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科

攝護腺癌病患增多 年齡越高越危險

攝護腺癌病患增多 年齡越高越危險#泌尿科

署立台東醫院發現,近來罹患攝護腺癌的人口不斷上升,甚至成為台東縣癌症排行榜的第一名。泌尿科許維愷主任表示,上了年紀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本來就會上升,加上多數患者會將排尿問題、腰部痠痛等攝護腺癌的初期現象,當作是老化現象所造成,所以被發現時常已經中期或末期。除了年齡因素之外,有些醫學研究更發現,種族、飲食西化或遺傳因素都與攝護腺癌的形成有關。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衛教文章表示,攝護腺癌早期幾乎看不出甚麼症狀,症狀的出現可能代表著局部侵犯或轉移,攝護腺腫瘤壓迫尿道會出現類似攝護腺肥大症狀,如尿流細小無力、頻尿等解尿問題,而腫瘤若侵犯精囊,精液中可能會有血,也可人侵犯人體骨質造成疼痛,淋巴腺若受到侵害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或腎積水。有些研究指出,飲食中動物性脂肪含量高也會造成攝護腺癌。據美國統計,一等親屬中若有病史則罹病風險高,40歲以下罹患攝護腺癌僅有萬分之一的機率;40到59歲則提高到約百分之一;而60歲以上則有十分之一的高比率。攝護腺癌早期治療效果顯著,治癒率可達七成以上,許維愷主任也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雖然初期症狀不顯見,最不易區別的老化現象如排尿問題都可諮詢醫師意見。更可利用篩檢項目中的肛門指診及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都可及早診斷;目前全世界的攝護腺癌的患者持續增加,是台灣男性第七大癌症,男性們不可掉以輕心。日行萬步不止瘦身 還可以延長壽命並防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49&HN_Yr=0&HN_Mon=0切腫瘤乳房不美 自體脂肪移植補缺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1健康數字 健康血壓~健走GOGOGO!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356

6成攝護腺肥大併慢性病  手術須慎選

6成攝護腺肥大併慢性病 手術須慎選#泌尿科

攝護腺肥大是男性步入中老年後重要的健康問題,但患者往往羞於就醫,造成病情延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主任周欣霈根據院內統計資料表示,攝護腺肥大患者年齡從48歲到92歲都有,年齡分佈範圍廣,其中約有6成原來就有複雜內科疾病,其中以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居多,也增加手術刮除肥大部位的風險,因此,手術更應慎選。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近3年資料統計發現,患有攝護腺肥大施以手術治療的患者,其中有6成同時罹患心血管疾病,且不少是具有高度出血傾向;也有1成病患是有冠狀動脈阻塞疾病史,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支架置放手術,如果以傳統電刀攝護腺刮除手術的標準來說,這些患者都屬於手術高風險的病患。周主任說明,目前治療攝護腺肥大症手術方式中,傳統電刀攝護腺刮除手術已算是最無痛苦且安全的手術,但仍有潛在風險如出血、尿失禁、性功能障礙、水中毒等,這些都是讓患有心臟病、氣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不敢接受手術治療的重要因素。較新的雷射治療攝護腺肥大方式為綠光雷射攝護腺汽化手術,其安全性提高,潛在風險降低,可作為患者接受治療時的另一項選擇。傳統電刀與綠光雷射手術對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效果比較起來,因為綠光雷射手術時間短,手術過程中可同時進行清除與止血動作,術後恢復快,也較不容易傷及攝護腺外包膜兩側神經。再者,綠光雷射手術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對身體滲透壓影響較小,對腎臟不好的患者和代謝不良的年長者較有利,可避免水中毒發生,所以目前門診中患者選擇綠光雷射手術的比例高於傳統電刀手術。技術改良後綠光攝護腺汽化術已解決無法取得檢體的疑慮,在膀胱腫瘤、尿道狹窄治療效果也佳。為確保良好的醫病溝通,受綠光雷射的患者,術後都會拿到「手術認證卡」,證明是接受正宗綠光攝護腺雷射手術。周主任強調,攝護腺肥大除了讓人尿得辛苦外,也許會造成生命危險,因為攝護腺肥大患者在憋尿時,可能導致血壓急速升高,若本身又有心血管疾病,會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醫師呼籲,千萬不要隱忍攝護腺肥大等泌尿系統疾病,免得產生更大困擾,建議及早就醫治療才能提升疾病的治癒率。

