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無生命跡象 一站式醫療救回

心肌梗塞無生命跡象 一站式醫療救回#心肌梗塞

發生心肌梗塞,到院前無呼吸、心跳的病人,有90%會死亡或成為植物人。失去生命徵象的病人,即使經電擊後心跳回復正常,但心肌梗塞的致命危機並未解除,隨時可能產生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再發生心肌梗塞合併症等,宛如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奪走病人生命。(圖:「一站式醫療」執行混合式手術,是未來心血管疾病治療趨勢)60歲的的羅先生日前在公司簡報時突然昏倒在講台上,救護車到場時呼吸、心跳停止,救護人員沿途以CPR護送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堵塞,北醫附醫心臟外科醫師緊急放置葉克膜維生系統再由心臟內科醫師以心導管治療,因羅先生冠狀動脈全嚴重堵塞,無法以冠狀動脈支架打通,在羅先生意識稍恢復後,再由心臟外科醫師進行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經過心臟內、外科醫師合力搶救,羅先生已脫離危險,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治療,腦部功能正常且能下床行走,恢復情形相當良好。北醫附醫心臟外科體循重症科主任曹乃文表示,心肌梗塞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中佔人類死亡原因之30%,是死亡率最高的急重症之一。民眾若胸悶持續30分鐘以上,就必須注意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北醫附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姜廣興表示,冠狀動脈狹窄與飲食西化、壓力大、抽菸、家族病史及遺傳有關。多重動脈血管阻塞,單純使用心電圖、抽血或依照標準臨床指引,並不容易診斷出來,而心血管阻塞發作往往很突然、緊急,惟有心臟內、外科醫師詳細預估、密切觀察病情發展及利用完善診斷治療設備,做好萬全醫療處置,才能幫病人度過難關。北醫附醫在今年年初籌設「心臟血管中心」,提供心血管病人「一站式醫療」。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心臟血管中心主任翁仁崇表示,「一站式醫療」結合心臟內科的診斷、介入療法和心臟外科的手術療法,讓病人在一次就醫過程中獲得完整、全方位的診療,是一種跨科性的整合醫療。要達到「一站式醫療」須有專業的心臟內、外科醫師陣容和硬體設備配合,北醫附醫並建置「混合式手術室(Hybrid OR)」。翁仁崇副院長表示,「混合式手術室」是將高階心導管X光機裝置在心臟血管外科手術室內,因為是傳統手術室與心導管室的混合體,所以稱為混合式手術室,有了混合式手術室,心臟內、外科醫師就可聯合作業、相互合作,做到心血管病人的一站式醫療,這種由心臟內、外科醫師聯手進行的混合式手術(Hybrid Surgery),可以應用到所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瘤手術及周邊血管手術等,是未來心血管疾病治療趨勢。

扁心血管功能惡化 今動心導管手術

扁心血管功能惡化 今動心導管手術#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昨天(7日)清晨,前總統陳水扁因身體不適,由北監三名管理員及警方至衛生署桃園醫院戒護就醫,院方則全力做好檢查作業,更由肝膽腸胃科、腎臟科、泌尿科、心臟內科及檢驗科主治醫師組成醫療小組,為扁進行各項健康檢查,包括無痛大腸鏡、肝膽腸胃及腎臟超音波等,檢查過程中醫療小組發現陳水扁患有冠心症,可能出現心肌梗塞問題,須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院方也安排今日8點進行手術。根據署立桃院醫療小組表示,冠心症是因心臟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所引發的疾病,嚴重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死亡,院方今天緊急施行心導管膨脹氣球手術,視手術情況,如有必要還需再考慮支架置放術,由於術後易引發心律不整問題,未來也將住院一周觀察。立委許添財昨天下午至署立桃園醫院探望陳水扁,並向院方了解病況後表示,陳水扁攝護腺有腫瘤,目前還不知道良性還惡性,要進一步檢查,他也說,陳水扁在進行核子醫學檢查後,發現心血管病況惡化,因此必須緊急安排做心導管手術。署立桃園醫院表示,至於陳水扁本身還有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出院日期則尚未訂定。

不再是老年專利 26歲男病發急性心肌梗塞

不再是老年專利 26歲男病發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現在年輕人作息不正常,上夜店、通宵打牌、抽菸、飲酒等不良習慣,導致身體快速老化,許多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像是在春節期間,一位26歲的年輕男子因通宵打牌,連續好幾天只睡2小時,到最後身體不堪負荷,突然胸痛、冒冷汗,送醫急救後,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所幸經過治療後已無危險,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功能室主任林維祥則提醒年輕人,養成正常的生活作息,才是保健之道。(圖片取自維基百科)林維祥醫師表示,該男子不僅體重過重,且從16歲就開始抽菸,且每天近乎要抽半包菸,經過檢查後也發現,血液中有高膽固醇血症,患心肌梗塞機會也大增,林維祥醫師說,隨著飲食的西化,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讓心肌梗塞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三總去年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年紀小於45歲的年輕成人,近年來有日趨增加的趨勢。林維祥醫師解釋,其實包括抽菸、家族病史、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其中抽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他建議現在的年輕人,盡量改變飲食食慣,少吃油炸物、醃製等重鹹食品,另外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抽菸、飲酒等,配合適當的運動,才能避免心肌梗塞發生。

走幾步路就喘 好怕心肌梗塞猝死?

