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有症狀已轉移!預防重於治療

攝護腺癌有症狀已轉移!預防重於治療#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藝人余天曾表示健檢時發現攝護腺癌,完全無症狀,發現就是第三期,所幸還可以接受開刀切除攝護腺。事實上類似余天的案例並非少數。攝護腺癌症狀少 出現骨頭疼痛已轉移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億聲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75歲的男性,過去西方國家發生率比台灣高出許多,近年來因為國人飲食西化以及國人接受健檢較普及或是門診檢查的關係,發生率也漸漸增加,目前每年新增約5千名新病例。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中顯示,攝護腺癌發生率在男性癌症中排名第5位,而死亡率則是男性癌症中第7位。攝護腺癌不同於其他常見癌症,進展非常緩慢,轉移前幾乎很少有症狀,也因此早期發現較困難。通常有相關症狀如骨頭疼痛,表示已經轉移,大約1/3個案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晚期,甚至是遠端轉移,此時治療的效果跟早期相差甚遠,長期的存活率也有很大差別,因此早期發現對於攝護腺癌而言相當重要。攝護腺癌末期預後不佳 早期發現很重要陳億聲主任表示,攝護腺癌有不少治療選擇,對早期(第1、2期)攝護腺癌來說,病灶侷限於攝護腺內,病患可接受開刀(傳統、腹腔鏡、達文西機器人輔助攝護腺全切除)或局部放射線治療,不管選擇哪種治療方式,十年疾病特異存活率也有90%,預後極好。第3期(病灶侵犯周邊組織),有較高機率合併淋巴轉移,如果有機會接受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話仍有機會治癒。第4期已經合併有遠端轉移(骨頭及淋巴腺),因此已經無法治癒,此時只能仰賴賀爾蒙治療壓制癌細胞活性。但通常在2年後傳統賀爾蒙治療就會失效,一旦失效疾病就會快速進展,病患很難存活超過2年。近年已有新一代賀爾蒙藥物可延長存活時間,但整體來說依舊預後不佳,由此可見攝護腺癌早期發現的重要性。年過50及45歲以上有家族史男性  每年接受檢查目前對於攝護腺癌並無確定可預防的方法或是藥品,陳億聲主任建議,男性朋友要有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早期發現對攝護腺癌非常重要,建議年過50歲的男性朋友,每年接受肛門指診以及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朋友更可提前於45歲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攝護腺癌。

骨頭劇烈刺痛 攝護腺癌骨轉移險癱

骨頭劇烈刺痛 攝護腺癌骨轉移險癱#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男性年紀大了,除了攝護腺肥大外,可能還得要小心攝護腺癌這個無聲威脅!一名59歲男性經體檢發現罹患攝護腺癌,雖然年紀在攝護腺癌患者中尚屬年輕,腫瘤切片也只屬中度惡性,但卻在骨頭掃描時,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頭,而僅僅一個月後,骨頭刺痛就有如萬蟲鑽動蝕骨。他形容其疼痛感有如十大酷刑甚至比被車撞還要痛,連走路都成問題,得靠輪椅行動。所幸經荷爾蒙治療合併注射單株抗體保骨針後,骨頭疼痛才得以改善,恢復步行能力。癌症骨轉移 恐使血鈣升高引起全身不適癌症發展到晚期,癌細胞會透過血液或淋巴跑到身體其他部位,轉移到骨頭、淋巴結、肺臟或是肝臟等等。最常見的轉移就是癌細胞跑到骨頭的所謂「骨轉移」現象,初期症狀可能不太明顯,但隨著癌細胞侵蝕骨頭加劇,就會造成患者骨頭疼痛、骨質疏鬆、骨折,若轉移部位接近脊髓神經,患者會感到手麻、腳麻,甚至有癱瘓風險。中國醫藥大學泌尿部主治醫師蕭博任更指出,除上述的疼痛與神經學症狀外,因骨頭遭到破壞,鈣質流到血液當中,還可能連帶導致患者血鈣升高,引發食慾不振、疲倦、痙攣、意識模糊等全身性的不適症狀。使用單株抗體皮下注射 可緩解骨轉移症狀蕭博任醫師表示,一旦患者出現骨轉移的問題,可每月接受一次雙磷酸鹽點滴注射或是皮下注射單株抗體藥物,恢復骨骼中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平衡,以解除患者的疼痛症狀,並延緩如骨折或腫瘤侵犯脊髓的骨頭相關事件發生。患者使用這兩種藥物時,都需記得口腔健康,可以尋求牙醫師的協助,避免下顎骨壞死,不過在使用雙磷酸鹽時,還得多注意腎功能是否受到影響。50歲以上男性出現排尿異常 及早做攝護腺癌篩檢攝護腺癌高居國人男性十大癌症中的第五位,蕭博任醫師建議,50歲以上,有攝護腺疾病家族史或是出現排尿異常症狀的男性,要記得到泌尿科做攝護腺癌篩檢,若不幸罹癌,及早發現可以接受傳統或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根除手術,很大機會可以根治。而即使發現病灶轉移,仍有很多治療方式能延長患者存活時間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鐳元素、基因及免疫治療。骨頭轉移的症狀當然也需要患者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並多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與鈣質,維持骨骼健康,除了延續生命更可以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攝護腺癌術後尿失禁?新手術降後遺症

