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有多少人有乾癬性關節炎?

有多少人有乾癬性關節炎?#關節炎

根據不同的研究中,乾癬患者當中有5%~42%會同時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另一個統計則發現42%的住院乾癬患者中有乾癬性關節炎。另外在最近幾個大型的的乾癬生物製劑的治療研究,對於中度或重度的乾癬患者做研究,大概平均有30%的乾癬患者,同時合併乾癬性的關節炎。蔡呈芳 醫師指出,最主要是因為對乾癬性關節炎,診斷上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另外乾癬性關節炎的表現方式,跟一般的關節炎不太相同,一般關節炎是侵犯關節囊內的滑液膜,乾癬性關節炎主要則是以所謂的骨接點病灶方式來表現。還有一部份是因為乾癬性關節炎本身,雖然X-光檢查可以看到有關節破壞變形,但並不一定會產生疼痛的現象。而平常判斷關節炎常常不會把這種不會痛不會腫的現象認定是有關節炎存在。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乾癬性的關節炎侵犯病人的脊椎時,可能以相當不明顯的腰酸、僵硬的方式來表現,如果不配合作X-光的檢查,可能並不會發現這些脊椎的病灶的存在。最後一點許多的口服乾癬藥物的治療,特別像是methotrexate本身對關節炎也有一些治療的效果,這些患者乾癬患者的關節炎症狀,因為使用methotrexate治療乾癬而變得不易發現。在美國國家乾癬基金會National Psoriasis Foundation的調查當中,乾癬患者當中31%曾被醫師診斷過有乾癬性關節炎。還有一份是來自於芬蘭的研究,在一般族群當中發現有1.3%的患者具有乾癬性關節炎,其中男女發生率相近,最主要是發生在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平均最好發的年齡是三十六歲。在臺灣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罹病率,在男性都顯著較高,乾癬約為2.15倍,而乾癬性關節炎甚至高達3.8倍。

30~50歲中年女性,好發類風濕性關節炎

30~50歲中年女性,好發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為一慢性發炎性疾病,除了關節的慢性病變,也會引起全身性疾患。此病好發於30~50歲中年人,女性和男性比約為2:1。蔡呈芳 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乃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1987年所訂的標準,包括以下七點,若有四點以上陽性,則可據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1到4項必須持續超過6週:1. 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以上。 2. 上肢肘關節(含)以下(包括肘、腕、掌指、近指)及下肢膝關節(含)以下(包括膝、踝、蹠趾),兩側共十四關節區中有三個或以上關節炎同時存在,關節旁的軟組織種大或關節內有關節液。3. 手部侵犯,在PIP、MCP、MTP或手腕關節處至少一處發生關節炎。4. 對稱性侵犯,同一關節區的左右關節同時被侵犯。5. 血清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陽性,但該實驗室的假陽性檢出率需小於5%。6. 有類風濕結節出現。7. 有典型X光變化,包括關節周邊骨質疏鬆,邊緣性侵蝕(糜爛),梭形軟組織腫,尺側偏移,關節脫位,關節面狹窄、變形等。蔡呈芳 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較為對稱、疼痛較明顯,較常見於女性,也較易侵犯掌骨-指骨關節。

45歲前男性,易罹患僵直性關節炎

45歲前男性,易罹患僵直性關節炎#關節炎

僵直性關節炎診斷,目前普遍認定的診斷標準是,在X光的檢查有雙側二級或單側三級以上的薦腸骨關節炎合併有(1)下背痛、僵硬、休息無法減輕至少三個月以上;(2)腰椎運動範圍受限;(3)擴胸範圍受限。以上三點任一點,即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新的診斷標準(Linden criteria,1987)】 一、發炎性下背痛, 45歲以前發病  二、HLA-B27陽性或家人有AS病史,且有任何一點者:反覆性無法解釋的胸痛或僵硬、單側葡萄膜炎及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的發炎、其他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 三、 腰椎運動範圍受限   四、 擴胸範圍受限 五、 X光有薦腸關節炎 蔡呈芳 醫師表示一般好發於成年男性,偶而可見於幼年及女性病人,且這兩個族群的臨床表現與典型AS稍有不同,是為非典型僵直性脊椎炎。在臺灣女性罹患者比例較歐美高些,且HLA-B2704的比例也較高。幼年型病人於16歲以前發病,常有週邊關節炎,稍晚才有典型的薦腸關節炎,預後較差。而女性病人的薦腸關節炎亦不明顯,頸椎的侵犯較多,但預後較好。乾癬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比較會有不對稱分佈,如骨刺及薦腸炎,對於脊椎的活動度影響較輕微,不過除皮膚出現乾癬外,也常伴有周圍性關節炎。

