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身體質量指數越高 死亡風險增!

身體質量指數越高 死亡風險增!#心肌梗塞

成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梁嘉玲表示,現代常見的文明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甚至接下來許多嚴重的併發症,像是冠心症、心肌梗塞、中風等,常常在你我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之間聽到,我們該如何懂得預防這些疾病,怎樣在早期能夠有最好的控制,避免以後併發症的發生,是我們深切應該了解的課題。根據台灣地區衛生署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身高(米)2)標準為介於18~24之間,24~27間稱為過重,27~30間為輕度肥胖,30~35間為中度肥胖,而超過35為重度肥胖。台灣民眾的全死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風險會隨著BMI增加,體重過重與肥胖群的相對危險性顯著增加。身為心臟專科及急診部的醫師,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一直提倡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三高的問題不一定都會誘發心血管疾病,不可諱言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梁嘉玲醫師說,對於血壓,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即是高血壓,早期的高血壓,可以透過飲食和運動的控制,減重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糖尿病患者則是空腹血糖大於126毫克,同樣飲食和運動控制也是很重要。每天鹽分不超過6毫克,酒精不超過30毫克,每週建議三天以上超過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對我們的身體都是很棒的幫助。自我控制沒有辦法時,醫師的角色和藥物的控制就很重要了。

壓力大、常熬夜 年輕人血管也老化!

壓力大、常熬夜 年輕人血管也老化!#心肌梗塞

去年11月家喻戶曉的「國寶」茂伯因心肌梗塞,傳出在家中昏倒後猝死,讓社會大眾感到非常震驚;後續新聞也接連報導好幾起民眾因心肌梗塞猝死的消息,綜觀這些個案,之前除了偶爾心悸、氣喘之外,生前的健康狀況似乎都相當正常,甚至鮮有心臟病相關的病史,也使得一般民眾產生疑問: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健康的人會突然猝死呢?根據衛生署最新公布99年國人十大死因,雖然癌症還是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蟬聯4年(2007~2010)十大死因第二、三名,台灣每年有近萬人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足以證明心血管疾病已經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成為我們不容輕忽的疾病。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簡單地說,任何影響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稱為心血管疾病,進而造成心臟、腦部與周邊血管病變,包括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中風、心肌梗塞等;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膽固醇跟動脈粥樣硬化很有關係,當體內的膽固醇多過身體所需時,它會在通往心臟或腦的血管壁上累積,久了就會阻塞血管的血流,造成病變。但是膽固醇就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凶嗎?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表示,很多人一聽到膽固醇都非常的害怕,覺得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凶,但其實不是所有的膽固醇都是對人體有害的,人類的身體還是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陳皇光醫師指出,膽固醇是一種由肝臟製造出來,有點像脂肪的東西,它大致可分為2種,所謂「壞的」膽固醇會造成血管栓塞,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是另一種能清除血管內的膽固醇,所以可以稱它是「好的」膽固醇。簡單的說,壞的膽固醇越多,越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而好的膽固醇越多,越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雖然難以預測,但從家族病史、年齡大小、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空氣污染、工作壓力、氣溫高低、老化程度等原因都與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關聯,換言之,生活中危機因素越多的人,越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雖然老化是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關鍵,但不代表年輕人就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機,臨床上出現17、18歲的青少年的血管相當於80歲的老化程度等案例已是屢見不鮮。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長期情緒緊張或抑鬱、大吃大喝又無法定時規律的運動,再加上抽菸、喝酒、熬夜等生活習慣,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藉由控制這些外在環境所對健康造成的影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時常保持好心情,避免緊張、焦慮和憂鬱等負面情緒對血管的損害,也可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小常識 ●總膽固醇(T-CHO,Total Cholesterol)的正常值範圍應低於200mg/dl。 ●膽固醇平均值會隨著年齡及性別而變動。 ●血中膽固醇主要來源為肝臟,大約20%來自於食物(蛋黃、內臟、帶殼海產、肥肉等)。●總膽固醇若持續升高,容易引起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及腦動脈硬化等疾病。●血膽固醇高者首先要改變飲食,改吃低膽固醇的食品,如果這樣還無法降低就必須配合藥物治療。

