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指節疼痛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悄上身

指節疼痛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悄上身#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台灣健保數據統計,近十年來,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年年增加,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健保申報人數,更從2006年至2015年成長了57%,已成為不可輕忽的疾病。一名47歲婦女,平常興趣為繪製中國傳統畫作,但自從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後,在關節劇烈腫脹與疼痛下,讓她不得不放棄工作與興趣。雪上加霜的是,該婦人對於口服藥的適應性較差,並出現肝功能受損與發炎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十年成長57% 關節疼痛為前兆這位婦人經由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陳一銘醫師收治,並開立生物製劑的治療處方。約莫三個月後,病情逐漸穩定,日常生活也無任何不便,並順利回歸工作與重拾畫筆,讓她十分滿意。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又以30~50歲居多。但由於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治療不易,亦常被誤認為痛風或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陳一銘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初期多以關節對稱的腫熱痛、晨起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出現。若是發現每天早上起床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等不適感,無法握拳,且持續時間較長,則應盡速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生物製劑助益四成RA病患 有效延緩關節惡化陳一銘醫師表示,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患容易忽視診治重要性,等到關節出現變形的症狀,才感受到嚴重性並接受醫療就診,但此時病情已是不可逆狀態了。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佳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初期前二至三個月,雖然以現行的醫療技術仍無法完全痊癒,但經過治療卻可以達到有效的症狀緩解,盡早治療才是唯一的途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治,已趨向個人化的治療方式,針對每位病人的狀況,對症下藥,陳一銘醫師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治療方式包含傳統口服疾病修飾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多數病人可利用口服藥達到病情穩定,但約近四成民眾仍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狀況,可經由評估後,並利用生物製劑以延緩關節惡化與相關併發症的狀況。 陳一銘醫師補充說明,生物製劑是一種選擇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有效的改善關節發炎狀況,並且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而目前生物製劑的機轉,包括抑制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和B細胞,以及作用在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血球介素(IL-6),抑制發炎作用,減緩對關節的傷害;主要分為皮下注射及靜脈注射兩種劑型,病患用藥前,會先視其狀況討論適合的劑型,作為選擇的依據。醫病合作與順從用藥 有效維持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穩定陳一銘醫師提醒,雖然現在已經有多項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是單靠醫師的努力是不夠的,病患對於日常的照護需要特別注意,才不會導致病情加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日常照護應注意:1、有規律的運動、適當休息、睡眠充足2、健康飲食、加強鈣質的攝取3、保持理想體重4、抗拒沮喪、保持心情愉快5、保持積極的態度6、藥物控制7、戒除菸癮、避免過度飲酒除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應配合醫護、復健、營養諮詢、心理治療團隊的照護以及社福、家庭、病友會支持。透過積極的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療效,醫病合作,順從用藥,才能有效的長期穩定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范女士將近1/2的人生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RA)共存。發病初期心理畏懼,尋偏方、逃避接受正規治療;直到10年前關節痛不欲生,才至醫院治療,但已挽回不了變形的關節。研究顯示,超過5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不按時服藥,其中高達2成以上故意不吃藥。類風濕性關節炎 藥物選擇多元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強調「達標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每1至3個月評估疾病活動度,調整治療策略或用藥,抑制病程進展,避免骨骼破壞和失能等不可逆的傷害,直到達成治療目標。目前藥物治療選擇多元,從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重點是透過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決定治療目標,效果會比傳統的定期追蹤更好。擅自停藥易使關節變形 「HOLD」原則控病情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調查發現,近4成患者期望病情穩定、關節不痛;5成以上病友嚮望正常生活,步行、運動、旅遊等活動都能自如。然而並非所有RA病友都能順利圓夢,未能按照醫囑治療用藥是主要的原因;最新研究顯示,54.1%的患者並未按時用藥,其中21.6%是因為不相信治療或是對疾病有較高的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故意」不遵從醫師指示服藥。林孝義主任說明,過去許多病友都有錯誤迷思,認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症狀被抑制,因此擅自停藥、減藥,無形之中讓關節漸漸被破壞、甚至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長期且持續治療,病友應與主治醫師溝通及配合,按時服藥、遵循醫囑治療,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林孝義主任及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理事長呼籲病友一起「HOLD」住幸福:1)「H」(Highly-compliant)提高服藥順從性/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才能維持良好的治療成效。2)「O」(Oral drug)小分子口服藥/治療選擇多元,現有健保給付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提供患者及醫師治療選擇。3)「L」(Less pains)減輕發炎與疼痛/透過適當的治療,降低關節發炎與疼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4)「D」(Discussion)主動與醫師討論/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情,共同設立治療目標。

