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心肌梗塞

心臟病長期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光在2006年,便有一萬三千人因心臟病死亡,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心臟病中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為脂肪和鈣質沈積在心臟的冠狀動脈管壁內,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狹窄,當動脈鈣化與斑塊太過嚴重時,心臟肌肉便會缺氧、壞死,稱為狹心症或心肌梗塞。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放射診斷科-林哲弘醫師指出,要找出心臟冠狀動脈的問題,以往多半依賴心導管檢查,但在64切面立體電腦斷層攝影問世後,無需插管、住院,只要閉氣一次(約15秒),即可掃描完心臟,成為除了心導管外,唯一可以看清楚冠狀動脈的檢查方式。電腦斷層的心臟檢查分兩類,可同時進行,一是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檢查,不須注射顯影劑,非侵襲性,可以迅速了解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的狀況,藉以判斷未來心臟病發的危險。第二種心臟檢查須施打顯影劑,進行冠狀動脈顯影,準確度和傳統心導管一樣,而其優點可以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偵測動脈內含脂肪的「軟斑塊」,這往往是心臟病猝死的元兇,早期診斷治療,有助於控制不確定的發病風險。另外,癌症已多年蟬連十大死因首位,肺癌則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06年便奪走全台約五千人生命。以往的肺癌篩檢多依賴胸部X光,但受限於肋骨、心臟的阻礙,僅能偵測約一公分的病灶,而與油煙有關的肺腺癌,相當比例在此時已轉移,治療效果有限。林哲弘醫師表示,利用64切面電腦斷層進行肺部檢查,不但輻射劑量低,無侵襲性,只需閉氣不到10秒鐘即完成掃描,可偵測微小病灶,是目前早期發現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且透過電腦處理,可產生立體的肺部影像,提高肺癌偵測,方便日後追蹤。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心肌梗塞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後頸”硬梆梆” 當心急性心肌梗塞

後頸”硬梆梆” 當心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近日一位54歲男性計程車駕駛,由於後頸非常緊、硬且劇痛,原以為是職業引起的痠痛,因此到中醫診所施行針灸及拔罐,但是後頸疼痛依舊;於是誤以為牙齒舊疾復發所造成,便輾轉看了牙科、耳鼻喉科,但後頸疼痛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劇、還冒冷汗,甚至喘不過氣,最後到醫院急診室就醫,才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有三條血管堵住,在醫師安排下進行心導管治療、並放心臟支架後,後頸疼痛才改善,並脫離險境。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陳憲青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一般臨床表現以胸痛持續30分鐘以上或胸部有壓迫感,胸痛會延伸至左肩、下巴、頸部,比較特別是病人通常還會合併有冒冷汗、噁心嘔吐感等現象為表現,而有「後頸」疼痛這樣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梗塞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反射痛,有些病人除後頸痛外,胸痛、胸部壓迫感、冒冷汗等症狀也是有的,只是沒有像後頸疼痛那麼痛。陳憲青醫師指出,急性心肌梗塞若未能及時搶救,死亡率高達30%以上,故呼籲大家,身體如有不適及異狀,可千萬不能硬撐,要及早就醫。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得”深部靜脈栓塞”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得”深部靜脈栓塞”#心肌梗塞

