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

快篩陽竟持續2個月!免疫不全符3條件「快加打這種藥」避重症亡

快篩陽竟持續2個月!免疫不全符3條件「快加打這種藥」避重症亡#免疫系統

免疫低下族群若染疫,重症致命比例更高!一位60多歲T先生在1月時發現罹患血癌,雖已接種2劑新冠疫苗,但在進行多次化學治療的過程中,於5月確診新冠肺炎,使病情加速惡化,不幸於8月過世。醫師提醒,類似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顯示免疫不全或低下族群,面對新冠肺炎正承擔更大風險。

「天選之人」其實身體更糟?羅一鈞揭「研究真相」這樣解讀才對⋯

「天選之人」其實身體更糟?羅一鈞揭「研究真相」這樣解讀才對⋯#免疫系統

台灣疫情仍持續處於高原期,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數在今年10月已突破670萬人,約佔總人口3成,許多還沒染疫的民眾認為自己就是「天選之人」。不過先前有中醫師舉英國研究指出,天選之人是因身體狀況比較差,對此羅一鈞也回應,人體內其實有多種「自然抵抗力」機轉,並表示「天選之人跟身體差其實沒有關係」,打臉中醫師說法。

梅雨季讓「香港腳」復發,怎麼辦?預防、治療法、感染風險一次看

梅雨季讓「香港腳」復發,怎麼辦?預防、治療法、感染風險一次看#免疫系統

近日台灣進入梅雨季節,出門後容易弄濕鞋子、襪子,然而在潮濕、悶熱下容易滋生黴菌,也成為香港腳好發的季節。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主任洪崧壬指出,香港腳成因就是黴菌感染,黴菌喜歡在悶濕、悶熱的環境生長,民眾本身若有香港腳問題就會在這個季節更嚴重,所以保持乾爽就很重要,大家每天上班時穿的鞋子、襪子就多備2到3雙。

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成人該打的疫苗別遺漏

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成人該打的疫苗別遺漏#免疫系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已經打過流感疫苗,為何還是會感冒?」「車禍受傷,需要施打破傷風疫苗嗎?」「小時候得過水痘,需要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嗎?」「B型肝炎抗體消失了怎麼辦?」「最近剛生產,適不適合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或許你也曾經有過這些疑問,究竟成年人該接種哪些疫苗?又要在什麼時候施打疫苗呢?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如果感染之後就有可能導致疾病造成傷害。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陳宏麟指出,預防成人傳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就是施打疫苗,透過疫苗可以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事先認識各種病原體,並產生免疫力,未來有病原體入侵時,便能發動攻擊消滅病原體。然而,40歲開始人體的免疫力會快速下降,罹患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升高,陳宏麟建議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保護自己。除了以年齡分類應接種的疫苗,也可透過自身所處環境、人生階段如懷孕、出國,選擇適合之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存在人類鼻腔內,主要透過飛沫傳染,陳宏麟說,肺炎鏈球菌會造成肺炎,造成發燒、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狀,更麻煩的是肺炎鏈球菌還可能侵入腦部、血液,導致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嚴重可能昏迷、甚至死亡。肺炎鏈球菌對嬰幼兒、老年人、慢性病患皆是不容輕忽的威脅。「糖尿病、腎病、肝病、肺病等患者,在感染肺炎鏈球菌之後,可能兵敗如山倒,迅速從肺炎進展為多重器官衰竭。」陳宏麟說,「高危險群或65歲以上民眾,要記得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讓身體獲得保護力。」帶狀疱疹疫苗水痘與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所引起,陳宏麟說,小時候得過水痘後,病毒會躲在神經根裡面,等到成年之後,如果壓力大或是罹患一些慢性疾病,身體抵抗力比較差的時候,病毒就可能活化跑出來,形成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的發作與年紀有關,中老年人免疫力下降,發作的機率較高,陳宏麟說,帶狀疱疹就是所謂「皮蛇」,患者身上會出現群聚的小水泡,有時候會痛不欲生,甚至在復原後神經痛還可能持續好幾年,非常煎熬。50歲以上的民眾,無論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的病史,可以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罹患的機率。季節性流感疫苗季節性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造成的傳染病,主要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間流行,與一般感冒相比,流感的症狀會較為嚴重,常會發高燒、全身痠痛,部分患者甚至會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重症。陳宏麟解釋,流感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盡相同,所以需要每年施打才能獲得保護力。施打流感疫苗能夠對流行性感冒病毒產生保護力,避免造成嚴重併發症,然而生活環境中還有很多種可能導致感冒的病毒,所以注射流感疫苗後,還是可能出現感冒喔。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Tdap/Td)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小朋友遭到感染時,會引起陣發性的咳嗽、影響呼吸道,可能演變為肺炎、腦部缺氧等問題。「大約75%以上百日咳死亡案例都是在一歲以下,尤其是6個月內的小朋友,」陳宏麟說,「大多是因為父母、兄弟姐妹把百日咳桿菌帶回家中,而造成的感染。也就是說,雖然百日咳主要是影響小朋友的疾病,但是成年人也需要接種疫苗,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身邊的小朋友。」土壤中的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會造成破傷風,致死率很高。接種破傷風疫苗能夠有效預防破傷風,為維持足夠保護力,每隔10年應追加1劑破傷風疫苗。無論是車禍、跌倒、踩到鐵釘,只要不確定破傷風疫苗的接種狀況,都建議接種破傷風疫苗,如果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接種時間已超過5年以上,也建議追加施打。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主要是透過性接觸傳染,感染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是人類乳突病毒可能會導致子宮頸細胞病變,根據研究,高達99%以上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有助預防遭到病毒感染,進而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目前已有不少國家開始進行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的接種,在台灣目前是針對國一青少女,提供兩劑疫苗接種。已有性經驗、或是產後的婦女,只要未感染也可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除了施打疫苗之外,維持單一性伴侶、使用保險套亦有助預防遭到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主要經由食物傳染,如果因為工作、旅行必須前往流行地區,例如中國、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等,建議接種2劑A型肝炎疫苗,兩劑接種時間間隔6至12個月。一般而言,完成A型肝炎疫苗接種後,保護力可維持20年以上。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主要經由血液傳染,遭到感染後可能成為慢性肝炎,並漸漸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稱為「肝病3部曲」,接種B型肝炎疫苗能夠有效預防B型肝炎。台灣自1986年起全面替嬰幼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有效降低兒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長大後我們體內的抗體可能會漸漸消失,陳宏麟說,若屬於B型肝炎感染的高危險群,如醫護人員、血液透析患者、免疫不全患者、多重性伴侶等,可追加接種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的傳染性很強,經由空氣、飛沫傳染。婦女若於懷孕期間感染麻疹,可能導致胎兒早產、畸形或胎死腹中。未曾接種過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或是抽血檢驗沒有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的民眾,都建議要接種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是透過三斑家蚊、環紋家蚊等病媒蚊傳播,遭到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頭痛、上吐下瀉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神經障礙、意識狀態改變,甚至昏迷、死亡,致死率高達20至30%。陳宏麟提醒,若住家或工作場所有病媒蚊孳生,建議要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貼心小提醒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力,陳宏麟叮嚀,請盡量保持飲食均衡、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心情愉快,如果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務必好好控制,也要記得依照時程接種疫苗喔!*接種疫苗、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為預防疾病的措施之一!若有醫療及疫苗接種相關問題,請務必諮詢醫護人員。(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9成患者就診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微笑量表」助自評

