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之預防與治療 須三管齊下

巴金森氏症之預防與治療 須三管齊下#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病變退化的疾病,疾病產生的病理原因包含基因突變、遺傳、環境毒素和退化,目前最常使用的藥物是左多巴(L-dopa),此藥物雖然沒有辦法阻止神經繼續退化,也無法預防患者出現失智症,但是依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可以減輕運動功能障礙,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改善巴金森式家庭的身心環境,學習運用社會資源,並教導巴金森氏症患者延緩疾病的運動技巧。 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崇文主治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病是一種會影響活動的腦部疾病,隨著時間病情會漸進式演進,目前40 歲以上人口,巴金森氏病的盛行行率約0.3%,70歲之後約有2-3%的人口罹患此病,台灣約有10萬名患者,全世界估計有800萬名患者。此疾病的症狀多樣化,包括動作障礙、精神症狀及失智症,症狀惡化的速度很快,大約30- 50%的患者在患病3- 5年內會合併出現失智症,80%的人在十年後會有失能的情形。目前沒有檢驗可以直接診斷,只能從神經科醫師根據症狀及對藥物療法的改善情形判斷,呼籲病患與家屬需要配合醫生診斷,才不致判斷錯誤或延誤治療期。用正面的思考 從日常起居調整在醫務社工及病友照顧組織中有豐富經驗的中山醫大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侯建州副教授指出,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是從「急性病的接受醫療」變成「慢性病的自主照護」,期待「有品質的老年生活」。隨著巴金森氏症靜止性顫抖、臉部表情僵硬、平衡失調的症狀出現,影響病人原有的社會角色,這時家人的支持與包容會相對重要。因此家人需一起從日常起居開始調整適應,用餐時調整速度陪伴患者緩慢用餐,更改衣服的穿法從頭套改為鈕釦或拉鍊,增加止滑墊與保持家中整潔等。用正面的思考角度,把疾病當成重新認識家人的機會、學習營養學等專業知識的機會,並且善用長照2.0日托、喘息服務、重大傷病卡等社會資源,才不會被負面情緒壓垮身心。配合物理治療師加強訓練 助延緩運動神經退化弘光科大物理治療師呂麗華教授指出,儘管目前藥物治療能幫助病患在某些時間保持「正常」,不過如果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加強訓練,更能保持及延緩運動神經退化。因巴金森氏症患者肌肉僵硬姿勢不良易駝背,並且平衡感不佳,所以常常會跌倒。為了使病患拾回身體自主權,日常需要藉由漸進式增幅的大動作,延展肌肉和軟組織,增加關節的靈活度和肌肉力量。平日可坐在有背靠的椅子上練習腹式深呼吸放鬆運動,緩慢伸展頭頸軀幹,並將手肘伸直、肩外旋展,延展胸腔肌肉。此外,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可以個別化練習肌耐力活動,幫助四肢及臉部肌肉放鬆,長期下來能樂觀掌握活動自主權,增加關節靈活度與心肺功能。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1)抑制神經死亡、2)增加神經新生、3)恢復神經正常活性。達成上述三項功能,將可以看到神經不再繼續死亡、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會恢復正常。巴金森氏症自發現到自今已被記載200年,目前雖然仍沒有藥物能直接根治巴金森氏症,延緩神經退化或幫助神經新生。但童綜合醫院正在進行針對此一疾病的臨床藥物實驗,期待將來能夠直接改善病情,幫助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避免此一疾病所衍伸的無奈和家庭悲劇。你須知道的延伸閱讀:巴金森氏症判斷分期?運動重點報你知