攝護腺癌術後尿失禁?新手術降後遺症#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8歲的何忠憲先生曾因排尿不乾淨就診泌尿外科,當時疑似罹患攝護腺癌,卻因擔心影響性功能及生活品質,遲遲不願接受確定診斷和治療。後來癌症指數上升至7.92,才接受切片、檢查,確認為侷限性攝護腺癌尚未轉移。以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攝護腺根除手術,且採用新式雷氏空間保留法,術後狀況良好,追蹤3年多沒有復發,且完全沒有尿失禁,也保留「性」福生活。攝護腺癌可透過抽血檢驗初步判斷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王百孚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台灣統計男性癌症第5名、死亡率第6名,並且逐年上升。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根除,一般可以簡單地透過抽血驗PSA值做初步判斷,後續則需切片確認,加上骨骼掃描、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掃描,進行癌症分期。一般男性通常擔心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畏懼接受攝護腺癌手術治療,尤其以手術後尿失禁最令患者困擾,即使手術後逐漸恢復,但數個月甚至長達1年都必須穿戴紙尿褲的負擔和壓力,對生理、心理都是嚴重傷害。傳統開腹手術出血量大、風險大,可能導致尿失禁與性功能障礙,然而現代醫療專業技術進步,攝護腺癌手術後遺症已可大幅降低。以機械手臂執行手術 精準治療更安全機械手臂手術系統大幅改善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後遺症的嚴重度,加速復原的時程。因為機械手臂手術系統是結合了傳統手術(靈活自由的手腕角度)和腹腔鏡手術(傷口小低侵襲性)雙重優點,再加上放大的3D立體視野,透過電腦安全性設定把關,及術中超音波、血管分布螢光反應等各種尖端輔助設備,使泌尿系統手術更安全、復原更快、治療效果更好,特別是需要重建技術,更能突顯機械手臂的優點。王百孚主任表示,經科學驗證確認,治療攝護腺癌的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治療腎細胞癌的部分腎切除術、治療尿路上皮癌的腎輸尿管膀胱袖口切除術,這3種困難手術,以機械手臂執行比傳統或腹腔鏡手術更有實質效益。其中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又最成熟、最廣泛運用,在台灣也是目前唯一有健保給付手術費的機械手臂手術項目。50歲以上男性、有家族史40歲以上男性 建議及早檢查王百孚主任指出,院內統計結果顯示,雷氏空間保留法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針對於65歲以下、第2期內及有保留神經的攝護腺癌患者,第1週拔掉導尿管後可禁尿的比例高達78%,3個月以上都是100%,大幅提高患者生活品質。雖然攝護腺癌特性是發展緩慢,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演變成致命狀況,但治療方式已有長足進步,手術後遺症也降至很低,建議50歲以上男性或有家族史的40歲以上男性,還是要定期接受PSA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攝護腺癌新福音 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

