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天氣忽冷忽熱 心血管患者應防心肌梗塞

天氣忽冷忽熱 心血管患者應防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最近正逢季節交替時刻,氣溫不穩定,日夜溫差大,對心血管的病患來說需要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根據平面媒體報導,上月新竹縣警察局婦幼隊長俞嘉賢,突然全身冒冷汗、胸悶、胸痛、呼吸不順送醫急救,本月竹東分局錢姓、蔣姓警員也突然感覺胸痛,上班時身體不適,接連送往醫院急救,都被診斷出心肌梗塞,其中46歲的錢姓警員,更是緊急做了心導管手術,裝4根支架後才脫險。苗栗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表示,天氣轉涼時,對於患有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民眾,就必須多加留意,因為當氣溫驟降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這時血壓容易升高,進而造成高血壓患者容易有腦出血的可能,另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本身血管因疾病關係,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所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未控制好,就可能會因為血管收縮導致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引發腦中風苗栗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也提醒,有高血壓患者,必須要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用降血壓藥,飲食上最好保持清淡,同時也要避免高膽固醇(如內臟、蛋黃、魚卵、蟹黃等)飲食,少吃油炸食物,避免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另外,有感冒時,亂服藥可能導致血壓上升,所以購買前一定要詢問醫師,依照醫師指示用藥,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最後一定要注意血壓的變化,隨時量血壓,注意自身健康狀況,才能健康過冬。心血管疾病秋冬保養之道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7459心血管疾病預防 從年輕做起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5628別輕忽代謝症候群 當心引發心血管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86

心肌梗塞誤以為胃痛 找錯科恐延誤治療

心肌梗塞誤以為胃痛 找錯科恐延誤治療#心肌梗塞

突如其來的胃部劇痛,可能已是心肌梗塞的徵兆?港媒報導,一名48歲的張先生感到劇烈「胃痛」,到醫院要求照胃鏡後,並無發現問題,而因張先生做過冠脈血管形成術(PTCA),醫生認為可能與心臟有關,檢查後證實是右冠心血管裂開,為「冠狀動脈內壁分離」個案。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永國說,這種病症因為疼痛部位接近胃部,患者普遍難以分辨,認為是胃痛而求醫。「冠狀動脈內壁分離」主因是血管最內層裂開,血液流入血管中層,繼而使血管內壁狹窄、血流變少,轉變成心肌梗塞。林永國醫師說,這樣的情形大多是因為動脈硬化,屬於自發性疾病。上了年紀、有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有抽菸習慣或有心臟病的患者應該注意,是否有類似情形產生。除了胃痛的症狀,如牙痛、胸痛也可能是靠近心臟前側冠狀症所影響。如果突然發生胃痛並且伴隨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就可能是左冠狀動脈引發的心絞痛,應盡速就醫檢查治療,以免延誤就醫黃金期。調查發現骨鬆男多於女 年齡層也不斷下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69癌症資源單一窗口 開創癌症病友服務新視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42長期使用阿斯匹靈 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65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心肌梗塞

對罹患唐氏症的唐寶寶來說,大約45歲就已進入老年,造成「老人照護老人」情形,為了因應雙重老化的社會問題。唐氏症基金會舉辦「雙老無憂」全省巡迴論壇,在花蓮慈院小兒科醫師朱紹盈的積極爭取下,東區唯一一場論壇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除了花蓮慈院醫護團隊之外,更邀請了台大醫院、台東馬偕醫院、慈濟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發生率大約是1/800到1/1000,正常人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唐氏兒是因第21對染色體突變,導致成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雖然很多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唐寶寶(唐氏症患者);但是朱紹盈醫師表示,唐寶寶是一份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跳出一般世俗的框架去看待事情。雖然唐寶患有遺傳病,但若知道他們的特殊與優點,例如友善、節奏感好等,唐寶寶還是一樣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有名的指揮家胡舟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生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另一項令家人擔心的就是提早老化的問題,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最近也發現,就讀國三的兒子出現了白頭髮與白斑。唐氏症患者因年齡的成長,老化、退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家長年紀日益增長,可提供的照顧相對降低,雙重老化凸顯出唐氏症患者家庭需要多重照護服務的課題。因此,林美智表示,希望整合醫療、家庭與社會資源規劃而成「雙老無憂」健康論壇,能讓大家從中得到更多正確的照護知識,也希望當更多人透過論壇了解唐氏症後,能讓整個社會環境進步的速度加快,讓唐寶寶與家屬不再因為雙重老化造成困擾。