改善痛風致關節炎 5大飲食重點

改善痛風致關節炎 5大飲食重點#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一項血液檢查項目稱為「尿酸值」。不論男女,只要尿酸值超過7.0毫克/分升,就會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症」,但是自己通常毫無自覺。高尿酸如果不予理會,尿酸值持續攀升,出現結晶囤積在內臟或關節,對各方面健康恐怕出現不良影響。最嚴重的,莫過於導致腳趾根部劇烈疼痛的痛風。尿酸值變高的原因有兩種情況:1)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2)無法順利排除尿酸,導致囤積於體內。尿酸產生過量的原因有: 吃太多。 酒精類飲品喝太多。 激烈運動做太多。 肥胖。 壓力。而尿酸無法順利排除的原因,則是因為腎臟沒有正常運作。降低尿酸值,改善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五大飲食重點:1)勿過食,勿過胖2)少攝取高普林食物3)讓尿液鹼化的食物4)每日至少攝取2公升的水分5)飲酒勿過量首先檢查看看自己的肥胖程度吧。所謂的肥胖,一般指的是「體重超過標準數字10%以上」。至於判斷的標準,有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社會普遍使用的指標,BMI(Body Mass Index =身高體重指數)。所謂BMI,指的是判斷肥胖的體格指數。試著利用下列算式算出自己的BMI:           體重(kg)BMI= ──────────     身高(m)×身高(m)無論男女,只要BMI 超過25 就算是「肥胖」,超過30 的話,就會被判斷為需要治療的「肥胖症」。例如身高170 公分,體重75 公斤的人,算出來的BMI 是26,這樣就會被判斷為肥胖。判斷肥胖的基準BMI                                  判定不到18.5 ・・・・・・・・・・・・・・・體重過輕18.5以上,不到25・・・・・・・・標準體重25以上,不到30・・・・・・・・・・肥胖(1度)/過重30以上,不到35・・・・・・・・・・肥胖(2度)/輕度肥胖35以上,不到40・・・・・・・・・・肥胖(3度)/中度肥胖超過40 ・・・・・・・・・・・・・・・・・肥胖(4度)/重度肥胖根據日本肥胖學會規定的判斷標準,BMI 座落在22 算是標準(最佳)體重。因此只要根據這個數值反算回去,就能夠算出自己的理想體重(標準體重)了。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高(公尺)平方之後再乘以22,這樣就可以了。算出標準體重的算式標準體重(kg)=身高(m)×身高(m)×22例:身高170公分的上班族標準體重 =1.7×1.7×22=63.6(kg)(本文摘自/痛風、高尿酸飲食聖經/太雅出版)

要活就要動 教你123毛巾操防骨鬆

要活就要動 教你123毛巾操防骨鬆#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台灣中老年人骨質疏鬆症、肌少症和膝關節炎嚴重程度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50歲以上民眾,每3人中有2人骨鬆骨折高風險,確診罹患肌少症的比例近4成5,罹患膝關節炎比例也超過6成,中南部的長者未被治療骨骼肌肉相關疾病的比例更高。肌力不足 加重退化性關節炎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骨質疏鬆症跟肌少症為老化常見的疾病,肌肉含量與肌力不足會影響老年人行動能力,且肌力不足恐加重退化性膝關節炎,時常讓高齡者發生站不起、走不穩。若骨鬆問題嚴重,更是雪上加霜,輕者骨折重則癱瘓,失能造成家庭嚴重負擔。因肌肉力量及關節活動會影響行動能力,若沒有提早發現並介入治療,恐造成老人家一跌不起,日後失能。家人應多留意老年人的日常行為,若有以下4大徵兆,包括身高倒縮3公分以上、10秒步行少於8公尺、濕毛巾擰不乾、深蹲起不來而軟腳,應及早就醫諮詢。123毛巾操 增強肌肉、減緩骨鬆陳芳萍醫師表示,檢測計畫發現,台灣50歲以上民眾檢測出骨鬆者骨折風險高達 65.3%,65歲以上更達81.0%。而50歲以上的肌少症比例為45.0%,高出亞洲其他國家8倍!另外,50歲以上在膝關節炎罹患率也有66.5%。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設計「123毛巾操」,透過1條毛巾,每週2次,持續3個月運動,用手持毛巾拉扯與自身肌肉的阻抗力量,增加力度,使伸展運動的鍛鍊效果更加發揮。這套低強度,安全性高的運動,不僅可以增加全身關節的活動,也可以加強肌力與耐力,減緩骨鬆問題:1) 暖身運動2) 肌力訓練3) 拉筋運動

