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

久咳不癒別輕忽恐是肺癌!NGS助及早展開標靶療程

久咳不癒別輕忽恐是肺癌!NGS助及早展開標靶療程#標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108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率排名第三名,但卻蟬聯癌症致死之冠,我國每年約1萬名肺癌患者因病離世,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所幸,肺癌邁入個人化治療世代,不僅有多款標靶藥物可用,也有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以一次性找出致病基因,幫助患者快速進入標靶療程。為了鼓勵患者勇敢面對非小細胞肺癌,並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掌握黃金治療期,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與台灣諾華攜手合作,於4月15日至29日舉辦罕見肺癌展覽,透過寓教於樂的趣味性插圖與動畫,幫助患者輕鬆了解非小細胞肺癌與次世代基因定序的關鍵資訊。 雙和醫院提供肺癌跨科別醫療服務治療更便利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劉燦宏醫療副院長表示,雙和醫院秉持「持續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建構完整健康照護系統」理念,引進先進醫療器材與技術,提供大台北地區患者最前線的醫療服務;積極推動預防醫學、發展急重症醫療系統、響應政府長照計畫,一手包辦地方患者的健康促進、重症治療、長期照護,打造面面俱到的醫療服務。臺北醫學大學李岡遠研發長說明,雙和醫院早在2008年10 月成立癌症中心,整合院內癌症臨床專業醫護人員、營養師、藥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全面包辦患者的治療、求職、自我追求需求。此外,肺癌治療仰賴多科別資源,且近年有突破性藥物問世、基因檢測技術亦大幅進展,今日療程目標除了提升預後,更要避免患者因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大受衝擊。為此,雙和醫院團隊建立全國性之胸腔醫學中心並和國際接軌成為亞洲新興之胸腔醫學重鎮。 約6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屬晚期 所幸今日已有多元標靶藥物肺癌是隱形的健康殺手,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全身,生命威脅劇烈。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馮博皓主任分析,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多為咳嗽、胸悶、呼吸急促等,患者容易輕視症狀,約有6成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馮博皓主任鼓勵,確診肺癌後無需過於沮喪,目前非小細胞肺癌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癌友們不僅可延長存活期,醫師更可依據患者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調整療程,打造預後與生活品質兼具的療程。 NGS一次檢驗上百種基因、患者更快進入標靶療程 專家統整三類患者應優先採納NGS馮博皓主任指出,標靶藥物需要對症下藥,找出致病基因型後才可以接續治療,及時確認致病基因型無疑是掌握黃金治療期的關鍵。然而,非小細胞肺癌的致病基因型可不只一種,除了約占半數的EGFR以外,還有排名第二的ALK、約占5%,還有BRAF、ROS1、MET、KRAS等。由於傳統基因檢測僅能檢視單點基因,患者可能面臨延誤治療或是檢體不足而無法接續檢測的窘境。所幸今日已有可一次檢測數十種甚至數百種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可用,一次性檢測即有望找出致病根源。建議檢體採集困難與較少者,或是EGFR、ALK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的患者可使用。此外,由於部分保險會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也建議這類患者透過新型基因檢測技術及早確認致病基因型。 鼓勵患者說出自身治療考量 醫病同心才能擊退肺癌陰霾馮博皓主任鼓勵,肺癌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展已有更完善的治療武器與策略,且無論是基因檢測或是標靶藥物都有各種選擇,患者務必將自己的用藥、經濟考量等一同與主治醫師討論,主治醫師便能擬定適切療程,與患者一同齊心對抗肺癌。

