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成大醫療致力提升心肌梗塞治療水準

成大醫療致力提升心肌梗塞治療水準#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在台灣是一個主要導致死亡的原因,同時是一個重要而且可預防的公共衛生問題。根據全世界各國的調查,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同時急性心肌梗塞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見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造成急性血栓形成,因而導致冠狀動脈阻塞和心肌壞死。成大醫院心臟科李政翰醫師及李貽恆醫師,透過1999年至2009年台灣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研究指出,在1999年,台灣總共有6,290位患者由於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經年齡調整後的發病率為男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41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女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13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近10年來台灣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逐步的上升。到了2008年,台灣總共有14,485名患者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經年齡調整後的發病率增加至男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76位患者,女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31位患者;發病率大為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在醫院使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從68.3%上升至84.9%,在醫院使用的他汀類藥物控制膽固醇也從32.1%上升到50.1%。在這些年住院治療期間約有60%的患者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而約有70%的患者接受RAS抑製劑治療。在住院治療期間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患者,由1999年的40.5%增加到2009年的61.3%,而約有6%的患者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藉由這些努力,台灣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死亡率已經從2004年約14%,下降到2008年的12%。對於急性心肌梗塞,成大醫院希望藉由這些努力,進一步提升台灣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水準。

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心碎症候群不容忽視

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心碎症候群不容忽視#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嗎?「心碎」已變成一種病了,日前一名65歳、喪偶不久的女性經過光田醫院心臟團隊檢查發現是罹患少見的「章魚壺心肌病變」,因近六成患有此疾病患者都曾遭逢劇變,其中以喪失至親或愛人者佔多數,因此這項病症又被稱做「心碎症候群」。光田心臟內科林攀醫師表示,事發當時這名女性患者,因為疑似有心肌梗塞的症狀被送到急診室,院方啟動緊急心導管小組,初步透過症狀與心電圖診斷應為急性冠心症,但隨後冠狀動脈攝影的結果竟意外的發現,病人的血管根本沒有冠心症應有的狹窄和血栓堆積,後經左心室造影的結果出爐發現,原來這位女性病人罹患的是少見的「章魚壺心肌病變」(因為病人心臟收縮時的形狀像極了漁夫捕章魚用的「章魚壼」,亦很像小朋友玩的氣球,因此又叫做「心尖氣球症候群」)。醫學上,專家們對這個疾病的瞭解不多,而最被大家所接受的致病原因,乃是病人心臟的交感神經受體在左心室基部與心尖部位的比例不一樣,當患者極度傷心、遭逢壓力、驚嚇或疼痛時,就會造成心尖未收縮,但心室基部強力收縮如氣球的情形,如此一來減少了正常的心輸出量,患者就會出現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經過林攀醫師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推測,病患可能因失去至親的傷痛所致,慶幸的是,大部分的病人瘉後都相當不錯,快則數週,慢者大概半年內心臟的功能在妥善的治療下都可回復八成以上。學者的統計研究顯示,女性在停經或卵巢切除之後,因為少了女性賀爾蒙的保護,心臟較易有這種症候產生。 林攀醫師表示,在他最近這兩年內參與的冠心症心導管手術中,共發現有五名疑似個案,約佔1~2個百分比,其中四個為女性病患,可喜的是,他們都成功出院,而且瘉後都很好,文獻上有記載少數復發的案例,但目前院內診治的病人尚無再次復發的情形。林攀醫師也提醒,心碎症候群的臨床表現、甚至心電圖的變化幾乎和急性心肌梗塞一樣,亦有少數症狀嚴重死亡的案例,因此一定要在心導管診斷確定無冠狀動脈充盈缺損,且心室造影或超音波輔助檢查確立之後,才可以確定病症,給予適切的治療。民眾如果出現胸口悶痛有壓迫感、心絞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近送至有心導管手術團隊的醫院,才能把握治療的關鍵期!