天冷少活動 膝關節炎患者增2成

天冷少活動 膝關節炎患者增2成#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68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沈太太(化名),只要身體有疼痛症狀,就去買止痛消炎藥服用,結果導致胃潰瘍住院,嚇得她不敢再亂吃止痛藥。最近天氣溫度驟降、潮濕,沈太太起床就會覺得膝關節卡卡,且有些微疼痛感,最後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家人趕緊帶她到骨科求診,並經過完整的檢測後,確認症狀的嚴重程度,經使用PRP療法治療後,改善了膝關節不適症狀。氣溫忽冷忽熱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激增二成開業醫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主因就是老年退化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加上長期外力壓迫關節處,造成負荷過度所造成,例如工作長期承重或肥胖過重。尤其是老人家會因為天氣變冷、活動量變少,並提高跌倒的機率而導致膝關節受傷,因而加重原本的膝關節炎症狀,使得最近求診的膝關節炎患者就增加約二成。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偶爾活動時會感覺關節處卡卡的,嚴重者會難以彎曲伸直;許多患者乾脆長期坐著不活動,或不敢跟家人說,常常忍耐到無法忍受才就醫,經由檢查發現時已經是嚴重的膝關節退化。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選擇多 慎選有經驗醫師最重要吳濬哲醫師指出,依賴消炎止痛藥物是現代人多數的通病,但並不是常規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正確的觀念就是不要忍痛,趕緊找專業骨科醫師檢查,醫師會先透過X光、MRI等精密儀器的檢測後,來診斷適合的治療方式,若為初期症狀,會先以不侵犯的方式治療,如開立藥物或物理治療。對於慢性疼痛的患者,會建議使用體外震波,給予高能量震波,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功能,並緩解疼痛。如果膝關節出現退化、腫脹,影響活動能力時該怎麼辦?吳濬哲醫師進一步指出,可考慮使用玻尿酸注射,潤滑膝關節軟骨,提高活動力;另外,也可以使用PRP療法,利用自體血小板,減緩或是終止軟骨細胞壞死磨損。如果拖延病情導致嚴重膝關節退化,目前使用更精確的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比傳統人工膝關節手術更能夠改善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膝關節炎要保養 若有問題應及早檢查治療吳濬哲醫師提醒,平時可以多補充膠質含量高的食物,如木耳、豬腳等等,來保養關節,也可以做坐姿直膝運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但若有不適應該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而非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機器手臂輔助 關節炎開刀更精確

機器手臂輔助 關節炎開刀更精確#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吳女士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因走路膝蓋疼痛,長期看醫生吃止痛藥,也無法完全抑制。經機器手臂輔助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修復磨損部分的關節,吳女士第2天就可以下床行走,膝蓋不痛、也不用吃止痛藥,幫助她回復良好的生活品質。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 誤差、風險小雙和醫院骨科部主任曾永輝指出,目前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分為2種,保守治療以藥物為主,物理治療為輔。手術治療是人工關節置換,分為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的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兩者最大差異在於是否留下健康的軟骨與韌帶。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結合3D立體影像、電腦導航技術、機械手臂,協助精準磨除及置換受損的膝關節,大幅減少韌帶及關節周邊軟組織的傷害。醫師可在術中應用電腦分析韌帶的張力及關節的術後活動度,讓手術的誤差小於傳統手術,達到最理想的人工膝關節置放。膝關節面2個以上嚴重磨損 才需全膝置換膝關節有3個關節面,病人有2個以上嚴重磨損,才需要全膝關節置換。但台灣每年有2 萬人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真正需要3個副關節都需要置換的病人比例只有1/3,其餘2/3的病人只需置換部分關節,即可達到治療的目標,而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傷口面積小、復原快。曾永輝主任指出,手術目的是達到膝關節各個面向的平衡,病人可依實際病況與專科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當然預防勝於治療,民眾平時多運動、控制體重,若受傷一定要好好休養,才能真正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患乾癬後5至10年 關節炎恐找上門

