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冠心病治療金三角 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手術

冠心病治療金三角 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手術#心肌梗塞

人體的心臟負責輸送血液至全身,每天心跳約為10萬多次,每天要輸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且日夜不停,全年無休的工作。 心臟本身也需要充分的養分與氧氣,而圍繞在心臟表面的動脈,負責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主要有三條分枝,冠狀動脈保持健康,血流順暢,心臟才可能有正常的功能。 當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可能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時,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輸出正常的血量,甚至損及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導致死亡。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心病,也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在台灣,每年逾九千人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其中約二千人死亡。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 - 王致皓醫師表示,冠心病患者在運動出力時,會感到胸前有壓迫感、發悶、疼痛,有如老虎鉗鉗住心臟,或胸中如巨石般的壓迫感,靜坐、躺下休息,或服用舌下硝化甘油才能緩解,這是典型的心絞痛;若胸痛持續達二、三十分鐘,極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應立即就醫急診。冠心病的治療包括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治療、氣球擴張術、置放血管支架及繞道手術等。 調整生活型態,可阻止脂肪、膽固醇沈積物持續在冠狀動脈內堆積,例如戒菸、低脂肪及低膽固醇飲食、減重、規則運動、壓力管理、控制血糖以及血壓等。使用藥物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會,進而減少死亡的危險。調整生活型態與藥物治療,對曾接受氣球擴張術、植入血管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術的病患一樣重要,必須確實執行。 王致皓醫師指出,抗心絞痛藥物可減少心臟耗氧量,並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而達到減緩心絞痛症狀。另外,包括阿司匹靈或同類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和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等藥物,均可提高長期存活率。約33%冠心病患者適用於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治療。氣球擴張術是利用導管前端的氣球擴張加壓,將血管斑擠壓到血管管壁上,以改善血管內血流。 血管支架置放術伴隨著氣球擴張術。王醫師解釋,支架是一種網狀結構的金屬小管狀物,對血管壁提供支撐力,並減少氣球擴張術後再狹窄的機會,置放血管支架風險相對較低,病患在接受局部麻醉後,可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 另外,醣蛋白抑制劑可在施行氣球擴張術時由靜脈給藥,以預防血栓形成,大部分病患在醫院內觀察一晚後,可於隔日出院,於一周內恢復正常活動。接受血管支架置入的病患,可同時使用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藥物至少三個月,並加上阿司匹靈長期治療,以預防血栓在支架內形成。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心肌梗塞

排便是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之一,食物從消化、吸收到殘渣排泄的過程大約是廿四至四十八小時。若時間超過四十八小時沒有排便,或是排便有困難,就可算得上是便祕了。糞便沒有定時的排出,其中的水分在大腸中被再吸收,時間愈久糞便就愈乾硬,愈不易排出。糞便不只是食物的殘渣,還有許多食物的毒素,例如:食品添加物、農藥及亞硝胺等致癌物質,也會再度被吸收。經由「腸肝循環」將這些有害身體的毒素送到身體的解毒工廠肝臟,使肝臟的工作量增加。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便祕的人常併發腹痛、食慾不振、口臭、急躁、口乾舌燥、易疲勞、頭昏、頭痛、失眠等一連串疾病前的症兆。如果肝功能不好的人,就更會加重肝病變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癌症的發生及復發率。相關的研究還指出:大腸癌、乳癌、老年痴呆症、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會因著便祕而大增。張靜芬營養師提醒,千萬不要忽略便祕問題,以為只是小症狀,隱藏在其背後的卻可能是很大的麻煩。有少數人是因為疾病或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而發生便祕,所謂「器質性便祕」,經過檢查證實這類頑固的便祕是需要就醫的,藉由藥物的治療或甚至是手術才能解決困擾。但大部份人的便祕卻屬生活作息不恰當所造成的「習慣性便祕」,由於運動量不足、腹肌衰弱、腸蠕動慢、或是飲水不足,使糞便乾燥堅硬,特別是因為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吃的不夠,而糞便量少所導致。膳食纖維具有含水的特性,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可以稀釋腸內的一些毒素與致癌物質,並軟化糞便、增加重量、促進腸道蠕動、縮短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有效改善便祕問題。有習慣性便祕的人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每天吃足了廿公克的膳食纖維,並且喝足了兩千亳升的水。兒童所需的量較少,計算方法是將年齡加上五,就是兒童適合的攝取量。例如:六歲孩童建議每天要吃十一公克膳食纖維。由於現代人的飲食過於精緻化,若不是特別留意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的食物,要達到廿公克的纖維素是不容易的。舉例來說,三餐內容:早餐燒餅油條加豆漿,午餐牛肉麵一碗,晚餐吃三菜一湯加白飯一碗及一些水果;一天中只有一些蔬菜水果可提供纖維素,算一算所吃到的纖維素只有五~六公克左右(詳表二),遠低於衛生署建議的每天廿公克以上的量,當然很容易發生便祕了。要吃足膳食纖維,張營養師指出,每天不但要蔬果5、7、9,最好還要有一~二餐的主食是由胚芽米、麥片、整粒豆類等未精製的穀類來代替;而吃水果時,盡量連皮吃才可獲取足夠的膳食纖維。★ 預防便祕飲食:含25公克膳食纖維的舉例說明早餐:燕麥片牛奶粥-5公克午餐  五榖飯1碗+肉、魚、蛋類+青菜2碟+1份水果-10公克晚餐 五榖飯1碗+肉、魚、蛋類+青菜2碟+1份水果-10公克注意:早餐前、早午、午晚餐間需喝300毫升開水 

