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長輩拒絕年節出遊 恐因退化性關節炎!

長輩拒絕年節出遊 恐因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剛放完元旦3天連假,緊接著1月底的過年佳節,不少外出遊子都會返家過年,也不少家庭會全家大小一同出遊。但每當在計畫旅遊行程時,是否總遭到家中長輩拒絕呢?甚至連平常的假日時間,長輩也甚少外出,總是待在家中呢?隨著年紀的增長,長輩的身體機能逐漸走向老化,不少病痛開始找上門,而關節炎也是其中一種,由於關節表面被磨損的軟骨,會被分解成會造成發炎的物質,而反覆的發炎造成關節腫漲、疼痛,關節變形,骨刺增生,因疼痛難耐,漸漸喪失行動力。 退化性關節炎已下修至35歲   中年女性、運動族群要注意由於身體的老化過程,關節不能再生產足夠的蛋白多醣合成軟骨基質來維持健康的關節結構,老化的關節愈來愈沒有彈性,關節軟骨的磨損讓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越來越多。在台灣,50歲以上,每2 個人中就會有 1 個人有退化性關節炎,65 歲以上則 80%有退化性關節炎。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潘郁仁醫師表示,由於現代人營養充足,肥胖機會增加,加上運動風氣盛行,膝蓋不當或過度使用,使關節出現狀況的年齡層由65歲以上逐漸下降至35歲,顯示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年人專利,35歲以上族群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更不在少數,包括運動族群、中年女性族群都成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另外,曾經關節受過傷、慢性關節炎、先天性關節構造異常等族群也是高危險群。3招自我檢查   飲食、運動、保健品護關節至於民眾如何知道本身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呢?潘郁仁醫師提出3個自我檢查的方式,讓民眾可以了解自身狀況:1)平常運動後會感覺膝蓋關節緊繃或是出現卡卡的聲音?2)早晨起床手腳是否硬梆梆不靈活?3)膝蓋呈現僵硬感,蹲下後不易站起且不能完全伸直?如果有以上症狀,建議諮詢醫師更進一步了解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另外,除了藥品級葡萄糖胺有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外,也可吃膠質含量高的食物促進關節修護,如海帶、木耳、豬腳、秋葵、海藻等食物。再者,適度讓關節休息及減少關節負重、維持理想體重、藉由適度運動(太極拳、慢跑、騎腳踏車)增加肌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藥品級葡萄糖胺解緩關節疼痛 食品級葡萄糖胺吃心安?不少民眾都會使用葡萄糖胺來保養關節,可是你知道葡萄糖胺有分藥品級或食品級嗎?藥品級與食品級葡萄糖胺的差別在於藥品級是經臨床文獻資料證實確實有療效,所以稱為藥品級葡萄糖胺。如果是因為疼痛問題用藥,藥品級會較有幫助,不過醫師提醒,關節問題輕重因人而異,建議服用前可諮詢醫師或藥師選擇適合的保健品。

跑步降退化風險 輕鬆過「關」

跑步降退化風險 輕鬆過「關」#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追蹤近9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低研究分別追蹤7萬4,542名跑者7.1年,以及1萬4,625名健走者5.7年,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低,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1成5到1成8,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3成5至5成。幫助減輕體重 減少關節的負擔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加速軟骨新陳代謝 使彈性更好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醫師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李炫昇說,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3項等過量運動,因為強度過大或時間過久,可能造成關節磨損,如果不是長期的訓練或比賽的要求,每次跑步最好在5,000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30分鐘內,且一週不要超過5次,並配合適當的休息。5到10分鐘的暖身 可使用護具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也建議,跑步前應做5到10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運動結束後,應做10到15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本文摘自/跟著名醫做 疾病不上身/今周文化出版)