多吃蔬菜、魚、植物油 降血中脂肪

多吃蔬菜、魚、植物油 降血中脂肪#心肌梗塞

受到西方精緻飲食文化的影響,加上忙碌的現代人經常以速食或便當草草果腹,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人口暴增,導致罹患高血脂方面疾病者越來越多。從民眾的健康檢查報告中更發現,高血脂症有普遍化和年輕化的趨勢。尤其高血脂症剛開始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突然爆發心肌梗塞才讓人警覺事態嚴重。(圖:取自國際血脂衛教協會)阮綜合醫院糖尿病內分泌科簡誌銘醫師表示,高血脂症即是由於血中脂肪過高所產生的疾病,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症和心臟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嚴重的話將造成血管阻塞、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和心臟病。引發高血脂症的禍首──血脂肪,就是在血管內隨血液流動脂肪,包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兩種。其中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兩種。低密度膽固醇含有大量小體積膽固醇,很容易滲入血管內壁造成動脈硬化,被稱為「壞的膽固醇」。反過來,高密度膽固醇含有大量磷脂類,可帶走血管內的膽固醇,更發揮清潔血管的作用,防止進一步的動脈硬化,又稱為「好的膽固醇」。此外,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只是影響程度略低於膽固醇。簡誌銘醫師指出,高膽固醇的食物大多存在動物的內臟和蛋黃內,動物性的油脂更是高膽固醇的來源,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但魚和植物油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即可以多吃,蔬菜含有豐富纖維質又熱量低,多吃也有助降低血脂肪。簡誌銘醫師說,經過三個月生活和飲食的調整後,若改善或恢復正常,應維持並定期追蹤。若沒有明顯改善,則應該接受藥物治療,特別是有家族遺傳體質者及更年期後婦女,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控制高血脂症,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寒流襲!老人及心血管病患確實保暖

寒流襲!老人及心血管病患確實保暖#心肌梗塞

寒流一波波到來!尤其這幾天全台籠罩在攝氏9到12度的寒風刺骨中。國民健康局特別呼籲民眾,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及老年長輩,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的發生。國民健康局更提醒全國251萬位65歲以上長輩,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變遲鈍,在寒流來襲時,更需要確實保暖,及攝取足夠的熱食與水分,以維持熱量,避免過多的熱散失;如發生低體溫時,要設法取暖,迅速送醫。此外,寒冷或酷寒的天氣應儘量減少外出,以免因地面結冰,或因老人周邊循環及神經肌肉系統反應遲緩,而增加跌倒、前臂骨折及髖骨骨折的風險。建議早晨有出門運動習慣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長輩,寒流來襲期間,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運動,國民健康局提醒運動時之注意事項,包括:1.運動前要有暖身運動,慢慢開始,逐漸增加強度;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2.選擇合適的運動鞋,鞋子以富彈性具止滑效果為佳;選擇平整陰涼的運動場地。3.吃飯前後一小時內不宜運動。4.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5.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腰肩頸酸痛、手腳關節急性扭傷等個別健康問題者,應請專業醫師診察,接受醫師的評估,再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與強度。

好冷!心血管疾病者防中風、心肌梗塞

好冷!心血管疾病者防中風、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位居臺北市十大死因之第2、第3及第9名,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99年國人每1個小時就有3個人因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死亡!每逢冬天寒流來襲時,因氣候變化差異大,加上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與復發。臺北市衛生局林奇宏局長呼籲民眾寒流來襲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多關心長者,注意保暖的事宜。氣溫驟降,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市民,此時更需按時服藥,定期至門診追蹤,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臺北市衛生局提供九大保健之道供市民參考。●注意保暖:早上醒來先動動手腳,再掀開棉被起床,穿戴帽子、口罩、手套、襪子等禦寒用物,另運動過後也要注意頭頸部的保暖,維持頭、手、腳全身血液循環順暢。●飲食方面:攝取適當而足夠的水份。勿太鹹、太油,少吃高膽固醇東西,避免刺激性食物。三餐勿吃太飽,可以減輕腸胃道及心臟負擔。避免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如冬令進補或過年時的大魚大肉,高油脂、高熱量、高鹽分的食物,在快速且大量的攝取進體內,反而對身體有害。多吃蔬菜水果、雜穀食物。●避免便秘,養成每天排便習慣,避免排便時用力。●規律運動:根據身體狀況及醫師的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若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運動。避免深夜或大清早出門運動。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運動,且運動前要先暖身。 ●積極控制高血壓,天天量血壓,並按時服用藥物。●排除或治療其他危險因子,如吸菸、肥胖、糖尿病等。●保持情緒穩定,參加選舉造勢活動時,切忌情緒過於激動,年長者最好有家屬陪伴以及時應變。●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就不能洗太熱的熱水澡,甚至連泡溫泉也不宜。●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少出入公共場所,充足睡眠與休息,足夠營養,增加抵抗力。 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及三高高危險族群,若突然感到肢體無力、口齒不清,有可能是中風的前兆,而胸悶、胸痛、冒冷汗則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若有前述的症狀發作,請務必立即就醫,以免延誤黃金治療的時間3小時。