治療心臟衰竭:結合「藍芽」技術導入救心

治療心臟衰竭:結合「藍芽」技術導入救心#心肌梗塞

心臟有如汽車引擎,車子若要快要靈活,引擎必須要好。心臟科醫師說,新式心臟節律器導入藍芽科技,可以及時救命。充血性心臟衰竭是病人心臟無法正常幫浦打出血液,因此無法提供人體新陳代謝需要,同時造成水份積留在體內,如肺部、手腳、和皮膚,它會造成不舒服症狀,如呼吸急促、喘、全身虛弱、腳踝和腹部腫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江碩儒指出,這十年來,心臟衰竭治療重大進展和突破,除了藥物種類增加以外,就屬心臟移植發展和新心臟衰竭節律器出現。心臟移植可以幫病人換一個新心臟,但由於手術風險、病人年紀、捐贈來源不易、術後抗排斥藥長期服用,限制了心臟移植大量推廣。江碩儒說,故近年來節律器在心臟衰竭治療進展,以雙心室同步調律器為代表。藉由置入到左右心室和右心房電導線,可以將左右心室同步協調化,因此可以改善病人症狀,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藍牙和心臟病診斷治療的結合】江碩儒說,相信很多人對於新科技“藍芽”並不陌生。藍芽讓人開車講電話不用手持聽筒,讓電腦傳輸資料更方便,隨身手機可以下載歌曲和影片。可是,你知道把藍芽技術運用在心臟心律不整診斷和治療,更可以拯救不少生命。想想看,我們如果把藍芽技術裝置在心臟節律器上,如果病人發生心律不整,訊息透過無線傳輸,馬上傳到醫院裏給醫生和護士,這樣一來醫生對這個心律不整情形就能掌握,可以馬上做一些建議或連絡病人立刻到醫院做及時治療。江碩儒強調,目前藍芽技術和心律不整診斷治療結合,是在植入型電擊去顫器和雙心室同步調律器心臟節律器。植入型電擊去顫器是裝置在心臟病病人,這些病人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機會比較高,當心律不整發生時,去顫器就會電擊心臟回復正常心跳,可以大大降低心臟病人死亡率。另一方面,雙心室同步調律器是用在嚴重心臟衰竭病人,透過左右心室同步化,可以改善病人症狀,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現在把這兩種節律器和藍芽技術結合,可以讓醫療人員完全掌握病人心律不整情形,若病人出現無症狀心律不整,它可以提早警示病人和醫生,在致命心律不整出現前,趕快到醫院就醫,降低心臟病人死亡危險性。它也可以隨時傳送病人血壓,心臟內壓力,病人體內液體動力平衡狀況到醫院,可以警示病患在症狀出來之前或病況惡化之前,趕快到醫院就診。傳統治療心臟衰竭,是以藥物、心導管治療和生活改善為主。江碩儒提醒,治療心臟衰竭,生活習慣方面,食物要低鹽清淡為主,減重和戒菸,避免過量油膩和高脂肪類食物,要有均衡飲食和營養,適當運動,工作要適度放鬆自己。藥物方面,要積極治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律不整,積極控制高血脂和高膽固醇。心導管治療方面,包括冠狀動脈支架置放和心律不整電燒治療。若因心臟衰竭造成喘和腫脹症狀,在醫師指示下可以適時適量服用利尿劑以排出鬱積水份。這些也都可以治療改善心臟衰竭症狀。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心肌梗塞