患乾癬後5至10年 關節炎恐找上門#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9歲的園藝造景大師乃先生,15年來深受乾癬困擾。某天發現頭皮屑大量增加,蔓延到身體四肢、屁股脫屑,連生殖器也遭殃。夏天不敢穿短袖,也不敢去游泳。乃先生曾一度喪失自信,到大醫院就診,才發現是乾癬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所致。乾癬性關節炎 患乾癬後5至10年易發生乾癬又稱牛皮癬或魚鱗癬,身體皮膚會出現斑塊、紅疹合併脫屑。使患者減少平時運動與社交活動,甚至逐漸影響心理層面,造成自卑、畏縮。許多人以為乾癬只有藥膏、照光治療或可怕的類固醇治療,治療效果不佳時,便求助中醫或民俗療法,但是效果依然不好,到最後便放棄治療。烏日林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剛民說明,乾癬性關節炎常常發生在出現罹患乾癬後的5至10年,乾癬如果合併出現關節炎,會讓人覺得關節腫痛。常常被誤認為痛風性關節炎,倘若沒有及時就醫檢查,容易延誤就醫,導致不良於行,生活無法自理,甚至關節變形,到時已後悔莫及。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 改善乾癬性關節炎林剛民主任表示,關節炎發生在脊椎會產生背痛,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會不良於行,甚至誤認為痛風,也會影響到手指、腳趾、手腕、手肘、肩頸的關節。乾癬的診斷有賴於過敏風濕免疫專科醫師專業,難以區別的皮膚病可以做微型皮膚切片確診。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則可以使用抽血及關節超音波來輔助。目前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的最新療法,是使用口服的免疫調節劑與注射式的生物製劑來治療,治療效果遠遠超越傳統治療方式,短期間內即可非常明顯改善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並且大大減少藥物副作用。為避免乾癬影響到生活與日常工作,更會造成疼痛不適,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治療,避免演變成乾癬性關節炎。

脖子又緊又痠痛 可能是風邪入侵!

脖子又緊又痠痛 可能是風邪入侵!#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風氣藏於皮膚之間,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素問.風論》2)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這兩句話意思是當風邪侵襲人體時,一般先襲擊我們的腠理,因為這些位置屬體表,屬上,都是中醫「陽」的概念,風邪也屬於陽邪,容易侵犯人體的陽位。人的腠理具有節律性的開合呼吸功能,如果腠理呼吸功能失常,開張太過,人就會覺得怕冷,有甚者添加衣物也不得好轉;閉合太過,人就會發熱,煩悶,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著風感冒後,會出現怕冷或者發熱的症狀,就是因為風邪破壞了肌表腠理正常疏泄開張的節律。感受風邪時項背發緊,酸痛不舒暢還有一些人會出現後背發緊、疼痛的症狀,因為在項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經絡,即「足太陽膀胱經」,它就像初升的太陽,能量比較薄弱,抵禦外邪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當感受風邪時,它最容易受到侵襲,就會出現項背發緊,酸痛不舒暢等症狀。關節疼痛也屬於風邪致病《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善行的意思是,風邪致病具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徵,比如一些老年朋友經常會出現遊走性的關節疼痛,痛無定處,這就屬於風氣偏盛的表現。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化無常、發病迅速的特性,比如風疹塊就有皮膚搔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風邪型關節炎可能還會有其他病徵風邪致病,它還不太願意單獨發病,還得叫上幾個同夥一起作祟,比如上寒、濕、燥、熱諸邪一起做壞事,形成風寒、風濕、風燥、風熱等複合型的邪氣,風寒型的關節炎就可能表現為關節疼痛遇冷加重、得溫則減的特點。而風熱型關節炎可能出現焮熱疼痛,患處皮膚溫度偏高的特點,所以風邪常為致病的先導。(本文摘自/零基礎學中醫/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