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泡湯療效多!貴妃出浴美麗秘方

泡湯療效多!貴妃出浴美麗秘方#關節炎

近年來國內吹起了一股養生風潮,國人除了追求生活品質,更注重身體健康。因此“泡溫泉”成為養生休閒的熱門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建議,正確泡湯方式應該從水溫較低的湯開始,每次不超過15分鐘,且水溫在30至40度之間,泡湯時可以適當補充水分。同時要注意,用餐後和喝過酒後,最好間隔半小時至1小時後再泡湯。羅珮琳醫師指出,近年來溫泉療效已被證實,泡湯除了可以改善循環、消除疲勞、對於肌肉筋膜痛、關節炎、神經病變等慢性疾病也有效果。尤其碳酸泉具有調整心腦血管功能,能改善高血壓、心臟病,還有美白及達到軟化肌膚功效,也被稱為美人湯。硫磺泉有消毒殺菌功效,還可軟化角質,自古就用來治療皮膚疾病。很多人都以為泡溫泉是起源於日本,但羅醫師解釋,早在1000年前的《山經注》就記載:“寇水……,其水溫熱若湯,能癒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水經注》多次提到溫泉可以“治百病”,如“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麼自在,四十日後,身中百病癒”。古人從觀察中得知,飲用溫泉水或泡湯,是可以令人神清氣爽,且有治療疾病的效果。羅醫師表示,溫泉最佳代言人應該就是楊貴妃了,在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到“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楊貴妃白如羊脂玉的肌膚,也是拜經常泡溫泉所賜。秦始皇建“驪山湯”是為了治療皮膚外傷。雖然泡湯好處多多,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羅醫師強調,「急性發炎或急性感染症、傳染性皮膚病、糖尿病、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是絕對不宜。泡溫泉易使血管擴張造成血壓不穩定,控制不佳的高血壓、心臟疾病、或曾經中風患者,泡湯前應先諮詢醫師,且泡湯時要小心,避免水溫過熱、浸泡過久,浸泡深度以低於心臟較適宜。且泡湯時最好與人結伴同行,不但增加泡湯樂趣,也能增加泡湯安全性。溫泉養生最重要就是要經常性、持續性泡湯才會看到療效,僅靠假日泡一兩次溫泉達到養生或美容目的是不切實際的,一定要長期堅持泡湯才會有養生效果。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關節炎

前第一夫人日前意外骨折的新聞,引起許多民眾對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議題的重視。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相似的案例,這幾天就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脊椎損傷患者,只因為看護進行例行性的搬動,就發生大腿骨折的意外。這種輕輕受到外力碰撞就導致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其實很常見,而最主要發生的原因,其實就是平常感覺不出來的「骨質疏鬆症」。陳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沉默殺手,經常導致髖部、脊椎等部位的骨折,而復原的時間及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無法想像。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每年就花掉健保巨額的經費,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之餘也為患者家人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約有高達20%會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亡,超過40%必須長期仰賴他人生活。另外,曾經發生脊椎骨折的患者也要擔心第二次骨折的問題,據統計,脊椎骨折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比其它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高出4至5倍。若要有效預防骨鬆導致骨折的發生,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國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僅有15%接受治療,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危機意識可說是嚴重不足!其實,骨質疏鬆症只要按部就班治療是一種可控制的疾病,目前已有許多治療藥物供選擇,在主要的鼻噴、口服及針劑三大類型中,患者最常使用口服式藥物。然而這些藥物必須遵守諸多服用上的限制較不適合癱瘓、長期臥床,以及腸胃道不好的病人,或是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以及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因此,醫師往往會建議這類患者使用針劑式的藥物來治療骨鬆。陳醫師表示,不管選擇哪一種藥物,骨鬆的治療目標還是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配合用藥才能達到明顯的效果,但陳醫師也表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患者人數實在少之又少,患者一旦停止服藥,骨鬆就會持續惡化。陳醫師也透露,為了降低患者治療上的不方便,今年預期將會有一年只需施打一次的骨鬆藥物上市,屆時除了可以提供骨鬆患者一個更方便的選擇以外,也可以幫助改善患者中斷治療的問題。