心臟病長期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光在2006年,便有一萬三千人因心臟病死亡,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心臟病中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為脂肪和鈣質沈積在心臟的冠狀動脈管壁內,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狹窄,當動脈鈣化與斑塊太過嚴重時,心臟肌肉便會缺氧、壞死,稱為狹心症或心肌梗塞。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放射診斷科-林哲弘醫師指出,要找出心臟冠狀動脈的問題,以往多半依賴心導管檢查,但在64切面立體電腦斷層攝影問世後,無需插管、住院,只要閉氣一次(約15秒),即可掃描完心臟,成為除了心導管外,唯一可以看清楚冠狀動脈的檢查方式。電腦斷層的心臟檢查分兩類,可同時進行,一是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檢查,不須注射顯影劑,非侵襲性,可以迅速了解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的狀況,藉以判斷未來心臟病發的危險。第二種心臟檢查須施打顯影劑,進行冠狀動脈顯影,準確度和傳統心導管一樣,而其優點可以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偵測動脈內含脂肪的「軟斑塊」,這往往是心臟病猝死的元兇,早期診斷治療,有助於控制不確定的發病風險。另外,癌症已多年蟬連十大死因首位,肺癌則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06年便奪走全台約五千人生命。以往的肺癌篩檢多依賴胸部X光,但受限於肋骨、心臟的阻礙,僅能偵測約一公分的病灶,而與油煙有關的肺腺癌,相當比例在此時已轉移,治療效果有限。林哲弘醫師表示,利用64切面電腦斷層進行肺部檢查,不但輻射劑量低,無侵襲性,只需閉氣不到10秒鐘即完成掃描,可偵測微小病灶,是目前早期發現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且透過電腦處理,可產生立體的肺部影像,提高肺癌偵測,方便日後追蹤。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心肌梗塞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後頸”硬梆梆” 當心急性心肌梗塞

後頸”硬梆梆” 當心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近日一位54歲男性計程車駕駛,由於後頸非常緊、硬且劇痛,原以為是職業引起的痠痛,因此到中醫診所施行針灸及拔罐,但是後頸疼痛依舊;於是誤以為牙齒舊疾復發所造成,便輾轉看了牙科、耳鼻喉科,但後頸疼痛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劇、還冒冷汗,甚至喘不過氣,最後到醫院急診室就醫,才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有三條血管堵住,在醫師安排下進行心導管治療、並放心臟支架後,後頸疼痛才改善,並脫離險境。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陳憲青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一般臨床表現以胸痛持續30分鐘以上或胸部有壓迫感,胸痛會延伸至左肩、下巴、頸部,比較特別是病人通常還會合併有冒冷汗、噁心嘔吐感等現象為表現,而有「後頸」疼痛這樣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梗塞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反射痛,有些病人除後頸痛外,胸痛、胸部壓迫感、冒冷汗等症狀也是有的,只是沒有像後頸疼痛那麼痛。陳憲青醫師指出,急性心肌梗塞若未能及時搶救,死亡率高達30%以上,故呼籲大家,身體如有不適及異狀,可千萬不能硬撐,要及早就醫。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得”深部靜脈栓塞”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得”深部靜脈栓塞”#心肌梗塞