體重標準心就健康?別輕忽代謝症候群

體重標準心就健康?別輕忽代謝症候群#心肌梗塞

每到歲末氣溫漸冷,早晚與室內、外的溫差大,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危險時刻!一名七十六歲的蘇姓男子因為胸痛被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求診,經過檢查後確認症狀為急性心肌梗塞,馬上啟動「救心小組」機制,由當時值班的心臟內科主任王志鴻副院長緊急進行心導管術式治療,手術順利成功,且已康復出院。(圖:心臟結構圖,取自維基百科)得知自己罹患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一開始蘇先生與家屬都難以相信,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心肌梗塞」是「胖子」才有的疾病,而155公分高的蘇先生體重五十公斤,換算BMI值是20是公認的標準體重,怎麼算也不「胖」。王志鴻副院長表示,不光是體重,更重要的是「代謝症候群」的問題,不是只有體重過重的人才有這個問題,蘇先生雖然體重在標準值內,但是卻因為糖尿病造成血管老化,三條心臟主要血管之中有一條已經慢性阻塞,這次就是因為天氣轉涼,血管收縮刺激斑塊破裂,造成另外一條主要血管急性阻塞,有致命的危險性,還好發現的早及時治療,在心肌組織嚴重受損之前疏通阻塞,蘇先生才能在不到四天的時間就康復出院。

氣溫驟降 心肌梗塞、腦中風易發作

氣溫驟降 心肌梗塞、腦中風易發作#心肌梗塞

最近「番王」王吉瑄、「國寶」茂伯、馬偕醫師接連疑似心肌梗塞發作,有的甚至搶救不治,也再次喚起國人對心血管疾病重視。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徐國基醫師表示,隨著時序入冬、低溫報到,當血管受刺激而產生劇烈收縮,就可能讓冠狀動脈發生急性血栓,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也特別容易發作或是復發,門診也有病患增加的現象,提醒民眾或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提高警覺。至於哪些人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徐國基醫師強調,包括罹患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等「三高」患者、年長者,以及曾經患有急性冠心症或腦中風的病人,都得提防心肌梗塞的突然發作。徐國基醫師強調,目前針對患有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患者,藥物治療以規律服用抗血小板劑為主;臨床上以阿斯匹靈、保栓通(Plavix)等藥物為首選。但阿斯匹靈藥物容易刺激腸胃,對於體質過敏或患有胃潰瘍者則較不適合使用;另外,保栓通的副作用可能產生頭痛、頭暈等現象,若症狀嚴重或持續,請儘速洽詢醫師。徐國基醫師提醒,針對有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史的患者,除了一定要規律服藥外,沒有特定原因也不應貿然停藥,像自己正在使用藥物,若服藥控制得當,盡量減少換藥機會,以免影響疾病控制;像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分原廠藥與學名藥兩種,理論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平均來說原廠藥上市時間較久、服藥人數較多,且上市之前的臨床實驗多為全球大規模的人體試驗,也具有相當的品質保障性。徐國基醫師表示,個人體質也會影響藥物選擇,針對有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病史的患者,應注重早晚保暖,並需了解自己正在使用的藥物,盡量不要私自停藥或換藥,以降低疾病復發或猝死風險。

茂伯最後的公益廣告 環保署決定續播

茂伯最後的公益廣告 環保署決定續播#心肌梗塞

日前環保署推出一個宣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防—土地品質」的短片,片中的土地公就是由上個月不幸心肌梗塞猝死的茂伯所演出。環保署表示,為了感謝茂伯協助拍攝這部廣告短片,將續播這支遺作,讓茂伯的公益形象長存人心,並且希望更多人注意環保的問題。(圖片為茂伯演出土地公的照片,翻攝自環保署網站。) 環保署表示,上月推出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防—土地品質」宣導短片,敘述一對想要購買土地的夫婦到福德祠尋求指示,土地公婆現身提醒在土地交易時應注意土地品質,片中由茂伯和鳥來嬤飾演土地公與土地婆。茂伯在片中透過土地公的形象,叮嚀民眾在土地買賣之前,要注意土地有沒有被污染過,可以注意周邊是否有污染跡象,或是上網查詢土地品質。由於這支短片可能是茂伯最後一支廣告作品,而且目前正在電視頻道播出中,環保署強調12月將續播本片,近日將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3樓舉辦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與模場成果發表會」中播映,藉此表達對茂伯出演本片的感謝,同時讓茂伯熱心公益的行為能夠廣為傳達。優活推薦:農地遭污染 政府有責?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23國道加油站汙染率達3成 沿線居民當心喝到「石油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59藥物吃不完亂丟 恐污染河水變藥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6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