天冷、天熱容易心肌梗塞 艷陽下工作要當心

天冷、天熱容易心肌梗塞 艷陽下工作要當心#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不斷飆高,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發現,自今年5月以來平均每月的心肌梗塞患者是往年的兩倍之多,而且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有別於許多人以為天氣冷才容易發生中風與心臟血管梗塞,嘉基心臟血管內科蔡翰林醫師指出,其實天冷、天熱,都會刺激心血管,而夏天發生中風與心肌梗塞的機會也不少。蔡翰林醫師解釋,夏天因為氣溫高加上大量流汗,身體容易脫水,若未能適時補充水分,血液會變的濃稠、凝集,一旦產生血栓阻塞血管,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日前就有一名36歲從事民宿及茶園工作的簡先生,連日在高溫下工作,既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其他的慢性疾病,前天在豔陽下工作突然覺得不適,緊急送醫才發現自己有心肌梗塞。近來更發現心肌梗塞的病人有年齡下降的趨勢,蔡翰林醫師指出,這是因為許多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平時偶有心臟不舒服情形時,常認為「忍一忍」就過去了,並不以為意,甚至有人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有心肌梗塞,結果當突然發作,後果就不堪設想。濕熱高溫的天氣因素是加重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蔡翰林醫師提醒在高溫下工作的民眾,應隨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應留意補充水份,而夏季進出冷氣房,溫度忽熱忽冷的強刺激也很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此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有抽菸習慣者、工作壓力大以及過度勞累者等,也都須特別防範。炎炎夏日,邱秀珍營養師建議,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除了要注意體重的控制外,夏季飲食仍以清淡為宜,少鹽少油膩,而夏天雖要注意水分的的補充,但仍應避免含糖飲料的攝取,以免造成體重的上升,對身體造成負擔。平日最好能定期做好身體檢查,及早做好預防保健,才能預防心肌梗塞發生。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政康醫師也叮嚀慢性疾病患者,要任意停藥,以免有發病的風險。

血管支架年花11億!心臟支架量最多

血管支架年花11億!心臟支架量最多#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衛生署指出,全民健保給付支架的種類,依使用的部位有冠狀動脈血管支架、頸動脈血管支架、胸主動脈瘤支架、腹主動脈瘤支架、腸骨動脈血管支架、淺股動脈血管支架。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100年全年計約有2萬7千人使用,申報費用約11.87億元,其中以冠狀動脈血管支架嘉惠2萬4千餘人最多。動脈是從心臟運送血液到全身的血管,運送的是含氧量高的血液,因此如果動脈因為粥狀硬化斑塊沉積使得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動脈管徑就會變「狹窄」,造成血液無法流通。若狹窄處發生在「頸動脈」會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發生在「心臟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腎動脈」會導致高血壓及腎衰竭;發生在「周邊動脈」如淺股動脈或腸骨動脈,則會導致下肢出現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狀,產生間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甚至壞死,需要截肢。血管支架是一種高科技特殊環狀金屬網,可依需要置放的血管有問題的地方,置放的方式是將一支氣球導管引導至狹窄病灶,利用氣球擴張時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留置固定於該狹窄處,可減少血管壁回縮或血管剝離,維持血管血流暢通。支架一旦置入血管後會被新生的血管內膜永久覆蓋,故不需取出。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目前健保全額給付的是「金屬」血管支架,民眾如符合使用「金屬」血管支架之條件,可無須自費;若自願使用較血管支架昂貴之「塗藥血管支架」,經醫師詳細說明並充分瞭解後,可由健保支付「金屬」血管支架的價格每支16293 元,而超過部分由民眾自行負擔。「塗藥」血管支架是在金屬支架的表面塗藥,藥物會緩緩滲入周圍的管壁組織,防止疤痕組織的增生而再度堵塞血管。與傳統金屬支架相比,塗藥血管支架能降低支架內再狹窄的風險。然而,塗藥血管支架也有它的禁忌及副作用,例如可能會產生包括晚期血栓之類的併發症,所以必須由專科醫師詳細評估,以做出最好的治療及處置。此外,較新的「塗層血管支架」是在金屬支架的表面,以雷射切割加塗一層氮氧化鈦製成,能降低支架內再狹窄的風險。自101年7月1日起,健保亦已將塗層血管支架納入由病患自付差額的品項。血管支架的使用提供患者開刀外的另一個選擇,與開刀相比,破壞性與風險都較低,但只是治標的方式,並不是治本之道。它的風險包括一般心導管檢查及治療的風險,例如出血、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過敏休克、死亡等。因此,治本之道,健保局呼籲,民眾平常飲食要清淡,少喝酒,多喝水,並控制體重,避免動脈粥狀硬化及其併發症 (如心臟病或中風)的產生,維持自身的健康。