何謂「深部靜脈栓塞」?簡單的說就是離心臟最遠端的下肢靜脈管內,因為血液凝結成份、血管壁平滑性或血流動力等因素,加上某些疾病或不明原因,造成改變,形成血栓塊阻止靜脈血迴流,就像高速公路塞車一般,整個靜脈循環動彈不得。這種靜脈血栓最常發生於下肢靜脈管,尤其對於「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不動」的上班族來說,是容易罹患的高危險群。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謝俊雄醫師指出,深部靜脈栓塞一般都發生在下肢,下肢的大靜脈都在較深層處,但有些人本身靜脈發展有缺陷,像是凝血機能有問題、心臟衰竭者、遠端血流不易回流等,加上若長時間保持腿部於同一姿勢,特別是坐姿或蹲姿,血液就會容易在血管凝集而堵住靜脈回流。此時血液堆積在末端處,漸漸形成紅腫,這就是深部靜脈栓塞。深部靜脈栓塞的臨床表徵為有緊和疼痛感、水腫、腿圍變大、小腿腹壓痛等。不同於膝部腫脹之疾病,通常發生在長時間保持腿部於同一姿勢之後,常單側發生。而有一部分病人可能沒有上述的臨床症狀,而是以其相關的併發症表現,臨床最常見的合併有致命性的併發症是「肺栓塞」,若堵塞的是較細小血管,會造成局部肺實質梗塞壞死,若塞在肺動脈等大血管入口,則會引起右心室搏出量不足,有時還會導致猝死。急性肺動脈栓塞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暈厥、咳血、咳嗽、肋膜痛和心悸等,急性呼吸困難最常見,發生率達80%以上。謝俊雄醫師表示,深部靜脈栓塞的治療方面,內科是以血液溶解劑或抗凝血劑治療,而外科部分可以手術取出血栓。醫師會視病情嚴重程度判斷是否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及檢查,治療的原則是臥床休息、患肢抬高,視病人情況使用抗凝血劑或血小板抑制劑。一般經過治療之後症狀都可得到改善,而除非有併發症產生,如患肢缺血壞死及肺栓塞,否則並不建議開刀治療,出院後除了需要用上述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方法之外,仍需門診長期追蹤治療,甚至也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以預防再發。若抗凝血劑藥物使用仍常併發肺栓塞等併發症時,可能需開刀植入下腔靜脈過濾器(IVC filter)。那要如何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呢?國外研究顯示,只要在靜止不動情況下「維持坐姿兩小時」,小腿的血液黏性會增加 17%,因此也會提高肺動脈栓塞的機會。故常常久坐不動者都是高危險群。為避免此症狀出現,對於搭乘長程交通工具或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的人,最好要多起來走動走動,或在座位上儘量伸展背部和腿部肌肉,以保持血液循環的暢通,此外,多攝取水份,避免含酒精飲品或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穿著寬鬆、舒適的服裝等都是避免的方法。對於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如長期臥床),下肢抬高及穿著彈性襪可以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而普通人則儘量避免久站、久坐的姿勢,若不得已也應盡量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謝俊雄醫師也提出幾點在生活上需注意的事項:1.增進血液之回流:病人可依據醫囑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下床時應穿彈性襪,以增進血液之回流。2.減輕疼痛:用濕熱敷來止痛及防止痙攣發生,需注意溫度不宜太高,以免燙傷,並禁用電熱器。3.預防深部靜脈栓塞之形成:穿長筒彈性襪、臥床期間做主動和被動運動、依醫囑按時使用連續壓縮器或小腿腹肌刺激器、鼓勵病人早期下床、臥床時避免長期壓迫到下肢、任何姿勢勿保持過久(如站立雙腿交叉,衣服太緊)、維持理想體重、攝取適當的水份和低脂飲食、合宜的運動和禁止吸煙等。4.使用抗凝劑治療之病人在治療期間應注意出血之症狀,如鼻出血、痰中帶血、血便、血尿或注射部位之血腫等,密切觀察患者血液中之凝血數據。【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年過四十歲‧肥胖 ‧最近有血栓或有血栓之家族史 ‧惡性腫瘤‧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衰竭、心肌梗塞…)‧臥床的病人(如中風、大手術後,特別在髖部或膝部手術)‧靜脈曲張 ‧妊娠口服避孕藥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心肌梗塞