睡眠不自覺揮舞大叫 竟是巴金森前兆

睡眠不自覺揮舞大叫 竟是巴金森前兆#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李小姐因壓力性頭痛至神經科就診,醫師問診後發現李小姐是長期睡不好造成,起因是先生在睡覺中會不自覺的手舞足蹈,常常踢到她以致長期下來睡眠不足而為頭痛所苦。安排先生也就醫診斷,原來是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作遂,經治療後夫妻才得以安心入睡!巴金森氏症會合併或提前有非運動障礙 但常被忽略巴金森氏症是腦部慢性退化疾病,致病機轉主要是因腦幹中黑質分泌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一般人印象中的巴金森氏症,是年長者身體僵硬、動作緩慢、雙手顫抖、面無表情、走路時身體前傾合併小碎步前進易跌倒,其實這只是巴金森氏症的外顯的運動障礙而已。台東馬偕神經科林慧琦醫師提醒民眾:其實巴金森氏症更大一部分是會合併或提前有非運動障礙,但卻為一般人所忽略。常見的有:睡眠障礙、自律神經障礙、精神認知功能障礙、知覺障礙。「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全身的肌肉無法自我控制,且常出現生動但通常是不愉快、令人害怕的或恐怖的夢;例如與人爭吵、扭打、被人或動物追趕等,四肢不自主地揮舞、大叫,影響枕邊人或造成自己跌倒受傷,嚴重至骨折、腦部出血等狀況。建議「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的改善方式1)  作息正常2)  睡眠定量3)  睡前勿喝咖啡或酒等刺激性飲料4)  避免睡前運動5)  可藉由看書、聽音樂幫助入睡6)  為避免受傷可睡在睡袋裡或鋪床墊睡於地上7)  移除床邊尖銳物品8)  於床週邊固定軟墊9)    單獨睡10) 至神經科就診接受藥物治療另一種易被一般人忽略的症狀是不寧腿,約有15-2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有四大症狀:莫名的腳不適或疼痛、不適感在靜止時更嚴重、動一動腿部後可緩和症狀、多發生於夜間會有間歇性的腿部抽動,常造成患者睡眠中斷,也影響睡眠品質。原發性不寧腿症候群常因巴金森氏症、懷孕誘發;次發性不寧腿症候群則與長期洗腎、缺鐵性貧血、脊髓或周邊神經病變、多發性硬化症相關。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者 10-20年後恐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約40%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10-20年後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所以需持續追蹤治療,以延緩巴金森氏症神經退化之產生。醫師呼籲,若枕邊人半夜有四肢不自主地揮舞狀況,不要以為只是做惡夢而已,應儘早尋求醫療的診斷及治療。

巴金森氏症的預防與保健 專家來教你

巴金森氏症的預防與保健 專家來教你#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台灣約有10萬名患者。此疾病的症狀多樣化,包括四肢顫抖僵直無力,導致運動障礙、精神症狀及失智症,症狀惡化的速度很快,在疾病確診之後3- 5年內約有30- 50%的患者會合併出現失智症,5- 7年可能導致患者完全失能,因此造成患者、家屬與社會很大的衝擊。藥物控制可減輕運動功能障礙 維持日常生活功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陳安芝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病變退化的疾病,疾病產生的病理原因包含基因突變、遺傳、環境毒素和退化,目前最常使用的藥物是左多巴(L-dopa),此藥物雖然沒有辦法阻止神經繼續退化,也無法預防患者出現失智症,但是依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可以減輕運動功能障礙,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巴金森氏症患者日常應多做運動 訓練肌耐力有22年臨床經驗的弘光科大物理治療師呂麗華教授指出,巴金森氏症患者肌肉僵硬動作緩慢,有顫抖現象導致平衡不佳無法立刻調整重心,常常會跌倒,日常保健可藉由漸進式增加運動幅度的大動作原則,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學習無痛練習,長期可增加關節靈活度、訓練肌耐力與心肺功能,預防及延緩退化,也可以讓患者安全地自主生活,保持平衡不再摔跤。醬菜、牛肉、奶製品及氣泡飲料 會加速巴金森氏症惡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指出,根據科學研究,醬菜、牛肉、奶製品及氣泡飲料都會加速巴金森氏症惡化,平日盡量多吃高纖蔬果、非油炸食品及魚類,才能延緩疾病退化之速度。另外要依據患者的吞嚥狀況,選擇將食物煮軟爛或打成泥狀;若是患者經常喝水嗆到,則需要考慮將液體或湯汁變得濃稠一些以增加阻力,可以購買食品增稠劑或以少量太白粉或地瓜粉使湯汁變稠,有利於吞嚥;在保健食品選擇上,建議詢問醫師必要性及可行性後再進行購買。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瑞金基金會董事何應瑞博士指出,患者的認知退化與憂鬱問題必須由生理、心理、社會等三個面向積極介入,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1)抑制神經死亡、2)增加神經新生、3)恢復神經正常活性。達成上述三項功能,將可以看到神經不再繼續死亡、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會恢復正常。何教授以其神經科學與藥物學的專業背景,採用頭孢曲松治療巴金森氏症,他的研究結果獲得許多國家授予專利,並且獲得美國FDA及我國食藥署核准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

巴金森氏症二期臨床試驗,啟動!