走幾步路就喘 好怕心肌梗塞猝死?#心肌梗塞

歌手馬兆駿在去超市買尿布時,突然倒下,送醫時宣告死亡,嚇得很多人到門診問醫生,「我常常走幾步路就氣喘噓噓、胸口悶,會不會有天因為心肌梗塞,死在半路上?」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蔡坤炎主任說,造成心肌梗塞的關鍵,在於供應心臟的血管發生阻塞,心肌無法及時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以致心臟肌肉細胞受傷甚至死亡,引發心律不整或心室顫動、心臟衰竭等,肇禍元兇多是動脈硬化、動脈炎或血栓等;突發心肌梗塞的人有一半會休克,不少人在到院前死亡。在臨床表現上,心肌梗塞好發於早晨後數小時內,發病時會出現持續性的前胸部劇痛,比一般心絞痛更嚴重,時間多長達三十分鐘以上,有人會合併左手臂疼痛、冒冷汗並感到全身無力、嘔吐;病情輕微者或是糖尿病、高齡者通常只會感到有點胸悶。但並非人人都會有徵兆,很多人在病發前根本沒有任何預警、說來就來,有時是在運動、過度工作,或長期壓力下突然發作,即使事前做健康檢查,也不一定可以看出異狀。目前醫界對心肌梗塞的治療,藥物方面首重血栓溶解劑,將冠狀動脈內的血塊溶解,使血管暢通,供應心肌所需養分和氧氣,但須在發作後十二小時內服用,也因此僅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病患受惠,而近年心導管術的進步;如果能在胸痛後十二小時之內馬上送醫,即時施行冠狀動脈擴張術,其效果優於注射血栓溶解劑,所以「儘早送醫」是救命的關鍵。但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適合作心導管治療,仍要視患者整體狀況而定。最重要的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就醫」,千萬不要存著「撐一下就過了」的心態,此外,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戒菸、減重等,尤其是適當運動,才是防止心肌梗塞的不二法門。

天冷起床立刻勿離開棉被 原因何在?

天冷起床立刻勿離開棉被 原因何在?#心肌梗塞

連續幾波寒流,凍得人只想躲在棉被,但若你是高血壓患者,可要小心,因為心血管疾病最容易在此時找上門。連日來就有許多心臟衰竭、心肌梗塞、急性肺水腫患者送進醫院,一問之下大多有高血壓病史。其中一位五十餘歲婦人雖然高血壓、糖尿病都控制良好,想不到日前天氣一變冷,她就開始感到胸口悶痛、直冒冷汗,就醫後才知是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肌梗塞。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劉中平醫師說,高血壓的發生率在十五歲以上人口中,約為10%到15%,在四十歲以上人口中高達20%至25%。高血壓本身通常不會引起症狀,或只引起暫時性的頭暈、頭痛、沈重或頸部緊束感,但卻會逐漸引起血管病變,使心臟、腦、腎臟等器官受到傷害,是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及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劉中平醫師表示,溫度驟降也容易誘發高血壓中風及上消化道出血,如突然手腳不靈活,記憶力變差,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就要注意是否有腦中風可能;胸痛、胸悶、盜汗,則要小心是否心肌梗塞發作;有胃病宿疾的患者若有黑便、身體不適,則要留意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天氣冷除了保暖工作要做好,應控制血壓、血脂、血糖,藥物更要按時服用。早晚日夜溫差大,早上起床時不要立刻離開棉被,可在被窩裡先動一動,躺一到二分鐘後才起床,讓體溫變化不那麼大。高血壓患者因為天氣冷血管收縮血壓變化大,平時最好養成量血壓的習慣,血壓若偏高就要到醫院調整藥物量,一旦視力出問題,更要立刻就醫,以免受失明威脅。

身體質量指數越高 死亡風險增!

身體質量指數越高 死亡風險增!#心肌梗塞

成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梁嘉玲表示,現代常見的文明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甚至接下來許多嚴重的併發症,像是冠心症、心肌梗塞、中風等,常常在你我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之間聽到,我們該如何懂得預防這些疾病,怎樣在早期能夠有最好的控制,避免以後併發症的發生,是我們深切應該了解的課題。根據台灣地區衛生署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身高(米)2)標準為介於18~24之間,24~27間稱為過重,27~30間為輕度肥胖,30~35間為中度肥胖,而超過35為重度肥胖。台灣民眾的全死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風險會隨著BMI增加,體重過重與肥胖群的相對危險性顯著增加。身為心臟專科及急診部的醫師,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一直提倡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三高的問題不一定都會誘發心血管疾病,不可諱言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梁嘉玲醫師說,對於血壓,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即是高血壓,早期的高血壓,可以透過飲食和運動的控制,減重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糖尿病患者則是空腹血糖大於126毫克,同樣飲食和運動控制也是很重要。每天鹽分不超過6毫克,酒精不超過30毫克,每週建議三天以上超過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對我們的身體都是很棒的幫助。自我控制沒有辦法時,醫師的角色和藥物的控制就很重要了。

壓力大、常熬夜 年輕人血管也老化!

