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

預防肝病 檢查不可三缺一

預防肝病 檢查不可三缺一#B型肝炎

肝病是台灣最大的本土病,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三千七百個人死於肝硬化,加上肝炎及其他肝病過世的,台灣一年有一萬人死於肝臟的疾病。台灣有將近三百萬個B型肝炎帶原者,但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的大概只有一百萬人,三十萬個C型肝炎患者,其中約有三萬人知道自己有患C型肝炎,這些人若不做定期的追蹤檢查或治療,有部份的人可能會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導致肝癌。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醫師表示,由於肝臟沒有神經,所以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當疼痛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當疼痛出現時,肝臟的腫瘤都已經很大,這也是為什麼肝癌的病人在求醫時,往往只剩下三至六個月的生命。相較於其他器官的癌症,肝癌似乎來勢洶洶,身旁人的不幸遭遇、或媒體的報導,讓愈來愈多的人了解肝病的可怕,甚至會主動到醫院做肝功能檢查,但是對斷診肝病的檢查卻一知半解,以為做了肝功能檢查就足夠了,卻不知不同的檢查有不同的作用,而究竟應該做什麼樣的檢查?才能萬無一失,對自己的肝臟提供最好的保障。首先,不能只做肝功能檢查,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肝臟的疾病,應該做好以下幾種檢查:一、肝功能檢查(GOT和GPT)二、B型肝炎和C型肝炎檢驗三、腹部超音波檢查四、胎兒蛋白檢查柯萬盛醫師指出,只知道肝功能檢查(GOT和GPT)正常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做B型肝炎和C型肝炎檢驗,才知道自己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在台灣B型肝炎病毒是造成肝癌的頭號兇手(約佔百分之八十),而C型肝炎病毒是第二號兇手(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更有數字顯示,B型肝炎帶原罹患癌的比率比非帶原者高出一百五十倍,因此,若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就要進一步做胎兒蛋白和腹部超音波檢查,以確定肝臟是否有腫瘤。胎兒蛋白和腹部超音波檢查是目前篩檢肝癌的第一線工具,但兩者都有限制,所以需要共同配合,找出可能的肝癌腫瘤。在統計數字上,有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肝癌病人的胎兒蛋白指數會升高,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不會升高。有三分之一小型肝癌(小於五公分)病人胎兒蛋白也不會升高。因此,胎兒蛋白正常,不一定代表沒有肝癌。超音波檢查不痛,也沒有副作用,而且檢查肝癌的敏感度也很高,所以成為醫師診斷肝病的第一線影像檢查具,但超音波也有極限,例如有些腫瘤長在超音波監測的死角,腫瘤太小也掃不到。研究發現,一般肝癌由一公分長到三公分,最快需要四至六個月,而超音波可以發現一公分的腫瘤,所以第一次做超音波沒照到的腫瘤,四至六個月再再照一次,腫瘤應該還在三公分以下。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建議肝癌高危險群,應該在四至六個月之間要做一次超音波和胎兒蛋白檢查。胎兒蛋白和超音波檢查能初步篩檢肝癌,但有時候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來診斷,例如電腦斷層攝影,因為沒有一種檢查能百分之分找出所有肝癌。柯萬盛醫師說,電腦斷層是利用X光透視的原理,配合電腦,將人體結構由上而下,一層一層的顯示出來,它能診斷腫瘤的位置和數目。當胎兒蛋白升高,而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時,電腦斷層是最好的第二線檢查工具,另一種是腹腔血管攝影,血管攝影是從腹股溝找到股動脈,插入一根細長的管子,向上沿主動脈到肝動脈,打入顯影劑以後,連續照像。血管攝影能幫助醫師鑑別肝腫瘤是惡性的肝細胞癌,還是良性的肝血管瘤;超音波、電腦斷層與血管攝影對於肝癌的診斷是相輔相成的。要真正確定是肝癌,只須要肝穿刺,肝穿刺通常是採局部麻醉,在超音波指引或定位下,進行穿刺,取出一小部份的肝組織或肝細胞,檢查病人是否有慢性發炎、肝硬化或肝癌。肝穿刺不會對肝病有不良影響,反而可幫助醫師選擇最好的治療方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對抗癌最好的方式,若有症狀才發現的肝癌很少是早期的,但是定期追蹤檢查而發現的肝癌,常常都是早期。因為肝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的構造特殊,外覆一層膜,即使有了腫瘤,但不到膜破掉前,病人通常不會感覺腹痛。所以柯醫師提醒,屬於肝癌高危險群的人,一定要做定期、密集的追蹤。二十歲以後要每年做檢查,四十歲以後每半年就要檢查,因為肝癌高危險群容易在四十歲以後發病。