心肌梗塞來得快 學CPR把握急救時機

心肌梗塞來得快 學CPR把握急救時機#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SBL金酒籃球隊球員藍晉傑5月底在球場自主訓練時,因心肌梗塞送醫不治。領隊及教練在痛失愛將之餘,請雙和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馬漢平醫師領軍11日率領球員接受新北市衛生局安排的心肺復甦術訓練。衛生局長林雪蓉頒發訓練證明書時表示,這是第一次有明星球隊接受急救訓練,希望能避免遺憾再度發生。23歲、身高197公分的SBL金酒籃球隊球員藍晉傑,在今年第9季SBL剛落幕不久後,於球場重訓室進行自主訓練時,因心肌梗塞突然昏倒,一旁的隊友雖然立刻撥打119叫救護車,但送醫後依舊回天乏力。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心臟疾病每年高居新北市10大死因的第2位,如果即時實施心肺復甦術(CPR)及1分鐘內立即給予AED電擊,心跳回復正常的成功率可高達90%;若沒有CPR及AED,則存活率則每分鐘下降7%到10%。馬漢平醫師領軍,教導新版的CPR、AED(自動電擊器)、哈姆立克法學術及操作示範與教學。最後則由學員一一上場實際操作,直到通過訓練為止。林雪蓉說,希望能有助於球員在激烈運動的過程中,增加生命安全的保障,也歡迎其他球隊報名參加,讓這種簡便有效的救命術普及到所有運動選手身上。衛生局指出,有意參訓的民眾,歡迎向當地衛生所或衛生局洽詢。

心肌梗塞免驚! 試一試自救3法寶

心肌梗塞免驚! 試一試自救3法寶#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日前42歲銘傳大學助理教授黃賢卿及85歲郭綜合醫院總裁郭國銓皆因發生心肌梗塞症狀而驟逝,打破一般人以為天氣由熱轉冷時才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症狀的迷思,不過到底「心肌梗塞」發生時該如何處理呢?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儒逸表示,其實在心肌梗塞病發前,可先喝點熱開水、做吞嚥或用力咳嗽等動作、開窗,呼吸新鮮空氣,深呼吸等,都是送醫前的自救法。陳儒逸醫師指出,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可能合併有冒冷汗、臉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暈、噁心、嘔吐、胸部壓迫感、胸痛幅射到肩頸背、休息無法解除、全身虛弱無力、疲倦、疼痛持續超過20分鐘以上等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就可先試試自救3法寶,這些自救方法所產生的胸壓和震動,與心肺復甦術CPR的胸外心臟按摩效果類似。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儒逸指出,所謂心肌梗塞,指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或持續痙攣等,導致冠狀動脈或其分枝阻塞,心肌因長時間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如果有背痛、脖子僵硬等症狀這些早期症狀時就須加以注意,可經由超音波、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心臟掃描等檢查後,再以藥物控制,則大多不會嚴重到心肌梗塞的程度。容易因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肌梗塞的族群,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族群;還有男性、抽菸、肥胖(BMI值大於27)、有家族病史、停經後的女性等。年紀愈大,也愈容易罹患心肌梗塞。陳儒逸醫師提醒這些族群,養成規律的運動、控制飲食習慣及輕鬆無壓力的生活對於預防心肌梗塞是很好的方法;若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症狀,也要記得使用自救3招,爭取時間讓專業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接手治療,才不會喪失寶貴的生命,讓身邊的親人遺憾。

急性心肌梗塞後4成病患繼續抽菸 再次梗塞率高!

