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二期臨床試驗,啟動!

巴金森氏症二期臨床試驗,啟動!#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資料顯示,全球患者約為800萬人,台灣目前病患人數約為10萬人。其中以60歲以上的民眾,是罹患此疾病的高風險群。「巴金森氏症」是腦部神經持續退化所造成的嚴重神經退化性疾病,病患腦部的多巴胺神經系統與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持續死亡,因此導致肌肉顫抖、僵直、無力,而且很高比例的患者會合併出現失智症狀,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台中榮總神經內科主任張鳴宏醫師/教授指出,巴金森氏症患者由於運動功能退化,不僅走路困難,連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從床上起身都很困難,導致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不僅患者痛苦,家屬也很不捨。為了研發更好的治療藥物,張醫師積極推動這項由FDA及衛福部核准的「國際新藥二期臨床試驗」,期待為這項疾病帶來治療曙光。此醫藥技術是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的研究成果,臨床前試驗證實不但可以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補充新的細胞。同時獲得國際學術媒體關注,也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目前臨床上使用左多巴(L-dopa)、深部腦電擊(DBS),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缺陷,但是並無法治癒巴金森氏症。何應瑞教授指出,要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1. 抑制神經死亡、2. 增加神經新生、3. 恢復神經正常活性。讓神經不再繼續死亡、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並使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會恢復正常。目前國內共有五所醫院同步執行這項臨床試驗。主治醫師會診查患者,評估其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並以MRI及TRODA神經影像評估腦部構造與功能,在試驗中採用磁量科技所提供最新的IMR技術測量患者血液中的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及類澱粉樣蛋白(A-beta),以評估疾病之嚴重程度與治療效果。台中榮總的醫療團隊,將盡全力使這項臨床試驗順利成功,治療更多需要的病人。

年輕型巴金森病 初期症狀大不同

年輕型巴金森病 初期症狀大不同#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巴金森病為高齡者的疾病,但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目前10至15%病患確診年齡不到40歲。據臨床觀察,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比起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因為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重要階段,若確診巴金森病,對個人與家庭都是一大衝擊。年輕型巴金森病較無顫抖症狀 反表現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對於巴金森病,大家印象中的症狀多半是「顫抖」。吳瑞美主任表示,除了顫抖以外,動作變慢、肢體僵硬、無力、字越寫越小等都是巴金森病初期常見的症狀。其中,年輕型與老年型巴金森病初期症狀表現也有差異。年輕型患者初期比較不會出現顫抖症狀,反而多表現於肢體動作上,例如肢體僵硬、動作異常等。40歲的正雄(化名),過去曾是事業有成的高階主管,3年前確診巴金森病。剛開始出現肩膀痠痛、右手發麻,誤以為是五十肩發作,先至骨科就診,然而治療後症狀卻不見改善,甚至開始出現右腳步行遲緩、手拿東西不穩,轉診至神經科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罹病初期正雄整天怨天尤人,更對家人隱瞞病情,悲觀認為自己最後喪失原有生活及工作。所幸在醫師及親友開導,正雄害怕的事情並沒有發生。近年,正雄也常鼓勵像他一樣的病友,只要積極治療,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能治癒的藥物出現。吳瑞美主任指出,因部分症狀容易與五十肩、腕隧道症候群或其他疾病混淆,臨床高達3成患者會求診復健科、骨科等,以致無法即時對症下藥、延誤治療時間。內外在壓力大 高達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根據統計,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吳瑞美主任說明,憂鬱症多發生於患者「剛確診」及「病程後期」,除了疾病造成左腦功能變化,更因多數患者起初對巴金森病都不瞭解,確診情緒交雜,再加上外在賦予的壓力,易使患者沉浸在低迷的情緒,與世隔絕、併發憂鬱症。此外,更有研究顯示,年輕患者及有僵硬與動作遲緩症狀明顯的患者,比一般巴金森病患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巴金森病的腦功能損傷不可逆,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更可能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其實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便能維持正常生活,而工作只要沒有繁複肢體動作,基本上不會有明顯的影響,患者毋須擔心。吳瑞美主任表示,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依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甚至對於多數合併憂鬱症的患者,也能獲得緩解。吳瑞美主任也呼籲,切勿輕忽巴金森病初期徵兆,如出現肢體發麻、刺痛、不自主抖動或肢體僵硬的狀況,就應該優先到神經科求診為宜。

