題,也同時可以改善感染的問題,一舉數得!(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路跑男孩車禍險截肢 顯微術救回左腳

路跑男孩車禍險截肢 顯微術救回左腳#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差點讓一名熱愛路跑的年輕人截肢,在醫護團隊搶救下,讓他得以繼續走人生道路。這名30歲的男患者者,在上班途中車禍,造成左腳粉碎性骨折,腳內部整個大面積撕裂傷並深可見骨,救護車送至鄰近醫院,醫師診視後表示需要截肢,家屬希望能保住腳,經轉院手術終免於截肢命運。努力復健 盼重新感受跑步快感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蔡穎瀚醫師表示,確認患者受傷部位深層仍有微弱的血流及神經反應,先安排清創手術與高壓氧治療後,再進行精密顯微血管皮瓣重建手術,取下右大腿外側的皮瓣(包含皮膚、肌肉與血管等),然後將取下的皮瓣縫補在撕裂的左腳傷口上,藉由顯微鏡仔細地接合血管、神經,手術歷時約6小時才完成。術後確認皮瓣手術部位血液循環良好,再由骨科醫師黃清順進行脛骨復位固定手術,患者住院40多天後出院休養,並展開復健,目前出院一個多月,已經能用助行器行走,期盼能再穿上慢跑鞋感受跑步與流汗的快樂。取自身皮瓣縫補重建部位蔡穎瀚醫師指出,皮瓣是指患者身上某部分的組織連同供應組織的血管神經,將其取出後再將其皮瓣縫補至患者需要重建的部位,手術需要藉由顯微鏡來進行血管與神經接合,術後護理完善讓血液循環良好,即能重建壞死的受傷部位,避免截肢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