常被誤診的「假痛風」

常被誤診的「假痛風」#關節炎

由於醫學資訊的發達,大家對痛風已經是耳熟目詳,知道痛風是尿酸高(尿酸鹽結晶沈澱在關節)所造成。預防之道除了定時服用降低尿酸藥物外,要少吃普林含量高的食物及避免喝酒,而在急性發作期時短暫使用消炎止痛藥及秋水仙素控制,痛風是一種非常容易了解和治療的疾病。但有一種關節炎,它是因焦磷酸鈣鹽結晶沈澱在關節,發作時會像痛風一樣波及大腳趾,引起劇烈疼痛,症狀可能會持續幾天,而後便消失。在臨床上常被誤診為痛風,我們稱它為「假痛風」。臺北醫學大學院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假痛風與痛風一樣,是因關節內的結晶體所造成的。為什麼會形成焦磷酸鈣鹽晶體,到現在還不清楚,可能因荷爾蒙或鐵或鈣或銅新陳代謝失調而引起,動手術和患嚴重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假痛風發作;假痛風易發生於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越老機率越高,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相當。但假痛風的徵兆症狀有那些?應如何診斷?張棋楨醫師說,假痛風急性發作時會像痛風一樣,疼痛會突然出現,關節會紅腫熱痛,症狀消失在幾天後,正所謂來去匆匆。而假痛風復發時的型態因人而異,可能波及膝關節或腳趾。在慢性的假痛風症狀,會時好時壞,疼痛的程度不如痛風,可能同時波及數個關節,尤其是手腕、手指、膝、髖和肩。很特別的是假痛風常與退化性關節炎同時存在。和痛風一樣,分析病人的關節液如有菱形晶體就能做出確實的診斷。X光檢查可以顯示出軟骨鈣質沈澱的病灶。張醫師表示,假痛風尚無任何藥物可以根治,或預防其形成(造成原因不明),它不像痛風可用降尿酸藥物來降低尿酸防止結晶形成,因此只能針對減輕發炎所造成的疼痛來進行治療。治療假痛風通常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治療,約服用3~10天,如果發作疼痛激烈關節腫脹,抗發炎藥物效果不彰時,可以抽出關節液或將類固醇注入患處關節,以快速減輕發炎疼痛,但次數不可過於頻繁。如果疾病是慢性的且影響多處關節,就必須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避免疾病復發。雖然假痛風目前尚無治本的藥物,但症狀可透過藥物得到良好的控制。多數假痛風患者都可以過正常的生活,不受疾病的影響。

選錯涼鞋蘿蔔腿跟著來!