巴金森氏症判斷分期?運動重點報你知

巴金森氏症判斷分期?運動重點報你知#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巴金森症氏症患者常見的動作問題,包括動作徐緩與動作不能:起動困難、動作轉換與動作交替困難、動作幅度小、「凍結」狀態;肌肉僵直、疼痛、易疲勞、屈曲體態;肢體震顫、姿勢性震顫;吞嚥與說話困難;平衡障礙:準備與反應皆不足;行走障礙:小碎步曳步向前衝;跌倒高風險。下面這張分期表,可以了解巴金森氏症在不同分期的症狀與運動治療處方:第1-1.5期病友要做「預防性運動」,目標是促進體適能,預防與延緩退化的開始。第2-2.5期身體兩側的肢體與軀幹都會開始動作變慢或僵硬,會加入「矯正性運動」,就是轉位的教導,包含床上翻身、坐起、站起、坐下等;及姿勢、平衡、步態、手臂伸取與手掌抓握等動作的加強訓練等;而這時期後的病友也大部分已開始服藥。第3期病友的平衡感開始受影響,常會覺得一不注意,就要跌倒,所以這時會更強調各種平衡運動的練習,避免跌倒。而這運動,會包含坐姿與站姿下的平衡運動,以及動作中的動態平衡。第4期到了第4期,病友可能開始出現失能的狀態,我們會開始加入「代償性運動」。代償性運動是指採用較簡單省力的方式、用輔具、由他人協助,或用其他心智策略的方式來完成動作與運動。重點在於即使病友不能完全獨立自主執行所有動作,病友仍有參與運動與日常生活功能性活動的機會;執行時也會更注意運動時的安全與平衡性問題,避免跌倒或太疲倦。為因應病友會開始出現的失能狀態,我們會開始加強照顧者教育,指導家人或照顧者,如何正確且較省力的協助病友做運動或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動,讓病友覺得日常生活的參與仍是很有意義。第5期因為病友失能得更嚴重,常需使用輪椅代步,甚至會長久臥床。除了繼續強調代償性運動與照顧者教育以外,還要特別加強「口腔動作」與「吞嚥功能訓練」及「口腔清潔」,還有「呼吸肌功能訓練」,每兩小時翻身或移位以避免褥瘡等。不過,這通常是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十多年後的狀況。(本文摘自/物理治療師教你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近4成巴金森氏症病友 出現認知障礙

近4成巴金森氏症病友 出現認知障礙#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診間外,候診的陳奶奶一邊翻包包找健保卡,一邊搖著頭說:「人老了,腦袋不行囉!記憶力變很差,忘東忘西的……」坐旁邊的林爺爺跟著感慨:「是啊,我記憶力也很差,天天在找眼鏡,走進房間要拿皮夾,走到房門口卻忘記進房要做什麼?真是越老越糊塗。」約20至40%巴金森氏症病友 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罹患巴金森氏症不一定會導致失智症(也就是重度認知疾患),然而,根據研究統計,約有20~40%巴金森氏症病友的病程中會發展出認知功能障礙,並且與其年齡大小、動作障礙的嚴重程度有關。年紀越大或後期的巴金森氏症病友罹患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相對較高,而在年紀相仿的族群中,巴金森氏症病友發生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相對危險性也比非巴金森氏病友為高,危險性約在1.7至5.9倍不等。巴金森氏症為動作障礙 阿茲海默症則是健忘因此,除了動作相關問題外,患者的認知功能在病程中也亟需被注意!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重度認知疾患病因,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雖然同被歸類為神經退化性疾病,但兩者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巴金森氏症的大腦病理變化在於中腦多巴胺神經元退化與凋零,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動作障礙,而阿茲海默症主要大腦病理變化發生於海馬迴與相關的大腦皮質區,早期的徵狀為健忘,隨著病程進展,執行功能、語言能力、空間知覺能力等認知功能逐漸衰退。(本文摘自/物理治療師教你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巴金森氏症嗜睡、用藥 易降低注意力

巴金森氏症嗜睡、用藥 易降低注意力#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王奶奶今天一如往常,陪著先生來「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聽演講,才開始沒多久,王奶奶指著先生對身邊的治療師說:「唉!爺爺最近狀況不太好,常說要看電視,最後都被電視看去了,總是坐在電視機前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你看,他這下又睡著了。」王奶奶邊說邊搖醒爺爺。認知疾患病友較無法專心 處理事情時間拉長注意力是人類選擇聚焦在生活環境中,某特定部分、同時忽略其他競爭性刺激的能力。巴金森氏症病友常常無法一心二用,例如一邊走路一邊與他人說話。這些認知歷程通常與警覺度有關。一般人可能在處理財務收支平衡上,偶爾會需要傷腦筋,然而,發展出認知疾患的病友,在規劃或處理財務上可能會出現困難,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或常處理的事情。病友可能會因嗜睡或安眠藥物的使用,使注意力功能降低。這些認知歷程需大腦額葉與頂葉的運作,工作記憶同時包含基底核與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運作,而這些腦區一般是巴金森氏症病友者相對較脆弱的腦區。巴金森氏症神經傳導受損 難以處理複雜事務執行功能是複雜的認知能力,也是巴金森氏症病友最常有的認知問題;執行功能包含了計畫、組織、起始,及調節目標導向行為。這些活動需要同時多重作業、解決問題、啟動一個新作業,以及作業間的轉換,涉及前額葉皮質與多巴胺系統。巴金森氏症病友這腦區與相關神經傳導系統是受損的,一般人偶爾會做出不好的決定,但病程中發展出認知疾患的病友,更容易做出不恰當的決定,甚或造成不好的後果。跟以前相比,病患較無法處理複雜事務,例如規劃旅遊行程、按部就班解決問題等,或是對於判斷事情真假,或做決定有困難,因此容易被詐騙或落入陷阱圈套、聽信電台廣告付出大量金錢購買成藥、借大筆金錢給陌生人、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穿著不適合天氣或場合的服裝等等。(本文摘自/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巴金森氏症多運動就好?醫:亦需用藥