何謂「深部靜脈栓塞」?簡單的說就是離心臟最遠端的下肢靜脈管內,因為血液凝結成份、血管壁平滑性或血流動力等因素,加上某些疾病或不明原因,造成改變,形成血栓塊阻止靜脈血迴流,就像高速公路塞車一般,整個靜脈循環動彈不得。這種靜脈血栓最常發生於下肢靜脈管,尤其對於「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不動」的上班族來說,是容易罹患的高危險群。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謝俊雄醫師指出,深部靜脈栓塞一般都發生在下肢,下肢的大靜脈都在較深層處,但有些人本身靜脈發展有缺陷,像是凝血機能有問題、心臟衰竭者、遠端血流不易回流等,加上若長時間保持腿部於同一姿勢,特別是坐姿或蹲姿,血液就會容易在血管凝集而堵住靜脈回流。此時血液堆積在末端處,漸漸形成紅腫,這就是深部靜脈栓塞。深部靜脈栓塞的臨床表徵為有緊和疼痛感、水腫、腿圍變大、小腿腹壓痛等。不同於膝部腫脹之疾病,通常發生在長時間保持腿部於同一姿勢之後,常單側發生。而有一部分病人可能沒有上述的臨床症狀,而是以其相關的併發症表現,臨床最常見的合併有致命性的併發症是「肺栓塞」,若堵塞的是較細小血管,會造成局部肺實質梗塞壞死,若塞在肺動脈等大血管入口,則會引起右心室搏出量不足,有時還會導致猝死。急性肺動脈栓塞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暈厥、咳血、咳嗽、肋膜痛和心悸等,急性呼吸困難最常見,發生率達80%以上。謝俊雄醫師表示,深部靜脈栓塞的治療方面,內科是以血液溶解劑或抗凝血劑治療,而外科部分可以手術取出血栓。醫師會視病情嚴重程度判斷是否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及檢查,治療的原則是臥床休息、患肢抬高,視病人情況使用抗凝血劑或血小板抑制劑。一般經過治療之後症狀都可得到改善,而除非有併發症產生,如患肢缺血壞死及肺栓塞,否則並不建議開刀治療,出院後除了需要用上述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方法之外,仍需門診長期追蹤治療,甚至也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以預防再發。若抗凝血劑藥物使用仍常併發肺栓塞等併發症時,可能需開刀植入下腔靜脈過濾器(IVC filter)。那要如何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呢?國外研究顯示,只要在靜止不動情況下「維持坐姿兩小時」,小腿的血液黏性會增加 17%,因此也會提高肺動脈栓塞的機會。故常常久坐不動者都是高危險群。為避免此症狀出現,對於搭乘長程交通工具或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的人,最好要多起來走動走動,或在座位上儘量伸展背部和腿部肌肉,以保持血液循環的暢通,此外,多攝取水份,避免含酒精飲品或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穿著寬鬆、舒適的服裝等都是避免的方法。對於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如長期臥床),下肢抬高及穿著彈性襪可以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而普通人則儘量避免久站、久坐的姿勢,若不得已也應盡量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謝俊雄醫師也提出幾點在生活上需注意的事項:1.增進血液之回流:病人可依據醫囑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下床時應穿彈性襪,以增進血液之回流。2.減輕疼痛:用濕熱敷來止痛及防止痙攣發生,需注意溫度不宜太高,以免燙傷,並禁用電熱器。3.預防深部靜脈栓塞之形成:穿長筒彈性襪、臥床期間做主動和被動運動、依醫囑按時使用連續壓縮器或小腿腹肌刺激器、鼓勵病人早期下床、臥床時避免長期壓迫到下肢、任何姿勢勿保持過久(如站立雙腿交叉,衣服太緊)、維持理想體重、攝取適當的水份和低脂飲食、合宜的運動和禁止吸煙等。4.使用抗凝劑治療之病人在治療期間應注意出血之症狀,如鼻出血、痰中帶血、血便、血尿或注射部位之血腫等,密切觀察患者血液中之凝血數據。【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年過四十歲‧肥胖 ‧最近有血栓或有血栓之家族史 ‧惡性腫瘤‧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衰竭、心肌梗塞…)‧臥床的病人(如中風、大手術後,特別在髖部或膝部手術)‧靜脈曲張 ‧妊娠口服避孕藥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心肌梗塞

日前一名59歲男子,差點因爲3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而送命,所幸在心臟血管團隊的全力搶救下撿回一命,如今恢復健康的他,已經開始計畫要出國旅遊,到處趴趴走。      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 夏治平醫師表示,多數人年輕時往往工作過於繁忙,飲食習慣較差,所以有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過高的「三高」問題。日前,一名男子因突然一股莫名的胸悶、胸痛湧上來,簡直讓他喘不過氣,至醫院經詳細檢查後,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已全部阻塞,情況十分危急。所幸施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將阻塞的冠狀動脈打通後,才渡過危險期,重獲健康。      夏治平醫師提醒民眾,預防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除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的食物外,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若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相關疾病,或本身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都應特別小心冠狀動脈方面的疾病,維持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一旦發覺胸口悶、痛,呼吸困難且倦怠無力的狀況,則須儘快在親友的陪同下就醫,以免耽誤寶貴的治療時間,危及生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