從放棄到幾乎感覺像沒生病 新口服乳癌標靶延續夢想

從放棄到幾乎感覺像沒生病 新口服乳癌標靶延續夢想#標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多歲單身未婚的陳女士(化名),罹患乳癌後因為恐懼治療,選擇隱藏病況,直到腫瘤侵犯整個胸部、甚至連脖子上都出現潰傷後,才被家人發現而就醫。「若要痛苦地治療才能活下去,那我寧願早一點離開…」面對主治醫師,陳女士吐出這段心聲。肺部轉移先用化療救命!標靶新藥接續竟讓她可自己出門「趴趴走」根據最新107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當年度全台灣有超過1萬4千名新確診乳癌個案,在聽到醫師說出「乳癌」的那一刻,病患本人與家屬都勢必承受著突如即來的心理壓力,以及即將到來的巨大生活改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吳曜充醫師說到,在乳癌治療相對已較進步的現在,仍時不時會遇到如陳女士一樣的病患,因為對癌症治療的刻板畏懼,而獨自咬牙苦撐,直到再也瞞不住後,才被家人逼來看病。「這種情況通常一來就是癌細胞已經擴散,像陳女士就已經轉移到肺部,出現肺積水、稍微走動就很喘的症狀,當時為了先保住一命,必須立刻採用化學治療。」吳曜充醫師回想,用了化療後,雖然命是保住了,但身體與營養狀況卻每況愈下,變得很虛弱。正巧當時有一種針對陳女士腫瘤型態的標靶藥物剛問世,在與家屬討論後便決定試看看,結果療效竟出乎意地好,不僅讓她患處的潰傷都幾乎痊癒,甚至一度恢復到能自己開車出門。陳女士的腫瘤型態屬於管腔型(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這類型的患者以往在轉移或復發後,治療選擇上只有荷爾蒙治療與化療,效果差強人意,副作用也較大;直到近年出現了突破性的治療進展,也就是陳女士所接受的『CDK4/6抑制劑』。吳曜充醫師說明,在臨床試驗中,可以看到在原本的荷爾蒙治療基礎上,再加入CKD4/6抑制劑後,不管是疾病惡化時間,或是整體存活時間都能獲得有效的延長,近期更證實可以突破5年存活期的限制,同步延緩接受化療時間達4年以上,除了帶給患者更多寶貴的時間外,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質的改善。「從醫這麼多年,治療無數乳癌病人,現在的我深刻體會臨床試驗上亮眼的存活期數字固然重要,但認真考慮眼前病人的心情更不可少。」吳曜充醫師聊到,「每一個面臨晚期乳癌的病人,其實都各自有不同的目標待完成,醫師很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用治療幫助她們達成心願。」如陳女士當初恢復到能自己出門,找朋友串門子、到處走走,回診時開心地說『有時候我都忘了我有生病呢!』,短短的一句話,一直讓吳醫師銘記在心。CDK4/6抑制劑給付條件放寬 給她們更多時間與體力追夢CKD4/6抑制劑問世至今,已根本性地改變了管腔型乳癌的治療策略,成為第一線的治療首選。吳醫師補充,陳女士的案例也說明了,其實CDK4/6抑制劑不只在第一線能有很好的表現,對曾用過化療或其他藥物的病人來說,可以帶來的助益也頗佳,且因副作用小,能給病人更多珍貴時間與體力追夢。今年10月健保亦傳來放寬給付的好消息,不再僅限於第一線給付,讓曾用過其他治療的患者也能有機會受惠。 「面對早期患者,我通常會比較強勢,因為積極的治療才能鞏固治癒的可能;但面對轉移復發患者時,因為治療目標已經變成與癌長期共存,除了活得久之外,我更在乎如何能夠讓患者保有生活品質、有尊嚴地活著。」因此,吳醫師鼓勵所有病患在求診時,應勇敢與治療團隊溝通自己的需求,如此醫師才能擬定最適切的治療方式,幫助每位病患仍有機會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清單。

