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鬱卒失眠看診不怕貴 健保有給付

鬱卒失眠看診不怕貴 健保有給付#巴金森氏症

生活在競爭環境,人際之間疏離,加上近來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失業率居高不下,都讓人的壓力感到越來越大,這樣的壓力一旦得不到適當紓解,鬱卒失眠情形隨之發生,還可能衍生出各種精神疾病。精神科醫師說,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有專業醫療團隊,隨時提供最妥適的協助。在精神疾病污名化現象尚未大幅改善前,有些人對要走到醫院去看精神科仍有所疑慮,或誤以為只是普通心理問題而忽略,且很多時候到醫院看病需要白天常常請假就醫,對公司或學校又無法交代,時間拖久了變得更灰心喪志,安眠藥也越吃越多,家人朋友倍受精神折磨,大家都不好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說,該院區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立一門診部,提供精神科夜間門診(成人及青少年兒童),使許多白天需上班上學個案,可以得到方便醫療服務,患者族群亦多為精神官能症,可讓患者看的安心。劉宗憲指出,有位長期情緒低落患者於網路中得知訊息後前來就診,情緒明顯改善,才覺得根本不需要受那麼久的苦,又到藥房買那麼多又貴又吃的頭昏腦脹不知名安眠藥吃,而且下班後再來看病,也不必常要找理由請假看病。他表示,此公立診所形式的門診有別於私人診所,在不以營利為目的前提下,提供有品質看診及多元精神醫療服務轉介,不論住院、急診、復健、安置、心理治療及團體衛教,都可在松德院區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支援下進行,使患者得到最適切醫療服務。另一位患者因憂鬱症看過許多醫院及診所,但都只是看病拿藥,說要進一步心理治療得自費,一個小時就要數千元治療費,無奈自嘲說看到帳單心情就快樂不起來,來到本門診後,除看診拿藥費用比醫院低,還由醫師轉介回松德院區進行專業連續性心理治療,費用由健保給付,生理心理雙管齊下治療,病情明顯改善。劉宗憲告訴民眾,位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附設精神科門診,提供優質環境且便利夜間門診,又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業支援各項轉介醫療服務,深受鬱卒失眠所苦市民,只要願意走出來就醫,未來就不會一直是灰暗。