9成患者就診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微笑量表」助自評#免疫系統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鬆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卻常面臨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若疾病控制未達緩解目標,容易因關節發炎腫痛、動作「卡卡」,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48歲蔡女士5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因膝蓋磨損嚴重,骨頭彼此磨擦,入院檢查時卻只被診斷出是退化性關節炎,歷經半年減重10公斤和關節鏡手術,仍不見疼痛改善,驚覺不對勁,轉診至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抽血檢查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疾病緩解」為重! 染疫共病風險降2成以上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在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4種等級。其中,以「疾病緩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若未達到緩解,除了身體不適與關節破壞外,也可能造成感染風險、心血管共病、肺病風險增加等。研究也發現,疾病緩解者在新冠肺炎感染後住院與死亡、併發心血管疾病事件與骨鬆性骨折等共病風險,可比高疾病活動度病友減少1.94至2.48倍。9成患者搞不清治療目標 望確定治療成效在防疫期間,有些病友因避免到醫院而中斷治療,直到病況加劇才回診。但臨床觀察,逾9成病友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多是因評估公式計算過於專業複雜,在缺乏友善且有效的醫病溝通工具情況下,診間醫病問答常無法精準評估,可能影響疾病控制與治療成效。為解決醫病問題及改善評估方式,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病聯盟目前推出評估方便的「1分鐘微笑量表」,將醫學專業量表結合國人生活形態,希望達成有效的醫病溝通、幫助提升治療目標成效。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輕鬆自評分類。(圖/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微笑量表」促醫病溝通 自行評估5大行為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等,並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包含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對應至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便可快速了解自己的疾病程度與現況。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說明,每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都該知道自己是哪一類,藉由「1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建議每週定期紀錄評估,回診時可與醫師討論期間的變化,醫師也可以在專業評估後即時給予回饋,有助於促進醫病間的溝通和對話,幫助醫師用藥更精準、更多病友治療達標。蔡長祐呼籲,秋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預測今年冬天會特別寒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伺機而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更應重視治療達標。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建議善用良好的醫病溝通工具,並配合醫囑、監控疾病活動度與積極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疾病緩解,以維持良好便利的生活品質。