尿中有血沒感覺 小心是膀胱癌徵兆

尿中有血沒感覺 小心是膀胱癌徵兆#泌尿科

彰化縣一名70歲老先生,超過二個月的血尿情形,沒有其它的症狀,讓老先生疏於警覺,到醫院檢查後已經是膀胱癌第二期,所幸經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以腹腔鏡切除手術治療,目前只需門診追蹤。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林易霆醫師說,老先生到醫院的時候,已經血尿超過二個月的情形,因為沒有特別疼痛感,讓老先生沒有警覺到身體異常警訊,當家人寒暄問暖後,才知道老先生血尿已經很久,帶至醫院檢查後,出現指數異常,立即進一步以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術切片證實為膀胱癌,已經是第二期侵犯到肌肉層。林易霆醫師表示,與家屬討論後,決定以腹腔鏡進行膀胱切除手術及尿液分流重建手術,腹腔鏡術中出血量約七百毫升,術後恢復良好,傷口小、疼痛感少癒合良好,老先生在術後第5天開始進食,並在術後第11天出院,治療效果良好,未發生任何併發症。林易霆醫師指出,腹腔鏡膀胱切除優點就是術中出血量少、術後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比起傳統手術動輒一、兩千毫升的失血量,降低了手術風險,腹腔鏡手術是靠著腹部正壓及放大視野,可以將失血量控制在一千毫升以內,只不過手術時間比傳統手術稍長,但仍是治療第二期膀胱癌的新選擇。傳統手術會有25公分的傷口在下腹部,從肚臍上一直到恥骨聯合,施行根除性膀胱切除手術及尿液分流重建手術。近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發展,可以將傷口縮小到約10公分,以腹腔鏡完成膀胱切除及尿液分流重建手術,減少失血量,減少患者術後的疼痛,加速術後的恢復。林易霆醫師進一步指出,膀胱癌最明顯的就是早期會有尿中有血,約85%的膀胱癌會有無痛性血尿,不過血尿也是膀胱發炎的一個常見的症狀,臨床上常會造成混淆,所以如果民眾有反覆血尿的情形,應及早到大醫院進一步徹底檢查,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膀胱癌治療效果好,治療方式也較簡單。林易霆醫師呼籲,雖然有新穎的手術方式,但不論是傳統或是腹腔鏡手術,術後患者的生活品質仍會受到影響,預防畢竟勝於治療,戒菸、避免有毒致癌物的暴露,加上定期的健康檢查,才能保健康,如果已經發生血尿,也不要慌張,趕快就醫做徹底檢查,及早治療。