「關關」難過!關節炎恐致眼疾

「關關」難過!關節炎恐致眼疾#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常見的關節炎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幼年型多發關節炎、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萊特氏症、貝氏症)、結晶性關節炎(痛風)及退化關節炎等,關節炎症狀,有時會合併身體其他部位的症狀,例如僵直性脊椎炎常會合併虹彩炎、貝氏症會有視網膜病變等,在治療時,不止治療關節問題,而是要治療全身。局部腫痛、關節畸形、晨間僵硬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關節炎的特性包括局部腫痛、關節畸形、晨間僵硬、氣象台、病情反覆、持續變化,時常合併周邊軟組織痛等,關節炎形成的原因,包括退化磨損、發炎反應、飲食因素、體質基因、病毒感染、壓力、內分泌調控異常等,賴寧生提醒,罹患關節炎後並不是少做事、多進補就可改善,還是要接受治療。關節炎的整合治療包括NSAID抗發炎止痛藥、類固醇、關節炎特殊用藥(DMARDS、DMAODS)、外科矯治、復健及病人自我學習,如病友會、專題知識演講等,對於一般人常心存疑慮的類固醇治療,賴寧生院長指出,關節炎治療若沒有類固醇,一定會失敗,只要精準調配使用劑量,即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氧運動、肌力訓練 可改善疼痛大林慈濟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蔡明倫表示,根據觀察,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水療及太極拳等,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身體功能的改善有所幫助,運動前應該先決定適量的運動劑量,並評估個人損傷情形、運動偏好、合併症、運動可以性,來做為開立個人運動處方的依據。簡單的伸展、肌力等運動,利用隨手可得的羽球拍、彈力繩等工具,也可以進行肌力訓練,循序漸進,強化肌肉、關節,蔡明倫物理治療師指出,雖然目前沒有醫學實證認為運動能改變疾病,但運動對於患有髖、膝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症狀處理上仍扮演重要角色,持之以恆練習,可以獲得症狀及功能的改善。

壓力大皮屑多?原來關節發炎!

壓力大皮屑多?原來關節發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有1.0%~1.4%的脊椎炎患者中,約1/3是周邊關節炎,周邊關節炎會影響四肢關節,一半是由僵直性脊椎炎造成,另一半則是由乾癬觀節炎所造成,乾癬性關節炎是種長期持續耗弱的關節疾病,可能會造成皮膚、指甲病變、關節腫痛、手指及腳趾紅腫,而僵直性脊椎炎受影響的部位則以頸部、脊椎、骨盆為多。焦慮、憂鬱 人際關係差關節長期發炎,會有僵硬、活動受限、倦怠感、長久下來會導致脊椎沾黏,也會引發患者焦慮、憂鬱、社區隔離、足不出戶導致人際關係變的比較差,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現在對於僵直性脊椎炎及乾癬性脊椎炎,有抗腫瘤因子的藥物可以治療,但是對於將近4成患者來說,治療效果不甚滿意或者效果不佳。乾癬關節炎 出現皮屑、紅腫35歲的張先生,入伍服兵役後,因為進到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並開始了日復一日的軍事訓練,隨之而來的壓力,導致一周都無法正常排便,且出現乾癬關節炎的症狀,嚴重時整個小腿紅通通的,雖不影響到平常的軍事操練,但身上的皮屑及紅腫的樣子,總讓他感到不自在。指甲粗糙、肌肉無力,活動受限乾癬性關節炎帶來的影響,除了外觀不好看,還因為腳腫痛,痛到不能走路,產生麟屑、指甲粗糙、肌肉無力,活動受限需要經常請假,這讓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他,感到非常困擾,而嚴重發作時,乾癬的皮開肉綻也在一站一坐之間就會流出血來,脾氣也會變差。常見發炎位置 腳跟、腳趾、眼睛脊椎炎常見的發炎位置分布,包含肋骨、背骨、臀部、腳跟、腳趾,甚至還會影響到眼睛,如果只重止痛,長期輕忽發炎症狀,會導致脊椎發生嚴重沾黏,呼籲與他有相同疾病的病友,一定要持續治療,定期就醫回診。