攝護腺癌新福音 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攝護腺癌確診時有三分之一是第四期,而第三、四期患者合併超過五成,相較於大規模進行PSA篩檢的美國第三、四期人數僅三成,顯示台灣年長男性對於攝護腺癌警覺低落。龍潭敏盛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張恒睿醫師表示,早期攝護腺癌的症狀與攝護腺肥大類似,包括頻尿、夜尿、尿不乾淨等,許多患者因攝護腺肥大使用藥物控制、追蹤,定期抽血檢查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異常升高,進一步切片才確診為攝護腺癌。也有一部份病人在接受攝護腺肥大的刮除術時,意外發現有攝護腺癌。敏盛醫院攝護腺癌放射治療品質達國際水準手術和放射治療都是攝護腺癌重要的治療方式。張恒睿醫師表示,敏盛醫院除了院內診斷以外,也可接受鄰近醫院轉介,一般常見治療攝護腺癌的方式,包括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轉移性疾病所使用的化學治療、保骨針等,敏盛醫院一應俱全。張恒睿醫師表示,統計最近四年敏盛醫院接受根治性攝護腺癌放射治療的病患,若以電腦斷層影像導引弧形調控放射治療技術,給予平均7500-7600 cGy劑量,發生第二級以上慢性放射性直腸炎(經常腹瀉、下腹痛、出血、有黏液)的比例低於5%,相較國際醫學研究較佳的調控技術平均發生率有5-10%,顯示放射治療品質不亞於當前國際上要求的水準!張恒睿醫師提到,在高端的放射治療中,以螺旋刀、銳速刀、弧旋刀、電腦刀這幾種最常見。桃竹苗地區雖無螺旋刀,但敏盛醫院擁有弧旋刀加上影像導引技術。依照目前臨床實證,弧旋刀與螺旋刀擁有相同等級的治療水準。在敏盛醫院治療,使用弧旋刀搭配電腦斷層影像導引技術,不再額外收取高額自費,也不需遠赴外地,全數健保給付,病患可經濟又快速地處理攝護腺癌。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突破治療瓶頸 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在接受荷爾蒙治療後,常因產生抗藥性,而發展成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在以往對策只能打歐洲紫杉醇化療,但有些患者因年紀較長、抵抗力低、日常體能狀態較差、骨轉移造成骨髓嚴重抑制,導致無法接受化療的窘境。所幸這幾年已有新式抗荷爾蒙藥物-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可突破治療瓶頸。張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癌症登記(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Program,簡稱SEER)數據,以往攝護腺癌若發生骨轉移,中位存活期不到2年,肝轉移甚至不到1年,但以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治療,整體存活期可大幅突破30個月,甚至超過三年之久。張醫師更補充說明,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有兩種,每天4顆,可併用或不併類固醇,若選擇不需併用類固醇的藥,可免除相關副作用(如胃潰瘍),可以說是攝護腺癌患者的一大福音。張醫師以門診一位近90歲老翁為例,其10年前確診攝護腺癌,未接受後續治療,最近因肩膀、骨盆疼痛、手腳無法移動才就醫,發現PSA高達400多,肩胛骨、髖關節腫瘤都超過15公分,因老翁本身年紀大,吞嚥功能較差,加上內科疾病已服用多種藥物,且有胃炎的老毛病,故選擇不併用類固醇的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搭配抗體型保骨針、放射治療,不但順利緩解疼痛、改善手腳活動力,癌指數PSA大幅降到1以下,疼痛指數也從8分降到2分,讓老翁的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張醫師提醒:罹患攝護腺癌的民眾應定期追蹤、積極治療,藥物發明和放射治療的技術,日新月異,可品質地增加壽命。張醫師同時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提高警覺,若有泌尿道症狀應提早就醫泌尿科,並適時接受PSA檢測,早期診斷、治療,遠離攝護腺癌威脅!