中醫診療憂鬱症 重視「調和身心」

中醫診療憂鬱症 重視「調和身心」#巴金森氏症

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近年來,國內的憂鬱症人口也逐年增加,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台灣估計有超過一百萬以上的憂鬱症人口:其中女性是男性的 1.8倍,15歲以上民眾約14%有憂鬱症。實在是現代人的心腹大患。憂鬱症的臨床症狀,主要是以情緒、說話、體力和想法的紊亂為主要特徵。明顯頭痛是最常見的身體症狀,病患常描述自己失去活著的興趣,生活缺乏快樂和樂趣,明顯的疲勞和無能。較嚴重者,每天都會出現這種負面的情緒,甚至於在每天清晨醒來之後就感覺變糟而且伴隨憂慮。自殺的念頭會頻繁、侵入性、持久性的出現,而且會伴隨第二人羞辱病人或提議自殺的聽覺幻想。嚴重的憂鬱症,特別是老年人的注意和記憶力會降低,甚至出現癡呆的症狀。憂鬱症的常見病因包括:心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等。從中醫如何診療憂鬱症來看,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 - 許堯欽醫師表示,傳統中醫重視人體的身心平衡。當人有形的肉體能保持健康,無形的精神又能維持平和時,人體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憂鬱症的病患,通常都有身心失調的問題,而且多起因於長期過度的精神情緒累積,未能獲得適當的疏解,久而久之,造成自律神經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失調。許堯欽醫師指出,臨床診療時,中醫師常依不同的致病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與病患的臨床病理表現,進行辨證論治。一、鬱怒傷”肝”:長期的憂鬱,可使肝氣鬱結,肝失疏泄。導致鬱症、癲症、脅痛等病症。臨床常見梅核氣、胃食道逆流症、胸悶、消化不良、神經痛、習慣性便祕、月經失調、失眠等症狀。這類證型的治療可考慮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加減。二、驚喜傷”心”:突然受到驚嚇,將使氣機逆亂,氣血失和,心無所依,神無所附,以致於心神不寧。產生心悸、心律不整等病症。過度的喜笑,使心氣渙散,精神不能集中。產生心悸、不寐、狂症等。治療可考慮以天王補心丹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加減。三、思慮傷”脾”:思慮過度,能降低脾胃的蠕動功能。出現食欲不振、容易食道痙攣、進食後腹脹不消等病症。日久則影響大小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與全身性的營養失調。出現饑而不欲食、營養不良、貧血、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歸脾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四、憂悲傷”肺”:過度悲傷,可導致肺氣的宣發肅降出現障礙,降低肺部與橫膈肌肉的活動量。產生:意志消沉、終日頭暈沉重、神情疲憊、心肺活量降低、氣短無力、血氧交換能力降低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補中益氣湯加減。五、恐懼傷”腎”: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氣機下陷。以致於腎的精氣無法上達腦門,日久導致排尿失禁、精關不固(遺精、陽痿、白帶)、大便失控、精神無法集中、健忘…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左右歸丸為主方加減。許堯欽醫師強調,憂鬱症,主要源自於身心的失調,其防治的主要原則也在於如何調和身心,讓人體神形合一,恢復平衡。許醫師引陳立夫先生講過一席話,與民眾分享:「養身在動,養心在靜,知足常樂,無求乃安。」一、養身在動:肉體的健康要靠持續性,適當而不劇烈的運動。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清朝乾隆皇帝,除了自幼練習騎馬射箭之外,還重視<十常>:齒常扣、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目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這就是運用類似按摩導引的方法來維持身體的健康。 二、養心在靜:精神情緒的恬淡平和,要靠修身養性,適度的調節情緒,以免六情傷身,節制人體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刺激,降低思想紛亂的雜念與慾望,以達到「寧心」、「安神」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無求乃安。」

《睡眠問題一百問》老人睡眠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老人睡眠篇#巴金森氏症

Q72.老年人所需的睡眠時數一定比年輕人少嗎?人上了年紀,各個生理系統跟著老化,神經系統當然也不例外,正因如此,睡眠功能也跟著起了顯著的變化。整個睡眠清醒週期往前提前,吃完晚餐後約七、八點就想睡覺,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再也睡不著,而且入眠期增長,淺度睡眠期增加,深度睡眠期減少,而快速動眼期亦稍微減少但幅度不大,並且在睡眠過程中常常覺醒,造成整個睡眠效率的降低。一般認為老年人的睡眠時數理應較少,這是錯誤的觀念。老年人雖然晚上睡眠時數減少,但在白天卻經常小睡,因此以一天24小時來講,斷斷續續加起來的睡眠時數,實在不會比年輕人少到哪裡去。Q73.老年人常見的睡眠問題有哪些?在美國的統計中,65歲以上的老人只有12%沒有睡眠的困擾,19%抱怨入睡困難,29%抱怨睡眠不能持續,經常中途醒來,18%則抱怨天未亮就醒過來,而其中有28%的老人抱怨失眠。老年人因身體各系統功能的衰退,產生了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神經病變等),而這些慢性疾病和控制慢性疾病藥物的長期使用都可能會產生對睡眠的干擾。再加上年老退休、或喪偶、或自己獨居、或經濟方面的壓力,亦常造成睡眠衛生的混亂及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茲就造成老年人睡眠困擾的一些疾病簡述於下:(1)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年紀大是造成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一個危險因子,尤其是年紀大的男性。隨著腦幹及神經功能的衰退,常會造成中樞型或阻塞型的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尤其是老年人的腦部功能較差,如果再加上呼吸暫停引起缺氧或睡眠斷斷續續,常會雪上加霜,使老年人的心智功能減退,症狀很像癡呆症。(2) 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及不寧腿症候群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及不寧腿症候群兩者皆是隨著年紀增大,症狀變的頻繁且嚴重,而干擾到睡眠,使得睡眠間間斷斷,患例常以失眠為主述,但也可見到以嗜睡為主要的症狀表現。週期性肢體抽動亦常伴隨著不寧腿症候群,兩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相當良好。(3) 內科疾病的困擾隨著年紀的增長,許多退化的慢性疾病一一浮現,像關節炎、呼吸方面的疾病、夜間頻尿、心臟病等都會造成老人睡眠的干擾。而一些治療控制內科疾病的藥物亦會造成失眠症或嗜睡症。另外一些好發於老年人的神經疾病像巴金森氏症、腦中風、癡呆症及脊髓小腦退化症等,也都會造成睡眠的問題。(4) 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的改變人一旦過了50歲後,就比較無法適應違反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的行為,例如夜間工作者或快速跨越多時區的旅行。另外老年人的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亦會往前提前,變成早睡早起的睡眠清醒型態。(5) 憂鬱症由於老年人可能無法工作,若年輕時無良好的養老計畫,一旦到了老年,經濟來源均需依賴他人,並且可能因喪偶而獨居,或為疾病所苦而有厭世之感。因此我們常可發現有些老人情緒較低落,甚至產生憂鬱症及其他精神方面的疾病。而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亦會影響到睡眠。(6) 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 syndrome)由於工商業社會的演變,許多老年人獨居於家中,或住在安養院,或因疾病長年躺在病床上無法自由行動。由於老年人的腦部功能均較退化,且因長時間侷限在所居住的環境中,不見天日,缺乏外在環境(例如太陽光線)的刺激,在太陽下山後,光線變得晦暗時,造成病人有幻覺、躁動及意識不清的現象,稱為日落症候群。處理方式為謹守睡眠衛生的原則,限制白天的小睡,在白天儘量讓病人多暴露在白天的陽光下(尤其是日出及日落),並且使夜間睡眠環境能夠穩定,不要常常變換睡眠的環境,臥室內儘量使用柔和的燈光,必要時可服用藥物控制。(7) 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REM behavior disorder)這是種好發於老年人的疾病,據國外統計,有40%的患者有神經方面的疾病,剩下約60%的病人,多屬於特發性,找不到特別的原因。患者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常將夢裡的情境,直接表現在現實環境中,而他們的夢又大多跟暴力有關,因此常常傷害到患者本身或枕邊人。