銩雷射治療攝護腺肥大 解尿不再苦連天

銩雷射治療攝護腺肥大 解尿不再苦連天#泌尿科

攝護腺是男性特有器官,位在膀胱出口,外接尿道,功能是製造精液,成人重約二十公克,大小如栗子,但隨著年齡增長會越來越大,體積增加逐漸壓迫到尿道或是膀胱,因而造成排尿困難,包括:頻尿、尿急無法忍、夜晚需起床上廁所、尿流慢、尿流中斷、解尿需用力、解尿後還是有解不乾淨等困擾,嚴重時還有反覆血尿,尿路感染,膀胱結石,腎功能受損,甚至洗腎。根據統計,五十歲的人約50%有攝護腺肥大,六十歲的人約60%,七十歲的人約70%,八十歲以上則幾乎都有,所以只要男人活得夠久,一定會等到攝護腺肥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科醫師黃建榮表示,攝護腺肥大一開始建議藥物治療,使攝護腺平滑肌放鬆,解尿順暢,或縮小攝護腺,但是效果有限,且有些許副作用。當藥物治療都無效,改以內視鏡經尿道電刀刮除手術(TURP)治療攝護腺肥大為黃金準則,以內視鏡從尿道進入攝護腺尿道,藉內視鏡將攝護腺多餘增生組織刮除,術後小便即可變粗變順,但仍有大量出血、水中毒、性功能受損危險。另外,對於有身體狀況不佳,腦中風、心臟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或糖尿病等高危險群仍較危險。黃建榮說,近幾個月來,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中心為近十位病患進行銩雷射攝護腺手術,治療良性攝護腺肥大,結果成效顯著,患者最快當天就可拔除尿管,又沒有尿失禁、陽萎等後遺症。銩雷射本身特性具氣化、切割及止血功能,其優點為幾乎不出血、沖洗液為生理食鹽水可避免水中毒,且導尿管放置時間短、住院時間短,其手術的安全性,較傳統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為高,並可避免陽萎、尿失禁等併發症。黃建榮又說,銩雷射另一個好處是可切割攝護腺,取得組織檢體,早期攝護腺癌患者在接受綠光、二極體等雷射氣化手術時,因為完全氣化,無法取得標本,無法在第一時間被正確診斷罹癌,因此錯過及早治療機會。另外,因為切割效果卓著,也可以運用在表淺性的膀胱癌,輸尿管狹窄,以及腎臟腫瘤部分切除術(合併腹腔鏡執行),同樣達到少量出血,安全性高的好處,國外已有不少論文報導。目前銩雷射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國內健保並不給付,病患需要自費15~18萬不等。攝護腺以外的手術,雖然國外已有使用,惟除了自費,仍需填試驗同意書方可施作。

衛生局免費提供媽咪泌尿保健諮詢,5月8日讓我們一起用健康寵愛媽咪

衛生局免費提供媽咪泌尿保健諮詢,5月8日讓我們一起用健康寵愛媽咪#泌尿科

為讓更多民眾重視自身及媽咪泌尿道的健康問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灣泌尿科醫學會、臺灣尿失禁防治學會結合社會局於5月8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在臺北市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香堤大道辦理「媽呀!我愛你」母親節活動中,設立「用健康寵愛媽咪-骨盆腔保健、健康篩檢」宣導攤位,並同時提供市民健康卡申辦與集點、乳房攝影轉介及癌症防治衛教諮詢等服務,期能在溫馨的母親節裡,呼籲全天下子女共同關心偉大媽咪的健康!每天張羅全家大小、從早忙到晚的媽咪們,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6年調查發現,54歲以上婦女尿失禁的盛行率達23.4%,65歲以上婦女約有29.98%有尿失禁的困擾,也就是每3位就有1位出現尿失禁問題,卻僅有19.6%會尋求醫師的治療,主要症狀為急尿、頻尿、夜尿與尿失禁。大多數有此症狀的媽咪們,剛開始多半採取忽視、隱忍、逃避的消極心態,藉由「少喝水、少外出、用護墊、穿寬鬆」等方式來避免或隱藏這些尷尬問題,直到病情惡化、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時,才願意尋求醫療幫助,往往已喪失黃金治療時機。根據研究指出,罹患尿失禁民眾,只有不到四分之ㄧ的患者曾經就醫,有的不知道尿失禁是可以醫治的,有的認為尿失禁是老化的自然現象,有的是不好意思就醫。然而,除比較嚴重的尿失禁需要以手術方式矯治外,大部分的尿失禁可以靠膀胱訓練及骨盆底肌肉復健得到改善,且其治癒或改善率高達60%至100%。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鼓勵有尿失禁症狀的民眾儘早就醫。影響尿失禁發生之因素如下:性別:年齡介於15至64歲的男性發生尿失禁的比率約為1.5%到5.0%,但婦女罹患尿失禁,則達10-30%。年齡:年齡越大越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尤其是更年期。懷孕生產:經陰道生產者比未曾經陰道生產者較常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生產次數多者亦較常發生壓力性尿失禁。抽菸、肥胖、長期便秘:身體質量指數高者,較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工作需提重物者。子宮陰道脫垂者。曾接受婦科手術或尿失禁矯治手術者。其他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尿失禁為中老年男性及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它使個人礙於啟齒,但又會使日常生活中造成困擾,甚至不願外出,不單影響心理狀態也影響人際互動。因此,正值5月溫馨時刻,換我們一起來做媽咪的守護天使,共同幫助親愛的媽咪勇於面對泌尿道健康的問題,並積極尋求正規治療,如此才能擁有不滴不漏的自在人生!5月8日母親節活動,現場特別安排泌尿科專科醫師化身「泌密天使」,提供免費泌尿道保健諮詢篩檢服務,只要參加,就可將最實用的健康新知手冊及精美小禮物帶回家,讓媽咪們健康在手,快樂無憂!另外,還有趣味有獎徵答,豐富大獎等您拿,以及精彩熱鬧的舞台表演等,讓每位參加的民眾都滿載而歸!