40歲後肌肉每年流失8%!醫:肌少症恐增加染疫風險

40歲後肌肉每年流失8%!醫:肌少症恐增加染疫風險#免疫系統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民眾普遍認識的肌肉功能,是用來支撐身體自理能力及維持行動力,若肌肉量不足可能導致失能或臥床機率增加。但其實肌肉不只是行動支柱,更是免疫寶庫!增強肌肉可以活化免疫細胞肌肉,反之若肌力流失,免疫力跟著下降外,嚴重的話還可能影響傷口癒合、併發肺炎並提高死亡風險。增肌不只維持行動力 更是提升免疫寶庫近來台灣防疫有成,與疫共存的「新常態生活」正進行中,但因防疫而受限的生活與飲食模式,恐增加國人肌少症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說明:「肌肉量減少,免疫力也會隨之下滑,無形間提高染疫風險,故增肌增免疫力,可說是新常態生活的健康重點。」「新冠疫苗注射在屬於免疫重鎮的肌肉,就是因為有望最大化抗體生成效果。」黃信彰進一步解釋:「肌肉流失速度比想像中更快,舉例骨折臥床數週,其實肌力就會有所下降。因此,及早改善肌肉流失風險是健康關鍵。」50歲以上風險逾4成6 及早改善保生活品質根據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透過食量變化程度、是否飲用均衡營養補充品、運動頻率等變因,了解可能的致症原因及改善方法,調查數據顯示50歲以上民眾患肌少症風險逾4成6,出乎意料的高,意謂著國人應積極採取行動,改善肌少症風險。黃信彰也提醒,40歲後肌肉會以每年平均8%的速度流失,40歲至80歲間可能高達40%肌肉已流失。而進入中老年後,隨著肌肉流失行動力也將逐漸退化,一旦進展成肌少症,臥床機率便會大幅提升,日常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溜滑梯般直直落,還可能加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引起感染、肺炎等併發症。正因為肌肉是免疫力與生活品質的關鍵,新常態生活中更要及早預防,健康才有保障。因此,除了長輩外,40歲以後的民眾也應開始注意肌肉流失、運動及均衡飲食,特別加強攝取優良蛋白質營養,維持充足肌肉量,在年輕時超前部屬,才能搶得健康先「肌」。

維生素A「這樣吃」才對!功效、攝取量及副作用一次懂

維生素A「這樣吃」才對!功效、攝取量及副作用一次懂#免疫系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維生素A是一種許多食物含有的天然脂溶性維生素。它對維持人類正常的視覺、免疫系統,以及生殖很重要。然後,它也幫助心臟、肺、腎臟和其他器官運作。維生素A是個集合名詞,主要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存在於肉、禽肉、魚,還有乳製品的已經形成的維生素A(preformed vitamin A,簡稱PreA),另一種是常見於水果、蔬菜,以及其他植物來源的前維生素A(provitamin A,簡稱ProA)。日常飲食中最常見的ProA 是beta-胡蘿蔔素。 一天需要攝取多少維生素A呢?隨著年齡與生殖階段,我們對這個維生素的需求會有所不同,下表可以得知,14歲以後,人們的需求就比兒童其實要多上不少。然後,女性哺乳期間,為了提供給寶寶,自己就得多補充一些來應付多出來的需求。(表)維生素A的單位標示,IU和RE維生素A、alpha-胡蘿蔔素、beta-胡蘿蔔素都有維生素A活性,只是活性大小不同,為了能統一表示,就把視網醇設為換算基準,例如1μg RE 相當於6μg 的beta-胡蘿蔔素。 另外,如果你去買維生素A的保健食品,可能會發現,有些產品上標示的是國際單位(IU)而不是RE,這時候又該怎麼換算呢?IU 乘上0.3就會是μg RE 了,舉例來說,有個產品上的維生素A有5000 IU,經過換算後是1,500μg RE。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來源許多食物都含有維生素A,例如我們每天可能會喝的鮮奶或是麥片。一般會建議從各種不同的食物吃到它,底下是常見富含維生素A 的食物來源: l   豬肝或是其他動物內臟都是維生素A 含量「極高」的食物來源,意思意思吃就好,因為吃太多很容易過量。l   某些魚類,例如鰻魚、鯖魚、鮭魚、香魚…等l   綠葉蔬菜和其他綠色、橘色,還有黃色的蔬菜,綠色花椰菜、胡蘿蔔,或是南瓜(南瓜含有豐富的澱粉,因此食物分類上把它算在全穀類。)l   水果,哈密瓜、芒果、木瓜、甜瓜…等l   乳製品l   營養添加的早餐麥片除了從食物補充維生素A,有時候我們也會直接購買相關的保健食品來吃,但請注意別攝取過量喔! 國人攝取現況,大多數人攝取狀況良好根據最近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國人維生素A 的攝取狀況大致良好,僅男性16~18歲略低,達建議攝取量93%。(表)雖然從調查得知國人維生素A 的攝取狀況還不錯,但有些情形會需要特別注意: l   早產兒,通常出生後第一年體內維生素A的狀況都不太好l   發展中國家的嬰兒、幼童、懷孕與哺乳女性l   患有罕見疾病,囊狀纖維化(Cystic Fibrosis)的人 維生素A攝取過量的副作用比較容易過量的是動物來源的維生素A,也就是PreA,攝取過多可能導致頭昏眼花、頭痛、昏迷,嚴重甚至會讓人死亡。懷孕女性如果補充PreA 過多,也可能導致新生兒缺陷,因此,可能懷孕的女性,避免補充高劑量PreA 的保健食品。 但如果吃的是ProA(beta-胡蘿蔔素),攝取過多的影響是皮膚會呈現橘黃色,但不會有其他的危害。孕婦吃過多的beta-胡蘿蔔素,並不像PreA 那樣,會造成新生兒缺陷或是其他副作用。 另外,前面的維生素A 建議攝取量和上限攝取量,主要是以PreA 為出發點,但如果是所補充的是beta-胡蘿蔔素,表裡面的上限攝取量就不適用。實際上,目前並沒有給beta-胡蘿蔔素與其他胡蘿蔔素上限攝取量的建議。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維生素A是維持視覺、免疫與生殖必備的營養素!)