心衰竭難承受高強度化療 血癌標靶藥納健保助延命

心衰竭難承受高強度化療 血癌標靶藥納健保助延命#標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7月健保有條件納入血癌標靶藥給付,嘉惠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的血癌患者,同時減輕經濟負擔,已有心臟病變病史的血癌病患受惠,爭取到持續生存的機會。急性血癌病程發展快 不治療恐數月甚至數周內死亡66歲沈媽媽白血球、血小板偏低及貧血,年初骨髓切片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就是俗稱的血癌。沈媽媽為了控制病情,採用自費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兩次療程後,骨髓芽細胞與各項血液指數恢復正常值,雖然成功完全緩解病況,但昂貴的標靶藥也帶來沉重負擔。「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年齡常介於60歲至70歲間。」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黃冠博表示,年紀越大基因改變也越多,容易引發骨髓芽細胞變異導致白血病,患者會倦怠感、貧血、發燒等症狀,通常急性血癌病程發展快,若不治療會在數月甚至數周內死亡。健保有條件給付 每月省20~25萬元醫藥費黃冠博指出,年輕血癌患者通常需接受標準引導性化療,但考量沈媽媽有嚴重心臟病變病史,改採副作用低的標靶藥物治療,但標靶藥多半自費,不是人人能夠負擔得起。還好7月健保有條件的將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納入給付,估計一個月約省20~25萬費用不等,嘉惠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沈媽媽也因此看到一線曙光。經健保事前申請,沈媽媽已完成健保第一次療程,病情控制理想。黃冠博解釋,依健保給付規定要與低劑量化療合併使用,健保核准後最多可給付四次療程,讓患者經濟負擔得以喘息。建議75歲以上或未滿75歲血癌患者且有嚴重心臟衰竭、慢性肺病或肝功能異常,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可以跟醫師討論申請健保給付,爭取生存機會。

巨砲陳金鋒攜手頭頸癌友 延長9局後半人生賽局

巨砲陳金鋒攜手頭頸癌友 延長9局後半人生賽局#標靶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現年53歲的夏先生罹患口腔癌四期,經歷7次手術,嘗試多次化療、放療與標靶治療,皆未抑制腫瘤生長,甚至侵犯到頸動脈,一度被宣判只剩1個月生命而入住安寧病房。經醫師評估後,以既有治療搭配免疫治療,已穩定持續治療2年,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皆維持良好,陪伴最愛的太太與家人進入人生延長賽!台灣巨砲英雄陳金鋒今年首度擔任年度頭頸癌衛教大使,身經百戰的他表示,人生與抗癌就像面對一場比賽,不可能永遠順勢,許多困難與抉擇,都可能在9局後半才開始,面對頭頸癌,我們不要怕!一如球來,我們就打!陳金鋒首支衛教影片,振奮激勵癌友「不要放棄!我挺你」新冠疫情全球延燒,也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拉警報!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回溯性研究報告顯示,針對頭頸癌確診方面,疫情影響下就診量降低,病患確診時的原發腫瘤體積卻明顯較大。對於已確診病患而言,因疫情而延遲治療,也恐增加3~9%的死亡風險。以國外觀察為借鏡,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癌症進展是不等人的,相較頭頸癌第一、二期確診的五年存活率達60~90%,晚期確診卻僅剩40%,同時復發率與死亡率皆相當高。鑑於頭頸癌治療刻不容緩,同時病友因罹癌後的明顯外觀變化、說話與吞嚥功能損害,早在口罩防疫前就長期生活於口罩遮掩下,失去自信、回歸職場與社會困難重重,今年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與富邦悍將棒球隊首度攜手,邀請台灣巨砲陳金鋒擔任頭頸癌年度衛教大使,共同拍攝並發布首支頭頸癌關懷衛教影片《免驚,頭頸癌戰役!》記錄46歲頭頸鬥士奮力對抗復發戰役,經歷7次手術、37次化放療、被宣判只剩1個月生命,卻展現永不放棄精神,以既有療法搭配免疫治療,助力癌友延長人生賽局!富邦悍將不畏疫情響應公益,號召國人網路串連,鼓勵民眾共同關懷頭頸癌病患、激勵病友勇於面對頭頸癌戰役,一起相挺7月27日世界抗頭頸癌日。最不想拿的世界第1:口腔癌!6成晚期病患高達半數恐復發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婁培人教授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排名,口腔癌高居第六位。因為成因複雜、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畏懼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得治療更為棘手。台灣頭頸癌男性死亡年齡中位數是59歲,而國人男性平均餘命為77.3歲,也就是說,一旦罹患頭頸癌,其平均餘命與男性國人平均餘命相比更是相差約18.3歲,是最短命的癌症之一。婁培人指出,罹患頭頸癌影響外觀、說話、吞嚥、呼吸等身體機能,療程副作用大,如牙齒受損、口腔黏膜損害、白血球低下、噁心嘔吐、掉髮,甚至接受淋巴切除區域的手術後遺症導致無法提取重物,生活品質改變與疫情擔憂更容易讓病患治療服從率降低。現今受到疫情影響,部分癌友擔憂就醫安全性,而自行延緩治療,卻忽略癌症侵害從未停歇。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頭頸癌手術治療若耽延4周,死亡風險將增加6%;若為輔助性治療延遲,則提升近3%死亡風險。7成5頭頸癌為中壯年!罹癌不到2年陷復發困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楊政杰理事長表示,頭頸癌病患近7成5為中壯年藍領,因社經地位及工作性質,多數接觸檳榔、菸、酒等致癌危險物質時間較早,導致好發年齡層低,病患大多正值生產力最高的時期。又因疾病特性,一旦進入復發或轉移情況,病患與家屬陷入焦慮與治療選擇困境,臨床上,常見病友與家屬不抱希望;甚至近期受到疫情影響病患就醫意願,錯失治療黃金期。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教授楊慕華表示,過去十年間,在許多癌症因標靶治療問世而有新的進展時,台灣嚴重頭頸癌治療始終選擇有限。近年免疫新藥出現後,透過免疫節控點抑制劑再度活化被腫瘤細胞限制的免疫反應,得以持續並長期對癌細胞進行免疫T細胞攻擊作用,為病患提升生活品質,且具長尾效應。根據國際臨床試驗研究顯示,與傳統第一線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相比,不論是第一線單獨使用免疫新藥或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新藥,可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使病患看見更多希望。影片網址:https://youtu.be/yuh4JbTeM6s