急性心肌梗塞後4成病患繼續抽菸 再次梗塞率高!#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香菸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及自由基等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害物質,研究已證實吸菸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中同時也指出菸品危害物質會活化交感神經破壞內皮細胞功能、造成慢性缺氧增加心臟負擔、增加氧化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等危害,但國民健康局去年(100年)針對1,797名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病人進行健康行為調查發現,男性心肌梗塞患者在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後,仍近四成病患繼續吸菸,可見民眾不清楚戒菸對於疾病治療與減少復發的重要性。依國民健康局於100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成人吸菸率為19.1%(男性33.5%,女性4.4%),推估去年(100年)18歲以上吸菸人口約有352萬人。另國民健康局曾辦理調查,發現男性吸菸者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罹病後吸菸率仍高達38.5%,推測民眾並不瞭解罹患心肌梗塞後戒菸,可降低再次梗塞之機會。國民健康局也呼籲醫療院所醫療團隊成員主動詢問病人吸菸狀況並能主動勸病人戒菸,吸菸者於戒菸過程如有戒癮困難,可善用二代戒菸服務,減少罹病後之疾病復發率,確保健康及節省全民健保之醫療資源。國民健康局表示,研究結果中也發現,若民眾第一次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後,如果持續吸菸,再次梗塞的機會顯著高於戒菸者的3倍危險對比值(OR=2.90),倘若第一次罹患心肌梗塞後即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將與從未吸菸者首次梗塞前的機會相同(Serrano et al., 2003)。另外國民健康局出版的臨床戒菸服務指引指出,戒菸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與癌症,而戒菸1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減少一半;戒菸5年,中風機率甚至可降低至與不吸菸者一樣;戒菸10年,死於肺癌的風險降低一半;戒菸15年,得心臟病的風險降至與一般非吸菸者相同,此外戒菸後,就無家庭二手菸危害,妻兒也能感受到戒菸後的健康益處。

身體突然無力 竟是罕見「三病」齊發

身體突然無力 竟是罕見「三病」齊發#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一名患者,在家時,突然全身無力,緊急送至童綜合醫院急救。經檢查發現患者不但心肌梗塞,且有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型,三病齊發,所幸經過救治後,挽回一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祝利燦表示,患者到院時全身四肢軟弱、嗜睡的症狀,安排心電圖檢查顯示心肌梗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顱內兩側有出血情形,緊急以心導管救治,待其心臟稍穩定後,再安排腦部血管攝影檢查,發現顱內左側有1公分大小的動脈瘤,於是安排「開顱手術」,數天後再進行另一側的「開顱手術」取出血塊,赫然發現患者有顱內動靜脈畸型,患者是三個病症同時發作,所幸經過階段性的治療救回一命,往後患者須復健治療。祝利燦醫師說,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內血管不正常突起,容易破裂出血,死亡率甚高。其好發於40歲以上男女,發病原因不明,無法預防,只能從血管攝影或高階電腦斷層檢查才能查出。顱內動靜脈畸型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但無遺傳性,易導致出血、頭痛及癲癇等症狀,發生出血時亦可能致命。一般中風是血管阻塞佔85%,只有15%是屬於顱內出血。個案顱內動脈瘤只佔1%,顱內動靜脈畸型更少,只有動脈瘤的1/7,兩者皆無法預防。一般腦出血的死亡率約佔40%,但可恢復至完成正常的佔3%;顱內動脈瘤與動靜脈畸型死亡率也高達40%,但只有20%的人可恢復到正常。祝利燦醫師強調,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指出,民國100年的十大死因順位中「腦血管疾病」排名第三,可見是一名奪命的殺手。雖然腦部血管疾病無法預防,但還是提醒民眾注意飲食清淡、多運動、生活規律。若經濟許可,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每2年應做一次高階健康檢查,多一分的注意與關心,可提早發現症兆,及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