車禍撞傷要注意 可能會產生急性心肌梗塞

車禍撞傷要注意 可能會產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受到外力撞擊也會引起心肌梗塞?日前一名48歲男性開車外出發生車禍,急診時除頭部輕傷,胸部也因撞到方向盤感覺劇痛,呼吸感到十分困難,經過醫師檢查發現,是因為車禍的撞擊,導致冠狀動脈血管損傷引起血管阻塞,所幸經過心導管手術治療後,及時挽回生命。像這樣因車禍而引發心肌梗塞的患者,在台灣已不是第一例,前年年底就有一位33歲男子車禍,送到成大醫院時,竟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合併休克,而且心肌梗塞範圍太大,經過成大醫師評估後認為,剩餘心臟功能難以負荷,只好緊急換心。曾經是外科醫師的中醫師鄧正梁在網路文章上表示,心肌梗塞就是部分心臟肌肉沒了血液的供應,如果沒有立即的治療,就會導致心臟損害,影響心臟功能,心肌梗塞有時也叫心臟病發作,或是冠狀動脈栓塞。成大醫院急診外科醫師陳仁隆表示,因撞擊而引起的心肌梗塞很少見。但是撞擊引起的心肌梗塞,遭撞擊的病人,通常不需要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險因子,就可以引起心肌梗塞。除了車禍撞擊可能會導致心臟冠狀動脈內膜剝離,其他像是騎機車撞到機車車把、從較高處跌落撞到家具、運動時的肢體碰撞也都可能發生,要特別小心注意。陳仁隆醫師解釋,外傷所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原因是血管內膜受到撞擊的力道而剝離,因而產生了血栓,如果撞擊後24小時內,胸痛的情況並沒有改善,就有可能是心血管受傷,這時候就要把握治療的時效。陳醫師強調,冠狀動脈受傷引起的阻塞,可以做心導管手術,來暢通血管,如果受傷的情況十分嚴重,就需要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處理,才會比較安全。急性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 戒煙很重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65夏末秋至注意血壓變化 預防心臟病發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21「自我感覺良好」擅停藥 心血管恐再堵塞喪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915

突心肌梗塞 先天性高膽固醇惹禍

突心肌梗塞 先天性高膽固醇惹禍#心肌梗塞

遺傳性疾病的存在時常被人忽視,日前有位婦女在照完胃鏡後,突然感到劇烈胸痛,經過心電圖檢查後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且才發現該女患有先天性高膽固醇的問題。國內醫師提醒,若有家族遺傳性疾病最好及早定期檢查。這名婦人因為胃痛就診,照完胃鏡後胸口突然感到劇烈疼痛、狂冒冷汗,照過心電圖後確定是急性心肌梗塞,且檢查後發現膽固醇居然高達376,才曉得這名婦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主因,出在本身有先天性高膽固醇。國內醫師表示,若膽固醇濃度高過300即要注意是否為家族性疾病,並提醒民眾最好定期做檢查與追蹤。通常先天性高膽固醇是基因導致體內製造過量血脂蛋白,部分患者透過飲食控制、運動,以及長時間服藥的方式控制膽固醇。至於若非遺傳性高膽固醇,一般人濃度超過240就得用藥物治療,而大多後天性患者是因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膽固醇過高。醫師表示,由於先天性高膽固醇是基因突變的一種,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較常人高出5倍之多,愈早開始定期檢查愈好,若確診有遺傳到先天性疾病,最好在15歲起服用藥物以控制膽固醇水平。

搶救心肌梗塞 保命關鍵47分鐘

搶救心肌梗塞 保命關鍵47分鐘#心肌梗塞

中國附醫心臟科主任張坤正表示,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應該在九十分鐘內完成手術,而該院的胸痛中心則交出平均四十七分鐘的成績單。張主任並提醒,如果是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病人,出現不明原因胸痛、呼吸困難等狀況時,應立即就診。 心臟科主治醫師張詩聖表示,一名三十餘歲的許姓男子,有天醒來時突然覺得胸口悶痛、呼吸困難,喘不過氣,送往中國附醫急診進行心電圖檢查,五分鐘後,心臟科醫師確定急性心肌梗塞,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從急診到血管打通,只花30分鐘,術後恢復良好,保住心臟功能。 中國附醫心臟科主任張坤正指出,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應該在九十分鐘內完成手術,在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急性阻塞時及時做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才能搶救受損的心肌組織,保住性命。但傳統急診運作模式,很難在九十分鐘內完成。病患到達急診室後,一般要先經過掛號、候診、排檢查的過程,再由急診醫師呼叫心臟科醫師到院確認,之後再召集心導管團隊配合手術進行,通常等到手術時都已超過救治的黃金時間。 中國附醫從九十八年七月一號大幅改變流程,成立跨急診部、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的胸痛中心,醫療團隊駐守急診隨時待命,並配有急診室專用的心導管室,省去轉送途中耗費的時程。分秒必爭的結果,兩年下來,完成救治的時間平均為四十七分鐘,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的九十分鐘時限,比例也高達百分之九十六。胸痛中心日前並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水準表現也將發表於美國知名醫學期刊。圖:搶救心肌梗塞需立即做心導管手術。(記者楊文琳攝)

一年有3成因心臟衰竭死亡 你的心臟健康嗎?

