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多運動就好?醫:亦需用藥

巴金森氏症多運動就好?醫:亦需用藥#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物理治療師是如何幫病友設計量身訂做的客製化運動處方箋?一般的原則是,物理治療師會依據病友的巴金森氏症Hoehn and Yahr(宏恩亞爾)分期與臨床評估的結果,來為病友制訂客製化的運動治療處方。因為隨著病程的進展,病友會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與動作問題,所以針對不同期的巴金森氏症病友,運動治療的目標與處方內容會有所不同。規律、適當運動減緩退步 但無法治癒此外,物理治療師還會考慮病友的其他病史,所以即使是巴金森氏症分期為同一期的甲乙兩位病友,他們的運動治療處方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適合甲病友做的運動未必適合乙病友,反之亦然。的確,已經有許多醫學報告顯示,規律與適當的運動可減緩巴金森氏症病友功能上的退步,與減慢病友增加用藥劑量或服藥頻率的速度。但是因為這個病是退化性的神經疾病,跟失智症一樣,目前無論是用藥物還是靠運動,都是無法治癒的,只能減緩其退化速度。巴金森氏症影響生活 會開始服藥改善當巴金森氏症的症狀,開始明顯影響到病友的日常生活時,醫師會開始開藥給病友。病患也會發現服藥大約30分鐘-90分鐘後,動作明顯改善,而短效藥物的藥效大約維持4-5個小時左右,到後期可能藥效更短;藥效停止之後症狀又會出現。到那時,即使已服用藥物來改善症狀,病友還是要規律運動,因為規律運動加上規律服藥,才能較有效的延緩退化,讓患者維持較好的動作功能與生活品質,比只靠藥物或只靠運動都好。(本文摘自/物理治療師教你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巴金森氏症健忘 給提示、選項有幫助

巴金森氏症健忘 給提示、選項有幫助#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力,這些功能使我們進行每天的日常生活,並應付突發狀況。巴金森氏症病友因為大腦病理改變,可能產生認知障礙。認知障礙在巴金森氏症中雖屬常見,但並非每一位病友都會有認知功能改變的狀況,且每位病友的障礙缺陷輕重不同。輕度認知疾患當病友的認知缺損僅是輕微程度時,並不損及個人日常生活的活動程度,稱之為「輕度認知疾患」;約有25%的病友,會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在疾病早期就發生,這些認知狀況可能會造成生活上某些層面被影響,但不至於會影響到病患整體的日常生活功能。重度認知疾患當一個以上的認知範疇出現問題時,稱之為「重度認知疾患」;且這些認知問題,顯著地影響了病患的日常生活或職業功能。記憶力常常找不到錢或重要證件、對看過的電視或報紙內容記得很少、不容易記住與別人不久前才約好的時間、不容易記住別人剛剛交代的事情等等,這些都和記憶力有關。記憶力是病友或家屬最常提的認知功能問題,記憶能力可以被分為不同歷程與類型,包含:1)立即記憶/幾秒到幾分鐘以內的記憶。2)短期記憶/幾分鐘到一整天的記憶。3)長期記憶/幾天到幾年以前的記憶。4)描述性記憶/對於事實或事件的描述,描述性記憶牽涉到海馬迴與顳葉。5)程序性記憶/如何進行特定作業的記憶能力,例如如何繫領帶或騎腳踏車等。程序性記憶則涉及了額葉與基底核。巴金森氏症病患記憶問題  在有提示時可成功回憶巴金森氏症病友的記憶問題,比阿茲海默症患者輕微,巴金森氏症病友在回憶訊息上稍有困難,通常在有提示或有選項的情況下,能順利成功地回憶出訊息,因為提示或選項,能幫助患者從大腦記憶儲存庫中把訊息提取出來。(本文摘自/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醫訊/巴金森與它的抖動

醫訊/巴金森與它的抖動#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走路緩慢、雙手抖動、無力、駝背常是巴金森氏症的表現症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抖動,然而只要出現手抖症狀就代表罹患巴金森氏症嗎?本次講座內容,將由中國神經內科楊昭男醫師教大家認識這個疾病,讓患者深入了解,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 名稱:巴金森與它的抖動時間:106年3月2日 星期(四) 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轉1008