未定期健檢 腰痠竟晚期攝護腺癌轉移

未定期健檢 腰痠竟晚期攝護腺癌轉移#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除了肝癌、大腸癌等常見癌症,你可知道還有一個沉默的男性癌症殺手,也可能悄悄找上門嗎?有位55歲陳先生,任職某企業高階主管,工作雖忙碌但仍保持飲食、起居生活正常,因為熱愛運動,週末都會帶著家人爬山、騎單車。兩年前開始常感腰痠,以為只是長期運動所產生的痠痛,便不以為意,加上自認身體健壯,也沒有接受定期健檢。直到一年前公司員工健檢,抽血驗出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高達650ng/ml(正常值0~4ng/ml),經進一步病理切片及骨骼掃描後,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至全身骨頭,確診罹患合併骨轉移的晚期攝護腺癌。未定期接受PSA篩檢 攝護腺癌早期察覺不易近年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主動健檢比例上升,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也逐年遞增,每年約新增5000名患者,目前已高居男性癌症第五位。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陳忠信表示,攝護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察覺不易,從就診中的患者觀察,不少患者不僅未定期接受PSA篩檢,對攝護腺癌的警覺性也較低,等到骨頭劇痛或是偶然接受檢查後,才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期別為晚期且合併骨轉移者居多。晚期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 荷爾蒙治療兩年恐產生抗藥性陳忠信醫師指出,根據臨床經驗,晚期攝護腺癌轉移至骨頭的機率達七成以上,一旦患者發生骨轉移,就可能會出現轉移部位疼痛、骨質疏鬆、骨折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因為脊椎骨折斷壓迫神經,導致下肢癱瘓。針對晚期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的治療,原則上會先採荷爾蒙治療阻止腫瘤生長,初期多有不錯效果,但兩年左右就可能產生抗藥性,骨頭疼痛、骨質疏鬆問題會再度加劇。放射線同位素療法 晚期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可延命當荷爾蒙治療失效後,為改善患者骨轉移情形,也有許多新興治療,陳忠信醫師說,其中放射線同位素療法,是用和鈣質相近的放射性同位素,容易被人體的骨骼吸收的特性,直接進入骨轉移的部位消滅癌細胞,藉以減緩骨轉移及其帶來的不良併發症,恢復患者的生活品質。目前放射線同位素療法已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可延長晚期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患者生命的骨骼治療方式。50歲以上男性 應定期接受PSA篩檢陳忠信醫師提醒,50歲以上的男性,以及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的高風險族群,可考慮接受PSA篩檢。如初次或先前的篩檢指數低於4ng/ml,仍在正常值範圍內,可每3~5年做一次檢查,但若是超過正常值,則需要每年做檢查追蹤。另外,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型態,除了有助於疾病的預防,即便已經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也才能有足夠體力接受治療,提升存活機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晚期攝護腺癌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續命

晚期攝護腺癌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續命#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北慈濟醫院一向以「人文關懷」著稱,在以病人為本的理念下,其泌尿科過去在腹腔鏡手術、結石處置及兒童泌尿科的治療成效備受矚目,近年持續提升醫療品質,充實醫療設備及醫療團隊,以打造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水準為目標。慈濟泌尿科陸續引進新技術 打造醫學中心水準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游智欽醫師表示,除了醫療設備外,在腫瘤治療上也持續引進新的技術與藥物,特別是在攝護腺癌上,近年有長足的進步。男性一過中年,攝護腺問題便漸漸浮現,而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腫大兩者症狀類似不易區分,同樣都有頻尿、夜尿、急尿、尿不乾淨等現象。游智欽醫師指出:「除非已經是晚期,腫瘤大到足以引發血尿、或轉移導致骨頭疼痛等問題,患者才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輕忽。」 攝護腺癌好發年齡於65-75歲之間,但若及早發現、治療,存活率相當高。游智欽醫師說目前攝護腺癌早期治療是以手術、積極監控或電療加荷爾蒙治療為主,對於晚期或轉移的攝護腺癌,則以荷爾蒙治療為第一線治療,失敗或轉移嚴重者,才考慮使用化療,「但攝護腺癌患者年紀皆長,多數都抗拒接受化療,治療易中斷,是問題所在。」突破治療瓶頸延緩化療 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已有健保游智欽醫師解釋,患者在接受荷爾蒙治療後,部分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而發展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使治療面臨瓶頸;藉由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可阻斷雄性受體的傳遞,延緩癌細胞生長,目前新一代口服雄性抑制劑有兩大類,治療效果差異不大,各有其使用上的優缺點,其中一類不需併用類固醇的藥物,可以減少降低類固醇使用的風險,服藥順從性會較高。「從臨床試驗來看,接受不須併用類固醇的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三個月後,約八成患者可降低攝護腺指數50%;對於未接受化療的患者,整體存活率中位數更可達三年,且延後接受化療的時間約17個月之久」游醫師分析道。游醫師提及,有一名83歲的患者,5年前因小便不順接受攝護腺刮除手術,檢驗後發現有癌細胞,接受放射線治療卻未持續回診追蹤;直到去年初因不舒服回診,發現攝護腺指數攀高,以荷爾蒙治療成效不彰,但患者又不願意接受化療而日漸沮喪。所幸去年健保署已給付新一代雄性素抑制劑,對未接受過化療去勢抗性者已可申請給付,「該名患者申請使用後六個月,攝護腺指數就下降至原本的四分之一,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許多。」游醫師說,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提前使用該藥的好處,建議攝護腺患者可與醫師進一步溝通並評估使用時機。 

骨頭併發症 攝護腺癌病人致命原因!