社會老年化,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

社會老年化,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因軟骨磨損,空縫可能變得狹窄,甚至密合起來造成關節變形。 除了軟骨磨損、骨頭暴露造成的疼痛外,部分患者增生骨疣(俗稱骨刺)斷裂,或合併滑膜炎、軟骨磨損產生的碎塊(關節鼠),也易有異物感刺激組織,產生疼痛,尤其是滑膜炎急性發作期膝關節處容易紅腫、積水,疼得讓患者幾乎無法走路。依症狀的輕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方式也不一,在預防上,患者應避免拿重物、勿穿過硬的鞋子,以免加重關節的負荷。過重的人也要控制體重   。復健及藥物治療方面,主要以紅外線照射、熱敷及按摩等,來改善關節的疼痛及僵硬,若已發生腫脹,則要改用冰敷。也有醫師會以針劑抽出關節內積水、減輕腫脹,不過,這多只治標、不治本,暫時緩解疼痛腫脹後,又易在短時間內復發。藥物治療部份則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為主,對輕、中度關節炎患者,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服用葡萄糖胺,也是選擇之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 范政裕 醫師指出,對於膝關節嚴重磨損的患者,只能採取手術方法來改善。常見手術方法有三種,分別為經關鏡修整清洗術、高位脛骨切骨矯正術及膝關節置換術,前者對有磨損碎片存留、或合併退化性半月軟骨斷裂的患者效果最佳;高位脛骨切骨術適用於中年或較年輕、內側磨損嚴重、沒過度肥胖、外側關節空間尚可的患者。 膝關節置換術則是把設計且活動良好的人工關節裝置在患者膝蓋內,只切除磨損之關節面極少部分骨頭,術後患者住院照護傷口與復健後返家,其關節活動度、方便性,在醫療器材不斷演進下,置換人工關節的患者,依然可以自由活動、走路,大幅改善生活品質,有助於銀髮族重返社會。 一般說來65歲以上接受手術極可能可以終身使用。但有些情況,如病情嚴重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年輕的病人也是建議置換的,但年輕人的活動力旺盛,裝置人工關節磨損率更快,日後可能需要重新置換人工關節。筆者見過最年輕的手術病例是14歲,這個年輕人已經坐輪椅5、6年了,希望有一天可以行走,而動了手術後,人生也恢復了色彩。

秋冬小心『退化性膝關節炎』

秋冬小心『退化性膝關節炎』#關節炎

十月進入秋冬時節,天氣也已逐漸濕寒,在這個時候老人家的膝關節也特別容易酸痛。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就是關節軟骨經過多年的使用、受力所造成,它不但使軟骨磨損,也會造成周圍的滑囊發炎、增生。如果不及早治療,嚴重者將會使骨骼磨至缺損、甚至變形,形成所謂的『O形腳』及『X形腳』。現在電視廣告所言『蹲下去、站不起來』就是此種疾病。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個無法治癒的疾病,但依退化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新店耕莘醫院骨科 張立本醫師所給予病患的治療會有所不同,茲將治療方式簡介如下:【藥物治療】1. 止痛藥 2. 非類固醇消炎藥 3. 類固醇 4. 葡萄糖胺 5. 玻尿酸關節注射劑【復健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如:冷、熱療、向量干擾波、微波等;膝關節活動度與股四頭肌肌力訓練。依國外研究發現,無運動習慣的人,在年過40之後其肌力會急速下降,由此可知常規運動的重要了。【手術治療】1. 關節內視鏡手術:由於科技的進步,將針孔攝影機的原理運用在醫療上,現在不用將病患的膝關節打開,就可經由兩個小洞,讓醫師清楚看到內部結構,同時可清洗發炎的關節及清除游離的骨軟骨碎片(骨刺),達到減輕關節疼痛的目的。2. 骨矯正手術:用於關節軟骨良好,但膝關節骨骼變形的病患。3. 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用於單一內或外側軟骨磨損嚴重的關節,手術時間短且病患關節恢復活動快。4.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末期,亦是軟骨磨損已十分嚴重的關節。此時不但有骨骼缺損變形的問題,同時周圍的筋、韌帶也會有攣縮的變化。經由有經驗的醫師執行手術,這是一個癒後十分良好的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老年疾病,雖然大部份病患經由保守治療就可達到很好的療效;但萬一嚴重到需要手術矯治時,亦不可因畏懼而放棄治療。