油性肌猛流汗 恐為巴金森氏症

油性肌猛流汗 恐為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最近寒流來襲,老人家若出現皮膚出油、流汗過多情形要注意,有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前兆!一般民眾聽到「巴金森氏症」,應該會聯想到面無表情、抖著手,肢體僵硬,踏著小碎步的老人,事實上,在未確診前也有其他許多病徵可協助判斷,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巴金森氏症患者承受更多痛苦。嗅覺減退、憂鬱、肢體動作大為病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張丰指出,巴金森氏症屬於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目前研究認為,在疾病初期會開始出現嗅覺減退或喪失、便秘與腸胃蠕動異常、姿位性低血壓、皮膚出油、流汗過多等等身體不適,睡眠時常出現栩栩如生的夢,甚至出現大幅度的肢體動作,。在這個時期,有少部分病人開始會因為嚴重的情緒或睡眠障礙而求醫。部分病人會出現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症狀,病人多會描述看到具體的嬰兒、孩童或小動物,影像在一天內會重複短暫出現,時常在下午至夜晚出現,病人常會誤以為看到「魔神仔」而不敢告訴家人或醫療人員。感到焦慮不安 或發展出憂鬱症狀有些患者會出現聽幻覺,也有患者懷疑配偶外遇、自己遭家人遺棄等。另外,隨著病程的演進,巴金森氏症典型的運動障礙浮現,包括: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與走路不穩,多數病人於此時期,開始會前往神經科就診,也有些病人,在發展出運動障礙症狀後,不知如何面對與接受疾病,而開始感到焦慮不安,或發展出嚴重的憂鬱症狀。張丰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除了一般所知的運動障礙困擾,疾病從早期常出現的情緒與睡眠障礙,中後期也會出現運動障礙後的心理適應問題,以及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症狀,種種症狀皆會大幅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增加疾病治療的困難。因此若發現身邊親友有類似的困擾,應採取關懷接納的態度,鼓勵及早轉介精神科就醫,尋求進一步的專業協助。

走路變慢 竟是巴金森氏症惹禍

走路變慢 竟是巴金森氏症惹禍#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68歲女性,覺得右邊的手腳較沒力氣,使得全身都覺得疲倦、不想動,患者一開始以為是自己頸椎長骨刺導致,多次復健無效果,反而有走路和其他動作變慢的問題,在神經內科門診時,發現右側肢體活動的速度和擺動的幅度都偏慢,經一系列的檢查,發現原來是罹患巴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後,症狀已改善許多。右側腦部缺血性中風 容易站不穩而跌倒另一位85歲男性本身有高血壓病史,最近被家人發現常常容易跌倒,且有左側肢體輕微無力現象,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右側腦部有缺血性中風,導致左側肢體無力,容易站不穩而跌倒,除了需要使用藥物預防中風再發生,也建議病患暫時先用拐杖輔助行走,醫師也安排一系列的復健,加強下肢肌肉力量與平衡練習。斗六成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謝函潔指出,台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獨立生活,行動力越來越差,容易跌倒反而成為隱憂,病患會因為怕跌倒而不想活動,越不動反而越無力,社交活動越減少,卻更加速活動力與認知功能衰退。80歲以上 僅存38%老人走路正常謝函潔醫師表示,國外曾有一個針對社區老人的研究發現,32%的老人有行走困難或步態異常,而且年齡越高,發生比例越高,80歲以上者僅存38%的老人走路是正常的,這些步態異常的老人中,有46%是因為神經系統疾病導致走路有問題,25.5%是非神經性疾病引起,28.5%是合併神經系統與非神經系統疾病問題。門診病患通常並不是抱怨走路變慢,通常會抱怨腳容易痠、麻、無力,或是覺得腳緊緊的、無力或疼痛、走不動,甚至有頭暈問題,如何從這些敘述中找出疾病的蛛絲馬跡,醫師的詳細問診與檢查就是找出問題的疾病放大鏡。

