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別再卡「關」!醫病溝通要主動

別再卡「關」!醫病溝通要主動#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全身都卡「關」!54歲的何女士,10年前起腳趾開始出現紅腫、熱痛症狀,當時以為是長期爬山導致不小心扭傷,一個月間反覆到中醫師及復健科就診,症狀都好好壞壞,直到有一天起床,何女士發現全身都不能動,到免疫風溼科就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出現「晨僵」情形,早上起床都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及時間。小關節晨僵明顯 改小分子藥物治療103年發病期間,何女士小關節晨僵、疼痛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她表示,只要一出現狀況,她就會積極與醫師討論,由於害怕針頭不敢打針,醫師建議何女士可以嘗試小分子藥物治療,與傳統口服藥治療方式相同,可降低轉換治療的不安感。維持原有用藥習慣 抑制發炎反應類風溼性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高達90%病友在發病頭2年,骨骼會遭到破壞導致關節變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選擇非常多元,對中、重度病友而言,可使用小分子口服藥物治療,可維持原有用藥習慣,抑制發炎反應。與醫師對話 不要客氣詢問其他治療蔡文展醫師表示,55%的病人會不好意思與醫師開口討論症狀,約73%的病患也擔心在開口說出症狀時,會被醫師認為是在抱怨,何女士表示,診間也常聽到許多病人與醫師的對話,認為他們對就醫非常害羞,由於自己的身體疼痛指數、發生症狀醫師不知道,因此她認為精準與醫師對話很重要,並且不要客氣向醫師詢問其他治療方式。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病友在面對疾病帶來的負面情緒時,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同症病友互相交流也有助於紓解情緒,蔡文展醫師補充,掌握黃金治療期,積極與醫師對話,才是緩解治療的不二法門。

藥吃2年沒用?腳腫竟是脊椎炎!

藥吃2年沒用?腳腫竟是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王先生,國一升國二時,出現了腳踝發炎、腫的症狀,反覆的腳踝腫痛,讓他必須經常請假看醫生,因此休學1年,直到20歲,剛出社會腳踝腫痛又發作,當時一直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購買成藥自行服用了2年後,直到2007年,就醫做了磁振造影(MRI)檢測,發現原來王先生的長年反覆腳腫痛是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痛才吃 脊椎逐漸出現沾黏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有時痛到一天要吃4次消炎止痛藥,然而王先生都是「痛才吃,不痛不吃」,這樣斷斷續續的用藥習慣,長期下來讓他的脊椎也逐漸出現沾黏情況,發炎指數持續升高,不受控制,長期用藥習慣不正確的他,6年前發現自己的脖子無法正常轉動。長效型生物製劑 脊椎沾黏好轉醫師發現他的發炎指數,已經不是口服消炎止痛藥可以控制,為他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一開始使用短效型生物製劑,發炎指數經常都降不下來,直到開始使用長效型生物製劑,王先生的血球沉降速率(ESR)從ㄧ開始的90幾降到40幾,C反應蛋白(CRP)從4點多降到1點多,讓他的脊椎沾黏情況終於不再持續節節惡化。正確治療 預防沾黏用過3種生物製劑的王先生,目前使用的長效型生物製劑1月1針,雖然因為當時的不正確用藥習慣,讓他脖子無法轉動,但這6年下來身體僵直的情況,已經有良好的改善,王先生呼籲其他患有僵直性脊椎病友,如果早期發現確診的話,一定要留意正確治療,預防沾黏。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40~50歲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40~50歲#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為一慢性自體免疫機能失調疾病,估計全球盛行率約介於0.5~1%,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身體關節滑膜,及其周邊組織出現發炎狀態,以致肢體呈現疼痛、僵硬與腫脹感,若無適當治療與照護,恐引發關節受損而抑制身體功能。值得關注的是,此病好發於40~50歲之中壯年人,且有二至三成患者於發病後三年內,因肢體變形失去功能,以致無法工作,對個人、家庭或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調查顯示,該病因病程較長且復發機會明顯,故美國用於治療RA的醫療費用高達808億。「SMALL」5撇步 啟動治療為了幫助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走上順勢、減壓、正循環的治療之路,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醫師,與中華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理事長,提出以下SMALL五撇步,包括:1)Study學習疾病相關知識/積極了解病情,相信專業醫師不要誤信偏方,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2)Meet主動與醫師溝通治療決策/就診時多與醫師討論目前疾病控制與治療目標,有了良好的醫病溝通,不管是重、中、低度疾病活動度的病友,都有機會得到疾病緩解。3)Allow 允許自己放鬆/病情發作時常讓病友感到緊張或憂鬱,輔助療法以及紓解壓力,有助於減輕臨床症狀,包括均衡飲食、戒菸、適當運動(太極拳等)、芳香療法、水療、物理及職能治療等。4)Listen參與病友團體/透過病友支持團體吸收資訊,參與交流討論,共享彼此的治療經驗,對舒壓與疾病控制有正面的幫助。5)Live用正念與疾病共處/一旦確診罹患RA,病友需要用積極正面向的心態,面對這個惱人的慢性疾病,與醫師溝通,持續規律的治療,調整生活作息,多愛自己一點,舒緩壓力,維持正念,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共處。 

