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好發率較高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好發率較高#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約佔人口的0.8%,女性發病為男性3倍,80%病人發病在35至50歲。此類約三分之二患者發病前會出現身虛弱、疲累、食慾不振及肌肉疼痛等,有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個月才出現關節痛。急性發作時關節疼痛腫脹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的表現,常引起對稱性的關節炎,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為好發部位,且會有超過一個小時的晨間手部或其他關節的僵硬症狀,酸痛則常常以晚上或清晨較厲害。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治療原則,需由風濕科、復健科和骨科共同合作。目標包括減輕發炎及疼痛、避免關節變形、維持關節功能;大多數的病人需長期治療,而經過適當的治療,可使疾病緩解比例提高,使病人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避免關節的提早破壞。在生活方面,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壓力。宜從事比較溫和的活動,注意保護關節。急性關節發炎時宜休息,經由醫師處方服藥或由復健治療緩解疼痛並減緩惡化及關節變形。平常則需注意保持關節活動範圍,並且控制體重以避免關節過度負擔。

關節痛、四肢痠麻 骨頭出問題?

關節痛、四肢痠麻 骨頭出問題?#類風濕性關節炎

從事會計管理工作的陳小姐是一位成功的職業婦女,忙碌繁重的工作幾乎佔據她全部的心力與時間,近幾年來常感到關節疼痛,接著甚至感到四肢痠麻無力,以為是骨科問題,找過骨科、復健科,都說沒問題,最後找到風濕免疫科,才確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對症下藥,終於她讓能夠回到職場工作。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光永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侵犯手腳的關節,產生滑膜發炎、軟骨和硬骨的侵蝕,以及關節週邊組織發炎,最後造成關節破壞變形,導致殘廢。他強調,變形的肢體關節很容易從外觀上察覺,但當疾病靜悄悄地侵蝕脊椎的關節時,卻難以從外觀上發現,往往需等到有神經壓迫的症狀時,才驚覺到病情的嚴重。黃光永醫師表示,這類病人的治療,主要是以解除神經壓迫及脊柱復位為主。至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還是以藥物為主,再輔以物理治療,尤其近年來已發展出治療的標靶藥物,患者配合醫囑,一定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他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需要終身治療的疾病,民眾一旦出現關節炎症狀,應盡快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以免延誤病情。 

貪吃讓小孩變笨? 醫師認為臨床佐證不足

貪吃讓小孩變笨? 醫師認為臨床佐證不足#類風濕性關節炎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偏向高油脂、高熱量的飲食型態,不僅造成孩童肥胖問題,甚至還有可能讓小孩變笨。大陸遼寧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郭振武提出,貪吃的小孩會抑制大腦智力發展。署立台東醫院家醫科醫師黃泓碩則表示,大腦的發展是多重因素間相互影響,無法就單一原因下定論。郭振武醫師表示,我們所吃下去的食物,需要透過腸胃消化吸收才能被身體利用,這時候大量的血液會集中在腸胃當中。而小孩的腦部發育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也是小孩成長發育的前提,如果經常讓小孩的大腦處於缺血狀態,發育必然會受到影響。此外,兒童吃得太多會引起腹脹、消化吸收不良,長期下來會變得急躁易怒,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最重要的是,吃太多會促使纖維芽細胞大量增生,促使動脈硬化,因此郭醫師認為貪吃會使大腦過早衰老。黃泓碩醫師表示,目前已經證實,狼吞虎嚥會使腦中的飽食中樞無法獲得滿足,導致吃進過多的食物。至於會不會影響大腦發展,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臨床佐症也不足。但是飲食過量造成肥胖,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卻是不爭的事實。黃泓碩醫師解釋,孩童的飲食習慣容易跟父母一樣,如果家中常吃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再加上運動量不足,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高膽固醇、高血糖甚至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使得成人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黃泓碩醫師提醒家長,應該建立孩童良好的飲食,多吃天然食物像是高纖維的綠色蔬菜、水果,培養運動習慣,降低疾病發生率。醫師補充,除了吃太多、飲食太油會造成疾病,突然暴飲暴食也是身體異常所發出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身體器官得不到糖分供給,處在飢餓狀態而暴飲暴食;甲狀腺亢進的人因為代謝快、活動量多,進而發生暴飲暴食的情況;若女性朋友暴飲暴食,有可能是內分泌異常或是卵巢疾病,最好趕緊到醫院就診,及早治療。要讓小孩少吃垃圾食物不發胖 父母態度是關鍵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0三成七學童飲食亂亂吃 不專心情形差2.8倍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978減肥過度也會造成脂肪肝? 醫師:沒錯!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1