清潔針具交換 阻絕毒癮愛滋危機

清潔針具交換 阻絕毒癮愛滋危機#B型肝炎

藥癮者透過共用針具而感染愛滋病毒已成為我國愛滋病防治上之新隱憂,尤以94年,新增愛滋感染者當中有7成都是藥癮者,創下歷史新高,為因應日益嚴峻之愛滋疫情,有效控制預防靜脈毒癮群體間之愛滋病傳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97年1月起,依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政策執行「清潔針具交換計畫」設置清潔針具及保險套自動販賣機及社區藥局交換回收據點,有效提高清潔針具與保險套使用率,藉由提供清潔針具給藥癮者,以避免因共用針具、稀釋液及容器而感染如B型肝炎、C型肝炎及愛滋等血液或體液感染性疾病的傳播蔓延。臺北市「清潔針具交換計畫」之執行,與社區藥局、醫療院所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部等,設置47處針具交換執行點,其中社區藥局有30處,免費提供毒癮者清潔針具交換,另經評估以藥癮個案常出沒之區域設置清潔針具及保險套販賣機共17處,讓藥癮者使用清潔針具之便利及可近性之需求,避免因共用針具或稀釋液而感染愛滋或相關血液及體液傳染疾病之罹病風險與潛在危機,以阻絕毒癮愛滋危害。且考量其安全性,該局自97年7月起販賣機販賣之針具皆為安全針具,針具一旦使用後,針頭會自動內縮,避免扎傷民眾,另在設置點避開國小校區400公尺內,確以評估其安全性與防疫之平衡。臺北市95年度起配合行政院衛生局疾病管制局執行愛滋減害試辦計畫後,除了加強愛滋病毒篩檢及教育防治外,漸漸得以控制驟升的靜脈藥癮愛滋感染趨勢,至97年底毒癮愛滋新增個案已下降至1.5%,顯示減害策略之運用在已獲得具體成效。