壓力大、常熬夜 年輕人血管也老化!#心肌梗塞

去年11月家喻戶曉的「國寶」茂伯因心肌梗塞,傳出在家中昏倒後猝死,讓社會大眾感到非常震驚;後續新聞也接連報導好幾起民眾因心肌梗塞猝死的消息,綜觀這些個案,之前除了偶爾心悸、氣喘之外,生前的健康狀況似乎都相當正常,甚至鮮有心臟病相關的病史,也使得一般民眾產生疑問: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健康的人會突然猝死呢?根據衛生署最新公布99年國人十大死因,雖然癌症還是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蟬聯4年(2007~2010)十大死因第二、三名,台灣每年有近萬人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足以證明心血管疾病已經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成為我們不容輕忽的疾病。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簡單地說,任何影響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稱為心血管疾病,進而造成心臟、腦部與周邊血管病變,包括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中風、心肌梗塞等;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膽固醇跟動脈粥樣硬化很有關係,當體內的膽固醇多過身體所需時,它會在通往心臟或腦的血管壁上累積,久了就會阻塞血管的血流,造成病變。但是膽固醇就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凶嗎?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表示,很多人一聽到膽固醇都非常的害怕,覺得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凶,但其實不是所有的膽固醇都是對人體有害的,人類的身體還是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陳皇光醫師指出,膽固醇是一種由肝臟製造出來,有點像脂肪的東西,它大致可分為2種,所謂「壞的」膽固醇會造成血管栓塞,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是另一種能清除血管內的膽固醇,所以可以稱它是「好的」膽固醇。簡單的說,壞的膽固醇越多,越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而好的膽固醇越多,越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雖然難以預測,但從家族病史、年齡大小、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空氣污染、工作壓力、氣溫高低、老化程度等原因都與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關聯,換言之,生活中危機因素越多的人,越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雖然老化是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關鍵,但不代表年輕人就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機,臨床上出現17、18歲的青少年的血管相當於80歲的老化程度等案例已是屢見不鮮。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長期情緒緊張或抑鬱、大吃大喝又無法定時規律的運動,再加上抽菸、喝酒、熬夜等生活習慣,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藉由控制這些外在環境所對健康造成的影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時常保持好心情,避免緊張、焦慮和憂鬱等負面情緒對血管的損害,也可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小常識 ●總膽固醇(T-CHO,Total Cholesterol)的正常值範圍應低於200mg/dl。 ●膽固醇平均值會隨著年齡及性別而變動。 ●血中膽固醇主要來源為肝臟,大約20%來自於食物(蛋黃、內臟、帶殼海產、肥肉等)。●總膽固醇若持續升高,容易引起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及腦動脈硬化等疾病。●血膽固醇高者首先要改變飲食,改吃低膽固醇的食品,如果這樣還無法降低就必須配合藥物治療。

多吃蔬菜、魚、植物油 降血中脂肪

多吃蔬菜、魚、植物油 降血中脂肪#心肌梗塞

受到西方精緻飲食文化的影響,加上忙碌的現代人經常以速食或便當草草果腹,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人口暴增,導致罹患高血脂方面疾病者越來越多。從民眾的健康檢查報告中更發現,高血脂症有普遍化和年輕化的趨勢。尤其高血脂症剛開始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突然爆發心肌梗塞才讓人警覺事態嚴重。(圖:取自國際血脂衛教協會)阮綜合醫院糖尿病內分泌科簡誌銘醫師表示,高血脂症即是由於血中脂肪過高所產生的疾病,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症和心臟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嚴重的話將造成血管阻塞、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和心臟病。引發高血脂症的禍首──血脂肪,就是在血管內隨血液流動脂肪,包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兩種。其中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兩種。低密度膽固醇含有大量小體積膽固醇,很容易滲入血管內壁造成動脈硬化,被稱為「壞的膽固醇」。反過來,高密度膽固醇含有大量磷脂類,可帶走血管內的膽固醇,更發揮清潔血管的作用,防止進一步的動脈硬化,又稱為「好的膽固醇」。此外,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只是影響程度略低於膽固醇。簡誌銘醫師指出,高膽固醇的食物大多存在動物的內臟和蛋黃內,動物性的油脂更是高膽固醇的來源,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但魚和植物油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即可以多吃,蔬菜含有豐富纖維質又熱量低,多吃也有助降低血脂肪。簡誌銘醫師說,經過三個月生活和飲食的調整後,若改善或恢復正常,應維持並定期追蹤。若沒有明顯改善,則應該接受藥物治療,特別是有家族遺傳體質者及更年期後婦女,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控制高血脂症,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