陰莖彎曲 手術挽救「性」福

陰莖彎曲 手術挽救「性」福#泌尿科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泌尿科賴榮豪主任表示,近日有位年輕男性前來求診,主訴自己有陰莖彎曲現象,尤其是勃起時特別明顯,是否因此於進行性行為時會造成伴侶疼痛不適?因為在做愛做的事時總是造成伴侶不舒服,令他相當困擾。賴榮豪主任表示,經檢查病人生殖器外觀並無任何先天異常,亦無外傷病史;但進一步檢查及數位相機照片的證據顯示,發現病人陰莖勃起時會向下彎曲約30度,彷彿昂首的眼鏡蛇一般。經過與病人溝通及解釋手術過程及合併症,病人最後還是決定接受手術矯正。手術後,從此抬頭挺胸,且後續門診追蹤並無任何併發症。賴榮豪主任指出,這幾年陰莖彎曲矯正手術,大多是20-30歲年輕人,原因大致是青春期間陰莖海綿體不對稱的成長,造成彎曲,大部份的案例是向下彎曲。陰莖異常彎曲可能會合併一些先天結構異常,如尿道下裂、尿道上裂等,必須詳細檢查才能決定手術方式。一般而言,手術後遺症與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手術方式有很大關係,因此,術前醫師應與病人詳細溝通。賴榮豪主任表示,陰莖彎曲不見得一定必須矯正手術,但有性交疼痛或性交困難,則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檢查及諮詢,以免誤了一生的「性」福。

天哪我的膀胱過動!