全方位預防肝癌

全方位預防肝癌#B型肝炎

肝癌是十分惡性的癌(壞人中的壞人),如果未經治療,病人往往在半年內就可能會死亡。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近二、三十年來癌症一直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在男性為第一位,在女性則為第二位。肝癌好發之年齡在45~55歲之間,正值壯年期,若靠臨床有症狀而診斷出的肝癌,一般預後較差,平均存活率約6~9個月,因此罹患肝癌之後,不論對個人、家庭、社會或國家,均造成一重大損傷,值得個人重視與警愓。相較早期肝癌第一年的存活率約為90%,第五年約為50%可見早期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暨視聽中心 - 郭行道主任表示,肝癌致病原因目前公認最有關係的是:B型肝炎病毒感染、C型肝炎病毒感染、任何原因造成之肝硬化、肝毒性物質如黃麴毒素、酒精性肝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及其他罕見因素。大型肝癌病人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痛(74%)、食慾不振(65%)、體重減輕(59%)、腹脹(55%)、全身虛弱(53%)、黃疸(21-43%)、腹部腫塊(41%)、發燒(24-33%)、腹瀉(12.8%)。 最常見的始初症狀是腹痛及腹脹。黃疸並非重要症狀,它只有在肝癌末期才較易出現。小型肝癌(小於3公分者) 約有60%是沒有症狀,30%有非特異症狀如不明顯的上腹不舒服感覺、右上腹痛等,其他的症狀則可歸諸於肝硬化及其併發症(如食道靜脈曲張出血)。郭行道指出,肝癌的診斷方法最直接可靠的是腫瘤組織切片或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影像學方面的檢查配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在診斷上相當有幫助:影像學方面的檢查,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首推腹部超音波檢查,不僅方便、經濟且不會有痛苦,同時目前對小型肝癌(小於3公分)已有良好的診出率,是最佳的篩檢工具。其他尚有電腦斷層掃瞄、核磁共振掃瞄、血管攝影、動脈化門靜脈攝影(CTAP)、鐵劑磁振造影(SPIO- MRI)。血清α胎兒球蛋白(AFP)亦可作為肝癌標記之一。在B型肝炎或C型肝炎患者,血清α胎兒球蛋白(AFP)值超過400ng/ml,配合典型之腫瘤動態影像檢查就有助於正確之診斷。肝癌的治療一般可區分為根除性(curative) 與緩解性(palliative)的治療方式。前者根除性治療如肝臟移植、手術切除、經皮穿肝燒灼治療( ablationtherapy)如純酒精注射(PEI), 微波凝固治療術(PMCT)以及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等,多適用於腫瘤數目在三顆以下、大小在三公分以下,或單顆腫瘤大小在五公分以下。無法接受根除性治療者才考慮緩解性治療,如經動脈栓塞治療術(TAE或TACE)、肝動脈化療(IAIC)、局部放射線治療(如本院使用最新的電腦刀,能隨著病人輕微移動修正機械手臂的位置,精準地將放射線照射到腫瘤部位)以及近來正發展中之標的療法等。郭行道提醒,治療應由腸胃肝膽專科醫師完整檢查評估之後,會診各專科醫師(如肝膽外科、放射科、腫瘤科、放射治療科)研討治療對策,再由醫師及患者共同商量出最適切可接受的治療方式。【肝癌的預防】1. 就未感染B型肝炎的人而言,建議接受疫苗的接種。2. 已感染B/C型肝炎的人而言,應該積極尋求肝炎病毒的治療。3. 對下列的高危險群而言, 包括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人,肝硬化病人, 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者,最好至少每半年做血清α胎兒球蛋白、 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的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4. 最後建議不管任何人都應避免不正確的醫療行為、打針、輸血,服用過量藥物如類固醇、荷爾蒙動情素,戒煙、少喝酒,避免攝食不新鮮的或發霉的穀類、豆類。年輕人應該避免刺青、紋身、濫用毒品所帶來之病毒感染。

慢性B型肝炎患者 藥物治療新發現

慢性B型肝炎患者 藥物治療新發現#B型肝炎

近年來,肝硬化連續蟬聯國人第七大死因,肝癌也連續蟬聯國人男性第一大癌症死因及女性第三大癌症死因。每五位肝癌患者就有三位導因於慢性B型肝炎。在臺灣,B型肝炎患者帶原率約為15%,也因此全臺灣B型肝炎帶原者高達二百五十萬人以上,這些B型肝炎帶原者可能引起慢性肝炎,再轉成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不過,民眾也不必太悲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建廷說,對於國內外慢性B型肝炎患者而言,去年是個充滿豐收一年!在臺灣,自民國九十二年九月起,健保開始在部分醫院開放慢性B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包括給付干擾素及新口服抗病毒藥物Lamivudine(拉美芙錠或商品名為「肝安能」),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提供一項阻斷肝硬化及肝癌新選擇。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根據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慢性B型肝炎治療第三期人體試驗報導,核准新口服藥物Adefovir「肝適能」上市,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提供一項阻斷服用「肝安能」產生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第二線新選擇。陳建廷表示,民國九十四年健保開始全面開放阻斷服用「肝安能」產生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第二線新選擇「肝適能」。去年健保開始全面開放慢性B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包括給付長效干擾素及新口服抗病毒藥物Entecavir「貝樂克」與Telbivudine「喜必福」。陳建廷指出,「肝安能」原來是發展用來治療愛滋病藥物,但是後來發現它可以抑制B型肝炎病毒繁殖,對慢性B型肝炎有不錯療效。根據民國九十三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所發表聯合國內外多家醫學中心,三年長期使用「肝安能」人體試驗報導,「肝安能」可以成功降低B型肝炎病毒因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至於降低肝癌部分,仍需更長期觀察報告。由於「肝安能」是口服藥,比起干擾素打針治療,使用上較方便,同時副作用也少。「肝安能」在目前使用對象上,對於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化學治療而導致B型肝炎病毒活化患者,以及B型肝炎接受肝移殖患者,是絕對需要藥物。至於肝功能皆正常的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基本上除了定期追蹤之外,是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的。長期使用「肝安能」九個月以上,容易產生B型肝炎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新口服藥物Adefovir「肝適能」上市,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提供一項阻斷服用「肝安能」產生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第二線新選擇。長期服用新口服抗病毒藥物Entecavir「貝樂克」可以產生較少抗藥性,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提供一項取代長期服用「肝安能」產生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新選擇。陳建廷還說,自民國七十五年政府全面推展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後,母親在生產前後「垂直傳染」給新生兒可能性已經大為降低。在避免水平傳染方面,則須注意避免不必要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等行為。此外,對於尚未感染過B型肝炎青少年及成人,則需注射B型肝炎疫苗。展望新的一年,期待在去年健保全面開放給付後,長期服用新口服藥物「貝樂克」與「喜必福」可以成功降低B型肝炎病毒因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以及肝癌。B型肝炎在新生兒全面疫苗注射後,可預見將會減少。今年也是第一批全面B型肝炎疫苗注射(七十五年次)新生兒滿二十三歲的一年,二十三歲以下帶原率將小於1%,尚未接受疫苗注射成人,建議接受疫苗注射。對於已經是B型肝炎帶原者,則切記必需定期追蹤,可以利用春節連續假期就近找消化內科醫師追蹤檢查,以避免肝硬化及肝癌發生。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B型肝炎