選錯涼鞋蘿蔔腿跟著來!#關節炎

炎炎夏日,女性朋友的鞋櫃裡永遠少不了「涼鞋」這個最佳配角!因涼鞋包覆少、透氣性極佳,可大幅降低悶熱與不適感,是女性對抗炎熱氣候的必要裝備之一。然而,也正因為涼鞋包覆力不足,會有穩定性不佳的缺點,容易增加足部及小腿肌肉的負擔。女性朋友可留意一下,當你們穿著涼鞋走路時,每一跨步的距離一定比較短(穿拖鞋時尤其明顯),主要是因為包覆少,跨大步時,鞋子容易脫落。此外走路時,腳趾容易弓起來,因為腳趾彎曲,才能扣住鞋子,使其不易脫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骨骼肌肉健診中心白淳升主任表示,這個小小的動作會增加腳底與小腿肌肉的負擔,容易使小腿肌肉緊繃,長時間下來易使肌肉肥大,即會形成一般人所謂的蘿蔔腿。另外,如果鞋子的包覆少,對腳的保護力就不足,除了外露的腳趾容易受傷之外,長時間行走也容易出現腳底或小腿酸痛的現象,更嚴重的,還可能發生腳趾變型或足踝關節扭傷的狀況。雖然穿著涼鞋有上述可能的潛在危機,但白淳升主任建議只要把握選鞋三大原則,即可降低危機發生的機率,好好享受涼鞋涼爽舒適的特性。1.選擇合適、合腳的鞋所謂合適,是指合腳型。扁平足者因有較大的內旋動作,以致穩定性差,應選擇包覆性較大的鞋款,且鞋底不可以過軟;高弓足者因吸震能力較差,須著重選擇有良好吸震能力的鞋底設計。而合腳則是一個基本要求,須有適當的長、寬,一般建議涼鞋的鞋底板長度比最長的腳趾頭多0.8-1公分,寬度則以腳的兩側以不受壓迫為原則,留給足部一個可活動的空間,如此才算合腳。2.選擇設計良好的鞋子首先,儘量選擇包覆性較佳的鞋款,例如一大片腳背包覆的鞋款絕對比僅包覆前腳趾的鞋款好,穿起來更穩定,不易疲勞;而有腳後跟帶的鞋款,一定比無後跟帶的鞋款走起路來更為輕鬆。3.選擇結構設計良好的鞋子即使是涼鞋,前腳掌的部位也必須容易曲折,否則會大大加重腳底與小腿肌肉的負荷。鞋底及中底的材質不宜過軟,才不會導致肌肉容易疲勞,若有適當的吸震能力,更能減少負擔。鞋底須符合腳前掌最寬處,鞋後跟的位置,須符合腳後跟的著力點,此原則對於有後跟高度的涼鞋尤其重要,可大幅增加穿著的輕鬆舒適度,並減少傷害的發生。穿對涼鞋不只可以保護足部及小腿的健康,亦可避免蘿蔔腿破壞原本美麗的腿部線條。只要謹記選鞋的基本原則,一雙兼具美觀與舒適的涼鞋,能幫助女性朋友涼爽抗夏。延伸閱讀: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57

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病症-『退化性關節炎』

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病症-『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軟骨退化病變,好發於45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此病症會讓關節內的軟骨漸漸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失去彈性,當關節間隙變得狹窄,此時行走或運動時,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使骨頭變性、硬化、壞死,變成囊狀空洞,常併有發炎現象,稱為退化性關節炎。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 彭健豪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關節疼痛或酸痛,晨起時會有僵硬感,看其外形會發現關節變形、變大、變粗,關節活動時會產生嘎啦的雜音,關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容易發生在常動關節,如手指關節,或載重關節,如頸椎關節、腰椎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此外,退化性關節炎依患病部位不同,會有一些特殊的症狀,如手指遠端指間關節變得粗大、疼痛,常被誤以為是痛風;若發生在頸椎則會形成骨刺,壓迫到神經根,出現肩膀痛及手指麻木疼痛,若是發生於腰椎所形成的骨刺,會壓迫坐骨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或產生間歇性跛行;髖關節炎的酸痛向上傳到腰部,常被誤認為有腰椎疾病。於平日生活保健方面,彭健豪醫師提出幾點提供民眾多留意:【運動】適當的運動可有效改善關節周圍肌肉肌腱的強度與柔軟度,減少關節的僵硬與疼痛,促進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加強肢體平衡及穩定度,如太極拳、瑜珈、慢走等運動較合宜。【注意正確的姿勢】為保護關節,避免蹲、跪或登山,以減少膝關節的負荷與磨損;提重物時保持背部直立,使用大關節作支撐,把重量分散在幾個關節;拿取低處的物品時,彎膝蓋和髖關節,盡量不要只彎腰。【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的站或走,活動後應適度休息。必要時應使用柺杖或助行器,分散關節負擔,減輕受損關節的壓力。應睡較堅實的床。彭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病症,有些人並沒有任何不適出現,有些人只有稍微不舒服,有些人病情卻漸漸加重,值得我們留意,因此,保持理想體重、適當運動保持肌腱和韌帶的彈性,以及特別注意活動時姿勢等,都是關節炎預防之道。若關節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就要就醫,及時治療,以免遺誤病情。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炎

