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雙手顫抖就是巴金森氏症?醫師:不見得

雙手顫抖就是巴金森氏症?醫師:不見得#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雙手顫抖好幾個月了,是不是得了巴金森氏症?對此,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王旌祖醫師表示,「巴金森」症狀有休息狀態下的手抖、四肢僵硬、身體前屈,以及動作緩慢、失去身體平衡反射、或身體突然僵住。至少必須有其中的二項症狀,且有一項必須是休息狀態下的抖或動作緩慢。因為許多疾病都可能會抖、動作緩慢,所以並非雙手顫抖就一定是巴金森病。一名今年四十歲的女士,發現近幾個月雙手顫抖,尤其是拿東西的時後更明顯。還有體重減輕,且常常心悸,情緒焦慮容易緊張,害怕得了巴金森病,所以前來神經內科就醫。經診斷為甲狀腺機能亢進,並不是帕金森病。之後轉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治療後已經痊癒。所以類似巴金森的症狀有哪些病呢?王旌祖說,如常壓性水腦、腦炎後造成的後遺症、副甲狀腺異常、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的後遺症、腦外傷/腦腫瘤/腦中風的後遺症;合併其它症狀的一些退化的病也會,例如Diffuse Lewy body病、皮質基底核退化病、多系統萎縮病、漸進式動眼核上麻痺病等等。所以,「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有非常多的原因。王旌祖進一步說明,原發的帕金森病約占80%,平均年齡約55歲,發病範圍從20-80歲,較常發生在男性,男女比為3:2,盛行率是160/100,000。巴金森病有許多非動作障礙的症狀,如會造成人格退縮、情緒憂鬱或焦慮、認知變差、自律神經失調、便秘、睡眠障礙、感覺異常及疲倦等各種不同問題,隨著疾病進展或多或少的出現。治療上有許多種不同機轉類型的藥物可以選用、改善症狀。依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就診時的嚴重度、有無合併其他非動作障礙方面的問題等多種考量因素來處方或調整藥物。外科手術的部分,最近常被討論的是深腦刺激器的植入手術,雖然費用不便宜,不過經過適當篩選,某些藥物控制調整上有困難的病人,在開完刀後症狀會有很明顯的改善。王旌祖呼籲,這是需要長期抗戰奮鬥的病,建議有類似的症狀,就必須就醫,詳細完善的評估檢查,長期門診追蹤、紀錄、調藥,才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圖/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提供)

四肢感覺異常 何謂肢體不寧症候群?

四肢感覺異常 何謂肢體不寧症候群?#巴金森氏症

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洪國瑋醫師表示,手腳的神經及血管是比較長的,所以也很容易因為外力或是疾病而受傷。負責傳遞感覺的神經由肢體的末端往身體中央將感覺傳遞至脊髓,再由脊髓向腦部傳遞,由腦部的感覺中樞解讀傳入的訊號。這整個路徑上只要有任何的障礙,或是中樞神經傳遞出了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肢體產生酸麻脹痛割刺癢,甚至一些原本沒有而後來出現的感覺異常現象。什麼疾病容易導致四肢的感覺異常呢?洪國瑋醫師說,以最大宗而言,莫過於糖尿病與腎臟疾病。若是只有上肢的局部、單側的上肢,就應該要優先考慮是否為手部、肘部神經壓迫,或是頸椎的問題。若是只有下肢的局部、單側的的下肢,就應該要優先考慮腿的神經壓迫或是腰椎、胸椎的問題。但是以上症狀因為都還要考慮附加症狀來判斷,故還是需要由醫師做最終判斷。有一個狀況特別例外,也容易影響到睡眠品質,於近年來被稱為「肢體不寧症候群」。而所謂的「難以用言詞形容的感覺異常」所包含的狀況就很多了,舉凡燒灼、皮下蟲爬感、汽水泡泡、想踏步、想把手伸到腳裡去抓」等,因為各種症狀不同,難以詳列,但如果有上列所示的四個主要症狀,就有可能是腦部感覺中樞異常的表現而導致肢體不寧症候群。臨床上發現,有此症候群的病人可能與日後發生「巴金森氏症」有相關性。