肝病號稱為國病,其中肝細胞癌(肝癌)是臺灣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二位。肝癌發生的三步曲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究竟肝炎帶原者與「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間是否劃上宿命的等號?其時未必然,只要保持身體持續處在「健康帶原」的狀態,並且勤於定期追蹤,健康帶原者不必然會得到肝硬化與肝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育賢說,反覆肝發炎易轉成肝硬化,若能採取適當醫療,減少病毒量、延緩肝細胞遭破壞速度,爭取更多正常肝細胞新生,肝硬化的進程其實是可以被扭轉。但,如果不加以治療,還繼續讓飲酒等危險因子繼續存在,那麼新生的肝細胞,一再受到病毒感染、破壞,新生肝細胞出現基因突變和變性,不可避免的,就必須有面對肝癌威脅的準備。李育賢說,在臺灣死於肝癌者,約80%是B型肝炎引起,約10%至15%是C型肝炎所引起。感染B肝、C肝病毒後,肝臟長期在病毒的攻擊下,反覆發炎和修復,發炎的程度愈厲害、時間持續愈久,原本正常的肝細胞被發炎後所產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就會慢慢纖維化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由於絕大部份的肝癌均發生於特定的高危險群,包括:肝硬化、慢性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等。所以針對B、C型肝炎患者定期做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是讓高危險群可以早期發現肝癌,並接受有效治療唯一方法。肝癌(尤其是小肝癌或早期肝癌)絕大多數(95%以上)無症狀,有症狀時多已病入膏肓,治療困難存活率差,所以肝癌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預後很差的疾病。近年來由於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肝癌已可以被早期診斷。同時由於治療方法的進步,肝癌治療後的預後已較以往改善許多。對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的預防及積極治療,是減少發生肝癌最有效的方法。李育賢建議,要有效保肝只要注意三件事,就可以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惡性循環。(1)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沒有抗體之新生兒或成年人應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刮鬍刀等。(2)積極治療慢性肝炎:抑制病毒及調整免疫系統使肝炎病情改善,使得肝炎進展至肝硬化的可能性降低。(3)肝癌篩檢:早期肝癌是無症狀的,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保健外,肝硬化患者每三個月、健康帶原者每年、慢性肝炎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肝癌。有鑑於臺灣肝癌的高發生率,台灣肝癌醫學會將於2008年12月6日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合辦之『2008年臺北健康城市國際研討會』中,舉辦『2008年台灣肝癌醫學會第一屆第二次國際肝癌學術研討會』,會中特別邀請外賓Dr. Kiwamu Okita與Dr. David A. Brenner演講,以及國內各個對肝癌研究領域專精教授及醫師進行學術交流,會議精采可期。