易發生腰酸背痛的情況

易發生腰酸背痛的情況#關節炎

大多數的腰酸背痛,是由於腰薦椎的病變所引起;常見的如:肌肉、韌帶拉傷、肌膜疼痛症候群、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骨刺』)、脊椎滑脫症、脊椎狹窄症、骨質疏鬆症及僵直性脊椎炎等。此外,也有少數是由於腎臟疾病(如結石)、腫瘤、骨折、肝膽疾病及血管病變等所引起。彎腰、扭腰搬重物、推拖重物、彎腰做事、跌倒、外傷、打噴嚏、久坐或久站、不良的站姿坐姿、穿高跟鞋、懷孕、抽煙、精神壓力、體適能差、軀幹肌力不足或工作的性質易引起腰椎的震盪等均容易引起腰酸背痛。有些運動常需作出急速扭腰、彎腰的動作,如桌球、網球、高爾夫球等,也可能會引起腰酸背痛。此外,有些運動常需作出腰椎過度後仰的動作,如:舞蹈、體操、跳高等,也比較容易引起腰椎的傷害,造成腰酸背痛。聖功醫院復 健科醫師群表示腰酸背痛的治療包括:臥床休息、冷熱療、藥物治療(口服或注射)、電刺激、腰椎牽引、運動治療、針灸、低能量雷射、使用背架或束腹、生物回饋、心理治療、神經阻斷及手術治療等。首先是保持正確的姿勢,無論站、坐、走路、運動或搬運物品均應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傷害腰椎。其次是適時地變換姿勢,如:坐一小後就要站起來動一動,站半小後就要找機會坐一下。此外,平時要注意運動,尤其是加強背肌、腹肌及下肢肌肉的訓練,以避免腰椎受傷。另外須有充足的睡眠,並保持精神愉快。

老化過程的一部份「骨關節炎」

老化過程的一部份「骨關節炎」#關節炎

骨關節炎,為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幾乎是最容易控制的一種關節炎。骨關節炎是由於在某些關節中的軟骨受損所造成;關節軟骨的退化為老化過程的一部份,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90%的人有骨關節炎的症狀。雖然骨關節炎並無法根治,但藉由新藥的使用、物理治療或外科手術等,都可使骨關節炎控制的很好,可正常地進行日常活動。聖功醫院復 健科醫師群指出,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與覆蓋於骨頭滑動面之關節軟骨的損傷有關。骨關節炎的症狀個人感覺差異頗大,有些人只是暫時地感覺輕微的不適及麻煩,但對其他人來說卻感到非常地不舒服。疼痛、僵硬的關節使得許多人甚至連進行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如:生活起居、散步或睡個好覺都有困難。無法完全被治癒。因為退化的過程無法停止,但是一個均衡完善的治療計劃將可減輕疼痛並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您的活動力。【手術治療】若經藥物及物理治療後仍未能控制骨關節疼痛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人工關節替換手術已成為解決嚴重骨關節炎的好方法。不過替換後的人工關節還是不如正常的關節好用。【物理治療】主要是利用運動及熱療的方式,一方面減輕疼痛,另一方面藉由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及擴大運動範圍恢復關節功能,醫師會在治療計劃中安排此類治療。【熱療法】主要目的,在解除骨關節的不適及肌肉痙攣,利用超音波及熱敷袋或浸潤在熱腊中,均可使酸痛的關節獲得舒緩。熱療法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冷敷法交互使用,一星期可使用數次。【復健運動】運動可增加關節的活動性及肌肉力量。

瞭解你的肩頸酸痛

瞭解你的肩頸酸痛#關節炎

《頸部拉傷及扭傷》約有85%的頸痛,是因肌肉或韌帶傷害而引起。多為長時間姿勢不良或突然受到牽扯而受傷,俗稱的『落枕』即屬此類傷害。《肌膜疼痛症候群》約有50%的人可能患有肩頸部肌膜疼痛症候群。主要的症狀是肩頸部肌肉酸痛、僵硬,且常有壓痛點。此症常與姿勢不良、長時間使用電腦或維持某一固定姿勢有關,通常適度的休息,後酸痛即可改善。《頸部椎間盤病變》多發生於中年人(35-54歲),症狀為頸部或肩胛骨中間之疼痛;若神經根受到壓迫時,手臂會有刺痛、麻電感或肌肉無力的現象。若脊髓神經被壓迫的話,則可能導致四肢麻木、無力及大小便困難。《頸部退化性關節炎》又叫骨性關節炎(俗稱骨刺)。多發生在40歲以後,頸椎因種種原因而退化或長出骨刺,使神經的通道變窄。常見的症狀為頸痛或頭痛,但若骨刺壓迫到神經根或脊髓神經時,則會引起上肢或四肢麻木、疼痛、無力等症狀。                《感染、腫瘤》感染及腫瘤也可能引起頸部或上背部疼痛,如果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半夜痛醒、局部骨頭劇烈疼痛或脊髓神經壓迫等現象時要特別小心。聖功醫院 復健科醫師群表示,大部份的肩頸酸痛保守療法就很有效,不需要開刀。保守療法的方式很多,復健醫師會依據您的狀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若需要手術治療,會介紹您去找外科醫師,切勿自行診斷或擅服成藥,以免病情惡化。日常活動時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快速突兀的動作,以免傷害頸部的構造。睡覺時可在頸部後面墊些毛巾或使用人體工學枕,使頸椎能獲得適當的支撐。其次是適度地變換肩頸部姿勢,工作時最好每隔一小時休息幾分鐘。此外,平時要注意運動,尤其是肩頸部肌肉的拉筋與放鬆訓練,以避免肌肉長期緊繃而影響血液循環。酸痛的部位要多休息,避免過度使用。另外,須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並儘量消除心理上的壓力。如果疼痛與不良的工作環境或不適合的傢俱有關時,應儘速設法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