巴金森氏症二期臨床試驗,啟動!#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資料顯示,全球患者約為800萬人,台灣目前病患人數約為10萬人。其中以60歲以上的民眾,是罹患此疾病的高風險群。「巴金森氏症」是腦部神經持續退化所造成的嚴重神經退化性疾病,病患腦部的多巴胺神經系統與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持續死亡,因此導致肌肉顫抖、僵直、無力,而且很高比例的患者會合併出現失智症狀,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台中榮總神經內科主任張鳴宏醫師/教授指出,巴金森氏症患者由於運動功能退化,不僅走路困難,連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從床上起身都很困難,導致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不僅患者痛苦,家屬也很不捨。為了研發更好的治療藥物,張醫師積極推動這項由FDA及衛福部核准的「國際新藥二期臨床試驗」,期待為這項疾病帶來治療曙光。此醫藥技術是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的研究成果,臨床前試驗證實不但可以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補充新的細胞。同時獲得國際學術媒體關注,也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目前臨床上使用左多巴(L-dopa)、深部腦電擊(DBS),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缺陷,但是並無法治癒巴金森氏症。何應瑞教授指出,要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1. 抑制神經死亡、2. 增加神經新生、3. 恢復神經正常活性。讓神經不再繼續死亡、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並使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會恢復正常。目前國內共有五所醫院同步執行這項臨床試驗。主治醫師會診查患者,評估其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並以MRI及TRODA神經影像評估腦部構造與功能,在試驗中採用磁量科技所提供最新的IMR技術測量患者血液中的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及類澱粉樣蛋白(A-beta),以評估疾病之嚴重程度與治療效果。台中榮總的醫療團隊,將盡全力使這項臨床試驗順利成功,治療更多需要的病人。

年輕型巴金森病 初期症狀大不同

年輕型巴金森病 初期症狀大不同#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巴金森病為高齡者的疾病,但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目前10至15%病患確診年齡不到40歲。據臨床觀察,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比起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因為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重要階段,若確診巴金森病,對個人與家庭都是一大衝擊。年輕型巴金森病較無顫抖症狀 反表現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對於巴金森病,大家印象中的症狀多半是「顫抖」。吳瑞美主任表示,除了顫抖以外,動作變慢、肢體僵硬、無力、字越寫越小等都是巴金森病初期常見的症狀。其中,年輕型與老年型巴金森病初期症狀表現也有差異。年輕型患者初期比較不會出現顫抖症狀,反而多表現於肢體動作上,例如肢體僵硬、動作異常等。40歲的正雄(化名),過去曾是事業有成的高階主管,3年前確診巴金森病。剛開始出現肩膀痠痛、右手發麻,誤以為是五十肩發作,先至骨科就診,然而治療後症狀卻不見改善,甚至開始出現右腳步行遲緩、手拿東西不穩,轉診至神經科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罹病初期正雄整天怨天尤人,更對家人隱瞞病情,悲觀認為自己最後喪失原有生活及工作。所幸在醫師及親友開導,正雄害怕的事情並沒有發生。近年,正雄也常鼓勵像他一樣的病友,只要積極治療,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能治癒的藥物出現。吳瑞美主任指出,因部分症狀容易與五十肩、腕隧道症候群或其他疾病混淆,臨床高達3成患者會求診復健科、骨科等,以致無法即時對症下藥、延誤治療時間。內外在壓力大 高達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根據統計,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吳瑞美主任說明,憂鬱症多發生於患者「剛確診」及「病程後期」,除了疾病造成左腦功能變化,更因多數患者起初對巴金森病都不瞭解,確診情緒交雜,再加上外在賦予的壓力,易使患者沉浸在低迷的情緒,與世隔絕、併發憂鬱症。此外,更有研究顯示,年輕患者及有僵硬與動作遲緩症狀明顯的患者,比一般巴金森病患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巴金森病的腦功能損傷不可逆,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更可能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其實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便能維持正常生活,而工作只要沒有繁複肢體動作,基本上不會有明顯的影響,患者毋須擔心。吳瑞美主任表示,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依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甚至對於多數合併憂鬱症的患者,也能獲得緩解。吳瑞美主任也呼籲,切勿輕忽巴金森病初期徵兆,如出現肢體發麻、刺痛、不自主抖動或肢體僵硬的狀況,就應該優先到神經科求診為宜。

巴金森氏症判斷分期?運動重點報你知

巴金森氏症判斷分期?運動重點報你知#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巴金森症氏症患者常見的動作問題,包括動作徐緩與動作不能:起動困難、動作轉換與動作交替困難、動作幅度小、「凍結」狀態;肌肉僵直、疼痛、易疲勞、屈曲體態;肢體震顫、姿勢性震顫;吞嚥與說話困難;平衡障礙:準備與反應皆不足;行走障礙:小碎步曳步向前衝;跌倒高風險。下面這張分期表,可以了解巴金森氏症在不同分期的症狀與運動治療處方:第1-1.5期病友要做「預防性運動」,目標是促進體適能,預防與延緩退化的開始。第2-2.5期身體兩側的肢體與軀幹都會開始動作變慢或僵硬,會加入「矯正性運動」,就是轉位的教導,包含床上翻身、坐起、站起、坐下等;及姿勢、平衡、步態、手臂伸取與手掌抓握等動作的加強訓練等;而這時期後的病友也大部分已開始服藥。第3期病友的平衡感開始受影響,常會覺得一不注意,就要跌倒,所以這時會更強調各種平衡運動的練習,避免跌倒。而這運動,會包含坐姿與站姿下的平衡運動,以及動作中的動態平衡。第4期到了第4期,病友可能開始出現失能的狀態,我們會開始加入「代償性運動」。代償性運動是指採用較簡單省力的方式、用輔具、由他人協助,或用其他心智策略的方式來完成動作與運動。重點在於即使病友不能完全獨立自主執行所有動作,病友仍有參與運動與日常生活功能性活動的機會;執行時也會更注意運動時的安全與平衡性問題,避免跌倒或太疲倦。為因應病友會開始出現的失能狀態,我們會開始加強照顧者教育,指導家人或照顧者,如何正確且較省力的協助病友做運動或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動,讓病友覺得日常生活的參與仍是很有意義。第5期因為病友失能得更嚴重,常需使用輪椅代步,甚至會長久臥床。除了繼續強調代償性運動與照顧者教育以外,還要特別加強「口腔動作」與「吞嚥功能訓練」及「口腔清潔」,還有「呼吸肌功能訓練」,每兩小時翻身或移位以避免褥瘡等。不過,這通常是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十多年後的狀況。(本文摘自/物理治療師教你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近4成巴金森氏症病友 出現認知障礙