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 嘉惠弱勢兒

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 嘉惠弱勢兒#B型肝炎

母乳庫的成立,在國外已經有將近一百年歷史,它最主要工作就是將捐贈的母乳收集、保存、篩選、滅菌,並分配至最需要的嬰兒。1980年代由於民眾對愛滋病恐慌,引發醫學界對捐贈母乳質疑。1985年北美洲母乳庫協會成立,並結合美國兒科醫學會及美國疾病管制局學者專家,於1990年共同製訂母乳庫標準作業流程,廣泛為全球母乳庫所採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劭文表示,於民國九十四年一月於婦幼院區成立全亞洲第一座母乳庫,嚴格遵行北美洲母乳庫標準作業流程,三年多來已提供三百多萬cc安全捐贈乳給全省各地需要的嬰兒。領用捐贈母乳對象以早產兒為主,其他適應症包括:吸收不良、餵食不耐、免疫缺乏、先天性異常、術後需要營養加強…等嬰兒。這些嬰兒皆由醫師評估並開立醫囑單,再經母乳庫評估疾病緩急,使捐贈母乳能夠分配給最需要的嬰兒。程劭文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本著服務社會精神,免費提供捐贈乳給愛慈基金會孩子,讓這些愛滋寶寶也有機會喝到母乳。研究顯示,飲用捐贈乳的早產兒腸胃抵抗力較好,較少發生感染,因此可以縮短住院日數,降低醫療成本。母乳庫運作需要整體醫療政策配合及醫事人員支持,但最主要推手則是捐贈母乳的愛心媽媽。捐乳媽媽不能吸菸或喝酒,不能長期服用藥物或草藥,一年內未接受捐血或刺青,且必須身體健康、飲食均衡。捐乳前母乳庫會先替捐乳媽媽抽血檢查,排除傳染疾病可能,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A型肝炎、愛滋病毒、梅毒、人類T型病毒,合格後才能將母乳捐出。檢查合格的媽媽可將多餘奶水以冷凍狀態送到母乳庫,接受進一步分析及檢驗。由於捐贈母乳主要使用在罹患疾病嬰孩以及脆弱早產兒,因此捐贈母乳必須接受細菌學檢查,合格後再經過低溫滅菌,才可以發出去給需要的嬰孩。程劭文說,提供安全捐贈乳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最大責任。目前庫存量尚能供需平衡,但需求量有逐年增加趨勢。該單位需要更多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多少量都無所謂,因為母乳庫珍惜每一滴捐贈母乳,因為每一滴母乳都能幫助生病孩子更快康復。只要正在哺乳,平時有擠乳習慣,而且儲存奶量超過孩子需求,非常歡迎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聯絡。該單位會先以電話問卷了解哺乳媽媽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通過篩檢後可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任何一家院區接受抽血檢查,檢查合格媽媽可將一個月內冷凍母乳寄到婦幼院區母乳庫。抽血費用以及快遞費用將由母乳庫承擔。母乳庫專線(02)2358-1349,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B型肝炎