大腸癌基因檢測助標靶選擇 提升存活期

大腸癌基因檢測助標靶選擇 提升存活期#標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級警戒持續延長,許多民眾擔心被傳染,即便身體出現不適症狀也不敢就醫。根據英國醫學期刊指出,癌症患者若治療延遲一個月,即可能會增加6-13%的死亡風險,且死亡風險會因延遲的時間增長。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2年癌症發生人數之冠,常見症狀為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血便、黏液便,以及體重減輕、貧血等。其中,血便最容易被患者誤認為痔瘡或肛裂所造成,進而忽略以致延誤治療。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邵彥誠說,約2-3成患者確診時已是四期,多已轉移至其他器官較難直接以手術切除。所幸,在藥物發展與進步下,現已可能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重現生機。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血便、黏液便或體重減輕應警覺大腸直腸癌平均發生年齡約為60歲,隨著年紀的增長越要注意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若持續2-3周應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邵彥誠表示,抽菸、家族性遺傳、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史,以及曾接受放射線與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皆為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此外,大腸癌與飲食習慣也有關聯,其中已開發國家的發生率較高,推測與經常食用高油脂、精緻加工與醃製等食品相關。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第一期大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第二期約8成、第三期約6成,而第四期存活率僅剩不到2成,不同分期的治療方式及預後皆會有所不同。治療前進行RAS與BRAF基因檢測 助標靶選擇以提高治療成效 邵彥誠指出,大腸癌早期患者以外科手術切除為首選,因手術治療有較大痊癒的機會,且可延長患者存活期。然而晚期或轉移性患者則以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的合併療法為主,因腫瘤太大或已轉移至其他器官,難以透過手術切除。晚期大腸癌患者可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進行治療。邵彥誠目前常用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分別為抗血管新生(VEGF)抗體與抑制表皮細胞生長(EGFR)抗體兩種,針對左右側大腸癌有不同的成效。其中,因EGFR抗體為直接作用於表皮生長因子上,進而抑制腫瘤生長,故針對RAS與BRAF基因未突變的左側大腸癌患者,使用EGFR標靶藥物效果優於VEGF標靶藥物,因此治療前須先檢測RAS與BRAF基因是否突變。晚期大腸癌 單株抗體標靶合併化學治療提升存活期、生活品質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使用抑制表皮生長的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最高達10個月,平均存活期更有可能突破兩年。邵彥誠醫師解釋,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代表患者於追蹤期間發現腫瘤無變大或變多等現象,某種程度上可與疾病和平共處。因此,鼓勵晚期患者仍要積極面對與治療,其目的除延緩腫瘤生長與縮小,使患者有機會進行手術切除以延長壽命外,也可有效緩解症狀的不適,以提升生活品質。 邵彥誠呼籲,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相較其他癌症是較高的,患者應接受正規醫療、勿信偏方,透過多專科的醫師合作,將針對個案的特色提供精準的用藥,有效提升存活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疫情期擊退肺癌,靠疫苗、標靶藥、NGS三武器