近4成巴金森氏症病友 出現認知障礙#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診間外,候診的陳奶奶一邊翻包包找健保卡,一邊搖著頭說:「人老了,腦袋不行囉!記憶力變很差,忘東忘西的……」坐旁邊的林爺爺跟著感慨:「是啊,我記憶力也很差,天天在找眼鏡,走進房間要拿皮夾,走到房門口卻忘記進房要做什麼?真是越老越糊塗。」約20至40%巴金森氏症病友 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罹患巴金森氏症不一定會導致失智症(也就是重度認知疾患),然而,根據研究統計,約有20~40%巴金森氏症病友的病程中會發展出認知功能障礙,並且與其年齡大小、動作障礙的嚴重程度有關。年紀越大或後期的巴金森氏症病友罹患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相對較高,而在年紀相仿的族群中,巴金森氏症病友發生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相對危險性也比非巴金森氏病友為高,危險性約在1.7至5.9倍不等。巴金森氏症為動作障礙 阿茲海默症則是健忘因此,除了動作相關問題外,患者的認知功能在病程中也亟需被注意!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重度認知疾患病因,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雖然同被歸類為神經退化性疾病,但兩者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巴金森氏症的大腦病理變化在於中腦多巴胺神經元退化與凋零,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動作障礙,而阿茲海默症主要大腦病理變化發生於海馬迴與相關的大腦皮質區,早期的徵狀為健忘,隨著病程進展,執行功能、語言能力、空間知覺能力等認知功能逐漸衰退。(本文摘自/物理治療師教你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巴金森氏症嗜睡、用藥 易降低注意力

巴金森氏症嗜睡、用藥 易降低注意力#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王奶奶今天一如往常,陪著先生來「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聽演講,才開始沒多久,王奶奶指著先生對身邊的治療師說:「唉!爺爺最近狀況不太好,常說要看電視,最後都被電視看去了,總是坐在電視機前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你看,他這下又睡著了。」王奶奶邊說邊搖醒爺爺。認知疾患病友較無法專心 處理事情時間拉長注意力是人類選擇聚焦在生活環境中,某特定部分、同時忽略其他競爭性刺激的能力。巴金森氏症病友常常無法一心二用,例如一邊走路一邊與他人說話。這些認知歷程通常與警覺度有關。一般人可能在處理財務收支平衡上,偶爾會需要傷腦筋,然而,發展出認知疾患的病友,在規劃或處理財務上可能會出現困難,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或常處理的事情。病友可能會因嗜睡或安眠藥物的使用,使注意力功能降低。這些認知歷程需大腦額葉與頂葉的運作,工作記憶同時包含基底核與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運作,而這些腦區一般是巴金森氏症病友者相對較脆弱的腦區。巴金森氏症神經傳導受損 難以處理複雜事務執行功能是複雜的認知能力,也是巴金森氏症病友最常有的認知問題;執行功能包含了計畫、組織、起始,及調節目標導向行為。這些活動需要同時多重作業、解決問題、啟動一個新作業,以及作業間的轉換,涉及前額葉皮質與多巴胺系統。巴金森氏症病友這腦區與相關神經傳導系統是受損的,一般人偶爾會做出不好的決定,但病程中發展出認知疾患的病友,更容易做出不恰當的決定,甚或造成不好的後果。跟以前相比,病患較無法處理複雜事務,例如規劃旅遊行程、按部就班解決問題等,或是對於判斷事情真假,或做決定有困難,因此容易被詐騙或落入陷阱圈套、聽信電台廣告付出大量金錢購買成藥、借大筆金錢給陌生人、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穿著不適合天氣或場合的服裝等等。(本文摘自/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