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中醫治療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中醫治療#關節炎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相信很多民眾對於這個病名都很陌生。所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簡稱為AVN,比較詳細的名稱是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由於名稱混亂,目前則統一稱為INFH(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臨床研究顯示,由於股骨頭鄰近關節面組織的血液供應受到破壞,而造成股骨頭缺血壞死,逐漸形成關節面塌陷、變形。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造成血液供應受損有兩大因素: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創傷是本病發生的最常見原因,因各種創傷造成局部血液供應受影響,進一步形成股骨頭缺血而壞死塌陷,其中又以股骨頸骨折及髖關節脫位最為常見。而非創傷因素如:酗酒、使用藥物(如類固醇)、慢性肝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抽煙、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懷孕、紅斑性狼瘡……等容易造成循環受阻或高凝血現象的疾病。   INFH患者可能在出現症狀之前5年左右,問題就已經存在,像是關節活動度降低、走路卡住感、而通常患者是從疼痛才開始注意到。而醫學影像上的發現通常在症狀出現數月或數年後才開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醫古稱『骨蝕』、『髖骨痺』、『骨痿』,在中醫聖經『皇帝內經』<<素問‧刺節真邪論篇>>中提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髖酸痛,寒氣至,名骨痺』,是文獻中最早對於本並的症狀描述。 <<諸病源候論>>則詳細說明了INFH的疾病過程,說明『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久之則股骨頭壞死。蔡醫師指出,治療INFH尚可依臨床症狀歸類為四大類:一、氣血瘀滯:此證型在創傷造成最常見。髖部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不移,久坐久臥或勞累後疼痛加重,適當活動後疼痛減輕。舌質略黯,脈沈弦。   ◆治療: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為主。◆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五靈脂、牛膝、杜仲、獨活、木香、三七等。二、肝腎虧虛:髖部疼痛較輕,時輕時重,活動後加重、休息時減輕,患肢肌肉萎縮、乏力。健忘失眠,自汗盜汗,五心煩熱,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治療:以滋補肝腎,壯筋骨為主。◆常用藥物:熟地黃、山茱萸、茯苓、枸杞子、菟絲子、知母、黃柏等。三、濕熱痰火:髖關節疼痛、下肢沈重,煩躁,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滑數。   ◆治療:以清熱和中化痰為主。◆常用藥物:連翹、山楂、神麴、茯苓、半夏、萊菔子、陳皮等。四、肝火留筋:口乾口苦,髖部疼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以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為主。◆常用藥物:龍膽草、山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生地黃、澤瀉、絲瓜絡、威靈仙等。   目前臨床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除了太晚期的患者,骨頭崩塌嚴重、甚至已經造成續發性退化性關節炎者之外,蔡醫師建議採用中醫治療皆可得到不錯的效果;更甚者利用中西醫結合,可幫助病患得到最好的治療成效!