日前一名59歲男子,差點因爲3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而送命,所幸在心臟血管團隊的全力搶救下撿回一命,如今恢復健康的他,已經開始計畫要出國旅遊,到處趴趴走。      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 夏治平醫師表示,多數人年輕時往往工作過於繁忙,飲食習慣較差,所以有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過高的「三高」問題。日前,一名男子因突然一股莫名的胸悶、胸痛湧上來,簡直讓他喘不過氣,至醫院經詳細檢查後,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已全部阻塞,情況十分危急。所幸施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將阻塞的冠狀動脈打通後,才渡過危險期,重獲健康。      夏治平醫師提醒民眾,預防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除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的食物外,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若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相關疾病,或本身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都應特別小心冠狀動脈方面的疾病,維持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一旦發覺胸口悶、痛,呼吸困難且倦怠無力的狀況,則須儘快在親友的陪同下就醫,以免耽誤寶貴的治療時間,危及生命。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心肌梗塞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引起一陣嘩然,其實心血管疾病是累積而來的,早期出現的小症狀,例如血壓、體重上升,或是眩暈、心悸很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現胸痛症狀才警覺健康狀況出問題了時,已對生命造成威脅! 《引發心肌梗塞的危檢因子》心肌梗塞是指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使得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容易造成心臟衰竭之變化。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少,膽固醇、血壓、三酸甘油酯及體重均有增高的趨勢,一旦出現上述「四高」症狀,伴隨著脂肪肝或腰圍變粗,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若再加上忙碌的工作、壓力大、抽菸、應酬喝酒或有家族病史,更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根據聯安診所統計2007年13,000位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發現,高達48.8%的受檢者有體重過重的現象;35.8%的人總膽固醇偏高;33.2%的人血壓偏高;20.5%的受檢者三酸甘油脂偏高,分居第3、5、6、9名,且男性的異常比遠高過女性,顯示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高。過去一年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CTA)檢查的184位受檢者中,有高達一成(19位)受檢者血管阻塞比例超過60%,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八成的受檢者出現血管狹窄、血管壁上有斑塊及鈣化點等情況;完全沒有異狀者僅佔一成,顯示心血管健康狀態普遍不理想,若不及早診斷、治療,恐造成難以彌補的憾事。一位46歲的男性受檢者為例,平常自認健康沒有問題,但運動或爬樓梯時經常出現胸悶現象。在於聯安診所進行健診時,雖然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並未發現異常,醫師依據他的主訴,建議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CTA),結果發現心臟三條主要動脈阻塞兩條,由於評估較不適合心導管手術,最後以心臟繞道手術打通兩條阻塞的血管,才挽回健康。《定期檢查 解除致命危機》其實,心肌梗塞的發生並非無機可循,當出現胸悶、心絞痛、呼吸不順暢、上腹痛、下巴酸,合併冒冷汗、頭暈、噁心、左上臂麻木等症狀,即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應掌握黃金救緩時間,立即送醫診斷、治療。納祖德醫師指出在飲食方面亦可多加注意,建議採低GI飲食法,注意少油、少鹽、低甜度,避免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每日五蔬果再配合規律的運動,以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並且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充份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態,一但發現警訊才能及早治療、遠離致命的危機。《心血管疾病的階段性檢查建議》「基礎版」心血管健診: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狀況,以及了解心臟收縮能力或是否缺氧。1.) 一般檢查—腰圍、體重、血壓2.) 體脂肪率/胸部x光/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血液檢查3.) 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T-chol/HDL)、高敏度C反應蛋白(HS-CRP)、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4.) 心電圖「進階版」心血管健診:若有心臟病家族史或是疑似胸悶痛等症狀出現時,建議進行進階版心血管檢查。1.) 心臟超音波2.) 頸動脈超音波3.) 運動心電圖4.) 24小時連續心電圖5.) 腦利納胜 pro BNP6.) 動脈硬化儀7.)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8.) 腦神經血管磁振造影MRI/9.心血管鈣化分析「保養版」心血管健診:透過功能醫學深入了解有關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1.) 心血管系統健康評估2.) 氧化壓力分析3.) 全套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4.) 保健基因分析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2007/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心肌梗塞