醫訊/巴金森氏症藥物介紹

醫訊/巴金森氏症藥物介紹#巴金森氏症

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表示,將訂於元月11日下午3時30分至4時,在新店耕莘醫院E棟1樓門診領藥候藥區,由藥劑部藥師張正賢主講「巴金森氏症藥物介紹」專題健康講座,歡迎病友、民眾踴躍參加。

19歲就罹巴金森氏症!恐與遺傳有關

19歲就罹巴金森氏症!恐與遺傳有關#巴金森氏症

治療巴金森氏症,花蓮慈濟醫院10年有成,2002年至今,花蓮慈濟巴金森病患住院治療個案已超過860例,深部腦刺激手術 ( 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 ) 病例也已超過130例,約佔全台灣個案的30%以上。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陳新源醫師表示,目前巴金森氏症還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現行的治療方式都在針對症狀的改善,不論是吃藥還是手術,都需要病友及家屬的全力配合。巴金森氏病肇因於人類腦部協調運動的多巴胺神經元細胞退化,進而有肢體顫抖、僵硬、動作減緩與身體不平衡等症狀。這類多巴胺神經元細多數存在於腦幹的中腦黑質與大腦基底核,易受外界毒性物質,如農藥除草劑或感染,而受傷死亡。陳新源醫師提醒,雖然巴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人,65歲以上有15%會得到此病症,但是花蓮慈院也曾遇過十九歲發病的個案,發病原因大多和遺傳及環境相關,目前已知有九種遺傳基因與巴金森氏症有關,而在花蓮慈院目前的個案中來看,素食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例僅有葷食者的九分之一,陳新源醫師表示,雖然還未證實飲食習慣對罹患巴金森氏症的影響,但是多吃綠色蔬菜、三低一高的飲食原則絕對是對人體健康有幫助。

睡覺揮拳打傷太太!多種神經退化作祟

睡覺揮拳打傷太太!多種神經退化作祟#巴金森氏症

在台南市有一位六十五歲的吳先生,幾乎每日到了深夜時分,就會突然大喊大叫,嚴重時還會拳打腳踢。但事後清醒過來時,完全記不起有這種狀況。起初家屬只是覺得吳先生常做惡夢,但最近狀況越來越嚴重,睡眠中動作越來越激烈,還打傷了枕邊的吳太太。白天時吳先生又會常發呆、表情呆滯、動作遲緩。家屬看到這種怪異表現,認為可能是招惹到了不乾淨的東西,以致引來「鬼附身」,便到處求神問卜,收驚保平安。但這些狀況在求助於神經科醫師之後得到改善。(圖:蔡宗儒醫師解釋神經退化症)台南市立醫院神經科醫師蔡宗儒表示,這種表現就是典型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蔡宗儒表示,人類睡眠過程分為四個時期循環,每循環約一個半小時,每夜約有4~6個循環。當中有一期是「快速動眼期」,在這時期中產生的夢境最鮮明印象深刻。正常情況下,大腦會抑制肌肉活動,讓全身處於癱軟無法動彈的狀態,此時就算夢境再怎麼精彩,一般人仍是靜止不動沉睡著。但若病人腦部功能退化,身體無法抑制住肌肉活動,就會表演出夢境的內容,如果在夢中和他人打鬥爭執,肢體也會配合劇烈揮舞。病人以老年男性為多,一般人口發生率約為0.5%。 蔡宗儒表示,這種「演出夢境」的病,常是多種神經退化症的前兆,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以巴金森氏症為例,在真正動作障礙發病前數年,約有14~33%會先產生這種睡眠行為障礙。上述吳先生經診斷後,的確患有早期的巴金森氏症,所以動作和反應都較遲鈍。睡眠行為障礙的部分,可用藥物控制,而動作障礙則使用多巴胺製劑治療,便可順利改善症狀。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李怡萱醫師提醒,事實上不管是卡到陰、中邪、煞到等,都是民間對精神疾病的通俗形容方式,千萬別因過度迷信而錯失治療時機。

手顫抖又動作遲緩 小心罹患巴金森氏症

手顫抖又動作遲緩 小心罹患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

你若年過50,開始動作緩慢、身體僵硬、手腳顫抖、走路不穩等情形,別以為你出現老化的現象,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指出,這些都是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其中有1%的60歲以上年長者會得此症,目前只能透過治療來控制,無法痊癒。