反覆下背痛,慎防僵直性脊椎炎

反覆下背痛,慎防僵直性脊椎炎#關節炎

僵直性關節炎是另外一類自體過敏反應下所產生的全身性關節的病變,由於這種病好發生在人的脊椎上,所以,又被命名為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的致病機轉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據統計95%病人具有HLA-B27抗原。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潘文惇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成年人,男女比例約為5-10:1,在台灣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總數約佔全人口的0.1-0.4 %。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為「慢性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背痛通常以兩側薦腸關節處為最,嚴重時於胸骨與肋骨交接處亦有壓痛,部份病人同時有週邊關節炎─將近四分之一的僵直性關節炎病人侵犯髖關節;其次為膝及肩關節(不侵犯週邊小關節)。偶爾有(20%)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的發炎,此外有少數人有關節外症狀,主要侵犯眼睛、腎臟、心臟、肺部等。僵直性脊椎炎末期脊椎會黏合,形成竹竿狀,因此造成畸型、駝背。脊椎黏合之後,柔軟度喪失,較易骨折,神經壓迫,胸部受壓迫,擴張不良,心肺功能受影響,嚴重時,甚至可導致死亡。僵直性脊椎炎血中發炎指標(如CRP及ESR)於僵直性脊椎炎活性期可見增加;血中免疫球蛋白可能增加(尤其是A型免疫球蛋白)。HLA-B27 呈陽性反應。潘文惇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早期,薦腸關節在X光中可以看到「白化」的現象,以及關節縫呈模糊狀;在末期時,脊椎關節發生黏合後,X 光會出現典型的竹竿狀脊椎的影象。核子掃描(Bone scan)對早期薦腸關節炎的診斷亦有幫助,但對已經纖維化或黏合的病灶則無助益,不能用以評估疾病的嚴重度。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標為減輕疼痛、保持脊椎活動範圍及功能,以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潘醫師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病人教育與遺傳諮詢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程通常是慢性的,因此,讓病人了解疾病的病程、預後及可能的併發症,並能充分地配合追蹤及治療是最基本的。睡眠干擾常是主要的問題,教導病人睡姿宜平躺或趴睡,枕頭宜低,床板宜硬,鋪約5公分厚之軟墊。據統計,所有HLA-B27(+)的人,有2-10%終將發展成僵直性脊椎炎;若爸爸為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則小孩得僵直性脊椎炎之可能性約為10%。二、運動及物理治療運動可減輕疼痛,保持脊椎活動範圍及增進生活品質。運動種類不限,原則上只要能活動關節的運動皆可,如柔軟體操、游泳、跳舞……都是很好的運動。維持正確的姿勢也很重要,多做擴胸伸展運動及伸張脊椎的運動,以預防脊椎的變形。三、藥物治療可分為消炎止痛藥(NSAID)和免疫調節劑。前者目的在減輕疼痛,使病人能多做運動,並增進生活品質,後者如磺胺匹林(Salfasalazine),具有調節免疫系統,改變僵直性脊椎炎的疾病活性的功能。四、手術對脊椎嚴重變形的病人,可經手術改善關節功能。若關節嚴重受損時可行關節修補或置換術。僵直性關節炎在台灣算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是也卻常被誤認為只是普通的下背痛而已,而錯過就醫的黃金期。潘醫師特別提醒民眾,若是年輕人有反覆下背痛,晨間僵硬,而家族中有僵直性關節炎的病史者,應考慮僵直性脊椎炎之可能。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助於並增進生活品質,定期複診及治療,可防止脊椎變形及併發症。

泡湯療效多!貴妃出浴美麗秘方

泡湯療效多!貴妃出浴美麗秘方#關節炎

近年來國內吹起了一股養生風潮,國人除了追求生活品質,更注重身體健康。因此“泡溫泉”成為養生休閒的熱門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建議,正確泡湯方式應該從水溫較低的湯開始,每次不超過15分鐘,且水溫在30至40度之間,泡湯時可以適當補充水分。同時要注意,用餐後和喝過酒後,最好間隔半小時至1小時後再泡湯。羅珮琳醫師指出,近年來溫泉療效已被證實,泡湯除了可以改善循環、消除疲勞、對於肌肉筋膜痛、關節炎、神經病變等慢性疾病也有效果。尤其碳酸泉具有調整心腦血管功能,能改善高血壓、心臟病,還有美白及達到軟化肌膚功效,也被稱為美人湯。硫磺泉有消毒殺菌功效,還可軟化角質,自古就用來治療皮膚疾病。很多人都以為泡溫泉是起源於日本,但羅醫師解釋,早在1000年前的《山經注》就記載:“寇水……,其水溫熱若湯,能癒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水經注》多次提到溫泉可以“治百病”,如“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麼自在,四十日後,身中百病癒”。古人從觀察中得知,飲用溫泉水或泡湯,是可以令人神清氣爽,且有治療疾病的效果。羅醫師表示,溫泉最佳代言人應該就是楊貴妃了,在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到“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楊貴妃白如羊脂玉的肌膚,也是拜經常泡溫泉所賜。秦始皇建“驪山湯”是為了治療皮膚外傷。雖然泡湯好處多多,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羅醫師強調,「急性發炎或急性感染症、傳染性皮膚病、糖尿病、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是絕對不宜。泡溫泉易使血管擴張造成血壓不穩定,控制不佳的高血壓、心臟疾病、或曾經中風患者,泡湯前應先諮詢醫師,且泡湯時要小心,避免水溫過熱、浸泡過久,浸泡深度以低於心臟較適宜。且泡湯時最好與人結伴同行,不但增加泡湯樂趣,也能增加泡湯安全性。溫泉養生最重要就是要經常性、持續性泡湯才會看到療效,僅靠假日泡一兩次溫泉達到養生或美容目的是不切實際的,一定要長期堅持泡湯才會有養生效果。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關節炎