天哪我的膀胱過動!#泌尿科

每天吃飯、睡覺、上大號加尿尿,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又不起眼,只有等到出問題才發現這些是那麼的重要。胃不好,不能吃東西了,晚上睜眼到天明;上了年紀,大號老是兩、三天才解一次;小便永遠解不完或是擠不出來,天哪!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年輕人感冒上醫院,藥吃個兩天一切就恢復正常了,這麼簡單。病人進來門診「醫生,幫我順便開開眼藥水還有止咳藥,這樣我就不用再掛其它科了!」看病吃藥在今天的健保制度下就好像逛市場買東西一樣,似乎純粹是個消費行為。錯了!大錯特錯!不知從何時開始,醫療改叫「服務業」花錢的是大爺,卻忘了醫療是解決病痛、救人的行為。於是,病人要拿什麼藥,醫生就開什麼藥,偏偏忘了醫療不只是吃藥而已。膀胱功能障礙,說簡單些,就是小便解不出來了或裝不了小便了。因為膀胱有兩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裝足夠的尿以及有效地把尿排出來,一旦有了問題,就是膀胱功能障礙。誰會有這樣的困擾呢?男人老了,攝護腺肥大了,頻尿、夜尿、急尿、尿不出來了;女人老了,小便就憋不住,動一下,打個噴嚏,尿就漏出來,年輕人有時憋尿,水喝少了,膀胱就發炎,久了膀胱就「變小」了,有時甚至沒來由的就得了膀胱過動症,喔!不會吧,幾乎「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治療膀胱障礙,有時很單純也很簡單,但有時很困難又複雜,有時病人吃吃藥就好了,例如急性膀胱炎、良性攝護腺肥大,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人,並沒有如此幸運,有很多人每小時就得尿一次,每天晚上要爬起來5、6次;有些人每次尿都尿不乾淨,常常弄濕褲子,吃了許多藥,也不見起色。其實膀胱本身兩個基本功能-儲存尿液及排空尿液是恰恰好相反的,必需依賴良好的神經支配,一旦出了問題,在處理上是相當棘手的,不能單靠藥物,有時必需搭配物理治療、行為療法、手術治療、心理支持……。這些治療是需要耐心與毅力的。在縣立醫院,我們在泌尿科先進的指導下,也即將成立本院的膀胱功能保健中心,將來本中心將肩負起衛教、諮商、物理治療、病友會等工作,搭配醫療、手術來為膀胱功能障礙的患者服務;另外對於大腸直腸外科患者中某些病患,也可惿供骨盆腔會陰收縮復健,祈使本院照顧下的病患能得到更完整的全人照護。

「無張力」疝氣修補術解決男子多年宿疾

「無張力」疝氣修補術解決男子多年宿疾#泌尿科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泌尿科賴榮豪主任表示,一位50歲男子兩側陰囊腫脹約10多年,但因沒有疼痛現象,一直未到醫院求診。但近日陰囊腫脹情形愈來愈嚴重,尤其站立時間稍久,就有隱隱作痛的感覺。在太太鼓勵下勇敢就醫,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兩側腹股溝疝氣」,於是使用「無張力」疝氣修補套後,困擾該男子多年的宿疾,從此解決,且可很快恢復進入職場,令他相當滿意。賴榮豪主任表示,疝氣的成因,大致是因先天性或後天性的腹壁缺損或結構支撐性不足,造成腹膜內的器官(如腸、腸繫膜、膀胱等)墜出。按疝氣發生部位又可分腹股溝疝氣、股疝氣、切口疝氣、臍疝氣、横隔疝氣等。賴榮豪主任指出,根據統計,疝氣的發生率約千分之十五,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四萬人次接受疝氣手術,患者分佈各年齡層,男性及女性皆會疝氣,女性約佔男性患者的十分之一。新竹醫院泌尿科自民國92年運用新式「無張力」疝氣修補套後,六年來約有200多個成年男性採用,因其復發情形小於1%,病患普遍反應良好,僅少數患者抱怨會有傷口較硬情形,但門診追踪三個月後,此情形就會消失。另外,傷口發炎及慢性疼痛情形,並未比傳統手術多。疝氣治療方式僅有手術一途。手術方式大體上可分成三種,一種為傳統利用自體組織對組織縫合的手術方式,手術方法至少有五種以上,即按腹壁不同層的組織來進行,此傳統腹壁修補手術復發率約3-20%,但是否復發與執行手術醫師經驗有很大的關係。另一種則是採用「無張力」修補原理來修補腹壁缺陷處,即利用人工網膜進行修補,人工網膜因有不同的設計及材質,故有不同的手術方式,「無張力」疝氣修補套即為其中一種設計材質。根據國外大型研究機構報告,運用「無張力」疝氣修補術,其總體復發率低於1%。最後一種手術方式為腹腔鏡疝氣手術,也是可採組織縫合或人工網膜修補。賴榮豪主任表示,「無張力」疝氣修補套的運用有其限制性,女性及小孩較不適用,相較於傳統的疝氣手術,採「無張力」疝氣修補套的病人,一般可在術後迅速出院,且大部份病人術後疼痛輕微,平均約三天至一週可回復正常生活及工作,傷口感染比率低於傳統手術,不失為一種安全可靠的疝氣手術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