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最易預期成功的手術。近年來隨著醫學工程及材料力學的進展,使得關節內植入物的耐久性更高且併發症減少。長期追蹤研究清楚的顯示── 全人工膝關節的金屬耐久性佳且能明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目前人工膝關節的構造的設計是由脛骨組件和股骨組件形成關節的構造。脛骨組件是使用金屬盤下面有支柱,而在支柱邊加上扇狀的設計以固定在脛骨近端。而脛骨關節墊片(高分子量聚乙烯)則使用卡式或鎖式固定在脛骨組件上。大部份的墊片設計形狀和股骨關節面一致,以增加穩定度並減少聚乙烯接觸的壓力。而現今的材料科技所製造的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墊片,其強度及耐磨性也改進很多,可增加人工膝關節使用的壽命。一般而言,股骨組件是使用鈦、鈷與鉻合金製成,並有股骨滑車以改善髕骨移動軌跡。而髕骨組件是採用圓頂型的設計並利用一至三個短栓以骨水泥固定。脛骨組件則使用骨水泥固定在脛骨關節面上。治療時機當膝關節破壞到末期時,唯一的治療方式,即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此時大面積的透明軟骨與彈性軟骨因退化或創傷磨損,造成日常生活因疼痛而受到限制。膝蓋關節外型也變成O型腿,上下樓梯能力降低,蹲站過程痛苦不堪。 需要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病友,術後可以得到變形的矯正、疼痛解除、運動範圍增加、改善關節功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一般而言,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約七天左右,但仍依病患身體狀況而定,大約一個月左右可恢復正常生活。  以手術方法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只有人工關節置換,事實上還有上述其他手術方法,如:膝關節鏡手術、脛骨近端截骨術、股骨遠端截骨術、脛骨粗隆截骨術、單髁人工膝關節手術、髕骨股骨人工膝關節置換及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等等。醫師須考慮病友的狀況,如年齡、職業、健康狀況、關節破壞程度、病因及破壞部位等等因素,而有不同的治療手段選擇。可與醫師討論,來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來治療。在術後的疼痛方面,臨床上則較多使用脊椎硬膜外麻醉,意即大家耳熟的『疼痛控制』。其效果及病患的滿意度都不錯。除了有少許副作用,一般臨床上對病患的復建與止痛效果,皆大有助益。

惱人僵直性脊椎炎,中醫治療有法寶

惱人僵直性脊椎炎,中醫治療有法寶#關節炎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的一種,也是最典型的代表。所謂『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是一群疾病的總稱,主要包含五種疾病: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萊特氏症候群 (Reiter's syndrome)、乾癬性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 )、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及未分化型脊椎關節病變(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opathy)。因為血中的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的是陰性的,所以稱為血清陰性(seronegative)。又因為這一群疾病主要造成脊椎及週邊關節的發炎,所以成為脊椎關節病變,也可以簡稱為脊椎炎。杏儒中醫 蔡易昌表示僵直性脊椎炎,以前被認為是男性獨有的疾病,但最新研究證實,女性也有不少的患者,只是其臨床症狀較男性輕微很多。因此,有相當多的女性患者,終身沒有診斷出來。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在廿至卅歲的年輕男性,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5%以上的患者皆可發現。最常見典型的主訴是:慢性的下背晨間僵硬及酸痛。其特色是這些不舒服,可藉由活動腰部獲得改善。而症狀的輕重度,在不同病患之間的差異極大,最嚴重的便是有所謂的「竹竿背」。整條脊椎從腰椎往上至頸椎全部因慢性發炎而鈣化,脊椎間黏著硬化,脊柱活動範圍嚴重受限,頸部或身軀不能迴轉,甚至有時因侵犯胸椎,而造成呼吸困難。幸好,大部分的患者主要的病變只侷限薦腸關節及下背腰椎處,雖有反反覆覆的下背痛,但僅有輕度的脊椎彎曲受限,並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蔡院長建議在中醫的治療方面,可依據臨床症狀辨證來治療:一、早期,多以實症為主,以祛風、散寒、逐濕、溫通經絡為主。常用處方如:蠲痺湯;常用藥物如:獨活、桂枝、蓁艽、當歸、川穹、海風藤、桑枝、乳香、防己、麻黃、牛膝、木瓜、威靈仙、薑黃等。二、中期,多為虛實夾雜,以通絡蠲痺、溫陽益腎為主。常用處方如:烏頭桂枝湯、溫腎逐淤湯。常用藥物如:桂枝、人參、草烏、生姜、乾姜、肉桂、淫羊藿、補骨脂、鹿銜草、熟地等。三、晚期,多為陰陽氣血俱虛。常用處方如:黃耆桂枝五物湯、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物如:附子、黨參、白朮、細辛、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防風、巴戢天、山茱萸、何首烏等。臨床治療上,中醫藥對於僵直性脊椎炎,以湯藥配合針灸推拿,不論是在急性疼痛期,或是緩解期,其治療效果皆不錯,若您已經受此病困擾許久,建議儘速接受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