疫情期擊退肺癌,靠疫苗、標靶藥、NGS三武器#標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部分肺癌患者因擔心入院回診、治療會感染新冠肺炎,而自主暫緩或中斷治療。高雄義大醫院胸腔內科陳鍾岳科主任提醒,若未積極治療,錯過黃金治療期的患者存活期恐剩半年;穩定控制病程的患者,還可能發生惡化不自知。陳鍾岳科主任呼籲,面對有EGFR、ALK、BRAF、MET等多種基因型的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有多元治療武器,可幫助患者在疫情期間有效控制肺癌,累積抗疫實力。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即所謂的NGS,可更快確認致病基因,減少醫療資源消耗及往返醫院次數。確認基因型後,亦有標靶藥物可精準治療肺癌,避免免疫力受衝擊,降低染疫風險;口服的特點,更讓患者可以在家服藥。因疫情中斷肺癌治療,可能活不過半年!陳鍾岳科主任說,疫情會過去,肺癌治療卻需要持續治療,疫情期間肺癌患者仍須依照醫囑積極治療。特別是肺癌初期症狀不典型,確診時往往已屬晚期,有即刻治療的必要。若第四期患者未接受適切治療,存活時間可能不到半年。此外,已穩定控制病程的患者也應定期回診檢查、領藥,中斷療程可能導致疾病復發、惡化,累積的治療成果功虧一簣。針對要入院回診治療的肺癌患者,陳鍾岳科主任鼓勵,患者除了施打疫苗降低新冠肺炎感染及重症率,也應時刻戴口罩、維持手部清潔、保持社交距離。也可運用線上候診系統,確認看診進度,減少醫院停留時間。NGS及標靶藥雙管齊下,維持患者免疫力、減少醫院往返次數陳鍾岳科主任說,在臨床治療上有多元標靶藥物可運用,口服特性更讓患者可以在家服藥,減少往返醫院次數;此外,相較於化療、免疫治療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可以精準控制病程的標靶藥物更可維持患者抗疫戰鬥力。不過,在使用標靶藥物前,務必要先進行基因檢測,尤其非小細胞肺癌分為許多種基因型,例如:EMBA四種基因型,指佔半數以上的EGFR,第二多且佔4-6%的ALK,以及約佔2%的BRAF、MET,此外還有ROS1、NTRK等。每一種基因型的治療策略、藥物均有不同,惟有確認致病基因,醫師才能針對致病根源對症下藥,為患者爭取最佳預後。陳鍾岳科主任說,除了傳統逐項的基因檢測外,今日亦有可以一次性檢驗多種基因型的NGS可使用。不僅可避免多次檢測檢體不足窘境,相較傳統檢測,可更快速確認基因型,患者也不需要為了檢體不足重複切片往返醫院增加風險。標靶藥日益多元,說出用藥想法醫病齊心打造個人化治療今日肺癌已進入標靶治療世代,針對各基因型的標靶藥物日益豐富,患者確認基因型後有望接續使用。陳鍾岳科主任舉例分享,ALK陽性肺癌在一線就有兩款第二代藥物可使用且療效均不錯,患者可依據自身的用藥考量,與醫師一同討論服用藥物。BRAF陽性肺癌在目前也有標靶藥物上市可用。此外,MET陽性肺癌未來也有望有標靶藥物上市。陳鍾岳科主任鼓勵,肺癌控制是一條長遠的藥物,仰賴患者長期與醫療團隊配合。若有任何考量或疑慮,應積極向醫療團隊反應,醫療團隊會盡可能在幫患者在治療及生活品質、疫情中取得平衡。一定要積極掌握黃金治療期,也切莫自行停藥,才能爭取最佳預後。