骨頭併發症 攝護腺癌病人致命原因!#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逐年攀升的趨勢。攝護腺癌早期沒有症狀,等到身體不適時就醫檢查,往往已經發生轉移,而新診斷的病患已發生骨轉移的機率就高達三成。台中童綜合醫院泌尿科歐宴泉醫師解釋,攝護腺與薦骨和恥骨的位置靠近,所以癌細胞容易沿著淋巴腺或血流跑到骨頭,形成骨轉移。成骨蝕骨混合病灶 破壞骨頭結構「成骨性」骨轉移會讓骨骼長出結構不良新骨頭;而「蝕骨性」骨轉移會侵蝕骨頭,破壞原有的骨頭結構。前列腺癌骨轉移會產生兩者合併的混合病灶,容易導致疼痛及骨折,使患者行動不便,影響生活品質。歐宴泉醫師說,大部分病患因小便疼痛的症狀前來就醫,才意外發現罹患轉移性攝護腺癌。而骨頭、腰背疼痛等骨轉移所造成的兩腳無力或骨折情況出現的機率約五成,尚有一部分的骨轉移是無症狀的。骨質流失 攝護腺癌致命原因攝護腺癌的治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但長期的治療會引發骨質流失,加上若有骨轉移,年長患者不小心受傷或跌倒,都可能造成骨折及其他併發症。歐宴泉醫師表示,骨頭的併發症是攝護腺癌病人致命的原因。病人出現骨頭疼痛、骨折等症狀,就會以打保骨針的方式減緩癌症對骨頭破壞的速度,減輕病患骨頭疼痛的情形,搭配其他藥物多管齊下治療,提高整體治療效益。癌症治療搭配保骨針 降低骨轉移併發症雖然診斷出骨轉移時,已是晚期攝護腺癌,但醫師呼籲病患積極治療,只要搭配荷爾蒙、開刀、化療等整合性的治療,再配合保骨針把骨轉移併發症降到最低,仍然可以和癌症和平共處,多曬太陽、活動筋骨,提升骨質密度,保持正向的生活狀態就不會有致命危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熟男長期骨頭酸痛 潛藏攝護腺癌危機

熟男長期骨頭酸痛 潛藏攝護腺癌危機#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許老先生,3年前開始不明原因腰酸,原以為是上了年紀,卻在不慎跌倒後近乎癱瘓。許老先生行動只能靠旁人攙扶或坐輪椅代步,生活無法自理,鬱鬱寡歡到不吃飯、不睡覺。家人擔心許老先生想不開,送醫後經X光照社發現疑似骨轉移,經病理切片證實罹患攝護腺癌。後續找出轉移部位治療,許老先生逐漸恢復行動能力,身心與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攝護腺癌骨轉移 特別容易引起疼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表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會破壞原本的骨骼組織,人體中的成骨細胞會自然反應前往修復,而攝護腺癌細胞又特別會引發這樣的成骨作用,造成骨轉移局部不斷製造新骨,超出正常頻率,使患者疼痛、病理性骨折、或骨髓功能下降。攝護腺癌骨轉移部位常見於脊椎骨、骨盆腔、肱骨及大腿骨,輕者感覺身體酸痛或關節不適,嚴重者則可能併發脊椎骨壓迫性骨折而癱瘓。攝護腺癌骨轉移的治療,如果一開始的荷爾蒙、去勢療法或化療失效,無法抑制骨轉移,可採取鐳-223同位素療法。鐳-223同位素療法 有機會延長存活期黃玉儀醫師說明,在各種骨轉移治療藥物中,鐳-223同位素療法是唯一能延長攝護腺病人整體存活期的治療方式。鐳-223為α放射線,作用距離至多僅達10個細胞左右的範圍,幾乎不會傷害其他部位的細胞,大多數的骨髓細胞得以保持正常功能,病人在治療後不至於顯著的血球數低下,有機會讓骨頭恢復正常增生,控制骨轉移、減少不良併發症。黃玉儀醫師提醒,晚期攝護腺癌大多會轉移至骨頭,如為攝護腺癌高風險族群或已知罹患攝護腺癌患者,建議定期或視症狀進行骨骼掃描追蹤檢查。熟齡男性若長期不明骨頭酸痛,也應儘速就醫檢查。只要骨髓功能還未變得太差、骨頭劇烈疼痛前及早偵測、發現病灶,配合適切治療,有機會延緩骨轉移惡化,重獲行動自如人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