駝背又骨鬆 2萬人受關節炎苦

駝背又骨鬆 2萬人受關節炎苦#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脊椎關節炎是一群因慢性發炎影響脊椎關節的疾病,因為患者血中類風濕因子為陰性,稱為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炎,包括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發炎性大腸疾病伴隨的關節病變等皆屬此類疾病,脊椎關節炎中約有2/3屬中軸型、以侵犯脊椎為主,其餘周邊關節型,則近半是乾癬關節炎所造成,估計台灣有超過2萬人罹患脊椎關節炎。下背痛、屁股痛、下肢關節發炎台大醫院內科部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指出,脊椎關節炎患者常見臨床症狀包括下背痛、屁股痛、下肢關節發炎、經常性的肌腱韌帶發炎等,很多人會以為是因為自己太操勞或是坐姿不良、運動傷害引起。腳後跟痛 關節炎誤認運動傷害謝松洲主任表示,有些人的疾病是運動傷害衍生而來,即便症狀在運動後發生,看起來像是運動傷害,若頻率太高,尤其是有充分做好保護的情況下,也要懷疑可能是這個疾病,過去也曾有個年輕男性,每次打籃球腳後跟都會痛,一直以為是運動傷害,後來才發現是脊椎關節炎引起的肌腱發炎。這類疾病發病時患者年紀多半不大、又以男性居多,一忙起來,覺得小疼痛忍一忍過了,沒多注意也認為不必就醫,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在門診曾經看過駝背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7、80歲才知道自己原來罹患的是脊椎關節炎。細胞發炎 用抗腫瘤壞死因子蔡長祐主任指出,目前脊椎關節炎的治療用藥包括消炎止痛藥(NSAID)、以及可以把發炎途徑往正常方向拉的疾病病程修飾藥物(DMARDS),與更專一對抗細胞發炎物質的生物製劑,像是抗腫瘤壞死因子等,基本上,有發炎就要治療,除了解除疼痛,早點把發炎控制下來,可避免日後合併症發生,也能過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與疾病共存。

乾癬合併關節炎 手指腫成香腸手

乾癬合併關節炎 手指腫成香腸手#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癬不只是皮膚症狀,若出現指甲、關節疼痛腫脹現象時,恐已演變為乾癬性關節炎!臨床一位40歲女性,因皮膚出現乾癬症狀四處求診達6~7年,卻無法有效控制,之後更陸續出現指甲斷裂、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手指更腫如香腸手,苦不堪言。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時,皮膚甚至出現水泡感染而緊急住院治療,經過生物製劑治療1年後,皮膚症狀已經減緩,關節疼痛、腫脹情況也已逐漸緩解,出院後她大嘆「原來罹患乾癬真的不能大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林聖閎醫師指出,有6成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會先出現皮膚症狀,2~3年內會產生指甲病變,若不及時治療,10年內就會出現關節炎症狀,他表示許多乾癬患者會忽略指甲與關節問題,導致終身關節變形。乾癬患者出現皮膚外等病徵 應警覺是否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林聖閎醫師解釋,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侵犯遠端指關節處,於韌帶附著於骨頭的附著點產生發炎現象,這是診斷上最典型的判斷依據。而根據國際乾癬聯盟IFPA最新發表的資料顯示,有5成的乾癬患者其實是乾癬性關節炎的潛在患者,卻未被診斷出使得病情加劇,因此,若有乾癬症狀同時又有指甲病變、或關節疼痛等現象時,就要高度警覺。門診也發現,許多已有皮膚、指甲出現嚴重乾癬症狀的患者,多只使用外用藥物治療皮膚問題,已持續使用乾癬用藥達6~7年,直到關節疼痛難耐時,才驚覺是乾癬性關節炎。所幸,如今已可藉由2週施打1次以抗腫瘤壞死因子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有助改善皮膚狀況、紓緩關節疼痛腫脹,同時也可降低乾癬患者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乾癬共病多 及早治療為對策由於乾癬屬於全身性的發炎病變,對心血管、膽固醇、動脈硬化等代謝性疾病影響大,若不積極治療,不但會造成關節永久損傷外,甚至會有心血管等共病的隱憂。因此,林聖閎醫師提醒,在治療乾癬的同時也須配合正常作息,並要戒菸以免誘發皮膚症狀、少喝碳酸飲料避免日後共病產生,更要留意不抓破皮疹以免感染、多做關節運動避免僵硬等,與疾病和平共處。