前第一夫人日前意外骨折的新聞,引起許多民眾對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議題的重視。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相似的案例,這幾天就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脊椎損傷患者,只因為看護進行例行性的搬動,就發生大腿骨折的意外。這種輕輕受到外力碰撞就導致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其實很常見,而最主要發生的原因,其實就是平常感覺不出來的「骨質疏鬆症」。陳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沉默殺手,經常導致髖部、脊椎等部位的骨折,而復原的時間及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無法想像。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每年就花掉健保巨額的經費,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之餘也為患者家人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約有高達20%會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亡,超過40%必須長期仰賴他人生活。另外,曾經發生脊椎骨折的患者也要擔心第二次骨折的問題,據統計,脊椎骨折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比其它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高出4至5倍。若要有效預防骨鬆導致骨折的發生,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國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僅有15%接受治療,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危機意識可說是嚴重不足!其實,骨質疏鬆症只要按部就班治療是一種可控制的疾病,目前已有許多治療藥物供選擇,在主要的鼻噴、口服及針劑三大類型中,患者最常使用口服式藥物。然而這些藥物必須遵守諸多服用上的限制較不適合癱瘓、長期臥床,以及腸胃道不好的病人,或是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以及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因此,醫師往往會建議這類患者使用針劑式的藥物來治療骨鬆。陳醫師表示,不管選擇哪一種藥物,骨鬆的治療目標還是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配合用藥才能達到明顯的效果,但陳醫師也表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患者人數實在少之又少,患者一旦停止服藥,骨鬆就會持續惡化。陳醫師也透露,為了降低患者治療上的不方便,今年預期將會有一年只需施打一次的骨鬆藥物上市,屆時除了可以提供骨鬆患者一個更方便的選擇以外,也可以幫助改善患者中斷治療的問題。

常被誤診的「假痛風」

常被誤診的「假痛風」#關節炎

由於醫學資訊的發達,大家對痛風已經是耳熟目詳,知道痛風是尿酸高(尿酸鹽結晶沈澱在關節)所造成。預防之道除了定時服用降低尿酸藥物外,要少吃普林含量高的食物及避免喝酒,而在急性發作期時短暫使用消炎止痛藥及秋水仙素控制,痛風是一種非常容易了解和治療的疾病。但有一種關節炎,它是因焦磷酸鈣鹽結晶沈澱在關節,發作時會像痛風一樣波及大腳趾,引起劇烈疼痛,症狀可能會持續幾天,而後便消失。在臨床上常被誤診為痛風,我們稱它為「假痛風」。臺北醫學大學院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假痛風與痛風一樣,是因關節內的結晶體所造成的。為什麼會形成焦磷酸鈣鹽晶體,到現在還不清楚,可能因荷爾蒙或鐵或鈣或銅新陳代謝失調而引起,動手術和患嚴重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假痛風發作;假痛風易發生於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越老機率越高,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相當。但假痛風的徵兆症狀有那些?應如何診斷?張棋楨醫師說,假痛風急性發作時會像痛風一樣,疼痛會突然出現,關節會紅腫熱痛,症狀消失在幾天後,正所謂來去匆匆。而假痛風復發時的型態因人而異,可能波及膝關節或腳趾。在慢性的假痛風症狀,會時好時壞,疼痛的程度不如痛風,可能同時波及數個關節,尤其是手腕、手指、膝、髖和肩。很特別的是假痛風常與退化性關節炎同時存在。和痛風一樣,分析病人的關節液如有菱形晶體就能做出確實的診斷。X光檢查可以顯示出軟骨鈣質沈澱的病灶。張醫師表示,假痛風尚無任何藥物可以根治,或預防其形成(造成原因不明),它不像痛風可用降尿酸藥物來降低尿酸防止結晶形成,因此只能針對減輕發炎所造成的疼痛來進行治療。治療假痛風通常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治療,約服用3~10天,如果發作疼痛激烈關節腫脹,抗發炎藥物效果不彰時,可以抽出關節液或將類固醇注入患處關節,以快速減輕發炎疼痛,但次數不可過於頻繁。如果疾病是慢性的且影響多處關節,就必須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避免疾病復發。雖然假痛風目前尚無治本的藥物,但症狀可透過藥物得到良好的控制。多數假痛風患者都可以過正常的生活,不受疾病的影響。