關節疼錯認痛風 竟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關節疼錯認痛風 竟是免疫系統出問題#免疫系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歲的小玲(化名)近期膝蓋不舒服,至附近診所就醫後初步判斷是痛風,用藥後仍未舒緩,疼痛也從單腳變成雙腳,不久後甚至連腳踝也出現不適。逼不得已只好至大醫院骨科檢查,看診時經護理師提醒,才了解到有多個關節疼痛狀況,應先至風濕免疫科檢查是否為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正德醫院風濕免疫科林剛民醫師指出,後來進一步檢查才知小玲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不只雙膝、腳踝不適,還有忍受已久的下背痛,「可惜的是,她確診後自認年輕不該長期服藥而自行中斷治療。」下次再見到小玲時,她卻是因出現虹彩炎而從眼科轉診過來,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出現其他關節外的併發症。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延誤治療,影響日常生活甚鉅林剛民醫師分析,臨床上常見的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與乾癬性關節炎,三者都會造成患者關節疼痛,明顯症狀為關節的紅、腫、熱、痛或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超過半小時、下背痛等。延遲就醫恐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壞力最強烈,據統計約8成的患者未及早治療,兩年內即出現關節不可逆破壞。「類風濕性關節炎被侵襲的關節以對稱性多發關節炎為主,大多侵犯手部與其他小關節處;僵直性關節炎則以侵犯脊椎、髖關節、股關節及踝關節等大關節處為主;乾癬性關節炎通常會伴隨皮膚乾癬症狀。」林剛民醫師表示,患有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的患者,罹患虹彩炎、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三高、憂鬱症等共病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其中又以虹彩炎最為常見,「雖然這些共病發生機率不高,但若未及早抑制發炎,受影響的不只關節不可逆的變形,日後連行動與日常生活皆可能出現問題。」林剛民醫師提到,無論哪類型的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皆屬全身性發炎疾病,可能與基因有關,但誘發因子不盡相同。一般認為除了僵直性關節炎較可能屬於遺傳疾病,且因某次外傷或後天因素而促使發病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則都與免疫系統受後天環境改變或破壞有關,如腸胃道問題、抽菸、肥胖等。多處關節疼痛,應高度警覺恐為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林剛民醫師說,自體免疫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處在於,免疫性關節炎發炎狀況呈現漸進式加重,最快半年至一年就會出現,且疼痛感強烈。典型症狀為休息沒有動時反而疼痛,稍加活動即獲改善。另外,免疫性關節炎的關節痛點皆為多點發作,僵直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大約會出現3至5個疼痛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點則會超過5個以上。林剛民醫師呼籲,民眾應積極認識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才可避免日後惡化加劇。此外,若能早期穩定用藥,使用的藥物也可能較少。目前已有數款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除有效控制發炎狀況,保護全身關節,亦可預防相關共病,提升日常生活品質。林剛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屬全身性疾病,建議培養均衡飲食習慣,避免吸菸、飲酒過量或頻繁熬夜;適當的運動有助關節伸展,預防黏連情況發生。最重要的是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治療,不可聽信偏方或恣意進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