春寒侵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重視「保暖」

春寒侵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重視「保暖」#類風濕性關節炎

談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具代表性人物就是已故作家劉俠女士,此種疾症好發於三十至五十歲女性,屬慢性、發炎性較強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是關節滑膜囊發炎變厚,以致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發病初期的半年是黃金治療期,錯過期限,關節很可能變形,病情嚴重者甚至全身疲倦、不適,手肘、臀部皮膚起腫塊,或引發眼睛、肺部發炎。易患此症之族群有:1.三十至五十歲中年女性。2.組織抗原中含有HLA-DR4人類白血球抗原者(與遺傳、體重、壓力、運動無關)。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台東基督教醫院張靜芬營養師建議,患者應多攝取含Omega-3之深海魚類、魚油及核果等富含維他命E食物。類風濕性關節炎既然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還可以在骨科就診嗎?台東基督教醫院洪樂堯醫師說,大多數民眾以為,只要跟關節有關的疾病都應該掛骨科,其實三大關節疾病中,退化性關節炎屬於「骨科」或「復健科」範疇,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痛風的治療應找「過敏免疫科」、「骨科」或「內科」。洪醫師建議,關節疼痛病人在描述病況時應表達:1. 什麼時候最痛(白天、夜晚或睡覺前)?痛多久了?2. 什麼姿勢最痛?痛點會延伸到其他部位嗎?3. 是「悶」痛、「酸」痛還是「刺」痛?4. 發作時會腫或熱嗎?舉凡關節炎患者,只要面臨「高溼度加低溫度」的情況,關節就會又僵又痛,所以讓關節常保順暢的不二法門是保暖,穿長褲、戴護膝都是好方法。活動時避免爬坡、下樓梯、蹲跑跳,運動則以衝擊力較低的游泳、水中漫步、平路散步、騎腳踏車為較佳選擇。(本文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一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吳方芳撰稿)

兩側臉頰疼痛 小心顳顎關節症候群

兩側臉頰疼痛 小心顳顎關節症候群#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位在園區工作的年輕工程師,因為左右兩側臉頰疼痛,而前往醫院就診。因為日前經濟不景氣才被裁員,最近謀職又不順,壓力大増;臨床上檢查發現該病患的兩側顳顎關節處有壓痛,嘴巴打開時關節有聲響,口內牙齒有磨損,病患晚上睡覺時有磨牙現象。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牙科楊智仁主任表示,這是典型的顳顎關節症候群,又稱顎肌症。楊智仁主任說,顳顎關節症候群和情緒壓力、咬合不良、夜間磨牙……等因素都有關,此類病患90%是功能性障礙,即咬合肌不協調,導致有肌肉疼痛、兩側顳顎關節有雜音或壓痛,甚至有嘴張不開等症狀;10%為器官性病變,即顳顎關節內本身有實質變化,有些和創傷有關,有些和老年性骨退化、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該病患在醫生指示下,經藥物治療、建議放鬆心情、做局部熱敷後,症狀已大幅改善。因此,針對功能性障礙的顳顎關節症候群,會先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或進一步咬合板治療,然而心理上的調適及放鬆,仍是治療的不二法門!楊智仁主任提及,這波的經濟不景氣,造成臨床上這類病患增加了大約2成,民眾若有嘴巴張不開、耳前疼痛或張口時有聲響這類情形時,建議民眾不訪先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壓力太大了?放鬆一下心情、調整自己的腳步,並做肌肉的按摩及熱敷,相信會有幫助的。若還是無法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由醫師來協助改善。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