選錯涼鞋蘿蔔腿跟著來!

選錯涼鞋蘿蔔腿跟著來!#關節炎

炎炎夏日,女性朋友的鞋櫃裡永遠少不了「涼鞋」這個最佳配角!因涼鞋包覆少、透氣性極佳,可大幅降低悶熱與不適感,是女性對抗炎熱氣候的必要裝備之一。然而,也正因為涼鞋包覆力不足,會有穩定性不佳的缺點,容易增加足部及小腿肌肉的負擔。女性朋友可留意一下,當你們穿著涼鞋走路時,每一跨步的距離一定比較短(穿拖鞋時尤其明顯),主要是因為包覆少,跨大步時,鞋子容易脫落。此外走路時,腳趾容易弓起來,因為腳趾彎曲,才能扣住鞋子,使其不易脫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骨骼肌肉健診中心白淳升主任表示,這個小小的動作會增加腳底與小腿肌肉的負擔,容易使小腿肌肉緊繃,長時間下來易使肌肉肥大,即會形成一般人所謂的蘿蔔腿。另外,如果鞋子的包覆少,對腳的保護力就不足,除了外露的腳趾容易受傷之外,長時間行走也容易出現腳底或小腿酸痛的現象,更嚴重的,還可能發生腳趾變型或足踝關節扭傷的狀況。雖然穿著涼鞋有上述可能的潛在危機,但白淳升主任建議只要把握選鞋三大原則,即可降低危機發生的機率,好好享受涼鞋涼爽舒適的特性。1.選擇合適、合腳的鞋所謂合適,是指合腳型。扁平足者因有較大的內旋動作,以致穩定性差,應選擇包覆性較大的鞋款,且鞋底不可以過軟;高弓足者因吸震能力較差,須著重選擇有良好吸震能力的鞋底設計。而合腳則是一個基本要求,須有適當的長、寬,一般建議涼鞋的鞋底板長度比最長的腳趾頭多0.8-1公分,寬度則以腳的兩側以不受壓迫為原則,留給足部一個可活動的空間,如此才算合腳。2.選擇設計良好的鞋子首先,儘量選擇包覆性較佳的鞋款,例如一大片腳背包覆的鞋款絕對比僅包覆前腳趾的鞋款好,穿起來更穩定,不易疲勞;而有腳後跟帶的鞋款,一定比無後跟帶的鞋款走起路來更為輕鬆。3.選擇結構設計良好的鞋子即使是涼鞋,前腳掌的部位也必須容易曲折,否則會大大加重腳底與小腿肌肉的負荷。鞋底及中底的材質不宜過軟,才不會導致肌肉容易疲勞,若有適當的吸震能力,更能減少負擔。鞋底須符合腳前掌最寬處,鞋後跟的位置,須符合腳後跟的著力點,此原則對於有後跟高度的涼鞋尤其重要,可大幅增加穿著的輕鬆舒適度,並減少傷害的發生。穿對涼鞋不只可以保護足部及小腿的健康,亦可避免蘿蔔腿破壞原本美麗的腿部線條。只要謹記選鞋的基本原則,一雙兼具美觀與舒適的涼鞋,能幫助女性朋友涼爽抗夏。延伸閱讀: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57