延長肺癌標靶療程 力抗治療抗藥性

延長肺癌標靶療程 力抗治療抗藥性#標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所有肺癌人數約九成左右,其中肺腺癌最常見,且多為不抽菸、不喝酒的族群。因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致病原因,再藉由標靶藥物延長整體存活期以及維持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不菸不酒竟罹癌 所幸ALK陽性肺癌有多元藥物供訂製療程臺大醫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柯政昌醫師表示,肺癌已有年輕化趨勢,其臨床就曾遇到一名年紀31歲的男性工程師,因長期呼吸困難而就診,經X光檢測後發現有肺積水症狀,進一步檢查後確診已屬肺腺癌第四期。不僅患者本人感到晴天霹靂,家人更是難以接受,母親也因擔心兒子只剩一年壽命,終日以淚洗面。隨醫療科技發展,如今肺癌治療逐漸完善,臨床已有多元的標靶藥物可使用。柯政昌醫師指出,該病患經基因檢驗確定屬ALK陽性肺癌後,便透過第一代標靶藥搭配化療控制肺癌。療程開始後,治療效果很快就出現,病情也穩定控制了兩年。二線治療選第二代標靶藥 有望以第三代藥物延續標靶療程然而,兩年後,因發生治療抗藥性,患者的腫瘤復發、惡化,甚至轉移到腦部。當時緊急為其安排開刀,先以電療的方式治療腦轉移,手術後再接著使用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再次將病情穩住。不幸的是,當時因藥物限制,該個案服藥一年後肺積水再次出現,只得接續使用第三代藥物。柯政昌醫師說,還好當時是使用第二代新口服ALK抑制劑,才能有第三代藥物可選擇,否則就得回到傳統化療。而該病患從確診至今已滿四年,治療期間仍能上班,生活品質不錯,且療效超乎家人預期,又延長了超過三年的壽命。一線治療失敗免驚! 二代新口服ALK抑制劑突破瓶頸過往二線採納二代標靶藥的患者約6至10個月會發生抗藥性,然隨著肺癌標靶藥物持續推陳出新,目前二線治療已有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可使用。據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抑制劑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延長達16.7個月,整體存活期將近可達三年;針對發生腦轉移的患者更是有高達67%的反應率,無疾病惡化期更可達18個月以上,無疑為ALK陽性肺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肺癌相較於其他癌症,治療的藥物與方式多元,患者在治療前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利進一步精準用藥;也因每人對於治療的考量點不同、副作用反應也不同,鼓勵患者積極與醫師討論自身需求、用藥經驗,以利醫師打造客製化療程。柯政昌醫師提醒,在肺癌治療上已經有很多武器可選擇,堅持配合治療,用接力賽的方式就可延長壽命,絕對不要輕言放棄!

腋下莫名腫大 竟是罕見惡性淋巴癌

腋下莫名腫大 竟是罕見惡性淋巴癌#標靶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6歲的吳阿嬤熱愛運動,每天游泳保養身體,7年前發現腋下腫大,原先不以為意,但腫瘤逐漸變大,就醫檢查發現竟是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細胞淋巴瘤」,醫師警告,「被套性細胞淋巴瘤」是一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被套性細胞淋巴瘤 長期復發率高吳阿嬤經過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一年半後,又再度復發,經過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靶藥物後,腫瘤不再復發,吳阿嬤不僅回歸了正常生活,也能繼續她最愛的運動。台灣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14%,高齡族群的疾病治療漸漸備受重視,王佐輔主任表示,吳阿嬤罹患的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好發在50至70歲,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多三倍,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七成患者確診時已經較為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是一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體重減輕夜間盜汗 未必是老化現象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黃威翰醫師指出,此症以化療做為第一線治療,但化療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掉髮、疲倦等,常令中高齡患者心生恐懼甚至無法承受,容易消極不治療或是自費昂貴的標靶藥物,不只心理負擔大,經濟負擔也是龐大的壓力,還好健保已將新型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做為二線治療。黃威翰醫師提醒,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包含食欲差、體重減輕、體力差,或是夜間莫名盜汗等,容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民眾可以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找出病因,若是淋巴結腫大,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