面無表情?巴金森氏症恐續發失智

面無表情?巴金森氏症恐續發失智#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整理)翻開報紙,常可看到名人罹患巴金森氏症而影響其職業生涯的新聞,而得到巴金森氏症的名人也不少,有名的前世界拳王阿里,與主演「回到未來」的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J.Fox)都為巴金森氏症打響了知名度,儘管大眾對巴金森氏症這個病名耳熟能詳,但真遇上了,又不知它究竟是何方神聖,該看什麼科?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巴金森氏症是一系列症狀的組合,巴金森病人常表現的症狀有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步伐呈小碎步、字越寫越小、面無表情等,早期因症狀輕微,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未獲重視,巴金森氏症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常伴有長期便秘、輕度憂鬱、嗅覺失靈、睡夢中容易拳打腳踢、失眠、肩頸或腰背疼痛等。肢體僵硬、平衡感下降導致走路不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雅純表示,巴金森氏症發展到後期,會逐漸演變至肢體僵硬、平衡感下降導致走路不穩、易跌、容易在門口停滯不前、吞嚥功能變差等情形,此時也會開始需要家人的協助,家人也應體諒病人說話、回應、動作變慢是受到疾病影響,非故意不配合。發病多年的病人 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吳雅純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須配合專科醫師指示,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搭配服藥,且藥物應與食物隔開1小時以上服用,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發病多年後的巴金森病人,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屆時還應接受失智症藥物的治療,以延緩智能退化。各式症狀都有相對應藥物可治巴金森氏症屬退化性疾病,大多不會遺傳,一般對藥物反應良好,經診斷後的存活期也長,所表現的各式各樣症狀大多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治,所以一旦發現有類似症狀一定要及早治療,別害怕求診、也不應該害怕被診斷,接受生病的事實,才是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 

夢中毆妻 睡眠障礙害的!

夢中毆妻 睡眠障礙害的!#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8歲的老林,最近因手抖與動作遲緩由家人陪同就醫,醫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就診詢問病史時,林太太提到過去數十年來,老林晚上睡著後常常有大叫,甚至做惡夢的情形,最嚴重時甚至直接攻擊她,但是老林睡醒卻矢口否認有這種情形,因為這樣子林太太已經跟老林分房睡好幾年了,但是作夢時大喊大叫的情形卻越來越頻繁。大喊大叫 是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經醫師安排完整的睡眠檢查之後,醫師告知老林,他不但罹患有巴金森氏症,晚上大喊大叫的情形,其實是一種「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病症,常常出現於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前期,尤其以巴金森氏症,路易士體失智症,以及進行性上核性痲痹為最常見。腦幹部位的病變將可能是其主因巴金森氏症的前期症狀,目前以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最受矚目,一般而言,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可以出現在巴金森氏症發病的前10幾年,而罹患有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病人,得到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左右,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成因不明,但是目前為止科學研究所掌握的證據顯示,腦幹部位的病變將可能是其主因。病人8年後轉變成神經退化性疾病高醫睡眠中心主任、現任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徐崇堯指出,台灣的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之病人,與國外的表現大致上接近,在詳細追蹤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病人8年後,預估約有3成比例已經轉變成神經退化性疾病,其中最多的就是巴金森氏症。懷疑有睡眠障礙 應接受檢查、追蹤徐崇堯主任建議,如果懷疑罹患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應該接受完整的睡眠檢查,而且接受神經內科醫師的長期追蹤,萬一不幸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症狀產生時,才能及時並儘早地接受相關的檢查與治療。

樂觀戰勝病魔 她喜赴英參加女兒婚禮

樂觀戰勝病魔 她喜赴英參加女兒婚禮#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7歲住台南的黃女士患巴金森氏症已超過10年,剛開始頗不能接受,加上巴金森氏症的症狀每過幾年的時間,症狀就越加劇,且藥物可帶來的緩解也越來越少,今年女兒即將在明年於英國結婚,她希望可以有機會參與到女兒的婚禮,因此她決定放手一搏接受腦部深層刺激術(DBS)手術改善症狀。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神經外科潘彥宏醫師說,腦部深層刺激術(DBS),不會破壞大量腦部細胞,目前已成為治療巴金森氏病最有效的手術方式,可讓超過80%的不明原因顫抖病患以及巴金森氏病病人,完全免除或是明顯的緩解顫抖的症狀,可以改變他們動作失能的狀態,並且降低目前服藥的劑量進而減輕藥物的副作用。潘彥宏醫師也說,臨床個案研究發現,病前無法執行日常生活功能或是執行上有困難的病患,在手術後都可以改變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例如寫字,倒水以及自己穿衣服。現在,術後黃媽媽行動皆比術前進步,不但每天下午可帶孫子散步,日常生活皆可自行打理,晚上身體僵硬度減少,睡眠品質也增加,口服藥劑量也減少許多,接受腦部深層刺激器手術最大的幫助就是讓他生活品質變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