退化性關節炎 有年輕化趨勢

退化性關節炎 有年輕化趨勢#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關節保健的迷思與討論也越來越廣泛。退化性+類風濕性 常見兩種關節炎關節為骨頭的末端,在外層有平面的軟骨,讓兩個骨頭之間互相摩擦。而支撐著軟骨與活動的,是由韌帶、肌腱、肌肉、關節囊與附著的肌肉組織,組成了一個可重複使用數十萬次活動的構造。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過度使用、運動、身體重量過重或是喜好爬山、慢跑的民眾;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遺傳的體質,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關節構造,造成全面性的關節功能損傷,與退化性關節炎磨損只有部分位置的狀況不一樣,是全身性的破壞,可經由驗血檢驗出。腰、臀、腿復健有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究竟該怎麼透過復健運動來緩解或預防膝關節退化?過去總認為膝關節退化透過訓練大腿肌肉即可,但光靠這樣其實是不夠的!一旦發現膝關節退化,也說明著腰椎、髖骨可能也有退化的情況,復健運動應該腰、臀、腿肌都要訓練到才對。為了避免民眾在家做錯運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多半是較溫和的運動,如: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原地抬腳,有助強化下肢整體肌肉群的耐力;但假使想學強度更大的運動,就建議民眾要諮詢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聽從醫囑並配合正確的復健治療針對大部分民眾會自行服用葡萄糖胺來緩解膝關節退化的疼痛,的確有研究報告指出藥品級葡萄糖胺,有助減輕初期膝關節退化的情況,但假使膝關節軟骨已經磨損到了中重度時,葡萄糖胺的療效就沒這麼顯著。此外,前兩年骨科醫學會也提出,治療膝關節退化應適當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特別呼籲民眾,若有膝關節無力的問題,應趁早就醫聽從醫囑並配合正確的復健治療,幫助緩解關節退化的狀況,千萬不要因為怕痛而不動,反而容易加重退化的情況。(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騎單車秀肌耐力?先顧好膝關節

騎單車秀肌耐力?先顧好膝關節#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你也在瘋騎單車秀肌耐力嗎?前些時間柯P挑戰「一日雙塔」,從新北市富貴角到屏東鵝鑾鼻,全程520公里,挑戰的過程中遇到逆風、爬坡等狀況,這不僅挑戰體力、肌耐力,更是挑戰膝關節。到底騎單車會不會傷膝蓋?亞東醫院骨科廖伯峰醫師表示,假使民眾肌耐力原本就差,若一次不小心騎過度,很有可能造成膝關節的損傷。騎單車也會傷膝蓋?平日夜晚或週末假期,總是在腳踏車步道、河堤邊甚至是山區,都可以遇見三五成群的單車族,嘗試訓練自己的體能及肌耐力。不過,似乎很多人不知道騎單車也有可能會傷膝蓋,廖伯峰醫師說,其實要看年齡,也要看騎單車的時間與強度。如果今天是20、30歲的年輕人,騎單車當然沒有問題,不過若是中老年人,假使肌耐力原本就不太夠,一次騎太久的單車,或是坡度太陡、強度太強的話,的確有可能造成膝關節的損害。廖柏峰醫師就分享,自己的診間就曾出現騎單車騎到膝蓋受傷的患者,一問之下才發現運動前沒有先熱身,爬坡又又騎太久,結果膝蓋就受傷了。騎單車一次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騎單車怎樣的強度跟時間最適合?」廖柏峰說,正常來說,騎單車半小時內都還算可以,怕就怕有些人是一次騎太陡,時間一次就1、2小時,有些人甚至直接跑山,除非本身肌耐力就很好的人,否則一般人都會不太舒服,更何況是中老年人。廖伯峰建議,騎單車可以訓練肌力,是一項很棒的運動,建議民眾,騎單車先試騎平路,花個10分鐘先熱身一下,接著慢慢增加陡度,一次最好不要1小時最好;至於肌耐力不好的人,騎車時建議要戴護膝,保護膝蓋,若擔心負荷量太大,也可先騎定點單車,順了之後再上路。葡萄糖胺有助預防膝關節退化?「葡萄糖胺有助預防膝關節退化?」這個問題是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民眾都急迫想知道的答案,廖伯峰醫師說,葡萄糖胺是關節軟骨的重要成分,有研究發現,藉著補充葡萄糖胺可以幫助關節軟骨的新陳代謝,不過在臨床效果來看有的人症狀明顯改善,有的人沒感覺,目前研究可能與使用藥品級或食品級葡萄糖胺有關,站在醫學的立場,廖柏峰醫師說,「請民眾依自己的運動習慣及關節使用量來斟酌使用。」他接著說,自己的病患吃了葡萄糖胺後,有些人關節不舒服的問題真的有改善,活動也變得比較順暢,但有些人則感覺不明顯,所以,民眾不妨可以適度適量使用,假使試了發現有改善,建議就持續服用;但3個月後發現沒有效果,則需考量是否該停止服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