注意!氣溫驟降 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纏輕熟女

注意!氣溫驟降 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纏輕熟女#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關節卡卡、手指腫脹,當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纏身!一名64歲女士20多年前,突然全身劇烈疼痛、動彈不得。經過多次就醫檢查、嘗試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改善,直到去了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原來已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多年奮鬥,才得到緩解。困擾20餘年 關節嚴重變形據了解,女士第一次發病時全身僵硬劇痛,去了許多醫院檢查,從痛風科、神經科到骨科都找不到答案;甚至求助中醫門診,嘗試中藥、推拿、貼藥布等方式卻沒有改善。直到去免疫風濕科檢查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搞鬼!當時41歲的她,連拿起杯子、倒水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完成;嚴重的關節變形更是打擊信心、笑容不再。初期症狀:晨起身體僵硬、關節紅腫、精神差對此,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世滋表示,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因免疫系統產生過多不必要的抗體而破壞身體關節部位;初期症狀有早晨起床身體僵硬、精神不佳、關節處紅腫疼痛等症狀,嚴重恐造成關節變形。好發20~40歲女性 多為環境、基因造成一般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發生於20~40歲女性,不過當年齡到了60、70歲後,男女比例會轉為1比1;80歲後男性發病率更會快速上升、高過女性。由此可見,這是個從年輕到老都有可能發生的疾病,且需要透過長期、持續治療以達到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而近日氣溫驟降、濕度提高,很可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趁虛而入」;蔡世滋醫師說,目前我國已有千分之3~4的病友,其中誘發疾病的原因多為環境、基因造成。因此他提醒,此時因氣候不佳、更是發病期,民眾應注意保暖、避免關節受損、運動傷害,一旦發現關節紅腫、發炎、熱痛等就得儘速就醫。

調查:多數RA患者慣性忍痛 加重關節變形!

調查:多數RA患者慣性忍痛 加重關節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一名30歲女子過去在銀行服務,自從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嚴重的發炎疼痛讓她無法專心上班;進而產生悲觀心理,認為一輩子都要「與病共存」,且擔心病痛傳給後代,決心與男友分手、變成恐婚族!4成7病友因病中斷喜好 3成換工作對此,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許多病友常因嚴重的關節疼痛、不適造成生活品質低落;根據調查發現,有4成7的患者因病痛中斷日常喜好,甚至有3成病友就此換工作!而這位女子正是因為三天兩頭無法好好上班,最後選擇離職。不只如此,她甚至害怕疾病影響下一代,進而產生悲觀意念,放棄論及婚嫁的男友、斷絕感情。張玲瑗理事長指出,其實很多病友都是在罹病初期以消極心態面對、沒有積極治療而耽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關節變形、影響生活,甚至放棄工作、興趣及追求幸福的夢想!6成病友不清楚治療目標 自行停藥根據全球調查顯示,雖然有8成病友滿意現在的治療情形,卻僅有3成患者認為病情受到控制,也有超過5成病友期待更多治療選擇。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在醫病溝通上,也常陷入消極心態;有6成病友認為與醫師說明症狀會不太自在、3成3患者害怕問太多問題影響醫療品質;更有6成6病友從未與醫師分享治療目標。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世滋表示,由數據得知,許多患者面對疾病時多習慣隱忍、以為「不痛」即可、不清楚治療目標甚至自行停藥;其實這些都是讓病情加重、造成關節變形的最大原因。他強調,發炎疼痛除了透過檢查外,病人主動告知更是幫助診斷的依據,若醫病間溝通不完全對治療會有很大影響。藥物抑制發炎反應 積極治療可緩解蔡醫師進一步說,事實上,國內已有許多藥物可抑制體內的慢性發炎反應,可有效緩解病情,且透過長期追蹤治療都能維持生活品質;如罹病初期就積極治療,關節也不易變形。他提醒,只要積極面對、及早治療,都能控制好病情。