大家都知道,肝病是中國人的「國病」,但捫心自問:「您真的了解您的肝嗎?」您曾經做過肝功能檢查嗎?您曾經做過B型肝炎及C型肝炎檢驗嗎?您曾經做過腹部超音波及血中甲種胎兒蛋白檢查嗎?您知道要完全通過以上三大考驗,才表示沒有肝病嗎?肝病的種類很多,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新陳代謝異常性肝病等。臺安醫院一般內科兼胃腸中心主任蔡青岩醫師表示,許多肝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患者說不定仍精力充沛、能跑能跳),或者光做一兩項檢查是無法看出來的(有部分B肝帶原者、肝硬化或肝癌病人,血液中的GOT及GPT值是正常的),等到有不適症狀出現,往往已經是晚期了。因此,了解自己的肝臟狀況,做好適當的防範,並好好善待它,是相當必要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發展三部曲廣為人知,因此肝炎的預防便成為拒絕肝病最重要的一環。以國內帶原率達到五分之一的B型肝炎為例,很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過、或者是不是帶原者?其實只要抽血檢查就可以清楚了。B肝的篩檢健保並不給付,自費大約數百元,算盤打得精的人也可以利用醫院或社團舉辦免費篩檢的時候去檢查。蔡青岩醫師指出,檢查結果如果血液中沒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也無核心抗體的民眾,代表從未感染過,建議自費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一勞永逸。其次是要避免輸血、刺青、共用刮鬍刀、針頭重複使用等可能「血見血」的傳染途徑。至於母子垂直傳染途徑,自民國七十三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之後已經降到極小比率。如果檢查為慢性帶原者,則務必三到六個月追蹤檢查(含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一次,不可因為沒有特殊症狀而掉以輕心。此外,「外食族」以及經常到大陸、東南亞等落後地區旅遊的民眾,蔡醫師建議自費施打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主要是經口(飲水、飲食)傳染的疾病,在公共衛生環境差的地區容易流行;國內卅歲以上的成年人,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感染過,或者已經產生抗體,但更年輕的一代幾乎從未感染過,也沒有抗體,所以一旦有人感染,就可能爆發局部小流行。保肝、愛肝的積極之道為施打疫苗、定期檢驗,至於坊間販售的「保肝藥」,由於成分不明,不但不一定能增強肝功能,反而還可能增加肝臟負擔,甚至引發藥物性肝炎,即使標榜「純中藥提煉」的成藥,也不應隨意食用。簡言之,不隨便吃藥,才是保肝的不二法門。其他正確保肝之道還包括:不喝酒、不熬夜、多吃新鮮食品、少吃發酵的加工食品等。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B型肝炎

臺灣有10至15%的人口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有1至2%的人口是C型肝炎患者,由於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肝癌的機率,相對於沒有感染的人高出兩百多倍。因此,對於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不管是健康帶原者、慢性肝炎患者,或是已經進展至肝硬化的患者,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建議都必須接受每三至六個月的定期檢查,而檢查的內容必須包含肝功能,胎兒蛋白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目的就在於早期診斷出肝癌,早期治療。由於台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度傳染區域,因此每一位台灣人實在有需要了解自己的肝炎病毒狀況,但是有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肝炎,到底必須偵測哪些病毒呢?蔡醫師表示,目前文獻上確認且常見的肝炎病毒有A、B、C、D、E五種,其中A型、E型病毒是經口傳染的,只會引起急性肝炎,不會造成慢性肝炎,因此不會產生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也與肝癌發生無關;B、C、D型病毒是經由血液或體液感染的,可能導致急、慢性肝炎,進展成肝硬化,與肝癌發生有關。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病毒,只會感染B型肝炎患者。這五種病毒肝炎中,有疫苗可以預防的目前只有A型和B型肝炎。蔡青岩醫師建議每一位台灣人應了解自己:■ 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偵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表面抗原陽性者,可能是B型肝炎感染者,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表面抗原呈現陰性,建議再加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如果表面抗體呈現陰性,可以考慮施打疫苗,當然如果表面抗體已呈陽性,那就代表身體已具免疫力,不怕被傳染。■ 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A型肝炎病毒傳染的途徑是「經口傳染」,有點像腸胃炎,得過一次後,會產生抗體,終生免疫。由於個人、環境衛生越來越好,因此現今得過A型肝炎的人越來越少,相對的可以被傳染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一個不小心搞不好就會鬧個局部的群體感染,或是前往環境較差的東南亞或是大陸,都有機會被傳染A型肝炎。如果檢驗沒有A型肝炎抗體,可考慮打疫苗。■ 檢驗是否有C型肝炎,如為陽性,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已經是慢性肝炎患者,更必須小心,不要感染上其他種類的肝炎,因為如果產生其他病毒的重複感染時,往往有較高比例的急性肝衰竭發生,因此如果是B型肝炎患者,應檢驗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如無,建議施打疫苗;預防C、D型病毒感染,也就是避免危險性行為,避免共用針頭,避免消毒不良的針炙、穿耳洞、刺青等;預防E型肝炎感染,注意飲食、飲水的衛生,特別是旅行至位於南亞的國家。如果是C型肝炎患者,當然也需檢驗A型肝炎抗體,另外B型肝炎的狀態也必須了解,如未曾感染,也有打疫苗的需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