黃小姐(化名)去年七月懷第二胎時,於某天發現左手背腫脹疼痛,休息幾天後腫脹又自行緩解,原以為是使用電腦過度,但過幾天又換成右手拇指腫痛,接著換成右膝腫痛,疼痛就這樣反覆於手指、手腕、膝蓋或腳踝發生,每次都是單一關節發作,並於一週內恢復。黃小姐原以為是痛風,但血中尿酸值很正常,經醫院詳細檢查後,診斷她是罹患復發性風濕病,但當時擔心治療影響胎兒,於是僅選擇於急性期以口服藥物治療。今年三月順利生產後,黃小姐發現關節腫痛發作越來越頻繁,每次發作時侵犯的關節數由單一個增加為二至三個,緩解的時間也由一週延長為二至三週,甚至持續腫痛超過兩個月,尤以早上起床時症狀特別明顯。光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國棟表示,像黃小姐這種狀況,已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只要給予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就會逐步改善。洪國棟醫師表示,復發性風濕病好發年齡為20至50歲之間,但其他年齡層也可能發生,男性與女性比率相同,常以手指、腳趾、手腕、腳踝與肩膀關節紅腫熱痛表現,但也可能以關節旁組織發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每次發作大多侵犯一或二個部位,很少同時侵犯三個部位以上;即使不治療,大多也會在數小時至數天內自行緩解,很少會持續發作一週以上。兩次發作間期可由數天至數年之久,不發作時病患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此病目前確切原因不明,大部分病患無特定誘發因素。發病多年後約有一半患者仍停留在復發性風濕病,但約有三分之一患者會進展成類風溼性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進展成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等。由於該項疾病易被診斷成痛風,故需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與實驗室檢查加以鑑別診斷,尤其停經前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不高,若有關節反覆腫痛情形,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之可能。而痛風患者大多先由腳趾或踝關節開始侵犯,較少一開始就侵犯手指或手腕關節,也較少以關節旁組織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因此若病患發作方式非典型痛風表現,也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的可能。復發性風濕病的治療,在急性期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急性期過後即可停藥。但有些病患關節炎發作十分頻繁,洪國棟醫師建議,則可給予免疫調節藥物,以降低發作頻率、減少發作時侵犯關節數,縮短發作天數。若病患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類風濕性關節炎,則需使用改變病程抗風濕藥物,同時配合物理治療等,使關節炎獲得改善。而近幾年來,隨著腫瘤壞死因子擷抗劑等新型生物製劑上市,即使過去對傳統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之病患,其治療成果也可獲得大幅改善。

不明發燒不可怕,及早就醫最重要

不明發燒不可怕,及早就醫最重要#類風濕性關節炎

如果您發現家中成員發燒超過三週而且體溫高達38度以上,或是出現異常腹瀉,糞便中又帶有血絲的話,您就要特別注意了!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罹患了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桿菌性痢疾而不自知!發生不明原因發燒的因子包括感染、惡性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及藥物等,在台灣地區,如結核病、各種病毒感染(含愛滋病)等感染因子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而年輕人則常因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不明原因發燒。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感染科 陳應盛 醫師指出在診斷上,首先必須確定病患是否有發燒,其次,由於不明原因發燒通常是某種疾病的不典型表現,所以詢問病史是非常重要的,諸如近來是否出國?飼養寵物?職業及工作環境為何?以及瞭解其家族病史、生活、飲食及用藥習慣等。至於桿菌性痢疾,在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急性傳染性胃腸炎就是桿菌性痢疾所引起的。桿菌性痢疾係由志賀桿菌(shigella)感染所產生的疾病,多發生於夏季,常出現腹瀉、糞便血絲、噁心、嘔吐、痙攣、有時伴隨發燒或毒血症,如果為小朋友,可能會出現抽搐,少數病患會形成更嚴重的腸炎,甚至造成敗血症,導致死亡。日常家中糞便的處理應注意是否直接排放至衛生下水道、廁所保持清潔以及便後與工作後一定要洗手等都是應當遵行的。其實,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桿菌性痢疾都屬於感染性疾病的一種,只要您及早發現並儘早就醫,切實遵從專科醫師的指示服藥治療,還是可以及早痊癒的。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

在日常門診的骨科病患中,因身體關節發生疼痛或運動不良而求診的為數不少。發覺不少病患對什麼是關節炎不都很清楚。由於大部份的人對似懂非懂的事物會格外產生恐懼與憂慮。台東基督教醫院 潘文惇醫師指出其實關節炎是指,身體中能活動關節產生病變的一個統稱。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發熱、運動不良,甚至到了末期,發生病變的關節還會變形。  「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因老化、使用過當,或是曾經因碰撞受傷時讓關節面受損而導致的關節病變,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身體發生自體過敏所引起的關節病變,真正發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種決定性的原因,但是有許多的推測,包括個人的體質、所居住的地區,以及自小是否常常感冒有關。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僵直性關節炎」及「紅狼瘡性關節炎」都與自體過敏反應有關。  因為細菌感染所導致關節的損害,稱為「化膿性關節炎」。關節被破壞的程度,視感染的細菌種類而異,同時也受是否能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而大大的影響其癒後。除了細菌以外,在衛生環境比較差的地區,還會發生由結核病菌所引發的「結核性關節炎」。「風濕熱關節炎」,是病患曾重複感染鏈球菌而引發的關節病變,常見於小孩或是體能比較衰弱的病患中。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所謂化學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中沈積了尿酸的結晶而導致關節被破壞,這種關節炎跟家族及飲食習慣有關。「神經性關節炎」,是關節裡支配關節的神經因為受損,致使關節在行走或載重過程中使用不當而被磨損。這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的一種併發症,常見的疾病如痳瘋病、梅毒、糖尿病、脊椎損傷引發下肢神經傷害等。  「血友病性關節炎」是一種先天性凝血功能失調,導引關節中重複出血所引發的關節病變,只見於男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