一年有3成因心臟衰竭死亡 你的心臟健康嗎?#心肌梗塞

氣候只要異常寒冷,急診室就會多了因心臟衰竭惡化而喘不過氣來的病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周玉蘭表示,氣溫寒冷可誘發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臟血流供應不足,進而產生心肌缺氧現象,甚至心肌梗塞使心臟功能受損。她說,低溫也容易使周邊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誘發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急性發作、增加感冒或感染肺炎機會,這些都會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導致心臟衰竭惡化。周玉蘭說,心臟衰竭以老年人居多(65歲以上盛行率6~10%),屬於高死亡率的疾病,在2000年以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心衰竭病人一年死亡率約25~30%,五年死亡率則高達50%,甚至比許多癌症都還可怕。周玉蘭指出,心臟衰竭是心臟因結構或功能異常,造成心臟輸出量不足以供應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勞虛弱、手腳冰冷、尿量減少、頭暈昏厥,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下肢水腫、腹水、黃疸、右上腹疼痛(肝鬱血腫大)等症狀。心臟衰竭的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以嚴重至第四級,但如果治療得當,可以恢復至無症狀或維持在第一至二級的輕症。周玉蘭提醒患者應留心症狀的變化,適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她進一步說明,心衰竭的成因以冠狀動脈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心瓣膜疾病、心肌病變(肥厚型,擴張型,局限型)為最常見,其他如:心肌炎、心律不整、心臟毒素(酒,藥物)、先天性心臟病等,也是心臟衰竭常見病因。她說,心衰竭診斷除了臨床表現外,還可由胸部X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檢查、或心導管檢查來確立診斷及病因。目前亦可藉由測得血漿中原生B型利鈉利尿胜肽(NT-pro-BNP)的濃度作為診斷參考及治療成效評估工具。心臟衰竭的治療,必須先找出病因及其加重因子(如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心肌症、瓣膜性心臟病、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感染症、心律不整、肺栓塞、過勞、情緒激動、懷孕等)治療病因,同時修正加重因子。而藥物在舒張性心衰竭的病人上雖能控制症狀,但未達到明確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因此對於舒張性心衰竭的病人的治療,仍需進一步的發展突破。周玉蘭強調,心臟只有一個,它很辛苦每天要跳動約十萬次。如果你的心臟很健康,請好好愛護它。如果你的心臟已經有衰竭現象,請善待它,除了生活方式調整,非藥物與藥物的治療,請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由專業醫師幫你追蹤評估以作最佳藥物調整,避免走向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的不歸路喔!延伸閱讀「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79

「心因性猝死」突然意識喪失到死亡一小時內

「心因性猝死」突然意識喪失到死亡一小時內#心肌梗塞

據上月媒體報導,新竹縣東元醫院34歲男護士,於開車途中身體不適猝死駕駛座,坐在身旁的女友立刻打119,並為男友做CPR,再送往醫院急救,可惜最後仍救不回一條年輕生命。在法醫相驗遺體後,確認死亡原因可能與死者身材較肥胖、心室顫動有關。心臟科醫師說,去年至今發生多起職場過勞死事件,亦可能為心因性猝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解釋,「心因性猝死」是指在沒有其他明顯原因下,因心臟血管系統問題,突然意識喪失並在一小時內非預期性的死亡。統計上,三份之二的非外傷性猝死(Sudden non-traumatic death)是心因性的。林中行指出,心因性猝死約八成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大部分是因為2條以上的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中,75~80%的心律一開始是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林中行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煙、老化、男性、遺傳等。根據去年10月份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一篇關於男性心因性猝死的論文指出,抽菸長達十年以上,會增加心因性猝死症27%的風險。家族中有冠心症病史者,會增加62%的風險,第二型糖尿病會增加75%的風險。高血壓患者之收縮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會增加13%的風險。接受心肺功能體適能量檢測,每增加一個新陳代謝等值量(MET),會降低心因性猝死症22%的風險。林中行提醒民眾,平常如有容易喘氣、半夜需端坐呼吸、疲倦、雙腳沉重、胸痛、胸悶、心悸、暫時性失去意識、水腫,就要小心是不是有心臟問題。有些病患在死亡前,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昏厥等徵兆,但是有些病人沒有任何徵兆,所以需做好平時預防。林中行表示,一般預防主要是針對前述的危險因子,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戒菸、增加活動量、攝取少量酒精、減肥等…。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控制危險因子、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是預防猝死的第一步。林中行提醒民眾,冠心症是心因性猝死的主因,因此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並避免抽菸,可有效減少心肌梗塞發生。在生活習慣上,抽菸及肥胖都會增加猝死機率,情緒上的壓力也與猝死發生有所關連。延伸閱讀「心因性猝死」: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5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