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失調

懷孕了,為什麼留不住寶寶?解析「9大流產原因」:高齡孕婦常見這種

懷孕了,為什麼留不住寶寶?解析「9大流產原因」:高齡孕婦常見這種#內分泌失調

懷孕初期最怕流產,除了自然的篩選過程,了解徵兆與原因,才能在孕期的路上,一路陪伴寶寶健康平安長大!《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提醒懷孕初期的9大流產原因,最常見的是胚胎染色體異常,其他原因包括免疫異常、子宮結構問題、內分泌失調等,這些因素可能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此外,壓力過大、感染或體質虛弱,也都可能增加流產風險。

太愛吃外食!研究揭:台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歐美7倍」兒童還比成人高

太愛吃外食!研究揭:台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歐美7倍」兒童還比成人高#內分泌失調

台灣人愛吃外食,恐怕不知不覺中已吃進許多塑化劑!台北醫學大學調查發現,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含量高於許多國家,以其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為例,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是美國、加拿大、德國的2~7倍,且兒少體內塑化劑濃度又比成年人更高。專家警告,塑化劑是最常見的環境荷爾蒙之一,長期攝入恐造成內分泌紊亂,也會影響女性生殖系統、孩童生長發育。

【乳癌冷知識】你答對幾題?男性也會得乳癌?夜班工作竟是風險因子之一!(上)

【乳癌冷知識】你答對幾題?男性也會得乳癌?夜班工作竟是風險因子之一!(上)#內分泌失調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2022年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69.1,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但你知道嗎?男性也會得乳癌?左側乳房比右側乳房更容易得乳癌?夜班工作可能增加乳癌發生率?以下是一些關於你可能不知道「乳癌」的冷知識,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男性也會得乳癌? 很多人以為乳癌是女性獨有的癌症,其實並不是。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我們的乳房生來就具有乳腺細胞及組織,儘管男性的乳腺發育沒有女性來的成熟,且影響乳腺細胞生長的女性賀爾蒙水平通常較低,但男性仍然有罹患乳癌的可能。 不過不用太擔心的是,比例相當罕見,男性終生罹患乳癌的風險約為千分之一。( 2023年美國女性終生罹患乳癌的風險約為八分之一,意即每八位女性就有一位女性,一生中會被診斷出罹患乳癌。) 左側乳房較右側乳房容易得乳癌? 究竟為何左側乳癌較常見?目前都還只是高度推測性的理論,研究人員並未找出確切的因果關係。其中被廣為討論的可能理由包括: •乳房大小:大部分人的乳房並不完全對稱,一般來說左側乳房通常較右側乳房稍大。較大的那側自然因腺體組織較多或是範圍較廣,而增加了乳癌風險。 •母乳哺育:母乳哺育的行為,可以降低乳癌發生的風險。但使用右手慣用手環抱嬰兒可能使右乳較頻繁的被排空,左右乳不均的哺育習慣,可能導致左乳因哺育行為得到的自然保護受到削弱。 治療方式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乳癌治療的方案已相當成熟,臨床上並不會因左側或右側乳癌而有治療方案的不同。惟左側乳癌若要進行放射治療時,醫護人員會盡可能地透過各種技術來防止放射線對心臟、肺部和胸壁造成的傷害。 夜班工作可能增加乳癌發生率? 2019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夜班工作歸類為2A類致癌物,意即可能對人類致癌。IARC的研究指出,夜班工作30年以上,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是一般女性的兩倍。 夜間工作的確會對女性的身體健康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 •睡眠不足:夜班工作者通常需要在白天補眠,但白天睡眠的品質通常不如夜間睡眠,容易導致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內分泌失調:夜間工作會打亂人體的自然生理時鐘,導致內分泌失調。內分泌失調會影響女性的月經週期、生育能力,並增加罹患乳癌、卵巢癌等婦科癌症的風險。 •心理健康問題:夜班工作者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若女性無法避免夜間工作的可能性,應盡可能地調整其頻率、強度與年限。 這些乳癌「冷知識」讓我們對於乳癌有更深入的認識,希望幫助更多人關心和瞭解乳癌,共同守護女性健康。  

汗液味道重,恐內分泌出問題!「流汗≠ 排毒」中醫揭5大異常出汗

汗液味道重,恐內分泌出問題!「流汗≠ 排毒」中醫揭5大異常出汗#內分泌失調

夏天熱浪來襲,一到戶外就熱汗淋漓、渾身濕透、黏答答,但你知道流汗也能看出身體健不健康嗎?中醫師指出,「汗液」其實是中醫用來評估一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標準。以下解答「5種出汗型態」,以及各自代表什麼樣的身體健康狀況,此外醫師也特別提醒,小心若常大汗淋漓如雨下,有可能不利於健康!

非青春期就長高?醫:孩子「性早熟」恐是內分泌失調

非青春期就長高?醫:孩子「性早熟」恐是內分泌失調#內分泌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的孩子在對的時間生長嗎?」台中佳鴻診所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詹佳蓉表示,根據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論文,目前台灣青少年的身高在全球各國之中排名第57名;過去35年因為公衛環境改善及營養的提升,成人平均身高也增加了8公分。不過根據教育部體育署的統計資料,近10年中小學學生的平均身高並沒有顯著增加,若參考國外的資料來看,性早熟的比例增加會影響成年後的身高,可能減少或停滯。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在「非青春期」的時候一下子長高很多,要留意是否有性早熟的情況,詹佳蓉呼籲,家長須注重孩子的身高發展,過快、過慢都得提高警覺。最終成人身高 先天、後天都是關鍵詹佳蓉指出,最後的成人身高會受到先天與後天的影響,先天指的是父母的遺傳身高,基本上父母的身高較高,小朋友的成人身高較高的機率也比較大。後天的因素就複雜許多,包括營養、情緒、課業壓力、疾病,疾病的話像是內分泌疾病,比如說甲狀腺功能低下、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性早熟,還有重大疾病等等,都是潛在原因。「出生的狀況和成年後的身高也有關係,尤其是出生體重如果偏輕的話,可能會影響到成年的身高」,對於低出生體重兒,家長須定期追蹤孩子的身高體重,努力提供均衡的營養、維持定期的運動、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還是有機會可以改善。至於如何判斷孩子的身高有沒有問題?詹佳蓉表示,若家長觀察到幾個情況,心中的警鈴就應該響起,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要把握在對的時間,尋求專業協助。1. 孩子和學校裡的同學身高相比都差一個頭以上2. 哥哥或姊姊比家裡的弟弟或妹妹還矮3. 在非青春期期間身高成長飛快4. 收到學校生長異常通知單生長激素治療 數位醫療成溝通橋梁 在醫師專業評估後,假使孩子真的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情況,詹佳蓉表示,確實可及早透過生長激素治療,有機會成長至理想身高,加上目前數位醫療的發展,也能夠透過監測,更加關切孩子對於治療的適應程度,與醫師進一步討論治療方案。身高議題勿操之過急 確保孩子健康為首要最後,詹佳蓉提醒家長,身高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健康的指標。因此,若認為身高發育有異常,應該先求診小兒內分泌遺傳專科,經過醫師仔細檢查後,如果確認並非疾病引起,也沒有生長激素不足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雖然矮小,但是很健康,會希望家長用正面的態度幫助孩子接受並喜愛自己的樣子:「沒有生病是一件好事,表示孩子在健康且正確的生長路途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