手抖未必就是巴金森氏症

手抖未必就是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

一位30歲女性,最近一年來拿杯子或夾菜時會有手抖現象,她很擔心自己是否得了巴金森氏症。至醫院就診時,醫師請這位女性把手放在膝上休息時手並不抖,而她走路快速,動作也靈活,且年齡也較一般散發性巴金森氏症年輕,所以初步排除巴金森氏症。但是,請她雙手向前舉時,手抖動特別明顯,故診斷為姿勢性手抖,屬於動作性手抖的一種。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內科蔡佩君醫師表示,最常見的動作性手抖是原發性手抖,通常由一隻手開始,然後另一隻手也會,隨著年齡慢慢越來越明顯。盛行率約0.3~1.7%,所以很常見,其中約一半是遺傳的,為自體顯性遺傳,其發生手抖症狀的年齡約在15歲左右,有時連頭、頸、臉、下巴及聲帶也會顫抖。經詳細詢問該病人後證實,其年輕時有時就會有手輕微抖動的情況,其並無酒精中毒以及使用藥物所產生副作用的可能性(如支氣管擴張劑),且經抽血後排除因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肝功能惡化等可能造成的顫抖。 蔡佩君醫師指出,巴金森症氏是休息性手抖,雙手處於休息狀態時,通常是放在膝上時會出現規律性的顫抖,有時腳也會顫抖,除此之外,病人還會出現手腳僵硬、活動變慢、步態不穩等等其他的症狀。 蔡佩君醫師表示,動作性手抖如果不嚴重,不影響生活或工作時,不一定要治療;若嚴重時,可以藉由藥物控制症狀。因此,有此症狀之患者不必過於擔憂。

老翁服藥過多胡言亂語 籲藥事照護納入長照體系

老翁服藥過多胡言亂語 籲藥事照護納入長照體系#巴金森氏症

一名八十六歲的老先生因患有憂鬱症、巴金森氏症、心臟病,一天要吃必須吃上十一種藥品,北縣執業藥師張玉錦指出,因為老先生要吃進很多藥品,憂鬱症的錠劑Venlafaxine-xR及攝護腺肥大的藥品Tamsulosin不容易吞服,家人就把藥品磨成粉餵藥,而且應在晚上服用,但卻在早上給老先生吃藥,原本是緩慢釋放療效的藥品,因磨粉後服用,破壞劑型後,變成藥品劑量吸收過快,所以老先生也出現副作用,如暈眩、血壓降低症狀。後來藥師居家照護後,老先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用藥,才解決問題。藥師公會全聯會公共事部主任郭姿均表示,行政院於前年核定「長照十年計劃」,挹注817億元,然這項計畫中獨缺藥事人員的專業服務,使國人長照照顧形成缺角的拼圖,內政部主計處曾於1996年對老人健康狀況調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56%患有慢性病,平均每人有1.4種疾病,然而護理之家的老人,平均有4.5種慢性病,長照體系的老人用藥複雜度高,平均用藥種類超過五種。 根據健保相關資料及97年底舉行的藥品政策全國會議顯示,健保藥費從剛開辦二百多億元,急速上升至目前一千一百多億元,藥費占率推持在25%,但老人家的藥品支出更占健保達38%,老人的用藥品質急需在長照體系中獲得重視。值得一提的是,用藥不當可會導致老人一些不良反應,如頭昏、步態不穩、肌肉無力等而造成跌倒,老人如果跌倒極易造成骨折或外傷、出血,是相當危險的事,所以更需藥師介入長照體系中,從中把關預防老年人用藥相關的問題。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連瑞猛指出,根據健保局統計,病患在同一醫院不同科別重複用藥比例達2%,約占藥費20億元,若在多家醫院看診,重複用藥不但造成藥品浪費,同時也會增加多重用藥的危險。政府在規劃長照體系時,藥事服務不容缺席,透過藥師的照護,病患可以減少吃進不必要的藥品及降低藥品副作用,服用五種以上藥品者、用藥順從性不佳、就診次數過高者等應透過藥事照護,獲得更完善的用藥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