考生膝蓋腫得像麵龜 又見棘手罕見疾病

考生膝蓋腫得像麵龜 又見棘手罕見疾病#關節炎

考生心情大不同!第一次國中基測剛結束,在考生們緊張等待成績,並摩拳擦掌準備接受下次基測考驗的關鍵時期,家住清水的潘同學卻突然罹患復發率高的棘手罕見疾病,膝蓋因不明原因不斷發炎腫大,行動不便,應試心情也受到影響。潘同學表示,自己原本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國三考生,最喜歡上體育課,也常三五好友相約打籃球,但某天洗澡時,潘同學發現自己膝蓋似乎有腫大的狀況,因無特別的疼痛感,所以不以為意,沒想到過幾天,膝蓋越來越腫,也出現刺痛的感覺,原以為是罹患了痛風或肌腱發炎之類的毛病而無特別注意,但隨著時間流逝,病況卻愈來越嚴重, 5個星期後,膝蓋腫得像麵龜,連行動都成困難,經光田醫院風濕免疫科洪國棟醫師詳細診斷後,赫然發現是罹患了復發率高的罕見疾病──擴散型「色素性絨毛結節狀滑膜炎」。洪國棟醫師表示,這是一種關節膜異常增生絨毛狀組織的罕見疾病,根據國外文獻的報導統計,平均每年每百萬人才有約1.8個病例,確切的發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好發年齡為30至40歲,而潘小弟15歲就發病,又屬於復發率高的「擴散型」,可說更為少見。且該病多只能透過手術清除增生組織,或長期服用藥物控制,效果因人而異,有患者就是因一再復發而開刀多次,真是痛苦不堪。潘爸爸與潘媽媽一想到孩子年紀輕輕就得長期服藥,內心就難過不已。洪國棟醫師強調,發病初期若未經過詳細診斷,這種疾病很容易被當成痛風或其他關節問題來治療,因而延誤病情,當初潘同學來求診時,異常絨毛狀增生已侵入膝關節軟骨與半月板,膝蓋腫的像麵龜,幾乎寸步難移,故立刻會同骨科施以關節鏡手術,切除關節滑膜增生組織,暫時緩解腫脹發炎的症狀。負責手術的骨科周恆正醫師指出,潘同學正值青春期,未來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如果施以大範圍的切除手術,恐影響往後的成長,所以在手術除切除增生組織的同時,仍積極保護潘同學關節的軟組織,並於術後持續追蹤避免復發。由於這項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根治方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增生組織的擴散,傳統上,針對肌肉骨骼關節的疾病,多以X光、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來評估病人,但超音波儀因具有使用方便、無放射線、且檢查價格遠較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等為低等優點,近幾年已逐漸成為風濕科醫師評估病情的新利器。尤其高解析力超音波可對於肌肉、韌帶、關節膜、或局部積液等軟組織細微變化,提供比傳統X光檢查更良好的正確診斷率,因而能正確診斷,及早治療。目前,潘同學術後恢復狀況尚佳,未來院方也將積極追蹤治療,將罕見疾病的傷害降到最低,盡全力守護少年活潑成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