痛到握不住鐵鎚 水電工罹類風濕性關節炎

痛到握不住鐵鎚 水電工罹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手痛到完全無法施力,差點讓他工作都要丟了!一名50歲的男性水電工吳先生,多年前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原以為是工作引起的筋骨痠痛,吃止痛藥卻無效,關節腫脹到連賴以維生的鐵鎚都無法拿起,工作差點不保,後來確診,竟是較少發生在男性身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後續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雖可幫助控制病情,但他從小就懼怕打針,每次只要看到針頭就「皮皮剉」,所幸,醫師評估改用口服藥,讓他目前能控制病情,好好上班。少見於男性   延誤就醫關節恐遭破壞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侵犯四肢關節,導致關節慢性發炎。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約0.4%,全台約有9萬人罹病,男女比例約1:3,以中年女性居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春明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於女性身上發生,像吳先生這樣的男性患者較少,較容易延誤就醫,若無及早接受治療,這種發炎反應容易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及骨骼,造成關節腔狹窄變形、僵直無法活動。一旦關節被破壞之後,即使用藥也無法恢復,恐對生活造成諸多影響。口服免扎針   中重度患者治療選擇多然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能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可預防關節腫脹破壞,大幅降低關節變形所造成日常生活的種種困擾。黃春明主任指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選擇相當多元,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可分幾大類,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等,以及近來的口服小分子藥物,也讓懼怕打針的患者多了項治療選擇。未妥善治療  心血管疾病、骨鬆風險增當然,各種藥物都有優缺點,民眾可跟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控制病情。另醫師也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沒積極治療,除了可能導致關節腔狹窄、變形,還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骨鬆風險,因此建議病患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藥物,才能避免其他共病風險,享受生活!

醫訊/兒童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座談會

醫訊/兒童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座談會#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是一種慢性關節炎,病況輕微時局部關節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損壞,但你知道嗎?其實關節炎非老年人專利,幼兒也可能會罹患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且發作起來甚至比成年人更加嚴重。對此,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特別邀請辛宜臻醫師主講「就是不一樣-兒童與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曾詩婷醫師主講「認識兒童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藥物及其使用注意事項」,希望能藉此幫助民眾更進一步的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兒童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座談會時間:12月6日(六)09:00~11:0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大樓K棟12樓第三會議廳洽詢: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徐夢舷小姐(03)3281200轉5128

紅腫熱痛!全台10萬人受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苦

紅腫熱痛!全台10萬人受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苦#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一種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在台灣約有10萬人罹病,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女性。因此,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會,為讓病友也能享有四處遊玩的福利,特辦理台南一日遊活動,讓平日受疾病所苦的病友們也能享受出遊的樂趣。9月雖已步入秋冬季節,但氣溫較溫和,病情控制上也較穩定,是適合出遊的好日子,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會成立宗旨則在於提供病友醫療資訊及醫學新知,更提供病友間的互動聯誼,藉由互相討論、相互支持,以減少疾病所帶來的壓力。溼冷季節恐更加重病情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胡宗慶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感覺疲倦、精神不佳、胃口不好、體重減輕,關節則有紅、腫、熱、痛甚至變形的情況,導致抓、握、拿有問題,行走也不便,而此疾病在溼冷季節,症狀會更加惡化。胡宗慶醫師也叮嚀,秋冬在戶外活動應注意手腳關節保養及養成運動習慣,建議可做溫和伸展運動、泡溫泉,飲食清淡、少油鹽才是保健之道,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但透過治療與醫師共同訂定治療目標,類風濕性關節炎也能控制穩當。

Menu