膽固醇有很多種,臨床上常用的,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極低密度蛋白膽固醇(V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內含有大量膽固醇,滲入動脈血管壁中可被氧化,引發一連串的動脈血管壁發炎反應,開啟動脈粥狀硬化,若血清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大中型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膽固醇堪稱是一種 "壞"的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從肝臟攜帶脂肪至全身各組織,除去大部分脂肪後,即變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將多餘的膽固醇運送回肝臟,將之排除,可以維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對心臟血管具有保護作用,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之風險,因此是一種"好"的膽固醇。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第三次成人治療指導」,理想的血清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高於40mg/dl,三酸甘油脂宜低於200mg/dl。當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值大於160mg/dl,即為高危險群;若心血管危險因子超過兩個,則宜接受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變,經過3~6個月,若無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降低於16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王致皓指出若已罹患動脈硬化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週邊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若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 mg/dl,即為高危險群,經過3-6個月的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善,若無法使低密度膽固醇值降低於13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或由醫師決定提早用藥時機;若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90 mg/dl,可能是與遺傳基因有關的高膽固醇血症,有更高的機會發生動脈硬化疾病、心臟血管疾病,因此必須即早就醫評估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經醫師詳細評估後,給予適當治療。血膽固醇濃度會隨著年齡、性別不同而有差異,通常血膽固醇濃度在五十歲時達到最高峰,男性比女性高,但婦女停經後,其膽固醇濃度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同年齡層男性層,心臟血管疾病之發生率也會趕上同年齡層男性,銀髮族要特別留心。近年來研究已證實,對於高膽固醇病患,降低膽固醇可以明顯減少冠心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並延長壽命。

個性過份積極,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比例偏高

個性過份積極,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比例偏高#心肌梗塞

人體的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臟本身所需的營養及氧氣,所以非常重要,一旦發生問題,就可能產生一些疾病,從心絞痛、不穩定心絞痛,到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等,都是目前心臟科領域裡,很常見的疾病,千萬不可等閒視之。新店耕莘醫院 王致皓醫師表示最常出現的問題,應該是狹窄。至於狹窄的原因,用一般通俗的話說是硬化,正確的說法應是粥腫樣硬化。除了冠狀動脈發生粥腫樣硬化外,其他如冠狀動脈痙孿及心肌橋性收縮病變,造成心臟血管隨著心臟收縮跟著變小,這些也會造成心肌缺氧而有心絞痛之類似症狀,但其病因則很不相同。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男性或停經後婦女、年齡(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抽煙(抽煙越多、煙齡越長、越危險)、家族中有冠狀動脈疾病或相關之心臟血管疾病(如腦中風)、高脂血症、膽固醇太高、三酸甘油脂太高或者高密度膽固醇太低等。此外,患有肥胖症、缺乏運動、個性過份積極、帶有侵略性之行為個性的人,在醫療統計上也呈現出冠狀動脈心臟病較高患病比例。由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形成過程緩慢而持續,在早期,通常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以後的跡象可能是運動、用力,如爬樓梯、拿重物、飽吃大餐後感到胸部不適、呼吸不順暢、胸口悶、胸口痛、空氣不夠,此時冠狀動脈可能有75%左右的狹窄;更嚴重時,連休息、靜坐或輕度的一般活動都覺得胸部不適、胸痛,此時冠狀動脈可能有90%左右的狹窄。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診斷,由於病患或許有上述症狀,或許完全沒有症狀,通常醫師會利用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核醫檢查或壓力性超音波、心導管攝影等來確定診斷。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也就是要降低或去除危險因子,如高血壓要好好治療、糖尿病必須控制得宜、戒煙、多運動、合適的體重、避免肥胖、血脂肪過高要治療、飲食上避免鹽份太高及高膽固醇的食物,另外避免壓力太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