巴金森氏病的治療

巴金森氏病的治療#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病肇因於人類腦部協調運動的多巴胺神經元細胞退化,進而有肢體顫抖、僵硬、動作減緩與身體不平衡等症狀。這類多巴胺神經元細多數存在於腦幹的中腦黑質與大腦基底核,易受外界毒性物質,如農藥除草劑或感染,而受傷死亡。然而基因的影響是近年來熱門話題,一則有遺傳性家族個案報導而有基因突變的研究,另一方面亦發現人類族群中基因多型性現象與此病相關論述。不論立論與結果如何,致病機轉中應該皆涉及環境與基因兩項因素。多巴胺神經元細胞受傷後死亡,需要維持原有功能就要有多巴胺這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存在,因而需要外加左旋性多巴胺(簡稱為左多巴)進入體內。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經由口服吸收後會於未及腦內即被代謝掉,或於進入腦內也會被腦中其他酵素去活性。藥物學上針對前者會於左多巴的藥片中加上代謝酶抑制劑。至於後者則也有針對腦中酵素的抑制劑,與左多巴合用可增加左多巴有效濃度與作用時間,因此常使用於巴金森氏病中晚期病患併發突有藥效不彰的「斷電現象」。此外,也有不少藥物屬於左多巴接受器的促進劑,即或於左多巴不足量之際,亦可使神經下游功能持續下去,因而成為初期巴金森氏病患的首選治療藥品。新店耕莘醫院 王文奇醫師表示,外科手術治療巴金森氏病患已行之多年,多數用於抖動或僵硬嚴重的病患。以電腦影像進行的立體定位電燒灼術係欲去除神經迴路中過度強烈的信號,以期平衡迴路中的神經信號。但終究巴金森氏病起因於多巴胺神經元細胞退化,故而有人進行細胞植入治療法。近期幹細胞的研究盛行,幹細胞植入會是針對神經退化治療的一種新契機,請拭目以待。至於另一治療,以類似心臟調節器的深部腦刺激器植入腦基底核或下丘腦核處,亦造福許多病患。因此不論生物學或機械學上成就,都成為現代醫學進步的推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