巴金森氏症多運動就好?醫:亦需用藥#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物理治療師是如何幫病友設計量身訂做的客製化運動處方箋?一般的原則是,物理治療師會依據病友的巴金森氏症Hoehn and Yahr(宏恩亞爾)分期與臨床評估的結果,來為病友制訂客製化的運動治療處方。因為隨著病程的進展,病友會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與動作問題,所以針對不同期的巴金森氏症病友,運動治療的目標與處方內容會有所不同。規律、適當運動減緩退步 但無法治癒此外,物理治療師還會考慮病友的其他病史,所以即使是巴金森氏症分期為同一期的甲乙兩位病友,他們的運動治療處方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適合甲病友做的運動未必適合乙病友,反之亦然。的確,已經有許多醫學報告顯示,規律與適當的運動可減緩巴金森氏症病友功能上的退步,與減慢病友增加用藥劑量或服藥頻率的速度。但是因為這個病是退化性的神經疾病,跟失智症一樣,目前無論是用藥物還是靠運動,都是無法治癒的,只能減緩其退化速度。巴金森氏症影響生活 會開始服藥改善當巴金森氏症的症狀,開始明顯影響到病友的日常生活時,醫師會開始開藥給病友。病患也會發現服藥大約30分鐘-90分鐘後,動作明顯改善,而短效藥物的藥效大約維持4-5個小時左右,到後期可能藥效更短;藥效停止之後症狀又會出現。到那時,即使已服用藥物來改善症狀,病友還是要規律運動,因為規律運動加上規律服藥,才能較有效的延緩退化,讓患者維持較好的動作功能與生活品質,比只靠藥物或只靠運動都好。(本文摘自/物理治療師教你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巴金森氏症健忘 給提示、選項有幫助

巴金森氏症健忘 給提示、選項有幫助#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力,這些功能使我們進行每天的日常生活,並應付突發狀況。巴金森氏症病友因為大腦病理改變,可能產生認知障礙。認知障礙在巴金森氏症中雖屬常見,但並非每一位病友都會有認知功能改變的狀況,且每位病友的障礙缺陷輕重不同。輕度認知疾患當病友的認知缺損僅是輕微程度時,並不損及個人日常生活的活動程度,稱之為「輕度認知疾患」;約有25%的病友,會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在疾病早期就發生,這些認知狀況可能會造成生活上某些層面被影響,但不至於會影響到病患整體的日常生活功能。重度認知疾患當一個以上的認知範疇出現問題時,稱之為「重度認知疾患」;且這些認知問題,顯著地影響了病患的日常生活或職業功能。記憶力常常找不到錢或重要證件、對看過的電視或報紙內容記得很少、不容易記住與別人不久前才約好的時間、不容易記住別人剛剛交代的事情等等,這些都和記憶力有關。記憶力是病友或家屬最常提的認知功能問題,記憶能力可以被分為不同歷程與類型,包含:1)立即記憶/幾秒到幾分鐘以內的記憶。2)短期記憶/幾分鐘到一整天的記憶。3)長期記憶/幾天到幾年以前的記憶。4)描述性記憶/對於事實或事件的描述,描述性記憶牽涉到海馬迴與顳葉。5)程序性記憶/如何進行特定作業的記憶能力,例如如何繫領帶或騎腳踏車等。程序性記憶則涉及了額葉與基底核。巴金森氏症病患記憶問題  在有提示時可成功回憶巴金森氏症病友的記憶問題,比阿茲海默症患者輕微,巴金森氏症病友在回憶訊息上稍有困難,通常在有提示或有選項的情況下,能順利成功地回憶出訊息,因為提示或選項,能幫助患者從大腦記憶儲存庫中把訊息提取出來。(本文摘自/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醫訊/巴金森與它的抖動

醫訊/巴金森與它的抖動#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走路緩慢、雙手抖動、無力、駝背常是巴金森氏症的表現症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抖動,然而只要出現手抖症狀就代表罹患巴金森氏症嗎?本次講座內容,將由中國神經內科楊昭男醫師教大家認識這個疾病,讓患者深入了解,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 名稱:巴金森與它的抖動時間:106年3月2日 星期(四) 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轉100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