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病症-『退化性關節炎』

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病症-『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軟骨退化病變,好發於45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此病症會讓關節內的軟骨漸漸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失去彈性,當關節間隙變得狹窄,此時行走或運動時,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使骨頭變性、硬化、壞死,變成囊狀空洞,常併有發炎現象,稱為退化性關節炎。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 彭健豪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關節疼痛或酸痛,晨起時會有僵硬感,看其外形會發現關節變形、變大、變粗,關節活動時會產生嘎啦的雜音,關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容易發生在常動關節,如手指關節,或載重關節,如頸椎關節、腰椎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此外,退化性關節炎依患病部位不同,會有一些特殊的症狀,如手指遠端指間關節變得粗大、疼痛,常被誤以為是痛風;若發生在頸椎則會形成骨刺,壓迫到神經根,出現肩膀痛及手指麻木疼痛,若是發生於腰椎所形成的骨刺,會壓迫坐骨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或產生間歇性跛行;髖關節炎的酸痛向上傳到腰部,常被誤認為有腰椎疾病。於平日生活保健方面,彭健豪醫師提出幾點提供民眾多留意:【運動】適當的運動可有效改善關節周圍肌肉肌腱的強度與柔軟度,減少關節的僵硬與疼痛,促進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加強肢體平衡及穩定度,如太極拳、瑜珈、慢走等運動較合宜。【注意正確的姿勢】為保護關節,避免蹲、跪或登山,以減少膝關節的負荷與磨損;提重物時保持背部直立,使用大關節作支撐,把重量分散在幾個關節;拿取低處的物品時,彎膝蓋和髖關節,盡量不要只彎腰。【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的站或走,活動後應適度休息。必要時應使用柺杖或助行器,分散關節負擔,減輕受損關節的壓力。應睡較堅實的床。彭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病症,有些人並沒有任何不適出現,有些人只有稍微不舒服,有些人病情卻漸漸加重,值得我們留意,因此,保持理想體重、適當運動保持肌腱和韌帶的彈性,以及特別注意活動時姿勢等,都是關節炎預防之道。若關節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就要就醫,及時治療,以免遺誤病情。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炎

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最易預期成功的手術。近年來隨著醫學工程及材料力學的進展,使得關節內植入物的耐久性更高且併發症減少。長期追蹤研究清楚的顯示── 全人工膝關節的金屬耐久性佳且能明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目前人工膝關節的構造的設計是由脛骨組件和股骨組件形成關節的構造。脛骨組件是使用金屬盤下面有支柱,而在支柱邊加上扇狀的設計以固定在脛骨近端。而脛骨關節墊片(高分子量聚乙烯)則使用卡式或鎖式固定在脛骨組件上。大部份的墊片設計形狀和股骨關節面一致,以增加穩定度並減少聚乙烯接觸的壓力。而現今的材料科技所製造的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墊片,其強度及耐磨性也改進很多,可增加人工膝關節使用的壽命。一般而言,股骨組件是使用鈦、鈷與鉻合金製成,並有股骨滑車以改善髕骨移動軌跡。而髕骨組件是採用圓頂型的設計並利用一至三個短栓以骨水泥固定。脛骨組件則使用骨水泥固定在脛骨關節面上。治療時機當膝關節破壞到末期時,唯一的治療方式,即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此時大面積的透明軟骨與彈性軟骨因退化或創傷磨損,造成日常生活因疼痛而受到限制。膝蓋關節外型也變成O型腿,上下樓梯能力降低,蹲站過程痛苦不堪。 需要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病友,術後可以得到變形的矯正、疼痛解除、運動範圍增加、改善關節功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一般而言,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約七天左右,但仍依病患身體狀況而定,大約一個月左右可恢復正常生活。  以手術方法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只有人工關節置換,事實上還有上述其他手術方法,如:膝關節鏡手術、脛骨近端截骨術、股骨遠端截骨術、脛骨粗隆截骨術、單髁人工膝關節手術、髕骨股骨人工膝關節置換及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等等。醫師須考慮病友的狀況,如年齡、職業、健康狀況、關節破壞程度、病因及破壞部位等等因素,而有不同的治療手段選擇。可與醫師討論,來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來治療。在術後的疼痛方面,臨床上則較多使用脊椎硬膜外麻醉,意即大家耳熟的『疼痛控制』。其效果及病患的滿意度都不錯。除了有少許副作用,一般臨床上對病患的復建與止痛效果,皆大有助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